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三箭一雕230

    洋務運動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透過洋務運動的開展,清政府在部分領域的生產能力或生產水平上達到了當時世界一流的水平,國力獲得增強,軍隊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滿清被公認為列強之列(我們常說西方列強侵略我國,實際上在當時我國也是列強)。

    可是對比在同時期的日本展開的明治維新運動,可以發現洋務運動的侷限性非常大。相對於明治維新的全面的改革,洋務運動只是在生產和軍備上做的小部分的改革,滿清政府只希望透過洋務運動增強政府的力量,加強皇室對國家的控制。當洋務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時候,就滿足於這一成果,從此對運動的繼續深化開展產生了懈怠。北洋水師曾經一度是亞洲第1艦隊,可是在甲午海戰的時候,很多武器裝備已經落後於日本海軍。

    綜上所述,洋務運動只是清朝統治者希望透過這場運動加強統治階層和國家機器的力量,達到對國家控制的目的,而幾十年過去了,整個國家的國力並沒有得到提升。

  • 22 # 北洋海軍炮手

    洋務運動本身就具有侷限性,因為這個運動就是引進西方近代文明的成果,而沒有進行徹底的近代化改革。

    這也許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弊端,因為農業文明的一個基本思維就是有就可以。中國古典王朝雖然都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實用主義為主,只要是比本土更好的技術,比如軍事技術、造船技術都會引進並本土化,這一點在明清兩朝尤為明顯。

    明清的火器都極為依賴外部輸入,清朝在造船方面也沒少吸收西方技術,當然這都是鴉片戰爭以前的事。而且不管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洋人的戰利品當中都少不了當時歐洲的先進火器,比如上面這個西洋大銅炮就是舶來品。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洋務運動也是基於這個實用主義搞出來的,而且這個洋務運動還得到了清政府高層的支援,慈禧太后、奕訢都是洋務運動的支持者。

    而且洋務運動的目標也不小:洋人有的我也要有。所以基於這個目的,火輪船、電報、電線、鐵路、西洋槍炮、西洋鋼鐵廠等近代文明的產品及技術大量引進,一時間確實給人一種大國崛起的感覺,尤其是中法戰爭中國沒有吃虧以及驅逐阿古柏匪幫的勝利更是強化了這種錯覺。

    但是這個大國崛起水分十足,因為沒有哪一個大國是依賴農業崛起的,都是以工商業文明作為家底,尤其是諸如英美兩國的崛起更是工商業文明的進化版,海洋文明作為家底崛起的。所以,雖然中國引進了西洋文明的成果,但是並沒有進行經濟、教育、社會、政治以及軍事等方面的近代化改革,尤其是經濟近代化沒有跟上,所以洋務運動的本職就是一個兩條腿都不利索的人只治好了一條腿,依然是個瘸子。

    所以甲午戰爭的結果沒什麼不可思議,因為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維新進行了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革,也就是日本把兩條瘸腿都給治好了,所以日本才能完成崛起,並取代中國在東亞的國際地位。

    說到底,洋務運動的破產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先天不足的結果。當然沒人會宣傳這個問題,因為要塑造老子祖宗闊過這種自欺欺人的謊言。

    全文完

  • 23 # 狼君歷史

    洋務運動,究其根本還是一句話“治標不治本”,洋務派大臣只看到了西方的堅船利炮,卻沒能看到西方之所以能夠領先晚清的思想、制度、政治方面的多方面原因,改革的不夠徹底,根基是腐朽的,上層建築再漂亮,當受到外力地基連同建築都會倒塌,而晚清政府就是這個地基腐朽外表華麗的建築。

    晚清的洋務運動,洋務派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如果這對於一個小一點的國家,放在歐洲任何一個國家身上,這都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但對於大清帝國來說,這樣的改變,實在是微不足道,根本沒有撼動根基。一個偌大的帝國,要想真的強大,就必須經過方方面面的改革與進步,而洋務運動本身就存在諸多漏洞。

    第一點,政治目標錯誤

    洋務運動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挽救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為腐朽不堪的晚清續命。而他們的這個目標,也就決定了洋務派大臣,根本不可能以改變國家性質為前提在去圖強。他們只發展能直接看到成果的工業,並嚴厲打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也就使得國家性質不能改變,國家富強無門。

    第二點,經濟基礎薄弱

    一個國家要想強,就必須先要富,經濟的富強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但當時的中國,在晚清政府統治下,中國的經濟仍是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無法為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支援。還用上面的比喻說,就是沒地基,也就沒法蓋高樓。

    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相應的技術、人才都會必然的短缺。在洋務運動階段,相關的專業人才十分缺乏,這一切又都要依靠覬覦中國的西方列強。所以當時的晚清政府,單獨的建立起一所大型的軍工廠或是造船廠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清政府想要完整的建造出一個工業體系,靠這點基礎是不可能完成的。

    第三點,內部矛盾重重

    在甲午中日戰爭十年之前,一直是洋務派大力組建海軍的時代,但是清廷內部洋務派和清流派的鬥爭從來就沒停止過。根深蒂固的黨派觀念,使得清朝的局面變得只有黨派,沒有國家,當國家和平時期,窩裡鬥,使得北洋艦隊經費斷流,發展陷入停滯,被日本趕超。

