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酒一起聊故事
-
2 # 歷史不相信假設
第一,擁立明代宗繼位, 明英宗為太上皇,英宗懷恨在心。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承相也先率大軍進犯,太監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戰敗被俘,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于謙成功阻止南遷的提議後,為了國家社稷著想,認為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擁立明代宗繼位,尊尚在敵營的明英宗為太上皇。
在於謙的領導和精心組織下,經過一年左右的浴血奮戰,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瓦剌看到戰勝不了大明朝,就決定議和,所以放了明英宗。
開始了長達七年的軟禁生活,在這七年裡他肯定會怨恨于謙等擁立代宗的大臣們。因為如果土木堡之變後,不擁立代宗為帝,而取得北京保衛戰勝利後,回國的英宗理所當然的還會繼續當他的皇帝。也就沒有了這七年的痛苦生活。要不是代宗身體不行了,在於謙這個正直、忠心耿耿而且很有能力的大臣的輔佐下,說不準英宗會在他那禁宮終了一生,永無出頭之日了。所以英宗要殺于謙。
第二,為了師出有名而殺于謙。
景泰八年正月(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發動政變,迎接太上皇明英宗復辟。立即逮捕了于謙和王文等人,罪名是製造不軌言論,準備策劃迎立襄王為繼承人,當下一任皇帝。徐有貞曾對英宗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也就師出無名了。”於是英宗下令在1457年正月二十三,斬首於他浴血保衛的城門之外。到後來明憲宗為于謙平反,明孝宗為于謙建祠追贈官職和諡號,萬曆改諡號為忠肅,以上種種說明,于謙是明英宗為了他師出有名而被冤殺的。
第三,明英宗為了滿足擁立他復辟的大臣們的要求而必須殺于謙。
迎立太上皇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幾乎都和于謙有怨。石亨,因為保衛得勝門有功被加官進爵,對於功勞沒有于謙大而得這麼豐厚的獎賞有愧,於是也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進京任職,卻遭到于謙的反對,所以對於謙不滿。徐有貞當初積極主張遷都南京,而遭到于謙的痛斥,所以也痛恨于謙。曹吉祥曾經不守法紀而受到于謙的彈劾,因而遷怒於謙。
英宗復辟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安撫幾位主要復辟有功之臣,必須殺了于謙。
可惜再造大明的一代名臣,和宋朝民族英雄岳飛一樣,死在了“莫須有”的罪名上,令後人為之痛惜。
-
3 # 密探零零發
明代于謙,文武雙全,千古忠臣,怎奈得成為政治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蒙冤而慘死,明朝皇帝是自毀長城呀。
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的慫容下,率領大軍親征蒙古的瓦剌,導致明軍精銳盡失,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瓦剌大軍南下,明朝群龍無首,一片譁然,于謙力排爭議,力挽狂瀾,擁立郕王為皇帝,積極安排兵防守,大敗瓦剌大軍於北京九門。他拒絕了瓦剌以明英宗為籌碼要求明朝繳納鉅額贖金的要挾,得罪了明英宗,讓明英宗懷恨在心。這為于謙後來的慘死,埋下了隱患。
瓦剌一看這明朝已經擁立了新皇,這明英宗朱祁鎮留著沒有用處,而且成了燙手的山芋,於是不久之後,就將他給放回去了。由於于謙一心為國,為人剛正,嫉惡如仇,得罪了很多功勳、太監、將領和大臣,在明英宗回來後,他們發動政變,擁立明英宗復辟,這些參與復辟的大臣本就憎惡于謙,於是就誣告于謙圖謀不軌,並且為了政變師出有名,將於謙處以極刑,千古重臣于謙就這樣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還好,隨後誣衊于謙的事情敗露,于謙才得以沉冤昭雪。
于謙的一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說的就是他自己,他就是一塊來自深山經過烈火焚燒的石灰,他是明朝的長城,他被明英宗處死,是明朝自毀長城,是明朝的悲哀,作死的節奏呀,可惜了一代忠臣于謙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
4 # 生說
這要從公元1449年北京保衛戰說起。此戰在明朝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亦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同仇敵愾抵禦外侮的壯麗詩篇,組織北京保衛戰,挽狂瀾於既倒的于謙足以名留青史,受萬世景仰。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太監王振把持朝政,慫恿明英宗正統皇帝御駕親征瓦剌,然而卻在土木堡被也先伏擊,五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宗皇帝被俘淪為階下囚。史稱土木堡之變,時間是1449年八月十六日。
