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想笑一起笑
-
2 # 生活三十六計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後來的生活影響是非常大的,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也不管是你喜歡的還是討厭的,總會在你的生活中蹦出來,你從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上都能找到原生家庭的影子。當然,也有些人,自身強大,自我覺悟很高,他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慢慢糾正原生家庭對自己的不好影響,慢慢修正,完善自己的人生路。
所以儘管原生家庭可能給你帶來了傷害,帶來了傷痛,只要你自己能有清醒的認知,就可以在後來的生活中慢慢的用快樂和幸福來淡化那種傷痛,最起碼,你可以避免這種傷痛延繼到你的下一代去。
-
3 # 曉風向陽而吹
對很多人來說,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是一生的痛。確實如此,只是我們有沒有去正視而已。
可能有人覺得原生家庭就是貧困、離異、家庭暴力的代名詞,但那畢竟是一些極端的現象。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多的表現在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上。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最容易接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但是又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無論是好的或壞的,善的還是惡的,都全盤接受。這裡面的許多東西,都會對其今後的人生造成很大影響,甚至會造成一生的傷害。即使那些富足家庭,甚至官宦之家,由於父愛的缺失,或者父母嚴厲的苛責,也可能造成孩子道德的缺失或心理的失衡。弗洛伊德也認為,孩子的童年時期的影響將伴其終生。古人說“富不過三代”,不也說明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也會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嗎?
可是正視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是要我們以此為藉口進行逃避。正是有了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才需要努力奮鬥與命運抗爭,這不也是人生的意義嗎?
-
4 # 慕唸白
你口口聲聲說愛她並付之於行動,卻停止不了對她的傷害。
女孩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文化不高到處漂泊的母親,走出村鎮學過醫的父親,還有疼愛自己的爺爺奶奶。非要說有什麼遺憾的話,大概不是男孩讓奶奶稍稍有些失望吧。
關於年幼已沒有過多的記憶去回想,依稀記得自己幹過的糟糕事,說來真有些不好意思。有了女孩那會兒,母親全心全意在家帶孩子,哭了,渴了,餓了,病了全是她一手照顧。父親關閉開了不長時間的診所,外出尋求更好的生計。
這些年來住所搬來倒去,全跟隨父親而移動,父親一心想讓女孩接受更好的教育,早早買通關係把她送進市中心小學就讀,儘管路程遙遠,咬咬牙也就堅持著。
父親長期在外工作,留母親與女孩一起生活。母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者,即使她愛女孩,也免不了言傳身教的一敗塗地,關於家庭環境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影響,我認為每一個接受正常教育的成年人都有切身體會。
母親性格比較火爆,一言不合就容易與人爭吵,罵很粗俗的字眼,加之女孩活潑好動,喜愛到處玩鬧,著實使人苦惱。她與傳統意義上的溫柔嫻靜完全不搭邊,由於教育程度低,並不能很好的理解與引導作為成年人的責任。
小時女孩就撒謊成性,滿口謊言,不思上進,不愛學習。常常欺騙老師自己沒有帶作業,忘帶本子,實則沒有完成作業。貪玩好新鮮,還野蠻任性,一不順心就哭鬧不止,讓人心煩。
在家時不敢衝撞母親,一言不合母親就會責罵加上刮耳光,女孩總戰戰兢兢不敢說話怕惹母親生氣。耳光是家常便飯,拳打腳踢更是必不可少,回想起來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犯了什麼錯能遭這樣打罵,或許真的無法管束,失望了吧。
隨著長大,家庭之間拉扯出越來越多無法調和的死結。這日女孩校排球隊發了上次比賽的獎金,足足600塊,對於財務不自由的女孩來說,這是一筆鉅款且是可以自己隨意支配的。因為想看自己短髮的樣子,她特意去假髮店挑了一頂好看的假髮,裝做自己是個男孩子。
開心的回到家,隨手將書包扔下,假髮從包裡掉了出來,母親看到開始質問女孩哪裡來的錢,哪裡買的假髮。父親聞聲而來,面色陰沉,厲聲道:“我們家不許有這種假東西,給我退回去!”女孩嚇得心慌意亂,被母親逼著一起去那家假髮店。
到店裡時,母親開門見山讓老闆娘退錢,直言不想要這頂假髮,老闆娘一臉無所謂道:“我們這邊售出概不退換,不好意思。”連一個眼神也沒有,轉身忙自己的事情,陪客戶挑假髮,母親不願善罷甘休,大吵大鬧,咄咄逼人。
為了退那頂假髮,她硬扯著身邊的女孩,對周圍的群眾怒吼:“她還是個孩子啊,你這樣是騙小孩子,騙他們的錢,你們講講道理,我女兒才初中,她還小啊。”臉頰因憤怒而發紅,眼中噙滿淚水,原是惹人垂簾的一方卻帶上凶神惡煞的姿態。
