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粵天話史

    鄭和首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然後七次下西洋。從史書記載,確實是只帶了一群上了年齡的婦女跟隨。至於為什麼只帶這個年齡的女性跟隨,應該是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鄭和帶領的船隊非常大,足有兩萬多人,這樣多的人,有各種分工的人員。全都是要幹體力活的,長期在海上生活,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需求,生理需求就是一部分。為了管理好這些人,不影響正常航行,只有不帶年輕女性。古代攻伐其他國家或部落,男性可以都殺害,女性可以留下。

    另一個就是,年輕女效能做的,除了生育和生理需求外,一般男性都能做到,加上經常是做的是粗活,重活,年輕女性就不能勝任。加上年輕女性的生理期也是一個問題。

    還有就是沿途各國,很多都是信仰伊斯蘭教,都是穆斯林,在他們的世界裡,女性,特別是年輕的女性,都是不能拋頭露臉,一般都是呆在家裡,外出也會戴上面巾。所以一般不會帶年輕女性。

    鄭和本人就是一個穆斯林,所以他很清楚沿途國家的風俗習慣。至於只帶年齡大的女性,只要是給大家洗衣、做飯、縫補破衣服、擦地板、打掃衛生等一些日常家務活。上了年齡的女性,都沒有了年輕女性的生理期,又可以做以上這些細鎖的活。

    鑑於以上的種種情況考慮,也許就是鄭和歷次下西洋只帶年齡大的女性的原因吧。

  • 2 # 歷史還有哪些事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鄭和七下西洋,作為一個偉大的Nautilus,鄭和考慮的事也很多,而且一定很有道理,那麼,鄭和在航海時,為什麼會帶上一群老婦人而不帶年輕女子呢?

    船隊人多,不方便管理

    很多人可能都會奇怪,為什麼帶上年輕女性就不容易管理呢?

    其實很簡單,船隊有兩萬多人,絕大部分都是男人,如果帶上年輕女性,長期在海上漂泊,難免會解決生理需求,可是人數這麼多,怎麼管理呢?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帶上一些老婦人,不帶年輕女性。其實,年輕女人乾的活,老婦人都能做,無非就是做飯或者洗衣服的工作。

    帶上一群老婦人,既能幹活,還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這是何樂而不為呢。

    女性特殊的生理期

    船隊在海上航行,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年輕女性的生理期難免會影響工作,如果影響了工作,可能就會影響船隊的航行。

    女性的生理期持續時間也相對較長,在這段時間裡,如果讓他們乾重活有點不道德,但是她們不做又不行,所以為了省去這些麻煩,帶上老婦人不就解決了嗎?

    這些老婦人幾乎沒有生理期的煩惱,也能保持船隊的正常運轉。

    當然還有一點可能就是風俗原因,生理期見血可能會引發血光之災,古人比較相信這個,所以要避免帶年輕女性。

    不同民族的風俗

    鄭和下西洋,路過許多國家,這些國家也有不同的風俗,鄭和船隊作為外來者,是客人,他必須照顧當地的風俗。

    鄭和本姓馬,是回族人,所以他更甚至習俗的重要性。有許多民族是不喜歡年輕女孩子拋頭露面的,如果鄭和帶著一批年輕女人出行,遇到有這個習俗的地方,很可能會發生不愉快的事,而帶上老婦人就完全能避免這些事。

    綜上來看,鄭和下西洋,帶上一批老婦人而不帶年輕女性,是正確的選擇,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不得不說,鄭和真的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

  • 3 # 薩沙

    這沒什麼稀奇的。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江海上稍大的船隻,除了客船以外,無論商船、漁船、戰船等等,原則上一律不許搭載婦女。

    即便是客船上,絕對不允許婦女觸碰船舵、風帆、船槳之內。

    當然,比如江南一些地區水網縱橫,必須以船代步,那就另當別論。

    為什麼會這樣?

    古代傳統認為女人上船不吉利,容易導致翻船。

    所以,鄭和船隊帶著婦女似乎有些奇怪。

    其實,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因為,鄭和船隊的少數婦女,均是垂老的老太太。

    她們為什麼跟船,只是因為沒有男人能夠取代他們。

    這些老太太的職業是繡工以及接生婆。

    鄭和船隊規模宏大,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

    為了弘揚大明國威,船隊中的官員一律穿著高階官服。這些官服制作細緻,上面繡著各種圖案。

    然而,海上的生活比較艱苦,這些官服存在破壞的可能。

    然而當時中國的刺繡,只有中國的婦女繡工才會。想要補好這些衣服,保持官員的易容,就必須隨船帶著繡工。

    其實,大明的繡工大部分是中青年婦女。

    然而,船上都是男人,一旦有中青年婦女難免不會發生淫亂事件。所以,鄭和只允許老太太上船,以杜絕這些隱患。

    另外的婦女,就是接生婆了。

    當時大明的接生技術在今天看來非常落後,然而在當時世界上也算是比較先進的。

    鄭和船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東南亞和印度洋進行親善訪問。

    這些地方的接生技術非常爛,帶著大明的接生婆可以幫助本地婦女生育,大大提高船隊和當地人民的親密度。

    其實這些老太太接生婆的工作,也就類似於當天援助非洲的婦產科女醫生。

  • 4 # 炒米視角

    古人航海有很多禁忌,其中有一個禁忌即便是在現在的一些遠洋航行中,仍然存在,那就是船上不能有女人。遠洋航海的過程是不但危險,更枯燥乏味。常言道,“有女同行,航行不利”。

