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義正言辭
-
2 # 霖霖歷史錄
我們大多數人都用過一個詞,“封建”,比如,“封建勢力”、“封建社會”、“封建迷信”、“封建思想”、“你這個人太封建”等等。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封建”的真正含義。從原始的散居部落到黃帝——大禹時期的部落聯盟共主時代,社會結構越來越理性,這為隨後建立的封建社會做了結構上的參考與準備。“封建”用柳宗元的話說就是“分封國土,建立諸侯”。
天子分封諸侯,把一塊土地封給某個人世代統治,這就是封建制本來的含義。但是,從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封建制”,卻往往會產生誤解。封建最初的含義,並不是天子把一塊現成的土地封給誰,而是把誰封在某地,去開疆拓土。所以,錢穆先生會把西周初年的封建,稱為侵略性的武裝殖民。而夏商周三代是奴隸社會,春秋戰國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廢封建、立郡縣”,確立了封建社會。
封就是分封親戚到各地,以拱衛王室,首次完全使用的是西周周公旦,他徹底貫徹落實了武王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思想。建有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授土,授土既將分封地的土和中央的土混合在一起授予分封到那裡的諸侯。二是封爵,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三是授民。馬克思學派把”封建制度“概念擴大和抽象,被土地束縛、經濟自給自足,滿足這兩項的,都處在封建社會。
時至今日,封建一詞的原始含義“封邦建國”反而已經鮮為人知之,但是“思想封建”、“封建婚姻”等貶義性詞彙卻被廣泛性的使用,詞語本身由一箇中性學術詞彙徹底的變成了貶義性的形容詞。不管承認與否,中國能夠自古以來經歷過多次分裂,最終能夠統一,靠的就是周人的遺產。封建已經遠去,至少從秦漢開始,就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它的存在是那麼的先進,它的遺產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華人的生活。
-
3 # 嘉述話歷史
經濟:封建土地所有制為主導。政治:中央集權君主制。思想:儒家為核心。社會結構:政權與族權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建主義社會是一個家族的專制。天下(江山)不為公,分封給一個個諸侯貴族,或如希臘部落自成割據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是透過戰爭或部落城邦的聯盟而形成,中央契約地方納貢收稅派捐封建的核心內容是:對少數群體分封特權,並統治大多數人,如王公貴族或希臘的公民資本主義是封建主義的最高階段:以資本聯合權貴公民階層並控制政權,結構相對穩定封建社會的特徵是:物權統治一切;而皇權帝國主義的人權高於物權,由皇權支配物權與封建相對的是皇權帝國主義。簡單的說,封建的含義就是“封土地、建諸侯”,“封土建國”,“封邦建國”,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是周朝,秦以後應該叫君主集權制!中國西周開始是典型完善的封建制度,秦代開始進入皇權帝國主義。歐洲從9世紀到大約15世紀建立在以封地采邑的形式佔有全部土地,及由此而建立的領主與封臣的關係基礎上的政治經濟體系,以佃農的效忠、服兵役以及沒收財產為特徵。
-
4 # 獨吟黃昏
“ 封建"一詞最初是指“封土地建諸侯”,有人說秦姑皇廢除了井田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以後封建社會就結束了。所以,近現的反封建鬥爭,都是沒有意義的。
而近代史中,封建社會的提法最早來自馬克思,馬克思把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為經濟基礎的社會稱之為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就是分封制度下的一種社會形態,即國王賜予土地,國王與土地主的從屬關係,農民和農奴歸屬於土地主,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的封建社會始於西周,終於春秋末期。有人把解放前統稱為封建社會,其實是不太準確的。
-
5 # 執掌乾坤
封建土地所有制為主導。政治:中央集權君主制。思想:儒家為核心。社會結構:政權與族權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
建主義社會是一個家族的專制。天下(江山)不為公,分封給一個個諸侯貴族,或如希臘部落自成割據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是透過戰爭或部落城邦的聯盟而形成,中央契約地方納貢收稅派捐封建的核心內容是:對少數群體分封特權,並統治大多數人,如王公貴族或希臘的公民資本主義是封建主義的最高階段:以資本聯合權貴公民階層並控制政權,結構相對穩定封建社會的特徵是:物權統治一切;而皇權帝國主義的人權高於物權,由皇權支配物權與封建相對的是皇權帝國主義。簡單的說,封建的含義就是“封土地、建諸侯”,“封土建國”,“封邦建國”,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是周朝,秦以後應該叫君主集權制!