女孩被圍觀的人群驚嚇到,哭得泣不成聲,想拉母親離開這裡,沒成想母親隨手一揮,用力掙脫了女孩。女孩沒法只得求店主象徵性退點錢以便早日結束這場鬧劇,店主從抽屜裡捻出一張50:“退是不可能的,最多給50塊你們愛要不要。”
最終50塊拿了,女孩也被帶回了家,只不過途中沒停止哭泣罷了。
對於每個女孩子來說,童年除了粉嫩可人的芭比公主,還有浪漫美麗的遊樂園。當初得知母親要帶自己去遊樂園玩,興奮到一晚上睡不著覺,只盼黎明趕緊追隨月亮,蓋過黑暗。12.3歲年紀正是爛漫天真,從相片就知道有多開心。
事實上拍那張照片,女孩是不情願的,她只想儘早進去玩,可母親非要拍照,兩人爭執之間女孩捱了母親一巴掌,這才消停勉強擺姿勢拍照。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也許女孩從小不太聽話不太懂事讓父母為難,也許父母真的不太懂怎麼和孩子相處,雖然愛,雖然努力表達自己是愛孩子的,卻總是差強人意,甚至一邊愛一邊傷害,不是單方面而是雙方在傷害彼此。
父親是個很重要的角色,他帶領孩子走向未知,為孩子遮風擋雨,教孩子獨立自主,知曉是非對錯。母親同樣付出很多,讓孩子知道被愛的感覺,讓孩子懂得如何溫柔謙和的待人,教會孩子善良和勇敢。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大於70%,很多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模式,所以才有了言傳身教這個詞。但很多家長並不認為孩子有自主權和自我意識自由,他們把孩子當做小貓小狗一樣養著,要求他們聽話,要求他們懂事。
給塊肉吃就搖搖尾巴,給個地方睡就賣乖打滾,與自己相違背就是錯誤,惹自己不開心就是頑皮,沒達到別人口中的程度就是失敗,孩子是活在誰的嘴巴里?
到如今這個年歲,都求自己別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父母曾幾何時讓自己又愛又恨,愛他們呵護自己,又恨他們剝奪自己,可換個角度思考,父母承受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每日為生計奔波,誰也沒有比誰更輕鬆。
等自己長大去面對社會的血盆大口,頓時理解了父母許多,只不過教育更為自己所詬病。也許那個時代的父母已經盡力做到自己能做的極致,再改變太艱難,不如自己做一個更好的父母,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去養育一個生命。
這個生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需要面對的道路,有無數你無法替他做的抉擇。無論他們今後是事業有成還是平庸失意,這都是他們的人生,我們要割捨太多牽絆在他們身上細密緊實的絲線,讓他們為自己去活,而不是把所有控制在你的天地,任你操控。我們能做得更好,因為每一個年代,都是一場思想的革命。
-
5 # 小V生活日記
“對很多人來說,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是一生的痛”對於這個說法,我有自己的一下想法和大家分享。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它是培育我們成長的重要土壤,所以我們在原生家庭裡習得的家庭文化,傳統習慣,與家人的互動關係,都會影響我們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中的表現。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脾氣暴躁的小男孩總喜歡在班級裡撒野,撒野的時候總習慣拿起皮鞭打向他的同學們,一個學期下來,班級裡的同學們幾乎都被他欺負過。老師問小男孩:“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小男孩說:在家裡我爸爸一發脾氣就拿起皮鞭打我。然後,老師把小男孩的爸爸請到了學校瞭解情況。老師問小男孩爸爸:“你為什麼這樣對小男孩?”爸爸對老師說:“沒辦法,我的父親從小就這樣對我,一發脾氣就拿出皮鞭來教訓我”。
上面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不覺知原生家庭對自己的不良影響,他把原生家庭的“惡習”帶到他的“新生家庭”中,甚至一代傳一代。“原生家庭”中的受害者往往會變成“新生家庭”中的加害者。
人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家庭,我們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所以,在很多人的童年的時代都或多或少留下一些童年陰影。但我們沒有必要時刻提醒自己:“我現在這樣子,都是以前給爸媽害的”。時空是流動變化的,往日無力的我們並不代表今日的我們是懦弱的。小象因為太小無力掙脫捆綁在腳上的繩子,但當小象長大變成大象時,只要輕輕用力,腳上的繩子就會脫離。所以“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是一生的痛”是一個不願改變自己,不願成長的藉口。
相信自己吧,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完美的父母”,對自己付責任是“愛自己”的開始。“原生家庭”不是你永遠過不去的一道坎。
-
6 # 葉兮
個人認同這個觀點。
很多人會發現,自己越長大越像自己的父母。明明小時候,對於父母的一些做法,自己無法認同的時候,常常會反駁或反抗到底。即使最後可能還是會屈服於父母的棍棒之下,但在幼小的心靈裡,那個“長大會絕不要做父母那樣的人”的想法卻開始生根發芽。