    這裡其實不只是古人對女性航海存在傳統認知誤解。更多的原因在於遠航過程中,那是一個缺乏普通社會約束的環境,年輕的女性容易造成男性的內部爭鬥和分裂。1944年太平洋中的安納漢島上,就發生了比嘉和子和32個男人的恐怖事件。整整7年,安納漢島就像一個和世界失去聯絡的密閉環境,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會發生。

    但是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的鄭和下西洋,那不是一個封閉的環境,而是一支擁有200多艘鉅艦,近3萬人的小型完整“社會”,而且航線也是人口密集的東南亞到南亞以及非洲沿海地區。

    但即便如此,鄭和也沒有允許帶年輕的女性在船上,但卻帶著一群老婦人。這些老婦人的真實身份,不是為了代替年輕隨軍女性,而是她們都是“技術工種”。

    因為大明使節帶著軍隊遠航,面子實在是太重要了。27000多官員和士兵的著裝,自然必須日換日新,因為這代表著大明的風貌。而大明最拿得出手的自然是刺繡,常在海上,刺繡很顯然是不適合長期航行穿著的。所以就必須要保持一個穩定的服裝刺繡維護隊伍,隨時保養這些精美的服飾。

    而如果在陸地上,從江浙可以聘請很多年輕的織娘。但是在船上,這些年輕的織娘就很不方便。然而50多歲的老婦人們的優勢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

    她們已經不存在生理期這類不方便的因素了,而且由於年紀大、經驗豐富,刺繡手工技術更熟練,更高超。除了縫縫補補外,甚至還可以根據要求,及時生產刺繡商品。更關鍵年紀大一點的老婦人,生活經驗也更加豐富,可以及時處理一些男人無法處理的事情,比如幫當地的土著接生,等等。正如俗話所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 5 # 金兔歷史

    古代航海有許多禁忌。

    例如,不能帶女人上船。古人認為,讓女人上船不吉利,容易導致翻船,而且,遠洋航行是一件比較枯燥的事情,在這過程中,由於缺乏必要的社會約束,船上如果有年輕的女性,很容易導致男性之間的內部爭鬥,這時候,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可能發生。

    那麼,鄭和下西洋時,不攜帶年輕女性就很好理解了,可為何鄭和卻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呢?這裡金兔簡單聊聊吧。

    之所以攜帶老婦人,主要就是想讓這些老婦人做飯和縫補衣物。 鄭和下西洋時,擁有兩百多艘艦艇,總人數近三萬人,儼然就是一個小型社會。當時,船上的官員都穿著高階官服,這些官服做工精美,上面還繡著各種十分好看的圖案。但是,鄭和下西洋的航程比較遠,而海上的生活比較艱苦,所以官服很容易受損。由於穿官服是為了弘揚大明國威,加上刺繡只有婦女會,所以就註定了鄭和的船上需要有會刺繡的婦女。

    如果是年輕女性,一來吃不了苦,二來年輕的女性容易來月事,而對古人來說,在船上見紅可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第三,船上的年輕女性也容易引起男性船員之間的爭鬥,所以鄭和就只能攜帶一群老婦人了。

    另外,攜帶上了年紀的老婦人,也是為了幫助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土著接生。雖說明朝的醫術放到現在比較落後,但明朝的醫術放眼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當時,東南亞和非洲的醫術並不發達,許多產婦都因為難產而死,而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就是向這些國家和地區宣傳大明的國威。

    所以在鄭和所攜帶的老婦人中,有一些是接生婆,鄭和每到一處,她們就會幫助當地人接生,同時傳播中國的醫術。

  • 6 # 蕭郎君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確實有這麼一回事,而且在當時這種做法也是被極為認可的。

    古代有一種說法為“有女同行,航行不利”。貨船或者是戰船都不允許女人上船,客船可以,原因則是認為女性不吉利,因為她們每個月都會有血,陰氣重。

    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因為女人是”紅顏禍水“。

    鄭和七下西洋,每一次在海上顛簸的時間都非常長,而且船上大部分都是年輕力壯的男人,他們火氣正旺,船上生活又如此無聊,假如有年輕貌美的女子,則有可能發生曖昧關係。

    發生是小事,如果延誤了航船進度,或者是引起了男人之間的鬥爭,那麼事情就大了。而且船上空間小,女性又不適合拋頭露面,因此鄭和七下西洋的船上沒有年輕女子。

    那為何會帶上五十多歲的老婦人呢?

