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是一個上帝視角,同時也是在說歷史,不是演義了。
15
回覆列表
  • 1 # 公元前

    諸葛亮六出祁山,成績最好的也就是第一次!那麼為什麼仍然失敗了?這和蜀國的內部矛盾分不開。先是孟達投誠失敗,再就是諸葛亮錯用了馬謖,丟失街亭。以至於後來諸葛亮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挽回失敗的結局。

    在影視劇《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兄弟的“桃園結義”感動了很多觀眾,我們也為諸葛丞相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惋惜。

    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文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被譽為“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的諸葛亮和龐統等人。武有威震天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之輩,還有魏延等大將的輔佐,但為何最終他沒能統一天下?

    有這樣一句名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打仗靠的是自己的實力。《三國演義》是經過羅貫中加工過的、明顯帶有揚劉抑曹的意思,可以說《三國演義》與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我們先對比一下魏、蜀、吳三國的實力:魏國:人口1000萬,軍隊大約80萬;吳國:人口230萬,兵力大約23萬;蜀國:人口94萬,兵力大約10萬,兵力最多時是17萬。透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我蜀漢實力最弱,以這樣的實力自保尚且不易,要想統一天下又談何容易。

    雖然諸葛丞相在“隆中對”向劉備構想了戰爭藍圖,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蜀國真的傾全國之力北伐曹魏時,並不是那麼容易。

    隨著荊州的丟失,曹丕的稱帝,當時已經62歲的劉備,深知霸業遙遙無期,而當時的他也已經時日不多,面對曹魏和東吳這兩個強大的對手,劉備是無可奈何。

    平心而論,蜀漢後期的君主“阿斗”同曹丕、曹睿相比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劉禪和曹操都同時折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相比,則更是望塵莫及。

    我們在影視劇《三國》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佔據天時,孫權佔據地利,劉備占人和,事實上前兩句話是對的,而劉備到了蜀漢後期連人和也沒有了。

    假設劉備沒有死,諸葛丞相也在世,五虎上將也沒死,蜀漢滅掉曹魏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蜀漢後期曹魏佔據了天時人和,這已經註定了蜀漢的命運。諸葛亮亦師亦友的水鏡先生曾經說過:“孔明是得其主而不得其時”。

  • 2 # 酒味悠悠過

    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我是諸葛亮,我能夠滅掉曹魏!

    一、荊州還在蜀漢政權手中的情況下,我要是諸葛亮仍然會選擇讓關羽鎮守荊州。但是在已攻佔益州東吳索要荊州的時候,會勸劉備下嚴令命令關羽歸還東吳長沙三郡,拿出誠意繼續修好孫劉聯盟,解除荊州東邊的威脅。

    提兵攻漢中,首先是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出使東吳,讓東吳出兵攻合肥。樊城方向也要由劉備明確命令關羽,打樊城只是佯攻,為的是讓曹魏首尾難顧、抽兵來援,達到佔領漢中的目的即可。

    西川大事已定,應制訂政策,休養生息整軍備戰三到五年,在此期間,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到荊州替回關羽。待兵強馬壯之時,關羽率軍北出漢中,諸葛亮出宛洛,約上孫權出兵合肥,三路大軍可滅曹魏。

    二、荊州失劉備亡的局面下,更要和東吳搞好關係,約上孫權共同伐魏。一出祁山,派趙雲鎮守蜀道要害,帶馬超佔領雍涼地區,效仿司馬懿屯墾雍涼,在這一地區建立起穩定的根據地,厲兵秣馬,以待時機。因為從蜀國往關中運送軍隊和糧草實在不易,又容易被截斷糧道,所以在雍涼建立穩定的根據地非常重要。

    遇到曹魏內亂或皇帝駕崩等合適的時機,則由漢中和雍涼兵出兩路直撲長安,當然不能忘記約上孫權出兵,則曹魏可滅矣!

  • 3 # 鐵烏龍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繞不開的是由誰來守荊州!

    當諸葛亮出山後,劉備軍團的謀士有了一個爆發式增長。除了荊州馬良兄弟,伊籍等人,名士龐統也來歸附,連尚在劉璋手下的張松法正等人也傾心相向。

    荊州是四戰之地,要地難守,而取西川就成了劉備軍團生存發展的方向。

    最初入川,劉備帶黃忠,魏延,龐統。關張趙諸一概留守荊州。這既因為以客軍入川,未曾翻面,不便太多人馬,同時也是荊州新定未穩的原因,趙雲江中救阿斗便印證此因。

    但如若我是諸葛亮,這時候便應打造第二梯隊於荊川交界,由關羽張飛統領,以便隨時接應。同時也應千方百計從北方賺回徐庶,荊州之地,由自己領趙雲親自坐陣。若龐統不死,關張二人可原地待命,東西兼顧,若西線告急,則可提兵西去。

    龐統不死,則西面有法正龐統兩大軍師,關張黃魏四將,漢中夏侯淵不足為慮。後又收得馬超軍團,西兵團可以說如虎添翼。

    東西兩川既得,原屬地自然由李嚴,法正等人繼續治理,史書中也提過昭烈帝是十分信任李嚴等人的。

    隆中對曾說一軍出隴,一軍出宛洛,這時接西兵團兵鋒正盛,可回撥張飛直取襄陽,如徐庶迴歸,則可由徐庶匯合張飛,成為燕人謀士。張飛向來十分信服徐庶,一定言聽計從。劉備親自與黃忠坐鎮漢中,關,魏聽命於龐統直取長安,馬超以馬良為謀士橫掃隴西。

    這樣調配,可以說是利用劉備軍團頂峰時期的陣容來發揮最大作用。

    但如若說要由劉備統一三國,那麼民國周大荒寫的反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部精品!