可是長大後,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事情,回過頭來想,其實當下那個最直接的反應,明明就是和父母一樣的。比如,當我們的小孩不聽話或做錯事的時候,自己生氣的最直接反應,就是用大聲斥責的方式來阻止小孩、讓他以後絕對不能再做同樣的事。
曾有人說,“對小孩發脾氣是最無能的表現”。小時候,我們並不覺自己做錯,父母卻大驚小怪;現在有了自己的小孩了,最直接的反應卻和當年父母對待我們的態度一樣。
有的人,長大後並不認為這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心裡的想法是“父母當年也是這樣做的”。對於這樣的人,他自己本身並不會有太多苦惱的,因為他會覺得理所當然,最終受傷的是自己的孩子。
還有的人,一邊不自覺地重複著父母當年的行為,一邊又努力地自我對抗。這種人,如果自己無法跳脫出,就像推石頭的西西弗斯,陷入死迴圈中。
對於後者,建議嘗試著去理解父母、嘗試和父母真誠地溝通。能互相理解,當然是好,但父母活了一輩子,很多的想法與觀念,一時之間也難以改變。而我們自己,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接觸更多的人,給父母更多的包容,也許比改變父母更容易。
-
7 # 悅自己悅世界
何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教育方式等,在我們性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性格決定命運,也決定我們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影響著我們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我們可能會發現,那些原生家庭幸福的人,大都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而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人,往往會比別人經受更多的煎熬,這種煎熬更多的是來自心理上的,所以,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心理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嚴重的可能會產生心理扭曲。但是否是一生的痛,還得是因人而異。
有的人幸運,很快就能夠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走出來,而有些人是不幸的,他們陷在了少年,痛在了成年,苦在了中年,最後帶著遺憾步入了晚年。
蘇明玉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就是一個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母親重男輕女,父親軟弱。童年在她的心裡只是不願意被提及的部分,父母在她心裡也是不願意被承認的。所以,,她出人投地的願望比誰都強烈,因為她要擺脫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痛,並且極力的想要證明自己。好在,她做到了,並最終與自己與家人和解。
樊勝美《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也是受原生家庭毒害的,父母重男輕女,結果害了女兒又害了兒子,兒子懶惰、啃老、一事無成,女兒成了家裡的賺錢機器,在那個家裡,除了提款機的作用,就再也得不到任何的溫暖。為了填補家用,所以一心想要嫁入豪門,變得虛榮。樊勝美跟蘇明玉不同的是,她沒有蘇明玉的殺伐果決,無法透過自身去擺脫原生家庭,只有陷入死迴圈當中。
明道還有最近大家最為關心的新聞,就是”明道哥哥攜妻子女兒自殺。”這就是現實版的原生家庭。明道哥哥嗜賭成性,欠下千萬鉅債,無法償還,最終帶著妻子孩子一起面對走向死亡。最為明星弟弟,被指責為什麼不給哥哥還債。可是大家不瞭解的是,明道已經為哥哥還過無數次債了,面對一個賭徒性格的人,多少錢能夠填滿這個窟窿。有時候,最親的人,反而是傷你最深的人。
張韶涵因為利益(也就是錢)的關係,張韶涵與母親決裂。從小,張父有暴力傾向,媽媽不管,後來,離婚。張媽要求撫養費,並在張韶涵動手術期間,控告她不贍養老人,還在媒體上抹黑女兒,並將她辛苦打拼所有積蓄都捲走。如此的原生家庭讓人寒心。好在,張韶涵現在已經重獲新生。擺脫陰影,但我想,即便如此,家庭也是永遠缺失的一部分。
每個人窮盡一生,都是在極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時期就形成的性格。
原生家庭,給人心理、性格上的影響都是極大的。它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父母兄弟都是無私的。但是家庭和出身卻是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的。幸福的家庭千千萬,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影響是負面的,我們就要承受別人更多的心理壓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與自己作鬥爭,有些人能戰勝它,而有些人卻會走偏。希望每個在原生家庭中遭遇不幸的人,能夠勇敢。雖然它能夠影響我們一時,卻不可讓它影響我們一世。
-
8 # 一枚有故事的草莓
這句話說得特別好,我還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幸福的童年療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卻需要用一生去療愈!
