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害蟲也,非常遭人痛恨且不得不除之而後快。那麼,到底該如何治理蝗蟲?
一、火誘之法
唐初賢相、著名政治家姚崇出了這樣一個法子——
蝗蟲怕人,故易驅逐;苗稼有主人,故救護者必定賣力;蝗蟲能飛,夜間見火,必定飛往;設火于田,火邊挖坑,邊焚邊埋,定可餘盡。
這裡是說蝗蟲在夜間喜歡撲火,在田間地頭燒一團火挖一個坑,邊燒邊掩埋效果不錯。
根據這個建議,唐玄宗李隆基還寫了一個《捕蝗詔》來支援捕殺蝗蟲,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殺卵抑蝗之法
“除病先除根”,宋孝宗時制定的“諸州官捕蝗之罰”中這樣規定——
諸蟲蝗初生若飛落,地主鄰人隱蔽不言者、保不及時申舉撲除者,各杖一百……諸官私荒田經飛蝗住落處,令佐應差募人取掘蟲子,而取不盡因致次年生髮者,杖一百……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朝廷給各個官員下達的“任務指標”就是在蝗蟲飛落產卵之地,必須取掘蟲子卵殺之,要挖掘蟲卵從根源上治理。
三、土坑掩埋之法
到了明朝時,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除蝗疏》中系統的寫了出現規律、生活習性、除蝗技術等等,不僅僅影響中國後世的除蝗之法,也被世界很多國家借鑑使用。
徐光啟的《除蝗疏》和《農政全書》中都曾記載道:“故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其地矣。”而要根治蝗蟲,則“必須郡邑之協心,必須千萬人同力。一家一身無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力共除之然後易
來一段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
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餘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淨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
這段描述可謂“十分兇狠”——要把除蝗的人像軍隊一樣作戰,挖掘一個又長又深的溝渠,把蝗蟲用掃帚掃進坑裡然後用土掩埋,還要埋得嚴嚴實實的!!
四、鴨子除蝗之法
我們要重點介紹描述的就是這鴨子除蝗法,不僅十分高效,還環保綠色,但鴨子軍上陣可不是我們現代人一時興起的發明。
鴨子除蝗最早見於明代陳經綸所著的《治蝗筆記》一書。陳經綸經過細心觀察,發現鷺鳥善於捕食魚子和蝗蟲,應該是消除蝗災的有力助手。
但人工捕捉、馴化鷺鳥困難太大,並陳經綸又發現鴨子與鷺鳥的生活習性相近,所以便試著用鴨子來對抗蝗災,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陳經綸的法子,後來又被後人沿用。歷史上有一位叫陳九振的人,就曾在蕪湖使用鴨子捕殺蝗蟲,最終戰勝了蝗災。
陳九振成功後,又將這個法子繼續推廣,最後傳到了許多州縣。在陳世元所著《除蝗記》中,還曾具體描述了具體案例——
“(蝗)未解飛,鴨能食之,鴨群數百,入稻畦中蝝頃刻盡,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按照清代官員許寶書的評價,用鴨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蝻(按指蝗蟲的幼蟲)初出土五日內,跳躍尚未能遠,其在旱谷田內,多僱鴨戶縱鴨啄食,最為便捷。”
所以原來鴨子大軍除蝗早已被古人玩得爐火純青、經驗豐富了。
其實在最初,古人認為災害是與統治者的德行有關,失去了德行就會引來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所以以前人們都是先去祈禱上天保佑,直到唐朝我們才發現,應對天災還是需要更積極的科學做法。
正是這些智慧務實的史料記載,為後人治蝗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案例和實踐經驗,也讓我們後人今天在面對這種自然災害能夠淡然處之、有效對之。
老祖宗對於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智慧,源遠流長又讓人敬佩。
蝗蟲害蟲也,非常遭人痛恨且不得不除之而後快。那麼,到底該如何治理蝗蟲?
一、火誘之法
唐初賢相、著名政治家姚崇出了這樣一個法子——
蝗蟲怕人,故易驅逐;苗稼有主人,故救護者必定賣力;蝗蟲能飛,夜間見火,必定飛往;設火于田,火邊挖坑,邊焚邊埋,定可餘盡。
這裡是說蝗蟲在夜間喜歡撲火,在田間地頭燒一團火挖一個坑,邊燒邊掩埋效果不錯。
根據這個建議,唐玄宗李隆基還寫了一個《捕蝗詔》來支援捕殺蝗蟲,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殺卵抑蝗之法
“除病先除根”,宋孝宗時制定的“諸州官捕蝗之罰”中這樣規定——
諸蟲蝗初生若飛落,地主鄰人隱蔽不言者、保不及時申舉撲除者,各杖一百……諸官私荒田經飛蝗住落處,令佐應差募人取掘蟲子,而取不盡因致次年生髮者,杖一百……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朝廷給各個官員下達的“任務指標”就是在蝗蟲飛落產卵之地,必須取掘蟲子卵殺之,要挖掘蟲卵從根源上治理。
三、土坑掩埋之法
到了明朝時,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除蝗疏》中系統的寫了出現規律、生活習性、除蝗技術等等,不僅僅影響中國後世的除蝗之法,也被世界很多國家借鑑使用。
徐光啟的《除蝗疏》和《農政全書》中都曾記載道:“故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其地矣。”而要根治蝗蟲,則“必須郡邑之協心,必須千萬人同力。一家一身無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力共除之然後易
來一段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
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餘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淨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
這段描述可謂“十分兇狠”——要把除蝗的人像軍隊一樣作戰,挖掘一個又長又深的溝渠,把蝗蟲用掃帚掃進坑裡然後用土掩埋,還要埋得嚴嚴實實的!!
四、鴨子除蝗之法
我們要重點介紹描述的就是這鴨子除蝗法,不僅十分高效,還環保綠色,但鴨子軍上陣可不是我們現代人一時興起的發明。
鴨子除蝗最早見於明代陳經綸所著的《治蝗筆記》一書。陳經綸經過細心觀察,發現鷺鳥善於捕食魚子和蝗蟲,應該是消除蝗災的有力助手。
但人工捕捉、馴化鷺鳥困難太大,並陳經綸又發現鴨子與鷺鳥的生活習性相近,所以便試著用鴨子來對抗蝗災,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陳經綸的法子,後來又被後人沿用。歷史上有一位叫陳九振的人,就曾在蕪湖使用鴨子捕殺蝗蟲,最終戰勝了蝗災。
陳九振成功後,又將這個法子繼續推廣,最後傳到了許多州縣。在陳世元所著《除蝗記》中,還曾具體描述了具體案例——
“(蝗)未解飛,鴨能食之,鴨群數百,入稻畦中蝝頃刻盡,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按照清代官員許寶書的評價,用鴨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蝻(按指蝗蟲的幼蟲)初出土五日內,跳躍尚未能遠,其在旱谷田內,多僱鴨戶縱鴨啄食,最為便捷。”
所以原來鴨子大軍除蝗早已被古人玩得爐火純青、經驗豐富了。
其實在最初,古人認為災害是與統治者的德行有關,失去了德行就會引來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所以以前人們都是先去祈禱上天保佑,直到唐朝我們才發現,應對天災還是需要更積極的科學做法。
正是這些智慧務實的史料記載,為後人治蝗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案例和實踐經驗,也讓我們後人今天在面對這種自然災害能夠淡然處之、有效對之。
老祖宗對於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智慧,源遠流長又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