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謝刀
-
22 # 綠水青青
當然不是啦!孔子說的很明確了。雖然物質上清貧,但精神卻是富有的學生。恰恰昌導的是不畏清貧品格高的學生顏回!
-
23 # 書煮一鍋香
問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儒家文化是把窮看作一種高尚的品格嗎?
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句話出自《論語》,完整的是這樣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是孔子稱讚弟子顏回的一句話。前後兩次說到“賢哉,回也”,還特意使用主謂倒裝句式,以強調顏回的“賢”,但這裡的“賢”並非說顏回的“窮”。
1
窮只是事實
顏回窮不窮?窮!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就是他的生活。“簞”是古代盛飯的竹器,“瓢”是用葫蘆幹殼做成的勺。吃飯用簞,喝水用瓢,器具簡陋,質量不高,數量還少;住在陋巷,一副貧民之象。
這是不是顏回的修行成果呢?他跟隨孔子學習修身,最終的目標難道就是讓自己過上貧窮的日子嗎?很顯然這是非常反人類的想法,我們不可能這麼想,顏回也不可能這麼想,孔子也不可能這麼教。窮只是一種生活事實而已。
2
顏回“賢”在何處?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孔子先給了一種客觀事實,然後將一般人與顏回做了對比。“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般人不堪忍受這種生活帶來的憂慮,而顏回卻始終快樂如一。這裡用“不改”二字形容顏回,仔細品味,你會發現,它要說的意思不論貧,不論富,顏回都會“不改其樂”。因此,顏回的快樂不是由外界環境決定的,而是由他的內心來決定的。
那麼顏回為什麼而快樂呢?
很顯然不是因為物質財富,而是因為精神財富。這種精神財富,就是儒家之道。孔子之所以稱讚顏回“賢”,就是因為他堅守了這種“道”,即使在貧窮的時候,此即為“安貧樂道”。
3
孔子是不是反對富貴?
孔子並不反對富貴,並不反對獲取財富,但是獲得財富的手段必須正當。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曾經說過,富貴如果可以求取,即使做拿著馬鞭趕車的人,我也願意去。但是如果不可以求取,就做我喜歡做的事。那麼什麼時候可以求取富貴,什麼時候又不能求取呢?這取決於獲取的手段是否符合儒家之道。符合儒家之道,就是可以求取的富貴;如果不符合儒家之道,就是不能求取的富貴。
回到顏回身上,顏回為什麼不積極求取富貴,而安於貧困呢?很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在當時那個亂世,求取富貴的手段不符合儒家之道。他遵循了老師的教誨。
4
所謂“儒家之道”指什麼?
1.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從這兩則《論語》中,我們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則孔子說,我吃粗飯,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也是很快樂的。不符合道義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不會有任何留戀。
很顯然,顏回確實是受了孔子的影響,堅決地貫徹了老師所授之道,成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當顏回去世的時候,孔子是非常悲傷的,他連呼:“噫!天喪予!天喪予!”他覺得是老天爺在要他的命。其他弟子看不過去,說他太過悲痛了,他還反問:“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意思是,我悲痛了嗎?我不為這個人悲痛,我還能為誰悲痛呢?他是非常在乎這個弟子的。他後來非常可惜地說道:“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他覺得顏回是非常好學的人,不會遷怒於別人,也不會重犯錯誤。只不過很不幸短命去世了,現在再也沒有好學的人了。
從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顏回“賢”,有兩點:一、能安貧樂道,不於不義之中求取富貴;二、好學,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這些都屬於“儒家之道”。
第二則孔子說,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不用正當的手段得到,是不會享有的;貧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手段是不會去掉它們的。君子失去了仁,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連吃一頓飯都不會違背仁,慌忙之間也不會,受盡磨難也不會。
