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曦
-
2 # 鍋小震
丞相是具體的官名,而宰相只不過是個俗稱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史傳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漢代的丞相可以稱之為宰相,很長時間就是一個人,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遼朝早期設北、南面官,有所謂北宰相、南宰相,有學者認為是可汗之下統帥部族的首領,非宰輔性質,存疑。
丞相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定丞相。西漢建立,承襲秦制,設定有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這段時間有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定最久的時期。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這200餘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但時間很短。魏晉南北朝370年間,除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定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秦漢時期尚無官品制度,因此秦漢的丞相沒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長,其官階是最高的,當時的官階是用秩俸來顯示的,丞相的秩俸號稱萬石。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官人法制度為每個官職設計了任用的資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資品被人們稱之為官品,丞相官品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優秀的人來擔任。梁武帝改革,為官品加註,“帝於品下注一品秩為萬石”。這樣官品就有了官階的含義,一品官,就是國家組織中最高的官。唐代的左、右丞相是由尚書左、右僕射改置的,所以其官品從原來的官品。唐代的左、右僕射官品為從二品,左、右丞相的官品也就是從二品。宋代的左、右丞相也是由尚書左、右僕射改置的。南宋乾道8年之前,尚書左、右僕射官品為從一品,改為左、右丞相之後,代替了原來三省長官的地位,官品上升到正一品。元代的丞相官品亦為一品。
-
3 # 冒充大師
不是一回事,宰相指的是一種制度,而丞相才是真正的官名,所以說,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千差萬別的,宰相的制度最早來自春秋時期,不過在明朝的時候消失了,變成了內閣制度。
丞相是官職的名字,宰相只是統稱。
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宰相也是在春秋時期出現的,在歷史上,第一個宰相就是管仲,作為第一位非常傑出的宰相,管仲在歷史上的地位,自然不用說,延續他之後,中國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宰相。
到了秦朝的時候,出現了左右丞相,後來還出現了所謂的中丞相,左右丞相各自負責自己的事情,漢朝的時候也是如此,比如說曹操,就是一個丞相。
宋朝的時候,宰相成為了官民,明朝的時候,丞相的稱呼消失了,皇帝親政,但是卻設立了大學士,被稱為輔臣,清朝的時候,出現了內閣,軍機大臣等等,其實從權利上來看,這人就是所謂的宰相了,只是稱呼發生了改變。
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時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但是比如北宋元豐改制後的尚書左右僕射也是宰相,但是他們不叫丞相。【丞相】是代替皇帝統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官職。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體的官職名稱。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武王二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最先開始使用丞相之名。【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從字面意義上看,宰,主宰;相,它的本義是輔佐。所以宰相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總體來說,宰相是最高官職的通稱,也是一種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職的一個稱呼,是個實質的官名,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文淵閣處在宮內,故名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
4 # 多彩紀錄
不論是“丞相”還是“宰相”,給大家的感覺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感覺,是輔佐皇帝處理國家的重臣。但我們決不能把這二者一視同仁,它們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一、丞相是正式官職,而宰相是口頭用語
丞相與宰相,大家往往誤認為二者是相同的概念。其實不然,在中國歷史上,丞相是一個明確的官位職稱,而宰相則是對那些輔佐皇帝處理事物者的口頭稱呼,並非官方定下的用語。“丞相”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設定相國的職位,用以輔佐國政,然而相國和丞相不是一個職位。丞相是相國的副手,後來隨著歷史發展,丞相漸漸侵蝕相國的權利,在戰國後期,丞相正式取代相國成為輔政大臣。當然丞相也不是歷朝歷代都有的,比如西漢哀帝就將丞相改叫“司徒”,除曹操和蜀漢短暫設定過丞相以外,直到當代設定左右丞相,丞相這一職位才再次出現在歷史中。
二、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按照這個標準來說,丞相作為三公之首,商量國事,檢查百官,能夠稱為宰相理所當然。但是,中國歷史上除了丞相擁有這兩項權利,還有其他官職也可被稱為宰相。他們就是魏晉南北朝時的尚書令;唐代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宋代的同平章事等。所以說,丞相和宰相併非一個概念。
-
5 # 冀一如既往
丞相是官職的名字,宰相只是統稱。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時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但是比如北宋元豐改制後的尚書左右僕射也是宰相,但是他們不叫丞相。
【丞相】是代替皇帝統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官職。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體的官職名稱。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武王二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最先開始使用丞相之名。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從字面意義上看,宰,主宰;相,它的本義是輔佐。所以宰相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