中國西周開始是典型完善的封建制度,秦代開始進入皇權帝國主義。歐洲從9世紀到大約15世紀建立在以封地采邑的形式佔有全部土地,及由此而建立的領主與封臣的關係基礎上的政治經濟體系,以佃農的效忠、服兵役以及沒收財產為特徵
-
6 # 羅華昌中醫論健康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佔主導的地位。以個體家庭為單位並與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主導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 商人 高利貸者這三者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
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徵。
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社會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結構 一方面鞏固和維繫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延續,另一方面也使其前進緩慢設定遲 ,並造成不可克服的週期性的政治經濟危機。
-
7 # 大大江
中國的封建歷史,已經有數千年,從秦皇開創封建的先河,到1840年鴉片戰爭開啟中國封建的大門,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了。
那麼封建社會,是什麼含義呢?我來給你解釋。
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指的是分封土地,建制諸侯國。封建是一種制度,特指的中國古代的分封建國制。
封建,作為一種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起源已經深究不到了,但是中國歷史真正的意義上面的第一個國家是秦朝。據柳宗元在《封建論》一書上記載,他認為封建制度萌芽在部落時期,部落長之間會相互競爭,強者得以威服眾部落,但是又不能夠真正的統治著他們,所以大部落長用“分封”的形式來確立其他部落群后代對自己族群的統治(大概意思可以理解為,我能力最出眾,所以我就是大部落長,我為了讓自己的位置做的久,我就把其他的有能力有力氣一點的小部落長選出來,給點好處、食物之類的,順便鞏固一下自己的地位)。柳宗元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國家統一國家產生的一個必然結果。
到了商周時期,分封制已經逐漸完善,依據禮制和五等爵制進行了階級的劃分,有著嚴格的高低貴賤之分。周代,由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宗親、臣子,宣佈他們成為諸侯,允許建制方國,來安定周邊的少數民族,鞏固王室的統治。
到了秦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不再分封土地給臣子們,使用二十等爵功勳制,用功勳爵來獎勵臣子們。
到了漢朝,劉邦建立數百王國、侯國,採取郡國並行制度等等等等……
所以封建社會的基礎含義就是有分封和土地,皇帝需要鞏固自己的統治防止外人竊取皇位,就一層一層的分封臣子和貴族,一步一步的削弱他們的實力,達到鞏固自己統治的作用,所以你也可以理解封建其實就是統治者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做出的制度保證。
當然還有其他的封建制度的意思,比如馬克思主義中提出的封建,用於形容統治者藉由控制土地等稀缺生產資料建立等級社會,透過勞務、地租、租金等形式剝削勞動者這樣一種經濟模式。
-
8 # 蒙B歷史課堂
封建社會是一種社會形態,是土地大所有制。封建社會的另一種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社會的第3種土地形態是小農土地所有制。封建社會的政治階層主要來自於封建地主階層的官員選拔。封建社會土地國有制。封建社會國家權力來自於地主階層。封建社會是國家官僚階層與封建地主階層共治的社會。封建社會是封建官僚階層和大地主階層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經濟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封建社會以自然經濟為基礎,而自然經濟以土地經濟為基礎,土地是封建經濟的基石。封建社會的政治結構是以分封制為基礎,既是各個王國廣義上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經濟為基礎的社會形態。
-
9 # 裕華
封建社會是什麼意思
我來答共3條回答
花魁006LV.102019-02-03
封建社會:指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狀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或領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西方學者的“封建社會”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是一種國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種“社會”,屬於政治制度範疇。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組織。 中國的封建社會正式開始於公元前221年。
-
10 # 芊芊影視u
“封建”一詞既是外來詞又不是外來詞。說它是外來詞,是因為在現代中國史學著作中,作為與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並列的“社會形態”或“社會制度”使用時,它是由外來詞feudalism(封建主義、封建制度)翻譯而來。說它不是外來詞,是因為當它僅僅用來表示中國古代特別是秦朝以前“封土地,建諸侯”的政治制度時,那就是中國很古老的詞語,而不是“舶來品”。 在當代歷史著作中,“封建”一詞往往兩種意義並用,只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修養,是不難區分不會混淆的。最近我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人說中國秦朝以後封建社會就“結束”了,所以近現代的“反封建”鬥爭“反封建主義革命”都是胡扯蛋。例如在《天涯社群》裡就有網友發表這樣的言論:“提到‘封建’ 一詞的‘簡單的常識性錯誤’,‘ 封建,在漢語之中,甚至在西方用語中,它都是指“封土地、建諸侯”。秦始皇廢除井田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這個行動就是廢除封建制度。也就是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封建制度就滅亡了’”。其實這位網友自己恰恰犯了“簡單的常識性錯誤”,因為他不但分不清 “封建”一詞有“封土地,建諸侯”和“封建主義社會形態”兩種不同的含義,而且竟然說是“秦始皇廢除井田制”。如果前一個錯誤還情有可原,那後一個錯誤就連中學生也不該犯,因為中學歷史課本都講過,早在秦始皇之前一百多年商鞅就已經“廢井田,開阡陌”了。 說到“封建”一詞的起源,也應該分別從外來語feudalism和漢語“封建諸侯”兩方面來說。
-
11 # 雲沐九歌
封建社會是什麼?
如果不經常歷史文化打交道,當問到封建社會的時候,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清朝和民國的介紹,那是不是清朝及之前的社會形態就是封建社會呢?