這裡孔子將儒家之道細化為“仁”。“仁”在《論語》中共出現了109次,據楊伯峻先生統計,其中105次是作為孔子的道德標準出現的。可見“仁”是孔子極其看中的一種道德,是儒家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5
仁義是求取富貴的前提
由以上可知,孔子主張在求取富貴時要採取正當手段,所謂採取正當手段就是要符合儒家之道,具體說就是要遵守“仁義”的原則。儒家將“富貴”牢牢地鎖死在了“仁義”的牢籠之中。由此可見,儒家並不是把窮看作一種高尚的品格,而是“仁義”。
顏回之所以能被孔子贊為“賢”,就是因為他在貧賤之中堅守了“仁義”。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生理的需要,他首先必須抵禦來自富貴的誘惑,這很艱難。其次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從上而下,沒有人待見儒家的大道,孔子才成了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性人物。大多數人是不遵守儒家的“仁義”原則的,為求取富貴而不擇手段。顏回還必須抵禦從眾心理的壓力,抵禦來自社會風氣的影響。這就更難了。但他做到了,這就是他被老師孔子看重的原因。
結束語儒家並不把貧窮看做一種美德,它所看重的是“仁義”。題主之所以誤會,全因看書沒看全。提醒各位讀書人,讀書真的要讀全。
-
24 # 烏咪愛讀書
先來看古漢語對於“窮”的理解,通常不是指沒有錢,日子不好過了,而是指走投無路的意思,“窮”的反義詞是“通”或者“達”。
王維在《酬張少府》詩裡面,有一句“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就是遇到了極致程度困境的意思。
我理解提問者想要表達顏回的那種困窘狀態,這在古漢語裡一般用“貧”來表示,“貧”的反義詞是“富”。
再來看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最高品格是什麼,它不是“貧”更不是“苦”,而是“仁”。
那孔子又為什麼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該其樂”呢?
千萬不要曲解成,孔老夫子是在標榜人要追求貧苦生活,也不要上綱上線為,孔老夫子見不得人大富大貴,要求人都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要發大財開豪車住別墅。他老人家真沒這麼迂腐和落後。這樣的理解,都是後人穿鑿附會的。
那他稱讚顏回到底什麼意思呢?
他在暗示“仁”的道理之一“修身”:如果你是不富有的貧小子,那你就好好修身,修到貧嘴張大民的程度,修到顏回安貧樂道的程度,做一個精神上的強者;如果你非常富有,如果你位高權重,那更要好好修身,修到能夠剋制自己的炫耀慾望,修到不顯擺你的威武,修到與民同樂。
所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來沒有把貧、苦看作一種高尚的品格。
-
25 # 音樂成成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是孔子誇讚顏回的一段話。
在《論語》這部書中,顏回是孔子誇獎最多的一個學生。講到這裡有一個故事,顏回家裡很窮,在所有的同學中,顏回是最窮的一個,有一次有個同學的東西丟了,都認為是顏回偷的,因此,有人建議考驗一下顏回,於是,就在顏回上學來回的路上故意“丟下”一錠金子,幾個同學就貓在路邊不遠處的樹林子觀看,看究竟顏回是不是拿這些金子。顏回路過時看見有金子在路上,就不假思索的拿出筆和紙,欣然寫下“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便揚長而去。從這以後,同生們再也不會認為顏回偷東西了。
顏回的“人窮志不窮”的做人品格,也贏得了孔子的讚揚。顏回不僅是學習最刻苦的,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一次,有人問孔子“弟子屬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已,今也則無”。類似在《論語》裡孔子讚揚顏回的也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贅述。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是孔子把“窮”看成高尚品格,而是,讚揚顏回的學習刻苦認真,不以貧富論英雄,讚揚顏回“貧而無諂”的可貴精神和“樂以忘憂”的樂觀主義精神。
這段話對當今社會上的“比富”“拼爹”的浮誇風,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意義,尤其是對那些“寒門學子”們,顏回更是學習的榜樣!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有些偏,前一句話含義就有思想境界高,不在意一簞食,一瓢飲,一陋巷,在意國事,民樂。窮只是身體外在表象,但在精神上是憂國憂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