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總體來說,宰相是最高官職的通稱,也是一種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職的一個稱呼,是個實質的官名,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文淵閣處在宮內,故名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
6 # 君子狼
丞相是官職的名字,宰相只是統稱。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時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但是比如北宋元豐改制後的尚書左右僕射也是宰相,但是他們不叫丞相。“丞相”是代替皇帝統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官職。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體的官職名稱。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武王二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最先開始使用丞相之名。“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從字面意義上看,宰,主宰;相,它的本義是輔佐。所以宰相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總體來說,宰相是最高官職的通稱,也是一種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職的一個稱呼,是個實質的官名,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文淵閣處在宮內,故名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歷代宰相制度介紹: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相的名稱正式出現。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等等。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漢朝仿秦制,丞相為正職,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成帝時,丞相一人難以處理繁多的政事,於是立三公制,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改大司馬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地位最高。漢獻帝時,復丞相,由曹操擔任。晉朝建立省事,尚書省、門下省都是晉朝建立的,執行多相制,重要事務由三司八座、門下三省共議,宰相不再侷限在三公,三省長官開始具有宰相地位,與三公都被稱為公輔大位、宰輔。南北朝時,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是宰相。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尚書僕射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銜的也是宰相。武則天時,將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臺,二者為政務中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成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為參知政事。遼朝設立北南兩個官制。北面又分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北、南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歷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南面:多仿唐制,有三省六部、各臺、院、寺、監、諸衛等官,地位與北院面一樣,但無實權。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皆是宰相。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被廢除。後來皇帝政務繁忙,又設內閣大學士。隨著內閣大學士的政務加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廢除宰相制度之後,再無宰相正式名分。清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清朝也無宰相的正史名分。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故常改變其名稱權責,方便皇帝施政。
-
7 # 老森
丞相為官名,宰相為一種制度,通俗地講二者的關係為:宰相包括丞相。區別如下:
一,官銜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
丞相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定丞相。
二,人員
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丞相則具體是指某一人。
擴充套件資料: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故常改變其名稱權責,方便皇帝施政。宰相這一官職歷時大約1500年。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員的通稱。
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
8 # 小童111
丞相和宰相從職能上來說是一回事,但對於這兩者的稱呼的範圍是有區別的。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皇帝以下最高行政官,百官之首,“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朝才正式設定丞相,西漢改為大司馬、太尉,曹操復設丞相,但時間很短,隋、唐、宋等朝代基本不設丞相,明朝胡惟庸案朱元璋廢丞相,這1600年間丞相設定斷斷續續,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宰相:不是具體的官名,但也是中國古代輔助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一種俗稱。周代的太宰、先秦時期的相、相邦、漢朝的丞相、西漢的大司馬、太尉、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唐朝的三省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
以上可以看出,宰相是中國古代帝王君主以下所有最高權力官員的一種俗稱,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丞相雖然也是最高權力官員,但它是正式的特定一個人的官名。宰相包括丞相,而丞相只是宰相俗稱裡的一種。
-
9 # 小生讀史
宰相和丞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宰相和丞相有啥區別?宰相和丞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確實是很多人不明白的事情!
