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萬悅讀
-
2 # 五月槐樹花
我從18歲就開始寫日記,有工作日記,生活日記,年度總結,把這一年裡發生的大事,自己的生活感受,工作感受寫下來,讀書時遇到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事後讀一讀,回味回味。讀後感倒是寫的較少,迄今為止,用過的日記本,已經有高高的一摞了,現在閱讀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一天不讀書,不寫日記,就像少了什麼,以後我要把寫讀後感增加到我的習慣當中。
-
3 # 情知道
沒有寫讀後感的習慣,消化一本書或是一篇文章,在字裡行間就已經消化了,所謂心理和分析判斷,感悟都是隨著閱讀走的,所以寫讀後感這件事,總覺得看似有用,實則沒有太多用處。
-
4 # 王德軍的家國情懷
還真不習慣經常寫讀後感,如果真跟一本書有緣有故事的話會寫篇文章以志之。比如我與《奧德賽》,與《我與地壇》,與《西遊記》,與《論語別裁》等,都寫了。
-
5 # 藍玫瑰的夢還未醒
那個時候學校沒有圖書館,很喜歡看書。
那個年代很多同學的零花錢,一週住校除了飯票,才五塊錢的零用錢,我經常回家吃飯,一週十塊都不夠,幾乎把這些錢都用來買信紙稿紙郵票了。
那個時候對文學非常狂熱,買書的錢,都是向開明的老爸要的。
然後就跑到縣城的廣場上買那種十塊錢一本的盜版,經濟條件不好,可以買書的次數並不多,因此比較珍惜,記得買的第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從頭到尾看完後,不光在日記本上剖析每個人物,寫讀後感,還在那本書上寫的密密麻麻。並且對當天的新聞都會在日記本上點評,記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和心情。
放晚自習九點半了,回到家還會鋪開稿紙天馬行空地舞文弄墨,做著天真的文學夢,時不時的往電臺文學欄目投幾篇自以為不錯的稿件。
心情低落時,文字是唯一可以安撫靈魂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幾年。
只是最近十年,幾乎沒有讀過書,唯一一本帶在身邊的只有《聖經》,還是希望自己能安排時間多讀一些書籍,把這個習慣延續下去。
-
6 # 小即是美334
什麼是“讀後感”?是歷史遺蹟嗎?
開個玩笑。
我是屬於不做筆記不能算讀書的一類。
記下閱讀時候的疑問,感受,讚歎,理解,索引等等,就是記下閱讀時思想的小火花。
很有趣的是,再讀的,發現自己早先的想法居然會是這樣,這時又是一番感慨。
筆記,是和作者的交流,也是和自己的交流。
所以,我是不願意把讀過的書借給別人的,我寧願送一本新書。當然,如果是親密無間的夥伴,那我會送一本讀過的,有過筆記的書(這是在說,我願意把心意和你交流的意思嗎?)。
和筆記寫給自己看不一樣,書評是寫給別人看的,必然經過一番修飾。
我曾經對一本書寫過三五篇書評,當然是給甲說甲話,給丙說丙話,這也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
7 # A雪知道
感謝悟空的邀請,回答的有些晚了。悟空問我“習慣”,我還真沒有,讀後感只是偶然,與書中的文字,與生活中的場景,與當時的心態相契合才會寫一兩句,就像我在讀楊瀾的《世界很大,幸好有你》時,觸景生情,寫下了下面這段文字:“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有多優秀,只是因為你是你。我愛你,不是因為你的身高財富和所有的附屬品,只因為有你我有了前進的動力。我愛你,不是因為你給我許諾了美好的未來,只是因為我們一起經歷的所有過去。我愛你,很簡單,就像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我愛你,願今生都能一次次墜入愛河。故事的主角,只有你和我!”可以看出,讀後感的文字有較大的隨意性,完全是情感的迸發,沒有格式要求,沒有字數限制。
