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對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敢作敢為,可以堪稱野心的盛宴。相比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的興復漢室更加虛偽。

    對於諸葛亮此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字便可以極為準確的概括其一生。相比於劉備賞識之際的默默之聲,諸葛亮一生最輝煌之際是在劉禪繼位之間。

    “事無鉅細”事事親為,但最終在後人看來難免落個如曹操一般“架空皇室,獨攬大權”的稱謂,關於此點,我在此及其否定。談及劉禪,我們總愛戲稱“扶不起的劉阿斗”,但是歷史證明劉禪並不傻,但相較於諸葛亮此人還是難免相形見絀。

    倘若諸葛亮有如曹操一般的野心,蜀朝的歷史早已經改寫。對於諸葛亮的事無鉅細,相較於眾人所說的獨攬政權,不如說是一個能者的負責。諸葛亮的一生用兩個字形容便是“寂寞”,因為“無敵是多麼的寂寞”。

    在蜀國期間,諸葛亮事無鉅細,事事親為。相傳,判審犯人,如果處罰的次數達到20次以上,諸葛亮便會親自到現場檢視。

    這裡倒不是說真的必須以20杖棍來劃分標準,倒是諸葛亮的此種行為在如今看來就好像一個總經理在發工資的時候親自數錢。以當代的眼光看來,如果事事都需要親為,首先值得懷疑的便是諸葛亮的管理能力,其次事事親為的做法換來的不過是短時間內事情的井然有序,長遠來看,此做法不僅損害當事人的健康,更加阻礙其他人能力的發展,阻礙蜀國未來的發展。

    當司馬懿詢問蜀國人諸葛亮此時的情況,聽到“事無鉅細”時,司馬懿不禁發出了命不久矣的感概。確實,相比於司馬懿親眼經歷魏國三代而言,諸葛亮存活於世間的時間或許真的是太過於短暫。

    諸葛亮一直所信奉的是法治,但是從歷史上看來,秦國之所以依靠商鞅變法實行法治後強盛以至於達到統一六國,是有於秦國正處於相對和平之中。

    反觀蜀國,動亂不已。即使此刻法治的效果是讓國家變得有序,確實是變得短時間的有序,但是嚴厲的制度,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加之諸葛亮長時間一直實施無法成功,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北伐。此種堅持不懈的行為並不能實現興復漢室的抱負,而是加重民眾賦稅,直至後面發展為國家的經濟完全依靠出口蜀錦。

  • 2 # 有條可待

    這個問題問的有瑕疵,一定是又在哪碎片化資訊接觸多了。

    首先,第一條,《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病篤,召亮於,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叫名正言順!!!

    你管人家劉備是怎麼想的呢?當時的形勢又是什麼樣呢?

    這首先從理上就說的過去了。

    再者,從情上講,還是《三國志》: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人家諸葛亮本來確實就是無意功名利祿,是你劉備死皮賴臉的非請人家出山,人家見你確實誠懇,就出來幫你,好,你不行了,兒子又沒出息,託付給我,我能推託嗎?

    有句話叫做“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一個人在臨死之前說的話,哪還有那麼多心機,你以為都和小說裡說的一樣,像郭嘉遺計定遼東這還差不多。

    所以,從情上來講,也說得過去。

    咱說曹操,誰給他的權利?

    他祖上是宦官,連本來的姓都改了,身份低微你憑什麼代理天子事?

    比實力,比地位,比影響力,老袁不比他強?

    不就是因為曹操本人眼光獨特看出來這樣做佔盡天時麼!

    這是無理。

    說情,人家諸葛亮六出祁山到最後帶著遺憾薨在了五丈原,你劉嬋在家吃喝玩樂,還動不動聽信讒言,諸葛亮說啥了?不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的就是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你曹操,劍履上殿,天子在你面前連個屁都不敢放,完完全全是你的掌上玩物,你想殺誰就殺誰,想讓皇上娶誰就娶誰。

    就這,二人有可比性麼?

    多看看正兒八經的史書,不要總是隨便在哪個網路站點看到一些子虛烏有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就立刻人云亦云,最起碼自己去查證一下,好了回答完畢。

  • 3 # 南政昔風
    ▲曹操

    曹操是漢末的一位英雄,他雖然在軍事才能、選拔人才以及內政上十分的優秀,但他在很多人眼中確實漢朝的奸臣,其原因就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獻帝

    為什麼曹操要挾天子以令諸侯?那就是因為天子是一張王牌,以便對外偽造出一副名正言順的樣子,為日後征戰營造合理性。

    ▲劉備

    在數年之後,西蜀皇帝劉備病故,便託孤於諸葛亮,讓諸葛亮能輔則輔,不能輔則取而代之,而諸葛亮並沒有取而代之而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

