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敷衍過你
-
2 # 小龍女5505
于禁身為曹操麾下猛將之一,卻沒能守住忠貞氣節,戰敗被俘為自保竟投降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所以在昔日曹魏同僚眼中他是一位貪生怕死、背主投敵的叛將,自己在羞愧憤恨中一輩子也抬不起頭來,失了氣節無顏見人,最終憂鬱而死。
-
3 # 叨叨克Ly
關於于禁投降一事,大家各執一詞很難步調一致,但最主要兩種解釋還是為于禁開脫罪名。

其中一種是:于禁為了保全手下三萬士兵和百姓的性命,不惜自己的名節,毅然向關羽投降。這種說法其實沒有什麼依據,關羽又不是人家白起,非要坑殺你幾萬士兵,而且古代通常的做法一般是將敗軍收編部分部隊或者遣散,哪那麼閒功夫統統那個啥呀。這種說法只是現代人的人道主義思想發作,根本沒有什麼依據。

第二種說法:于禁其實是詐降,其目的是為了帶著三萬兵卒消耗關羽的軍糧。能想出這種的人也是腦洞較大之人。大哥呀,那時古代,不是現代,還跟你整一個優待戰俘呢?!能不能活著全靠你自己。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對於期望的高低,于禁投降,肯定是考慮過兩方面的。首先是曹操視他為關羽一般的人物,建安二十一年他就假節鉞了,什麼概念啊,君主不在,可行使君主的權力,曹操對他的情分絕對沒話說。而於禁更隨曹操三十餘年的生涯中,功勳累累,有同樣足夠抵扣這般情分,于禁估計自己想著,我這實在是被逼無奈了,老闆應該會體諒我的吧。

但最終於禁的選擇的確是讓曹操有些寒心了,而且在他前頭還有一個愣頭青龐德,一下子把這個門檻就拉高了,投降為了什麼啊,就是想活下去,關羽水淹七軍時的他已經年邁,作為一個老者活下去太難了。
-
4 # 老海講歷史
有人問投降還要挑選時間?
是的,于禁投降沒有選擇一個好時候。在三國前期,投降其實是一個稀鬆平常的事兒。劉備曾經數次改換門庭,忠義化身的關羽也曾經在曹操麾下效力。
但是到了三國中後期,改換門庭的通常就難以留下好名聲了。因為這時候局勢已經明朗。
地利于禁是曹操任選的左將軍,假節鉞,幾乎是曹魏武將的第一人,投降蜀國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而且倒黴的于禁投降的是關羽,關羽隨後就被吳國俘虜,于禁也跟著一起來到了吳國。
人和。這一點上于禁被pk的體無完膚。因為和于禁一起出徵關羽的龐德抬棺出征,被俘後寧死不降,和于禁投降這件事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投降有擇木而棲,有棄暗投明,有賣主求榮,有苟且偷生。你看看于禁屬於哪一類?于禁的投降顯然是屬於苟且偷生。
于禁原來在鮑信當手下的時候,就與曹操相識,219年于禁戰敗,曹操感嘆道我與于禁相識三十年,說明什麼?說明曹操和于禁在30歲英年之時,就認識了,曹操重用於禁30年,官至左將軍假節鉞,人臣位極,于禁沒有任何理由選擇投降。
另外曹丕的性格確實是有點小心眼的。
于禁的現象是個特例。他本來是投降了關羽,可後來關羽兵敗身亡,於是他就落在了孫權手裡。因為他本來就不是投降孫權的,所以他不可能為孫權效力,而孫權也不相信他,但也不好趕他走,只好好酒好肉招待他,最好將他做為投名狀獻給曹丕。
-
5 # 身落柳陌花叢
三囯前期,屬於群雄混戰
那時候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就連曹操,在兗州被呂布所襲時,也生出了去投袁紹的心。
所以,良禽擇木而棲。君擇臣、臣擇君的事,屢有發生。曹操麾下,史稱五子良將的,除于禁、樂進之外,餘者張遼、徐晃、張郃三人皆為降將。而在名臣擇主而事的大爭之世中,這也很正常。
但有一點,曹營中的降將,在降曹之前,要麼是舊主敗亡,如張遼。或者平庸不堪輔佐,如徐晃。要麼是在叧一陣營不能施展才能,受歧視詆譭,如張郃。
況且,雖諸侯混戰,但天下共主仍為漢室,而曹操身為漢相。故而,於價值觀上看,降曹,不算降敵,反而是棄暗投明。
于禁早年就追隨曹操,從未受猜疑而於禁與張遼張郃等不同!于禁早年就追隨曹操,從未受猜疑,亦未受冷遇,一直恩信有加,待遇極隆,且常受重任。這樣的人物,在舊主沒有敗亡之下,是隻能效死盡忠而不能降敵的!
