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假設以劉備巔峰時期的力量,並且孫權不反水(鐵了心打曹魏)的情況下,有多大機會幹掉曹魏?
9
回覆列表
  • 1 # 卡爾210986115

    孫權不搞事情,魏國就沒了!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離魏國首都只有40公里,門戶大開,曹操都決定遷都,魏國當時東線兵力來不及回防,可能才剛到能支援到,魏國就已經投降了,于禁半世英明毀了不說,還坑了曹老闆差點團滅。

  • 2 # 相忘於江湖7555

    曹魏無論人口和經濟遠高於劉備孫權之和,蛇吞不了大象,即使孫權不反水也無滅曹可能。關羽雖水淹七軍,但曹操並未傷筋動骨,曹仁死守樊城,後續援軍也在陸續趕來,關羽最理想的戰果就是在援軍趕來之前迅速拿下襄樊並以此據守佔領荊州北境。一舉北上滅曹絕無可能。

    除非天下有變,什麼是有變?曹操暴死政局不穩,兄弟爭王互鬥。或者曹魏與士族徹底決裂,陷入長期爭鬥分裂。

    然而現實是曹丕雖然篡漢,但推行九品中正制,把士族和曹魏政權利益捆綁在一起,這些實力雄厚的世家大族更在乎自己到手的利益而對於復興漢室的理想沒有興趣,所以劉備北伐非但得不到他們的支援,反而堅決反對。這種情況下,劉備要幹掉曹魏無疑是痴心妄想。

  • 3 # 楊曉磊5

    沒有機會,曹魏當時只是略有不穩,一打二還是沒問題的。中原人心思定,任何對中原的進攻都會遭到猛烈的反撲,而且曹魏不穩劉蜀就穩了?荊蜀兩個集團也會對掐。至於孫吳就守好他的胡思就得了過了江就是經驗包。

  • 4 # 上進的紅蜘蛛

    沒有機會,曹魏政治制度和人才選拔機制對吳蜀具有代差性優勢。蜀漢政體處於劣勢,而且即使東吳不襲取荊州, 益州+荊州的經濟總量也遠不如曹魏。而且在兵力動員,人才選拔上遠落後於曹魏。軍事上曹魏在漢中戰役後雖然總體對蜀採取守勢,但是蜀漢未能撼動曹魏的根本,就算如演義所說把人才能力進行尊劉貶曹(和事實相反)再加上一條演義情節理想化結果,關羽在赤壁之戰斬殺曹操,夏候惇,夏侯淵,張遼,張郃,許褚,徐晃,于禁,李典,曹仁,曹洪,程昱,苟攸,滿寵等曹魏早期全部精英,蜀漢最終還是無法戰勝曹魏,依然是晉代魏而立,然後滅蜀吞吳。

  • 5 # 只是來看看

    我個人認為機會很大。在呂蒙和陸遜背後插關羽一刀的時候,樊城被關羽拿下只是個時間問題了。這時候如果孫權鐵心對抗曹操,跟劉備協商,出兵北伐繼續攻打合肥,關羽北伐襄陽,劉備帶著法正,黃忠,魏延,張飛等人從漢中出兵北伐關中地區的話,遇到晚年的曹操,成功率還是很大的。晚年的曹操已經沒有那麼大心氣了,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的時候,居然要遷都,換做年輕的時候,應該要親自出徵了。

  • 6 # 公明淏

    劉備的巔峰期應該就是稱漢中王之時。他稱漢中王前後,是經過一系列戰爭得來的。也可以說是他的巔峰期了。讓我們看看具體戰況:

    公元217年,下辯之戰。馬超、張飛被打敗,蜀中大將吳蘭、雷銅、任夔戰死;

    公元218年,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聞,甚喜,假晃節,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

    《曹真傳》:是時,夏侯淵歿於陽平,太祖憂之。以真為徵蜀護軍,督徐晃等破劉備別將高詳於陽平。太祖自至漢中,拔出諸軍,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還屯陳倉。

    說明,馬超、張飛被擊退、陳式的十餘營人馬在馬鳴閣道被殲滅!定軍山之戰最後的勝利屬於曹操,陽平關高祥被破,張郃、徐晃、曹操進駐陽平關。

    公元219年3月,趙雲漢水拒曹,獲勝;

    公元219年10月,關羽樊城包圍戰失利;