但這些話並不是那麼容易讓人理解,從我們的邏輯分析來看,我們就算是口頭上附和,而內心也是不認同的。
我思考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是這樣理解的: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件產品,那麼原生家庭可能就是製造我們的工廠或模具。幸福的童年就好像是你出產在一個很負責任的工廠,一生產出來一面世就很完美!而如果你出產在一個不那麼好的工廠,可能你一出生就不是很合格,然後一面世需要各種修修補補、再次打磨丶精心包裝.…….
哎~
-
9 # 瑜夢
為什麼一個人他受原生家庭的痛苦那麼深?
比如說,從小你媽媽告訴你,不要信任男人們,看你爸爸喝酒吸菸,不拿家用回來,媽媽的生活過得好辛苦。你是否要接受這個信念?——如果你接受了這個信念,你就跟你媽媽一樣。
很多小孩子都是不知不覺當中接受了父母的信念。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東野圭吾
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依賴父母而存,我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於是我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模仿父母的行為,把家中獲取關於自身的資訊全盤接受,並當做是普世真理。
儘管我們無法抹去過去承受的傷害,也無法扭轉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我們在能夠直面父母對我們做了什麼之後,去思考自己做些什麼可以減少父母對我們的影響。
人過了18歲,影響你這一輩子最深的人是誰?——是你自己!
過了18歲,你再也沒有資格說:“我的命運是我原生家庭決定的;我的性格是被我原生家庭決定的;我受原生家庭影響太深,無法改變。”
影響你最深的人是你自己,當你想往東的時候,法律沒有規定你只能往東!
-
10 # 如瘋觀世界
用兩句話回答下:
一:“對於很多人來說,幸福的童年,治癒了他成人後的種種人生困頓和傷痛”
二:“而童年的陰影,對於很多人來說,用了整個人生來治療,卻沒能治癒”
真希望,每一個人的童年都能被好好的呵護!!
-
11 # 俞火鍋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其實對於家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我們更因學習國外家庭和諧共處好的一面。家庭成員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信任,理解,溝通,與關愛。我們中國很多原生家庭,就缺乏換位思考。有時候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審視問題,但大多都是一己私慾,缺乏共情力和包容心。溝通往往到最後變成了爭執與吵鬧,最後只有兩敗俱傷的局面,傷了彼此的感情與信任。中國人往往會把所有事情放心裡,包括對於親密的家人,缺乏一個妥善的溝通,然後猜忌懷疑就不斷出現。還有一個就是很多人會對外人比較和善,往往對親近的人家人戀人容易發脾氣,往往到最後給對方帶來了傷害。因為在親密關係中,總覺得家人,戀人是安全範圍內永遠不會離開你的人,有部分人會把外界受到的壓力轉而發洩到自己最親密的人身上,這是最不可取的。有時候要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換位思考,遇到問題,大家一起協商溝通。
好的關係,長輩是長輩,愛人是愛人,也是老師,也是益友,更是夥伴。大家在一條船上,起內訌,這條船早晚會沉,大家都無救。要想掌好舵,起好帆,駛好路,就得大家齊心協力,互相溝通,互相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這條船才可以風雨無阻,抵抗巨浪(外界的一切)行萬里路。也就是所謂的家和萬事興。[可愛]
-
12 # 喬麗瑩心理諮詢
對很多人來說,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是一生的痛
原生家庭在百度的解釋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的是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而新生家庭則是指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從這個概念上看其實很簡單,原生家庭就是從我們出生到我們重新組建家庭之前所生活著的家庭,著名的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曾說過非常著名的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們在來看看什麼是傷害?
百度的解釋是指試圖用冷嘲熱諷去傷害他人,不法損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根據中國古代刑法,傷害罪主要分鬥傷和賊傷兩種,其他戲、誤或過失傷害人,則分別情況有減等、收贖等規定。出自《韓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腸胃,民多疾病。”。
傷害的醫學概念指的是突然發生的各種實踐或事故對人體所造成的損傷,一般情況下指尚未死亡者。包括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
這些解釋看上去是不是都表達的很簡單,那麼我們來看看成長過程當中我們究竟遇到了什麼樣的傷害讓我們要用一生去修復呢?
