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寄暇學宮
-
22 # 孫郎談古
我覺得樓主這個說法不是很嚴謹。這個需要分情況來看:
1、有儲君(太子),已完成權力交接,即太子已可以親政;2、有儲君,但是臨時任命或者擔任太子時間不長,多為幼童;3、無儲君,尚未立太子;朱溫的悲催結局朱溫可以稱得上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不一樣的是,朱溫最終廢掉唐末帝自己建立了大梁王朝。朱溫一生也算英雄,但是晚年卻“窩囊”了一回。因為皇位人選的問題,遭遇了“滑鐵盧”,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朱友珪弒殺。
朱溫在長子朱友裕早逝後,就沒有立太子的想法。而其他幾個子嗣就覺得只要沒有立太子,自己就有機會,所以幾個子嗣間的明爭暗鬥就愈發激烈。朱溫晚年在太子人選上,用了一招荒謬的選擇方法:寵幸諸位兒子的妻子,誰的妻子表現好,誰成為太子的機會就越大。
在眾多兒媳中,朱溫對養子博王朱友文的妻子最滿意,況且朱友文的能力朱溫也認同,所以朱溫決定在臨終前傳位給朱友文。訊息一出,朱溫的親兒子朱友珪就不幹了,作為朱溫的親生兒子,居然沒有繼承權,反倒讓養子搶走了皇帝大位。朱友珪是越想越氣,於是就聯合心腹召集親兵,實施奪位。
朱溫這時已經是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面對朱友珪的叛亂,他已無能為力。朱友珪也是,不顧及父子親情,命人刺殺了朱溫。自己則假傳聖旨,繼承大位。
被氣死的馬殷
馬殷也是英雄一世,糊塗一時。同樣在繼承人的問題上,遭遇了“滑鐵盧”。馬殷有一位“賢而長”的嫡長子馬希振,是作為儲君的不二人選。但是馬殷生前寵幸一位袁姓貴妃,因此愛屋及烏,對她的兒子馬希聲自然也是寵愛無比。
馬殷對馬希聲的厚愛已超越了嫡長子馬希振,甚至想把王位傳給馬希聲。馬殷病危期間,將大權移交給馬希聲。馬希聲代為執政後,輕信鄰國高氏離間,枉殺了馬殷得力助手高鬱。高鬱死後,馬殷躺在床上痛苦道:“都是我老了,不中用了,才讓我的得力助手被冤殺!”沒過多久,馬殷也死了。
上述兩個案例,都反應一個問題,老皇帝病危,子嗣卻在胡作非為,老皇帝的權威和政權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從這可以看出,並非是在老皇帝死後才會出現危機,只能說,在老皇帝沒有做好權力交接,安排好後事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23 # 剛日讀史
縱觀歷史,橫看現代,男人畢生追求的無非三樣:權力,金錢,女人。
金錢可以獲得其他兩者,但是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商人的地位很低。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古話道出了“官本位”的思想,所以平民百姓企圖用讀書走仕途來改變命運,所以有程門立雪、有鑿壁取光、有頭懸梁錐刺股等努力奮進的書生。
即便是富商賈人也透過買官的方式,獲得權,透過權力來獲得金錢和美女。所以,在權力是最重要的。
(鑿壁取光)
平頭百姓做個九品芝麻官都欣喜若狂,何況是有機會獲得所有天下財富和女人的皇子們。
所以,只要生而為皇子,內心就對皇權有著期許,各皇子的支持者也各懷小心思。所以,當皇帝奄奄一息以前,各種關係就開始變得非常微妙。
有的則會風平浪靜地平穩過渡,有的會引起翻天覆地的反叛鬥爭。
然而,皇帝駕崩時政局穩定是有條件的。 一種原因是由於皇帝在位時有著強有力的統治力量,手腕強硬,震懾於餘威,反叛者也不敢輕舉妄動。
比如,趙匡胤在胞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的參演下,自導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讓兵將把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悉數叩拜,擁立他為新皇帝。
趙匡胤假裝出一副被逼無奈的模樣,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藉此,趙匡胤成為了宋太祖。為了避免“黃袍加身”的戲碼同樣出現在自己的大臣身上,趙匡胤就透過“鴻門宴”,引誘威脅並用,把石守信等軍權收回手裡,加強中央集權。
(杯酒釋兵權)
年富力強時,透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方式,把權利加強,這樣在奄奄一息的時候就可以避免政局的動盪。
