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而蘇軾在這裡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說日常平淡之物,乃含絢爛之意。作為的一個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或許可以給我們啟發。我們先來看他的畫,他流傳下來的畫不多,比較出名的一個是《枯木怪石圖》。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幅畫並沒有描繪什麼美好的事物,僅僅是一個奇形怪狀的石頭,一個乾枯瘦癟的老樹,那麼蘇軾為什麼要畫它?

    實際上,蘇軾在畫這幅作品的時候,境況不好。他當時是徐州太守,曾親往蕭縣聖泉寺是在那裡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這幅畫幾乎代表了蘇軾在美術教材的美術史上的形象。在當時的政壇,蘇軾是左右兩派都不接納的“燙手山芋”。早年他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認為新法步伐太快,容易產生社會流弊,因而不見容於新黨,甚至在"烏臺詩案"中險些喪命,後被貶黃州。王安石罷相後,司馬光起用了包括蘇軾在內的舊黨人士,但蘇軾同樣不贊成司馬光全盤否定新黨的舉措,所以又受到舊黨的猜忌,其後蘇軾屢遭貶斥,竟一個月內三貶其官,最終將他貶至廣東的惠州、海南的儋州。

    如此傳奇而又充滿曲折的道路,讓蘇軾極其喜歡錶現一些奇怪的東西,是因為"怪怪奇奇,蓋是描寫胸中磊落不平之氣,以玩世者也"。蘇軾自己在詩文中說: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功業未就無疑是其人生最大的痛苦。而他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莫過於看到郡下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無災無禍。蘇堤的湖光山色,徐州的野老頑童,鳳翔的喜雨亭都烙上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本質力量”,所以,這些人和景進入他的眼簾,他的全身心都會被無限的恬淡、欣慰和澄明而包圍。作為一個政治家,蘇軾一直在追求著這種難以企及的“美”,這已經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名利層,追求的是審美的忘我之境,即“自我實現”之境。正如浮士德在幾番求索之後終於在圍海造田的造福人類的事業中發現了人的生命的偉大與莊嚴,“你真美啊,請為我停留!”這是生命進人至真至純的幸福歡樂的極境的由衷吶喊。

    因而,這種自我實現,超然物外的心態,不需要遵從現實社會世俗的審美觀點,一些自認為挑戰了審美底線和審美享受的“怪奇”之態,可能更加符合蘇軾作為一個文人畫家自我的意趣追求。這也就決定了蘇軾不會去表現枝繁葉茂的欣欣向榮之態,不會去表現燈紅酒綠的人生歡快。畢竟,那些都是一時之樂,非人生常態。在他看來,平淡的、普通的,才是長久的,正因為其平淡、普通,才蘊涵著人生無限的可能。

    我國著名的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提出了中國美學史上兩種不同的美的理想,一種是追求色色的華麗之美,一種是追求芙蓉出水的自然之美,前者是一種追求在藝術上儘量的光鮮奪目,,而後者則突出在樸實的藝術表達過程中表現藝術家的思想和人格,這兩者之間雖然沒有孰優孰劣的差別,但是在藝術的境界上、對人生的態度上卻體現出了兩種不同的深淺層次,那麼,蘇軾無疑是屬於後一者。

    蘇軾的生活背景是處在北宋的後期,這一時期是北宋從鼎盛到衰落的轉變時期,作為有自我意識覺醒的知識分子,一方面他在傳統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積極的入世,強調作為一個士大夫個人的修養,即用自己的文字去幹預社會,達到“致君堯舜上”的藝術理想。但另外一方面,蘇軾又在嚴酷的政治環境以及社會現實的逼迫下慢慢屈服,思想中有了傾向於佛老一家的思想,因此我們認為蘇軾在飽嘗生活和仕途的顛破流離之後,逐漸形成了曠達豪邁的人生態度,。他在藝術的表達情感上,更加超然物外,在藝術上,他追求體現老莊道家思想最高藝術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這種意境一如我們前面所說的,他在枯木怪石圖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奇怪,平淡和平凡的美。

    但值得注意的是,蘇軾所說的平淡並非是平易淺俗的那種淺薄之氣,而是強調符合道家思想的無為自然和禪宗思想的平淡平和,曠達自適。蘇軾將老子、莊子和禪宗的審美主張作為藝術家追求的目標,在這種思想的要求下,把自然界表現萬物的形體和麵貌提取出一種符合他們美學主張的要求,即平淡在形式和內容之間結合起來加以表現,蘇軾以老莊道家及禪宗清淨空明的胸懷,觀照萬物,創造出符合其最高藝術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也即是: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蘇軾被貶黃州是他思想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他的藝術創作達到了頂峰,創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比如我們知道的《黃州寒食帖》是他在中國書法史上最為重要的一部行書作品,被人稱之為第三行書,在這部書法作品裡,他用驚心動魄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孤苦困頓的情境下百感交集的人生況味,體現出了他對人生和社會的感慨。