先來說宰相,在中國歷史上,真的以宰相為官名的朝代其實並不多,在我印象中只有遼朝大概有以宰相命名的官職。但,宰相卻是在中國歷史上普遍存在的。那麼宰相是什麼呢?宰相其實就是政府首腦。皇帝是國家元首,這一點大家都非常明白。但皇帝不可能直接領導政府,他一個人縱然三膀六臂也管不過來,於是就有了宰相來作為政府首腦協助皇帝治理天下。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宰相的稱呼卻是不同的。
我們就從秦始皇確立皇權制度之後來說起吧。秦朝的宰相官名就是丞相,丞相可以有多人,比如左丞相、右丞相。到了西漢王朝建立以後,宰相也是以丞相為官名。蕭何、曹參等人,因為特殊的貢獻,他們又被尊為相國。西漢的丞相也可以有多人出任,比如周勃、陳平就曾經同時任丞相。但在他們兩個人之後,西漢一朝的丞相基本上都是一個人擔任。到了西漢末年,漢哀帝將丞相孔光的官名改為大司徒。之後一直到東漢末年,就再也沒有丞相一職了。但並不是說從此後漢朝就沒有宰相。東漢王朝建立後,以三公為宰相,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是百官之首。
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一些權臣,這些權臣都以丞相的身份來控制政權。比如曹操的身份是漢朝丞相,諸葛亮也是蜀漢的丞相。除了這些權臣之外,其他時候,三國魏晉時期朝廷還是以太尉、司徒、司空為宰相。同時,從東漢開始起,相當於皇帝秘書性質的尚書檯重要性逐漸提升。到了魏晉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雖然名義上是宰相,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權力。相反,尚書令、中書令等則成了事實上的宰相。於是到了東晉、南北朝的時候三公就成了名譽性職務,而尚書令、中書令就發展而為真宰相。
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了。三省長官,尚書令、尚書右僕射、尚書左僕射、侍中、中書令共同組成了宰相班底。這一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延續。只不過後來由於唐太宗曾經擔任過尚書令,於是在他當了皇帝之後就廢黜了尚書令一職,而以左右僕射為尚書省的長官。到唐太宗後期,又給一些其他的官員“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名義,讓他們參與到政府決策之中,他們也成了宰相班子的成員。到後來,甚至三省長官如果沒有“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名義,也不是真宰相。到了北宋初年,以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官職組成宰相班子。其中平章政事是正宰相,參知政事是副宰相。到了宋神宗元豐改制以後,北宋又開始設定了丞相的官職。這種局面一直到南宋滅亡都沒有改變。金朝入主中原以後,也在原宋、遼等國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制度。金熙宗天眷改制,頒佈了金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則是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金朝的制度,只不過他們在三省之中,只保留了中書省。元朝以中書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二人、參知政事二人、左丞、右丞組成了宰相班子。其中,中書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是正宰相,參知政事、左丞、右丞是副職。中書令一職並不常設,一般都是以太子為中書令。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後,起初他基本上照搬了元朝的制度,只是廢黜了中書令。在發生了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下令永遠廢黜宰相制度,今後不設丞相一職,任何人提議設立丞相就要被殺頭。朱元璋真的做到了皇帝而兼宰相!不過,朱元璋也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忙碌的皇帝之一。後來,他自己也實在受不了了,決定要找一些人幫忙。於是他讓一些人以內閣學士的身份來幫助他起草文書。這些人就是皇帝的秘書。從永樂皇帝開始,內閣學士的地位不斷提升。後來逐漸形成了明代的內閣制度。明代的內閣,從官制上說,不是宰相。但他們發揮了宰相的作用。內閣設大學士數人,其中首輔大學士地位最為重要。內閣首輔就是事實上的宰相。
到了清朝入關以後,他們也基本照搬了明朝的制度,以內閣來行使宰相的功能。但到了雍正皇帝以後,逐漸設立了軍機處,部分取代了內閣的功能。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若干,其中地位最重要的是首席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和內閣大學士,共同組成了清朝的宰相班子。這種局面,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新政開始才有所轉變。
總結一下,從秦朝到清朝,宰相作為政府首腦輔助皇帝治理天下。但,宰相的官名卻在每個朝代裡有所不同。在西漢、宋朝、元朝等為數不多的朝代裡,宰相的官名是丞相。而在其他的朝代裡,宰相的官名卻五花八門。真正設立丞相的朝代不多,但每個朝代裡都有特定官職來行使宰相的職能。
-
10 # 葉澄談歷史
一,官銜,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
丞相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定丞相。
二,人員
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丞相則具體是指某一人。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故常改變其名稱權責,方便皇帝施政。宰相這一官職歷時大約1500年。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員的通稱。
