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鏡花水月128063329
-
22 # 護法天瓶
地震等往往是伴隨一定的報應。
地球屬於人類的外環境。在報應上屬於依報。天之道就是天道律法。天道是什麼?先道,失去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以仁義禮智信都是天之道德。
人間如果行仁,正報是壽命長健康,依報就是米穀有力綿長,生命厚重。
人間如果行義,正報是公正,依報是強不凌弱,也是正義。
人間如果興謙,正報是得大尊敬,依報是無險山,大地平而柔和。
人間如果興禮不邪淫,正報是福報牢固身體健康,依報是水清氣明。
所以你現在所處的天地,並不完全是天之道,天之道是以天之律以及在人間下化的要求。你行仁行義,就會自然繁榮。外環境也會好。反之則水火災害層出不窮。
其實,福人居福地,是一個道理,不過福人要行善才有福,所以福人也是善人
-
23 # 國學書舍
一:“天之道,利而不害”的出處和釋義
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善者不辯”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意思就是說:天的法則是利於眾人而不妄加傷害,聖人的法則是施惠於眾人而不與人爭奪。
我們讀《道德經》的時候一定要轉換一個思維和角度,就是從人的角度解脫,然後從天道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的所有關係和事態發展,這也是《道德經》的境界精髓。
因為站在人的主觀角度看待問題,總會受到主觀意識和情感的影響,而模糊了事物的本質,人生的錯誤思維都源於此。
當我們跳出人的思維,從道的角度來審視萬事,來看待萬事的時候,那麼自然會到達一種明智清醒的狀態之中,這也是道的智慧。
二:“道”的角度這一句話詮釋了道的宗旨,也表達了道的角度。
道對待天地萬物自然,沒有親疏之分。
就好像有這樣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所謂仁義,不將萬物區別為好和壞之分,正是沒有這樣的刻意區別,所以也不會有刻意驅使,而這樣的智慧更體現了道的智慧力量。
在這一句話中說“天的法則是利於眾人而不妄加傷害”,其中“利於眾人”的根本原因,就是道沒有將人類分為好和壞,所以沒有妄加傷害,這是利於眾人的,這個“有利”是順應道的法則,而不是主觀刻意的。
道生成萬物,養育萬物,但是並沒有像人一樣有主觀情感,還去主導萬物。
說的再通俗一些,就是我們將某一些事情歸類為好和壞的區別,而從道的角度來說,一切都只是出自於自然。
就好像白天和黑夜,有的人喜歡白天,有的人喜歡黑夜,但是從道的角度來看黑夜和白天,卻是沒有區別的;又比如,我們喜歡晴天,不喜歡下雨天,但是從天地自然的角度來看,下雨天和晴天也沒有區別。
當我們理解了道的角度之後,就會明白那些災害的出現都是出自於自然,並非是道的刻意而為之。
-
24 # 崔再純
學習聖人先賢不可斷章取義,要全面解讀,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是站在什麼角度。
任何東西都是一把雙刃劍,關鍵是拿在誰的手裡,為誰所用。
老子第八十一章所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其基本解讀就是;可信的語言並不美妙,美妙的語言並不可信。語言出自於口來源於心,它是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傳達的是一種資訊,是唯一的人文交流工具。但人又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動物,通常情況下,可信的言語聽起來並不華美,直接真誠可靠不好聽,信言不加修飾,不拐彎抹角,不摻雜個人的私利,不虛偽做作,平淡無奇,甚至令人生厭,還會激起人們強烈的反感情緒。
古人云:忠言逆耳利於行。正因為忠言難聽,才證明它有實際的意義,就像良藥苦口一般,觸動人心找到根源,但這種人沒有一定的建樹和膽識是很難做到的,往往也是極其少數。
華而不實、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見風使舵,隨時調整方向。只是為了尋求自己的利益,還有大多數的人只是座山觀虎鬥,明哲保身而已,好聽的話不實在,實在的話不好聽。
《道德經》的語言很多地方並不好聽,甚至與人們的利益、進取精神背道而馳的,但老子的逆向思維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
它沒有現代人的詞彙,不像講故事那麼動聽,也沒有現代文學那樣滔滔不絕賦予魅力,更不能從中找出生財之道。然而,它的理沒有那一句不是出自於大道,也沒有哪一種說法不可以用來作為人類行為規範的準則。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用生活來論證,就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見解和悟道。
語言是用來說的,這一說就叫做道,可道即是常道,但隱晦了事物的真相,巧弄靈舌,那就不是道的實質,並不足信!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
一般善良的人,心地純樸,沒有那麼多是非曲折。善心與聖賢的聖理同出一轍,源頭共享,能彼此印證,相互契合。