    蘇軾以平淡作為藝術的最高理想,這一思想與他所推崇的老莊道家的辯證思想有深刻的關聯,老莊之學雖然推崇自然和無為,但是又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即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這一方面是指追求的自然混沌,未經人工汙染的天真,純樸的狀態,另外一方面,他們又追求無為之外虛無的本體特徵,體現出宇宙的生氣和生命,即所謂形而上者的意義所在,反映在藝術上,則是不僅寫出了物質形而下的形象,更要體現出形而上的氣質與狀態。

    如果說蘇軾思想中道家的因素影響了他藝術創作中自然瀟灑的一面,那麼蘇軾思想中的禪宗思想則體現在他美學方面所強調的坦然曠達。晚清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有過這樣的定論:“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學小育》)蘇軾作為宋代著名的文學大家,無論是詩、詞、文,還是繪畫、書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這與他本人的才學努力是分不開的,更與當時社會中盛行的禪宗文化密不可分。他的思想以儒為主,兼顧釋、道,他接受了儒家積極進取、熱愛生活的精神,又吸取了佛門隨緣自適的思想,坦然面對一切打擊和不公.保持自已寵辱不驚曠達的人格尊嚴,並排斥佛教的一些消極方面。儘管他開創了以詩為詞,提高了詞的地位,開拓了以俗為雅的審美情趣,並寫了很多富於人生哲理和禪趣的詩,但作為一一個不斷遭受打擊的文人,他同樣流露出對人生的不解,對命運的無法把握,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虛幻。

    與這一藝術美學思想相反的是中國儒家的美學思想,中國傳統的審美觀點是要求文藝作品服從於道德倫理政治,提倡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到了唐代中葉,那些為封建文藝立法的巨匠,如杜甫,韓愈,顏真卿等,都持有相似的觀點,白居易更是主張文章和詩歌要為君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這個道理。

    蘇軾所信仰的禪宗正打破了這一個藝術局面,讓中唐以來,安史之亂的知識分子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他們可以盡情抒發自我心靈的自由世界,所以不是人物或人,更不是人的活動,而是人的心情,成為了藝術美學的主題,這形成了一種新的審美趨向,他身為北宋文壇的領袖,從未有韓愈那種好為人師的不可一世,在藝術上更反對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張,開創了一種遠離憂憤、質樸無華、寧靜自然的藝術境界,體現出了別樣的風格情趣,即及我們前面所言的絢爛之極,始於平淡。

    在禪宗的意味下,這種平淡應該還包括紋理自然,姿態橫生的豐富內涵,他的兩首膾炙人口的小詩,說明了這種審美趣味,一個是寫西湖:

    水光洌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說明最美的審美物件正是自然存在,另一首是寫梨花,在東坡先生眼中,純白的梨花,雖然沒有其他的花卉絢麗色彩,卻更強烈更濃烈,這不正是平淡為絢爛之極的生動寫照嗎?這種美學觀點給後世以及大的影響,後來清朝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就讓他筆下的人物寫出了“淡極始知花更豔”這樣絕妙的好詞。

    所以,在古往今來的詩人中,就只有陶淵明最符合蘇軾的美學標準了。陶淵明那“心遠地自偏”的處世哲學才是蘇軾最讚歎的。整個南北朝,陶詩並不很被看重,終唐之世,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睞。直到蘇軾,才被抬高到了獨一無二的地位。《蘇東坡全集》裡,和陶詩的作品就在120首之多,他對詩聖詩仙並無這份恭敬。蘇軾發現了陶詩那種“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詩歌真諦,和詩用極為平淡樸質的形象意境中表達出的田園牧歌式的情調,認為他的詩歌是美的極致,藝術的頂峰。之後,陶淵明的地位被確立,陶詩也以蘇化面目流傳下來。千年來,人們只關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飄逸瀟灑,而忽略了“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金剛怒目”,恰恰證明禪宗這種平淡自然的美學意趣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

    晚年的蘇軾在給人談到自己的書法作品的時候,他說:

    我書意造本無法。

    此之無法,非無法無天,而是不為法而強求法度,不為法而法。這是以一種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禪宗的自然平淡作為標準,從而達到無意於佳乃佳的境地,是一種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醜惡和矯揉造作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他反對裝飾浮雕,並把這一切提高到某種透徹領悟的哲學高度。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美學追求,基於他對禪宗的深刻領悟,蘇軾將他遭際多變的人生變成一種有意義,一種復歸本心的詩意存在,在他的藝術作品中得到了生動詮釋。

  • 2 # 田子369

    有的死了/他還活著……初中時讀藏克家這詩老師講了還是不理解——怎麼死了還活著呢?這不互相矛盾嘛。後來才知道這是用兩個不同的標準得出的正確結論:從肉體從生命看人是死了;但從精神看他的思想他的風格還活在人們心中:例如偉人毛澤東和他倡導全國人民學習的雷鋒就藏詩所寫也。

    蘇軾的"平淡"和"絢爛"也可以類推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詞:從表面從形式看平淡和絢爛是反義詞,但從精神層面看,平淡是絢爛之至就通。所以才有了平平淡淡才是真、寧靜致遠、之說。陶淵明棄官隱居過上平淡的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不是平淡就是絢爛之至的範例嗎?桃花園記不就是世外桃源平淡就是絢爛之至的理想寫照?