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
11 # 四川達州人
當然不是一回事。
丞相,是正式官職,比如漢朝。屬於國家行政首腦,統御軍政,擁有決策和執行權。各時期正式稱呼也不一樣,相國、相邦,丞相,左右丞相等都是這個意思。
宰相,是統稱,泛指。通俗說,協助皇帝處理行政事務的大員都是宰相。
從源頭上分析,秦漢時期的丞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長官。當時,丞相領軍、政,御史大夫領監察司法,此時丞相就一個或兩個,御史大夫屬(副)宰相。
秦國相國呂不韋:
正因為丞相權力太大,漢武帝創中朝,就是在丞相御史大夫的外朝,與皇帝內朝的秘書太監之間增加大將軍做為牽制,大將軍實際等於今天的總參謀長,掌握軍權。
大司馬大將軍衛青:
東漢廢除丞相,分三公治政。司徒等於行政院長,司馬太尉等於軍事主官,司空等於監察司法長官,加上大將軍與太監,首相的司徒實際邊緣化。所以,此時沒有丞相,司徒這些人實際都是宰相。
東漢司徒王允:
此後,掌握軍權行政的丞相成為過去式,丞相職權被分割。不管魏晉時期的錄尚書事,唐代中書令、尚書令(左右僕射)、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還是宋代二府制,都已經夾雜了大量參知政事的副宰相做牽制,到了北宋元豐改制,宰相有十多個,權力嚴重縮水。
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秦檜:
到了明代,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度,改以皇帝親領六部九卿,實際就是皇帝兼任丞相制度,由於龐大行政事務不可能完全處理,後期出現了內閣,大學士權力逐步加重,擁有了部分相權,但是,明代內閣(清代軍機處)都實際只是皇帝秘書處,職責都是初審、分類奏摺,草擬處理意見(貼黃),呈遞給皇帝審批或太監批紅,送六科給事中稽核,傳送六部九卿執行。說到底都是唐代中書令職能,只能說是三分之一丞相權力。
文華殿大學士、吏部戶部尚書和珅,確實是真宰相,既有實際的領班軍機(中書令),又有尚書的執行權:
結論:丞相是統御軍政的國家第一人。宰相是一群協助皇帝的實權官。 -
12 # 皇城super
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丞相和宰相是一個概念,但是宰相卻不一定是丞相,兩者之間不能劃成等號!丞相與宰相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為了輔助皇帝統領百官的官員,但是宰相相對而言,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掌控國家的最高權利的一種俗稱,它實際上是沒有具體的官名的。
比如商朝叫作相,周叫冢宰,秦漢時期叫三公,各個朝代對宰相的稱呼都是各種各樣的,名稱叫法比較多!
丞相是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之後輔佐皇帝統領百官的官員!戰國時期開始設立的丞相,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廢除丞相,在中國古代史佔據著一千六百年之久宰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是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權的最高長官,都是可以稱作宰相的,並且,宰是主持,相有輔佐的意思!總而言之,宰相是中國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大家只要記住宰相所包含的範圍要比丞相的要大一些,而丞相是宰相其中的一個稱呼就可以了!另外的話丞相不過是宰相制度其中的一個分支,宰相和丞相也在中國歷史封建制度中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並且對於國家中央集權也是有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歷史上,皇權與相權也是國家矛盾化的其中一方面,更嚴重者也會嚴重影響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明清之後,廢除丞相以後,皇帝才開始權力集中,皇權統治才更加有利於貫徹執行!
-
13 # 王大牛樂談
這個問題需要比較客觀的分析一下兩種稱謂的由來。
1.丞相
出現年代: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現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記·秦本紀》說: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史記·樗裡疾甘茂列傳》中也有記載:“武王立,以樗裡子、甘茂為左右丞相”。
官職作用:丞相具體職權每個朝代並不一致,主要的有以下幾種:任用官吏,向皇帝薦舉人才,對地方官的考課和黜陟、誅賞的權力。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等事,丞相派屬官前往鎮壓。總結就是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都歸丞相府儲存。
廢止年代:1380年因胡惟庸案朱元璋昭告群臣和天下廢除丞相一職。
2.宰相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真正的宰相一詞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如北宋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黃中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
區別:
丞相是正式的官名。
宰相是一種制度,包括丞相。
-
14 # 澳古說歷史
要知道他們是否是一回事,及其區別所在,我們就得先了解丞相、宰相到底是幹嘛的。