土木堡之變絕對稱得上大明朝立國近百年遇到的最大危機,明朝精銳幾乎損失殆盡,皇帝被俘,也先大有挾持英宗皇帝,挾勝利之威兵鋒直指北京之氣勢。訊息傳到北京,朝野震動,遷都之議甚囂塵上,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明朝承平日久,突然遭受生死存亡危機,朝野頓時驚慌失措。
就在此時,于謙挺身而出,他痛斥遷都主張為誤國誤民之舉,主張保衛京師為天下根本。面對也先挾持英宗皇帝欲行政治訛詐,于謙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對太后與朝臣建言,主張另立新君,以安民心。上述建議得到太后與朝臣認同,於是明代宗景泰皇帝即位,遙遵明英宗為太上皇,景泰皇帝命兵部尚書于謙全權指揮北京保衛戰,民心初安。于謙在短短不足兩個月時間,夙夜備戰,殫精竭慮,啟用有才能的將領,調兵遣將,日夜操練軍隊,使守城軍民戰鬥力短時間大幅提升,加強儲備糧草,精密部署,嚴陣以待準備與也先在北京決一死戰。 瓦剌軍十月十一日挾持英宗兵臨北京城下,于謙統一官兵思想,策略得當,加之軍民一心同仇敵愾,大敗也先。瓦剌軍隊處處受挫,又怕被斷後路,明朝各地勤王軍隊已陸續趕到,於是只能撤退。于謙命令明軍乘勝追擊,又擊潰瓦剌軍萬餘人,至十一月八日,瓦剌軍全部退出塞外。次年八月,也先只能無條件釋放英宗皇帝回國,恢復與明朝的臣屬關係,至此,于謙組織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完滿勝利。
然而遺憾的是,于謙的命運註定不可避免地捲入了新皇帝與其兄長太上皇英宗對帝位的爭奪之中。八年後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昔日國家功臣轉眼被誣陷為亂臣賊子。可悲的是策劃奪門之變的陰謀家除了當年主張南遷被于謙嚴厲呵斥而懷恨在心的徐有貞,還有當年被于謙一手提拔的石亨。而這些陰謀家們必殺于謙的理由是為了使這場政變師出有名。這些陰謀家下場和他們的卑劣行徑同樣不堪。
于謙被殺害之訊息傳出後,不僅“京郊婦孺,無不灑泣”,皇太后聞訊,也“嗟悼數日”,“英宗亦悔之”。于謙的人生正印證他留給後世的詩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作為一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與岳飛齊名的民族英雄,影視作品,歷史教科書卻很少見及,實在是一大遺憾。
大約十年前看過《大明王朝驚變錄》,說的就是這一段歷史,當時看完非常感動。于謙成為我從少年起心目中的忠臣,民族英雄,國家中流砥柱。國士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對我成長過程中價值觀的塑造起到了很大作用,也許這就是一輩子的教益。
-
5 # 時光山人
于謙,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在土木之變後,明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可以說沒有于謙的堅持與作為,明朝也許會步北宋靖康之恥的後塵。
至於于謙為什麼會被處死,我覺得是以下原因:
1.一朝天子一朝臣
于謙在代宗即位後成為代宗的得力重臣,對其信任有加。奪門之變後,明英宗重登帝位,復辟功臣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誣陷於謙等製造不軌言論,策劃迎接冊立襄王,這就戳中了英宗的軟肋,必會心起殺機。另外,英宗在猶豫之時,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由此拿定主意。
2.個性剛直,得罪奸佞小人
于謙的性格剛強,為人正直,得罪了不少人。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勳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終不贊成講和,雖然上皇因此能夠回來,但上皇並不滿意。徐珵因為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這時把名字改為有貞,比較容易得到提升進用,經常咬牙切齒地恨于謙。石亨本來因為違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請求明代宗寬恕了他,讓他總理十營兵,但因為害怕于謙不敢放肆,也不喜歡于謙。德勝門一仗的勝利,石亨的功勞並不比于謙大,而得到世襲侯爵,內心有愧,於是上書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明代宗下詔讓他到京師,于謙推辭,明代宗不準。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於軍功,極力杜絕僥倖,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張輒因為徵苗時不守律令,被于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謙。