先看一下封建社會的特點,從政治、經濟、文化上均有體現。
首先,封建社會在政治方面的體現就是中央集權,也可以稱皇室或者皇帝集權,雖然也有嚴格的律法以及象徵性的民意反饋,但是刑不上大夫,多有的政治制度都是為皇室中國中央集權服務的。
其次是經濟方面的體現,那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封建社會也是封建地主制的體現,地主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表,不斷壓榨小老百姓獲得經濟和地位上的提升。這種生產關係比之民間社會的任何經濟關係都具有無與倫比的穩定性、凝固性,但是也突出體現了惡劣性、暴力性。
還有就是文化方面,封建社會中等級文化根深蒂固。儒家文化雖然在各個朝代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君君臣臣文化非常明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並不是清朝及之前的朝代就是封建社會,真正的封建社會是從秦統一之後建立中央集權制之後一直到清朝才有的封建社會,這也是中國公認的封建社會時期。
-
12 # 唯一的知新
封建制,從政治制度的角度來說,中國秦朝以後並不存在,不存在歐洲feudalism典型的分封土地,封地領主獨立管理封地,對君主承擔賦稅和保衛義務。這可能是主要因為中國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發達的農業文明,能夠支撐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官僚由中央任免,各級官員向皇帝負責。這對於交通,文字,語言和生產力要求顯然更高。而歐洲文明還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制度,所以只玩到類似於商周的城邦封建制。
封建主義,主要是從階級矛盾的觀點劃分時代的,中學階段所說的“封建”特指封建主義及其制度,而非feudalism。但在歐洲這兩個時期基本重疊,名稱可以互換。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封建主義是資本資本主義的前一個歷史階段,是以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為主要矛盾的社會。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皇帝及官僚體系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中國民國以前符合這一特徵,自秦以後到民國以前,中國為封建主義社會。個人認為,漢語定名稱作“租耕社會”可能更直白。
特殊的,是周朝,實行比較典型的封建制(feudalism)政治制度,而階級矛盾為奴隸主與奴隸間的矛盾,中國與歐洲在政治經濟對應上的錯位,可能主要是中國優越的自然條件使然。相對落後的經濟制度,能夠支撐相對多的人口,和高於歐洲的生產力,而更高生產力的又支撐了更高階的政治建築,也同樣形成了階段性的平衡狀態。
-
13 # 北山包丁
嚴格意義上的封建社會大約開始於西周時期,
結束於春秋戰國時代。
在解釋“封建”之前,
先說一下古代的社會結構框架。
在古人的世界觀中認為天圓地方。
天就像一個圓形的半球,
罩在一塊四方的土地上。
如圖所示,
方形被半圓球罩著之後,四邊還有空餘,
稱之為“四海”。
所以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
那麼這個四方土地就被四個海包圍,
在四海之內,簡稱“海內”。
有詩句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而整個方形的土地都被罩在圓天之下,
所以簡稱“天下”。
這塊土地是誰的呢?是上天的。
但是誰來管理呢?
天的兒子來管理,
所以就有了“天子”,全稱是“天之驕子”。
也就是一國之君的皇帝。
為什麼要讓“天子”掌管呢?
古人提出一個說法叫君權天授。
這個西方的“君權神授”遙相呼應。
都是在最高層的思想上實現統一的管理工具。
既然天下由天子來管理,
具體怎麼來管呢?
你想古代交通工具,資訊通訊都不發達,
這就需要一個科學的管理手段,
這就是分封制,
也就形成了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有兩個最基礎的含義:
1.封邦建國。
前面說過天下是由天子掌權,
便於管理就把天下的土地分割槽域管理,
也就是吧天下劃分成不同區域分給天子的兒子,
這就是諸侯。
什麼叫封建呢?
諸侯拿到一塊自己的土地後,
要在邊境線上挖出深溝,
然後註上河水,
形成護城河,
把整個地盤封起來,
這就是“封”。
然後建立屬於自己的國,
這就是“封邦建國”,
也叫封土建國。
2.封土立家。
和封邦建國類似,
由諸侯再把自己的土地分出去,
分給自己不同兒子,
也就是士大夫,
依照同樣的辦法,
挖溝封土,
建立自己的“家”,
這就是封土立家。
封建社會是西周人的智慧,
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
但好景不長,
春秋戰國時期應該說就沒有 了。
-
14 # 笑不曉
“封建社會”這一概念目前在中國歷史學界確實處於藥丸狀態,這個2010年的新聞可以看做一個風向標。
5月2—3日,《文史哲》雜誌人文高階論壇之三“秦至清末:中國社會形態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舉辦,研討會緊緊圍繞秦至清末社會形態性質,提出“究竟何種概念方能把握秦至清末的本質特徵”這一問題,從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出發進行了深入研討,並達成了某些重要共識。
山東大學終身教授龐樸,武漢大學馮天瑜,清華大學李伯重、秦暉、汪暉、仲偉民,北京大學張希清、何懷宏,中國社科院王和,上海師範大學蕭功秦,南開大學李治安,中山大學榮劍,復旦大學李若暉,河南大學李振宏,蘇州科技學院葉文憲,山東大學張金光、孟祥才等當前國內學術界和思想界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專家學者與會。
