-
21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
22 # 詞文江湖
劉邦最大的優點是不通文、不通武,但能役使天下英雄為犬馬。容人、識人、用人,觀他打天下、治天下,所用之策雖皆出自臣下,但無一非英明正確、智慮深遠。一個成功的君主不一定要有非凡的才能,關鍵是用對人、用好人,漢高祖為後人提供了一個最鮮明的例證。
起兵反秦時,稱沛公,秦亡後,被項羽封為漢王。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漢高祖談得天下的經驗;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高祖《大風歌》
馬上打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陸賈勸漢高祖
秦漢之際為中國歷史的一大變局,中國社會政治的諸多質變得以成功確立,而漢高祖劉邦是其中一大關鍵人物。
劉邦是中國第一個平民出身的帝王。他生長於沛縣豐鄉,年輕時以好吃懶做、好出大言而聞名於鄉里,不事耕種,也不喜讀書。進入中年之後,終於混到了一個亭長的職位,並利用工作之便,結交了沛縣吏蕭何、曹參、夏侯嬰等,加上他原來在鄉里結下的死黨樊噲、周勃等,成為他後來稱霸天下的基本班底。
公元前209年,劉邦奉命押送一班囚犯至咸陽修驪山陵墓,但一路上犯人逃去大半,劉邦索性釋放了餘下犯人,並帶領其中十餘人一起造反,逃入芒硝山中之間(這也是秦法苛重,逼人造反的一個例子),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奇事,據說劉邦喝醉酒後斬了一條擋道的大蛇,後來有個老婦人在當地哭泣,說她兒子乃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斬了。此事雖不可信,但代表了秦朝行將被漢朝所取代的象徵意義,歷來被廣為傳播。
劉邦在山裡為盜期間,天下正發生鉅變。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以六國後人為主幹的各路英豪紛紛起事。劉邦乘此時勢,率領在芒硝山中發展起來的隊伍,在沛縣吏蕭何、曹參策應下,攻入沛縣,殺死縣令,並被推舉為這支起義隊伍的首領。
劉邦因力量不足,暫投靠楚國貴族後裔項梁之下。公元前207年,各路英豪與秦軍在鉅鹿決戰,項梁之侄項羽借其在此戰中的勇猛表現,擊敗了秦軍,同時確立了自己的起義領袖地位。而與此同時,劉邦乘機率先攻入咸陽,滅了秦朝。
項羽隨後也進入了關中,併發生了著名的“鴻門宴”故事,實力較弱的劉邦機智地逃過殺身之禍。但項羽違背了先入咸陽為秦王的盟約,只封劉邦為漢中王。項羽的天下因為分封不公很快又分崩離析,劉邦乘亂再率大軍進入中原逐鹿。
在與項羽的長期角逐中,劉邦在正面戰場上處於劣勢,在彭城和滎陽兩次敗績中均為僥倖逃脫,家眷也一度落於項羽之手。但劉邦在彭城之戰後聰明地避免與項羽主力會戰,以防禦工事來與項羽對抗,利用項羽遠離後方,補給不足的劣勢逐漸消耗項羽的力量,同時以有效的封賞將韓信、彭越、英布等實力派將領拉攏到自己一方,終於在公元前202年,將項羽的軍隊合圍於垓下,在“四面楚歌”中,項羽走投無路而自殺,劉邦成為秦末歷時9年的大混戰中笑到最後的人,登上了皇帝寶座。
對於劉邦為何能得天下,在當時和後世都引起了很多探討,能用人、善於用人無疑是一大關鍵。韓信、陳平、彭越等人才原來都是項羽的手下,後來都為劉邦所用。劉邦不但靠這一點成功打天下,也靠這一點成功地鞏固了江山,留給後代以豐厚的遺產。
劉邦雖然稱為天下的共主,但群雄割據的局面並未消除。他參考了周、秦兩代的得失,確立了“郡國並行”的制度,分封當時已實際形成割據力量的韓信、彭越、張敖等為王,但同時派出郡守、縣令等地方行政官員,限制諸侯王的勢力。但劉邦仍不放心,他在位期間,剷除異姓王成為政策的重點,韓信、彭越、英布、張敖等異姓王先後被以謀反罪名剷除掉,而換上劉邦自己的子弟為王。到劉邦死前一年,除了僻處南陲的長沙王吳芮之外,異姓王已全部清除。劉邦遂叢集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事實證明,劉邦的整個策略是正確的,同姓王在英布等人叛亂時確實起到了拱衛中央政權的作用。而劉邦死後,漢朝便進入了長期和平的階段。至於同姓王為禍的問題,也在幾代人之後由劉邦的後人解決了。劉邦剷除了部分功臣,這也在歷史上首開了開國皇帝剷除功臣的先例。