    ▲諸葛亮

    亮雖然在外表有點像曹操,但諸葛亮是真正的名正言順,因為他遵從的是劉備的遺言而不是像曹操那樣沒有先帝的遺言。

    ▲劉禪

    再說了,在諸葛亮輔佐劉禪之時,劉禪並不老實,他懂得以權臣牽制權臣,諸葛亮的權利也並未達到曹操權利的強大程度,所以說諸葛亮並非挾劉禪以令諸侯。

  • 4 # 葉飄刀

    關鍵是挾

    要注意,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關鍵是挾字。

    而挾的意思,有挾持、威脅的意思。

    是否是挾天子,一個關鍵就是,當真正天子與臣子出現激烈衝突的時候,誰會退讓,而且臣子,有沒有做出不該臣子做的事情。

    比如大權獨攬,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很多這樣的臣子,但並非這些都是挾天子,掌權和挾天子是兩個概念。

    舉個例子,曹操能不顧漢獻帝的哀求,殺了董貴人和伏皇后。以臣子不顧皇帝的意見,誅殺皇后。

    而諸葛亮你可以說他大權獨攬,但他的權力很好的控制在了一個大臣的權力上,也就是說,諸葛亮和曹操最大的區別是,諸葛亮的權力僅僅是大臣權力的巔峰,而非插足到了只該天子擁有的那部分權力之上。

  • 5 # 傳說52050210

    這正說明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曹操狩獵時非要用皇帝的專用弓箭,對皇帝極其不恭,群臣不敢亂動,只有關羽氣憤至極,當時關羽寶劍都要出鞘了,被劉備按住了。而諸葛亮不管是對劉備還是對劉禪都是畢恭畢敬,劉備死後諸葛亮多次出兵祁山,劉禪因聽信禪言說諸葛亮在外面有可能要反,隨把諸葛亮召回,諸葛亮只得半路返回,幾經周折很是疲憊,有人說諸葛亮完全可以不聽劉禪的,其實不然,諸葛亮是尊君的,是真正的忠城,所以不能說諸葛亮挾天子令諸侯。

  • 6 # 寫東西的90後

    首先出發地點不同,曹操確實挾天子,他沒有真的尊重漢朝,恰恰相反,諸葛亮並沒有做對不起阿斗的事,忠心耿耿的興復漢室

  • 7 # 使用者張虎愛風水

    諸葛亮與曹操不同,曹操在眾臣服曹操,天子只是一個擺設,他想叫你坐天孑就坐,不讓你坐,你就不是天子,諸葛亮他算過他不能向曹操那樣,向曹操那樣,眾臣不服他啊!

  • 8 # 微笑d天空2020

    曹操和諸葛同為丞相,權傾朝野,但二人有著根本的區別。

    先說曹操。借討伐董卓招兵買馬,後發展壯大成為一方諸侯。得天時以護駕為名將漢帝接到其根據地許縣(後改成許昌)。曹操倚仗權勢排除異己,獨霸朝綱,將漢帝架空成了傀儡。開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行動。

    再說諸葛亮,乃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軍師,又是劉備死前的託孤之臣。諸葛感念劉備知遇之恩,在劉備死後鞠躬盡瘁,兢兢業業,傾盡全力輔佐後主,最後累死在伐魏途中的五丈原。終其一生對蜀漢忠心耿耿,未有二心。雖權傾朝野但未有半點不臣之舉,是世代宰相之楷模!

  • 9 # 文史走馬燈

    先來看一下,什麼叫做“挾”?

    漢語詞典中,對於這個“挾”的解釋是:

    倚仗勢力或抓住人的弱點強迫人服從

    這其中有幾個要點分別是

    ①依仗勢力

    ②抓住人的弱點

    所以接下里我們來看看,諸葛亮是否在這三方面存在作為呢?

    (1)諸葛亮是否培植了自己的勢力

    從這一點上來說,諸葛亮可以說是兩袖清風,不做勾結朋黨收買人心之事,但如果諸葛亮要做的話,他完全是有能力做的。只要當初在攻取益州後,不實施《蜀科》,不實行嚴刑峻法,蜀地的世家大族必然是紛紛感念諸葛亮的恩德,必然是趨之若鶩。

    但諸葛亮沒有這麼做,即使惹怒了益州本地的官僚階層和世家大族,他也在所不辭。可見諸葛一心為公,不曾為私。又哪有什麼自己培植的勢力呢?即使有效忠諸葛,為他出力的賢臣良將,那也是仰慕敬佩諸葛之忠義,慕名而來,為漢室江山略盡一份綿薄之力而已。