  • 4 # 中州雜談之醉臥邊城

    諸葛亮是沒有機會滅掉魏國的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能夠一統天下的王朝,以下三大因素至少擁有其一。

    第一,絕對的軍事優勢,比如元滅宋,大宋王朝富甲天下,人們安居樂業,但是在成吉思汗的強大軍事打擊下,摧枯拉朽,很快就倒了。

    第二,國內人民水深火熱,民不聊生,比如李自成,靠散兵遊勇和一群饑民,就把明王朝幹翻,更多的原因是來自內部的崩潰,非李自成之勇也,當然,最後的勝利果實被清朝摘取,這是後話。

    第三,臥薪藏膽,苦練內功,待機而動,比如大秦帝國,靠的是幾百年的群臣不懈努力,才最後一統天下。

    但是很遺憾,諸葛亮一條也沒有,所以他不可能滅掉曹魏。

    如果我是諸葛亮絕對不會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因為這樣窮兵黷武,只會消耗寶貴的資源,加速走向滅亡。

    個人認為應該效仿秦朝,先練內功,變法圖強,然後慢慢蠶食曹魏,等實力爆棚,再圖天下,當然這需要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努力,最後的結果,誰也無法預料。

    當然我只是事後諸葛,敲敲鍵盤而已,大家見笑了。

  • 5 # 菩提樹下菩提思

    諸葛亮假如合理集中資源 ,正奇結合,滅掉曹魏的機率也是有的,只不過諸葛亮為人用兵謹慎,不敢用奇兵冒險取勝,譬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兵戰術,就是當年東北野戰軍韓先楚將軍擅長的掏心斬首戰,若能實行,雖風險很大,也是有滅掉曹魏的可能。

    在當時的三國常規戰爭下,打仗比拼的是人口和資源及人才。

    人口,我們列舉一下三國滅亡時的人口資料:魏國共66萬戶,共443萬人;吳國共52.3萬戶,共230萬人;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人口資料更直觀,魏國人口比吳蜀兩國加起來還要多。土地物產資源也是魏國遙遙領先。

    與人口相關的資料,是士兵與官吏。蜀國計程車兵有大約10萬,官吏有4萬;吳國計程車兵有23萬,官吏有3.2萬;;魏國士兵應該有40萬以上。這些資料中,魏國是佔有明顯優勢的。而且蜀國的人口還不到吳國的一半,但是官吏人數卻超過了吳國,這也能看出蜀國官員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是統治者要解決的難題。

    其實真正拉開後期魏國與蜀國和東吳差距的,是魏國的人才選拔制度領先,大臣陳群創造了九品中正制選官法。而同期蜀國和東吳還主要依靠宗親推薦制度,就是皇帝身邊的人推薦官員。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魏國新的招納人才的方式和東吳及蜀國宗親舉薦制度,是大大的不同。在過去,曹家選拔人才首先靠的是自己親戚的舉薦,說白了,給國家招納人才的權利掌握在親戚手裡。只要有血緣關係,甚至只要沾點親,你說一句話我就能當官。這樣的方式就使的有關係的雞犬升天,沒關係的打破頭也擠不進去。但是九品中正制改革之後,就是把選拔人才的權利交到了中央政府的手裡,幾乎所有有能力計程車族子弟都可以透過考核來評定等級,然後去做官。所以魏國人才不斷,西蜀人才凋零。

    子午谷奇兵在陳壽《三國志》所記: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在魏國人魚豢所寫《魏略》記載: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來,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魏延在漢中鎮守了十餘年,是唯一瞭解子午谷地勢和天氣的將軍,除了修築防禦諸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打掃了四條山間小路,以便到時配合大軍北伐,這四條道就是散關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道。魏延對漢中、關中一帶的天氣,以及子午谷的地利和隱蔽性都是相當的瞭解,這一切都是他鎮守漢中以來所得到的經驗和自信。

    所以魏延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自然是因為已經掌握了關中雨季的規律性,確定了當時關中不是雨季,才敢從子午谷出兵,魏延急行軍到達長安,十天的時間是可以做到的。十天之後攻下長安,因魏主力部隊都在邊境駐紮,援兵回來之際,已經斬首成功了。假如諸葛亮和東吳聯合,牽制魏國主力在邊境,魏延帶奇兵數量足夠,確實有機率滅掉魏國,可惜諸葛亮一生唯謹慎。

  • 6 # 趙雲214402335

    如果我是諸葛亮,我一開始就不會投劉備,直接投曹操,一統天下。諸葛亮是愚忠,只有結束戰爭,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這些,劉備做不到,因為以諸葛亮的才能,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就已經是奇蹟了,滅掉曹操是不可能的

  • 7 # 海鏡清

    題主應該問的是諸葛亮執政後,畢竟劉備去世前,諸葛亮是沒有高階官員調配權的。

    說到人才調配問題,其實挺難的,因為蜀漢人才缺乏問題在諸葛亮時代就開始顯現了,武將只有趙雲、魏延算是一流,其他吳壹、吳班、高翔、陳式都只是一般。軍隊數量也少,當時可以用來北伐的機動兵力不到五萬。

    所以在我看來,不存在什麼調配問題,本錢有限,只能儘量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曹魏對蜀漢的人口優勢是無法抹平的,諸葛亮只有想盡辦法與魏軍野戰,消滅其有生力量,才有勝算。