復辟後的明英宗是不會重用於謙這樣的前朝之臣,再加上奸佞小人的誣陷,於被處死也就可以理解了。
-
6 # 今古縱橫
(于謙 畫像)
朱祁鎮回到北京被弟弟軟禁在南宮八年,本已經心灰意冷,準備就這麼度過殘年了。但是沒想到景泰皇帝朱祁鈺這時候病重眼看要死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投機者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個是將領、一個是文官、一個是太監的三方組合優勢,“奪門之變”連夜讓朱祁鎮復辟。
這是朱祁鎮自己萬萬沒想過的事情,一切倉促行事,甚至直到有人提醒他宮裡朱祁鈺還沒死呢,這不是出現2個皇帝了嘛,他才緩過神來。這時候,幫助朱祁鎮復辟的徐有貞就提議逮捕和處死於謙,而原因則是徐有貞因為當初建議都城南遷,被于謙厲斥,所以雙方結下了樑子。
(明英宗 朱祁鎮 畫像)
其實這時候經過八年閉門思過的朱祁鎮心態已經是很平和的一個人了,他知道于謙是為了國家社稷,所以一開始並沒有答應徐有貞的要求。但是,徐有貞等人幫助朱祁鎮復辟就是為了自己的高官厚祿,而於謙作為當時的最實權人物,必須要除掉。因此徐有貞就和朱祁鎮說了這麼一句話:“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這時候朱祁鎮早已被朱祁鈺奉為太上皇了,從法理上完全不能再當皇帝了。正常情況下朱祁鈺一死,要麼兒子繼位(但是兒子早逝了),要麼他另立皇儲,但怎麼也不可能輪到朱祁鎮。唯一能按法理辦的就是直接宣稱朱祁鈺為假皇帝,是篡權,那麼力推朱祁鈺上臺的大臣們就必須都按照謀逆罪處理,就是必須得殺了。而於謙就是朱祁鈺當時當皇帝時的絕對支持者。
(明代宗 朱祁鈺 畫像)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都明白了,這從朱祁鎮復辟後,廢朱祁鈺帝號,將其斥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中就能看出,就是將朱祁鈺及其支持者指為謀逆的。朱祁鈺死後,諡號為“戾”,降為王,稱“郕戾王”,意思就是終生作惡的王。最後朱祁鈺也沒進明皇陵。
-
7 # 北方木喬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刺的也先俘虜,隨後北京城內,英宗的弟弟朱祁鈺,被于謙推上皇位,成為代宗景帝。而瓦刺久攻不下北京,決定另闢蹊徑,又把英宗送回來大明朝。當英宗再次成為皇帝之後,早已對於謙懷恨在心,所以下令將於謙處死。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一部來電影《龍門客棧》,電影講的就是一幫江湖俠士,為了保護于謙的後人,在龍門截殺東廠太監曹少欽的故事。
其實在景帝執政期間,于謙為大明朝立下很多功勞,比如說就是瓦解了瓦刺逐鹿中原的計劃。由於景帝對於謙非常信任,而於謙為人又剛直不阿,敢於直言納諫,所以朝中很多官員對他羨慕嫉妒恨。
當明英宗被送回來之後,一國肯定不能有二主。所以英宗就被景帝關進了地牢。但是如徐有貞、曹吉祥等朝中大臣,卻看到了重新奪權的機會。
之前徐有貞等人是主張國都南遷的派系,但是遭到了于謙的堅決反對,甚至彈劾,烏紗帽差點都丟了,所以,以徐有貞為首的許多官員,都盼著于謙倒臺。
在景泰八年的時候,景帝突然患上重疾,野史中說是被太監下了毒藥。徐有貞等人一看機會來了,馬上去地牢中迎出了明英宗。英宗出來之後,感嘆自己被于謙關了整整八年,於是他重新登上皇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於謙處以死刑,而明景帝也被絞死。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于謙立新主,守北京的決策是正確的,如果真的遷都南京,那麼黃河以北的國土都將淪陷外夷。而後人評價于謙,都說他是位非常有民族氣節的一位英雄。
-
8 # 雨下光x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虜了,于謙恐怕一國無主,因此帶頭擁立明英宗的弟弟登基,並且打贏了戰爭背景保衛戰,而後,英宗回來,又一次稱帝,石亨,曹吉祥等人與于謙結仇,假借殺于謙才能使奪門之變成立,英宗在不加考慮之下下令處死了于謙
可以這麼說吧,于謙的死也是宮廷鬥爭的產物
-
9 # 挑戰英語打卡1000天
民族英雄于謙畫像
于謙雖死,但于謙作為民族英雄永遠的被人記住,他那種捨身取義,心中只有國家的精神永遠的激勵著後人,至於他為什麼會被處死?當明英宗復位成功,于謙已經註定要死了,因為封建帝王最關心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國家,他們始終認為“朕即天下”。
公元1449年,震驚大明王朝,改變大明王朝國運的“土木堡之變”發生了。皇帝被俘,明朝精銳損失殆盡。英宗兵敗被俘,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擁立襄王之子謀反,致使其含冤與害。
英宗被俘,于謙主張“社稷為重,君為輕”,擁立代宗繼位,不管英宗死活,及至英宗復辟成功,于謙必死,什麼擁立襄王之子意圖謀反,那只是皇帝想讓你死的理由罷了。明英宗朱祁鎮畫像