    (2)諸葛亮是否抓住了劉禪的致命弱點

    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劉禪繼位,劉禪的繼位首先是名正言順的,而蜀國是劉備與漢室的遺產這一點也是所有人都認可的,諸葛亮不可能也找不到劉禪所謂的弱點。因此在“繼承皇位”這件事情上,劉禪並沒有什麼所謂的把柄,是真正的名正言順。

    要說其他的弱點,比如說胸無大志、治國無方、為人懦弱,這些是劉禪個人的特點,並不能作為他人掌控他的把柄,而且諸葛亮也沒有抨擊劉禪這些方面的不足,而是不斷耐心的教導劉禪,既是一個謙遜的臣子,又是一個嚴厲的老師。

    (3)是否有強迫服從的行為

    有人說,劉禪後期不願意讓諸葛亮北伐,認為這樣太過於勞民傷財,但諸葛亮卻依舊六出祁山北伐,不曾停止。這算不算是做臣子的強迫皇帝做了他不想做的事情呢?

    並不算。

    因諸葛亮北伐的計劃實際上是經過詳盡的謀劃的。當時,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

    所以如果不北伐,曹魏養精蓄銳,到時候蜀漢只有任人宰割的下場,這是蜀漢國土地形所決定的,天下大亂時,別人打不進來,蜀漢無恙;天下一統時,採取包圍策略,蜀漢必被逼死。諸葛亮堅持北伐,不僅僅是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同樣也是看到了蜀漢未來的危機,所以不得不北伐。

    而在其他的事情上,諸葛亮也並沒有強迫劉禪做什麼事情。

    總結

    諸葛亮的行為,是一個合格的宰相和天子老師該做的事情,並沒有透過倚仗權勢等手段,強迫劉禪做一些違背意願的事情。諸葛為公,而曹操為己,自然不是一類人。

  • 10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孔明的攝政,和曹操把持朝政是有本質區別的。

    一、兩人的執政合法性不同。孔明是受劉備託孤之重,領劉備遺詔而執政。劉備經夷陵慘敗後,在永安城病危之際,召見孔明,明言:卿的才智十倍曹丕,定能安邦定國,最終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太子劉神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能,你可取而代之。孔明流淚說道:微臣敢於斗膽承諾將竭盡所能擔當輔佐重任,奉獻自己忠貞不二的節操,直至死去!劉備又寫詔敕令劉禪說:你與孔明為武鄉侯,一定要以父侍之。劉禪建興元年,封孔明為武鄉侯,成立府署並選置僚屬治理軍國大事。不久又令孔明兼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孔明全權裁決。而曹操雖也由漢獻帝授權朋封,但多有被要挾成分。尤其是曹操逼獻帝讓他由丞相晉魏王,加九錫,就比獻帝少件龍袍。高祖舊制:非劉姓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曹操父子這等行徑,等同謀反。

    二、孔明受託孤之重,對劉氏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在五丈原病逝前,還軍權、政權於劉禪;曹操卻讓兒子曹丕由世子而魏王,最終篡位得逞。

    由是可推知孔明是忠臣,曹操是篡位之臣。

    有人要反駁我,孔明兒子諸葛瞻年幼。通讀過《三國志》的朋友,你仔細閱讀分析一下《諸葛亮傳》,孔明會讓他兒子接班做丞相嗎?

    三、之所以有人對孔明爭議,是因為孔明處理了李嚴、馬謖、魏延等事件,其實這些事件上並沒有太多的私心。

    李嚴事件上,李嚴確實是有嚴重錯誤的。李嚴也是先帝託孤老臣,章武二年,劉備詔李嚴赴永安宮,任尚書令。三年,劉備彌留之際,任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官光祿勳。四年,轉前將軍,李嚴應負責後方事務,轉屯江州,護軍陳到駐永安,歸李嚴統屬。李嚴勸降降魏的孟達,說他和孔明同為託孤之臣,兩人都想竭盡忠誠去報效先帝,孔明給寫孟達信中對李嚴的處理公務能力及取捨決策能力也稱讚有加。說明兩人合作是愉快的。但兩人的地位是不對等的,孔明是首輔,李嚴只是孔明軍事上的得力助手而已。建興八年,李嚴升驃騎將軍(一品),地位仍低於孔明。曹真三路進逼漢川,孔明令李嚴率二萬人赴漢中。(作為孔明北伐軍的後援)孔明上表提升李嚴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執掌李嚴遺留的事務。孔明因第二年要出兵,命李嚴以中都護代理丞相府事。九年春,孔明兵出祁山,李嚴(已改名李平)負責押運糧草(孔明的後勤司令),夏秋之際,陰雨連綿,糧食運輸跟不上前方需求(事出有因),李平便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示旨意,讓孔明撤軍,孔明接旨退兵。李平聽說軍退,又假裝驚訝,說“軍糧充足,為何撤軍?"打算誅殺督運官以解脫自己辦糧不力的責任,同時彰顯孔明不進反退的罪過。他又上表劉禪說“軍隊是假意後撤,目的是誘敵深入然後與其決戰。這是欺君欺主帥,已涉嫌犯罪!孔明將李嚴所寫書信奏章及內容始末公之於眾,李平理屈詞窮,自動認罪。李嚴還有合併五郡自己作巴州刺州的想法。李平最終被廢黜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李平在世之日,也指望孔明重新啟用他。在孔明病逝後,他感到前途無望,激憤而死。網上還有一種說法,是孔明要奪李嚴兵權,這是多麼扯蛋的事情。馬謖事件,只能說孔明失察,也談不上任用私人。馬謖作為高參,也曾對孔明提出過許多合理化計謀。孔明對他極為倚重。街亭一仗,孔明讓馬謖歷練一下,以培養蜀漢二梯隊,最終馬謖因缺少實戰經驗敗於魏國名將張郃之手,馬謖也因之被殺,孔明請旨自降三級,蜀漢上下均服,何私之有?