    毛澤東評價街亭之敗說得好,這是第一戰,諸葛亮應該親自去,北伐攻城奪地不是目的,消滅魏軍有生力量才是所以後人為第一次北伐三郡響應而可惜,其實沒什麼可惜的,這些地盤諸葛亮根本沒有那麼多兵力來控制,他的目標應該是打擊曹魏的關中援軍,也就是曹真、張郃、郭淮這三支部隊,先選一支來打。

    這就又涉及到守街亭的問題了。派趙雲去牽制曹真是沒錯的,曹真兵力最多,吃柿子先挑軟的,打曹真沒有殲滅的勝算就別打,打成兩敗俱傷就是大敗,因為漢軍少死不起。

    若論防守,漢軍中王平第一,在滷城之戰中張郃不能破之打張郃呢?張郃軍隊質量最高,是魏軍中軍精銳,而且數量有五萬,比漢軍多,別說殲滅戰,野戰能擊潰就不錯了。也是容易消耗自己的爛仗,最好不打。所以還是得守街亭,當然有上帝視角就不能用馬謖了,直接王平頂上。給他五千精兵,能頂住張郃三天就是勝利。

    三天拿來幹什麼?當然是打最後一個目標了,郭淮。

    郭淮為魏軍偏師,是最好拿來開刀的一路郭淮在歷史上是配合張郃的,帶的兵馬估計也就一萬人左右。當時諸葛亮派高翔駐守列柳城,與街亭互為犄角,張郃就讓郭淮去打列柳城。所以,諸葛亮只要讓高翔繼續呆城裡當誘餌,自己帶三萬主力(不要問我為什麼是三萬,你把他那四萬多人分一分就知道了),預先埋伏在列柳城外郭淮的必經之路上。吳壹攔頭,魏延斷尾,吳班、陳式左右夾擊,一天時間足可以全殲郭淮了。

    漢軍本來野戰能力就強,三打一,有心算無心,郭淮必為所擒殲滅郭淮後,張郃只剩下四萬人。這時候沒必要去攻擊他,前面說過了,魏軍精銳,張郃也是名將,決戰依然沒有把握。於是主力依然隱藏起來,派五千兵增援王平(要不然被張郃打穿就沒戲唱了),再派一名將領帶輕騎去襲擊張郃糧道。

    張郃如果不夠聰明,就會抽出一部分部隊去驅趕漢軍輕騎,那麼就可以引入包圍圈再吃掉他一部分。張郃如果夠聰明,就能意識到郭淮出問題了,他會撤退去和曹真會合。

    張郃撤退怎麼辦,好事兒啊。立刻派高翔、陳式等將領去攻擊隴西各郡,諸葛亮的主力只要做猛虎在山之勢就可以了。前面說過,本錢小,決不能和魏軍主力硬拼,所以千萬千萬不能飄,不要去打張郃。當年劉備斬殺夏侯淵以後就是飄了,立刻猛攻張郃,結果就是白白消耗兵力而已。

    等張郃與曹真會合,曹真就會知道自己上當了。但他兵多,所以還會捲土重來。這時候只需要模仿劉備故技,斂谷守險,把曹真牢牢擋在隴山一險就可以了。趙雲則襲擾曹真糧道,守上三個月(我覺得諸葛亮三萬人守隴山三個月沒問題),隴西徹底消化,曹真也只能撤回關中。第一次北伐就勝利結束了,蜀漢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個郡的土地,數十萬人口。後面的仗就好打了。

  • 8 # 大象策劃

    順勢者昌逆勢者亡!

    你就算穿越者,有金手指,也無法改變歷史程序!就別YY這種了,都是人不是神!

  • 9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

    如果我是諸葛亮只能說有可能滅掉曹魏,並沒有絕對的把握。以劉備去世後的蜀漢來謀劃,也許可以成功,至少不會被滅。

    繪製最詳細的蜀漢地圖

    劉備去世後蜀漢的軍事已經是殘破不堪了,僅有的兵力只夠防禦而不足以攻伐任何人。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繪製蜀漢最詳細的地圖,問詢當地的百姓各處險要的地段有沒有小路,將這些小路全部在地圖中進行標註。

    繪製地圖的好處非常的大,瞭解蜀漢哪些地方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哪些地方可以誘敵深入以小股部隊蠶食敵方大軍、哪些地方可以直接將敵軍困住,蜀漢本身就有著地理上的優勢再掌握了這些那麼有限的兵力可以防禦住無限的敵人。

    修水利、鑄堡壘

    瞭解蜀漢的地形後興修水利。水源可以進行農業灌溉、也可以引到特定的地區防禦或水淹敵軍。在不足以攻伐其他勢力時,力求全殲來犯之敵。

    鑄堡壘聽著非常的勞民傷財,但是其實不是。依託地形在峽谷兩邊高地準備充足的滾石及依然物,做到攻可困敵進退、防可讓敵軍寸步不前。另外在蜀漢全境內所有的小路利於防守處建立百人防禦的營寨,一旦敵軍小路偷襲不至於失了先機。

    以戰養戰

    在蜀漢和曹魏邊境派遣小股的軍隊相對的深入襲擾曹魏運輸隊伍及曹魏的商隊,達到養兵和破壞曹魏供給為目的。

    同時可以引誘曹魏邊境郡縣的部隊進入埋伏圈,殲滅追擊的小股部隊起到消耗的作用。

    糧草充足、有一定的機動部隊後攻擊曹魏並聯合東吳出兵

    蜀漢休養生息後,命陳到率領精兵駐守巴東郡一帶防止東吳偷襲、蜀漢各處小路的百人營寨增至五百人防禦、峽谷兩側高地由各地守軍派兵駐守、派遣王平固守漢中、派遣魏延、鄧芝率軍以魏延的意願襲擊曹魏,然後帶趙雲、馬岱取隴右五郡。