童年期的我們本身就需要依賴父母的照料養育才能生存下來,基本來看,只要是四肢健全,頭腦正常的情況下,醫學上的傷害基本可以說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就是你現在能學習、能工作、能戀愛、能結婚、能生兒育女,生理上不存在問題的,父母的照料基本就算合格。
我們再來看看冷嘲熱諷和言語傷害是不是存在,不管基於什麼樣的原因,這樣的傷害其實總是無可避免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類本身存在的共性缺陷,情緒、抱怨、指責、逃避責任等等,這些幾乎都存在於人的本能,再來根據弗洛伊德的意識層次說,他說明了人的意識是分層次的,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這三種意識在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內容上進行運作,我們受到這三種力量的支配是不均等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更多的被意識支配,有的時候更多的被潛意識支配,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能意識到我們的行為,有的時候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的行為的真正驅使。
我們可以看看父母對於孩子帶來傷害的言語是什麼樣的,作為父母的你是否也有意無意的說過呢?
父母對於孩子不可避免的失望的語言
你怎麼這麼笨啊/就你這樣還能考大學
你怎麼能這樣呢?我簡直對你太失望了
父母對於孩子無法控制的抱怨語言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怎麼怎麼樣了(離婚/升職/賺錢......等等)
父母對於孩子赤裸裸的威脅言語
你要不怎麼怎麼樣(考不好,做不到某事),我就不要你了/我就不愛你了
父母對於孩子真正意義上的冷嘲熱諷的言語
就你這樣什麼什麼(附帶諷刺的評價行內容)垃圾/敗家子......
其實這四種情況其實並不完全能分開,經常是混合在一起從父母的嘴裡說出來,父母們卻往往並不曾留意這樣的言語對於孩子帶來的傷害,而這一句句無情的言語傷害好似一把把無形的尖刀,深深的紮在孩子們成長的身上,回望人生血流成河,卻沒有止血的辦法。
我們在來看一下心理學上父母對於孩子構成的傷害,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對於孩子而言,那些長期而持久不能解決的內部衝突才是在心理上最重的傷害,以致於在長大之後很多人看上去生活工作似乎都很好,但是內在的匱乏感和無力感讓他們在某些情境下一次又一次的退回原點,不可彌補。人生就是一個大的圓圈,始終走不出去。
孩子對於父母無疑是愛的,是依賴的,是渴求的,期待著父母的接納和認可,父母總以為一次無意的言語傷害沒有關係,然而這樣話語傳遞出來的態度才是帶給孩子一生逃不開的魔咒,這種無形的態度極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討好型人格、迴避型人格等負面特質的人格型別,從而導致孩子一生都在尋求父母和移情性父母的認可,然而在他們的內在,仍舊有一種體驗,就是無論他們多麼的努力或者作出什麼樣的成績都沒有辦法得到他們渴望的認可,所以終其一生都揹負著這樣的枷鎖。
如果沒有覺知到這些成長中源於父母的傷害,孩子們或許永遠不知道這些的痛苦是什麼,也許也並不會用痛苦來定義,只是習慣性的去生活去努力,成為一種可怕的人生模式。當我們有能力覺察,才有能力去面對、去修復、去成長,我們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也並不是讓我們來指責父母,而是讓我們有機會去面對我們成長中的缺失,重新長大。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長大未成人的孩子。
-
13 # 春風得意綠草青
原生家庭的痛,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應當是痛並快樂著,原生家庭的過度,愛情,親情,友情!有句話,那家的煙囪不冒煙,指的是過日子吵吵鬧鬧是常事,當然在爭吵中會有過激的行為,如言語上及動手!小打小鬧無傷大雅,雙方都理智些,不能家暴那是違法的!
-
14 # y顏言
謝邀。很多人有被原生家庭傷害的感受,或深或淺。大道理我就不多說了,只想告訴有這種經歷的朋友,過去的已經發生我們無法改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當你回想過去忿忿不平的時候,想想畢竟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好好工作,努力讓自己強大,就沒有誰再敢欺負我們。如果總是糾結,痛苦,也對不起自己的身體,您說對嗎?
