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瑞豐131

    吃苦和快樂應該是事情的兩個方面,不應該截然分開;吃苦的過程就是享受快樂的過程,或者是說,享受快樂的同時就是吃苦;有時只不過各有側重,僅此而已!

    不過從題主的問題解說中,題主的意思彷彿是針對當前的減負而言。單純的把學生的負擔減下來,不等於孩子就快樂了。但不給學生減負,孩子一定不會快樂!為了考試成績、為了孩子升學,家長在增加孩子負擔,學校老師在增加學生負擔,以至於孩子剛從學校回家,就不得不被家長送入校外輔導班,學生每天都在作業中度過,孩子快樂嗎?這種把大人意志強行加在孩子身上的做法,讓孩子沒有了主見,沒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孩子這種吃苦的方式是受罪!

    上面我說過,吃苦與快樂是相輔相成的。譬如去旅行、去爬山,孩子樂於去玩,吃再多的苦,孩子也會快樂;孩子不樂意的事,就是單純讓孩子在家玩,時間久了,也是一種受罪!

    再從減負說起。減負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讓孩子從繁重的應試教育的負擔中走出來,使孩子更有時間,幹自己樂於乾的事,解放孩子的學業束縛,更深入的融入自然、融入社會。只要是一個孩子應該幹又樂意乾的事情,吃苦就是快樂!

    為了進名校,無數的家長把孩子往死裡逼,這是吃苦嗎?被迫之下的吃苦,就是將來,孩子進入名校之後,他會快樂嗎?

    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應該改革,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為了快樂而吃苦,即便吃苦也感到快樂!或許很多孩子可能因此進入不了名校,但他們一定是快樂的!

  • 22 # 象山易學堂

    讓孩子吃點苦,是對孩子最好的饋贈

    曾國藩在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的家書中寫道:“兄弟與弟家,總不宜多存現銀現錢。每年足數一年之用,便是天下之大富,人間之大福。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若弟子不賢不才,雖多積銀、積錢、積穀、積產、積衣、積書、總是枉然。”他接著又說:“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出於家教。”

    家教可以說是曾國藩最為看重的教育,而吃苦耐勞是他家教的重要一面。

    咸豐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他在寫給弟們的信中告誡:“要實行勤儉二字。”並提出具體要求:“內間妯娌不可多寫鋪帳。後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菜。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些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我們知道,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人物,他作為朝廷重臣,可謂是位高權重,極其顯赫。然而,出生富貴門的曾家子弟們卻毫無任何紈絝子弟的影子。曾氏家族綿延至今190餘年,共出了240多位有名望的人才,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實屬罕見,這是與曾國藩注重對孩子們的“吃苦教育”“勤儉持家”有很大關係的。

    曾國藩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就是女兒們出嫁,陪嫁不得超過200兩銀子。

    雖說吃苦與成才不成正比,但是一個人面對逆境時的態度,已經隱約暗示了他的未來。因為,吃苦,才知道什麼是甜。

    作為家長,要孩子吃點苦,就要對孩子做到:不包辦、不代替。

    吃苦與做苦力是兩回事,要孩子吃點苦,是要把“吃苦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力所能及的一些家務事,即便孩子暫時還做不好,也不代勞、不指責,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要知道,一個孩子未來的精彩,終究是要由他自己去完成的。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並不在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為轉移,一個吃苦耐勞慣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記得,漢朝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其中蕭何為劉邦穩定後方,對新朝的建立居功至偉,所以劉邦分給他很多肥沃的良田。

    但是在蕭何堅決不接受,反而要了很多貧瘠的次田。

    劉邦問他為什麼,他說,貧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孫勤勞耕種,懂得節儉。而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變得好吃懶做,這樣家族慢慢就會沒落。

    果不其然,在一百年之後,這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多沒落了,但是蕭何家卻依然興旺。

    曾國藩曾說過,如果孩子不經苦難,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給他坎坷,給他磨礪,而不是給他各種卓越的條件。

    在曾國藩的家訓中,“窮”是“善身”之道。

    在寫給大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曾國藩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這句話的意思是,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儉自律,越能在物質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成大器。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

    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懶做,害人害己。

    反之,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

    引導孩子學會勤奮和努力,讓孩子吃點苦,這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 23 # Jyt考研上岸

    快樂重要。

    如果孩子覺得吃苦都是快樂,那就是你教育的成功。

    所以說,吃苦與快樂是不矛盾的。一個孩子在日夜苦讀後,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那其中的快樂是難以形容的呀。

  • 24 # 若北說教育

    讓孩子先吃苦才能快樂,沒有苦哪有甜呢?就像北大學子說的一樣:“你們去搞素質教育吧,我去報補課班了”。孩子需不需要快樂?當然需要,但是童年的快樂只是暫時的,一輩子太長,打好基礎為妙,這樣快樂才能長久。

    孩子到底應不應該吃苦?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從小就要揹著大大的書包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從學校到補課班再到家,在這個過程中毫無疑問孩子是辛苦的,可是為什麼所有的家長都會這麼選擇?因為此時吃了苦未來可以少吃苦。

    不可否認的是吃苦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但是不吃苦肯定沒有好結果。當然如果家庭條件殷實,有個有錢的爹媽,不去吃苦也沒關係,反正有億萬家財,因為父母已經把苦吃夠了,孩子自然可以享福了。

    現在的孩子苦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簡單先從城市和農村對比一下吧,在社會呼籲給孩子們減負的同時是否有人想到過還有農村學生,他們在學習方面根本吃不飽,何談減負?城市的孩子每天上補習班,家長接送,農村的孩子天天走山路就為了能出人頭地,這樣對比城市裡的孩子苦嗎?其實一點都不苦。

    即便農村孩子如此辛苦,但是由於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寒門依舊難出貴子,多少孩子在高考的獨木橋上被擠下來了,他沒能上大學,並不是他們不夠努力,不夠苦,而是很多事並不以意志為轉移。

    快樂和辛苦並不矛盾,家長要學會調節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覺得上學是一件特別辛苦的事,事實證明很多學霸對於學習應付自如,他們並不感覺辛苦,而是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作為父母能做的就是要對孩子學習行為及時調節,讓孩子不白辛苦,要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為什麼同樣是作業有的孩子七八點就寫完了,又有些孩子會熬夜到十二點,是孩子真的笨嗎?顯然不是,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而學習習慣是要從小養成的,這點多數依託於家長的家庭教育。

    結語

    苦盡才能甘來,快樂很重要,但是短暫的快樂並不重要,小的時候不吃苦,長大了肯定吃遍苦頭。所以儘可能讓孩子走在前面,這樣就是再辛苦也值得。

  • 25 # 使用者abc彩蝶飛舞

    我覺得兩個都重要,年輕的爸爸媽媽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夫妻合睦,互相尊重,讓孩子在溫暖的家庭裡快樂成長,感到家的溫暖,別太驕慣孩子,少量做點家務活,學會生活自理,學會自強自力,適當讓孩子吃點苦,鍛鍊他(她)的意志,長大後無論遇到多大挫折,都能從困境中走出,一生受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韓信、白起、李靖、岳飛四人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