    再說:絢爛不是天上白白給你掉下來的,要絢爛,就得去努力甚至去拼搏,要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甚至與自己鬥,不說流汗甚至流血那挫折的苦惱那失敗的打擊從精神層面講那還絢爛嗎?當然,要不要這樣的絢爛,就因人而定了:有人就喜歡追求在險峰的無限風光;有人就跟淵民一樣,與世無爭,平淡是真,這就是以另一種形式出現的絢爛之至。平淡:外順其自然;內求心靈的淡泊寧靜,有無為而治的味道——這種絢爛才是有生命力有長壽的真正絢爛。

    人生於世,無論窮人富翁,管他達官顯貴與芸芸眾生,最後的勝利就是屬於最後倒下的——所以人們說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有限的生命與無窮的時空相比,身體健康才是自己的才最為寶貴——平淡的絢爛多些舍少些得多些心寬體胖少些物慾貪婪——只有像蘇軾這樣的高人才能真正享受這樣的絢爛也。

    最後從哲學的層面說:一切事物都是向著它的相反方向發展的。任何事物都在對立統一的規律內。平淡和絢爛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以此蘇軾之說深含哲思;極樂升悲、苦盡甘來這些成語可以順理成章地解釋蘇之說也。

  • 3 # 老馬識途183228897

    類似的文學觀點還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太羹無味;氣盛,則言之長短、聲之高下皆宜等等。蘇軾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還曾說過一句話,或可作本句的註解: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隨物賦形………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 4 # 種花家的小兵

    蘇格拉底說:“我們需要越少,就越近似神。”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簡單就是我們耍追求的“精神國度”。

    生活中,我們喜歡跟小孩子玩兒,因為他們簡單;我們願意跟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因為他們簡單;我們留戀大自然的懷抱,因為它簡單;我們熱愛一切美的東西,因為它們簡單……可見,簡單蘊涵著真、善、美的內容。

    而怎樣才能活得簡單呢?

    用自己的雙手換來的果實,裝扮自己的生活,就象醫院的清潔工,她會拿病人的鮮花裝扮自己的汙物間。可是,世間有多少人貪得無厭,把慾望推向極限。個別的公務員花著國家給了薪金,還要收取賄賂。該拿的拿了,不該拿的也拿了,而且越來越拿得理直氣壯,拿得厚顏無恥,拿得無休無止……原本平靜溫馨的生活,因為不停地“拿”而起了波瀾,進而驚濤駭浪完全打亂了生活,甚至他們因此被淹沒其中。一句話,慾望、處理得恰當,就是希望;處理得不好,就是失望,甚至是不可挽救的絕望。因此,要想活得簡單,就要減少慾望或者消除慾望,就像你想讓莊稼長得好,就必須把雜草除掉一樣。

    而控制慾望,就要看淡名利。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實名利無非是一些花花果果,也許會給你一時的光鮮和甘甜,但最終還是不可避免會凋零和腐爛。屬於自己的,就放心擁有;不屬於自已的,就果斷放棄。春秋時宋國賢臣子罕,曾有人給他獻玉,他淡然一笑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美玉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那麼咱們雙方都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因此,只有看淡名利,我們才能守住自已。

    耍想牢牢鞏固好慾望的底線,還必須做到寵辱不驚。詩人汪國真說:“月園是畫,月缺是詩;仰首是春,俯首是秋。”無論資排輩生活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遭遇、變故,都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就像范仲淹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香港作家倪匡說得更直接徹底:“順、逆,都是一個人的意念。”

    因此,當命運的烏雲席捲而來的時候,你不妨亮出心靈的亮劍,去驅散心靈的陰霾。只有做到如此淡定.你才能地活著,不去計較太多,尤其是不去計較結果。有一位夫人曾督促羅曼·羅蘭抓緊寫作,快出成果,他卻回答說:“一棵樹不會太關心它結的果實,它只是在它生命汁液的歡樂流溢中自然生長,而只要它的種子是好的,它的根紮在沃土中,它必將結出好的果實。”他回答得很精彩。我們身邊的世界喧譁嘈雜、燈紅酒綠,只有守住自己的本心,才不會迷失自我,才不會擾亂自己的生恬。

    蘇軾說:“平淡乃絢爛之極也。”照此說法,簡單就是經歷千錘百煉如此“複雜”後的狀態、境界。可見,簡單:不是空白,不是粗糙,不是簡陋,而彙集了人生百味的豐富與安靜。

  • 5 # 李山abc

    “平淡乃絢爛至極”與“大音稀聲”一樣,反映了人的思想覺悟達到很高程度的精神境界,它是自然的、和諧而完好的狀態。道家的“道法自然”就是基於這個理念。人的認知能力強了,才能淡化對事物的神秘感,即胸有成竹和相由心生的因果關係所致。人的思想境界低,對這句話就難理解和贊同。

  • 6 # 楚河鷹

    平淡乃絢爛之極,我的理解是,這句話要分誰來講,要看什麼時候講。它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

    很多人上來就是一頓引經據典,推崇備至,咱深不以為然......