與讀後感相對的是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注重的是對知識的學習和傳承,記錄書中重要的內容,進行點評,例如我在讀完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後做的讀書筆記:“《理解媒介》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主要的媒介理論,第二部分則是列舉了26種具體媒介的影響。麥克盧漢所關注的是媒介、媒介自古以來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引起的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全面影響,很多書評稱其為媒介專門史,甚至是人類文明史。”“縱觀麥克盧漢的三大媒介理論,其中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是一種認識媒介、認識世界的方法,其終極目標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隱喻,所以成為經典並不是說其中所有理論都具有不可置疑的真理性,而是因為它為我們認識和理解特定的歷史條件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的視角,而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被一次次提起,還因為其中閃爍這預言家的智慧,不斷髮展的時代和媒介變化為其作了最好的註腳。”
從這些內容來看,讀書筆記不論是從文字還是表述上都較為理性,並且要進行一種深入的思考,所以作讀書筆記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透過我以上分享的兩段話,可以看出讀後感往往是一些文學類或是生活紀實類書籍的一種有感而發;而讀書筆記,則是在你認為有更大的學習價值的時候,進行的深度有效的學習。
寫讀後感也好,作讀書筆記也好,都是對知識的一種記錄,成為一種習慣固然好,但是沒有形成習慣也不要緊,偶然為之,也是知識的積累,可以加深所讀書籍的印象,鞏固書中的知識。
-
8 # 養成大金鵝
因為寫作文,讀過很多雜誌文摘什麼的,喜歡摘抄一些東西,感受之類的會寫到日記裡,並不會專門寫讀後感,現在想來也是自己經常寫不出內容的原因吧。
但是寫讀後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是能幫助自己閱讀。曾在初高中集中一段時間看過很多名著,像悲慘世界、海底兩萬裡、十日談、兒女英雄傳等,甚至資治通鑑也看了,200多本青少年必讀讀過一半吧,可惜的是沒記住多少內容,我只記得看過這本書,一個細節都想不起來。如果當初寫點感受什麼的,現在還能當回憶看看。
現在工作壓力大,大家看書時間非常少,閱歷增加以後對書本上的話會更有見解,寫寫讀後感不僅能緩解壓力,還可以挖掘書中的“黃金”。以前特愛看言情小說,把自己對愛情的幻想都寄託在書中的人物上,現在會去看文史類,想象以前的生活。一旦對書有寄託傾向,很容易輸出讀後感,寫出自己的感受比悶在心裡好很多。
紙質的讀後感看個人吧,可以用手帳來寫,五彩繽紛的,不枯燥。用手機閱讀的,很多讀書軟體可以寫自己對文中某句話的想法,最後翻看筆記就算讀後感了,會有滿滿的成就感。
-
9 # 衣上雲
閱讀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絕非一件任務,我將它視為私生活的一部分,隨性的讀取,漫不經心地咀嚼,自由的思考,或者什麼也不做,僅僅作為一種消磨。
大部分閱讀沒有寫讀後感,感觸深且有提筆衝動的時候,會記上一筆,對,一定要有衝動,就像戀愛時去表達,去做的衝動。否則意義不大,且自找麻煩。
我的讀後感傾向於思考。
比如說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勃朗什對無情的思特里克蘭德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是的,女人的確會被這種不加修飾的野性所迷惑。生活乏味且天性果敢的女人內心渴望一場冒險。野性本身就誘人衝動。它符合女人的感性需要。
後來,思特里克蘭德為什麼接受了土著人阿塔呢,因為阿塔是屬自然的,她是大自然中自然的一部分,他接受她猶如接受椰樹上成熟的椰果一樣自然、簡單,那麼無需多慮。他們要對方,但不會要求對方。這其實是最好的最本真的愛情。
結尾“我的亨利叔叔在威特斯臺柏爾教區做了二十七年牧師,遇到這種機會就會說:魔鬼要幹壞事總可以引證《聖經》。他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 ”最後一句,我的理解是,親愛的亨利叔叔,多麼平易近人,雖然仰望上天的神明,口中傳道,懷抱經文,心心念唸的卻是那誘人的口腹之慾,小小的一個先令,十三隻大牡蠣,吝嗇而貪婪的的人性,最小的本錢也能攫取到生而為人的樂趣。在享受俗世廉價趣味之時,他是可愛的亨利叔叔; 在二十七教區佈道之時,他是一本正經的教區牧師。任何人都有多面性。
又比如《嫌疑人X的獻身》,我的思考有:
不管你如何費盡心機地不惜血肉之軀來保護所愛的人,你的犧牲對她們而言等同毀滅!!