    老婦人基本沒有月事,而且也不可能讓男人動心,因此不必忌諱。

    海上生活比陸地生活艱難,沒有豐富的物資,大多數生活用品都是自己製作。

    老婦人則有著非常出色的手工技術,她們能夠為船上的男人縫補舊衣服或者製作新衣服,這樣的話就能極大的減少航行路上的開銷以及不必要的空間利用,因為衣服如果都是從陸地帶上來的話,那麼光裝這些衣服就需要用到船上的許多空間。

    其次帶著老婦人,還有利於宣揚國威,傳播文化。老婦人手工活出色,而且一般也都會接生,在當時接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個國家有著先進的接生技術,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在航行途中遇上那些比較落後的國家,她們能夠將手工、接生技術教給他們,從而增進兩國的友好,並宣揚國威。

    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不帶年輕女人而帶上老婦人是一件經過深思熟慮並且非常出色的決定。

  • 7 # HuiNanHistory

    誰說古代航海穿上不會帶婦女的?這是錯誤的說法。隨便就可以舉出很多反例。

    就以明朝為例:

    明朝明萬曆二年(1574),以臺灣為根據地的海盜林鳳為了躲避明朝的追捕,領戰船六十二艘,船上有男丁4000人,婦女1500人,全體轉移到已經被西班牙侵略的菲律賓呂宋島,並且和西班牙人進行了戰鬥。

    再比如,清朝著名的女海盜鄭一嫂,她還在嘉慶十五年(1810)跟兩廣總督百齡談判招安的事宜。鄭一嫂率領的艦隊,有船226艘、炮1315尊,海盜總人數多達1.7萬餘人。

    有些人所謂“有女同行,航行不利”,完全是胡扯。

    這些案例都證明,古代出海遠行,並不忌諱攜帶婦女。不僅如此,婦女也可以成為船艦的領袖。

    至於鄭和為什麼沒有攜帶婦女,最簡單的原因——鄭和下西洋並不是要開拓海外貿易,而是代表大明朝去和海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攜帶婦女可能就不是那麼恰當了。

    總而言之,不要輕視古代的女人。

  • 8 # 鴻涵先生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的一次壯舉,鄭和也是明朝永樂皇帝身邊的大紅人,他年輕時在燕王朱棣身邊,本姓馬,是燕王府的太監,他因“靖難之役”有軍功,賜姓為鄭,他代表大明王朝七次下西洋,最後客死異鄉。

    咱們言歸正傳,為什麼鄭和的船隊中沒有年輕女子,卻帶了一群大媽呢?

    作為船隊的最高領導鄭和,他沒有這種生理需求。(玩笑話不要當真)

    第一、

    古代出海有禁忌,古代人迷信,認為帶女人出海是不吉利的,當然這種說法也是以訛傳訛,其實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年輕女人每個月都有“血光之災”,在這段日子中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還要注意保暖,在這段時間的女人是需要照顧的,所以帶著年輕女人上船,短期還可以,比如近海打漁;在古代,如果是遠洋,帶上女人是非常不方便的,無論是從女人的角度考慮還是從船員的角度考慮,都是如此。

    第二、

    鄭和的船隊有很多身體健全的兵士,年輕力壯火力旺,帶上妙齡女子會使得一群大老爺們心猿意馬,尤其是這種遠洋船隊,初次出海,可以感受大海的廣闊,欣賞美景,可時間一場,人都會憋瘋,如果有女人在船上,難免會有動歪心眼的人,所以,帶上女人會導致爭鬥。

    第三、

    帶上大媽們出海就好理解了,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揚我大明國威,體現我天朝上國實力的舉動,我們要給落後的地方帶去文化、知識、理念、科學技術、醫學技術,要讓他們萬邦來朝,來承認朱棣天子的地位。

    所以說,大媽們意義也頗為重要,我們中國婦女自古以來都非常勤勞,尤其是古代的婦女都會針線活,成年女性都是紡織老手,更有一些懂得接生技術的女人,這些鄭和所帶的婦女很多都是這兩類人,古代產婦死亡率很高,尤其是一些偏遠的國家,他們的技術很不成熟,甚至有的地方都沒有這種技術,我們的接生婆團隊一到,就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出生率,以及產婦存活率,這在古代等於是為他們延續生命,他們定會將我大明王朝奉若神明,包括一些會針線活的婦女也為他們帶來了紡織技術,同時在船上也可以為船員們和官兵們縫縫補補,畢竟船上的資源有限。

    總結:

    鄭和下西洋不帶年輕女性,偏偏帶上老年婦女,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舉措。

  • 9 # 斯幽故事會

    鄭和於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先後7次下西洋。不過有件很奇怪的事,鄭和下西洋船上的女性大多是老婦,為什麼不要年輕女性呢?按理來說隨船人員也需要女性來滿足生理需求,其實這裡面還有很大說道。