    至於魏延最終被殺,一因他是關羽第二,狂妄自大,不聽將令!二是和楊儀不睦!孔明臨死前,如將北伐全軍交付魏延,這就是欺君啊!而是孔明雖有北伐之志,但他也知短期無法奏效,只能從長計議。他舉薦蔣琬、費禕做接班人,作為孔明這是再想改變蜀國的大舉進攻政策啊!他至始至終都想著蜀漢的江山社稷啊!和曹操協助曹丕篡位,有天壤之別?!

    綜合上述,一言以蔽之:爸爸是長鬍子的,此言不虛;但不能以此推知長鬍子的都是爸爸!

  • 11 # 追記歷史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中天子指的就是漢獻帝劉協,漢獻帝真是個悲催的娃,雖然小小年紀就成了帝王,但始終是個扣著大簷帽沒實權的擺設。漢獻帝最開始是董卓的傀儡皇帝,董卓完蛋之後,又被董卓的手下擄走控制,第三次才淪落到曹操手裡,下面咱們先說漢獻帝的處境。

    挾天子令諸侯不只是曹操的專利

    現在一說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會想到曹操,其實從實際情況來看,董卓才是第一個挾天子號令天下的人,當年董卓扶持九歲的漢獻帝上臺,就是為了方便自己號令天下。第二個嚐鮮的是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等人,那時候董卓被殺,李傕、郭汜沒有了主心骨就要跑路,這時三國時期被忽視的重要謀士賈詡為二人出了一計,賈詡當時是這麼說的:

    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賈詡說這話有意阻止二人大開殺戒,同時暗指奉國家以徵天下,最後這些傢伙還真把長安拿下了,只不過這群烏合之眾心有不和,最終弄了個不歡而散。後來漢獻帝才落到曹操的手裡,曹操把漢獻帝這個政治旗幟利用的淋漓盡致,他恨不得把漢獻帝這個工具榨乾。但曹操在挾天子令諸侯期間,表面上還比較尊重漢獻帝,那些該有的君臣之禮一樣不差。漢獻帝在曹操手裡不愉快主要是承受的周邊壓力,曹操時不時的來場殺雞給猴看,漢獻帝看著身邊的大臣一個個被砍,心裡能痛快了才怪。

    諸葛亮挾天子能否說的過去

    曹操是挾天子起家,主要是拿漢獻帝實現自己的目的,而劉備託孤諸葛亮時蜀漢政權已基本成型,所以二人最初的處境和出發點不一樣。諸葛亮雖然是蜀漢實際的掌權人,但他的忠心思想沒有變,竭盡自己所能為劉皇室服務一直是主線,也就是說諸葛亮和曹操本質上就有區別。曹操是掄重斧砍出的血腥路,用狠毒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諸葛亮是隻知道幹活,而且還是賣命的那種,完成劉備的遺願才是最重要的。劉禪在諸葛亮手裡很享受,有諸葛亮這個幹活踏實又沒野心的管家,自己安心在皇宮裡享受就行了,所有劉禪和漢獻帝根本就不在一條線上。

    曹操和諸葛亮誰的地位更高

    從曹操和諸葛亮的地位上來看,曹操雖然從漢獻帝哪裡弄了不少官銜,甚至自己給自己扣帽子戴,但那都不是漢獻帝主動給的,主要是在自己強大的威懾下搶來的。諸葛亮就不一樣了,劉備託孤時甚至讓劉禪認諸葛亮做乾爹,其他官銜咱就不說了,單純這個皇帝的爹多牛,這是曹操不能比的。曹操透過自己的硬手段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強扭的瓜不甜,他雖然站到了一個時期的最巔峰,但同時也引來了無數人的唾罵。所以從大方面來看,曹操的挾天子和諸葛亮的挾天子不是一碼事,或者說諸葛亮挾天子以令蜀漢不成立。