宰相。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宰相多數時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而只是一個俗稱,一個對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俗稱。歷朝歷代,只要官員能同時擁有以下兩項權力的,他就能被稱之為宰相:一、要有能與皇帝直接面對面商議朝政事務資格的“議政權”。二、要有能夠監督、督促百官執行政務的“執行權”。
只要能在朝堂上同時擁有“議政權”、“執行權”兩項權力的,他就是我們俗稱的宰相。如魏晉南北朝的尚書令、唐代的尚書左右僕射、宋代的參知政事、明代的內閣大學士、及清代的軍機大臣等,他們就都可被稱為“宰相”。
當然,“宰相”在中國歷史上也並非是完全就沒有用來作過正式的官職來使用過。事實上,歷史上還是有一個朝代,將“宰相”來作為官職來使用的,這就是遼代。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以北、南樞密院為尊,北、南宰相府次之,這四個衙門共同執掌著遼代中央最高軍政事務。而北、南宰相府的最高長官就是北府左、右宰相和南府左、右宰相。
那遼代所置的“宰相”是幹嘛的呢?從《遼史·張孝傑傳》載:“孝傑(官至北府宰相)久在相位,貪貨無厭,時與親戚會飲,嘗曰:“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耶律宗允墓誌銘》載:“拜為南宰相,斯則我朝所置之元輔也,位在丞相之上”等史料來看,遼代所置的南北左右宰相,就是掌握遼代最高權力的官員之一,類似於唐代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的參知政事,也就是遼朝堂之上的百官之長。
Ps:有學者認為南北左右宰相是可汗之下統帥部族的首領,非宰輔性質的官員。
到這裡,有人或許就會有這麼一個疑問:“宰相”幾乎從來就沒有作過正式的官職名來使用過,可為何人們會用“宰相”來代指歷代朝堂上那些君主之下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呢?
其實,我們要知道,“宰相”雖未被多數朝代用於正式官職,但在先秦時期,“宰相”中的“宰”和“相”卻是正式的官職,史載商代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他們皆是百官之長,是輔佐君主並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而後,因“宰”有主宰、管理之意,“相”又有輔佐之意,是故,自春秋戰國之後,人們就習慣將“宰”和“相”合為“宰相”,以此來代指朝堂上那群執掌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
PS:將“宰”和“相”合稱為“宰相”,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丞相。有別於“宰相”,丞相自出現那刻起,他就是作為一個正式的官職名來使用。最初是作為百官之長的副手,秦漢之時,曾在副手與百官之長間來回徘徊,三國之後,徹底成為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
秦悼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置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來輔佐相邦處理朝政事務。秦武王置左右丞相時,“相邦”與“丞相”是同時存在的,這點出土於秦國東陵器物上刻著“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金文,及《史記》記載秦王政初期呂不韋為相邦,昌平君為丞相,就可得知。因此,在相邦未被廢除前,丞相併非是秦漢之後那般百官之長的存在,此時,他只是“相邦”的副手,雖地位依舊崇高,但較之秦漢以後,還是要差了些許。
到了秦王政時期,因相邦呂不韋之亂,讓始皇帝對相邦起了忌憚之心,之後鑑於“相邦”的權力實在是太大,嚴重威脅到皇權,始皇帝在剷除了相邦呂不韋的勢力後,遂就不再置“相邦”,而是改由“左右丞相”來替代相邦,成為“總理百政,典領百官”的百官之長。
此後秦代就一直以“丞相”為百官之長。不過在秦二世時期,丞相的人數有了些許的變化,曾經是左右兩位丞相,在此時變成了左中右三位丞相。而之所以會出現中丞相,就是因趙高的緣故。眾所周知,秦二世能登基,靠的就是李斯和趙高二人,若無他們二人,二世斷無登基可能,因此對於這二人,二世自然是要大加賞賜的。
在當時,李斯已貴為左丞相,所以在職務上已是頂峰的,而趙高雖未列丞相之職,但因左丞相被李斯所佔,右丞相又被地位更高的馮去疾所佔,所以要想讓趙高列丞相之位,秦二世只能是再增加一個丞相,而這就是“中丞相”。
漢代秦後,在政治制度上,劉邦幾乎是照搬秦制,因此丞相制度自然也被保留了下來,但是,在延續秦制的同時,劉邦也進行了一些創新。首先,劉邦廢除了秦二世所置的“中丞相”,而在廢除“中丞相”的同時,劉邦又恢復了被始皇帝所廢除的“相邦”(為避劉邦諱,相邦改為“相國”)之職,如惠帝時期,相國為呂產,右丞相為王陵,左丞相為陳平。
而從《史記》中記載蕭何因誅殺韓信有功“使拜丞相何為相國”來看,漢初被恢復的“相國”之職,他的地位同秦代一樣,是為百官之長,地位要高於左右丞相,是為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最高長官,此時左右丞相就又成為相國的副手。前180年,自相國呂產被殺後,“相國”之職不再設,由左右丞相執掌朝政大權。
文帝二年,漢文帝廢除左右丞相,僅設一位丞相,由他“掌丞天子助理萬機”,負責輔佐天子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總理萬機,此時丞相擁有著巨大的權力,首先,他可以不經由皇帝就直接任命或罷黜四百石以下的中都官、郡國官,而對於六百石至二千石的高階官員,丞相雖不可直接任命或罷黜,但卻可以直接上奏皇帝,請求皇帝執行任命或罷黜行動。
同時,若是一般政務,丞相一人就可乾坤獨斷,可直接決定該如何去做,而無需經過皇帝的同意。而若是國家大事,則擁有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與皇帝共同商議的權力,且如若丞相對皇帝處理重大政務時的命令有質疑,他還可直接行使封駁詔書的權力,將皇帝的詔書直接退回到皇帝的手中,拒不執行。