-
15 # 辛巴奶奶哦
傷疤,長好了,不要再去揭開。
原生家庭,無法選擇,但自己的人生之路,可以選擇。
總是回頭看傷痛,不如微笑的向前走。
自己好好的做積極樂觀的父母,不要讓孩子以後再去抱怨“原生家庭“。
-
16 # 星星A追劇
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傷痛是很大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一輩子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時,如果父母以及家裡的長輩能夠給予足夠多的關愛和情感的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愛。孩子就會健康快樂的成長。會自信,樂觀,積極的面對人生。即使長大了,遇到困難。也會從小時候的溫暖回憶中感受到力量。會重新振作起來。因為他知道有人愛他。相反,童年沒有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長大了會不自信,自卑。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那麼重要。所以建議所有的父母可以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愛他們。
-
17 # 貓咪有愛44971955
除了極個別例子如張韶涵母親之類,大多數父母都是恨不得把世上最美好的一切都給予孩子。但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面臨自己的成長問題,比如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的奮鬥,自己的夫妻關係,家庭關係等等。他們不可能不愁吃不愁穿一切都挺好的無憂無慮的用堪稱教科書式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用老話說:就是棒棒打鼓心,沒有一點偏差,一言一行都是對的,尤其是用現在的教育觀去要求幾十年前的父母,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教育也是如此,當年認為對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哭了不要馬上抱,延遲滿足,現在收到批判!所以,作為子女,不能糾結於過去怨恨父母,總是扮演被傷害的角色,應該意識到自己長大成人了,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自己也要面臨著社會角色、家庭角色、如果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也要一邊奮鬥,為自己和家人創造美好生活,同時吸取父母教訓兼顧好家庭角色,夫妻和睦,教育子女,孝敬雙方父母。而一味抱怨原生家庭或者強調原生家庭使自己不成功的人,個人認為是沒有志氣的人,縱觀古今成功人士,都是使自己變得強大,成為對社會對家人有用的人,有那個自怨自艾的時間,不如使自己更有能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18 # 使用者清晨
原生家庭,老一輩人思想保守,沒有文化,文明淪陷了素質低,動不動粗口,習以為常,
生活很累,再怎麼樣也改變不了,只有規勸,不亂罵人,惡語傷人六月寒,爭吵雞犬不寧,很累,上樑不正下樑歪,家應是和和氣氣的,卻是道德捆綁垃圾語言傷人,再怎麼樣也要生活,原生家庭不優秀,可以讓自己優秀,照顧好家人,父母,有什麼所需力及所能照顧,三姐妹都照顧家,錢不說了年年給,力所能及的給家一絲絲溫暖,孫子孫女外孫女都給錢婆婆了,也算安慰,原生家庭不好,只有讓自己優秀照顧好家人,常回家看看…
-
19 # 博學孫先生
痛是是自己的知覺反映和記憶再現。把痛忘掉,痛再回想就沒有了。痛的長短在於記憶和控制。不去想歷史的痛,現在就沒有歷史的痛。不記憶歷史的痛,就想不到歷史的痛。總是記憶著歷史的痛,痛總是和自己在一起存在著。
-
20 # 藍藍藍藍藍藍藍
原生家庭對一個的成長非常重要。由此,它帶給自己的傷害也尤為深刻。
只想告訴在原生家庭中沒有感到溫暖而長大的男生女生。請自理自強活出個樣子來。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不幸傳給下一代。好好愛自己的孩子,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原生家庭有各種表現形式,但是基本上都不是什麼愉快的回憶。
完美主義家庭對孩子要求過高,一旦孩子無法達到要求,會遭遇嚴厲懲罰。成長於這種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性格中有焦慮、畏懼強權的部分。在日後的工作、生活中,一旦做不好事情,往往認為是自己的錯,甚至會失去再嘗試的動力。
中國人常說,“嚴父出孝子”,但過於嚴厲的家庭,缺失了溫馨的家庭溫度,讓孩子無法真實表達自己,包括反對意見。在父母的高壓控制下,孩子表面很“乖”,但叛逆心強。一旦沒有監管,難以自我控制,反而呈現以放縱來反叛家庭。這樣的孩子擔當力差,甚至養成愛撒謊的性格,遇到困難容易畏縮。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而新生家庭是指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庭。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如同遺傳密碼一般,刻進我們的人格、行為模式中。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經歷中佔主要位置。原生家庭指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組成,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關係)對個人的影響最大、最長久。
《都挺好》這部電視劇是根據阿耐的小說改編,並由姚晨、倪大紅、郭京飛、李念、高鑫、楊祐寧、張晨光、彭昱暢等人共同主演的原生家庭題材的都市情感劇。
看過《都挺好》這部劇的我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部很好的國產電視劇,演員都是演技實力派,演員們真的把人物角色都演活了,而且劇情接地氣,很吸引人,反映了很多社會現實問題,比如重男輕女、啃老、養老等等一系列問題,雖然講的這些都是普通人家生活的酸甜苦辣,親情、愛情、友情,平凡但耐人尋味。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太大,太重要了。也許每個人都能當父母,當又有多少人真正當好了父母呢,而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太多的人一輩子也無法治癒。在《都挺好》這部劇裡,蘇家的悲劇就是從上一代開始的。