    沒有後顧之憂以後,把魏延、鄧芝率領的軍隊變成孤軍吸引曹魏主力。然後巧去隴右五郡,取得一郡之地後,魏延並無進展變召回守衛新佔領的地盤。派遣馬岱深入雍涼二州,根據馬岱的影響力遷移百姓、招募少數民族士兵增加蜀漢人口,同時製造雍涼二州叛亂。邀請東吳出兵攻打荊州境內及合肥的曹魏守軍,減輕蜀漢的壓力。

    能夠取得隴右五郡、蠶食雍涼那麼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不能得到隴右五郡,就背其道而行之聯合曹魏攻打東吳。曹魏對東吳出兵,蜀漢同時在巴東郡出兵佯攻不求攻城掠地,只保留兵力為主。一旦出現類似於孫權第五次出征合肥東吳、曹魏各集結二十萬兵馬時的情況,全力攻打隴右五郡,如果成功則統一有望,如果失敗則偏安一隅再無機會。

    總結:劉備去世後蜀漢已經接近山窮水盡了,如果沒有合適的時機,蜀漢確實統一無望。

  • 10 # 小娛時刻

    諸葛亮被稱為智聖,是智慧的化身。現在每每看三國演義都對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敬佩,對其的七次北伐皆失敗而感到可惜。

    歷史沒有假如,我們也不是諸葛亮。但我們都看過三國演義,知道諸葛亮有很多次可以滅魏的機會,但都一一閃過了。以我們現在的思維來看,假如我是諸葛亮,滅掉曹魏是完全有可能的。

    首先,我也會先平定蠻夷,穩固蜀國政權。

    其次,三國後期,很多有名的戰將基本都老死或病死或戰死了,魏延是一個可堪大用的將軍,我會重用魏延,採取他的子午谷計,即便子午谷騎奇兵滅不掉曹魏,也會嚇的曹魏人心慌慌。只要我不死,魏延就不敢造反,所以我還會好好養身體,多活幾年。

    然後,由於人才凋敝,很難發現有大智謀的人才,我還會盡快將平生所學傳給姜維,並指導他早日將所學融會貫通。

    最後,就是籠絡人心了,我會多個朝中大臣多多走動,使其在我北伐過程中不拖後腿,只要做到這幾點,我想滅曹便是手到擒來。

  • 11 # 十字接頭

    沒有用。

    實力所致,和將領無關,縱有劉關張呂布陸遜周瑜郭嘉賈詡荀彧也沒有用。

    最多自保。

  • 12 # Hackett

    不能,蜀國並沒有那樣的資本提供他北伐,一是人口少,二是交通非常困難,三人才太少。

    天下人才出荊冀,天下稅負出江南,而這兩樣都不在蜀國的手上,吳蜀聯盟也是非常侷限,之所以要從祁山走,就是因為祁山地形是用兵的好地方。

    從蜀國一國的資源配置上,是沒有機會成功的。

    魏國並沒有出現昏君,反而出了好幾個明主,吳國也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難從長江往上一步,所以這種打法往往就是失敗的,諸葛亮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他每次都是拼盡全力。

  • 1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在三國曆史上,比較會用人的領導有曹操和劉備這兩位。他們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伯樂,若干人才到了他們手裡,才有了空前的發展。

    諸葛亮成為領導以後,他的領導藝術似乎比不上曹操和劉備,所以最終季漢王朝處於疲憊狀態。其實我覺得諸葛亮已經做得很好了,如果說再有改善的話,可能就是在幾個地方需要做一些調整。

    01馬謖不能守街亭,讓魏延或者王平單獨守街亭。

    諸葛亮領導藝術最失敗的一次,當然就是馬謖丟失街亭的這次。劉備臨死之前,就曾經勸告過諸葛亮,他認為馬謖名過其實,不能堪當大任。

    可是諸葛亮覺得馬謖實在是太有才了,還是決定重用馬謖。在平定南蠻的時候,馬謖的確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三國志》

    這次北伐,馬謖強烈要求,讓自己去鎮守街亭。馬謖知道,鎮守街亭是這一戰至關重要的地方,只要守住了,那就是頭功。

    馬謖希望透過建功,將自己的威信樹立起來。結果沒想到兵敗丟了街亭,最終馬謖被問斬,而諸葛亮也自降三級。

    這個時候我覺得,諸葛亮不應該用馬謖來守街亭,他應該將馬謖換成魏延或者王平。魏延是漢中太守,鎮守漢中多年,一點問題都沒有,這說明魏延非常穩。而王平一眼就看出了馬謖帶兵上山的破綻,可是馬謖一直不肯聽從王平的建議,結果導致大軍在山上被張郃切斷了水源。所以如果讓王平鎮守街亭的話,王平一定會在街亭城中駐紮,而不是跑到山上去。由此可見王平絕對可以守住街亭。

    守住街亭對諸葛亮大軍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裡是祁山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守住這裡,那麼諸葛亮就能夠帶兵進入中原。

    一旦諸葛亮大軍可以進入中原,那麼首先雍涼地區就會成為諸葛亮奪取的下一個據點,此後關中地區也就不遠了。

    派遣魏延或者王平,這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比馬謖要強得多。在這一點上稍微做一點調整,對大局來說可就有天壤之別了。

    02任用魏延走子午谷小道,賭一把沒什麼壞處。

    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魏延曾經提出過一個大膽的請求,那就是讓他帶領一萬人馬走子午谷小路攻打長安。