政局穩定的原因,除了皇帝手腕強硬外,還有一種原因就是皇帝有著一群能誓死效力的文武大臣。比如劉備與諸葛亮。
劉備明知劉禪並不是帝位的理想人選,但是又不想把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送與他人,所以在臨死前就託孤於諸葛亮。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託孤)
表面看來是支援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劉備深知諸葛亮的品性,堅信他絕對不會取而代之,定會誓死輔佐劉禪。(還有人推測是劉備埋伏有刀斧手,其實這只是臆想)
果不其然,諸葛亮聽了劉備的話,俯首叩頭“臣定當竭盡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在諸葛亮的“愚忠”下,劉備的蜀漢順利過渡到劉禪的手裡。 政局出現動盪的原因,多數是由皇子們爭奪帝位所致。
所以,如果是王位的繼承人並不明確,那麼,出現朝局混亂的局面十之八九。
比如,康熙。康熙是歷史上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也是勵精圖治的一位明君之一。
但是康熙幾次立儲廢儲,晚年並沒有明確的王位繼承人,所以,晚年出現九子奪嫡的紛爭。
再比如以執政手腕強硬著稱秦始皇,他並沒有立儲,當他出巡時意外病重時,就匆忙下詔長子扶蘇為未來的國君,單身此時的扶蘇卻遠在萬里之外,無法直接繼位。胡亥就聯合趙高聯合篡改詔書,賜死了扶蘇,透過屠殺,登上了帝位。 (春秋筆法,以史記分析)
(胡亥弒兄上位)
因此,皇帝駕崩前政局是否穩定,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因素,並非由皇帝主觀意志所決定。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艾米粒
-
24 # 品史知興
政局穩定並不是跟皇帝的死亡有關係,而是在於皇帝有沒有能力把穩定的政局交給繼任之君。中國自從夏朝建立到清帝溥儀遜位,一直以來實行的是家天下的封建人身依附制度。封建王朝歷來提倡忠孝,在家數從父母,為官順從上級,大臣順從皇帝,這是封建制度下人倫綱常。
所以說一旦皇帝皇位不保,人們失去了順從的最大根源,就需要找到新的根源,在此期間就是動盪莫測。所以才有皇帝死去才會政局動盪,這是因為人們需要確立新的忠孝根源。在這種人身依附制度下,只有自己依附的物件上位,自己才能上位。
然而這也就是說政局穩定在與皇帝對證據的把控而不在於其生死,只要穩定的建立新的忠孝根源,壓制住那些想上位的小集團,那麼皇帝即使死去也不會造成動盪,反之則不然。
歷史上著名的唐明皇李隆基在天寶年間,由於思想發生轉變,失去了對小集團的控制而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這時候李隆基的身體還是不錯的,一直到安史之亂徹底平定,李隆基還做了很多年的太上皇。證明了動盪與否跟皇帝的身體沒有關係。
我們再來看看,明代的明仁宗朱高熾僅僅在位十個月,就駕崩了。在他死後,傳位給他的長子明宣宗,期間政局平穩並未出動蕩。原因在於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就確立了仁宣的即位順序,使得人身依附的忠孝根源交接順序清楚。再加上明代早期皇室威嚴盛大,權力掌控得力。使得明朝並未出現第二次靖難之役。
反觀建文帝即位明確,但是他能力低下,削藩政策失敗,最終導致了靖難之役的大動盪。這證明了即使交接順序明確正常,但是沒有掌控能力也是不行的。
綜上所訴證據是否平穩跟帝王的生死並無太大關係,而是在於政治掌否牢固,交接順序是否明確,只要做到這兩點就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動盪出現。歷史事物的發展並不會因為某個人而決定,一定要綜合來看。
-
25 # 歷史橘子說
這個問題從明朝時期來入手分析,會比較直觀一些。
很多人說明朝是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時期,但這並不準確,在洪武皇帝朱元璋時期可能是這樣,但明朝的中後期,就是士大夫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了。
隨著明朝文官制度的日益成熟,國家已經有了一套正常運轉的機制和標準,這時候君王對國家執政的作用就日以減小,因為各個機構都可以正常運轉。那麼,這時候皇帝的作用是什麼呢?