    第一,年輕女性生理問題是航行的忌諱與難題。

    隨船出行按理來說只有男性也可以,但是由於出行時間長,出行官員的衣服是個問題,所以需要帶一些女性,在船上紡織,當然也包括洗衣做飯。

    年輕女性有個問題,年輕女子每個月都會來幾天月事,月事來紅,在古代認為是不吉利的,航船遠行,為了吉利,當然不願意這樣。

    此外在女性的那幾天裡,往往會身體不適,什麼也幹不了,這樣的時間一個月大概有四分之一。

    老婦女有個好處,大多沒有月事的困擾了,她們既可以做女人的生活,又不會有那麼多事情,所以隨船出行,帶著老婦女似乎比年輕女子更加方便。

    第二,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關。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是有爭議的,第一個目的肯定是為了炫耀明朝的富裕,讓其他地方的國家來朝賀。第二個目的就有爭議了,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在靖難之變中失蹤的建文帝朱允文。

    既然是為了炫耀國力,那麼女性就派上用場了。在當時很多沿線國家生產力低下,紡織業更是不發達。

    這些老婦女可以教當地人民紡織,教她們做一些女人的針線活,而且在她們為很多地方的女性合理接生,這也可以展現當時明朝的先進。

    第三,隨行官員似乎也不需要年輕女性。

    鄭和下西洋並不是去受罪的,而是去炫富的,所以在出發前皇帝給了他不少金銀財寶。

    鄭和他們每到一處都是當時人眼中的鉅富之人,當地的女子更是十分崇拜。所以隨船中也不需要有年輕女性來伺候年輕官員,滿足生理需求。只要他們願意花錢,在當地找個女子還是很容易的。

    鄭和下西洋不帶少女,卻帶老婦人,其實是很正常的,比較年輕女性漂泊在海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 10 # 七七談歷史

    永樂三年6月15日,江蘇太倉劉家港停靠著數以百計的巨大船隻,鄭和受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明朝船隊訪問西洋30多個國家。這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船隊由200多艘遠洋海船組成,搭載船員和將士兩萬餘名, 這在當時是真正的無敵艦隊!

    但是鄭和下西洋不同於歐洲人的航海,鄭和是為了宣揚大明朝的天威,並且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但是後者只是單純的為了侵略。所以鄭和船隊的成員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都是當時大明朝最優秀的一批人,而鄭和船隊中確實有一批50多歲的老婦人,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攜帶年輕貌美的女子呢?

    首先在古代遠洋航行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就算鄭和船隊配備了先進的武器還是有傷亡的情況發生,所以那些年輕貌美的女子是不適合在危險的大海上航行的。而這些老婦人有別有用處。

    這些老婦人大多是隨行的裁縫和醫生,整個船隊的船員數量超過了兩萬名,並且航海的時間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這期間船員的很多衣服都會破碎,而在穿上做新衣服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有經驗的老婦人擔任裁縫,這樣將士們的衣物才能夠得到保障。另外,大明的船隊每到一處便與當地人進行貿易,而船上的醫生也可以救治當地的病人,宣揚大明天威。

    總而言之,鄭和下西洋這個壯舉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從那之後,萬國來朝,大明的國家實力達到了頂峰。

  • 11 # 這個歷史很正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確實是有帶一些老夫人下海。

    雖然中國古代傳統思想裡認為,女性每個月都會有血光之災,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所以一般都不會要女子登船。

    但是鄭和下西洋時確實是帶有一批老夫人下海的,這是出於行程需要。

    首先,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好幾萬人,這幾萬人每日所需的衣食都需要補給,而且為了宣揚大明天朝上國的國威,所以每到一個地方就會賜予一些大明的特產,冊封一些官員,因此這群婦女就可以幫助織布,教授一些紡織的方法。

    而且有這批婦女幫助管理船上一干人等的吃喝拉撒,還能很好的調節人們之間的矛盾,使得這支近三萬人的船隊得以穩定的航行好幾年之久。

    可以說這些老婦人都是當時的“技術工種“,不僅可以幫助鄭和的船隊做些”家務事“而且每到一個地方還能傳播大明先進的技術。

    但是考慮到船上好幾萬人難免會有不軌之心,所以鄭和的船隊上只有年齡偏大一些的婦女,並沒有年輕女子更隨著出海。

  • 12 # 平安讀歷史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永樂年間的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他可謂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他曾經率領大明朝的船隊7次出海,並在最後一次航行途中去世,鄭和下西洋比西方的大航海時代要早100多年。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曾經在船上帶來一群老婦人。一般情況下,出海的人是不會帶女人的,因為這個東西不吉利。其實在遠航的船上,古代是不帶女人上船的,因為作為女人每個月都有那麼幾天不方便,而出海的人非常忌諱這個東西,因為有血光之災一說,所以古時候出海都是嚴禁帶女人上船的。