-
10 # LingerLife
因為皇帝朱祁鎮被俘後,主張另立皇帝的是于謙,弟弟朱祁鈺稱皇,後來朱祁鎮九轉千回回到中原又被弟弟軟禁,朱祁鈺對其百般折磨,怕哥哥奪回皇位,但好景不長朱祁鈺命短,朱祁鎮“破門政變”成功後,經歷了這麼多…你說他心裡能是什麼滋味,對於當初于謙這種“落井下石”的做法,大局上我相信朱祁鎮能理解,但是於私心裡肯定過意不去
-
11 # 老蛇正宗
話說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騎兵在土木堡之戰中大敗明軍,並且將卸駕親征的英宗皇帝俘獲帶走。
後來將英宗作為人質帶臨城下,欲以英宗作為交換條件,詐取京城中的官兵開城門迎“聖駕”。于謙看出敵兵的狼子野心,組織全京城的殘兵敗將,親自指揮戰鬥,並說服皇太后,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新皇帝。立陣於九門城外與敵惡戰,還親自披甲持槍,一馬當先衝出德勝門外,與圍城敵人拼殺,百姓見於謙身先士卒,不怕犧牲,城中士氣大振,百姓們紛份上房揭瓦扔打敵騎,真乃同仇敵愾,全兵皆兵,于謙指揮炮兵,用炮火擊斃多名敵酋後,蒙古瓦剌兵大敗而跳躥。
于謙保住了京城,保住了明朝江山。可是瓦刺人見留著英宗皇帝已經沒有用途,不如放回去,讓明朝“二龍爭位”,製造混亂。
放回來的英宗朱祁鎮,變得多麼的“多餘”,成了一個逍遙王,完全無所事事。其實他並非閒著,他打仗領兵不行,可搞陰謀詭計倒是很在行呢!整天盤算著“政變奪位”,終於機會來了,1457年代宗朱祁鈺病危,英宗趁機發動政變,奪回了夢寐以求的龍椅大位,並將病中的代宗朱祁鈺降為成王,改元為天順。
“南宮復辟”後,英宗記恨于謙,自已被蒙兵綁架帶臨城下時,于謙競敢拒開城門見死不救!爾後又擅自立新君,此乃不忠不孝之人,必將其誅殺之,而釋心中之恨,英宗捏造了“于謙欲迎立外潘”,犯下“謀逆之大罪”。
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22日于謙被押赴西市口問斬……全京城百姓無不為之慟哭流淚。“公被刑之日,陰霾翳天,京郊父孺,無不灑淚”。他們刑場灑酒祭,燒紙錢,大放悲憤,大哭不止。
-
12 # 一點點歷史
于謙生於洪武三十年,永樂十九年考取進士,宣宗朝嶄露頭角,直至“北京保衛戰”創下蓋世奇功。
于謙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而且非常有能力,但是卻在英宗“奪門之變”後被處死令人唏噓,總結原因於謙被殺主要有三個原因。
擁立新君留下隱患,剛正不阿樹敵太多,“奪門之變”靠山倒臺。
擁立新君留下口實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後,朝廷商議擁立新君,當時的候選人是太子朱見深和郕王朱祁鈺。
由於存亡之際,朱見深太小,恐幼主疑國,所以擁立朱祁鈺為帝,這件事本來沒問題,但是朱祁鎮回來後遭遇的種種待遇,讓他對朱祁鈺懷恨在心,再加上石亨等人誣陷於謙朱祁鈺病重時準備擁立襄王,所以朱祁鎮心裡就更不舒服,但是于謙是有功之臣,殺與不殺,朱祁鎮還沒考慮好。
剛正不阿樹敵太多在景泰一朝,于謙因為守城和擁立之功紅的發紫,但是于謙卻特立獨行,依舊過著十分清廉的生活,景泰帝的各種賞賜于謙都拒而不受,破壞了官場的規矩。
在英宗朝,于謙就因為沒有逢迎王振,而被整治過,北京保衛戰時,嚴斥主張遷都的徐有貞,以及後來得罪了石亨都為他樹立了很多敵人。
支持者景泰皇帝“倒臺”在官場上想特立獨行,要麼有絕對的權利,要麼有極大的後臺,在景泰一朝,于謙兩者都兼具,所以即使他特立獨行樹敵無數依舊能屹立不倒。
但是景泰皇帝病重,朱祁鎮“奪門之變”後重奪皇位,于謙的最大後臺沒有了,於是之前的各種矛盾集中爆發,正是在徐有貞和石亨等人的慫恿下,英宗才下了決心殺于謙。
可以說殺于謙是英宗的一時衝動,也是徐有貞石亨等人預謀已久的誣陷,更是朝政黑暗小人當道的真實反應。
-
1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來講個故事。
明朝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閒暇無事,便坐下來讀書。他讀的書是《孟子》。可是讀著讀著,他忽然把書一扔,大發雷霆道:“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焉?”意思是說,孟子這個老傢伙要是活到今天,我老朱就把他給砍了。
(朱元璋)
朱元璋為啥發火呢?原來他看到《孟子》裡說的一句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砍不了孟子,就下令把“亞聖”孟子的牌位從孔廟裡拖出來扔了,不準孟子配享孔廟。
這事在朝中掀起了軒然大波,這咋得行呢?於是,從小讀聖賢書的大臣們便紛紛勸說。朱元璋生氣了,誰要勸說,老子就射死他。結果有個叫錢唐的大臣不怕死,硬往裡闖去勸諫。朱元璋射了他兩箭,把錢唐射得鮮血淋漓,錢唐還是要勸說。最後朱元璋也覺得這樣不得行,於是決定退一步:刪文。他組織大臣,把《孟子》刪除了85條,只剩下100多條。稱為《孟子節文》。還規定,以後科舉考試,堅決不準選用刪除的那些句子。
朱元璋為啥要這樣對待孟子?因為孟子對百姓、國家、君王進行了一次排位,他把百姓排在第一位,把國家排在第二位,把君王排在第三位。這對於君臨天下的朱元璋來說,如果能接受呢?