經過為期兩天的研討,20多位與會專家對秦至清末的社會形態基本形成了如下重要共識:在秦至清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與現代社會不同,權力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作用要大於經濟因素。與會學者著重把“國家權力”和“文化”的概念,引入了社會形態的研究和命名當中,認為自秦商鞅變法之後,國家權力就成為中國古代的決定性因素;不是社會塑造國家權力,而是國家權力塑造了整個社會。從秦至清末中國古代社會這一真正的歷史基因出發,學者們各抒己見,提出了用諸如“皇權社會”、“帝制時代”、“帝國農民社會”、“郡縣制時代”、“選舉社會”等多個命名來取代“封建社會”的主張。這次會議不僅宣告了學術史上的一箇舊階段的正式結束,而且將成為一個“由破到立”、徹底解決這一重大學術問題的轉折點。
“秦至清末:中國社會形態問題”高階學術論壇_其他學術會議動態_社科網
————————
馬克垚說,“如果認為封建是一種社會形態,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產的結合,是農民和地主對立的社會,那麼它的普遍性就是沒有疑問的,中國和西歐都存在過封建社會,有過封建時代”(馬克垚,1997,頁9)。 反封建論者據此指責,封建論者沒有在歷史學上具體論證封建社會於世界歷史的普遍性,而只是單純用政治經濟學方法斷言某種生產關係的普遍存在(黃敏蘭,2009,頁103)。黃敏蘭認為,“馬克垚主編的《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這部國內僅見的中西全面比較研究的著作……明顯地忽略了西歐中古最大的兩個特徵:宗教和法律。沒有宗教和法律,西方的中世歷史……很難說清”(黃敏蘭,2009,頁109)。對於這一指責,封建論者似乎仍處於無言以對的狀態。但是,雖然封建論者缺乏使用社會經濟形態學說系統研究世界歷史的著作,依然可以發展“封建”概念以適應社會經濟形態學說研究歷史的需要(林甘泉,2008,頁146)。這一立場還是守得住的。
中國歷史學界的封建論者捍衛一種簡明的“封建社會”概念在中國秦至清末歷史的運用的努力還是成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克垚、李根蟠、張豈之等。李根蟠說,“秦漢以後的中國,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地租是榨取剩餘勞動的主要方式,存在程度不等的人身依附和超經濟強制……完全符合馬克思所定義的封建社會……由於它以不同於領主經濟的地主經濟為主要基礎和基本特徵,故稱為‘封建地主制’”(李根蟠,2007,頁41)。然而,“可以將中國古代社會命名為地主制封建社會”這一命題,對封建論者而言遠遠不夠。很多名稱都可以反映中國古代社會的某些特點,應以誰為主?隱藏在“封建社會”名實之爭下的真正問題,是以何種根本觀點解釋中國兩千年曆史。要真正支援中國古代社會命名為“封建社會”,就要建立封建地主制對於解釋中國古代歷史的首要性。因此,就需要回應反地主經濟論者的責難,發展封建地主制理論,深入研究封建社會的國家權力、經濟結構等(葉茂,2008)。作為地主經濟論的支持者,李根蟠對“封建社會”命名的堅持,大概正是為此:
馬克思曾經說過:“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並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戰國時代國家對土地的控管及其實際效果,再一次證明了這一真理。(李根蟠,2014,頁7)
拋棄“封建社會”概念後,強調權力因素的學者又有何作為呢?張金光的歷史分期法就是其中一種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理解:以官民關係為最根本的社會生產關係。
我們必須確立如下觀點:官民二元對立是中國古代社會階級結構的基本格局。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官社經濟體制下的社會階級結構的基本格局,而且是此後數千年中國社會之社會階級結構座標中軸線。官民之間,除政治上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之外,還是一種經濟關係,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也就是說,它是以土地國有制、國家權力、政治統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社會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是國家體制式社會生產關係或曰權力型社會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比之民間社會的任何經濟關係都具有無與倫比的穩定性、凝固性、惡劣性、暴力性。這一對生產關係,在時、空兩個維度上比之民間的任何生產關係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廣泛性和普遍意義,此乃是中國社會的歷史基因。三千年間,這一生產關係總是以不同形式重塑著中國社會歷史,萬變而不離其宗。(張金光,2010,頁6)
現在顯然需要考慮的是,這些理論和唯物史觀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近年有人認為,從唯物史觀出發應將中國古代社會命名為“小生產社會”(李風華,2013)。此說法暫未見其影響。
參考文獻:
黃敏蘭. (2009). “封建”:舊話重提,意義何在?——對“封建”名實之爭的理論探討. 史學月刊(8), 95-110.
李根蟠. (2007). “封建”名實析義——評馮天瑜《“封建”考論》. 史學理論研究(2), 24-42.
李根蟠. (2014). 官田民田並立 公權私權疊壓——簡論秦漢以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及特點. 中國經濟史研究(2).
李風華. (2013). 論秦漢至明清中國社會為小生產社會——兼論封建社會論的內在邏輯矛盾.史學月刊(8), 5-25.
林甘泉. (2008). “封建”與“封建社會”的歷史考察——評馮天瑜的《“封建”考論》. 中國史研究(3), 145-160.
馬克垚. (1997). 關於封建社會的一些新認識. 歷史研究(1), 5-16.
葉茂. (2008). “封建”新辨——關於近年來中國秦漢以後是否屬於“封建社會”爭論的述評.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3(2), 1-9.
張金光. (2010). 關於中國古代(周至清)社會形態問題的新思維. 文史哲(5), 5-31.