為愛情作出犧牲真的可以成全幸福嗎?一直不理解《月亮與六便士》說的,女人可以原諒傷害她的人,但永遠不會原諒一個男人為她做出的犧牲。看到結尾,靖子跪倒了石神面前:對不起,讓你為了我這種女人。。。我有了淺淺的領會,一個人的犧牲,會破壞另一個人感受幸福的能力(甚至權力),但凡其良知尚存。
孩子怎麼承受成人世界的汙暗?孩子不得不深一腳淺一腳地趟過汙水暗流,這也是東叔小說中最讓人揪心的地方。《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都是脆弱無辜的孩子先出手,他們對骯髒的成人世界何等怒不可遏,東叔瞭解,孩子的激憤與衝動是不計後果的。一眨眼的功夫,他們就走上毀滅之路。萬劫不復。
《嫌疑人X的獻身》結局,一顆承載著愛的心,仍然在東叔佈下的網裡迷茫著,找不到出口。
當然,這些只是思考的一部分,也非常的個人化,並沒有什麼價值。只是樂趣而已。讀書,讀後感,讀書筆記,都不是為了拿出來給人看的,而是取悅自己。僅此而已。
-
10 # 咪小小貓
我在讀書的同時,和讀完書,會做幾件事:
筆記。邊讀邊記,這有幾種方式,有時拍照,有時動手在本上記,有時在豆瓣上記。來不及記的,或者所影響閱讀速度的,就用標籤紙夾著,讀完了後,統一整理。這個包括一些有用的事例,好的段落等,發散開來,以後可以當作素材使用。
閱讀當中的感受。這一般是鉛筆寫在書的空白處,劃線,在旁邊寫,或者用標籤紙寫,夾在書裡,後一種方式一般用於我很喜歡的,想要收藏的,捨不得在上面劃的書。閱讀當中的感覺到了後面是寫整本書讀後感最好的片斷,串一串文章就成了。
讀後感。這完全是自己看完了對書中觀點,或故事的感受了。讀後感可以天馬行空了,任意胡扯…..其實也不是了,就是書中哪些個點,對自己震動比較大的,給我思想上有什麼衝擊作用。這些,我會寫個讀後感。寫讀後感的好處在於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學會質疑,思考,還加深了對書的理解。
書評。這個主要是個人對書的感覺。主要是書的評價,這本書好在好,差在哪,比起同類書怎樣,哪些觀點是比較新穎的,提出哪些不同於現有的觀點的。作者用了什麼寫作手法,等等這些。值不值得推薦,哪些人適合讀等。
寫書評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作者的整體作品架構,作者對整本書的思維,主線是什麼,暗線是什麼,其餘用了哪些線在輔助,是怎樣埋線的,等等。找找這些資訊,你會狡黠一笑:哦,原來黑暗料理藏在這裡啊,會恍然大悟,就好像大人藏了一顆糖被你找到了一樣,或者說,你知道,犯了錯,作者已經暗示了,接著後面會來一頓胖揍。看到這些線索,其樂無窮。
會摘錄金句。有道理的,有趣詼諧的,我都會選擇摘一些。以後也能用到。我們要成為一個睿智的有趣的人,不是都在於這些平時的積累思考麼。
-
11 # 紅塵紫陌語
在我認為,閱讀是一種良好的精神體驗,我沒有寫讀後感的習慣,但是我會把其中自己認為精彩的部分摘抄下來,沒事的時候會再翻翻看。我想如果每一次閱讀完都寫讀後感,可能對自己的寫作水平會有很好的提高,只是我很懶,沒有這個習慣。
-
12 # 馬哥談公考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看看個人習慣咯!感覺現在社會節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社會上能夠靜心閱讀的人群總體來說不多,能夠及時寫下觀後感並且成為一種習慣的人更少了,幹這些事的人應該是專業性比較強的人如大學教授,研究所研究員,專業評論員,報刊雜誌編輯等等,普通人應該很少了。
想當年,我的大學老師和我們上課的時候,就告訴我們閱讀時候要及時寫觀後感,讀後感,還要分門別類,一些名言警句,給你感觸特別深的段落要摘抄下來,最好用特製的卡片,還教我們為卡片編碼排序,方便整理歸納使用。時間過的真快啊,轉眼快20年了,老師的話言猶在耳,可是不爭氣的學生卻從來沒有按老師的話去做。
雖然我沒有寫讀後感的習慣,但是不代表我不喜歡閱讀,不能從閱讀中尋找感悟。我不是用筆記,而是用嘴巴說。一般看到書裡有個特別的小段子,我就會把它記在腦子裡,在與人交談中,在給學生上課時,或者在備課時自然融入,這樣,書本里的很多好東西自然而然為我所用,雖然我以前只是箇中學老師,但是透過這種方法,與我在華東師範大學當教授的同學交流時,侃侃而談,旁徵博引,瀟灑得不得了啊,哈哈。