  • 12 # 八弓塬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諸葛亮也是如此,只不過他“挾持”的是蜀漢後主劉禪。雖然兩人都將天子當作擺設,但給人的印象一好一壞,個由原因實在耐人尋味。

    後人談起諸葛亮時,說他“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這句話很有趣,“專權”和“行君事”,表明他握有絕對的權力與地位,卻“不失禮”,也不做非分之想,或者就是有非分之想也不會讓人識破。更難能可貴的是,居然沒人懷疑他對劉禪的忠誠!這一點正是曹操做不到的。

    事實上,曹操一輩子不曾有篡位之舉,別人卻老是懷疑他,可見他在“國人不疑”這方面的功力,遠遜於諸葛亮。

  • 13 # 遊逛歷史村

    這個問題確實發人深思。

    他們兩個都是透過皇帝的名義實行自己的意志。

    曹操和諸葛亮的相似之點也比較多。

    都是一國丞相,都是當時各自國家的靈魂人物和精神支柱。

    在治理國家和軍隊方面都是各擅勝場各有千秋。

    都忠於自己的國家(這一點可能會有異議。容我後面細敘)。

    曹操這個人比較複雜。

    曹操的冷酷無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巧妙結合讓人千載之下神牽夢繞。我覺得前者是因為時勢所迫,環境影響。生於亂世,爾虞我詐損人利己的事情有時候不得不做。後者倒是他的天性,但被歷史的迷霧遮蓋了。

    我們警惕不能用道德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道德一詞是後世的統治階層塑造楷模用以穩定政權保持社會穩定的統治手段。

    曹操和諸葛亮就像兩個泥人,任由後代人捏揉搓。

    曹操不忠君愛國嗎?是他把缺衣少吃的落魄天子迎到了許昌。

    他真的像後人說的欺負皇帝嗎?可他卻把三個女兒全部嫁給了漢獻帝,只為保他平安。結果也正如其所料,他的女兒和漢獻帝相守一生,白頭偕老。

    飽經世事多了,就明白了,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你所聽到的更難保證真實。

    曹操位極人臣,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他卻至死不做這個事。有可能是害怕留下罵名,也有可能是愧疚。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比欺負乳兒寡母的聲名赫赫的宋太祖強吧。

    曹操從宋朝開始,直接走上了被黑的道路。原因之一就是被當做了反面教材狠批狠鬥,加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街談巷議的群眾宣傳,曹操徹底做穩了天下第一白臉奸臣的寶座。這個情勢直到五四運動才有了一些鬆動。魯迅先生說他“至少是個英雄”。

    現在之所以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惡名,和歷代統治者把他惡意塑造為奸臣,以便進行反面教材的教育方式有極大的關係,也與他不太注重經營自我形象有關。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扭扭捏捏,不做作,放縱自己的天資,任由自己的絕代才華馳騁於那個三國亂世,而不給自己塗脂抹粉。

    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慘淡經營。既要保持自己的正統地位,又要完成劉備遺願,驅除漢賊,光復漢室。

    一句話,諸葛亮非常的累。

    而曹操,也是一句話,唯大英雄能本色。

  • 14 # 史海鉤沉

    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權臣以皇帝的名義行事,不需要向皇帝請示,完全以自己的意志行事,皇帝明擺著就是一個傀儡。

    在三國裡,曹操就是那個權臣,漢獻帝就是那個傀儡。

    曹操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根本無需向漢獻帝請示,而漢獻帝雖然被曹操好吃好喝的供著,然而卻沒有一點權利,說難聽點就是被曹操圈禁了。而曹操,需要以天子的名義下達命令的時候,才會假借漢獻帝之名。漢獻帝之於曹操,完全就是一個傀儡,一枚棋子。