絕不是能容忍反覆擇主三囯古人價值觀,允許擇主而事,但絕不是能容忍反覆擇主。恰恰,又極度鄙視背主之賊的。就像于禁這樣受盡恩遇的重臣,只要曹操不敗亡,那是隻能效死而絕不能背叛的。
就如關羽之降曹操,乃因劉備已生死下落不明在先,直接言明己之志向,毫不掩飾,若得劉備音信,必去追隨。而曹操所給予的恩寵待遇,則必立功而報效。這就是三囯時代價值觀。
所以,于禁如果不降,讓關羽收押著,或者殺了,那麼名節不虧。幸而不死,仍是英雄。降了,那就必定要背上洗不掉之恥辱了。
-
6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其實,三國時期,投降這種事兒還挺普遍的,比如姜維、張郃、張遼、嚴顏,甚至是俘虜了于禁的關羽都投降過。
但是,于禁這次投降,可是和上邊受的這幾位都不同。
就比如說姜維吧!姜維是怎麼投降的?他有滿身的本事,但是他的上級司馬遵壓根就不怎麼看中他,直接被拋棄了。這放誰身上受得了?
所以,姜維投降和韓信投降是非常類似的,既然你沒有伯樂的本事,那麼我這匹千里馬自然就要找一個能看出我本事的人來。
然後說張郃,張郃是怎麼投降的?他跟郭圖關係不好,又被郭圖算計了,如果繼續跟著袁老闆,自己能不能活還是回事兒呢!所以,張郃投降也沒的說。
再說張遼,張遼是怎麼投降的?呂布已經敗了,甚至連呂布自己都接二連三的改換門庭,估計張遼早就受夠了,這時候徹底敗了,張遼沒主子了,找個新主子也無可厚非。
還有嚴顏,嚴顏是怎麼投降的?玩兒過《三國殺》的朋友們都知道,嚴顏有兩句臺詞,叫“砍頭便砍頭,何為怒邪?”這在歷史上是真事兒。嚴顏被張飛俘虜了之後,馬上就被砍頭了,嚴顏都沒懼怕過。最後他是怎麼活下來的?是張飛覺得這傢伙有點意思,主動給放的。換句話說,嚴顏已經為劉璋赴死盡忠了,是張飛給他活了一次的機會。
最後是關羽,關羽投降不管是演義裡面,還是正史裡面,關羽投降都是轟轟烈烈。關羽是怎麼投降的?找不到劉備投降的。人家找到劉備了之後,自己就回去了。
可於禁呢?你說他佔哪樣?
論時間,于禁算是曹操的老臣了,跟了曹操好幾十年了,比關羽跟劉備都久。
論身份,他投降的的時候可是左將軍,假節鉞,,只比夏侯惇低,算是曹操這邊最頂格的高官了。
論戰鬥,水淹七軍的時候,于禁是打都沒咋打,感覺打不過就直接投降了。
好死不死的,跟于禁在一塊的還有個龐德,龐德是在那大罵關羽,說你趕緊投降,我家主公兵多將廣,早晚會收拾了你們。然後被砍了。
龐德跟過馬騰、馬超,跟過張魯,跟過曹操。地位待遇可不如於禁。
但是人家都為曹操赴死了。
你于禁,打都沒怎麼打,直接投降了。
你說他能抬得起頭嗎?
-
7 # 歷史工作者
於某是曹操的一位得力干將,曹操非常器重他。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了于禁,而如今並沒有像龐德那樣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的精神,而是卑躬屈膝投降關羽。而於禁自己心裡也清楚,如果一個人遇到強硬,生死的時候就卑躬屈膝。立刻投降的人會被人看得起嗎?
-
8 # 歷史圖篇
一、于禁戰功卓越
(于禁劇照)
于禁,先是鮑信部屬,後跟隨曹操。他性格穩重,治軍有方,久經沙場,立下了無數戰功。從軍司馬,一直做到左將軍,假節鉞。這在曹魏名將中,
二、有損魏武帝曹操形象
于禁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將領,是曹氏宗親外,值得曹操信任的將軍。他一生跟隨曹操爭戰數十年,每逢大事,必臨危受命。
于禁在後方屯田多年,已久疏戰陣,曹操在樊城處於險境時,任命于禁為主將,不得不說曹操對於禁的極端信任。
曹丕認為于禁投降,間接地抹黑他父親英明神武的形象,也是對曹魏的不忠。
三、龐德就義
(龐德劇照)
龐德,原是馬超部將,後投降曹操。相比于禁,龐德是曹操不信任的大將。
于禁卻投降關羽,典型的叛將一個。兩者相比,于禁無地自容
四、投降關羽
(關羽劇照)
曹操當年付出極大的精力,招攬關羽,可是關羽卻跟了劉備。在後來的戰鬥中,關羽多次打敗曹軍,並斬殺了曹操多員大將,這讓曹操一方很是惱火。
五、曹丕無情
曹丕文武雙全,治國有方,但是曹丕無情,對宗族兄弟都可以下手,何況無用的罪人。
綜上所述,于禁投降關羽被曹丕蔑視,這是于禁必然的結局。