-
13 # 伍鋅
相反,讀完一本書做了讀書筆記,就可以對書中知識有歸納和整理,就能夠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其實,很多厲害的人都是願意下功夫做讀書筆記的,比如錢鍾書先生,他在牛津大學的時候,因為圖書館的書不外借,他每次去圖書館都會帶著紙和筆,記下滿滿的筆記才離開。他一生做了3.5萬頁的外文筆記,1.5萬頁的中文筆記,還有2千多頁的日札。據說錢鍾書先生家裡是不藏書的,放的是一摞一摞的筆記。
那麼,具體而言,讀書筆記該怎麼做,怎麼利用讀書筆記來消化一本書的知識呢?推薦你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是奧野宣之。他被稱為“筆記本作家”,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他都將筆記本作為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將筆記術用得淋漓盡致。
他認為,讀過的書應該物盡其用,不但要記住書中的內容,還要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下圖是奧野宣之做的筆記: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將讀書流程分為“選書-購書-讀書-活用”四個部分,每個流程都有筆記本的參與:
在選書階段,用筆記本隨時記錄收集到資訊,包括別人的讀書建議、電視新聞、報紙雜誌、傳單海報,利用這些資訊,觸發自己讀書的靈感,挖掘出自己想要讀的是什麼書;在購書之前,整理收集的資訊收集,在筆記本上列好書單,拿著書單去買書,節省時間;在讀書階段,運用“蔥鮪火鍋”式筆記法,摘抄精華內容,寫上自己的評價感想;在活用階段,定期翻看讀書筆記,寫下重讀筆記的新想法,當進行寫作輸出時,用讀書筆記作為素材。“筆記讀書法”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精華部分。
1.只用一本筆記本在開篇,奧野宣之就動員大家準備一本筆記本,並且用“一元化”的形式進行記錄,就是將所有內容都記在一個本子裡,不用進行分類,只按照時間順序一條一條寫下去。
用“一元化”方式做筆記的好處是,所有資訊都集中在一個地方,方便查閱和回顧。
奧野宣之還強調,即使現在是數碼時代,筆記最好還是用手寫。他說:
即使你用手機拍照,花三十分鐘儲存了三十本書的資訊,也不如花三十分鐘抄寫一本書的內容有效率。 儘管抄書也不一定能記住全部內容,但某段文章、某個詞、作者的語氣和思想等等,都會隨著抄寫時的身體感覺被深深地刻印在頭腦和身體裡。2.用“摘抄+評論”的形式做讀書筆記摘抄的內容有三類——對自己重要的、引起共鳴的、重新整理自己認知的。
在摘抄之前,至少要把書讀上三遍,需要經過三層的篩選,確保你抄的是精華:
第一次閱讀,瀏覽全書,將認為重要的那一頁折一個角;第二次,閱讀折角的那些書頁,再次篩選出重要的內容,在同一頁上折上另外一個角;第三次,閱讀那些折了兩個角的書頁,如果覺得裡面的內容確實有價值,就可以用彩色筆劃線標記。經過三次篩選之後,劃線標記的內容就是精華了,摘抄這些內容。
只有在讀完書後對書中內容做出反應,進行主動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這本書的內容。
所以,剛開始沒有想法,寫下一句話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當下的想法,只要有了這個步驟,就能激發你進行主動思考、主動閱讀。
3.活用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一種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奧野宣之列舉了三種活用讀書筆記的方法:
第一是回顧,就是重新閱讀讀書筆記。以前看過某本書,當你想要回顧其中的內容,可以翻看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一般不用再去翻書。重讀筆記的時候,要從一個新視角來讀,要進行思考,將新的感想寫下來,有助於激發新思想。