咱們再回到于謙。
(于謙)
當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了以後,于謙也進行了一次這樣的排位,他這裡沒說百姓,只說君王和國家,他也和孟子一樣,把國家排在前面,把君王排在後面。
瓦剌軍統帥也先抓到明英宗後,就用明英宗要挾明朝,讓明朝出錢,出很多錢把明英宗贖回來。也先其實還志不在此,除了了讓明朝出錢外,還想要更多的東西,甚至想要明朝這個國家。兵部尚書于謙洞悉了也先的野心,他知道,堅決不能答應。一旦答應,也先就會一步步靠近,讓明朝走到亡國的邊緣。因此,于謙認為,保衛國家,保衛大明江山,才是最重要的。他在太后的支援下,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立起來,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這樣一來,什麼也不是的明英宗,也就失去了價值了,也先甩包袱,把明英宗送回明朝。
明英宗回到明朝後,被朱祁鈺軟禁起來。後來,明英宗趁朱祁鈺病重的時候,在大臣及宦官幫助下,實現復辟。復辟以後,他動手殺于謙。
(明英宗)
我們知道,如果當初于謙不堅決選擇國家第一,君王第二的話,可能大明江山就被瓦剌給侵佔去了。如果大明江山落入了瓦剌的手,明英宗也不可能有再當皇帝的機會。但是,明英宗怎麼會這麼認識這個問題呢?他只會覺得他的君權受到了侵犯。
君權是凌駕於一切之上的,什麼民族、國家、人民,都必須被君權踩在腳下。這就是皇權社會的悲哀!
(參考資料:《明史》)
-
14 # 溫侯呂布武力值無雙
因為文官集團勾結瓦剌坑害明英宗的事情被明英宗知道了!文官集團棄車保帥就拿另立皇帝的于謙做頂罪羊!何況于謙另立皇帝開始時就是明英宗在瓦剌人那受虐待的開始!還有幾次都差點整死明英宗如果你是明英宗你會不會殺于謙?是個人都會!
-
15 # 四川達州人
呵呵。
于謙被殺,根本不是因為什麼當年拒絕瓦剌部的條件,也不是推動代宗上位。而是政敵誣陷於謙陰謀在代宗生病後迎立外藩做皇帝。這是英宗殺他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奪門之變本可避免。
代宗危急時刻被推上皇位,信誓旦旦當著太后大臣宣佈將來傳位給英宗太子朱見深。可坐穩之後又廢黜侄兒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唯一的一個兒子早喪,又藉口自己年輕沒有做任何準備。突然病重之後又不安排儲君人選,石亨等人當然要投機太上皇,搶在代宗宣佈朱見深為繼承人之前發動奪門之變,迎接英宗復位。
依據正常禮制,代宗死後無子,法定繼承人就是侄兒朱見深。或者代宗本人就是這麼想的,所以沒有安排。
畢竟代宗非嫡長出身,所學的知識不是帝王思想,對英宗父子只是幽禁,對大臣根本不是恩威並施,而是一味討好,算是個好人,但並非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合格的皇帝。
所以,石亨等人在英宗復辟當天就誣陷於謙謀逆,英宗還猶豫說于謙抗擊瓦剌功勳卓著。石亨等人就說,不殺于謙,陛下復位就缺乏說服力。又誣陷於謙陰謀迎立襄王之子做皇帝。英宗才下令殺于謙。
對此,明英宗後來還是醒悟了。明白石亨等人欺騙了自己,代宗不立新儲就是想還位給朱見深。于謙也沒有迎外藩的計劃。這個皇位終究要回到自己兒子手上。只是明英宗不好承認錯誤。所以,太子朱見深繼位後對叔叔和于謙都恢復了名譽。
-
16 # 倪說歷史
于謙之死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體制下的必然犧牲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捨身為國的典型。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也先率軍大舉南下,攻掠大同。邊報傳至京師,王振不作充分準備,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之後,北出居庸關,向大同進發。大軍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糧,飢寒交迫,死者滿路。八月初,大軍抵達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軍屢敗,因而懼不敢戰,又立即折回,回師至土木堡(河北懷來境),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英宗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錘打死,此即所謂“土木之變”。
土木堡的敗訊傳來,舉朝大震,群臣聚哭,莫知所措。有人主張遷都南京,以避瓦剌的兵鋒。兵部侍郎于謙怒斥南遷之論,主張固守京師。他急調軍隊赴京師守衛,又轉運通州倉糧入京以備守城。于謙升為兵部尚書,他與大臣擁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景泰帝),以穩定人心,全力抗敵。果然,不久瓦剌也先挾持英宗直逼北京城下,以英宗在手要挾明朝。于謙調二十二萬大軍分佈於京師九門之外,他親自率兵在德勝門外,然後關閉各城門,以示背城決以死戰。瓦剌軍主力進攻德勝門,被打得大敗,也先之弟戰死。攻其他城門亦失敗,也先只有挾英宗退走。英宗在也先手中已無多大用處,於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被放回。這次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和英宗的放回,于謙有巨大的功勞。
英宗歸來之後,朝廷出現了策劃英宗復辟的陰謀活動。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將軍石亨、官僚徐有貞等勾結宦官曹吉祥發動“奪門之變,擁英宗復位。
英宗復辟之後,景泰帝的名聲變壞,而扶植景泰帝上臺的于謙更是成為了罪魁禍首。很快,英宗即強加於謙以“謀逆罪”而誅殺。
-
17 # 置身黑白的精彩
于謙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是一場叫做奪門之變的政變犧牲品。甚至說,連明英宗本人及太后都不希望殺死於謙
可是,一場精妙的政治陰謀在一個叫做徐有貞的大臣的策劃下,成功的將於謙置於死地。而他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給自己報仇