    但是在這些50歲以上的老女人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因為她們都已經畢竟不會有血光之災。再就是鄭和的船隊裡面有很多年輕計程車兵,如果帶上年輕的女子的話,長時間恐怕就會出現意外的問題。帶上這些老女人自然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帶上這些女人可以照顧船上人的生活,做好後勤方面的工作。

    還有一點就是古代事實上是一個男耕女織的社會,女子織布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有促進作用。而鄭和下西洋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中國的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去。織布技術當時也是中國的一絕,所以正好帶上她們,能夠把相關的織布技術與各國進行交流,促進各國的文化和技術大發展。

  • 13 # 洪果果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這場遠航活動總共進行了七次,歷經28年,據悉最遠到達過東非和紅海。這可是中國歷史航海史上最大的輝煌了,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但是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年輕女子,他只是帶了一群50歲的老婦人。是的,鄭和下西洋的確帶了一批老婦人上船,這究竟是何意呢?現在隨有書君一起來看一看吧。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上為什麼帶著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 1.下西洋時,帶年輕女子出航有很多不便 有人說,下西洋時航程那麼長,帶上一些年輕的女子上船。既可以幫忙做一些雜物,又可以在他們無聊的時候,給船員們唱歌跳舞,這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嘛。想想的確不錯,但是不帶年輕女子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鄭和的團隊全是血氣方剛的大男子,加上出航一次就需要很長時間,也許會好幾年。帶上年輕的女孩子的話,萬一和船上的官員或者是水手發生了曖昧的關係,而導致他們每天不好好地做自己本分的工作,而想入非非。由此要是使遠航的進度變緩慢,拖延了皇帝交待的政治任務,那麻煩可就大了。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上為什麼帶著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 所以這就是不帶年輕女子的原因。再者也有民間所說的,在古代航海中,除了客船外,其它運兵運貨的船隻都是不允許女人上船的。即所謂的“有女同行,不利航行”。因為年輕女子有月事會招致災難的,所以因為這個禁忌,也不會帶年輕的女子。 而鄭和下西洋帶一些老婦人出航,可以很容易的避開這些現象。並且挑選老婦人出航也是有雙重作用的。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上為什麼帶著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 2.隨行的老婦人不僅給船員縫縫補補做雜務,還把一手好的刺繡手藝傳播到所路過的落後地區 鄭和下西洋出航這個團隊,一出行就是好幾年。他們不僅要跨越不同的國家,而且也要經歷不同的季節。所以換穿衣物也是航行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要知道在明朝那個時候,布襪子和布鞋子都不如現在的耐穿耐磨。而衣服因為是棉麻的,所以也特別容易破舊。 況且這些衣物製作起來也沒有現在這麼快,因為是純手工的,所以就特別費時費力。所以帶上這些上年紀的中年婦女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將士們趕製新衣,縫補衣物、襪子,還要給他們納製鞋子。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上為什麼帶著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 有人說,船員出行時帶上新衣物不就行了嗎,還非的帶這麼多老婦人?是的,帶老婦人是必須的。要不這一出行就好幾年,那成千上萬計程車兵得帶多少衣物?都帶上不得裝滿幾艘船啊!如果不帶老婦人,士兵就得自己縫補,大男子粗手粗腳的,縫得肯定針腳粗,樣子醜。 要是穿著這些醜針角的衣物和鞋子,到途徑的國家登陸,這還不讓人笑話我們的大明朝有多落魄嗎?所以還是需要帶會縫補的婦人出行的。當然可不要小瞧這些婦人哦,她們可不是普通人,她們的繡工那是相當厲害。那縫補手藝,會讓人看不出縫補在哪?那鞋子製作出來,也會讓人穿的舒服 當然帶著這些老婦人出行,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為了傳授沿途落後國家的一些女紅手工。中國古代的刺繡手工,不僅在當時精美無比,就是放到現代那也是無可比擬的。所以鄭和帶著她們去傳授女紅,也是為了表達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上為什麼帶著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 3.這些隨行的老婦人還有一個職能,就是幫助落後國家的婦女接生 鄭和在以前下西洋的時候,發現有一些國家還是相當的落後,生活的非常原始。她們不僅在醫療上知之甚少,對於生育繁殖這方面的內容認知的也特別地少。就在生育這方面來說,孩子生出來後,總是要割斷臍帶的。而落後地區的婦人們也知道,但是她們卻總是用尖銳的碎石去隔斷臍帶。 這些碎石上常常有很多汙穢的東西,這樣的話很容易感染,容易導致產婦死亡。同時由於護理不當,這也導致許多小嬰兒一出生就死去了。所以呢鄭和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在當地施診治病,還要教當地人怎麼接生。 而這些歲數大的老婦人,她們在接生這方面也是比較有經驗,也就可以幫助這些人接生,教會她們一些生育繁殖方面的內容,以此來減少產婦的死亡率和孩子出生的死亡率。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上為什麼帶著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 當然鄭和所做的施診和幫助落後地區婦人接生,也正是明代皇帝交給他的一個使命。明代皇帝讓鄭和在下西洋的途中,不斷地向海外諸國來傳播我們中國的先進醫術,發揚一下救死扶傷的精神。而鄭和的這一舉動也確實是受到了海外諸國的熱烈歡迎,也被這些國家傳為了一段佳話。 這樣呢,明代的皇帝目的也就達到了,其實就是借鄭和之手向海外諸國耀武揚威呢。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船員最多,同時也是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鄭和是聰明的,他帶了一些老婦人一起去遠航,是有他的用意的。 這些老婦人也的確不負眾望,發揮了她們積極的作用。這也促進了這些國家與大明的友好,讓更多國家瞭解大明,知道大明的輝煌。