活用筆記的第二個方法是輸出。比如,寫書評可以檢視相關筆記,進行材料組織,梳理思想。寫文章也可以參考以往的筆記,甚至將不同書籍的筆記進行混合組合,以A書的觀點作為B書的論據,往往能推陳出新。
第三個方法是將筆記作為解決問題的素材。對於一個問題,找到相關主題的筆記進行對照,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從A、B、C三本書中找出有用的部分以後,用C書來解決A書與B書相對立的部分產生的問題,再以A書的眼光來觀察B書和C書的事例,每次的情況都不一樣,但也都大同小異。總而言之,就是讓A、B、C三本書互相爭論,最後由我自己來做評判。另外,《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還介紹了19個高效閱讀的技巧,比如少依賴網路、多利用百科全書、地圖等工具書,收集利用書的腰封、書籤等。
-
14 # 悅思益明
我之前讀書的話,是不記讀書筆記的,那個時候的讀書,比較隨性,屬於隨便翻翻的情況。
所以,一本書讀完一段時間之後,就完全沒有什麼印象了。看過之後,基本等同於沒有看。
我現在的讀書,就開始有意識的讓自己記下一些筆記。我這樣做,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強迫自己在讀書的時候,能夠思考。讀書的時候,只有認真的思考,才能讓讀書的效應最大化。
這樣的想法,也是在讀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產生的。
這本書上面,作者介紹了一種尋讀法,簡單的說,就是,在一看書的時候,就要去想自己要把書裡面的哪些內容記錄下來,不斷的尋找對自己有用的點。
這個方法,我一直在使用。使用之後,我也會在看書的時候,有意識的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有用的知識點。這樣,一本書,就會不斷的思考,書讀完了,也能從書上收穫很多。
二,自媒體時代,自己的筆記可以吸引同頻的小夥伴,大家一起打怪升級。時間上了,就能吸引到很多同頻的小夥伴。
比如,我參加的恆言讀書會,每天看到小夥伴們認真的打卡,自己也會被激勵,從而很好的保持了閱讀的習慣。
三,透過別人的思考和經歷,助推自己的人生。這一點,也是我自己最近在讀《助推》這本書的時候,產生的想法。
現在的時代,資訊的傳播高度發達,我們已經不像之前那樣,缺乏優秀的作品了。現在的好書越來越多。所以,相對於“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最實惠的提升自我的方法。
透過書裡面作者對於一些問題的思考,或者作者的一些親身經歷,都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這些正向的思考,又會助推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這個選擇,將會伴隨我們一生。
期待透過自己的努力,換取不一樣的生活。
愛讀書,愛寫字。希望用走心的文字,記錄自己看過的書,走過的路。
寫作的路上,願我們一起前行!並肩作戰!
-
15 # 小夜曲的時光
現在這個社會中,我深感學習是革命的重要性,而做讀後感之類的讀書筆記或心得心法,成了重中之重。如果讀書猶如水過地皮幹一樣,絲毫沒有任何心得體會或感悟,那將不會存在任何意義。在人們眼中,無論這個社會是二元,三元甚至是多元化的社會,無論讀書閱讀的內容多麼奇譎與怪誕,仰或是多麼豐富多彩,必然要讀出內容心法,或者是讀後感,或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不過,現在不同了,每個人都寶讀書,而且範圍越來越廣,讀的越來越多,且寫閱讀後的心得體會是一種獨到的、分門別類記錄閱讀感受的習慣,需要記的也多了。 在多年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我深刻而貼切地感覺到,不寫讀後感是思想的不作為,思想的浪費。我以前雖然不寫讀後感,可我有記錄卡片的習慣。把心得體會寫在卡片上,也與讀後感一樣,從持傾讀後感卡片中,我受益匪淺,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系統,形成了博聞強記的特性,對以後的發展意義重大。
大家可以談下您們閱讀後的心得體會有記錄嗎?