-
9 # 楓葉0829
三國時期雖說堅持不投降的人很多,但是投降的人也不是沒有, 那麼為什麼就於禁投降關羽投不起頭來呢,主要是兩點:一是龐德的對比,二就是關羽敗的太快了。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于禁和龐德同時出征,而且於禁當時是已經跟隨曹操多年的心腹將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對部下的任免更加隆重。同年八月,曹操以鍾繇為相國,始置奉常宗正官。于禁也在後來遷為左將軍,假節鉞。而當時的龐德呢。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漢中,龐德隨眾投降。曹操素來聽說龐德驍勇善戰,於是拜龐德為立義將軍,封為關門亭侯,食邑三百戶。
可以說兩者的待遇差距很大,而且龐德的舊主馬超此時還在劉備軍中,就算當時龐德投降也不會有人說什麼?但是偏偏投降的是于禁,而龐德寧死不降。所以這種對比就顯得於禁更加沒有氣節,曹操得知于禁兵敗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還一個問題就是關羽敗得太快了,使得於禁實際上並沒有在關羽軍中待太多時間,呂蒙攻破江陵後,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
-
10 # 威史
關雲長水淹七軍,龐德至死不降,于禁全軍覆沒投降後,被天羽監押南郡。關羽被呂蒙所破後,于禁流落至東吳,孫權向魏國稱臣後,將於送還魏國。曹丕居帝位為,
原來曹丕以于禁被擒不能死節,心鄙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從黃巾軍起義開始,各路軍閥混戰。
三國時期的降將很多,像曹操手下的張遼,張郃,徐晃,劉備手下的黃忠。
但于禁跟這些人不同,他跟了曹操三十年,大半生都跟隨曹操,曹操把他視作心腹大將。
于禁本是鮑信部將,黃巾軍起義時,被鮑信招募,后王朗把他推薦給曹操。
于禁久經善戰,治軍嚴明,屢立戰功。
沒想到于禁晚節不保,兵敗後會投降求生,尤其是與那個龐德相比更顯丟人
所以曹丕鄙薄于禁,以畫羞辱他,于禁死後還得個惡諡“厲侯”。
後世司馬光評價曹丕的這個行為時,認為曹丕可以廢于禁為庶民,將其誅殺,但將其侮辱致死不是帝王所為。當後世在讀這段話時,或許認為曹丕心胸狹窄。
漢武帝時期,李廣的孫子李陵善於騎射而被漢武帝重用。後來李陵率領五千將士出征,卻不幸遇上了匈奴單于的主力。李陵並沒有驚慌,而是命令將士以大車為營,眾人以持戟盾為陣,以弓弩還擊匈奴。由於三軍齊心協力,此戰不僅將匈奴擊退,李陵更是幾乎射殺了單于。
筆者認為,于禁為了手下將士的性命,不惜犧牲自己的名節而委身投降敵國,本應得到讚揚,只可惜曹丕的心胸太過狹隘。
-
11 # 曹老師xixi
于禁投降關羽已經大半輩子過去了,219年被關羽俘虜,220年被遣送回魏,221年病逝,一共就2年不到的時間,準確的說是抬了一輩子的頭,最後晚節不保。
從曹操說道“我與于禁相知三十年”,可以得出,于禁在三十歲左右就跟隨曹操了,甚至更早一些, 以威嚴毅重在軍中威望甚高,曹操宛城戰敗,于禁一邊重整軍務,一邊抵禦張繡,一邊還平定了青州兵的叛亂,得到了曹操高度欣賞,評價為“古之名將”。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回軍突擊劉備進攻,留于禁樂進抵禦袁紹大軍,于禁樂進孤軍奮戰,不光抵禦了袁紹大軍的進攻,還反擊攻破多個袁紹城寨,俘獲敵將二十多人。《三國志》記載:
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從此于禁一路平步青雲,成為曹操最信任的外姓將領,拜為“虎威將軍”,後升“前將軍”“假節鉞”,成為外姓將軍第一人,在曹魏的地位僅次於夏侯惇。
可惜219年,于禁增援曹仁,遭遇天降大水,全軍覆滅,被關羽俘虜。俘虜有棄暗投明,有擇木而棲,有賣主求榮,有苟且偷生,于禁則屬於苟且偷生,如何抬起頭來。
晚年于禁因為被俘虜,在東吳被羞辱,在曹魏也被羞辱。
-
12 # 碼字的蝸牛
其實,于禁是死在他的性格上;死在曹魏集團中已無朋友之上!
