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葉隨楓漂
-
22 # 如喜茶葉
茶,相傳最早發源於上古時期。傳說人文始祖神農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這裡的“荼”,就是茶。而後,隨著文明的發展,時代的更迭,又出現了“檟”、“荈”、“蔎”、“茗”等字,都是指茶,讓我們不得不再一次感嘆漢字的博大與包容。有了字,便會有詞,然後連成語句。古代文人騷客們在揮灑才華時也不忘以茶助興,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由此,茶從藥用,經過了食用,最後到飲用的過程。也從豪放式的解渴飲用,到成為“細煎慢品”的品飲藝術的發展歷程,茶同詩詞領域和物質文化結合在一起,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有了茶文化。
隨著茶葉價值的發掘,茶慢慢的登上了重要的舞臺。一些名品成了皇室專享,各地也是為了茶的製作不斷推陳出新出新工藝。為了配合茶的滋味,更好額進行藝術享受,又陸續出現了許多品飲方式和品飲技巧,茶,慢慢的更多被賦予文化內涵。後來,茶流傳到了世界各地,茶成為了時尚飲品。各地也都出現了不同的飲茶方式,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茶文化,如日本。茶文化逐漸成了一個很高深的文化,很多風雅的社會人群以茶作為人精神的最高境界,很多民族也將茶文化同其生活特色相結合。儘管這些茶習俗不太一樣,卻又大同小異,都為了體現人文世界的美德,茶德現在也被譽為最高尚的品德
茶香入口時,需要慢慢品嚐其精髓,像我們鑑定世間萬物一樣。由此,很多人將品嚐視為一門高雅的藝術,約朋喚友,坐下來一起品茶,談談世俗與人生,坐而論道,小小的茶杯也蘊含大道理。由對茶葉滋味的感知聯想到人生,茶葉的各種滋味同人生百態相對應起來。我覺得,這便是茶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國人的“道”。
-
23 # 忠哥說天下
說起茶葉,就不能不說說茶葉的歷史。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葉,在其有跡可循的6000多年時間裡,作為起源於中國也是中國獨有的飲料的茶葉,其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一看。
1.茶與文化
大家都知道,茶葉是一種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最早出現在古人的祭祀中,後又經歷了餐食、藥用、宮廷高階飲料,直至最後的民間普及。
茶葉在《凡將篇》、《神農本草經》、《趙飛燕別傳》、《桐君錄》、《吳興記》、《廣州記》、《廣陵吾老傳》、《茶經》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和描述,《神農本草經》中更是指出了茶葉的特殊功效:“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如此多的古籍記載,茶葉已經被烙上了深深的文化符號。
2.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連線中西方的著名商道,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以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達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是以泉州為起點,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
去年年底帶孩子去雲南旅遊,走了一小段茶馬古道。從“茶馬古道”四個字字面上我們就能知曉,這是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道,也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將我國古代的三大特產“絲綢、茶葉、瓷器”源源不斷地對外輸送並傳播到世界各地,這其中也包括了茶葉的製茶技術。
3.龍井問茶
茶葉在我國一共有六大茶系,分別是:綠茶、黃茶、紅茶、黑茶、白茶、烏龍茶。
六大茶系更是催生出了中國12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黃山毛峰、安溪鐵觀音、廬山雲霧茶、都勻毛尖、祁門紅茶、大紅袍、蒙頂甘露、雲南普洱。
西湖龍井是綠茶之首,它集茶之色、香、味、形四絕和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名茶五名於一體,於是,便有了“龍井問茶”這一禪悟。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游龍井茶園並親自採摘茶葉,看茶農炒茶並題留詩作。乾隆皇帝採摘過的茶樹共有十八棵,後人用心培養,稱之為“十八棵御茶”,並作為貢品每年進奉朝廷。如今這“十八棵御茶”茶樹依然鬱鬱蔥蔥地生長在獅子峰原胡公廟旁。
綜上所述,沒有文化傳承的歷史不叫歷史,沒有歷史傳承的文化不叫文化!
也就是說,茶葉的歷史必須要有文化來承載,而茶葉的文化則必須要有歷史作為沉澱。
-
24 # 安溪茶語
中國的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茶相遇,經過時間的醞釀和發展,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總和。中國的茶文化,嚴格來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茶相關的部分。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文化型別和文化現象逐漸與茶相關,成為茶文化的組成部分。
-
25 # 說茶網
茶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儲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1.心態文化
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髮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2.行為文化
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3.制度文化
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來源:茶道茶文化知識,圖來源:南茗佳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回覆列表
我是葉隨楓飄,非常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
人生如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澀,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
中國是茶的故鄉,據載,始於神農時代,興於宋代。
而茶,已經不再是一片簡單的葉子和一類植物,它被賦予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代表著一種和諧精神。
1、絲綢之路的茶之路,傳遞國之文化。
茶從中國輸出的不單是商品,作為一種載體,輸出的更是一種中國文化的傳遞精神。從而讓世界各地愛茶者瞭解中國的茶,瞭解中國的文化。
2、品茶之韻,傳遞生活態度。
我們經常說喝茶,就是直接喝了,很多時候作為一種解渴之飲。
品茶卻道出了茶的韻味,又稱之為品茗。
品,謂之,慢慢地、細細地。品茶就是要慢慢地,細細地的品嚐茶的味道,體味茶的苦、澀、甜。
每一種茶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味道,同樣也體現了茶自身的與眾不同。
功夫茶就很具有代表性,想品一道用心的沏出來的茶,很講究每一道工序和步驟,讓品茶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這種慢慢地,細細地的傳遞的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凡事都是急不來的,慢工細活,雕刻出來的是生活的品質。
3、以茶待客,傳遞文明禮儀。
客人到來,必以茶金敬客,這是我們中國的待客之道。
詢問客人想要喝什麼茶,這是我們對客人的一種尊敬。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備1-2種的茶葉,按大類來分的話,一般都是綠茶和紅茶。
客人喝到一半了,又新增一些,表示對客人的禮貌。
茶在生活中,作為一種介質,除了用來招呼客人,傳遞的更是我們的文明禮儀。
4、茶之性,傳遞健康。
茶具有保健的功效。
有時上火了,我們會把茶當做一種清熱的飲品來喝;犯困了,也會泡一壺茶來提神;吃的太飽了,喝點綠茶以助消化;悠閒的時候,也會泡一杯紅茶來消遣。
如今生活節奏變快了,很多人覺得坐下來品一壺茶都覺得很奢侈,但仍然不影響我們喝茶的習慣。
綜上,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品的是人生的味道,傳遞的是有溫度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