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文史園地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清朝確實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了變革的機會。但是這種錯過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表象。

      

      第1個階段是1840年到1860年。大致是前兩次鴉片戰爭這一時期的清王朝依然將自己視作中央之國,對於蠻夷來犯嗤之以鼻,卻有深感實力不足。但是這並未觸動統治者的核心利益。在他們看來雖然簽訂了所謂的賣國條約,但是這在當時似乎並沒有什麼。開放通商口岸割讓一小塊島嶼作為列強的貿易中轉。在封建統治者看來,這也僅是西方蠻夷之國為獲中央之國的貿易利潤而做出的敵對狀態,並未對其警醒。甚至索賠的款項也是由廣東十三行支付的。統治階層依然在絕對傳統的封建思維下繼續自己的封建統治。只是在這一時期,個別開明官僚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世界之變局。

      

      第2個階段是慈禧發動政變登上政治舞臺以後到甲午中日戰爭。因為慈禧和恭親王兩者主政,確切的說還有慈安太后。這三個人對於當時的清政府進行了諸多改革。在外交上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始重視並且正視與列強之間的官方溝通。同時發起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工業,發展近代一系列的產業部門。雖然這有極大的封建保守性,而且管理上也因封建落後的制度飽受詬病,但這也確實是中國近代史最具規模而且最宏偉最成功的近代化。

      

      清政府在當時完全稱得上是將第1次工業革命和第2次工業革命共同發展的世界大國。在當時除了清政府以外,美國,日本,德國法國都是如此。大家雖然並非在絕對的起跑線上,但至少也沒有差太多。但是基本的做法雖然做了,而國家的國際戰略卻絲毫沒有改變。清政府依然在傳統的思維之下 沒有在政治理念上走向近代化。這也造成了當時清王朝與世界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在本就不是一個絕對水平線的基礎之上,越差越大。但這一時期國力也並非沒有改變。

      

      但就戰場局勢而言,日本搶奪臺灣和中法戰爭,清王朝都佔據戰場上的優勢。但是清王朝並未利用戰場上的優勢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反而選擇退縮。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清蒙朝的近代化改革似乎與其他歐洲強國不同。王朝的改革一直是統治階級內部一部分人的事兒。包括慈禧在進行一定程度的國家改革以後也趨向於保守。而同期的日本德國則採取鐵血和軍國政策,將政權牢牢的掌握在革命派手中。清王朝之所以在戰場上有一定優勢,但依然選擇退縮,主要還是由於內部新舊兩派的爭鬥。對於改新派而言,如果他們選擇鬥爭到底,那麼很有可能導致保守勢力的反撲。而如果不去鬥爭至少能夠維護自己在政權當中的地位,以待局勢日後的發展,但是在戰場上則不可避免的選擇保守。

      

      甲午戰爭確實打醒了清王朝。王朝也開始病急亂投醫。包括義和團團運動。但此時清王朝也開始逐步試探,在封建政治思維當中跳轉出來進行國家政治的近代化。第1波是光緒皇帝任用譚嗣同等人進行的戊戌維新。這場運動飽受詬病,雖然方向是對的,但做法實在不敢苟同。而此時的慈禧並非絕對保守,否則慈禧也不可能在先期認同光緒帝的改革。但是那幾個書生在改革初期就直接觸動了大貴族的根本利益。不論古今中外,這都是改革最大的忌諱必然面臨瘋狂反撲和失敗。

      

      在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慈禧重新主持大局,並選擇出洋考察放行立憲。這一次的慈禧真的用心了,很多近代化的改革方向也都是對的。但是作為一個老太太,又選擇了保守,想要在自己結束政治生涯以後,清政府在按部就班的進行改革。最好不觸動自己的地位。在她死後,其實新政府也在積極改革,但與洋務運動時期一樣,這依然是統治政權內部一部分人的積極主張。滿清皇族和一部分保守派的漢族官僚依然反對。

      而他們的口號也無可辯駁,中華文化不可偏廢。總之在清王朝的內部想改革的人確實擠破了頭。但是那些保守派卻總是將優秀傳統文化和孔孟之道,以及固有的封建成例作為作為擋箭牌。清政府失去了多次真正強國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王陳玉成有多少個老婆?陳玉成與李秀成關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