    巔峰期的劉備五次討伐曹操,四次失敗!憑藉著趙雲的一次勝利,自立為王。

    蜀漢幹掉曹操的機會等於0。

  • 7 # 不笑貓810

    不反水,但是要看吳蜀齊心的力度。關羽北伐,借天勢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下面分析下,孫吳的反應,並且推測其造成的影響。

    我們先說下關羽軍的情勢,關羽最早北伐,是響應劉備的漢中之戰。其開始目的,只是造勢佯攻。誰知道,隨著北伐的進行,順利程度超出關羽想象,因此,關羽開開始大量調集後方力量,想著估計拿下襄樊,迫宛、洛。

    如果孫吳不反水,不出兵的前提下。關羽安心抽調兵力,取樊城。但是,這裡需要注意兩點,第一,關羽以半州之力北伐,其兵力,是有限的。這點,在他北伐時邀上庸劉封、孟達一起出兵可見一斑。但是曹操的兵力,遠遠比關羽多得多。于禁所率部隊,只是第一批,後續看情勢必定會增派援軍。其實,關羽在對陣于禁時,其勢已經處於弱勢。要不是天空作美,關羽決堤,正面交鋒,他不一定能打贏于禁。第二,關羽所面臨的對手,是曹姓第一戰將曹仁,此人在赤壁之戰後,面對名將周瑜的圍攻,守南郡孤城一年半而不失。關羽打樊城的時候,勝算多少還未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曹軍援軍陸續抵達,東吳沒用動靜。進軍樊城無望,關羽領2萬荊州軍回師。

    第二個情況,東吳出兵壽春,取徐州。上面說到,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後,曹魏的其他路援軍都在路上,其中就有壽春的部隊(書中有載),孫權在曹魏抽調東線部隊之後,果斷選擇出兵,由呂蒙領軍,開始北伐。

    這種情況下,曹魏就比較被動了。雖說,後面有張遼的逍遙津之戰,但是對於呂蒙來說,張遼能不能上演小獅橋的偷襲,就很難說了。總體來說,一旦孫吳出兵,東線必定吃緊。那麼大機率來說,馳援樊城的部隊,就很有可能回去。剩餘的部隊,從鄴城出發,路途遙遠,給了關羽足夠的時間取樊城

    下面,整個事件的關鍵點,在於關羽能不能打敗曹仁,拿下樊城。曹操曾評“蜀國雖小,名將唯羽”,關羽是曹操存在非常認可的名將。戰爭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這邊不好臆測關羽能不能拿下樊城,單說各自的結果。

    如果關羽拿下樊城,許昌盡在咫尺,曹操必定遷都鄴城。那個時候,天下震動。到那個時候,劉備必定會先當下遷百姓到漢中的事情,舉全兩川之兵,全力攻取長安,拒敵於潼關。要知道,那個時候,劉備還有法正等奇謀之士。長安太守鍾繇,雖然位列三公太尉,但終究不是武將出身。大機率,是抵擋不住劉備的奇襲猛攻的。因此,大機率是劉備提前隆中對部署。以兩川為後勤基地,臃涼二州為前沿基地。以潼關為門戶,進可取,退可守。

    如果關羽失敗,沒能打敗曹仁怎麼辦?關羽兵敗回江陵,劉備繼續發展漢中,呂蒙在前期取得軍事優勢,但是等援軍回防後,也領兵回去了。天下,還是那個天下,並沒有什麼變化。

  • 8 # 醉夢逍遙

    根本沒機會,全國十四州,劉備一州,孫權三州,曹操十州,人口比例也大致如此。傾蜀川之力,只能和曹魏一個方面軍僵持,並且劉備是外來殖民政權,兵微將寡,違背劉璋投降時的承諾,德寡無助,與本地氏族矛盾重重,如果不打仗,內部鬥爭也夠他喝一壺的,所以蜀川從一開始就註定贏不了

  • 9 # 在路上再創業

    如果孫權不反水,關羽不失荊州,那麼蜀漢巔峰國力是同時保有漢中、新城、益州,荊南三郡(武陵、江陵、零陵)的,此時曹魏關中軍團新敗,孫吳對荊南虎視眈眈但不敢輕舉妄動,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得地不得人損耗巨大,三家短期內實際上都不具備發動大規模戰役的能力。關羽沒丟掉荊州,蜀漢大機率能戰勝曹魏,一統天下!個人見解