    這是一個大膽而且比較冒險的做法,魏延認為用五千人開山鑿路,剩下五千人作為主力部隊,一定可以打下長安城。諸葛亮比較小心謹慎,他否定了魏延的建議,我認為完全可以試一試這個方法。

    首先,魏延是漢中太守,他對子午谷小道絕對不是一點都不熟悉。沒有一點把握,魏延是不會提出這個建議的,畢竟他也是拿自己的性命在開玩笑。其次,長安城守將夏侯楙,是曹魏的駙馬,也是個沒什麼本事的將領。所以魏延如果能夠走出子午谷小道,打下長安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再者,只有一萬人馬,卻可以決定能否拿下關中之地,我認為這對諸葛亮來說還是非常划算的,畢竟在戰場上戰死的人馬就不止這麼多了。

    由此可見,子午谷小道的建議,必須要實行。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穩當的生意,做任何生意都有可能虧本,但是風險越大的生意,往往收益也就越高。

    既然魏延拍胸脯自己要去,為什麼不讓他去呢?不讓魏延前往,諸葛亮有更好的辦法打下關中嗎?並沒有。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魏略》

    關中地區打不下來,又談什麼恢復中原呢?由此可見諸葛亮在這件事上的確是縮頭縮尾,失去了最好的戰機。等這個秘密公開以後,敵人早就已經在子午谷那頭埋伏好了,魏延的計策也就無法實行了。

    03利用南蠻兵幫助自己北伐,而不是浪費兵馬防他們造反。

    在季漢的版圖當中,南方地區是比較奇特的地方。以孟獲為首的南蠻各族,其實是一幫實力相當雄厚的軍隊。

    可是他們常常作亂,所以諸葛亮在北伐之前,曾經多次前往征討,最終將南蠻平定。孟獲表示再也不會造反,並且臣服於季漢王朝。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三國志》

    那麼這個時候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他只是承認了孟獲的合法權益,讓他繼續治理南蠻地區。可是在北伐的時候,諸葛亮不僅沒有任用孟獲,反而在南蠻邊境派兵鎮守,防止南蠻造反。既然不放心南方的安危,那只有兩個辦法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那就是將南蠻的有生力量徹底消滅。只有徹底消滅這些力量,才能夠使得季漢的大後方永遠不受威脅,雖然過程有點困難,但是結果是不錯的。第二那就是有效地利用南蠻大軍。南蠻大軍是一支實力強大的軍隊,諸葛亮靠腦子征服了他們,不代表他們就不是季漢大軍的對手。所以利用這支軍隊幫助諸葛亮北伐,絕對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第二種辦法,顯然要比第一種辦法要合理得多。任用孟獲大軍以後,不僅可以減少南方駐軍的數量,而且壯大了諸葛亮北伐的實力。

    而且南蠻軍隊特殊的作戰方式,是中原軍隊所沒有看到過的。一時之間說不定還能佔據上風,所以諸葛亮應該積極地調動這支軍隊。

    總結:資源有限,組合好了,說不定可以匡扶大業。

    在諸葛亮的北伐歷程當中,最心痛的事情,永遠就是缺少糧草。因為缺少糧草,諸葛亮多次在戰勝的情況,只能選擇撤軍。

    這是非常無奈的事情,因為大軍每天都要很多口糧才能堅持住。一旦沒飯吃了,可能會立刻引發譁變。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重心基本上都用在了組織糧草上。其實對諸葛亮來說,調配綜合軍事力量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我認為如果李嚴能夠積極幫助諸葛亮處理好糧草問題,可能諸葛亮還真的可以恢復中原江山。只可惜諸葛亮身邊缺少一個蕭何這樣的人,自己卻充當了蕭何,失去了韓信的作用。

    參考資料:

    《三國志》

    《魏略》

  • 14 # 斜月我就吟風

    以我們現在的上帝視角去看,當時的蜀國綜合力量是不足以消滅曹魏的。

    但,若我是諸葛亮,我會採納魏延的策略走子午谷,雖然後來明朝的起義軍“闖王”高迎祥已經證明子午谷這條路行不通,但此一時彼一時,三國時未必行不通,況且,以蜀國的力量唯有兵行險招或許會有奇效。

    當然,這是一種賭博,再往前,若我真是諸葛亮這個假設成立。那麼我決不讓荊州失守,並且,會在五虎將尚在時就培養儲備軍事將領,還會讓吳蜀聯盟更加穩固。

    但終究假設只是假設,歷史還是歷史,因為一點點的不同都會改變歷史的走向。

  • 15 # 淨月暖陽

    如果說,按歷史的真實去評價,諸葛亮是滅不了曹魏的,否則諸葛亮就滅了,難到你比諸葛亮還大能?就算你是當代人,瞭解三國的各方面情況,算是個事後諸葛亮,依然滅不了曹魏。

    諸葛亮被神化了,神化成“智聖”,“其智近妖”,都成了個妖怪了。這不僅讓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評估出現偏差,甚至連歷史觀都發生錯誤了,以為以一己之力,就可左右歷史走向。

    諸葛亮真正掌握權力,左右蜀漢走向的時候,是劉備託孤死後,並基本搞定李嚴等其它託孤大臣之時,隨後“攘外必先安內”,渡瀘水平定孟獲等少數民族,有了一個穩定的後方後開始北伐。這時候,曹操已死,曹丕推行新政,與民休養生息,華夏文明最核心也是最富庶的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生機勃勃,在恢復元氣了。