基於丞相擁有如此顯赫的權力,到了漢武帝時期,丞相開始嚴重威脅到皇權,再加上武帝初期,又是外戚干政的高峰時期,此時外戚竇氏、王氏總攬朝政,竇嬰、田蚡等外戚藉著丞相的權力是拼命擠壓著武帝這位皇帝的生存空間,他們獨攬朝政,把控著朝中官員的任用權,田蚡時期,甚至是逼的武帝都說出了“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朕也想任命幾個官呢”這般無奈的話。
由此,武帝中期,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漢武帝遂著手建立起了一個只依附於皇權,並只聽命於皇帝的機構,這就是“中朝”。而隨著“中朝”的建立,西漢朝政大權逐漸落到了中朝領袖大司馬大將軍的手中,此時,丞相雖名義上還是百官之長,但權勢卻是大不如前。在皇帝,及中朝官員雙重的壓迫下,到昭帝時期,丞相就逐漸從一個決策官員變成一個只能是聽從“中朝”官員的吩咐去執行的官員,這時如韋玄成、匡衡等丞相,他們在皇帝與中朝官面前,為了保持其祿位,只能是阿諛奉承,再無往日作為百官之長的威嚴。
西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自此“丞相”這個作為百官之長的官職暫時告一段落,而此時丞相已存在了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定最久的一段時期。此後,自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這200餘年間再無“丞相”一職。
建安十三年(208年),梟雄曹操為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遂重設“丞相”一職。而此時,因擔任丞相的是權臣曹操,所以此時的“丞相”,其權力已與皇帝一般無二。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置有丞相,但需注意的是,三國丞相中,魏吳兩國丞相非百官之長,地位較之秦漢都是要低的很多的,而蜀國的丞相是地位最高的,是真正“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的百官之長。
首先魏國的丞相等同於虛職,其兵權被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等所控,而其政權則被尚書令、中書監、中書令、侍中等所控。其次吳國的丞相只是管理例行政務的普通官員,他參與不了國家大事的決策,在吳國真正掌控朝政大權的是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這些內朝將軍,他們外則領軍,內則領政。最後蜀國的丞相是三國中權力最大的,因諸葛亮的緣故,蜀國丞相的職權是被無限放大,幾乎等同於皇帝,他可任命朝中任何官員,並執掌蜀漢內外軍政事務,可謂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丞相幾乎不設,而一旦設立,那就是改朝換代之時,正如《文獻通考》所言:“丞相既不為宰相之任,而常為嬗代之階” ,此時南北朝的那些權臣們,為了更加名正言順的執掌朝中事務,從而完成他們的謀朝篡位之舉,他們往往會逼迫當朝皇帝冊封他們為丞相,而後在不久就會實施篡位之舉,如齊蕭寶融,稱丞相不久就廢其君蕭寶卷自立;梁侯景為丞相,兩年後侯景即稱帝。
再之後,隋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這百餘年間,除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曾短暫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外,其餘時間丞相就再未出現過。這段時間裡,原屬丞相的職權被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令、內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官職所替代。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實行“乾道改制”,將左、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但此時左、右丞相併不是百官之長,而是在尚書令、中書令之下,為其副手。
元朝,元廷於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總領省事﹐統率百司,總理全國政務,是為百官之長。同時,元廷還曾經在尚書省置丞相,分理財賦,但不久即廢除。此後左、右丞相制一直延續到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這一年,朱元璋為加強皇權,並以胡惟庸案為契機,宣佈廢除丞相制,由皇帝直轄六部。自此,斷斷續續的存在了1600餘年的丞相宣告終結,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終上所述,丞相與宰相兩者之間並不存在著對等的關係,也就是說並不是一回事。同時,他們兩者之間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首先,“丞相”是官職名,而“宰相”除遼代外,他皆不是官職名,而僅僅只是一種俗稱。其次,“丞相”就是“宰相”,可“宰相”卻並不一定是“丞相”,因為在歷史上,如唐代的中書令、尚書令、侍中,宋代的參知政事,他們皆可稱為“宰相”,可事實上這些官職皆不是“丞相”。
-
15 # 達摩說
不是一回事。
丞相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具體官職,但並不是所有朝代都設丞相這一職務。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丞相一職,比如秦朝設丞相輔佐皇帝,統御百官,為百官之長。西漢時期也設丞相,但丞相不是百官之長,相國才是。東漢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末年曹操復置丞相併親自擔任,蜀漢也設丞相,由諸葛亮長期擔任。此後丞相一職便很少設定,唐宋兩朝的一段時間,曾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但時間不長,元朝在中書省設丞相。明朝初年朱元璋沿襲元朝做法,設中書省和丞相,後來則透過胡惟庸案,宣佈廢丞相,自此中國歷史上再無丞相一職。