作為明朝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棟樑之才,于謙有個致命的弱點——不爭!不是不能爭,而是不屑於爭。恰恰這個弱點成為了他的命門,並最終含冤而死
所以,于謙註定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而徐有貞註定要扮演這個遺臭萬年的角色
或許是于謙的宿命——京城保衛戰之前,就留下了未來的禍根土木之變後的大明搖搖欲墜,如果不是于謙挺身而出,或許明朝就步了宋朝的後塵,之所以土木之變沒能像靖康之恥一樣知名度極高,要歸功於于謙同志
在那個滿朝大臣驚慌失措、後宮亂作一團的夜晚,于謙決定站出來捍衛大明的尊嚴、守衛大明的江山。當然也是在這個夜晚,另一個人也想好了,用天象解讀這一新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想要南遷的意圖
隨後,獲得太后支援的于謙,成為京城保衛戰的統帥,擁立代宗朱祁鈺、調動一切有生力量,以殘兵敗將抵擋住了韃靼太師也先的猛烈進攻,成功捍衛了大明江山
隨後,于謙因戰功官至少保,而那個叫徐珵的大臣卻遭受萬人唾罵,不得已甚至隱姓埋名。因為他當年的南遷之言,讓他無法得到升遷,因為戶部的人看到他的名字,都會嗤之以鼻,這讓他很痛苦
仇恨的種子,就此種下,他發誓要報復于謙;只是這個時候他根本就沒機會!
于謙到底是政治覺悟太高,還是低出了一定的境界?有著再造大明之功的于謙,官居高位卻從不結黨營私;縱使大權在握,卻從不獨斷專權。他舉薦賢才、任用賢明的舉措,一時間讓官場風氣大改,變得請正了不少。但是卻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京城守衛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石亨
再到後來英宗“北狩”歸來,于謙則更是表現出了他“極高”的政治覺悟,對這位太上皇絲毫沒有感覺,對景泰帝朱祁鈺呢,也不是忠心耿耿的死黨。有人說,于謙此舉是為中立,他自己本身就不結黨,更何況是站皇帝的隊了!
我個人認為,這是于謙的政治覺悟高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是到了那種極為純潔、高尚的狀態——只要一心為大明就可以了,我是為這個國家而生的,是為了黎民百姓而存在的,至於你們誰是皇帝我不關心!
不屑於站隊的于謙,在代宗病危、英宗復辟的時候,表現得極為淡定,既不表態、也不動搖,該做什麼做什麼,直到迎接他的最終宿命
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讓大明脊樑蒙冤而死投機取巧的奪門三人組,帶著朱祁鎮開始了一場冒險。他們明知不可以而為之,就是為了賭一把,很幸運的是,他們贏了。
隨後英宗復辟,成功“奪回”了屬於自己的皇位,並對還鄉團三人組大加封賞。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三人分別是武將、太監、文臣,也就分別成為各個領域裡的一把手。而這三個人中,于謙曾得罪了石亨,鬧得很不愉快,而徐有貞則跟他有著深仇大恨!
沒錯,這個徐有貞,就是當年的徐珵,成為于謙的背景不說,還成為偉大英雄的陰影,成為貪生怕死的代名詞。徐有貞永遠不會忘記那天于謙的意氣風發和自己之後的萬人唾罵,報仇的機會來了!
在石亨的支援下,徐有貞開始上疏請求問罪于謙,一開始明英宗是拒絕的,他也認為于謙是有功於大明的,甚至說自己的老媽(太后)也都知道于謙的功勞。可徐有貞是有殺手鐧的,眼看明英宗不能被自己忽悠,他祭出了自己的大招,只有一句話
“不殺于謙,奪門無名!”這是一句十分狠毒的話,戳中了明英宗心裡最脆弱的部分,隨後于謙被殺,大臣群起為其鳴冤,英宗則下令一律不許
可惜嗎?很可惜,真的很可惜!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因為于謙自始至終都沒有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或者說他的政治立場從來都沒有什麼皇帝,只有國家而已
徐有貞抓住的就是英宗最大的弱點——皇權,任誰也不能再觸碰英宗的這根神經了!所以于謙冤死是必然的!因為在當時,英宗並不知道代宗已經病危,縱使是于謙沒有擁立之心,他也是板上釘釘的皇位繼承人。而奪門之變,只不過是一場政治投機而已,後來幡然悔悟的英宗,也是後悔不已,只是皇帝是不能認錯的
終於,在憲宗即位後,為于謙平反昭雪,只是一切都已經為時已晚
-
18 # 端木賜香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人,為官清廉,才華過人,一生以拯救民族、國家命運為己任,《明史》贊其 “忠義英烈,與日月爭光”。
于謙被處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從人際關係的角度簡單分析一下。
一、北京保衛戰時得罪了英宗
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瓦刺首領也先大舉侵犯邊疆,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不久在土木堡被俘。于謙等人從國家大局出發,擁立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景帝),穩定了政局。
也先挾英宗威脅京師,形勢岌岌可危。面對也先的要挾,于謙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接受也先的苛刻條件,迎回英宗,一個是以戰迫和。于謙從國家大局出發,選擇了以戰迫和,並親自督戰,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迫使也先求和,並同意歸還英宗。
于謙這樣做,大局是顧了,可分明是置英宗的死活於不顧啊,自然是把英宗給得罪了。
我們都知道綁票這回事。一般人綁票,無非是綁親兒子,很少有綁親媳婦的。說話兒子小時候喜歡玩槍,玩得興起,突然掂著我的衣領向他爹喝令:姓蘇的,我綁了你老婆,快拿錢來贖。沒想到老公回的是:拜託你把她撕了票吧,我倒給你一毛錢可好?兒子一聽,洩了氣的皮球一般,就把我放了,以後再也不玩這遊戲了。我當時眼看著綁賊無轍,心裡那個痛快,扭頭一想,靠,原來我在老公眼裡,一毛都不值呀。也先這次綁票,乃是綁了個大皇帝,打死他們也想不到,于謙這邊的反應跟我老公似的。別說撕票了,你會撕個老白菜梆子麼?