匈奴在傑出首領冒頓的率領下,在秦末之際崛起為北方草原的一大強權。公元前200年,劉邦率大軍北擊匈奴,被圍困於白登山,後僥倖得以逃脫。此戰第一次使中央王朝認識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力量,劉邦因此採納了婁敬的建議,以“家人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首開“和親政策”的先河。
劉邦還採納了婁敬的建議,將首都定在長安。“秦中自古帝王州”,但周、秦定都長安,那是因為這裡是他們的大本營,而漢定都長安,則主要出於劉邦本人的選擇。此外,還遷六國後裔及各地豪強十餘萬人至關中,這一政策的作用不容低估,不但消除了六國舊貴族和關東豪強重新作亂的隱患,而且阻斷了各地貧富分化的自然程序,使漢初出現了“邑里無營利之家,野澤無兼併之民”的十分有利於自然經濟發展的局面。他這一政策,也為後繼者所沿襲。
劉邦原來不喜儒學,曾在儒冠上溺尿。但可能是陸賈的原因,使他認識到了儒學的巨大作用。公元前195年,劉邦在魯地以太牢祭孔子,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祭祀孔子的皇帝,也為漢朝後來的尊儒政策埋下伏筆。
劉邦時代為中國歷史鉅變的標誌是,首開了布衣將相之局。夏、商、週三代的王室和諸侯都是世襲的,各國官僚也以世襲貴族為主,戰國以後不斷有平民出身的大臣湧現,但像西漢立國時那樣,君臣將相均為平民出身則是前所未有的,而以前延續了數千年的世襲貴族則終於灰飛煙滅,不知所蹤矣。
劉邦在打天下和治天下的正確決策均出自於謀臣,但劉邦是這些決策的最後核定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王朝的開國之君,加上上述的諸多“第一”,劉邦的影響之排名在中國帝王中居前10,在世界帝王中居前60並不為過。
-
23 # 梅江水上人
根子上講,之所以百家爭鳴催生了七雄爭霸,而爭霸最後的贏家是變法上,革除奴隸制度最徹底的、限制世襲貴族權利最深刻的秦國。一般文人都喜歡那時的楚文化,是因為文學藝術上水平高,它的前提是楚國相對富庶,雖然也是奴隸制度,楚國上層社會顯得比較“文化”一些;相比之下秦國,是用過軍功取代了世襲制度,即便是一介莽夫,只要軍功大照樣可以獲得萬戶侯的爵位,這種人自然就不會那麼優雅了。然而就今天的觀點看,這是自有國家體制後,率先從體制制度上大膽嘗試了社會階層流動的問題,就是“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當然社會變革從來就不會一切順利的;大澤鄉起義,一個口號影響了後世: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偉大的社會覺醒,起義能迅速成燎原之勢,說明了人心所向。劉邦是為了活命造反的,立漢後他繼續沿用秦制,尊重商君變法的核心思想,由此可見,他並不是帶著仇恨捲入造反行列的,根子上他是接受“帝王本無種”的,這和他後來殺韓信的。等一些陰謀舉動,也可反證此,政治手段是一回事,政治理想是另一件事,說明劉邦政治理想上是順應歷史發展的。而項羽是天生貴胄,才華橫溢,從私德上講他是人中龍鳳,但他和大多數造反者不同,他是帶著家族復仇之心起兵的,他也不關心什麼大一統和人間疾苦,他只在乎他的榮譽,霸王的權威,他骨子裡還是沉醉於貴族的人格,至於誰是奴隸誰是主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英雄就是英雄,草包活該是草包。和什麼戰法謀略無關,縱橫九州的大動盪,誰能得民心誰就是王,和他情場的瀟灑風度無關,和他懂多少音律詩賦無關。
回覆列表
劉邦的優點很多,但相對於項羽,他有一個項羽永遠也不會有的優點,那就是自知之明。
劉邦永遠知道自己的實力或者定位在哪兒,他不會去過多的做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情,而是會把這些事情交給應該去做的人。
這點是項羽永遠也比不上的。野心,項羽也有,識人之明,項羽也有,帶兵打仗的能力更是強的沒邊。戰略能力,項羽是不太足,但戰略上劉邦也不是靠的自己,而是張良等謀士。
項羽永遠認為自己是最強大的,在自己和項家軍面前,無論是什麼都能被碾碎。但劉邦從不這樣認為,劉邦清晰的知道自己不夠強大,打仗帶兵不如韓信,後勤內政不如蕭何,智謀戰略不如張良。但劉邦勝就勝在他知道,並且也能很好的使用這些人去做對應的事情。
就比如韓信,難道項羽不知道韓信能力強?知道又如何?項羽一直認為自己才是最強的,你韓信再強能強過我項羽?即然不能不能,那幹嘛聽你韓信刮躁?
項羽敗就敗在太自大,太過於相信自己個人的能力。我想這是項羽和劉邦最大的差別,也是劉邦能打敗項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