    蜀漢、東吳從地理上與曹魏雖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可在經濟、人口等方面,與魏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以農業文明最重要的指標一人口來看,魏有400萬人口,東吳只有其一半200萬,還女多男少,而蜀漢只有區區的90萬。人口少就意味著生產力低下,戰爭資源少。蜀、吳聯盟加起來不足300萬,所以只能說“抗魏”,而基本無力“伐魏”。

    諸葛亮在隴中對中曾說,如有荊州和西川兩地,機會合適時,可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北上,向洛陽、許昌進兵,一路出漢中,向長安用兵,再由西向東可平定天下。其實這個戰略構想是這麼做了的,關羽兵出荊州,攻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就是。聽著多熱鬧,可劉備集團第一大將關羽,其實連襄樊都沒打下,于禁不過是來援襄樊的先頭部隊,就算被全殲了,曹操援軍源源不斷再來,第二路的徐晃已經把關羽擊退了。

    設想一下,關羽都不行,劉備集團還有哪位行?

    劉備死後,荊州已失,只能從漢中北上,諸葛亮親率三軍,六出祁山而始終無功,不是智商不夠,而是實力不濟啊!全國動員不過10萬兵力,曹魏僅雍涼軍和關中一地軍民,就頂住蜀漢全部人馬了,還綽綽有餘,不是蜀道艱難,易守難攻,早就滅了蜀國了!這不是靠一兩員猛將,幾個計謀就能打贏的,腦袋不要那麼卡!

  • 16 # 宿永強

    諸葛亮不死蜀國依然會滅亡,諸葛亮雖然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但是遠沒有《三國演義》裡面那樣神乎其神。蜀國滅亡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不是一個人就能左右的。

    在我看來,諸葛亮只是一個政治家,絕非是一個軍事家。如果天下統一了,你讓諸葛亮來幫你治理,那麼他肯定能幫你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如果在亂世,你想要諸葛亮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去一統三國,我覺得就有點牽強了。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軍事才能高,完全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像什麼“赤壁之戰”、“空城計”、“草船借箭”等等,要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它並不等同於歷史,是允許作者加工的。像上面所說的三件事,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但是主角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東吳將領組織的,諸葛亮並未參與其中。羅貫中為了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強行把別人做的事加在諸葛亮的身上,是為了神話他。

    上面的推斷可以看出,諸葛亮其實並沒有什麼軍事才能,而且諸葛亮不是組織過北伐了嗎,但是結果怎麼樣?每一次都被司馬懿打回來了。要知道當時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勁敵,只要他不死,諸葛亮絕沒有北伐成功的可能。而且一個國家並不是單靠一個人就可以逐鹿中原的。當時的蜀國在經歷過幾次戰敗後,元氣大傷,在三國裡面應該算得上是最弱的一個國家了,能自保就不錯了,還想著北伐無異於痴人說夢話。即便諸葛亮活著,他也無力迴天。

  • 17 # 老男人梁

    調配什麼,蜀道難,蜀道難,難的不僅僅是敵人,也是自己,怎麼出去啊,隨便來一個就把後勤斷了,所以統一中華的一般是從北到南,除了漢明,還有那個

  • 18 # 良人執戟2

    戰前準備

    一,徵調“平定南中”時,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南方五個部落之兵員,成立山地“重灌部隊”,號“青羌兵團”,人數2萬人。他們的部落全部遷出雲貴川苦寒地方,安置在成都平原地區。

    二,徵調“松藩”鎮(轄汶川、茂州)土司藏、羌族精壯兵丁一萬人,成立“藏羌山地兵團”。

    三,成立“北伐軍大行轅”,行轅駐節川北之利州郡(今廣元市)。

    四,全軍兵員共計十三萬人。

    五,部隊分為西路軍和東路軍。

    六,西路軍仍然是由“陳倉”道經祁山後向東與東路軍會師。

    七,東路軍由褒斜道北上,穿越秦嶺山脈與西路軍匯合。

    八,綿州郡(今綿陽市)為北伐軍物資集散地,並開設“沖天紅爐”鍛造輪轂(木牛流馬車輪)、兵器、拋石砲、軍馬場、糧草場、紅傷治療坊、新兵訓練基地。

    九,趙雲、黃忠為西路軍總指揮和副總指揮。

    十,東路軍總指揮由魏延擔任,馬超任副總指揮。

    十一,北伐軍行轅組成一個參謀團,成員有:蔣琬、黃權、姜維、李烣。

    關於西路軍總指揮趙雲的任用說明:

    1.蜀漢名將《三國志》卷36《趙雲傳》,裴松之注引巜趙雲別傳》記載他“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用現在的尺寸換算為1.92米身高。我翻譯為現代漢語就是“風姿特秀,如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者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之所以現在的東亞國家人民心目中的三國明星,除了諸葛亮就是趙雲。因為他們可能看膩了“傅粉何郎”奶油小生,也不是“橋南荀令過,十里送衣香”的矯柔造作,而是“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的“武相如”。

    趙雲在幽州時,他帶的義勇軍就是清一色由白色戰馬組成的鐵騎兵團,史稱“白馬義從”,衝鋒陷陣;所向披靡。

    《三國演義》中,劉備與初次見面的趙雲分別時就“執手垂淚”。趙雲對劉備的忠實,絲毫不亞於劉備的二位結義兄弟。

    但是,趙雲的忠心不僅是侷限於劉備,而是提高到忠於人性,不拋棄弱者,個人境界是蜀漢政權中所有大將最高的。

    至於個人的軍事素質和能力,長坂坡就不提了,只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的爭奪戰中,趙雲退守本方大營,面對洶湧而來的曹軍主力,不是閉上寨門,也不是潰退,而是大開寨門,自己匹馬單槍退守大門內,所有軍鼓、軍鑼禁聲。