二、恃才自傲,“視勳舊國戚若嬰稚”,得罪了同僚。
英宗在土木堡被俘,郕王命群臣商議戰守事宜時,侍講徐珵認為應當南遷避難,于謙馬上嚴斥“言南遷者,可斬也”,並將其趕出了朝堂。既然是郕王令大家商議,你憑什麼如此霸道?你的是戰略,別人的就不是?你的戰略是正義,別人的就是邪惡?延伸到清朝,主戰是愛國,主和就是賣國,這種把戰略技術上升到政治立場的二逼思維,直接敗壞了中國的歷史與歷史路徑。
這是宏觀方面。微觀方面,于謙的二逼思維,也把徐珵徹底得罪了,使其成為了後來奪門之變的主謀,也是將於謙送上斷頭臺的主謀。“言南遷者,可斬也”,那二逼也可斬也,或者,言“言南遷者,可斬也”者,可斬也!
大將石亨受于謙薦舉而得重用,對於謙充滿感激之情,好心向朝廷舉薦于謙之子,于謙不僅不承情,反而向皇帝上書斥責石亨這是“顧私恩”——為了顯示自己的高風亮節,不惜出賣親,這咋讓我聯想起了為了向組織表示忠心而出賣、舉報、揭發父母親人的紅某兵行為呢?石亨當然不傻,從此將於謙踢出了朋友圈。
在平時與他人共事時,也不允許別人有不同看法,只能對其表示“歎服”。對皇帝派來監軍的太監同樣不放在眼裡。在他眼中,別人都是嬰稚。用現在的概念,都是巨嬰哈,就他一個成人。
三、過於理想化,待人過苛。
在那個時代,官員們沒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千里來做官,為的吃和穿”,可作為“救時宰相”、在北京保衛戰中功勳卓著的于謙卻是個另類,加官進爵,不要,給雙俸,不要,給豪宅,不要……你是大功臣,這也不要那也不要,讓大家怎麼辦?大家也跟著不要?
景泰二年(1451),衛穎等軍官遭彈劾,朝廷寬宥了他們,掌軍的于謙卻不願就此放過,請求讓衛穎等守邊贖罪。你以為你是誰?你是二朝廷,還是大朝廷呢?為了自己的風采,不惜讓別人的血來染你的青衣。如此不近人情,軍官們誰還願意替你賣命呢?
-
19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朱祁鎮要殺于謙是有多重原因的:
一、于謙善於謀國,不善於謀身。
土木堡一役,明英宗朱祁鎮在死太監王振匆忙帶二十萬大軍被蒙古的一支瓦剌太師也先全殲在土木堡。大明無數文官武將戰死,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全軍覆沒,京城已不堪一擊。眼看大明就要重蹈北宋靖康年徽宗、欽宗的覆轍,大明兵部侍郎、代理兵部尚書于謙(尚書鄺埜隨王伴駕,後戰死)挺身而出。
A、他力主堅守京城,併成功地指揮了北京保衛戰。
土木堡一役後,京城三大營及京城附近的主力全軍覆沒,于謙手頭只有預備役和後勤部隊。他徵得攝政朱祁鈺的支援,徵調全國軍隊十萬人勤王,力排眾議,堅守京城,讓勤王軍路過通州糧倉,取糧運至京城。
在眾臣憤怒,幹掉王振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毛貴、王長隨後,奏請朱祁鈺下令百官無罪!又奏請把王振的侄子王山綁至刑場,凌遲處死。穩定了京城人心。
于謙分派諸將守護京城九門,自己親守德勝門!並且下達連坐法,違抗軍令者,格殺勿論!下令守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結果硬是依靠這些大明的民兵、地方部隊擊敗了也先的瓦刺軍!