  • 14 # 明清筆記

    沒有明確說沒有年輕女子,但是的確有五十多歲婦人

    所有的事情只要冠上“有人說”這幾個字就顯得很離奇,我去查了一下資料,官方的記載式鄭和下西洋帥總2.7萬人,其中宮女有一寶船。

    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說鄭和下西洋的船上沒有年輕女子,只是明確說了有一船宮女!其中有很多歲數大的,五十多歲!那麼為何帶了這麼一群50多歲的宮女?其實原因也很好理解。

    首先看航海目的

    要知道鄭和下西洋此行不是旅遊的,目的是宣揚國威,順便促進貿易。那就是他完全不需要帶一群宮女吃喝玩樂,白日宣淫對吧?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他要給各國帶去強盛的科學技術。而這些宮裡面的老宮女一個個都是人精,手裡的絕活多的是,比如接生。這項絕活年輕宮女還真的不會,只有老的穩婆才能掌握。所以這一批老宮女獨自在一個船上被帶出去,也很好理解,對吧?

    其次,旅途漫漫,年輕女子很不方便。

    大海是難以預測的,哪怕從今天看來也是深不可測,人類怎敢妄圖瞭解大海?以前古代每次出海都要祭拜天神,為什麼?因為怕大海吞噬了船隻,所以才會有“吃魚不翻”這些說法。帶老宮女,一來是旅途漫漫履帶年輕女子很容易出事,而已經見過世面的老宮女,沒有青春這麼一說,也更耐得住寂寞,所以還不如帶老婦人,你遠洋出海肯定是以實用為主,漂亮不能當飯吃啊!二來是年輕女子的經血會被誤認為給旅途帶來不好的影響!

    所以大家知道為何帶老婦女出海了把?!

  • 15 # 御賤飛行

    是的!

    年輕漂亮的女子,容易在一群血氣方剛的男人中引發內亂,帶來災禍

    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每次去的時間都是幾年之久,並不是幾天,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目的也是眾說紛紜,但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宣揚明朝的威力與德行。跟隨鄭和一起的,大部分都是身強力壯,敢於冒險的男性,還有一部分年齡很大的老婦人。

    不難想象,當男人很多,並且年輕漂亮的女人很少的時候,那麼這部分漂亮女人將會成為災難的源頭。因為男人可能會因為爭搶她們,而給航行帶來很大的麻煩,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舉一個男多女少的真例項子,那便是在二戰時期發生的一件事情。一個日本女人比嘉和子和31個男人被困在一個荒島,雖然比嘉和子已經與其中一個男人結了婚,但是其餘男人仍然不死心,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有男人在爭奪比嘉和子的過程中被殺死。最後,剩下的男人終於找出根源,那就是隻要比嘉和子活著,一定還會有男人因她而死,於是他們決定殺死這個女人。

    老婦人手工技巧極為精湛,優勢遠超年輕女子

    跟隨鄭和一起下西洋的老婦人,其實是經過他精挑細選的。讓她們跟著去,是起到更好的幫助作用,而不是成為累贅。

    鄭和下西洋,一去就長達數年之久,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考慮,那便是船員穿的衣服該怎麼辦。總不能每個人都帶著一大包衣服,破了就換吧。鄭和帶的這群女人,都是宮裡面數一數二的裁縫能手,她們的手工能力極為高明,一旦船員的衣服破了,就可以交給她們來縫補,非常方便。同時,船員們也不會對這些老婦人動歪心思,不會分心,更有利於他們的工作。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如果帶著一些沒有多少經驗的年輕女子,她們將衣服縫的破破爛爛的,那被沿途其他國家的人給看到了,豈不是要丟臉麼。要知道航海的目的是展示國威的,這樣不僅沒有起到這個效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那就是得不償失了。

    在一些極為落後的國家,這些人可以將手藝傳給她們,給其留下更好的印象,也是一件美事啊。

    做飯,接生樣樣精通,還沒有月事

    話說這些老婦人,做飯的技巧肯定也是很高。只有吃好,吃飽,才能更好地做事情。做飯這個事情,熟能生巧,老婦人做的次數肯定比年輕女子要多,手藝自然要更好,鄭和沒理由不帶這些老婦人,而帶年輕的女子,而且年輕的女子一般會來月事,這在古代航海,一般被視為禁忌。