皇帝就是天命的代表,他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朝中有一些爭端無法解決的時候,皇帝出面強制做仲裁就可以了,甚至皇帝的個性不需要標新立異,不需要個性鮮明,皇帝如果是中庸的性格,那麼就會深受臣僚們的喜歡。如果皇帝個性過於鮮明,那麼就會被定性為昏君。
比如明朝的弘治皇帝朱祐樘,他就是一個性格溫和,不露鋒芒的皇帝,在位期間任憑文官們擺佈也不做抵抗,朱佑樘就一直被明朝的文官們奉為明君。但明武宗朱厚照就恰恰相反,這個皇帝太個性了,他從來就沒有聽過文官集團的話,說出去打仗一句話就起身走了,完全不顧文官的勸阻,還經常將文官集團耍的團團轉。這樣的皇帝顯然就不是臣僚眼中的好皇帝,再加上朱厚照並不無子嗣,所以他是明朝被黑得最慘的皇帝之一。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君王並非依靠複雜的法制系統來統治社會,古代資訊和交通都不發達,況且中國地域遼闊,要管控全國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以道德思想,四書五經來管理國家是最好不過的了,這樣就能達到君臣一心,百姓也視皇權為天命的象徵。
所以,在古代即便皇帝已經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國家依舊可以正常運轉,因為在天下人看來,天命還在,而且文官集團已經非常成熟,國家機制也相對完善,即便皇帝不用出面指揮,國家就依舊可以正常執行,就比如明朝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國家依舊運轉,並未出現政局動盪。
但是,如果皇帝駕崩,特別是沒有選擇好繼承人就突然死亡,這時候天命不在,沒有一個絕對的權力來仲裁朝中出現的一些無法解決的矛盾,那正常的運轉機制就會被打破,甚至有些不安分的人會自詡天命來奪得皇位,這就會讓政局變得無法掌控。
這就是為何皇帝在世時,不管他是否健康,是否意識清醒,都會以他的絕對權威來保持平衡,但是,皇帝駕崩後,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事情的發展就變得難以預測。
回覆列表
不管皇帝病得多麼嚴重,只要皇帝還沒有死,那麼這個皇帝就是還在位。皇帝只要在位,也就意味著和以前一樣。但是皇帝死了,就要有另一個皇帝來替代他的位置。新皇帝的登基,也就意味著要打破原來的權力結構。所以朝野上下都會對此格外上心。
如果皇帝生前把控得比較好,後任皇帝順利地登基,基本上就不會引起任何動盪。所以整個朝野依然還會穩定如初!
如果皇帝生前沒有給後續皇帝打好基礎,又或者有人覬覦皇位,那麼在皇帝死後,就會引起激烈的動盪。
一般在這種情況下,朝中眾臣等會封鎖皇帝病重的訊息。對於特殊情況,甚至還要封鎖皇帝已死的訊息秘不發喪。
秦始皇生前沒有冊立太子,所以在秦始皇死後,李斯等人選擇了秘不發喪。胡亥在趙高、李斯等人的協助下,賜死扶蘇、蒙恬等人,從而順利地完成了登基!
李世民和李建成,在李淵還在世的時候就選擇了動手。則是迫於形式所逼,不得不提前動手。在這種形式之下,李世民恐怕也等不到在李淵死後動手。
既然皇帝已經病重時日無多,那些人也沒有必要再去謀殺皇帝登位了!畢竟沒有揹負弒君的名聲,在皇帝死後再去爭位,對自己反而會更有力!
在皇帝已經時日無多的時候,大家都在忙著為皇帝死後做準備,反而會顯得更加得平靜!其實早已暗流湧動,只待皇帝駕崩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