    一個乞丐跑到你跟前,跟你講,“平淡乃絢爛之極”,哈哈,你那種莫名其妙,不屑一顧的表情,咱一想起來,就覺得好笑。

    大家都很忙,好嗎?——大家都在為美好生活努力奮鬥,鼓足幹勁,力爭上游時,你來句,“平淡才是絢爛之極”!估計大家立馬讓你有多遠滾多遠,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你一堆大白話,堆砌成文,還標榜“平淡乃絢爛之極”!哈哈,高考零分作文卷就是你!——打發你一輩子“絢爛之極”去!

    當藉藉無名,然後成大咖後,再來句“平淡乃絢爛之極”,可能才能服眾!別人也會覺得過渡自然,順理成章。這就好比東哥那事,大家都會覺得被下套。如果換成乞丐,那大家又會如何覺得呢?答案不言而喻......

    作為豪放派的最牛大詞人,蘇軾當然有資格說,“平淡乃絢爛之極”,換成阿貓阿狗來講,相信你分分鐘讓他滾遠一點。

    平淡乃絢爛之極,那難道絢爛之極就不是絢爛之極了嗎?馬爸爸說他不喜歡錢,前提是他有無限多錢!

    平淡乃絢爛之極,前提是他得先“絢爛”......

  • 7 # 過去和現在6

    人生的絢爛,各有千秋。

    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溫飽與和睦,健康與安全。這是窮人的絢爛。

    溫飽不成問題,和睦健康,遵法守己,樂善好施與安全之外還求自由遊歷,悠哉悠哉。這是富人的絢爛。

    政通人和,清正廉明,萬民擁戴。這是官員的絢爛。

    若窮人朝思暮想一夜暴富,不安本份,荒廢田畝,家業不營,將何以絢爛?

    富者欺弱媚富,求官望政,行賄行腐,又豈能絢爛?

    官者曲意奉上,一門心思向上爬,當了知府望宰相當了宰相想皇上當了皇帝想成仙豈還有絢爛?

    所以,各守本職,盡職盡責,各安天命,摒棄非份之想,不求無妄之財,不謀無為之祿,各安天命,享受這份平淡才是人生真正的絢爛。

  • 8 # 清嵐如風

    平淡是一種心境。蘇東坡不僅僅是一名詩人,更是有大智慧的佛教居士,他的詩句不僅僅是詩,更有禪者徹悟後的瞭然,所以不能以常人的觀點去體會詞彙的單層含義。

    東坡居士早年禪理還不甚瞭解時曾與金山寺高僧佛印禪師相有“一屁過江”的趣談。據說東坡居士突然靈感來了,隨即寫了一首自詡為不朽的五言詩偈: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差人送到禪師處。禪師看後,只批了兩個字,便交給書童原封帶回。

    蘇東坡開啟後,發現紙上大大書寫“放屁”二字。他一氣之下被船過江找禪師理論。船靠岸時他發現佛印禪師已站在江邊含笑相迎。

    東坡一見佛印禪師,怒氣衝衝質問:“佛印!你怎可隨便惡口罵人?”

    禪師不禁哈哈大笑道:“大學士!你不是自誇『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就把你打過江來了呢?”

    蘇東坡恍然大悟,深感慚愧。

  • 9 # 悟道聚靈子

    大道至簡,平淡是真。 乃是看過絢爛景色,體驗百味人生後參悟所得之大智慧、大能力。平淡之中蘊含大道理,即為平和、淡泊,更多的是一種人生修為的進境,一種心態的大成熟。一種面對人生成功失敗高潮低谷都可泰然而處之的淡然之心,實難能可貴!

  • 10 # 黃土情愫

    《平淡乃絢爛之極也》

    這是蘇軾給侄子書信中的一句話,原文:“得書知安,並議論可喜,書字亦進。文字亦若無難處,只有一事與汝說。凡文字,少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汝只見爺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樣,何不取舊時應舉時文字看,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當且學此。只書學亦然,善思吾言。”

    顯然,這是蘇軾對作文的一種經驗之談。意思是最初作文章,不要追求什麼“平淡”,那麼,這個平淡,很顯然就不是“平淡”了。

    蘇軾在這裡所說的“平淡”,是一種人生閱歷後的大情懷,文章立意下的大格局,筆法自然中的高度簡潔――乃采色絢爛之至極也。就像純青的爐火,只有經歷了轟轟烈烈的燃燒,方能達到的那種看似平淡的藝術境界。

    如果一開始就追求平淡,那麼,就會像沒有經歷過風雨的人生一樣,是平庸而不是平淡了。

    大文豪蘇東坡經,史,子,集無一不通,他深諳道家“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奧妙。“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平淡,自然。這顯然是人生經歷了風雨之後的頓悟。

    他告誡子侄,寫文章也是這樣,“少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看他早期應舉的文章,實乃文采飛揚,辭藻華麗,跌宕起伏,奇言妙句,疊出不窮。的確不失為初學者的範文標本。好像風雨之後的晴空,純藍明淨,纖塵不染而美到極致。

    白居易力求農婦都能明瞭的那種通俗簡約,和返璞歸真的平淡。魯迅先生在《蓮篷人》中寫道“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無不與蘇軾的絢爛之極是平淡如出一轍,實乃是對人生的的一種頓悟,寫文章的一種經驗之談。

  • 11 # 三月二十

    平淡乃絢爛之極,火熱乃冷漠之始。

    人與人相交,事與事牽連,日與月互運,此起彼伏,彼衰此盛,陽極必陰,生盡必滅,乃自然之態,亦天地萬物一定之理。

    天下無不散之宴,人間無無疆之壽,唯理永在?