    而等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時,清流派更是置身事外,就等著借異邦之手,欲先除洋務派而後快。整一場甲午戰爭,不是一個清國在與日本打,而只是李鴻章和淮軍和北洋艦隊在同日本打。若清流派只是看熱鬧不幫忙也就算了,他還在背後給洋務派下絆子,幹這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兒。

    第四點,思想的侷限性

    進行洋務運動的洋務派,雖然在思想上有著對於頑固派的進步與開明之處,但是他們還是沒有衝破封建思想的枷鎖。他們在思想上仍然是忠君,為了維護朝廷的統治,一切以如何保護好滿清的封建統治為出發點,對真正的新思想,他們仍然是在反對的立場之上。

    比如張之洞的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不是我們直接理解的中西融合,兩種思想相互取長。而是簡單粗暴的嫁接思想,就想著直接將西方先進的軍工技術直接嫁接到晚清的封建制度之上,這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也顯現了洋務派思想的侷限性。

    第五點,發展方向的錯誤

    當時世界的主流國家,對內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發展,對外是擴大殖民掠奪。這種做法給世界落後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晚清政府想的依舊是獨善其身,沒想著擴大勢力範圍,只求自保,但卻成為別人眼中的肥肉。而日本卻依時代發展潮流,迅速向帝國主義邁進,超越了大清帝國。

    所以基於以上原因,洋務派開啟的洋務運動,在一開始就是畸形的。看事物只浮於表面,只看到了列強的堅船利炮,卻沒想著為何他們能造出堅船利炮,只看到了建造堅船利炮的工廠,只想著搬回工廠就可以了,卻沒想著向更深層次挖掘。面對侵略性極強的日本人,輸在了先天的基礎之上。

  • 24 # 庭州行者

    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向西方學習的運動,其主要的學習方面在於器物層面。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目的,後期則以求富為口號,相應地興辦了軍用和民用企業,以機器進行生產,製造近代的熱兵器。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最終以失敗告終。至於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眾說紛紜,由於研究的切入點不同,自然得出的結論不同。根據高中歷史教材的說法,是因為洋務運動本身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腐朽統治,從目標而言,其註定失敗。

    這個說法非常籠統,也沒有皆是內在的邏輯聯絡,故而很難令人理解。實際上,洋務運動真正失敗的原因,在於其經營管理模式。

    洋務企業,它的本質是企業;既然是企業,則其終極目的必然是為了盈利;既然要盈利,則必須以有效的手段進行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而要提高生產效率,核心在於如何激發工人的積極性,因為即使是機器作業,也需要工人的操作,更何況,當時的企業並非完全的機器流水線作業,需要工人手工操作的地方並不少。

    西方在建立近代工廠之前,已經革除了封建因素的影響。所謂封建因素對於企業的影響在於其人身依附關係,即工人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類似於僱主的奴隸,僱主對其的控制採取超經濟手段。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後,平等的觀念被廣泛傳播,而人身依附關係則徹底消除。以是,雖然在十七十八世紀,工人被資本家剝削得非常嚴重,但資本家依舊無法透過強制手段控制工人,而僅僅能以經濟手段控制之,在社會身份層面,資本家與工人是平等的。工人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不得不“自願”加班,當然,不加班也可以,那隻能餓死。在這樣的經濟手段控制下,工人雖然受到剝削,但相比於人身依附關係下的身份附屬,具有更強的積極性。

    洋務企業則並沒有學到這一點,這受制於當時的社會觀念以及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的影響。一來工人的地位本身在封建社會便是底層,受到各種歧視,包括觀念上和制度上等多方面。因而,工人和企業之間,存在著人身依附關係。在官辦企業中,採取的是衙門式管理,即每一層級的管理者都有朝廷固定的品級,管理者的升降不以盈虧為準則,企業工人與封建時代的匠戶地位差不多,沒有人身自由。可以說,洋務運動的管理模式不過是照搬舊式的官營經濟而已,生產的內容是近代的,而生產模式卻是中古式的。這樣的情況下,工人的積極性大打折扣,生產效率低下。

    再者,官僚主導型企業的最大特點便是盈虧不自負,這樣有兩大弊端:其一,企業本身不再以面向市場為主,而是以供給國家為主,因此其成本,損失皆由清政府承擔,這樣一來企業便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動力,管理日趨佛系,企業日漸失去活力;二者企業的管理官員會容易腐化,隨意挪用清政府給予的經費,造成實際的生產成本不足,但指標卻是清政府制定,為了以不足量的經費完成足量的指標,只能偷工減料。因而,洋務企業大多製造出來的產品質量不合格。

    從管理的角度看,洋務企業很難真正稱之為企業,因此其並不能起到促進清朝經濟完全近代化的作用,進而無力改變大局。

  • 25 # 瑪雅古堡

    洋務運動是鴉片戰爭後國人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漸漸清醒的表現,清政府和國人自此看到了中國的落後和積貧積弱,迫切想要改變現狀,洋務運動就是這種改變的集中體現,洋務運動的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目的是透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已達到對付洋人的目的,根本上是想改變在對外外交、戰爭上被動挨打的局面。洋務運動雖然搞得風風火火,也為中國近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隨著甲午戰爭的慘敗,洋務運動幾十年的成果毀於一旦,在檢驗洋務成果的關鍵一戰上一敗塗地,從洋務運動的目的上看並沒做到圖強制夷,也因為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技術,沒有認識到清朝體制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落後的問題,也註定了洋務運動失敗告終的結局,沒能挽回大清沒落衰亡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性格不合的夫妻該不該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