    遠處的曹操見狀大為疑惑,夏候淵,自己姨妹的丈夫就是死於大意,算了,穩當點,“撤”!一聲令下,軍隊頓時混亂,趙雲命令吹響集結號!曹兵大敗,引得聞訊趕來的劉備嘆曰:“子龍一身是膽”!立即升為“虎威將軍”。

    趙雲與老將黃忠關係很好,都是性情中人,兩個人都有衝鋒陷陣的個人能力和方面軍的戰役指揮能力。

    關於東路軍總指揮魏延和馬超的仼用說明

    魏延是北伐軍中唯一有個人獨特見解的高階將領,是積極的“進攻派”,而且曾是地區軍政一把手,豐富的從政經驗和作戰經歷使他可堪大用。

    而即將成為副總指揮的馬超,悲哀的一生與曹操有不共載天之仇。

    曹公聞之曰:“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一一巜三國志.馬超傳》裴注引巜山陽公載記》

    馬超曾與張飛點燈夜戰,其武功不容懷疑,這匹三國中的悍馬必將成為曹軍剋星。

    此戰,可謂傾盡蜀漢政權全部國力,代號定為“玉碎一號”戰役。蔣琬、費瑋組成政府部門工作團,準備在攻佔一地後,立即開展徵兵、籌糧、開倉、土地資源開發的工作。充分利用當地的人力,物力、財力為北伐軍服務。重申戰時紀律:不聽命令者斬立絕!輕言放棄者斬立絕!臨陣脫逃者斬立絕!後主聖旨下達宣讀任命行轅委員長之後,以上計劃立即實施。

    公元二O二O年(庚子)春正月

  • 19 # 晴空遠望史

    不能滅掉曹魏。戰爭是綜合資源實力的較量,縱觀三國,不管是劉備生前還是劉備死後,可供給諸葛亮調配的資源都是微弱的,綜合國力對比都不足以與曹魏抗衡,即便拉上東吳組建成聯盟也只是勉強的鼎立動態平衡。從諸葛亮和姜維長期北伐無功而返,就可以知道結果了。水鏡先生評價諸葛亮:“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天下實力大勢決定了趨勢了

    一、劉備生前形勢

    1、諸葛亮出山前劉備的現狀。在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已經掃除了包括袁紹在內的多路諸侯勁敵,統一了北方,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大政治資本,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軍事實力都是最強的;江東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統領江東,實力遠不如曹操。而劉備,兵不滿三千,將不過關,張、趙而已,只有新野一個彈丸暫時棲身之地,實力經不起任何打擊和碾壓。

    2、諸葛亮出山後劉備的發展。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幸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此後經過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荊州失陷之前,劉備實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實現了諸葛亮出山前在《隆中對》中謀劃的戰略目標:“……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3、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留給諸葛亮的戰略困境。但天不遂人願,關羽荊州盲動,敗走麥城,被俘身死,荊州失陷;劉備為為關羽報仇,不聽勸阻,決策失誤,親自率軍攻打東吳,被東吳火燒連營,在夷陵大敗,損失慘重,一大批久經征戰的老將或病死或陣亡,損失精兵4萬多人,元氣大傷,血本無歸。孫劉聯盟徹底撕破臉皮,並大打出手,兩敗俱傷。實際上,不管是吳國或蜀國,從政治、經濟、軍事上經過此次戰爭造成的損失,從比較實力的消長變化看,都更加不可能具備打敗魏國的實力了。

    二、劉備死後形勢劉備

    劉備死後,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百廢待興,諸葛亮扶持幼主劉禪興利革弊,積聚實力以圖光復漢室。怎奈時不予諸葛亮,勢不予諸葛亮。

    1、蜀國國內政治情況:客觀上,劉備的蜀漢政治上有原來的“漢室正統”的政治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心已發生變化,“漢室”已不是人們的正統維護的追求,逐漸失去了合法性。人心思安,不再願意為一個不再合法的“漢室”去戰爭;主觀上,劉備死後,蜀漢內部的荊州實力(魏延)、益州勢力(李嚴)等各方勢力在整合,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消耗過程,在這個過程裡諸葛亮都要自貶,內部鬥爭激烈,人才不濟,百姓離心,國力日衰,已經沒有一個凝聚人心的精神了,蜀漢困閉而亡的趨勢已逐漸顯露。

    2、蜀國國內的經濟情況:巴蜀整體地理多山,土地貧瘠,農業社會生產力實際非常落後,教育水平也非常落後,百姓疲憊,生活艱苦。其綜合國力積累速度根本無法和東吳甚至曹魏相提並論。征戰不斷,人口銳減,人才非常匱乏,再加上東向荊州已失,無法從中原和江南輸入人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愈發不振,自保尚且困難。但是諸葛亮連年征戰,不斷北伐,每次討伐都國力消耗巨大,且都以失敗告終,人心更加挫傷思安。

    3、蜀國當時的軍事情況:劉備死後,諸葛亮力撐危局,戰南越安撫邊疆,六出祁連北上伐魏,屢敗屢戰。有一種說法,這是諸葛亮明知蜀國會亡,以攻為守,禦敵於國門之外,利於擾亂魏國而鞏固吳蜀聯盟,不讓魏國消滅吳國而保全自身。但是隨著魏國越來越強,均衡被打破,魏國擁有足以消滅兩個國家的實力。諸葛亮也非常清楚形勢,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天不助我”。《魏略》明文記載,諸葛亮死前囑咐魏延:“令延攝行己事”,同時強調“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可惜,魏延被楊義殺害。姜維繼續多年的征戰,最後蜀漢滅亡了。