  • 10 # 妍妍寶寶2008

    首先這個假設根本不會成立,孫權一直覬覦荊州,只要有機會就蠢蠢欲動,孫劉聯盟的基礎是危急時刻建立的,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劉備和孫權都是各有野心,劉備早期也許希望有實現復興漢室的抱負,但佔據荊州之後更多的怕是希望擴大自己的勢力,復興漢室只是一句口號,而孫權更加只有一個目的,佔更多的地盤,這個貌合神離的聯盟不可能長久。而且蜀吳人口有限,人口和資源以及兵力甚至都比久經戰陣考驗的魏相差甚遠,更重要的是蜀吳兩國人才凋零,所以能維持攻守平衡甚至更多以防守為主才是正常局面,贏的機率渺茫。

  • 11 # 唐伯虎點蚊香60600626

    其實這個問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回答得很清楚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段話關鍵在於“天下有變”。何謂天下有變?其實是曹魏內部出現鬥爭或者大型災難引起的內亂。小國劃大國,如果大國不生內亂,小國是很難有機會的。後世後金入主中原就是個經典事例。有人要問,諸葛亮又不是神仙,他怎麼會知道曹魏一定會出現內亂?如果不出現那不是個忽悠嗎?小首先諸葛亮是個政治家,他有常人不具備的政治嗅覺。漢朝雖已勢危,但向漢的人不少,曹操終其一生都在與其鬥爭,甚至他最親密的戰友荀彧都因此而亡,他也終其一生也沒敢代漢稱帝。從這點來說,他的國雖大但政權還不如蜀吳穩固,久後必生變故。所以此時即使吳蜀合力時機也並不成熟。

  • 12 # 葉秋6697

    劉備集團根本就不是曹魏的對手,即使加上孫吳,赤壁之戰奠定三分天下大局,也不過維持數十年;從長久來看,曹魏佔據北方及中原,人口眾多面積廣大經濟文化繁榮,綜合國力遠非偏安一隅的孫劉兩家可比,大勢如此。更何況曹操本人也是歷史上難得的雄主,文武兼備,雄才大略,與劉備孫權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 13 # 情感節度使

    蜀漢巔峰時,以劉備一家的實力很難實現這個目標。因為北方經過曹魏勢力多年的經營,不但軍事實力處三國之最,就連經濟和糧食儲備都不是蜀漢能比肩的。

    外加曹魏還擁有佔三國時期六七成的人口數量,及其廣袤的戰略縱深,這些戰時能發揮出巨大優勢的硬體條件,無不讓蜀漢方束手無策。

    咱們再來看看蜀漢巔峰時的實力,首先是地盤,無非是荊州一部分、益州、漢中(百姓被曹魏遷走了),看著像那麼回事,可人口不多,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以司馬昭滅蜀漢時公佈的94萬人口,再加上荊州那邊的20來萬人口,這100多萬人口中還得刨出參加農業生產的、婦女兒童、年歲大的、公務員們,能出來打仗的多說不超過20萬。

    要麼劉備在夷陵之戰時折損7、8萬將士後不敢回成都,只能在白帝城待著呢,因為那幾萬人已經是蜀漢能拿得出的最大限度的精英戰鬥力了,一戰下來大敗虧輸,導致蜀漢的血脈所剩無幾。大家都知道的長平之戰,如果那些殞命的40萬趙國將士如果活著的話,經過幾十年的子孫傳承,那時趙國的國力豈能讓秦始皇在那裡吆五喝六的?

    所以人口的短缺始終是蜀漢心中永遠的痛,要不諸葛亮出祁山時,每一戰都精打細算呢,因為他知道人才重要、人口更重要,以他的賢能不會不知道北伐固定不能成功,所以每次出征儘可能減少損失,佔領土地獲得人口,如果老天再給他十年命數的話,興許能實現他的計劃,但估計頂多佔領到長安。

    廢了那麼多話就是為了說明,就算東吳不搗亂,以蜀漢的全盛也難撼動曹魏的根基,如不信咱們就再來一次劇情重演。

    首先在沒有東吳鼠輩搗亂的基礎上,關羽的命運還算好點,但水淹七軍俘虜于禁手下那幾萬的曹兵後的糧草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如果他有項羽那豪橫勁把他們都殺了也就沒什麼問題了,但這還是不符合他的一貫作風,他還得把這個降兵運回荊州三郡,然後在返回襄陽城下攻城,最後曹魏救兵趕來,徐晃再次挫敗關羽,遂撤退死守荊州。