于禁說話毒、治軍毒。俗話說:“秦檜都有三個好朋友”。可於禁在曹魏軍中,算是個孤臣存在,就因為他沒有人情,說話毒,
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于禁開始時是黃巾軍出身的,是鮑信的部將,後來曹操令兗州時,才投附到曹操部下的。
曹操的部隊中,他的隊伍中其實也有派系存在的,最為典型的就是黃巾軍出身這部分。按理說于禁也算是這一派系中的一員。因為在史書中記載,于禁在曹操軍中時,有幾個好朋友,都是黃巾軍出身的。但是後來于禁全把這些人都得罪了。
于禁胖揍青州軍,隨後懟天懟地、懟曹操:
《三國志》記載,曹操逼降張繡、佔據宛城後,一時間飢渴難耐,玩了張繡的嫂子,氣得剛剛投降不久的張繡突然發動夜襲。
古代夜襲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成功,都會擴大戰果,因為古代軍隊紮營時,最怕的就是夜間營嘯。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當時張繡的夜襲很是成功,曹操大營各部都亂了起來,甚至連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皆戰死。《三國志》就一句話入木三分地刻畫出當時的亂局——【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亂到各部都無法安穩得住軍心,只能去求曹操(可曹操本部更亂)。
當時只有于禁這部,在於禁的率領下還保持軍制【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而於禁並沒有只管自己,而是當敵人、亂軍的攻勢剛剛緩慢下來,于禁立刻整理軍陣,鳴鼓召喚亂軍中還保持清醒的友軍們加入軍陣中。(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若是敵軍此時藉助驅逐亂兵攻陣,很容易擊潰剛剛集結起來的軍陣)
結果就發生了一件事,于禁的軍陣在行進時,碰到了十多個裸奔計程車兵。於是乎于禁就問:“你們晚上裸睡嗎?”士兵委屈地說:“沒有,是被青州軍給搶了……”
于禁歷來都不是彎的,一聽很惱火,立刻命令軍陣在阻擊敵人時,討伐了青州軍。
後來青州軍跑到曹操本部告黑狀,于禁也來了,但他並沒有第一時間進入曹操大營去請安,而是在曹操大營外面立下營盤。
這種做法沒什麼,怎麼說都能說得過去,但是問題是當時是張繡叛亂了、且營嘯了,誰都精神緊張,于禁並沒有第一時間去通知友軍(曹操),而是先立營盤,若是青州軍告訴曹操,于禁反了,該怎麼辦?
曹操立刻派人過去問,使者說:“青州軍已經告你了,你還不去丞相那自辯?”這句話若是看重的話,也有這樣的意思在:“你不去領導那,反而立營盤,難道也反了嗎?”
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禁曰:“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于禁懟了句:張繡叛軍就在後面,鬼知道什麼時候來,不做準備,到時候怎麼對敵?
說完後再懟了句:“曹公那麼聰明,有必要自辯嗎?”
這件事,于禁本身是有大功的,穩住了動盪的軍心。且手中還有那十多個裸奔計程車兵,這條證據在。
可在《三國志》此時的記載,就有種持功自傲的情況在內了。就如,到了曹操本部時,並沒有先派人去告訴曹操——“領導,俺來救你了,你繼續跟張繡的嫂子深入淺出地談心,莫驚到了……”——這樣,領導才會放心啊,才不會胡思亂想。
可於禁沒有這樣做,反而是曹操先派人去問,這就有點不懂政治了……
然後于禁懟使者,有必要說話那麼毒嗎?完全可以說成“今賊在後,先預好防備,再見曹公”。這樣你好、我好、大家好。
懟那樣的話來,不是讓使者惱火嗎?要是那個人也是領兵的,不就是罵人家不懂軍事?最後那句毒哦,曹公那麼聰明……意思是什麼?要是懲罰你于禁,就不聰明瞭?
懟天懟地懟完曹操後,于禁還把好友給宰了曹操部下,有個叫昌豨的,原先是泰山群寇之一,曹操攻徐州時,投降了曹操。
這個昌豨和于禁是好朋友,其實從正史《三國志》中能發現個問題,曹操的隊伍中,張遼不怎麼和于禁等這些原黃巾軍出身的人玩的,反而是與關羽這樣同為小吏出身的人玩得交心。而於禁也不和其他人一起玩的,他的朋友中多是原黃巾軍出身的人。
當時昌豨再次造反,反了曹操,曹操派張遼和夏侯淵去討伐,把昌豨圍困在東海郡,幾個月後,糧草消耗差不多時,就有人提議退兵了。但是張遼看到昌豨猶豫不決的心態。
於是就單獨去勸降,而張遼進城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去昌豨那,而是去了昌豨家裡,先去探望昌豨的妻兒、老母。使得昌豨很是感動,於是就降了……
這是一種心理戰術,現代看來沒什麼的,可問題是後面曹操知道了,是這樣跟張遼說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
東漢時期,可是看出身的,這句話的意思有沒有責難張遼自降身份呢?