    但是諸葛亮於劉禪之間的關係呢,顯然並非如此。

    劉禪是皇帝,並且始終行使著自己皇帝的權利,而諸葛亮縱使權利再大,也僅僅只是對於朝政的把控。對於劉禪的皇權,諸葛亮是一點威脅都沒有的。

    所以,諸葛亮跟劉禪之間的君臣關係是非常明顯的,並且諸葛亮也始終沒有僭越之舉,由此,可知,劉禪並非被諸葛亮“狹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曹操對漢獻帝,那明擺著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 15 # 這個歷史不簡單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與諸葛亮在蜀漢把持朝政的做法是一樣的,都是一個性質,將皇帝當做傀儡,實際自己才是真正的掌權人。可以說諸葛亮其實與曹操是同一類人,自己不做皇帝,但卻在行使皇帝的權力,做幕後的控權人。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曹操雖是十八路諸侯中的一員,但缺乏其合法性,雖然漢朝已經沒落但其合法性依舊還在,漢朝的這面旗子的號召力還是在的。只要有了這面旗子,曹操所做的一切事情就都具備了其合法性,就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曹操不是篡漢的奸臣。

    還有就是曹操要成就一番事業,手底下得要有能人異士,得要有人才啊,不然怎麼搞。而漢朝天子這面旗子下面正好聚集了天下有才之人,只要拿到漢朝天子就等於拿到了天下賢能異士為自己所用。

    有了合法性,有了人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拿住了漢朝天子也相當於拿到了對其他諸侯的合法傷害權。曹操可以借漢朝天子之口對其他諸侯進行合法的獎賞與懲罰,可以號令天下,曹操相當於直接控制了輿論,控制了輿論的導向。

    曹操為了打造威望,就得釋放出那種天下唯我獨尊的霸氣,一來是威懾內部哪些忠於漢朝的人,二來也是震懾其他諸侯,同時也是一種吸引人才的手段:敢來跟著我曹操乾的都不是孬種,都是英雄豪傑。

    也正是因為這些讓曹操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巔峰,但同時也是這些困住了曹操稱帝。因為曹操借用了漢朝的人和勢力,撐起曹操魏國勢力的大部分都是原漢朝的人臣,其中有不少人是忠於漢朝的。荀彧就是其中典型,這些人雖然知道曹操是借漢朝的勢力來發展自己的勢力,但曹操一天不稱帝,曹操就還是漢朝的臣子。只能說曹操是漢朝的實際控制人,漢獻帝雖是傀儡但終究還是漢朝皇帝,曹操只是一個有野心的大權臣僅此而已。

    而諸葛亮卻不同,諸葛亮主持朝政是因為劉備臨終託孤,讓諸葛亮輔佐幼帝。諸葛亮在蜀漢的政權有著天然的合法性,受先帝臨終所託輔佐幼帝,代為執政。

    正因為諸葛亮有著天然的合法性,雖然和曹操一樣的做法,挾天子以令群臣(諸侯),但其合法性與性質截然不同。曹操算是明著來的,諸葛亮是暗地裡玩的,諸葛亮要是跟曹操一樣擺在檯面上玩,後世也就會說諸葛亮挾天子以令蜀漢。

  • 16 # 明宇智遠

    道理非常簡單:

    1.曹操所挾天子根本沒有一丁點帝王許可權,任何事都必須聽命與曹操。

    2.諸葛亮所侍奉的劉禪先後多次把諸葛亮從前線戰場召回,諸葛亮言聽計從才沒有違抗。

    3.你的小心眼是想詆譭諸葛亮摸黑中國文化,如此小伎倆我早已看穿。

  • 17 # 趣史要聞

    首先,單從字面上來講,挾天子以令諸侯,即綁架皇帝,然後以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

    然後,漢獻帝劉協從登基第一天開始,就只剩下了皇帝的名分而沒有實權。但是恰恰是這個皇帝的名分令漢末的諸雄眼紅,任憑他們勢力權重,要想稱王稱帝,都追求名正言順,即便不能千古流芳,但也不能落下謀朝篡位的賊子之名,這一點,晚年的魏王曹操至死都未改朝稱帝,可見一斑。

    話說回來,曹操千方百計把獻帝迎到自己的地盤許昌,對獻帝也是恭敬有加。曹操得到的是什麼呢?

    獻帝授給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遷都許昌後,又任命他為大將軍。可謂是位極人臣,曹操的政治目的達到了,開始露出野心的嘴臉,大肆誅殺公卿大臣,黨同伐異,不斷集權到自己身上。此時的他,於內:單靠自己的權臣地位就可為所欲為。於外:隨便以天子名義封官加爵,便能安撫穩定一眾勢力。想要打誰也很簡單:劉皇叔,天子想你了,你來不?不來?抗旨!奉旨討伐!不整你?