作為父親的蘇大強,他有點自私,又有點矯情,女兒被打受傷,兒子被抓,毫不關心,這個時間還想著房子?像蘇大強這樣的父親,他不但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還一味的索取,一味的惹出事情讓子女們鬧來鬧去。自己的女兒被打傷住進了醫院,作為父親不第一時間趕去醫院看望,也不打電活問候,還只是在考慮自己的住處,逼大兒子的媳婦給自己買新房,有這樣做父親的嗎?!蘇大強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哪怕天塌了還能安安定定坐著吃飯。
不過,蘇家這一家人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孩子們的媽媽,他們的爸爸蘇大強性格懦弱一輩子被他們媽媽管著打壓著,所以蘇爸爸才會在蘇媽媽死後釋放天性、各種作,但懦弱自私的性格依然沒變。
在這個原生家庭裡,懦弱無能、不作為的父親,強勢、偏執又偏心的母親,“重男輕女”的父母,最終導致了蘇明哲、蘇明成、蘇明玉這三個孩子的性格都有缺陷。
老大蘇明哲他從小優秀才會死要面子,自負,虛偽,有點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顧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自我滿足感,無能又愛逞能,在情親上也有些許冷漠……照顧老人都是其他子女照顧的,蘇明成照料著老人,錢是蘇明玉出,蘇明哲從來都沒有實際照顧過家人,他說要帶父親去美國,說要給父親買房,結果最後哪個也沒辦明白!
至於,老二蘇明成,他就是個被媽媽寵壞的“媽寶男”,“啃老”還一臉的清高樣!蘇明成對自己爸爸、老婆、媽媽都挺好,唯獨對妹妹蘇明玉不好,欺負妹妹欺負習慣了,連自己的妹妹都容不下,也是因為母親的偏心。如果蘇媽媽不偏心,不“重男輕女”,處事公正,蘇明成和蘇明玉這對兄妹之間或許就不會有那麼深的積怨,矛盾也不至於會惡化成這樣!自私自利又有點幼稚的蘇明成,他嫉妒妹妹“翻身”變有錢了卻從來不想從自身改變,只知道透過“欺凌”得到不正常的滿足感和優越感,只顧著自己的利益,只想著自己的委屈卻又不反省自己。
還有老三蘇明玉,蘇明玉性格的倔強、叛逆大概也都是蘇媽媽造成的。蘇明玉作為最有本事的女兒因為親情的缺少,以及在家庭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欺凌,導致人情淡薄,不願意去表明自己的善意。當然,儘管如此,與蘇明哲和蘇明成相比,蘇明玉還是很棒很優秀的。蘇明玉的一路成長,從前期與家人斷絕來往,到後續不斷周旋在不省心的家庭成員之間處理各種糾紛,感受著糾葛也體會著別樣滋味。雖然蘇明玉總被欺負,但是她依然默默的為家人付出,幫助家人。堅強又善良的蘇明玉,最讓人心疼。願蘇明玉有個美好的結局。
都挺好?只是冷暖自知。天生的血緣割裂不開,卻也需要經營和付出,不然也只剩血緣而沒有親情。
從上面的例子中,不難看出孩子的身上都受到了父母的重大影響,並給他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為人們在未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必須依賴別人,認知發展也不完善,處於生存的本能,都會主動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無意識到帶到了自己成年後的生活中,並且自己還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沒有深入的發掘,大多數人尚不能意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產生哪些好的影響和不良影響。
家庭中父母的關係會對個人產生巨大的影響。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個觀點,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大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比例分別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父母間相互敵意、貶低對方,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懷疑、困惑等消極情緒,以後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際關係障礙,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
為人父母者要牢記,千萬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問題帶到現在的家庭,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那麼怎樣的原生家庭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好的影響呢?我認為,原生家庭應該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
一、尊重和信任。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與孩子之間)是互相尊重、信任的關係。家庭中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大家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尊重和認同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無權決定別人應該做什麼,大家要彼此信任,有問題當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刻意樹立某個人的權威,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尊嚴,也會自覺維護別人的自尊。
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個人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不推卸、逃避責任,敢於自己承擔責任。二是不為別人做的事情承擔責任,尤其是為配偶和子女。這樣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實際上對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大有益處,會促進配偶和子女的獨立成長和自我完善。