    還有一個就是接生問題了,當然這個接生並不是他們內部給人接生,而是給所到的貧窮落後的國家,接生方式也比較落後的地方的女人接生。以前的接生可不是向現在,往醫院裡面一送,醫生就會接生了。當時有些國家的接生方式非常粗暴與落後,很容易導致死亡。

    鄭和所帶的婦人中,有些便是有著極為豐富的接生經驗的,可以幫助一些國家的產婦接生。

    為什麼這麼做,很簡單,宣揚國威,表達友好。

    總結

    綜合以上優點,可以明顯得到,帶老婦人比帶年輕女子要好得多。

  • 16 # 歷史隨筆

    我來談談我淺薄的看法:

    一、鄭和下西洋,乃是國家委派公務出行,而不是旅遊,帶年輕女人算怎麼回事?

    有人說,帶宮女可以帶年輕的啊,可是在船上這麼個相對小又有封閉的空間,人數是固定的,時間一長官兵難免因為生理需求對年輕宮女伸出磨爪(當然也可能是你情我願),不好管理,我們現在在公司裡還尚且要防著同事之間戀愛,更何況是在遠航充滿風險的海上。

    二、帶了年輕女人上船,萬一懷孕生子可咋辦?

    還是上面的問題,萬一年輕女人和官兵在一起,懷孕了怎麼辦,船上的條件怕是生也不行,不生也不人道吧。

    三、長達數年的遠航,風險難料,搞不好有去無回,如果帶大量年輕女性出去,最後都葬身大海,對國力也是損失,古代人力也是稀缺資源,自然要把有生育能力的年輕女性留在大陸上。

    綜上,帶年輕女性有各種不方便,不適合帶大量年輕宮女上船,但是出海又有些瑣碎事務需要做,比如做飯織補,以及傳播中原文化的需要,還是需要帶上一定女人的,那麼年紀稍大的婦女就是最好的選擇!

  • 17 # 歷史守望者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上確實不讓帶年輕的女子,倒不是因為鄭和是太監用不上女人,而是有其他幾個方面的原因。至於鄭和的船隊裡有一群年老的婦女,這也是有原因的,她們是帶著特殊的使命隨同出航的。

    鄭和曾先後7次下西洋,其中永樂年間去了6次,宣德年間去了1次。以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為例,這次遠航船隻在百舟以上,隨行人員更是多達兩萬七千多人,這個資料恐怕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們再來看下這兩萬七千多人都是些什麼人。

    各級官員近900人,這其中包括太監若干人;指揮使、百戶這類軍官五百多人;醫官近兩百人;書寫手、翻譯官等等。而隨行的兵員更是多達26800人。

    當然還有一些幹粗活下人粗人,煮飯的伙伕,水手等。此外還有一群老婦人,原因下文會講到。

    鄭和船隊不帶年輕女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船隊長時間在海上航行,海上風大溼氣也重,不適合女人隨行。而且年輕女子還有生理期等問題,隨行出航很不方便。

    當時船隊上共有兩萬多名男性,如果帶上一群年輕的女子長期隨行,那將可能發生一些不可意料的事情。輕則爭風吃醋,重則可能引起暴動,事關船隊的存亡。

    那麼為什麼又要帶上一群老婦人呢?

    老婦人一方面可以避免年輕女人帶來的那些問題;另一方面這些老婦人懂得刺繡和接生,在航行期間可以為船隊上的人縫補衣服等等,到了沿途各國還能傳播刺繡、接生等技術。

  • 18 # 狂熱歷史

    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從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到過爪哇、蘇門答臘島、天方、古裡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以宣揚明朝國威,拓展朝貢貿易,傳遞和平的目的,影響深遠。歷史記載,在鄭和七下西洋時,有官校、旗軍、火工、醫生水手等共計27550人,其中還有一群老婦人跟著。古代的人們信奉陰陽學說,即女人為陰,男人為陽,所以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女人需迴避。在航海出行上,古人云:“有女同性,航海不利”,所以鄭和的船上沒有年輕女子,而是一群老婦。這群跟隨航船的老婦人中,一種是裁縫、一種是穩婆,也就是接生婆。她們經驗豐富,專門為隨行官兵縫補衣服,因為航海一出行就是幾年,那時候的衣服、鞋子、襪子都是布的,而且不那麼牢固,容易壞,而且製作衣服也是費時間的事,所以這些老人就專做縫補製作的活。而穩婆,隨船是肩負使命的,因為古代接生醫術不成熟,產婦因生育而喪命的案例太多,所以帶上穩婆,就是向海外醫術落後的國家傳播先進的中國醫術,救死扶傷,也因此受到各國歡迎。

  • 19 # 老泰迪講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鄭和帶著萬人浩浩蕩蕩下西洋,為何帶著一群年過半百老婦隨行?漂亮女子跟隨著不行嗎?

    老泰迪告訴你們,鄭和在帶人隨行這方面可以說是非常聰明!