————————
不好意思,本答案離題萬里。但這個問題確實是難以回答的,對社會經濟形態學說的“封建社會”概念而言,不僅是循名責實,依據研究狀況而調整定義也是必要的。
可以給一下能用的幾個定義。蘇聯有一個封建制度的定義。
在封建制度下,生產關係的基礎是封建主佔有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地佔有生產工作者—農奴,封建主已經不能屠殺農奴,但是可以買賣農奴。(斯大林:《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以及維基百科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或領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 | Wikiwand)
更學術的一些界定,四種不同的“封建主義”概念,推薦閱讀《論三大封建主義概念》。
-
15 # 晨曦
簡單的說:封建的含義就是“封土地、建諸侯”,“封土建國”,“封邦建國”,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是周朝,秦以後應該叫君主集權制!中國西周開始是典型完善的封建制度,秦代開始進入皇權帝國主義。歐洲從9世紀到大約15世紀建立在以封地采邑的形式佔有全部土地,及由此而建立的領主與封臣的關係基礎上的政治經濟體系,以佃農的效忠、服兵役以及沒收財產為特徵
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級制和莊園制。農民(或農奴)耕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交納給封建主。上層建築主要是以等級製為特點的封建制國家。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宣揚傳統道德為主要內容。在封建制度下,社會基本的階層是封建主和農民(或農奴)階層。
經濟:封建土地所有制為主導。政治:中央集權君主制。思想:儒家為核心。社會結構:政權與族權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建主義社會是一個家族的專制。天下(江山)不為公,分封給一個個諸侯貴族,或如希臘部落自成割據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是透過戰爭或部落城邦的聯盟而形成,中央契約地方納貢收稅派捐封建的核心內容是:對少數群體分封特權,並統治大多數人,如王公貴族或希臘的公民資本主義是封建主義的最高階段:以資本聯合權貴公民階層並控制政權,結構相對穩定封建社會的特徵是:物權統治一切;而皇權帝國主義的人權高於物權,由皇權支配物權與封建相對的是皇權帝國主義。
擴充套件:中國封建制度的演變
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義,即“封”土而“建”國;古文獻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簡單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而使之建國於封建的區域。這是上古時代戰勝的部族對於戰敗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種統治方式。由此可見,所謂封建,自應有部族戰爭以來已有雛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於何時,近代學者說法不一,有人主張始於西周。封建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根據史記記載,黃帝時代,“諸侯鹹來賓從”、“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時期不斷髮展,到周朝時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達到頂峰。柳翼謀謂:“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即從堯、舜經夏、商到周朝,採用的都是封建制度。周室鑑於當時諸侯之眾而又各據要津,後世必為共主之患,乃著興滅國,繼絕世之名義,封建諸侯,分封周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 勢力始自上達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周朝的封建規模正式完成。傳說中聖王的後裔和商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分割槽管理,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透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周朝時期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周王是共主性質的(共主是氏族社會遺留的領袖模式,禹為最後的氏族共主)。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周朝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封建制度”開始破壞。春秋戰國,大國兼併小國,多以其國境置縣,封建制度逐漸式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封建制度”,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漢朝承襲了秦朝“郡縣制”這種行政區劃管理制度,與秦行政區劃不同的是,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封國包括王國和侯國,這種兩種並行制又稱“郡國制”,兩漢時期雖郡國並行,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漢朝初期,劉邦面對拼湊起來的諸侯勢力和亡秦後的六國背景,首要任務是:勉力維持穩定局面,剷除異姓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調和異姓諸侯王與郡國制的兩極偏差,劉邦與項羽相爭時,先後分封七個異姓王。稱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後來中央政府及封國之間的對立,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漢初恢復封建制,同時又施行郡縣制,使郡國雜處,以相牽制,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到積極作用。中國歷史上自三國開始直至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各個時期國家行政區劃管理上不同程度實行了“封建制度”,但分封不是主體;各個朝代政權穩定以後,封國與侯國實際成了行政區劃體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軍閥割據政權,大多數情況下,要領受中原王朝的冊封,如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的楚國之國王馬殷,儘管於907年建國,仍舊於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後唐冊封為“楚王”。封建制度是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一種社會政治制度。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文中認為:“封建非聖人之意也,勢也。”柳翼謀認為,由封建制而入郡縣制,“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裡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封建社會發展成為一國政府體系統一治理的完全大一統社會,可說是社會進化(包括產業、商業、科技、交通、軍事、行政、思想等發展)的必然結果。