後面張遼說話真的好好聽,曹操真的喜歡聽——【“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再再再後來,昌豨又反了(在《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提到這傢伙一共反了曹操五次)。這次曹操派遣于禁去討伐,【豨與禁有舊,詣禁降】。于禁剛圍城,昌豨就投降了,好朋友嘛,降就降了唄,到時候一起喝喝酒,唱唱歌,當時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
可於禁不這樣想,抓了昌豨後,對所有人說,按軍規,圍城後投降,不算是正當投降(就跟那句“你搶了匪徒的刀是正當防衛,但是你在匪徒追殺時,跑到廚房拿菜刀砍死匪徒就是防衛過當了”是一樣一樣的),隨後于禁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把昌豨給砍了……
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所以《三國志 于禁傳》中有句話,說明了當時的于禁在曹軍陣營中,是麼得朋友的——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當於禁投降關羽時,《三國志》中是這樣描述曹操的: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哀嘆久之”,曹操那個鬱悶啊,看走眼拉……不是說好重嚴治軍嗎?不是說好,秉公持法的嗎?不是說好了,被包圍投降不算投降的嗎?
所以在《三國演義》86老版影視劇中,有這一場景,當曹丕命人畫將於禁戰敗乞降等事於陵壁時,旁邊的文武百官們都在捂嘴偷笑,只有于禁在那羞愧……
若是于禁有朋友,為什麼不為他說話?就如現代為他洗白的文章中說的“于禁是北人,不習水性”、“于禁是為了5000軍士的安危”、“于禁是身在漢營心在曹”。
若他在朝中有好友,這些都是理由,都是能讓曹操稍微心安的臺階。可沒有,就連他的本部將士,都不願意領他的情——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這就是俗話說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13 # 布衣聊歷史
從古至今,無論是在東方文化或是西方文化中,叛國投敵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東方文化又特別崇尚忠義和氣節。如果,是在本國有一定的高位,因貪生怕死而屈膝投敵的更為人所不恥。
于禁是曹操麾“五子良將”之一,深受曹操器重與信任。公元219年,關羽揮師北伐,圍攻曹仁於樊城,曹操令于禁率軍救援曹仁。 關羽設計水淹七軍,擊敗並俘獲于禁和其部將龐德。
俗話說:“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龐德作為歸服曹操不久的將軍致死不降,為關羽斬殺。這種情況下,于禁作為曹操心腹愛將,貪生怕死、屈膝投降,更顯龐德忠義,于禁可鄙。
關羽敗亡,于禁輾轉東吳回到曹魏。魏帝曹丕表面寬宥,實則惱恨。于禁拜謁曹操陵墓時,曹丕命人畫像,展示關羽攻擊、龐德昂首而立、于禁跪地降服之狀。于禁見後,不久羞愧而死。
-
14 # 從頭越58139384382
于禁跟了曹操一輩子,為人正直,按原則辦事,曹操的五子良將,老了老了投降關羽,晚節不保,結果轉了一圈又回到魏國,對這樣一個嚴於律己的人來說太尷尬了。
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活捉龐德,于禁投降,捉了三萬俘虜,名震華夏,驚得曹操都準備遷都了。
龐德是後投曹操的,被捉後拒不投降,被關羽斬了。反而於禁,身為曹操的五子良將,跟隨曹操三十多年,從曹操起事時就跟著曹操創業,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卻不成想後入夥的龐德寧死不降,于禁卻率軍投降,曹操得知于禁兵敗投降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本來臨陣投降就不光彩,再有龐德襯托,于禁就更被鄙視了。如果一直在蜀營還好,沒想到呂蒙白衣過江,糜芳獻城,出賣了關羽,關羽被迫夜走麥城被擒,後被孫權所殺。孫權佔領荊州,于禁就留在孫權處。雖然孫權對於禁以禮相待,但孫權手下卻看不起于禁,經常以俘虜視之。
第二年曹丕登基,孫權稱臣,把于禁送回魏國。于禁投降關羽,在東吳轉了一圈,又回到魏國,對普通戰俘是好事,但對於禁這也是夠悲催的了,回去後受到了同朝大臣的嘲笑,曹丕雖然表面沒有責怪于禁,而且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其實也是嘲諷于禁。後來于禁去祭拜曹操,曹丕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將於禁戰敗乞降等事畫於陵壁,于禁看後甚是慚愧,鬱鬱而終。
-
15 # 歷史從哪說
三國中對於武將投降的事很常見,曹操陣營中的張遼、張郃、徐晃等都是降將,為何于禁投降關羽後抬不起頭?