    諸葛亮這邊,情況完全不一樣,曹操是根基不穩,靠的是獻帝的一手好牌。而諸葛亮則是陪著先帝打下大半基業的能臣忠士:“兩朝開濟老臣心,三顧頻煩天下計”。白帝城託孤之際,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 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雖然個人覺得劉備這是給諸葛亮擺了一道,但是事實如此,以諸葛亮的威望和宣告,沒有必要挾劉禪再令蜀漢,諸葛亮的做法也是如此,時時刻刻不忘先帝遺囑,匡扶漢室,一邊領軍大仗,另一邊還時時刻刻操心這個小胖子不信任自己,不安心,還不能來硬的,耽誤自己北伐了,還得反過來哄他。

    諸葛亮充其量屬於功高震主,他挾啥天子?這不缺心眼兒嗎!老百姓和史官們又不是白痴。

  • 18 # 陳健4396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話沒錯。諸葛亮不是挾劉禪以令蜀漢,而是諸葛亮扶劉禪以令蜀漢。

    曹操和諸葛亮有相同之處:

    一、都是漢相,並且統軍,軍政大權一把抓

    曹操和諸葛亮都是漢相,不僅管政務,軍事調動指揮、打仗也是自己說了算。

    二、都是用天子的名義,貫徹自己的意志,都是權臣

    諸葛亮治理西蜀,發展經濟,任用官員,排兵佈陣,行兵打仗,都是自己說了算,只不過用下皇帝劉禪的名義,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執行下去。

    曹操更是如此。

    以上相同之處,好像曹操和諸葛亮沒有差別,都是大權獨攬。

    不同之處:

    一、諸葛亮是扶漢興劉,曹孟德是挾漢興曹

    諸葛亮忠心漢室,對漢室的忠心超過了劉備本人。劉備年輕起兵的時候,相信也是熱血青年,一心報銷國家,後來吞併西川,當了漢中王之後,就報銷自己和兒孫了。

    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和荀彧一樣,一心恢復漢室天下,一心北伐,復興漢室。他是扶漢興劉。

    曹操在年輕的時候,也是治世之能臣,是漢家好二郎。

    但是人是會變的。

    曹操看到漢室已經不可再興,自己實力日大,不免蔑視漢室。

    從蔑視到挾持,再到兒子曹丕篡漢自立。

    曹操是挾漢興曹。

    二、諸葛亮和兒孫無篡漢之心,更無其實:曹操即使無篡漢之心也無篡漢之實,但是兒孫實實在在篡漢

    諸葛亮和兒孫,世代忠臣,為漢室復興,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曹操是他雖然沒篡漢,但是兒子篡漢自立。

    曹操是個實在人兒。他直言不諱的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三、漢獻帝、劉禪感覺不同

    漢獻帝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是受挾持的,所以才屢次想聯合伏完等人誅殺曹操。他也認定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而劉禪不是這樣的,其實劉禪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諸葛亮也不是那麼服服帖帖的。他剛剛繼位的時候,國家新敗,政局不穩,父皇臨死前,諄諄教導,讓自己聽相父諸葛亮的話,結果呢,國家後來治理的井井有條。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也想多參與管理國家。但是諸葛亮,總是用教育小孩的口氣說,先帝當年如何如何,萬歲您應該如何如何?

    這話聽起來很文雅,大白話就是,你爹當年如何如何,你小子就得按我說的辦。

    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劉禪也慢慢滋生不滿,但是他依然知道,丞相真的是為了我們劉家,是為了大漢。

    所以,儘管他不喜歡諸葛亮的絮叨,但是當諸葛亮死去之後,他還是在心裡經常想起。想起那個搖著鵝毛扇,看似雲淡風輕,其實心急如焚的大漢忠臣:相父諸葛亮。

    想起他消瘦蒼白的面容,

    想起他嘔心瀝血的身影,

    想起他恨鐵不成鋼的呵斥,

    想起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惆悵,

    想起他死不瞑目的志向

    寫到這裡,把自己都寫哭了。

    以此文做為2020年元旦獻禮,獻給親愛的讀者。

  • 19 # 攜酒與魚

    挾就是武力挾持。曹操與獻帝的關係是曹操用武力挾持獻帝,對獻帝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如曹操殺皇后皇子以警告獻帝不要反抗),獻帝必須聽曹操,曹操不用聽獻帝。諸葛亮從未用武力挾持阿斗,他是受劉備委託照顧、輔佐阿斗。阿斗雖然幾乎事事聽諸葛(實際就是聽父親的安排),但也可以不聽,如果阿斗堅持自己的意見,諸葛亮就得聽阿斗的,比如諸葛亮北伐到半阿斗命他班師他就得班師。所以,諸葛亮只是權臣,不是主宰,而曹操不只是權臣,他是真正的主宰。