三、寬容的心態。寬容是種美德。世間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到不同的觀念,更何況是在家庭中,家裡是情多理少的地方,所以說如果不是什麼原則性、大是大非的問題(這些問題並非太多),就沒有必要非要掙出孰是孰非。聽說,有的夫妻為擠牙膏是從上面擠還是從下面擠吵得不亦樂乎。聽者可笑吧,可您想過沒有,有多少夫妻吵架不是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呢!日積月累,許多小事就逐步發展成為夫妻關係緊張的死結,嚴重影響到婚姻的質量。
四、論事不論人。就算您再寬容也會與別人發生矛盾,除非您是泥人可以隨便捏。怎麼辦?原則有二,一是不怕,不逃避,勇敢面對;二是就事論事。比如和家人在某事上有意見,那好咱們就在此時、此地解決,不要帶著個人情緒和成見,別老想以前他(她)犯過什麼錯,現在又如何如何……,因為那樣只會是激化矛盾,使衝突加劇,不利於解決問題。我認為應本著開放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才會對別人的看法不固守僵化,才能做到論事不論人。
六、善於表達自己。要學會清楚明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讓別人去猜測、揣摩你的意思。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別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援你。在家庭裡,要注重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不僅有利於家庭的人際溝通,更有助於培養家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七、真實的自我。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二是從內心深處接納真實的、現實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為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因為那樣做的結果會壓抑自己的本性,長久下去會感到迷失自我,勢必影響心理健康。順便說一句,也不要刻意去改變別人,那是勞而無功的,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別人。
八、每個家庭成員要樹立自我完善的觀念。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孩子。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儘可能地、不斷地完善自我,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熟、壯大。
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它值得我們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認真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特別是如何避免我們的孩子繼續受到不良影響的侵蝕。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孩子的一生幸福,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曾經給我們帶來了傷痛,那麼請為我們的未來—孩子們創造一個快樂、健康的原生家庭吧!
回覆列表
“對很多人來說,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是一生的痛”,有這種看法的應該多是年輕人吧。
“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一、受“傷害”是年幼時的錯覺!
年幼時心性脆弱,一聲驚雷,終身惶恐。父母便是孩子心中最大的依靠。一旦不完美,孩子會覺得受了傷害。以致年輕時,把性格懦弱、成績差、工作艱辛、家庭不如意統統歸咎於原生家庭的錯,認為是“根源”所在!
可我們決定不了被誰所生呀!有什麼資格去指責原生家庭(父母)。生在帝王之家,人生巔峰,好嗨吧,但貴為太子,仍生(身)不由己。
二、年輕時,我們沒空去懂“錯覺”的道理。
40歲前不知道,小時在父母心中我們所佔分量為100%,老時父母在我們心中能佔到10%嗎?俗話說,老還小,父母老了變得脆弱,我們應是他們心中的100%。可一年365天,陪了多少天?
老來作伴兒,父母不吵了,癱床上了,大眼瞪小眼了,他們盼呀盼,聊天都成奢望。可我們在哪兒?或正忙工作掙錢,忙教育孩子,忙應酬,或為夫妻感情焦頭爛額!將心比心,還會去埋怨他們嗎?
年輕時的父母,限於時代、學歷、能力、健康等原因,有太多無奈,極端努力仍無能為力,或者沒有經驗,好比你現在求生活、教育孩子時的無奈。其實他們已經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們了,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用。若是戰亂年代,寧願自己死掉也要讓我們活不下來!
二、中年時,我們似懂非懂。
年底回老家時,父母總是做最好吃的等著,我們卻嫌他們煩,太嘮叨!
後來,即使我們讀《背影》、《似水流年》,唱《當你老了》、《時間都去哪兒了》時淚流滿面,但我們或許依然似懂非懂。多年以後,我們終老時,換位思考,能完全理解父母了。彼時,他們多已不在人世!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四、別老說舔傷,世上本無樹,何來明鏡臺。
成年舔愈原生家庭的傷,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逃避。自己的不如意,憑啥埋怨別人。
忘記原生家庭帶給你自認為所受到的傷害,與父母和解吧。不要糾結於過往,去創造未來美好的生活吧。
照顧好你自己和愛人,因為父母終將老去,孩子必然遠去,開拓自己的事業,尋找自己的幸福。能陪你終結生命的可能唯有你的右手(妻子或丈夫)。不要把上一輩人的恩怨帶到下一輩人,到此為止。感恩父母,往後餘生,你要幸福!
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學會大度,學會換位思考吧。
“哭”字,看著它三秒,定會有種想流淚的衝動,“笑”字,看著它三秒,眉開眼笑!一切皆因心因起,所以,釋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