倒是不善的人常常會對真理品頭論足,頗有微辭。他們百般挑剔,橫加指責,試圖從真理中找到瑕疵,因而來誹謗和詆譭聖賢之言,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能言善辯,不分青紅皂白的心態。善良的人從來不狡詐,狡詐的人從來不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是自以為自己有學問的人到處炫耀,閃爍其辭,滿嘴跑火車,什麼都知道,並非真學問,不善言辭、不愛表露的並不是沒有學問,民間有一種說法;“滿罐子不蕩,半罐子連蕩直蕩。”廣博的人未必真智慧,真正智慧的人未必廣博。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從來都不積攢財富,而是盡力去照顧別人,既然用也是為他人所用。為別人付出,自己才能積攢更多的財富,為更多的人服務,自己反而更富有,獲取更多的快樂。
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規律是有利於萬物生長繁衍生息的,天道的法則是利人而從來不害人,只是人們違背了自然規律才會遺害他人。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的行持,是有作為的而不去爭權奪利的。
道就是生活的道理,就是生命及天地萬物的起源,就是自然、人心、就是生命的一切。
德就是合乎道理的行為。
《道德經》講到這裡,該說的都已經說完了,是全篇經文的最後的篇章,有它的特殊性。是先聖老子留給人們的最後玄機。也是我們生活中開啟內心閘門和心結的最後一把鑰匙。
-
25 # 草原蒼狼37122175
庚子年談地震而避開新冠,那有拒絕敬畏自然之嫌。在自然、社會與人的關係中,認為自然災害有悖於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的結症是沒有老子境界者請不要斷章取義。自然規律,社會現象,個人行為,永遠可享全人類頂禮膜拜,當然,它們是有嚴格的等級順序。我們把自然規律叫道,把遵循自然規律叫德,把向自然永恆趨同叫人類傳承,把社會文明叫文化積累。歷史與未來佔據時間軸,為縱,地理為橫,那麼這個時空座標就是當今社會,這就是社會小宇宙。個人行為也是意識形態的表露,個人頭上有社會與自然兩座大山,這在等級順序裡是不可逾越的。個人頭頂來自自然之天災和來自社會的人禍,因此,個人在敬畏自然的同時還要敬畏社會,人生顫顫巍巍,如履薄冰,因此,張揚個性最不可取。在逆境中堅韌,在順境中剋制,個人如此,社會亦然。積累,沉澱沒有捷徑,厚積方可薄發,因此,當今的美國是個另類,但永遠不能逃脫“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之宿命,再多的吹鼓手也無濟於事,因為自然之天賞罰分明……
-
26 # 千山明月
懟人的說,地震是地的事,與天無關
達爾文說,地震是為避免人類變成溫水煮的青蛙。
道德經還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青牛說,你看書就算了,幹嘛還要鑽我的角尖?
-
27 # 隨便閣
“災害”是人的意識產物,自然中並無對待之存在。於人而言,地震為災害,但於它物而言並非如此。
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面前,人如同萬物一樣接受著自然的約束,自然並不會單獨對人施以額外的照顧或傷害。
自然要做到對萬物“利而不害”,其行為是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做為準則的。
-
28 # 天邊永遠有片雲
“天之道,利而不害"。地震等自然災害是天道自發的產物,天道沒有害人之心,不能稱其為害,害是人的觀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道不會因為萬物包括人而改變自身的執行。就地震而言,人認為是災害,但你想想如果沒有地震和火山噴發地下能量得不到釋放,那最終地球就會炸掉,放出一部分能量害了一些人保護了大多數人。就新冠這樣的災害,人人惡之。但換個角度看,新冠可能改變人的生活觀念,對地球,對生態,對環保,對人類的長遠科學發展可能有個促進作用。人總認為吃苦遭罪不好,但不得不吃的苦,不得不遭的罪,可能是好事,苦難興邦,苦難煉人。這次新冠疫情有個特點,越發達地區越嚴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從表面上看是因為發達地區人員往來多造成的。從宗教觀念上看,人類過去幾十年造下的罪業比人類幾千年的總和還多。別的不說,就說人類為了自身的生產活動,造成的物種滅絕速度非常快。人類不自醒,天道就來個自然平衡,所以新冠來了,你說這天道是害還是利呢!越發達地區國家特別是歐美,他們在過去幾十年中,對地球破壞力最大,罪業最重,疫情力度更強。所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害是自然調整,是為了更長遠發展。“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做個好人善人,有害可能也找不到你。
-
29 # 詩經正名者
“天之道”即自然規律,“人之道”即人之常倫。“利”,當解作順應或利用,“利”者是人而非天,人利天道則避天災。換言之,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恰因人逆天道,破壞生態,擇居不宜,辯兆不及等所致。我們開展科研,探索自然規律,最終目的不正是利天道而不受其害嗎?所以,“利而不害”不是說老天不害人。
回覆列表
天道自然 而自然利而不害 而人之害 自然為之壞 人之利不害 自然而無害 崇德威悲 自然而立 道德威悲 成智而然 險高寒暑 自立而為 人為之際 圖傷生靈 自然而敗 處自然而立 處人而法然 處法而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穹顛之主 必威之志 凡人之主 必威之國 國家之主 必威天下 法而續力 人而其立 人而其力 必主浮沉 天道而萬物 常有 天利而萬物 必怒 酬勤之道 後天而先 心屬之道 先天而先 法而萬物不爭 人而萬物不曉 其出之師 後必之主 為家國天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