    諸葛亮之所以不挾持阿斗,我們可以理解為他的操守和追求跟曹操不同,也可以理解為他的實力跟曹操不一樣。曹操迎接獻帝的時候已經擁有龐大的武裝團隊,足以把獻帝挾持在手裡。但是諸葛亮成為顧命大臣之時,自己沒有一兵一卒,而劉備舊臣大都還在,他們忠於阿斗而不是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想學曹操也學不來。後來諸葛亮雖然培植無數黨羽,但劉備舊臣勢力並未根除,諸葛亮一直以漢之忠臣,光復漢室的名義招攬人才,一旦他背棄這個道德高地,難免有不少人會背叛他跟劉備舊臣勢力共同反對他。所以,從實力上來說,諸葛亮也不具備挾持阿斗的條件。

  • 20 # 曉東筆談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剪除異己、討伐政敵,自己也先後坐上了丞相、魏王的寶座;而諸葛亮在蜀漢劉禪時期,同樣身居丞相高位,總攬軍政大權。那麼,諸葛亮是不是也跟從曹操一樣,是“挾”君王以“令”諸侯(群臣)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大權獨攬不假,但沒有不臣之心,最多也只是功高震主。

    下面我將從曹操與諸葛亮二人的主觀意願和客觀結果、以及漢獻帝及劉禪的權力兩方面出發來分析,來說明為什麼二人的所作所為性質完全不同。

    一、曹操與諸葛亮二人的主觀意願與客觀結果

    (一)主觀意願:曹操志在“霸王之業”、諸葛亮所想“興復漢室”

    先看看曹操這一方。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計謀,源於曹操的謀士毛玠所提出的: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從毛介的謀略來看,雖然原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奉”而不是“挾”,是“令不臣”而不是“令諸侯”,但在我看來,這只是毛玠的用語保守而已,其內在的意義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從最後一句“霸王之業可成也”可以得出。

    誰的“霸王之業”?作為曹操的謀士,又是向曹操當面提出的建議,顯然毛玠要說的“霸王之業”只能是曹操,而不是漢獻帝劉協的“霸王之業”。

    而曹操欣然採納了毛玠的這一建議,顯然在主觀上也是認可“奉天子以令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謀略的,是為了成就自己的“霸王之業”。

    再來看看諸葛亮這一方。

    雖然諸葛亮在蜀漢也是大權在握,但與曹操的最大不同在於,諸葛亮始終保持著對蜀漢、對劉禪的臣子之心。

    即使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對諸葛亮所言:

    《三國志》: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時讓劉禪兄弟認諸葛亮為相父,於公於私都把諸葛亮捧上了獨一無二的位置,先不論這其中有沒有劉備的其他算計,但在明面上等於向全國、向眾臣認可了諸葛亮第一重臣的地位。

    而諸葛亮後期確實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並沒有任何“不臣”之意,兢兢業業的輔佐劉禪治理國家。

    (二)客觀結果:曹操“挾天子”征討四方,諸葛亮“輔劉禪”治理國家

    曹操迎漢獻帝往許昌後,利用“天子”的號令,對不服從自己的諸侯肆意征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征討袁紹,在官渡大戰;建安十三年(208年),討伐孫權、劉備,展開赤壁大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對馬超等人潼關之戰等等一系列戰爭,都是以“天子”的名義,征討所謂的“謀逆”。

    而諸葛亮,在治理蜀國時,當然也是使用後主劉禪的名義,把自己的方針轉化為國家意志,達到政令通和、治理國家的結果,但在實施方式上,並沒有使用“挾”這一方式,基於自己的威望、公心,以及劉禪的信任和放權,應該說諸葛亮的方式是得到了劉禪的認可的,當然也就不存在“挾”這一說法了。

    二、漢獻帝與劉禪的權力對比

    正因為漢獻帝手中沒有絲毫的權力,完全是一個政治傀儡,任曹操擺佈的工具,曹操才能“挾”迫漢獻帝,漢獻帝對於曹操的作用,只是檯面上的木偶,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就連皇后,曹操也是說殺就殺,漢獻帝哭哭啼啼,毫無辦法。

    而劉禪就不一樣了,諸葛亮雖說是大權獨攬,但那是劉禪對諸葛亮的放權。作為皇帝,劉禪可不是橡皮圖章,從一件事情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劉禪既有實權、諸葛亮又服從管理。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國時,前線戰事順利,但劉禪聽信讒言,說諸葛亮擁兵造反,於是下詔將諸葛亮召回,而諸葛亮也順從的接受命令而退兵。

    試想一下,如果劉禪沒有權力,怎麼可能下詔諸葛亮退兵;如果諸葛亮又不臣之心,又怎麼馬上聽令退兵,置北伐的成果於不顧。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諸葛亮和曹操的主觀意願和客觀結果,以及漢獻帝和劉禪的實際權力來看,諸葛亮都稱不上“挾劉禪以令蜀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44年史陶芬伯格刺殺希特勒的計劃究竟失敗在哪,成功機率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