    這樣看來就算沒有東吳反水,關羽這邊的戰事也得不到什麼進展,頂多他不會落下了城破身死的下場。荊州這一線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關羽的性格秉性造成的,他本是萬人之中可取上將首級的將才,讓他當一名指揮千軍萬馬、排程局勢的元帥反倒發揮不出他的優勢,所以他就算不死在吳下阿蒙之手,也只能在荊州過完自己的餘生了。

    再來看劉備大本營這邊,要說如果關羽不在219年身死的話,劉備這邊的日子就好過多了,最起碼他不用打夷陵之戰了。而且張飛也會得以不死。那在這樣的形勢下,劉備可能會把矛頭指向北方,而把蜀漢北伐事業向前推進了好幾年。

    那劉備就成了出祁山的主角了,但是其結果可能就是頭幾次的北伐都讓曹真給擊敗了,就算取得勝利大軍深入,也會因為糧草補給的問題無奈退兵。荊州那邊的關羽當然可能與大哥遙相呼應來一個雙管齊下,但是守襄陽的曹仁和善於野戰的徐晃也不能讓他好受。

    劉備在經過幾次攻伐生死戰後,也因年老體衰厭倦了征戰,轉而回到後宮享清福了直到壽終正寢,而關羽和張飛也因為步入老年失去了攻城略地的慾望,遂在家中頤養天年直至謝世。

    隨著蜀漢這邊老一代革命家的相繼離去,而接過了大旗的年輕一代並沒有繼承先輩的意志,等待他們的仍是歷史那優勝劣汰的法則,蜀漢遂亡。

  • 14 # 劉139432079

    別看蜀吳版圖也差不多有曹操大,但實際上差很遠,蜀吳很大部分土地屬於不完全統治。別說三國時期,唐朝在長江以南都徵不到兵和糧。

  • 15 # 肉肉的三國故事

    幹掉整個曹魏?整個北方嗎?

    漢中之戰之後,關羽北伐那個時候嗎?確有可能一統天下。

    可惜,劉備有高祖之風,關羽無韓信之能啊~

  • 16 # Snake165307834

    曹魏天下九州佔其六。三國時期拼的就三項,人才,糧食,人口。這三項曹魏都大幅領先。而且當時曹魏走的是氏族,諸葛亮走的是法家。所以註定蜀國是很窮的。現在研究說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是指蜀漢內部矛盾很大,需要用外部戰爭來轉移矛盾。蜀漢屬於外來政權,分為荊州派,劉焉(劉章)派,純巴州當地人。孫權在東吳也是類似,只是少一層,就是兩派對立。

  • 17 #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既然是假設,那我們就大膽順著這個假設來分析。

    我們的前提是劉備處在巔峰時期,孫權此時死心塌地與劉備結盟,嚴格履行一個盟友的職責。

    第一個要明確的是劉備何時達到巔峰,巔峰期的劉備勢力有多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進位漢中王,八月關羽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劉備勢力達到歷史巔峰。

    此時的劉備佔有益州、漢中全部及荊州的三郡之地。領地、人口都獲得的極大的提升,手下文臣如雲武將如雨,眾多士族紛紛投效。

    不過兩年的漢中之戰劉備損失慘重,儘管取得勝利但也是慘勝,戰爭後期益州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境地,孔明在成都苦苦支撐著前線的作戰; 曹操退出漢中時又遷徙了大量的百姓,留下了一地雞毛,因此劉備在漢中之戰後必須進行休養生息,整合內部紛繁的派系利益。

    關羽此時屬於孤軍奮戰,劉備這裡很難予以直接的支援,不過作為君主,劉備可以命令劉封、孟達從房齡、上庸派兵增援關羽,幫助關羽攻克襄樊,之後見好就好,鞏固長江防線,經營好南郡,等待機會。

    如果上述情形能夠實現,那麼半年後,天下將發生鉅變。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繼位。

    不久,呂蒙病逝,緊接著夏侯惇病逝、黃忠病逝、程昱病逝、法正病逝、甘寧病逝、孫皎病逝、蔣欽病逝等等,各國在這一時期,一批文臣武將紛紛去世。

    同年十月,曹丕篡漢自立。

    既然天下發生鉅變,是不是就會出現孫劉聯盟合擊曹魏的事情呢,我認為可能性不大。

    1、這一年,曹魏忙著處理曹操的後事和曹丕的登基,不可能對外發動戰爭;而且曹魏的綜合實力強勁,曹丕又是合法順位繼承,內部並沒有突出的矛盾爆發;