    平淡如水,雲捲雲飛千里遠,雨落雪飄隨時還。更有那堅冰如鐵,劍指滄浪之水,回頭是岸,洶湧更澎湃?

    火熱若磐,絢爛處英雄蓋世,擊水三千而繼往,一鼓作氣力已衰。因其快馬加鞭無餘地,乘勝直追釀禍災?

    故爾,作為且留半分過,愛極且莫瘋狂愛?

  • 12 # 我是人間惆悵客英子

    我覺得一個人對好詞好句的追求也許也是寫作必經的一個過程。回憶自己的高中,對寫作還算喜愛,所以在看到一些亮眼的詞彙的時候,會將之摘抄下來,以便自己寫作的時候可以翻開來找出一些個詞來用到文章裡,但如果真正堅持寫作的話到後來一定會慢慢開始不刻意去修飾文字,轉而欣賞那些看似平淡卻又能夠直抵內心的表達。所以蘇軾還是透徹的,“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沒有經歷過絢爛的平淡不是真平淡,沒有經歷過繁華的荒涼怎麼會是真荒涼?所以我認為真正想要去追求語言之美的人他一定會慢慢領悟到平淡才是絢爛之極的道理,只不過這一定需要時間,需要磨練的過程,絕非一下子就能成熟老到的。要能夠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心,那麼文采就能為己所用。所以我現在覺得真正喜歡寫作的人,不會永遠停留在“彩色絢爛”的階段,而是會隨著歲月日臻成熟,追求一份平淡而真實的心情。

  • 13 # 芥藏山房

    中國書法的核心精神是“陰陽生焉”,所以欣賞一件書法作品,發現其中的妙處,常常用到一組反義詞:大與小,方與圓,濃與淡,疾與遲,潤與枯,曲與直,等等。

    孫過庭《書譜》有云: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將書法的初學狀態和高階狀態,都用“平正”來描述。

    趙之謙說,“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故書以不學書、不能書者為最工。”他更是直接將三歲小孩和耄耋大儒等同起來,認為是最有可能工於書法的兩種人。

    以上種種,與蘇軾“平淡乃絢爛至極”的說法類似。

    蘇軾本人的書法天真爛漫,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典型代表,與唐代書風的法度森嚴拉開了差距。

    平淡乃絢爛至極,近代書家,謝無量、弘一法師、魯迅,庶幾近之。

    提起謝無量,就會想到“孩兒體”。觀其書作,一眼看不出看其所宗,反覆體味中便發現他同時繼承了晉帖的氣韻生動和南北朝碑刻書法的質樸自然。他的書法,明顯屬於平淡至極、絢爛至極的型別。

    弘一法師,早年以魏碑風格為主,出家後則歸於平淡一路,其絕筆“悲欣交集”,是近代書法史上的名作。

    魯迅不以書家名,其於書法自視甚高,評者也將其視為近代書壇的一流人物,認為有魏晉氣息。

    書法追求技巧,但是書法的終極境界並非為了炫技。

    最高明的書法,人書俱老的階段,是看不見書家的機心,而是一任自然。

    蘇軾,大概就是這麼意思吧。

  • 14 # 此箋

    “平淡乃絢爛至極”,原文出自蘇軾寫給自己侄子的書信《與二郎侄》。蘇軾從自身的學識體會出發,向侄子論述了寫作之中“平淡”與“絢爛”的辯證關係,以及創作的藝術規律

    “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汝只見爺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學此樣,何不取舊日應舉時文字看,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當且學此,只書字亦然,善思吾言”。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蘇軾所言的“平淡,絢爛之極也”,乃藝術創作的最終階段。在蘇軾看來,寫作應該是從“氣象崢嶸,彩色絢爛”到“漸老漸熟”,再到“乃造平淡”的一個不斷“揚棄”的過程。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

    但蘇軾的侄子,只看到了蘇軾技藝成熟之後的“平淡”,而沒有看到蘇軾曾經行文也是“高下抑揚”的縱橫捭闔。那種“一語天然萬古新”的“平淡”,是經過時間與才華累計之後的“豪華落盡見真淳”,是蘇軾人生閱歷不斷積累與寫作手法不斷成熟之後的蛻變。這種蛻變,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是不斷揚棄的過程,是量變導致質變的過程,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過程。這種蛻變,也是莊子所言,“既雕既琢,復歸於樸”的過程。但就蘇軾而言,那是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不斷淬鍊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平淡”,是蘇軾筆下的“人間有味是清歡”,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它不僅是文風的返璞歸真,更是精神上的通達與淡泊,是蘇軾經歷了生命的鼎盛,而又屢遭貶謫,最終歸於平靜的淬鍊過程。“平淡乃絢爛至極”,不只是藝術創作所要追求得最高境界,也是我們心靈成長所要追求的境界。只有人生曾經努力地綻放過,絢爛過,甚至凋謝過,才能在風雨之後,收穫內心的平淡清和和心靈的平靜曠達。就像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走過萬水千山,度過千難萬險,看過繁花似錦,見過落英繽紛,我們所說的“平淡乃絢爛至極”裡的“平淡“,早已不是當初的“平淡”,而是絢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我們最終追求的這種“平淡”,是精神上的自由與曠達,是擯棄浮華之後的自然與沉靜。而要獲得這種“平淡乃絢爛至極“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去歷練,不斷去提升。它絕不是守株待兔的靜觀其變,也不是不求上進的渾渾噩噩。我們的創作與生命都必須要經歷歲月裡的千錘百煉,才能有“曲徑通幽別有天”的自然,和“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寧靜。