封建社會變為大一統社會,世襲貴族和全民階級制度被取消,代之以官僚選拔和行政制度,確立了廣大人民之間的平等原則;而基層民間自治機制,仍得以延續發展;在中央則採用君主集權制,直至民國。西周封建周武王實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為了安撫殷民,同時加以監視;其次是進行武裝移民,藉此擴充套件勢力;還有就是籠絡人心,以鞏固周朝的統治。第一次封建封建實際上是分封諸侯,即將土地分給諸侯去建立他們的管轄範圍。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經過和內容,主要有以下數項:周武王滅商後,自動退出殷都,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到那裡,繼續管理商的遺民;周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監視武庚,稱為“三監”;周武王定都於鎬京後,又分封親屬和功臣為諸侯,這些封國大多數集中於黃河南岸。周公東征平亂西周建立兩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兒子周成王年幼繼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代理政事,這種做法稱為“攝政”。三監不滿,便散佈謠言,說周公會對成王不利,又慫恿武庚共同起來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親自領兵東征對付三監,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把亂事平定下來。後來他在洛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東都,把參加武庚叛亂的“殷頑民”遷到那裡,又派駐重兵加以監管,將洛邑作為統治東部地區的政治和軍事中心。此外,周公又制定禮樂,藉以維繫國家和社會的秩序。第二次封建第二次封建的原因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實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分化殷地遺民,防止殷民再次起來叛變;鞏固周朝的統治,作為王室的屏藩;擴大統治範圍,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第二次封建的情況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內容主要包括:把殷人舊地分封為宋、衛二國,以方便統治;大封親屬和功臣,作為王室的屏藩;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國向東移,部分更遠至東方海邊,藉此擴大統治範圍,並將殷人的封國包圍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亂。分封諸侯的作用周武王和周公總共分封70餘國,其中姓姬的諸侯佔了53個,可見周初兩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諸侯多數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稱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權威,分封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們作為中央的屏藩。此外,諸侯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定期朝見天子,並帶兵隨天子作戰。宗法制度西周還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維繫封建制度的發展。宗法制度規定天子、諸侯等職位,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其他兒子則被分封為次一級的職位,即諸侯、卿大夫或士。這兩種制度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鞏固周朝的統治。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周天子在地位上的變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制是以天子為首,由上而下的系統。自平王東遷後,因其弒父之嫌及諸侯擁護,地位日降,終至“王命不行”,乃諸侯崛起之時,霸政時代開始。為迎合需要,郡縣萌芽,世卿世祿式微,上下階級被打破,平民地位上升,經濟教育權力下放。宗法隨時間淡化,封建面臨崩潰。及至三家分晉,戰國開始,上述情況發展更盛,改變趨勢銳不可當。“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併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為郡縣之制。”秦滅六國,廢封建,置郡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制度。西漢制度封國與郡並行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把七個協助他對抗項羽的功臣封為異姓王(與皇室不同姓氏的諸侯王);後來用謀反的罪名或其他辦法削平了這些封國,改封皇室子弟於七王舊地。至於其他地方,則仍採用秦代的郡縣制。這種“郡國並行”的情形,使諸侯王國對中央構成威脅,埋下了西漢政治危機的伏筆。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期間,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生有所改善,國家一片興旺。但諸侯王勢力日盛,漸漸變得驕橫跋扈,漢景帝為了加強中央權力,實行削藩政策,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於是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漢景帝派將軍周亞夫平息了叛亂,並且削減了諸侯王的權力,使他們成為只食俸祿的閒員,不再治理人民。從而,中央集權統治的根基更加穩固了。削減諸侯王國的勢力吳、楚七國之亂平息後,諸侯的權力已被削弱,不過他們仍擁有遼闊的領地,經濟力量也很大。漢景帝死後,漢武帝承襲了其父的削藩政策,頒佈“推恩令”,容許諸侯把王國的土地分封給他們的子弟,使諸侯王的力量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 -
16 # DK龍瞎
經濟:封建土地所有制為主導。政治:中央集權君主制。思想:儒家為核心。社會結構:政權與族權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
建主義社會是一個家族的專制。天下(江山)不為公,分封給一個個諸侯貴族,或如希臘部落自成割據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是透過戰爭或部落城邦的聯盟而形成,中央契約地方納貢收稅派捐封建的核心內容是:對少數群體分封特權,並統治大多數人,如王公貴族或希臘的公民資本主義是封建主義的最高階段:以資本聯合權貴公民階層並控制政權,結構相對穩定封建社會的特徵是:物權統治一切;而皇權帝國主義的人權高於物權,由皇權支配物權與封建相對的是皇權帝國主義。簡單的說,封建的含義就是“封土地、建諸侯”,“封土建國”,“封邦建國”,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是周朝,秦以後應該叫君主集權制!
中國西周開始是典型完善的封建制度,秦代開始進入皇權帝國主義。歐洲從9世紀到大約15世紀建立在以封地采邑的形式佔有全部土地,及由此而建立的領主與封臣的關係基礎上的政治經濟體系,以佃農的效忠、服兵役以及沒收財產為特徵。
-
17 # 流雲藝朵