    2、東吳由於呂蒙年初突然病逝,孫權必定會利用這個機會,整治軍制,取消大都督制,比如可將大都督權利一分為四,軍權最終集中到自己手裡,所以這一年孫權也必定沒有心思也沒有精力去發動戰爭;

    3、劉備這一年除了哀悼法正等人的去世外,還是要堅持休養生息,儘快積攢實力,而在下半年得知曹丕要稱帝后,劉備還要為自己稱帝做準備,所以這一年劉備也不可能發動戰爭。

    我們繼續按照這個邏輯假設下去

    公元221年,劉備會順利登基,國號“漢”,然後對外宣稱漢獻帝已被曹丕謀害,自己作為最後的皇族,繼承國祚,延續漢統,曹丕的魏國是偽政權,號召天下共擊之。

    派使者與孫權談判,封孫權為“吳王”,兩家約定共同伐魏。

    具體戰略計劃如下:

    1、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令馬超率本部兵馬深入羌族領地,聯合諸羌,攻佔雍、涼;(如果馬超身體頂不住,就找馬岱頂著馬超的稱號,無論如何必須獲得羌族的支援);

    2、封遼東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進平郭侯,令其在中原混戰之際襲擾幽州,威脅冀州,如果公孫恭陽奉陰違,可令使節私下接觸公孫淵,助其發動政變奪取遼東大權,公孫淵為了獲得外部支援,必然會策應我方戰事,還可令孫權派一支水軍從遼東登陸,予以協助;

    3、以關羽為大將軍,盡起荊襄之兵,向洛陽穩步推進;其實關羽不適合做中路軍主帥,這一路直逼曹魏都城洛陽,必然遇到頑強抵抗,所以必須跟東吳協同作戰,兩方互相配合,同步推進方可能成功,但是關羽太過狂傲,根本看不起這些“江東鼠輩”,很有可能在聯合作戰中惹惱江東;加之關羽年紀也不小了,有可能會在征戰途中病逝;遺憾的是關羽無法取代,沒人敢坐他的主帥位置,而劉備不可能去荊州跟他一起,孔明還要坐鎮成都,所以關羽是這一戰最大的變數;

    4、孫權傾江東之力突擊曹魏的合肥防線,佔領淮揚;(至於孫權是否會盡全力,不是重點,只需要牽制住曹魏東線兵力,讓其無法援助中原戰場即可);

    5、劉備率大軍進駐漢中,走褒斜道出五丈原,聯合馬超招攬來的羌兵,由正面向長安推進,可令魏延領一支偏師走子午谷突襲長安,如能成功則關中歸劉備,大事可成。如若失敗,則視正面戰場情況而調整戰略,或攻佔雍、涼以為日後進繳關中的大本營;或攻佔關中,直逼洛陽;(這一路最大的問題在於時間,必須用最快的速度出結果,不能打持久戰,糧草轉運太困難,一旦戰事膠著,必敗);

    上述戰略存在太多不確定性,所以對於是否能一戰將曹魏滅掉,真不好說,不過至少能蠶食曹魏不少領土,然後三方再次進入對峙時期,等待機會再戰。

    此戰之後,蜀漢這邊關羽、張飛、馬超包括劉備可能都會相繼死去,而且此戰必然也會死傷很多人才,所以蜀漢陣營此戰之後必然元氣大傷。孫吳此戰過後也好不到哪裡去。

    曹魏相比於這兩國還是佔有很大優勢:

    1、九品中正制的頒佈施行,曹魏獲得了世家大族的一致認可,所以人才曹魏不缺;

    2、曹魏佔領區面積廣大,人口眾多,特別是

    “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

    所以曹魏無論糧草還是兵源都可以迅速得到補充。

    綜上所述,在蜀漢最巔峰時期,聯合孫權想滅掉曹魏,難度還是很大的,畢竟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曹魏的綜合國力是孫劉兩家總和的數倍不止,要將其消滅何其困難。