  • 15 # 過客285613950

    平淡、絢爛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兩個相背而行的詞語,其實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某些場景,比如:一大片綠色的荷葉,中間突然開出幾朵鮮紅色的荷花,這場景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一大片平淡的荷葉中突然冒出幾朵絢爛的荷花來呢?同理:蘇軾對侄子要表達的意思也就不難理解了,他應該是告訴侄子作品總要在平淡之中突出重點,作品才能在平淡之中脫穎而出,才能展現出絢爛的地方來。

  • 16 # 瀟湘子41563803

    ‘平淡乃絢爛至極’,那是方家、裡手才能說出口的話。例如有錢人說‘減肥’,那是誠心誠意的(乞丐說不是吹牛皮,就是做夢)。寫詩作文字來就平淡的,你還吹噓自己的平淡,那不是‘絢爛’,那是‘平凡’。打個比方,一個跑馬拉松的站在終點線上,能和眾多站在終點線上的拉拉隊一樣嗎?

    不是所有的平淡都是絢爛至極的,這個水平的絢爛是平淡裡面的鳳毛麟角啊。

    換個角度說,不是所有的絢爛(甚至極其絢爛的)都是平淡的,正如有錢人低調的少而高調的多,真正低調的有錢人那才是有錢人中的高高手。作詩文也是如此,自己水平很高了,卻儘量避免用炫才的方式來表達,悄悄把平素得心應手的表達方式放棄,再另闢蹊徑,創造寫詩作文的新高度。能這樣從容表達的,一定是文字實力很強很強的高高手。這樣的‘絢爛’不僅僅是陽春白雪,也能容納‘下里巴人’,它的好處是:能雅俗共賞。

    ‘平淡’和‘絢爛’是兩個看似不相關的範疇,但是,高手能把這兩個範疇拉近距離並讓它們有一小部分重疊在一起,這些文字高手就‘腳搭兩隻船’一般地玩詩文於掌中。

    蘇軾的詩歌正如他說的那樣,平淡中飽含著深刻的思想和誠摯的情感,時時‘不經意’地展示著自己不同凡響的才能。例如一首《題西林壁》四句大白話既抓住了廬山山勢‘秀’和‘奇’的特點,還抓住了廬山多雲霧的特點。尤其讓人佩服的是:詩句一箭雙鵰,除了寫景,還有人生、世事的感悟。28個字,惜墨如金,含而不露,這是觀察入微,是聯想豐富,是文字功夫的爐火純青。又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磅礴了多少感觸,‘故壘西邊’多少緬懷呼之欲出,‘人生如夢’水到渠成,嘎然而止。都是大白話,平常人也能說,但平常人不能把這些話都寫到一起來。又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是大白話,但有了‘不知天上宮闕……’,有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感情真摯已經把文字‘’膨脹‘’到了極致。

    總之,蘇軾這些詩詞看似平淡無奇,可是處處都有驚人的絢麗多彩——他是駕馭文字的高手。

    蘇軾身體力行,反對故弄玄虛,提倡清新詩風。這是文學愛好者要好好思考一下的,大概學習寫詩作文的人,開始都會追求詩文的‘唯美’,其實,真正上到‘唯美’的臺階時,就應再追求,去爬爬‘減肥’臺階。這是文字工作中的一個‘揚棄’過程,是更上一層樓!蘇老先生苦口婆心,我們應該用心領悟。

  • 17 # 美人豐盛

    “平淡乃絢爛至極”這是一句人生哲理、一種人生境界,也是蘇東坡一生的座右銘。

    蘇東坡的一生並不平淡,“平淡乃絢爛至極”中的平淡,只是在一種理想人格之下所體現的人生境界。

    蘇東坡絢爛而平淡的一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蘇東坡的父親蘇洵是一個勤奮而極其真實、耿直的人。父親的人品和學識,為蘇東坡日後的文學成就、人品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蘇東坡21歲首次赴京趕考,即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極第。(險獲第一,因主考官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數年後,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蘇軾入朝為官,正值王安石開始變法,二人政見不和。在強壓之下,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期間蘇軾又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陷人獄。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神宗駕崩後,太后聽政,重新啟用了司馬光作宰相,蘇軾也被召還朝。但回到政治中心的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於是他又得罪了新黨,無奈之下再次自請外放到杭州當太守。

    在杭州,蘇軾開始治水,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杭州老百姓感念於他,將堤壩起名為“蘇堤”,他也備註老百姓愛戴。