你好!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封建社會是指土地由地主或領主佔有,在土地上勞作的農民或農奴要受地主或領主剝削的一種社會形態。
我們國家封建社會的歷史漫長, 從商鞅變法起始,一直到清朝,歷經幾千年。究其原因,恐怕跟我們國家是個農業大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小農經濟的形態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男耕女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這種經濟形態落後卻穩定。人附著在土地上。生生世世成為那一方土地上的人。
-
18 # 鄜延路節度使李
說起這封建制度,得分歐洲和中國。我們看歐洲部分,指的是歐洲中世紀與貴族騎士相對應的法律地位及軍事責任制度。主要圍繞著三個中心:領主、封臣及領地。
封建制度的結構由這三大元素配合。領主是擁有土地的貴族,封臣是擁有領主所分封給他們土地的人,而這些分封出的土地就是采邑。封臣要為領主戰鬥,作為對領主給予采邑的回報。在領主、封臣和采邑之間的關係與責任構成了封建制度的基礎。
在一個領主把土地分封給某人之前,他得先令那人成為封臣。這需要一個正式的象徵性的儀式,稱為讚譽儀式,該儀式包含兩個部分,忠順誓言和效忠宣誓。在忠順誓言中,封臣承諾聽從領主的命令作戰。效忠,也就是忠誠;效忠宣誓因此成為一個保證,即封臣會忠於領主。一旦讚譽儀式完成,領主和封臣就建立了封建關係,擁有了雙方承認的相互間的義務和責任。
領主對封臣的主要義務是給予一塊采邑或是其收入;采邑是封臣建立封建關係的主要原因。此外,領主有時還需要承擔別的義務。其中一個就是維護這塊采邑。由於領主並沒有割讓這塊土地而僅僅是租借,所以維護這塊采邑仍然是領主的責任。而封臣擁有權力獲得該采邑產出的收入。另一個領主需要承擔的責任是他必須保護采邑和封臣不受傷害。
封臣的主要責任是向領主提供“援助”,也就是服兵役。封臣用采邑的產出來配備自己的武器裝備,並響應領主的徵召服兵役以保證領主的權益。這種軍事上的安全機制是領主建立封建關係的主要原因。此外,封臣有時候還需要承擔對領主的別的責任。其中一個就是向領主提出“忠告”。
這樣當一個領主面臨大的抉擇,比如是否進入戰爭,他會召集所有的封臣並召開一次參議會。封臣也可能被要求上繳采邑產出的一部分給領主。封臣有時候也被要求在領主所有的磨坊和烤爐中磨碎穀物和烘烤麵包並向領主繳稅。
封建制度中的關係都是圍繞著采邑。根據領主的權力,封地可以是小至一塊小農田或大至一個區域的土地。現在封地尺寸的標準和過去相當不同。封臣關係並不限制於聖職者;主教和男修道院院長也可以是統治者。
因此,有很多不同“級別”的統治權和封國。國王是一個領主,他租借采邑給貴族們,他們是國王的封臣。同時,貴族是他們的封臣,是他們的土地上勞作的農民的領主。這一傳統形成的基礎的"君主制"來作為一個帝國聯盟與世界秩序。
在中國,“封建”即“封土建國(封邦建國)”,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轄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並授予他們爵位,諸侯再分封卿大夫,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領地上有相當的自主權。分封是讓他們建立封國和軍隊,協助統治。
“封建”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時富辰之說:“周公吊二叔之不鹹,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義,即“封”土而“建”國,“封”之本義起始於“豐”字,在殷墟甲骨文與金文中,其字形狀如“植樹於土堆”故“封”是“疆界”“田界”之意。“建”乃由“封”而來,“建”字可見於金文,指“建國立法”;古文獻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簡單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而使之建國於封建的區域。這是上古時代部族聯盟對各部族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種制度化管理方式。由此可見,所謂封建,自應有部族以來已有雛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於何時,近代學者說法不一,有人主張始於西周,有人主張始於商朝,有人主張始於夏禹。
封建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根據史記記載,黃帝時代,“諸侯鹹來賓從”、“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堯舜時期則有“協和萬邦”,萬邦均以天子為共主。《尚書·禹貢》又記載夏禹舉行“分茅裂土”的儀式,分賜土地給諸侯。夏朝時還分封了斟灌、斟、繒國、褒國等同姓諸侯。
商湯滅夏後,分封夏朝的後人於杞國,還分封了費國、孤竹國等諸侯。商王武丁在位時,他的大臣侯雀、侯告以及王后婦好、婦井等人都擁有封地。到周朝時,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達到頂峰。柳翼謀謂:“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即從堯、舜經夏、商到周朝,採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周室鑑於當時諸侯之眾而又各據要津,後世必為共主之患,乃著興滅國,繼絕世之名義,封建諸侯,分封姬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勢力始自上達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周朝的封建規模正式完成。傳說中"聖王"的後裔和商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分割槽管理,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透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
周朝時期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周王室只會直接管治王畿的地方。然而西周時各諸侯國的軍隊並不由國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
如《左傳》:“齊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國氏和高氏就是掌握齊國兵權的守臣。東周諸侯國軍隊為國君所掌握,直接導致了周室的衰微。周王是共主性質的(共主是氏族社會遺留的領袖模式,禹為最後的氏族共主)。
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周朝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從這時起,大國兼併小國後,多以其國土置縣,封建制度逐漸式微。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國家政權實行中央集權制,取消“封建制度”,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漢朝承襲了秦朝“郡縣制”這種行政區劃管理制度,與秦行政區劃不同的是,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封國包括王國和侯國,這兩種並行制又稱“郡國制”,兩漢時期雖郡國並行,但仍以“郡縣制”為主。