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從都伯到左將軍、假節鉞,曹操太器重他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黃巾起義時,鮑信招募兵眾,于禁跟隨鮑信。曹操在己吾縣起兵,于禁跟隨鮑信響應曹操並歸附。此時的于禁只是王朗一個統領百人的小官,因為表現優異,王朗推薦做將軍,曹操任命為大將軍所屬軍司馬。
從此跟隨曹操征戰南北,攻廣戚,拔壽張、定陶、離狐,破張超於雍丘,斬黃巾劉闢、黃邵,破張繡、擒呂布、拒袁紹等,每戰于禁都身先士卒,戰功顯赫。特別是在官渡之戰中,于禁作為先鋒在延津對抗袁紹,曹操東征劉備,袁紹久攻于禁不下,為曹操贏得了時間。後更與樂進以五千人大坡袁紹別營,燒燬大營三十餘座,斬敵俘虜各數千人,生擒袁紹大將二十餘人,一戰成名。升為裨將軍。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時,袁紹用箭遠射曹操軍營,死傷者很多,士氣低落,于禁親自督戰,冒箭雨守衛土山,士氣大振。袁紹戰敗後,于禁由於戰功卓越,升為偏將軍。
于禁不僅是位能征善戰的大將,同時也是執法甚嚴的將軍,揮淚斬好友昌豨,曹操更加器重於禁,授予于禁虎威將軍。後又協助張遼在天柱山平叛梅城、陳蘭,僅率數十人奪朱靈兵權,更是讓曹操刮目相看。曹操稱魏王后,于禁升遷為左將軍,假節鉞。
從初始的只統領幾百人的都伯,到官渡之戰中的裨將軍、官渡之戰後的偏將軍,再到虎威將軍,最後到左將軍、假節鉞,可以說從基層幹起,一步一步成長起來,曹操每次出征都使為前鋒,返回時讓于禁斷後。能成為五子良將之首,曹操諸將中唯一假節鉞的外姓將軍,除了戰功卓越、對曹操忠誠也是至關重要,所以當曹操得知于禁投降而龐德戰死的時候,哀嘆很久才失望的說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劉備剛剛在漢中打敗曹操,于禁投降動搖軍心219年,經過近兩年的鏖戰,劉備最終打敗曹操,並斬殺曹操元帥夏侯淵,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實力大增,不久稱漢中王。劉備佔領漢中不久,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率軍進攻襄陽、樊城。剛剛回到許都的曹操連忙派于禁率領七軍救援樊城,關羽利用大雨、漢水暴漲,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不降被殺。
曹操正值漢中新敗,現於禁七軍又被關羽全殲,主帥于禁投降,許都以南的百姓惶恐不安,陸渾人等又趁機作亂歸順關羽,關羽一時威震華夏。曹操朝中上下震恐,曹操認為關羽鋒芒太銳,考慮透過遷都來暫避鋒芒,被司馬懿和蔣濟等勸住。
于禁遣送回魏國時,曹操已經去世,曹丕繼位並稱帝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在城中獲得于禁,吳將虞翻因於禁是降將而多次侮辱,甚至當虞翻聽說孫權要把于禁送回魏國時,勸諫將於禁處死,這樣可以震懾吳國有二心臣子。
220年,曹操逝世於洛陽,曹丕繼承丞相位,稱魏王,不久稱帝。于禁在受曹操重視,在曹丕眼裡就可有可無了。由於曹丕剛剛稱帝,自然希望臣子對自己像龐德一樣忠心不二,為了建立威信,曹丕見到于禁後,表面上用安荀林父、孟明的事蹟安慰他,並拜為安遠將軍,實際上曹丕知道于禁在吳國被虞翻侮辱,不但沒有指責虞翻,還經常為他設定虛坐。所以當於禁拜謁曹操陵墓之時,就有了曹丕命人畫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的壁畫來侮辱他,于禁看見後才羞愧病死。
由於曹操對於禁的器重,于禁深深自責自己的貪生怕死;當於禁知道自己的投降導致曹操軍心大動時,更是難受至極;吳國受辱,使于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而曹丕是壓死於禁的最後一根稻草,于禁知道自己永遠都抬不起頭,羞愧病死。
-
16 # 小島知風
于禁是三國時期曹魏五子良將之首,也是曹操集團外姓大將之首,他當時在曹操集團的地位僅次於夏侯惇和曹仁,在曹操外姓大將當中的地位就相當於劉備集團的關羽一樣,所以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共計三萬餘人)支援襄樊曹仁對抗關羽,從身份地位上于禁和關羽是的對等的。
于禁被關羽水淹七軍,戰敗,被迫投降,實際來說于禁之敗非戰守之過,于禁倒黴,趕到襄樊時,正好趕上氣象災害,連續十餘日天降暴雨,漢水大漲,于禁大營被漢水所淹沒,關羽乘勢組織軍隊駕舟攻入于禁大營,于禁被迫投降。
于禁投降後司馬懿曾經為于禁開脫過責任,司馬懿曾對曹操說于禁之敗乃敗於天氣,非戰守之過也。
副將龐德寧死不降和于禁形成鮮明對比但是曹操對於于禁投降耿耿於懷,尤其是于禁的副將龐德寧死不降被關羽所殺,曹操感嘆吾知文則(于禁字文則)三十載,何意臨危之際反不如龐令明(龐德字令明)乎?