    三、蜀漢對魏的戰略戰術分析: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蜀國對魏國來講,絕對實力差距決定了就是自強自保。如果要討伐魏國,也是速戰速決,而按照蜀國的兵力和後勤供給來講又是辦不到的。魏國體量大,只要堅持固守,甚至放開縱深與蜀國較量,蜀國也是不能支撐的。正如抗日戰爭一樣,戰爭只要持久、打消耗,日本必亡,這是實力決定的。

    綜上所述,就是有人代替諸葛亮去支配蜀國資源,都是不能打敗魏國的。蜀國的敗亡,是長期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積累而成的趨勢,因為綜合國力使然。當然,蜀國民心盡失才是實質。

  • 20 # 苦水君聊史

    三國中最令人感到惋惜的就屬諸葛亮了,本身有經天緯地之才,放在任何一個天下大亂的時期,以諸葛亮的才能必能夠完成一統的大業,然而卻生不逢時,自己一生盡碰上諸隊友和神對手,最終被活活累死,留下無盡的遺憾,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寫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假如我是諸葛亮,也就是說再給諸葛亮一次機會,用上帝視角看待三國局勢,蜀漢的最終結局會如何呢?下面分析一下。

    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的方案,基本上完全符合當時天下大勢的,劉備集團在佔領荊州之後,遭到的最大的損失就是“鳳雛”龐統身死,諸葛亮這次有了上帝視角,肯定不能讓龐統死在落鳳坡。按照當時情況,諸葛亮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在龐統陪同劉備攻佔益州之後,按當時與東吳的約定,主動歸還荊州南部三郡,再加上諸葛亮與魯肅交好,即使周瑜還活著,東吳也沒可能來攻打荊州。

    在劉備完全佔據益州和漢中之後稱王,諸葛亮要回到益州處理內政,在諸葛亮去益州之前,一定要派人去曹魏把徐庶給接回來,因為曹操把徐庶給騙過去之後,徐母自殺身亡,徐庶之後一計不獻,尤其是曹操和劉備在爭奪漢中的時候,諸葛亮可以派人把徐庶給接回來,這樣徐庶可以搭檔關羽鎮守,絕對可保荊州萬無一失,這樣以來,關羽和張飛就不會身死,劉備也不會在夷陵之戰中把蜀國兵力折損殆盡,劉備也許可以多活七八年。

    劉備稱王之後沒多久,曹操就病亡了,以諸葛亮的才能,蜀國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強盛起來。諸葛亮北伐前蜀國經歷的戰事,就是南中平定戰,以諸葛亮和鳳雛的能力,再加上張飛與趙雲輔助,直接可以斬殺孟獲,沒必要七擒七放,在北伐的時候也不用派兵提防南蠻,甚至可以直接徵蠻人入伍。這樣以來蜀國的軍事能力幾乎可以達到最強狀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在荊州不失,夷陵之戰也沒有發生的情況下,北伐的時間絕對可以提前5年年,甚至更多。這個時間完全可以提前我們可以算一下蜀漢可以動用的兵力,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了10萬人馬,演義中有誇大的成分,關羽敗亡後損失了大約8萬人馬,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北伐是竭盡所能,大約出動8萬兵力,也就是說這次北伐可以動用約25萬的兵力。

    按照《隆中對》中提到的,天下有變時,兵分兩路北伐,一路從荊州宛洛,一路出秦川。這個天下有變時,就是在曹丕在公元226年病亡,曹睿繼位,這時的蜀國軍事力量達到巔峰,完全可以北伐。

    在曹丕病亡後,諸葛亮開始北伐,按照事先訂好的方針,關羽和徐庶出荊州,劉備親自率軍出秦川,龐統為軍師,諸葛亮在後方處理內政和保證糧草供應,穩定後方。

    至於馬謖丟街亭之事,根本不可能發生,劉備早就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所以馬謖不會對北伐事業有任何的阻礙,劉備率軍出秦川可以很快拿下涼州,而涼州盛產馬,再加上西涼兵政治立場不堅定,以劉備的手段可以輕易的收服,配合諸葛亮訓練出的強悍步兵,幾乎難逢對手。

    關羽與徐庶直攻南陽與洛陽,曹魏兩面受敵,加上曹睿新君繼位,資歷威望尚淺,即使司馬懿有三頭六臂也無濟於事,除了一個司馬懿之外,曹魏方面根本沒有龐統和徐庶級別的軍師,新君曹睿絕對抵擋不住蜀漢方面的進攻,戰事最多可在2年內解決。

    因為曹魏內部也有很多的問題,曹操在加九錫稱魏王的時候,荀彧為代表的漢朝忠臣就不滿,後來發生耿紀在許昌的叛亂,以及關羽北伐時,南陽,鄴城潁川等地紛紛響應,說明曹魏內部依然不穩,忠於漢室的人大把存在,只是隱忍不發。所以劉備以復興大漢的口號伐魏,應該有不少人響應,畢竟劉漢經過了400多年的統治已經深入人心。

    滅掉曹魏之後,劉備,關羽幾人也沒有幾年活頭了,蜀國的軍政大權還是會落在諸葛亮手中,這時東吳除了上表臣服之外,沒有選擇。天下最終在諸葛亮手中再次一統。

    古代能左右歷史的人很少,但恰恰諸葛亮是這樣的人,只是生不逢時,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天下必能一統,漢室再次大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軍為什麼不把產能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