    但此後他再貶,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條件艱苦,但他從中找到了貧困的田園生活的樂趣,讀書作畫耕地。

    剛習慣了田園之樂時,元符三年(1101年)徽宗又召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享年66歲。

    蘇東坡一生政績卓著、愛民如子、文韜武略兼備,在慈善事業和公立醫院領域首開世界先河,帶給當時的世界生機和溫暖。

    蘇東坡的的大愛品格和人道主義精神

    蘇東坡擁有大愛品格,善良寬厚的人性和人道主義精神,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第一個是他借朝廷對自己信任時為民請命。

    元佑七年(1092年),皇太后召他回朝為三品翰林學士期間,正值江南水災,大批難民渡江北上,逃離江南。水後之後到處有田無人、有人無糧,“殍死之餘,人如鬼臘”。

    但是苛刻的稅賦仍在,蘇東坡因此上書請求寬免貧民欠債(新法造成的民間餘害)。

    這是一道長五千字的表章,表中所列債務達十種之多。上表後一開始沓無音信,蘇東坡多次爭取,朝廷才先後下令部分寬免了老百姓的官債。

    之後,他又擔心朝廷不夠重視,又上了一道私人表章給太后,建議太后頒佈如他所擬的聖旨:

    “訪聞淮浙積欠最多。累歲災傷,流殍相屬。今來淮南始獲一麥,浙西未保豐兇。應淮南、東西浙、京田諸般欠負,不問新舊,有舊官本,並特予權住催理一年。使久困之民,稍知之飽之樂。”

    太后因急於用人,所以按他所奏表章,擬定條文,處理債務,至同年七月,蘇東坡所請,朝廷皆正式頒佈實行。老百姓的公債,全部由朝廷下令寬免。

    二是,蘇東坡雖屢次受人迫害,但卻從不曾仇恨他人。甚至在他得權得勢之時,也從未打壓過他的對手。

    蘇東坡以前在靖江時,宰相章悙曾對他一貶再貶,對他施以迫害。

    後來章悙被貶至蘇東坡管轄之地,他兒子章援擔心蘇東坡報復,就給蘇東坡寫了一封信,探探蘇東坡對他父子的態度如何,讓他萬沒想到的是,蘇東坡的回信對章家絲毫沒有仇恨,更沒有幸災樂禍。蘇東坡在回信中說:

    “某與臣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已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書至此,困憊放筆,太息而已(1101年)六月十四。”

    信的意思是說,和你父親相交40多年,中間有點小的不和而已。聽說你父親在年老時被遠貶,我很難過。

    寫此信,離他七月二十八日去逝,僅一個月又十四天,他這個時候還在同情別人。這就是他人道本性使然、大丈夫的英雄本色,更令人敬佩。

    蘇詩中尋找“平淡中的絢爛”

    因蘇東坡人格偉大、學識淵博,所以讀他的詩是一種享受——處處可見其人生滄桑真意,也處處可見他的淡泊、豁達心境。

    比如《和子由澠池懷舊》一首: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這段詩文,曾為佛家、道家所應用,因為其中蘊含了高深的佛理和道法,“雪泥鴻爪”也因此成為眾所周知的成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選其二)

    其一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其二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裴回。

    這些詩是在他被貶杭州時,遊覽西湖坐船所見的妙趣。由此可見他的樂觀心態,並不曾為名利所困。

    在蘇東坡日常生活中尋找“平淡中的絢爛”

    蘇東坡不只是一個名人,而是一個生動有趣的人。

    蘇軾被貶到黃州時,為生計所迫,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

    此時,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但此時“東坡肉”並不出名。

    後來,到了杭州治水其間,他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即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前面所說的蘇堤)。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東坡做的這件好事,又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做成“東坡肉”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民工們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還有一次,蘇東坡參加一個朋友的酒會,意外看到了一個故去朋友的妾。而那個朋友曾深愛這個妾,只是朋友剛去世幾個月,妾已經成為別人的美人。蘇東坡竟然在酒席上為朋友的“愛情”落淚。

    蘇東坡是一位性格鮮明、形象飽滿、可親可敬的人。

    他的才華縱觀古今,可稱得上是登峰造極,他的學養融融儒、釋、道於一體,但卻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迫害、一生當中曾多次貧困潦倒。

    只是,他終不改樂觀的天性,即使貧困,也能做到開心度日,襟懷蒼生。

    蘇東坡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但也是平淡的一生。

    推薦朋友們可以讀一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讀一讀蘇東坡詩詞,定能體會到他這句“平淡乃絢爛至極”的深刻涵義。

  • 18 # 神韻軒書法

    平淡乃絢爛之極原句出處是蘇軾《與侄書》。

    二郎侄:

    得書知安,並議論可喜,書字亦進,文字亦若無難處,只有一事與汝說,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

    他所說的平淡,是爛漫之極後的復歸平淡,熟而後生,有天真幽淡的,簡遠的味道。有無意於佳乃佳的味道。

    元代倪讚的畫平淡天真,蕭疏淡遠。董其昌特別推崇倪贊:"古淡天真,米痴後一人而己。″(如下圖)

    謝無量書法自然淡雅,如行雲流水。取法魏晉,碑帖結合。沈尹默先生曾曰:"無量書法,上溯魏晉之雅,下啟一代雄風,筆力扛鼎,奇麗清新。″他的字由絢爛歸於平淡,看上去稚拙,其實廣博高深,超凡脫俗。(如圖2一4)。

    李叔同的書法也是絢爛至極的平淡書法。李叔同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擴,逸巖靈動,後期自成一體,沖淡平和,溫婉脫俗,出家之後的書法作品,有寧靜和蕭散,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強過後的溫雅,老練之後的稚拙,他自我評價道:"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如圖5一9)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19 # 滴滴的冰糖雪梨

    看見這句話雪梨首先想到的是“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平淡乃絢爛至極”,此語實在精妙!

