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葛大小姐

    有人說鄭和下西洋船上沒有年輕女子,卻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是真的嗎?當時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始於永樂三年,結束於宣德八年,共計七次,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在當時的條件,鄭和的每次航行都是莊重而又漫長的,按理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但是鄭和下西洋船上卻沒有年輕女子,而是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這是真的嗎?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編認為,這應該是真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開拓海外貿易,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同時宣揚大明威德,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鄭和作為一個明朝的Nautilus、外交家,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航海之創舉,非常明白每次出海航行將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他之所以在航行中不帶年輕女子,只帶五十多歲的老婦人,不但有節約成本的想法,更是從有利於航行和傳播明朝文化的方面考慮,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障每次航行目的的順利實現。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忌諱封建迷信說法。在古代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低下,科學不發達,人們往往為了趨吉避凶總結一些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在古代航海中,有這樣的一種說法“有女同行,不利航行”。意思是除了客船外,其它運兵運貨的船隻是不允許女人上船的,因為年輕女子每月例假見紅是不吉利,會招致災難的。雖然這種說法毫無根據,但是作為生長在明朝的鄭和不得不信,所以為了避免這個禁忌,他每次航海都不帶年輕女子。但是船上的生活又離不開女人,於是就帶了五十多歲的老婦人,既避免了忌諱,又有利於航行,何樂而不為呢?

    二是因為帶年輕女子出海,時間久了,容易與船上的男人產生感情,不利於出海航行。俗話說“日久生情”,試想,以當時的條件,鄭和每次帶人出海航行都要在海上漂泊好幾年,船上相當於是一個小型城市,年輕的船員血氣方剛,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紀,再加上船上的生活單調枯燥,孤單寂寞,很多船員都會按捺不住自己,如果帶上一些年輕女人,接觸的多了,日久生情,弄不好還會生出小船員,這些情況的出現不但不利於遠航,而且還會發生矛盾,因為男多女少的矛盾突出,很可能演變成內部矛盾,甚至會延誤了皇帝交待的政治任務,所以,為了避免男女之間的事情出現,只有帶五十多歲的老婦人是最省心省事的。 

    三是為了節約成本。俗話說“皇帝不差餓兵”,能跟著鄭和背井離鄉,受罪出海航行的人都是為了賺取工資,而當時的明朝雖然經濟實力還可以,但是隨著鄭和下西洋次數的增加,國家財政負擔較重,給鄭和的財力支援肯定是一次比一次少,所以他要在節約成本上多考慮。如果帶年輕女子出海,相對而言,年輕人的工資肯定比年老人的多,所以鄭和選擇僱傭老婦人是非常划算的。

    四是因為五十多歲的老婦人比年輕女子更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時宣揚大明威德,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所以他們一出行就是好幾年。他們不僅要跨越不同的國家,而且也要經歷不同的季節。他們在船上不但要自給自足,而且到達其他落後的蠻夷之國,還要幫助他們,傳授他們紡織、女工等技術。相對而言,年輕女子雖然年輕漂亮,但是生活經驗不足,積累不夠,肯定比不過五十多歲的老婦人。他們不但心靈手巧、也擅長女工,在船上不但可以幫著縫縫補補、洗洗涮涮,而且還能做飯做雜務,還把一手好的刺繡手藝傳播到所路過的落後地區。同時,還能幫助落後國家的婦女接生。因為當時一些落後的國家,生活非常原始,她們缺乏醫療知識,生活全靠本能,在生育孩子時,也知道要割斷臍帶,但她們卻是用尖銳的碎石去割斷臍帶,這些碎石不乾淨,很容易感染,容易導致產婦和嬰兒死亡。而這些歲數大的老婦人,她們在接生這方面也是比較有經驗。所以,選擇僱傭老婦人是非常合適的。