  • 18 # 點綴凡塵

    個人看法,如若孫劉誠心聯手,那麼吃掉曹魏絕對是有機會的。

    曹魏的優勢在於佔據大半個華夏,國力雄厚,兵多糧足,而無人才機制佔優勢,可以保證人才源源不斷。不過同時期的蜀漢以及東吳配置也絕對不差太多,所以三國才能成為僵持之勢。蜀漢與東吳是因為後期人才補充不足,所以後期才和曹魏差距越來越大,國力亦是如此。所以想勝魏,必須速戰而非僵持。

    從當時戰局而言,曹魏雖然兵多將廣,但也並不富裕。東邊要防範東吳,西邊要防範蜀漢,北邊要壓制外族,而南部受到蜀漢與東吳兩面夾擊,可以說局勢並不樂觀。東吳與蜀漢若真心聯手,陸遜由東吳出兵北上,呂蒙與關羽合軍攻襄陽,劉備自領張飛魏延出漢中直取長安洛陽,曹操也是照樣沒轍。

    張遼李典樂進的組合扛得住孫十萬的進攻,但是絕對敵不過陸遜率領的數萬大軍。曹仁的襄陽守軍與關羽的荊州軍單對單尚可對抗,但是加上呂蒙的部隊那是必敗的。而西邊劉備的大軍也需要足夠級別統帥去應對。曹操一人分身乏術,兵力更是騰挪不開。

    當年袁紹那麼大的勢力不也照樣煙消雲散。萬事皆有可能。

  • 19 # 風雅商頌

    個人認為,毫無勝算!

    理由如下,

    1,國力對比,吳國和蜀國看似地盤大,其實就佔了益州,荊州和揚州交州之地,這些地方在三國時期還屬於未完全開發地帶,地廣人稀,很難與中原地區的國力抗衡。

    2,人才對比,吳蜀兩國人才不及魏國,吳蜀兩國絕大多數人才其實都是早期各地跟隨創業的人,本土人才匱乏,也與人口少有關。

    3,武將對比,吳蜀雖然名將不少,但儲備量與魏國有差距,典型的例子吳蜀打完夷陵之戰,蜀國損失了一小半出色的將領,直接導致了無將可用的局面。

    4,士兵戰力對比,雖說關羽水淹七軍威震天下,但曹操很快就調整過來,手下謀士立即調整作戰計劃,士兵也沒有潰敗,在三國中後期,魏國還經常雙線作戰,甚至多線作戰,對戰胡人,說明魏國的軍事強大。

    5,領導集團對比,魏國三代曹操,曹丕,曹叡都是賢主,相反吳蜀除了劉備孫權,其他差遠了

  • 20 # 風神翼龍12

    沒機會,基本上沒什麼機會。

    首先是孫吳集團不靠譜,即使不反水,但是孫吳集團尤其是主事人孫權守成有餘,進取心不足,而且還有異心。所以北伐指望不上孫吳集團出多大力,還要防備孫吳集團背後捅刀子,吳,魏還是兒女親家,基本上曹魏集團派個說客,講明厲害關係,就可以搞定孫權,而且文的不行來武的,至不濟有個張遼就夠用了。

    再有,蜀漢集團最強大時,實力也遠遠不及曹魏集團。人口不及曹魏三分之一,兵馬不及曹魏一半。地止西川,漢中,頂多在加上荊襄九郡的半數。而此時曹魏集團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所以實力上差距太大。

    還有,戰略時機的問題。諸葛亮在隆中對時也提出過,要先強大自身,而北伐則要待時而動。待什麼時呢?待天下有變。什麼意思呢?就是要等到曹魏集團自己內部出問題,再加上外力,北伐才有可能成功。

    曹魏集團不生內亂,以曹魏集團的實力,不南下一統山河,還等著吳,蜀北伐麼?

    曹魏集團的擴張腳步隨著曹操的去世而停了下來。其後曹魏集團再無雄主,人才逐漸凋零後,被司馬懿掌控了大權。蜀漢再無機會,只能漸漸的退出歷史舞臺。

    其實,在劉備夷陵慘敗後,蜀漢就已經沒有機會一統天下了。所以總有人質疑諸葛亮在明知實力弱小的情況下,還要勞民傷財,連年興師北伐?

    我覺得一來匡扶漢室,一整天下是諸葛亮畢生的抱負,其必然竭盡全力。二來,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蜀漢保持強大的攻擊力,則令吳,魏不敢側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去撩三十七八歲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