    其出自蘇軾《與侄書》,是在教侄子如何寫字、如何作文。他強調寫文是一個“由繁至簡”的過程。並以自己為例——“取舊時應舉時文字看,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後來“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平淡”不等於“平庸”,而是“洗盡鉛華始見金,褪去浮華歸本真”。

    肉身平淡,靈魂絢爛

    東坡因“烏臺詩案”差點送命,被貶黃州後情勢所迫,其立刻變身農夫與隱士,開始了“日出而耕”的生活。

    蘇軾擁有了自己佔地十畝的“東坡農場”,精力都放在了築水壩、建魚池、移樹苗、找菜種、做菜熬湯上。日子平平淡淡,卻踏實自在。

    正是在這個因鬱郁不得志而躬身田園、縱情山水的時期,蘇軾的文學藝術創作卻達到了頂峰: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還寫下了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被人稱為“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

    這種外在肉身的平淡之於內在精神的絢爛,不也是“平淡乃絢爛至極”的一種現實對映嗎?

    創作靈感從自然中尋

    蘇軾無論寫文亦或論藝,都善用自然界平常之物之景,作品一出乍讀只覺清新脫俗,愈讀愈覺境界之廣博,思想之絢爛,時有“天人合一”之感。

    如其在發現了文與可的飛白(書法藝術的一種)時,驚歎文氏藝術造詣,故而寫下贊文《文與可飛白贊》。其中寫道:“霏霏乎其若輕雲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長風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遊絲之縈柳絮,嫋嫋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帶也。”把書法的筆畫比作了自然萬物如“雲蔽月”,如“旆(旗子)”,如“柳絮”,如“荇帶”。

    還有著名的《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夜裡欲睡之際,見月色入戶,突然興起溜達到承天寺去找友人張懷民,與其在庭院“夜遊”一番,見月色如水,竹柏繁茂,遂寫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兩句名句,由月光下竹柏晃動的娑婆倒影聯想到水光灩瀲中的搖曳水草,古今中外也怕只有蘇軾一人而已!

    令蘇軾敬佩的古人

    陶淵明因不肯對上方派來的稅吏折腰,解印綬去職而隱農桑。蘇軾覺得自己的命運及喜好很像陶淵明,還曾寫過一首詩,說陶淵明是自己的前身。

    在黃州務農期間,蘇軾由每天耕作時的感想,重組《歸去來兮辭》的句子,照民歌唱出,也教給農夫唱。陶淵明那“心遠地自偏”的處世哲學是蘇軾最敬佩的。

    《蘇東坡全集》裡,和陶詩的作品就在120首之多。蘇軾認為陶詩是美的極致,藝術的頂峰,詩的字裡行間充滿著田園生活平淡質樸的氣息,但其思想內涵卻是通達人之本心本性,絢爛至極的。

  • 20 # 詩詞中的陽光雨露

    平平淡淡才是真,蘇軾說的“平淡乃絢爛至極”是他一生經歷的真實感悟,蘇軾的人生如同一本精彩的故事書,情節曲折,他的人生波瀾壯闊。蘇軾說的這句話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很有韻味,深刻理解之後對我們有著很大的指導作用。

    蘇軾是一位積極樂觀的人,蘇軾用他的豪情萬丈,用他的堅韌不拔勇敢的同敵人作鬥爭,用他的愛民情懷來為百姓謀利益。蘇軾是經歷了生死的人,只有經歷過大苦難的人才能夠對人生看得更加真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曾經當過朝廷的高官,甚至都當到了禮部尚書、大學士這樣的位置,距離宰相的位置僅僅一步之遙。但是蘇軾並不看重名利,他需要的是施展才華為百姓做好事的平臺。蘇軾從很高的位置遭到貶謫,成為被人看管的罪犯,這種落差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到的。但是蘇軾都坦然的接受了,都挺過來了。只有經歷過熱鬧的人歸於平淡之後,才能夠體會到平淡的意義。

    多年的宦海沉浮,多年的東奔西走,多年的親人分離,讓蘇軾很嚮往平淡的生活,但是這一切都不可得。蘇軾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為了表達對弟弟的思念,他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為千古名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是一位有太多人生經歷的人,他總結出來的“平淡乃絢爛至極”很有意義,因為我們知道了蘇軾的人生故事之後就能夠充分理解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更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多做一些積極的事情,珍惜時光,珍惜平淡,不辜負生活,讓自己生活的更幸福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在三千左右,是選一部iQOO 3還是小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