  • 2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鄭和為何帶著一群老婆婆去海上衝浪,這確實是個問題?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官方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的航海行動,這次旅行鄭和多次拜訪了東南亞諸島國,最遠到達了印度洋沿岸和北非國家,比起西方的大航海要早上半個世紀。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已經很難考證,不過客觀的來說,這次航海行動大大的宣揚了明朝的國威,加強了海外諸國和中國的聯絡,可惜由於明初海禁政策,沒有促進雙方民間的交往,這個是比較遺憾的

    至於鄭和為何要帶上老婆婆同行?這是另一個故事。

    原來這幾十個老婆婆是做針線工作的,專門為官兵們補衣服。當時官兵穿的是布襪、布鞋,一雙鞋穿不到一個月,要是沒有婦女為他們製作和縫補,那麼出海之時,即使準備二十萬對鞋襪那也不夠的。

  • 23 # 豹眼看歷史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鄭和七下西洋是個大活,光靠男爺們不行,需要一些女人協助才是正辦。

    對於題主所說的問題,沒有很複雜的原因,就是為了幹活方便。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和"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為了尋找明惠帝朱允炆及宣揚大明威德,明成祖朱棣命宦官鄭和開始海上遠航。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出航七次。

    鄭和每次遠航,都長達數年之久,船隊龐大,人員眾多。據有關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二百多艘海船,人數曾達到2.7萬之多。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鄭和的船隊中,有大量的五十多歲的婦人。這看似很奇怪,其實是很聰明之舉。

    第一,如此龐大的船隊,需要大量的後勤保障人員。縫縫補補、燒火做飯、洗洗涮涮等等工作需要女人協助,這比純爺們要方便許多。

    第二,鄭和出航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與世界來往,宣揚大明威德,也需要把一些技術如接生、養殖、紡織等等與外交流,有些活是男人們沒法完成的。

    第三,封建時代,傳統的思想意識是忌諱女人出海的。女人在船上有許多的不方便,比如生理問題,這可是船家大忌。但是老齡婦人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也就可以上船出行啦。

    如果換做是青年女子,麻煩事就多多了。男貪女歡是人之本性,爭風吃醋是難以避免的,這不利於團結與和諧。面對一些五十多歲的婦人,這個問題就好多了。

    除此之外,也沒有啥大驚小怪的,說到底是工作需要。由此可見,大明朝不僅有了開放的意識,而且還很務實,是很符合世界潮流的。但遺憾的是,由於財政的問題,每次出航都需要大量的費用支出,大明朝不足以持續的支援遠航,沒有充分利用遠航的機會與世界貿易,得以盈利,最終導致了難以為繼。

  • 24 # 達摩說

    你要知道,在一望無際的海上,水手、船員們該有多孤獨寂寞。這時候,一旦船上出現了一個妙齡少女,估計這整船人都能為了她殺紅了眼,還航什麼海?

    所以,自古以來,港口城市都是出了名的浪漫之都,那些在海上憋了好久的男水手們到了陸地,進了酒館,下一步自然是迫不及待地要去尋個露水之歡。

    但是,對於明朝的鄭和船隊來說,女人又是必不可少的群體。

    第一,鄭和船隊此去,是為了宣揚國威的,所以從穿著形象上就要揚中國威,不能搞得邋里邋遢的。而裁剪、紡織、洗衣這些事又非笨手笨腳的男人所擅長,尤其是明朝對外的官方服裝,又是紋飾精美的上乘之品,平日裡製作縫補更需要女人來進行,於是鄭和船隊也只好帶著一群女人上船了。

    第二,這些女人掌握了中國的紡織技術,還有一些其他技術,比如接生、種植等,她們隨鄭和船隊漂洋過海,每到一地,都會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教給當地人。說白了,這群織女們在鄭和船隊中不僅是後勤保障的重要力量,更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如果鄭和船隊帶了一群年輕女人上船,那就該壞事了,所以才故意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上船。這樣做,既能起到上述作用,又不至於讓船上的水手們意亂情迷,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得好看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