漢朝初期,劉邦面對拼湊起來的諸侯勢力和亡秦後的六國背景,首要任務是:勉力維持穩定局面,剷除異姓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調和異姓諸侯王與郡國制的兩極偏差,劉邦與項羽相爭時,先後分封七個異姓王。稱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後來中央政府及封國之間的對立,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漢初恢復封建制,同時又施行郡縣制,使郡國雜處,以相牽制,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到積極作用。
西晉初年,晉武帝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諸王的權力被不斷擴大,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諸王都在朝廷擔任要職,既有行政權力又有數量可觀的軍隊。後來發生“八王之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互相攻伐,這場內亂最終導致西晉亡國和五胡亂華乃至近三百年的動亂。中國歷史上自秦朝開始至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地方管理一直以郡縣制為主。
封建制度是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社會政治制度。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文中認為:“封建非聖人之意也,勢也。”柳翼謀認為,由封建制而入郡縣制,“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裡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
封建社會發展成為一國政府體系統一治理的完全大一統社會,可說是社會進化(包括產業、商業、科技、交通、軍事、行政、思想等發展)的必然結果。封建社會變為大一統社會,世襲貴族和全民階級制度被取消,代之以官僚選拔和行政制度,確立了廣大人民之間的平等原則;而基層民間自治機制,仍得以延續發展;在中央則採用君主集權制,直至辛亥革命。
-
19 # 蒼海巫山
雖廖廖幾字一問,但題目太大了,內容太龐大繁雜了,內涵太深遠豐富了,時間跨度太長了,地域跨度太遠了。而且其中許多問題在專家學者那裡都有分歧和爭議,如,起始終止時間,概念的定義,概念之間的關係等等,如果要完全弄懂,需要瀏覽很多專業教材,有關資科,甚至專業老師輔導。本人僅用自已膚淺的理解回答一二。
封建社會是社會形態之一,是介於奴隸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社會形態,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稱封建社會,在歐洲歷史上,稱中世紀。現在回到本題,關於封建社會的基礎含義,首先,在經濟基礎上,它的含義是以農業經濟為主,手工業為輔的私有制經濟。其次,在政治基礎上,它的含義是,統治階級是貴族(地主階級),被統治階級是平民(以農民階層為主)。這是本題的核心,這個基礎的本質就是六個字:"等級制,世襲制”。在中國,封建社會起始於周朝,終於清朝。
封建社會名稱中的"封建"二字,原意就是封邦建國。封邦,即是封疆封土,最高統治者按血緣關係,親疏關係,按疆土的大小,土地的肥沃程度,人口的多少,地理位置在經濟,交通,軍事上的重要程度,依據貴族(或有功人員)的等級來分封,貴族的等級,大約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這是一個不斷演變的等級名稱)。建國就是,公爵分封的土地(亦稱食邑,采邑),稱公國,侯爵分封的土地稱侯國,伯爵分封的土地稱伯國(子爵,男爵一般只封爵,不建國,韓趙魏三家分晉時,韓,趙的國格僅為子國)。國君則稱××公,×x侯,××伯。到戰國中後期,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均演變成了王國,國君即國王。到秦朝實行了中央集權制,漢朝在實行中央集權的同時,也實行了分封建國制。
在歐洲,以巴伐利亞為例,開始國家規格是公國,後來成為王國。沙俄帝國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國。
大概弄懂這些後,你再看《三國演義》的爵位,理解能清晰一些,如:曹操的爵位是魏公(公爵),後晉級至魏王,未坐到皇帝位。關羽死後才諡號壯繆候,未到公爵位,諸葛亮是武鄉侯,未到公爵位。(當然,漢代的爵位等級,封爵的規則,食邑,待遇比周代複雜得多了,但本質是等級制。)
封建社會"等級制"的孿生兄弟是"世襲制”,世襲制有許多規則和規矩,且不斷演化。如父終子繼,兄終弟及,嫡庶長幼排序,以及等級遞減規定(如父為公爵,兒子繼承時減為侯爵或伯爵),還有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伯,二等伯,其核心是血緣關係。
怎樣理解封建社會的"等級制,世襲制",不妨看看《紅樓夢》,毛主席說,《紅樓夢》就是"一部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講述的就是一門兩公的家族史,榮國公賈源一支,世襲到賈政,寧國公賈演一支,世襲至賈赦。囉裡囉嗦,說到這裡吧,其中可能有錯誤,謹供參考。
-
20 # 求索夕陽明
人類在地球上屬於高階物種,隸屬於動物,人類能思維,有發現,有語言,能溝通都是從低階到高階,從野蠻到文明,由氏族時代,奴隸時代,封建時代,資產階級時代走向共產主義時代。一點一點的必然發展著。人類每個時代的基礎是由經濟生產以此必然產生的社會結構,首先是生存,然後才是發展。封建時代很慢長,它是受生產力的增長而支配,人類開啟金屬冶煉應該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有了金屬農業工具的改進而增產,有了武器的鋒利而打勝仗,才有了社會的進步。封建時代的開始,蒸汽機利用,標明瞭人類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撐破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結構,新時代在舊時代的軀殼裡逐漸成熟,270年前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各個時代應受生產力的制約,社會財富的程度,人類物質生活程度,由此產生的精神,文化構成了一個時代的特色。
回覆列表
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是中央集權或君主專制。
封建王朝的土地制度為國家所有制,即王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經營制度是土地私有制,由王裂土封疆,土地由領主佔有,實行勞役賦稅制度。它是歷來朝廷制定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的根據和法理基礎。
春秋時期,諸侯突起,分封制破產,當時天子已經不能控制天下的土地,由天子國所有制變為諸侯國所有制。戰國時期,各國競相改革變法,相繼都取消了裂土封侯,土地所有權為國家所有,土地經營權為私人佔有。
與西方短命封建統治相比較,中國的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統治也是有其存活下來的理由的,中國的封建王朝並不是一直都是分封制的,或者說絕大部分朝代都不是實行分封制的。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誕生,但實行的卻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秦朝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由皇帝派遣郡守直接管理。至漢代仍承襲這個制度,自此成為日後各朝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從宋朝之後,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除了鎮守邊疆採用武將,涉及到地方管理的官職更多的啟用文官,削弱武將的權利(重文輕武也是那時候宋朝開始)這樣就保證了地方和中央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