而宰相則不是一個具體官職,它是一類官職的統稱,即輔佐皇帝處理國政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那一類官員。
那麼,這一類官職就很多了,而且歷朝歷代的設定的都不盡相同。比如秦朝的丞相,漢朝的相國、大司馬、大司空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書令、尚書令、僕射、中書舍人等,唐朝的中書舍人、尚書令、尚書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宋朝時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左右丞相等,元朝的中書省左右丞相,明清兩朝的內閣大學士,清朝的軍機大臣等。
簡單來說,丞相是一個官職,一般來說是輔佐皇帝、統御百官的百官之長,宰相是輔佐皇帝處理國政且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一類官職。丞相顯然不等同於宰相,宰相則包含丞相。也就是說,丞相是可以被稱為宰相的所有官職之中的其中一種。
-
16 # 指尖熱點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丞相是重要的官職,可謂 “一人之下,萬人之下”,比如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諸葛亮、曹操都兩位丞相都掌握各自朝廷的大權。正是因為丞相的權力過大,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正式廢除了丞相這一官職。不過,對於明朝、清朝時期的重要文臣,很多人以“宰相”來稱呼,比如明朝大臣張居正,就被後世譽為“明朝第一宰相”。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有什麼區別嗎?
“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二者存在比較明顯的區別。對於丞相來說,是封建王朝下具體的官名,而就宰相來說,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大權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丞相一般都可以稱之為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具體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相國與丞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而且是同時並存的,而且相國地位高於丞相。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國古代上有很多著名的丞相,比起華夏第一相管仲、秦朝著名丞相李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唐朝丞相魏徵等。
-
17 # 瘋哥哥l
宰相是一個統稱和俗稱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
一般指的是國家裡除了皇帝之外,權利最大的那個人。
也指的是行政體系裡職位最高的那個人。
像宰相劉羅鍋,他的職位是“內閣大學士”,這個內閣大學士是官位,相當於我們平常說的“宰相”。
像王安石,他也是宰相,但是他的官位叫“參知政事”。
唐朝時候的郭子儀,也是宰相,但是他當時的官名叫“尚書令”。
所以宰相是一種俗稱,並沒有這樣的一個官名。
丞相是官名,是具體的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
在秦朝時也有丞相,在丞相上面還有相國,權利略小一些。漢朝的時候和秦一樣,是相國的副手沒有左右丞相。
到漢末,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個丞相出來了,那就是曹丞相曹操。但是丞相這個官名也沒多久。
之後的魏晉、隋唐宋,都不太用丞相這個官名,斷斷續續的。這期間丞相的位階也不是太高,還不到宰相的程度。
到明朝,發生了“胡惟庸案”,朱元璋直接廢除了丞相這個官名和職位。以後就更沒有了。
丞相的官職,在歷史上斷斷續續地存在,大致跨越了1600年。
丞相可以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這樣,宰相和丞相的相同和不同就說清楚了。
-
18 # 宋成貴
丞相是一個具體的職位,他可以帶領皇帝管理文武百官是皇帝的左右手,輔佐皇帝治理江山,所以說是非常高的一個位置,而宰相的是一個稱呼知止每一個朝代當中最高的行政長官,所以也就有了一個這樣的聯絡,就是丞相一定是在想,但宰相卻不僅僅是丞相。
丞相是百官之首,當然在後來的一些朝代當中也有很多的官員自封丞相,也就是為了表示自己手中的權力,但是到了隋唐之後被廢除了三省六部制,從此之後就沒有了丞相了,而宰相在每一個不同的朝代所描述的官職也是不一樣的,而且這個稱呼一直被延續到了清朝的時期。
在秦朝的時候,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主要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他們分別管理政務,刑律和軍事,而這三個官員都可以被說成是宰相,所以在每一個朝代都會有一些改變到了漢朝的末期的時候,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他就自封為丞相,後來劉備也是任命諸葛亮為相。
-
19 # 小逗一把
丞相與宰相併不是一回事。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一般指 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 秦朝才正式設定丞相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定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