主要是龐德寧死不降和于禁屈膝投降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導致于禁後半生都活在了屈辱之中。
但是龐德是必須寧死不降,因為龐德是西涼舊將,本屬馬超集團,後來跟隨馬超投降張魯,再後來又跟隨張魯投降了曹操,龐德的老上司馬超是蜀漢大將,龐德的堂兄龐柔也是劉備集團的得力干將,龐德家屬都在許昌,如果龐德投降,他在許昌的家屬全都得受到牽連,所以龐德必須寧死不降。
小說《三國演義》對於禁形象的醜化後世人誤解于禁還有一部分是出於小說《三國演義》的醜化,小說中為了突出關羽的高大形象,把于禁的形象刻意醜化,突出了貶曹尊劉的核心。
所以後世大多對於禁沒有什麼好感,就覺得他是卑躬屈膝沒骨氣的人。甚至連日本人都瞧不起于禁,在歷代日本遊戲《三國志》系列中,歷史上的五子良將之首于禁居然能力值很少有超過80的,這說明了在日本人心目中於禁形象也不咋的。
曹丕為于禁定性導致于禁後半生抬不起頭的主要原因還在於曹丕為他定了性,其實在曹操生前他應該是原諒了于禁,曹操與于禁是舊相識,他倆相識三十餘年,即是上下級關係,也是知己好友。
于禁之所以敢投降就因為他了解曹操為人,他相信曹操也能理解他,果然曹操在最初的震驚氣憤之後,平靜下來設身處地以後還是諒解了于禁,在於禁投降後曹操並沒有難為于禁的家人,反而於禁的兒子還得到曹操任用,出任官職,這就說明曹操在生前已經諒解了于禁。
但是曹操的兒子小心眼的曹丕並不諒解于禁,他為于禁定了性,他認為于禁沒有死節,就故意在於禁被釋放回來後,在曹操陵寢裡畫像羞辱他,于禁以曹操為知己,他被釋放回來時曹操已死,于禁勢必要去曹操陵寢去祭奠知己,結果看到了自己投降的畫像,他肯定心裡鬱悶不舒服,最終於禁因此患病而死。
寫在最後于禁投降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很多有識之士為于禁辯解鳴曲,到了明清時期有不少學者都認為于禁投降完全是為了保全七軍將士的性命,他為了三萬餘將士性命投降了關羽。
而於禁投降以後並未為蜀漢效力,其實這根本談不上投降,而且於禁的七軍俘虜對關羽的後勤補給造成了很大問題,關羽素來愛惜士卒性命,而且一諾千金,他在接受于禁投降時曾答應保全七軍士兵的生命,所以關羽為了于禁這三萬多被關押在荊州的俘虜費盡了糧草,反而關羽俘虜這七軍給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關羽敗亡之後于禁又輾轉為東吳所俘虜,但是于禁依舊沒有為孫權效力,所以可以看出來于禁投降只是單純的投降,沒有真正的背叛曹操。
而於禁之所以被後世瞧不起,更多在於小說的渲染醜化和曹丕為他定性,畢竟他所效忠的國家君王為你定性,那基本就是給你蓋棺定論了,于禁死後被曹丕上了一個很不好的諡號曰厲侯,這在古代諡法裡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後世大家對於禁一直都很不屑,因為于禁的做法沒有得到君王的諒解。
其實站在現代人權角度來看,于禁在當時的作風更符合現代人的風格,但是中國自古以來就鄙視貪生怕死的軍人,所以于禁也在被鄙視的行列。
于禁因為執法過於嚴苛,所以他不得士卒愛戴,但是于禁在最後投降完全是為了士卒生命安全所考慮,而且於禁為人過於威嚴,所以他在同僚之中也基本沒有人緣,他是曹操的孤臣,因此他死後曹魏集團不可能有人去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
歷史就是這樣,可以崇拜殺降的白起,卻不能容納投降的于禁,因為有些人總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攻擊別人。
其實于禁一生算是問心無愧,又哪怕後世對他鄙視,明朝思想家、文學家李贄評價于禁是非常中肯: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
-
17 # 跑者老七
按于禁這樣的地位是不應該投降的,特別是投降關羽這樣的同級別將領。
只能說明他沒有內涵,而且沒有傲骨。
-
18 # 臨石觀海
于禁是曹操陣營中極受信賴的外姓將軍,治軍有方,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襄樊之戰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之後輾轉回魏,但一輩子都揹負罵名,抬不起頭來。
那麼為什麼于禁投降關羽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呢,,投降在當時的亂世中頗為常見,很多名將都有投降經歷,那麼為什麼于禁卻一直沒有抬起頭來呢,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原因。其一,于禁深受曹操,是唯一獲假節鉞的外姓將軍。其二,與于禁一同被擒的龐德寧死不降,襯托了于禁的不忠。
于禁能力出眾,深受曹操信任,授假節鉞于禁原從曹操好友鮑信,鮑信死後,于禁跟隨了王朗,王朗看出于禁是個人才,便推薦給了曹操,任軍司馬。