B、他為了大明不受瓦剌綁匪的訛詐,扶朱祁鈺上位,也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土木堡一役,如朱祁鎮逃回或死了,于謙的命運將會改寫,但歷史不容假設,朱祁鎮被俘了,也先押著這個最大的肉票到處敲詐勒索,要錢要地。這時于謙在太后支援下,扶朱祁鈺上了位,絕了也先的望,但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于謙客觀上也讓自己站到朱祁鈺的團隊前列,一旦朱祁鎮復位,可能是定點清除物件。這種即位方位本是危機四伏的,本是太后和祁鈺、大臣相互妥協的產物。而作為朝廷最主要的大臣之一于謙身不由已地捲進政治漩渦中,朱祁鈺如果成功控制政權,他為自己著想,將來肯定要立自己的兒子,那朱見深處境必然艱難,而如果見深有機會上位,那于謙肯定沒好果子吃。于謙如求自保,應力助朱祁鈺保住皇位,併力保朱祁鈺兒子上位。但朱祁鈺病危,沒有一個兒子,于謙要想扶朱見深復太子位,就要速戰速決,力勸朱祁鈺下詔,這樣朱祁鎮必不會要他的命;第二種向朱祁鈺曉以利害,早日下遺精詔一藩王,自己力爭朱祁鈺支援,控制兵權,這樣還有擁戴之功,自己更無性命之憂;于謙的自身危機處置是最糟糕的,本應快刀斬亂麻,他卻磨磨磨唧唧,想扶朱見深復位,又行動遲緩,讓危機一步步靠近自己!(如祁鈺下詔復朱見深太子位,意味著還政於祁鎮兒子,祁鎮還奪個屁門?須知奪門不成,是要掉腦袋的!
二、于謙在朱祁鎮迴歸、軟禁,兒子朱見深太子被廢等事上不敢作為,深深得罪了朱祁鎮。
對於一個自身被囚,差點兒亡國的英宗,于謙沒任何好感。所以在朱祁鈺上位後,于謙很少張羅朱祁鎮的事情,朱祁鎮在蒙古受盡折磨,好不容易才由楊善忽悠了也先,回國。回國後,被囚禁在南宮,連避暑的大樹都被好弟弟祁鈺砍掉。接著,朱祁鈺又千方百計廢掉侄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直到兒子死了,自己病重也不願意侄子朱見深上位。
于謙認為這是皇家的私事,不便過多幹預,但他不知作為景泰朝的第一重臣,一旦朱祁鎮的還鄉團回來,反攻倒算,第二個肯定是清算他!
三、朱祁鈺病重時,正月十六日,于謙、王直、商輅準備第二天提請皇帝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但正月十六日徐有貞、石亨等為榮華富貴慫恿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于謙就此錯過了與祁鎮和好的時機。
四、于謙身為祁鈺一派的第一重臣,又立下了保衛京城的大功,自是祁鎮的眼中盯、手中刺!
五、于謙一心為國,得罪了還鄉團的骨幹徐有貞、石亨。
徐有貞是也先攻打北京城前力主南遷的,于謙大喝:力主南遷者,殺!結果徐有貞被貶。
京城保衛戰第一功臣于謙僅受少保虛銜。而大將石亨封侯,石亨心懷感激,保于謙子于冕為官,誰知馬屁拍在馬腿上,于謙對皇上說:石亨身為大將,卻保舉私人,應予懲戒!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
六、徐有貞的“不殺于謙,此舉(奪門之變)無名!”這只是祁鎮殺于謙的藉口。
徐有貞告御狀說于謙不願和談、擁立新君,是想置太上皇於死地。朱祁鎮搖頭說:于謙是有功的。當老徐說道: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誣告于謙等大臣準備立外藩王為帝,不殺掉于謙,樹立一個陰謀集團的典型,向舉國上下表明自己行為的被迫性和正義性,“奪門之變”就失去合法性!
于謙終於被殺,當年明月先生也認為祁鎮是被徐有貞利用了,蒼茫大地認為:祁鎮早已動了殺于謙之心,有貞只不過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藉口,應該這樣理解:朱祁鎮要睡覺,徐有貞送來了枕頭,如此而已!
-
20 # 雲入聖
昏君容不下忠臣。人有九長就有一短,于謙犯了一個錯誤就是事變之前沒除掉石哼,重忠臣與奸臣同朝必有一亡,于謙那傻B人家迎接太上皇復位他還無動於衷,重臣沒有擁立之功就輸了一大截。于謙死的一點也不冤,就應該刀磨得快快的砍了他個傻B。當時皇帝病重時長,又沒有太子,又有太上皇這個,于謙兵權在握卻跟死人一樣不起作用,學學漢朝那個什麼霍
回覆列表
于謙嘛,因為耿直啊!這個人是真正讀書人的氣節體現的淋漓盡致,英宗被俘蒙古人以為明朝會亂,但是于謙為首的文官系統,立馬擁立英宗兄弟,代宗繼位,從此以後明朝內修政治,國力恢復,蒙古人不得已放了英宗,但是因為代宗在位,國內情況很好,所以于謙就不會提出代宗讓位給英宗,但是皇帝也許就是個短命的職業,兄弟活不過大哥,有什麼辦法,英宗搶奪政權,其實不用奪,于謙等人也不會說再立他人,因為有老皇帝,他們不會費事的,因為于謙那些人是真正做到愛國勝過愛皇帝。所以就給了句話麼!“于謙是在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情況下被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