    彰顯國威,儀表怎能不華麗?

    首先啊,鄭和下西洋和馬可波羅來中國的目的是不一樣的,馬可波羅來中國是為了旅行和經商;而鄭和下西洋確實帶著目的性的,一來彰顯大國風範,二來沿途播撒財物,讓別人知道明朝有多麼的強盛,當然這也屬於變相的“自我吹噓”。

    這彰顯大國風範就要注重儀表,假如說鄭和帶的隊伍穿的破破爛爛,髒兮兮的,沿途國家都會以此看不起他們,鄭和作為一代“傳播”大使哪能允許這種事發生?但是古代大男人哪會做這種“縫縫補補,洗衣服”的細活?

    哪個少女不懷春?

    鄭和由此想到了帶“心靈手巧的”女性上船,說帶就帶,可是問題又來了,自己帶的人雖然只是待在船上,但也是個小社會了!假如說帶一群女性上船,這群大男人肯定會因色起意,鬧起來;再者,哪個少女不懷春?船上那麼多血氣方剛的大老爺們,誰能保證沒幾個長相帥氣,身材勻稱的?

    思索再三,鄭和決定單獨弄了一個小船,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還帶上了幾個接生婆。

    帶老婦是因為一來可以為船上的男性縫補衣服,洗衣服;二來這群老婦生活經驗充足,經歷過很多事,可以為這群大老爺們打理生活,而且大老爺們總不會對老婦起意吧!

    而帶著接生婆又是為何?這鄭和也是想的周到,沿路很多地方接生並不是很發達,很可能因操作不當造成一屍兩命的情況,而這接生婆能為她們順利地接生,既做了好事,又以此宣揚明朝的醫術,可謂一舉雙得,何樂而不為呢?

    結語: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在於彰顯大國風範,所以一來他們需要穿著得體,二來呢,他們需要沿路揚威。因此也就很好解釋為何鄭和不帶年輕女子,反倒帶著一群老婦了!有個點在於鄭和是個“太監”,為何不帶著年輕女子,那麼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歡迎各位看官在下方評論!

  • 20 # 湘西小木魚
    鄭和七次下西遊。鄭和的出使遠航,在古代中國對外關係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見的壯舉,它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通史》

    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到宣德八年(1433年)期間,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雖然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爭議,有的史學家認為是尋找在大火中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有的史學家認為是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下西洋是要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還有的史學家認為是針對帖木兒帝國採取的軍事行動。但是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鄭和下西洋建立了政治秩序,開拓海外貿易,改進國內生產等等,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鄭和能夠順利地七次下西洋,也證明當時的明朝經濟強大,科技發達,掌握了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每次都帶了幾百艘船和大量的人,根據史料上對下西洋人數的記載,第一次有27800人, 第二次有27000人 ,第四次有27670人 ,第七次有27550人。這些人有英勇善戰的軍隊的人,有掌握先進技術的船員,有懂烹飪的廚師等等,但是據說船上卻沒有年輕女子,還是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是真的嗎?個人認為是很有可能的,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去分析這件事情,就會明白,帶老婦人對航海是有益的。

    為何船上要帶五十多歲的老婦人,不帶年輕的女子?

    首先,女子是不被允許航海的。古代的船員大多數都是年輕力壯的男子,即使有年紀大的,應該也是長期航海,掌握先進技術的人員,女子是不允許航海的,帶女子去肯定不是為了航海。

    其次,年輕女子的麻煩事情比較多。雖然明朝時期的造船技術發達,但是肯定還是沒有陸地上這麼方便的,船內部結構簡陋,女子來月事的時候會非常不方便,還會被認為不吉利。

    還有,古代一直有“自古紅顏出禍水”的說話,雖然這說法很荒謬,但是船上有很多年輕的男子,再帶些年輕的女子去,萬一動情互生情愫就會影響航海,要是再爭風吃醋引起動亂就更不好了。例如日本的比嘉和子這一個女子和32個男人曾經在安納塔漢島上生活了6年,但是卻有11人離奇死去了,根源都是因為為了爭奪比嘉和子。

    船上五十多歲的老婦人也不是尋常的人。

    鄭和下西洋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卻不帶年輕的女子,還有個因素那就是這些老婦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被挑選上的,也不是誰都可以去的,那都是要經過嚴格刪選的。

    這些老婦人一般都是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心靈手巧、也擅長女工,在船上可以幫著洗衣服、縫補衣服,可以幫著在廚房打打下手,能夠幫著船上的人打理生活,總之這些老婦人對航海都是有幫助的一群人,所以鄭和才決定帶上五十多歲的她們,而不是年輕的女子。

    最後想說的就是,其實不管鄭和七次下西洋出於什麼目的,不管帶的是那些人,但是都是中國航海歷史上的一次壯舉,促進了明朝和這些國家經濟技術文化的交流,鄭和下西洋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活動,應該被我們讚揚和銘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得好看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