而於禁表現確實也是可圈可點,特別是在宛城之戰中曹操潰敗,唯有于禁軍軍容齊整,井然有序,之後在官渡之戰擔任先登,最讓于禁贏得威信的是,于禁征討舊友昌豨,因為其投降太晚,出於維護曹操軍紀律,于禁將其斬殺。
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三國志》
也正因為于禁一直以來表現穩重,曹操後來加封于禁為左將軍,假節鉞。有假節鉞之權就相當於有了尚方寶劍,這是很難得的,也可以看出曹操對他的信賴。
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三國志》
于禁舉軍投降,龐德寧死不降,忠義之心高下立判然而在襄樊之戰此前一直有高光表現的于禁卻迎來了一生中的至暗時刻。關羽圍逼襄樊,曹操派于禁,龐德領七軍三萬人馳援,但關羽利用天降大雨,水淹七軍。
而這時候反差就來了,龐德寧死不屈,被關羽所斬,而於禁卻投降了,而關羽死後,于禁被東吳送還曹魏。
于禁投降不僅與其之前忠於曹操的人設相悖,更是被龐德的寧死不降所反襯。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三國志》
而後來的于禁雖然迴歸了魏國,但也已經頹廢了,而曹丕更是畫了水淹七軍的話來羞辱他,最後也是羞憤而死。
綜上所述:于禁投降關羽一輩子抬不起頭,是因為于禁是曹操極為信賴的人,曹操也對其禮遇有加,加上有龐德寧死不降的襯托,更加加深了于禁的貪生怕死,所以從此抬不起頭來了。 -
19 # 襄江蒲葦
關鍵是他身邊的龐德反而寧死不屈對於于禁而言是一種很鮮明的對比,龐德是降將都能做到誓死不屈而於禁很早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很多功勞曹操也很信任他給他加節鉞這份榮耀很重的,但沒想到樊城一戰他的表現還不如龐德再加上曹丕對他的羞辱這也是原因之一
-
20 # 大胖觀史
無論怎麼講,在中國文化裡,“投降”這個詞都是一種恥辱的標誌,更別說在三國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對於忠義更為看重,所以于禁投降關於註定要被釘在恥辱柱上!
先來介紹當時的具體情況:于禁,作為曹操賬下的五子良將之一,一生南征北戰、功勳卓著;關羽,更不用多承介紹,那是忠義的楷模,被後世稱為“武聖”。當時關羽雄踞荊州,正值巔峰狀態,親率大軍攻打樊城,但曹操賬下諸多名將怯於關羽的威名而不敢主動請纓,除了一個年輕氣盛的龐德,可以說于禁是被迫來支援樊城。結果可想而知,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重點是于禁和龐德都被俘虜,雖然龐德有點狂,但確實不畏死,;于禁就太不要臉了,一生征戰,最後死了也可沒有遺憾,你卻反而貪生,求關羽饒你一命!這麼一對比,更覺得世人更會覺得於禁是貪生怕死的宵小之輩!
後來關羽被呂蒙斬殺,于禁被俘虜至東吳,東吳也沒動他,估計也懶得殺他,在後來跟曹魏和解時,把于禁遣返回魏國,曹丕當然不能容忍這樣一個貪生怕死之輩,不斷地透過各種方式來羞辱他,于禁最後烙的個羞憤而死,諡曰“厲侯”!
在這裡不想做什麼偏激的抨擊,只想冷靜地陳述:古往今來,有很多投降的將領,比如李陵投降匈奴,那是因為李廣利故意陷害之,這個可以理解,但任何形式的投降,在國家大義、民族氣節面前,都不可原諒!更何況是于禁這種純粹的為求生而“投降”,註定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永世不能抬頭!
回覆列表
于禁投降後被人鄙視,主要是因為虞翻故作清高,以及曹丕的性格過於狹隘。。
功勞于禁是曹操創業早期最重要的武將之一,曹操平定兗州的時候,于禁多次統帥軍隊作戰。
曹操和呂布、張超作戰的時候,于禁帶領軍隊多次攻克敵寨,曹操早期能夠創業成功,于禁的功勞十分巨大。曹操討伐張繡失敗後,曹操手下的軍隊大多潰散,只有于禁的軍隊軍容整齊。。
兵敗被俘虜官渡之戰時期,于禁自願作為前鋒作戰,率領兩千人渡河作戰,曹操對於禁的勇氣非常讚歎。
關羽進攻襄樊的時候,曹操因為于禁一直領兵有方,派遣于禁前去支援曹仁。于禁的軍隊到達襄陽後,襄陽地區連續下了十幾天的大雨,洪水淹沒了于禁的軍隊。
晚節不保于禁投降關羽後不久,東吳就攻佔了荊州,于禁也被送到了東吳。當時孫權已經向曹丕稱臣,因此孫權對於于禁十分的尊敬。孫權手下的大臣虞翻非常延誤于禁投降的行為,虞翻多次在公共場所羞辱于禁,甚至勸說孫權殺死於禁。
于禁之死實際上在孫策橫掃江東的時候,虞翻也曾經勸說王朗投降,虞翻自己就是一個投降派,卻來羞辱投降的于禁。
于禁到達曹操的陵墓後,發現陵墓內畫著于禁跪地求饒,龐德寧死不屈的連環畫。于禁受到了極大地羞辱,最終在不久後病死。
總結
而於禁投降的時候,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三國的統治者們不再需要招攬人才,而是需要為手下的官員樹立忠君愛國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