-
16 # 伊茹娜2018
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閱讀都沒有寫讀後感,讀的大多是故事類的書籍,憑藉自己較好的記憶,讀完一本書就會其中故事大概梗概。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寫讀後感的習慣。
現在才發現古人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想知道是否真正的掌握一本書,讀完一本書之後就要做讀書筆記或者是寫書評、拆書稿、聽書稿,這些都會加深你對一本書的理解,並且把自己所閱讀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用文字輸出,在以後的工作也可以應用。
日本作者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教你如何把知識轉換為能力的書籍,作者一年閱讀300多本書後,總結出的高效閱讀法,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應用起來。
作者根據自己的目標而選擇讀書,並把書中的知識立刻用起來,這樣的讀書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書的目的有消遣、獲取資訊、增長知識,無論以上那種,你都需要把書中的知識轉為自己的知識,以消遣為目的,讀完書之後是與朋友茶餘飯後的談資,你的表達書中的內容,不做些讀後感,估計你讀完就會忘,其他更需要內化轉為自己知識,才能為我所用。
-
17 # 若辰讀書
有輸出,才能更好的輸入。
我覺得讀完一本書,要輸出點東西才能保證閱讀效果,讀後感、書評、拆書稿、金句摘抄、讀書手賬、思維導圖,講給朋友聽等等,都是很好的輸出方式。
1、讀書手賬2、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可以梳理全書的結構,在分支上寫關鍵詞,看著關鍵詞就能聯想起書中的內容
3、在豆瓣上寫筆記有時候是摘抄金句,有時候是發表閱讀時的感想
4、書評已經寫了58篇書評
5、拆書稿有時候也會寫拆書稿,投稿讀書平臺賺稿費
哲學家叔本華認為:
讀書和思考是兩回事,讀書時,人的精神為書本所支配,思考時是與外界隔絕,隨著自己思考而活動。不管讀書多少,思考不能停,就像“在風中煽火一般,必須連續不斷地扇動,才能維持火焰不斷。
-
18 # 小貓鬍子103240101
我讀文學類書,也讀科技類圖書,但很少正式寫讀後感,記得只有十分打動我的文學類書,其中有我敬重的人物時,我寫過幾次,而且是以日記的形式寫的,一是林海雪原,二是青春之歌,三是野火春風斗古城,四是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科技書只歸納一些精華摘抄,公式彙總,這些對學習,工作幇助很大。我覺得也算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
19 # 在下千城
凡是不做讀書筆記的閱讀都是耍流氓。
既然是讀書,怎麼可以不做讀書筆記呢?這是一件非常不可理解的事情。
不過現在真正讀完書以後,做筆記的人確實太少了,因為讀書本來就耗費很多時間,再花費同樣的時間寫筆記的話,反倒會覺得浪費了時間。比如讀書1小時,寫筆記2小時這種情況,的確很尷尬,但這恰恰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第一,讀書的價值真正的來源地恰恰是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你肯定讀過很多書,你也知道在讀書的過程當中,我們只是一頁一頁的翻眼睛去看、腦袋去吸收而已。但是你並沒有把這一部分知識真正的納入到你的體系當中。而在你寫筆記的時候,需要思考,需要去回想,需要去記憶,這個過程有一些痛苦,因為比單純的“看書”更難一些。但恰恰是痛苦的過程,反倒是最有價值的地方,所以寫筆記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說拿出來給別人看。最本質的目的是我們把這本書吸收掉。
第二,寫筆記能夠提升你的讀書成就感不管是思維導圖還是文字筆記,還是手繪筆記,只要是你寫的筆記,拿出來給別人看的時候,別人就能夠知道你的確是讀完了這本書。因為你能夠把你寫的東西給別人看,眼睛看得見、摸得著。而如果你不寫筆記,你跟別人說:我讀完一本書了。別人可能會不信,因為他看不見也摸不著,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他自然會懷疑。
所以你可以寫讀後感,可以畫讀後感。不管以何種形式,都一定要把讀後感做出來。這才是最關鍵的。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
20 # 娛情趣事
你知道自己到底處於第幾重境界?
第一重:只讀書、不做筆記
第二重:只做簡單標識類筆記
第三重:開始做機械性摘抄類筆記
第四重:開始寫讀後感或書評
第五重:運用多種工具,將讀書筆記更體系化
第六重:你的讀書筆記,成為別人的閱讀素材
回覆列表
現在很少人有記錄讀後感的習慣了。
這個習慣更像是“消化閱讀”。
行動網路時代,人們大多是靠碎片化的時間閱讀,一般都不會隨手記錄下所感所想。
記筆記是個好習慣,可以加深印象,又能提升個人的領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