宰相: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等,都可以稱為宰相。
-
20 # 小姜老薑
熱愛歷史的@僵師回答這個問題。
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丞相是中國古代正式的官名;宰相是對古代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
丞相
是中國古代正式官名,一般指皇帝以下最高行政官。丞相的地位很高,經常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丞相一職在秦朝正式設計,西漢承襲,到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中國古代丞相的代表人物有李斯、曹操、諸葛亮、魏徵等人。
丞相的職責,可以一句話概括: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承天下,助理萬機。”
丞相具體職權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薦舉人才;對於地方官的有考課和 黜陟、誅賞的權力;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等事,丞相派屬官前往鎮壓;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都歸丞相府儲存。西漢時 御史大夫輔佐丞相,職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務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處置。
宰相
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史傳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丞相是重要的官職,可謂 “一人之下,萬人之下”,比如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諸葛亮、曹操都兩位丞相都掌握各自朝廷的大權。正是因為丞相的權力過大,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正式廢除了丞相這一官職。不過,對於明朝、清朝時期的重要文臣,很多人以“宰相”來稱呼,比如明朝大臣張居正,就被後世譽為“明朝第一宰相”。
一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二者存在比較明顯的區別。對於丞相來說,是封建王朝下具體的官名,而就宰相來說,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大權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丞相一般都可以稱之為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具體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相國與丞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而且是同時並存的,而且相國地位高於丞相。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滅六國,建立秦朝。彼時,李斯被秦始皇任命為丞相。對於秦國和秦朝來說,相國、丞相都可以稱之為“宰相”。劉邦建立西漢後,漢承秦制,依然設立相國,同時設立丞相作為相國的副手。在這一歷史階段,丞相的地位是低於相國的。不過,自公元前1年,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到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這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漢朝沒有設立丞相這一官職,這個時候的宰相主要就是指“大司徒”、“尚書令”等官職了。
三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東漢朝廷的大權。公元208年,曹操正式擔任東漢朝廷的丞相。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劉備建立的蜀漢,也設立了丞相一職,由諸葛亮擔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就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大部分朝代是沒有設立丞相這一官職的。比如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就沒有丞相這一官職,而費禕、蔣琬等人,因為擔任尚書令等官職,所以也被後世稱之為“宰相”,比如諸葛亮、費禕、蔣琬、董允就被後人稱之為“蜀漢四相”。
四
最後,唐朝時期,尚書左、右僕射等擔負著宰相的職責,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朝時期,丞相權力過大,對於皇帝的權力形成了不小地的限制。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正式廢除了丞相一職。不過,在明朝時期,內閣大學士一般被稱為宰相,清朝只有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稱的上是真正宰相,比如和珅等人。總的來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並非一直存在的,對於部分朝代來說,往往沒有丞相官職。但是,對於任何朝代來說,總有人因為承擔著類似丞相的工作,所以被稱之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