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阿強愛混剪

    我覺得有百分之百的機會幹掉曹魏,其原因有以下四點:

    其一,先說天下第一猛將關羽,荊州在握,水淹于禁十萬大軍,震動天下,斬龐德,打的曹軍落花流水,假如不是東吳襲擊斷其後路,拿下樊城對關羽來說遲早的事,曹操雖派大軍源源不斷增援,但劉備諸葛亮更非等閒之輩,怎會坐視不管,關羽更不會被斬殺啊!

    其二,在失去荊州和劉備被東吳火燒連營的劣勢下,諸葛亮六出祁山討伐曹魏,一度打的曹魏毫無還手之力,要不是司馬懿恐怕歷史要改寫了吧!假如荊州不丟,伐魏的蜀漢大軍又豈會屢屢因為糧草問題退軍呢?丟個街亭又豈會在意呢。

    其三,戰爭的成敗在人,蜀漢上下一心。拼經濟,比地盤,還有將士曹魏無疑略勝一籌,但是曹魏的江山如何得來,使漢獻帝如掌中玩物,將其逼死,天下人幾人心裡信服,蜀漢開始就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可謂同仇敵愾!

    其四,東吳不反水和蜀漢鐵了心打曹魏,我相信曹魏政權肯定會土崩瓦解,因為蜀漢自己都有信心打敗曹魏,更何況再加上東吳這只不可小覷的勁旅呢!

  • 22 # 江湖小曉生

    用時間點來看三國故事,公元219年,孫權反水偷襲荊州,此後三國格局發生質的變化。公元220年關羽被殺,同年曹操病逝,曹丕稱帝,建立曹魏王朝。

    公元221年,張飛被殺,同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王朝。也是在這一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與孫權火併,並且於第二年戰敗收兵白帝城。

    從此蜀漢一蹶不振,有生力量喪盡,劉備最精銳的一支軍隊蕩然無存。蜀漢內部內亂不斷,南蠻崛起,各地太守叛亂。

    在這個時候諸葛亮臨危受命,接過了蜀漢大旗,幫助劉禪一一平定內亂,勉強維持住了蜀漢的局面。其實我們看得出來,所有事情的關鍵點,就在於公元219年,孫權偷襲荊州。那麼如果孫權那個時候沒有偷襲荊州,劉備可以戰敗曹操嗎?

    01劉備形勢大好,荊州、益州、東吳可以同時出兵北伐。

    孫權成為了事情的關鍵點,當年構建孫劉聯盟的時候,其實孫權心裡就很不服氣。不過沒辦法,沒有劉備的幫助,孫權別說抵抗曹操,他連足夠的勇氣都不具備,畢竟歲數太小了。

    戰敗曹操以後,孫權一直認為,他出力最多,所以這荊州的地盤應該是他的。為此圍繞荊州展開了一系列紛爭。

    公元215年,在劉備讓出了長沙、桂陽、江夏等地以後,孫權暫時得以安歇,不過也讓孫權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籌劃偷襲。公元219年,這個時候劉備可謂是形勢大好,在諸葛亮、法正等人的幫助下,劉備帶領一干武將強行奪取了漢中,正面戰場上擊敗了曹操,斬殺了曹操大將夏侯淵。同年劉備晉升為漢中王。公元219年同年,關羽從荊州發兵北上,準備奪取樊城和襄陽,繼而攻入中原腹地。曹操嚇得打算遷都。

    這個時候如果孫權沒有反水,那麼孫權可以從合肥地區北伐,而劉備雖然剛剛經歷了漢中之戰,但是也可以選擇派一支部隊,從漢中之地進攻關中,以為策應。

    那麼這麼一來,在公元220年這一年,曹操病死了,關中、襄樊、合肥等地處處有北伐大軍,曹丕根本就無暇應對這洶湧而來的攻勢。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三國志》

    為此曹魏集團必然會再次敗給孫劉聯盟,剩下的,那就是和楚漢之爭類似的孫劉爭霸了。三家都在的時候,可以保證暫時的和平,可是兩家紛爭的時候,必然會引發大戰。

    02隆中對的後半段,便是待天下有變再出兵北伐。

    早在諸葛亮尚未出山的時候,就已經為劉備規劃好了未來的行軍圖。而且劉備也是這麼做的,先佔荊州,後佔益州,從而逐漸做大。

    但是隆中對有一個很大的前提,那就是修好孫權。諸葛亮自己也明白,要想滅了曹操,就必須要跟孫權把關係打好了。

    其實荊州之地,正是和孫權處理好關係最重要的砝碼。之所以說荊州是借來的,而劉備也沒有做過多爭辯,其實這也是計劃之一。如果孫劉兩家沒有荊州這一利益爭端,那麼彼此之間的關係,根本就不可能達到聯合的局面。在諸葛亮的計劃裡,荊州需要一點點作為誘餌放給孫權吃,但是也不能一下子讓他吃太飽。正當孫權吃的這個過程中,劉備就可以在益州和關中逐漸壯大自己的力量。其實對劉備來說荊州之地,有一個南郡就足夠了。

    為什麼呢?因為南郡是可以北伐的關鍵點,也是荊州非常大的賦稅重地。這一點孫權最初是不瞭解的,可是後來明白過來,才會想到反水。

    公元220年,是三國的一個分水嶺,這一年去世的英雄豪傑太多,比如說曹操、關羽、法正、黃忠、程昱、夏侯惇等人。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隆中對》

    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關羽是非自然死亡,所以孫權不反水,關羽是可以活下來的。那麼隆中對的後半段也就可以達成了。劉備出川、關羽北伐,雙管齊下,再加上孫權不給他們使絆子,那麼北伐大業可定。

    03北伐時間上的確倉促了一些,並不保險。

    公元219年,劉備漢中之戰獲得大勝,可是與此同時,劉備也是損兵折將。這一戰過於龐大,一時半會兒劉備真的很難緩過勁兒來。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三國志》

    公元219年同年,關羽發動北伐,這是逼著劉備在這種情況下完成隆中對的計劃。可是條件成熟嗎?並不成熟。

    首先劉備和孫權之間的關係,在這一段時間,並沒有處理好。劉備一口氣讓出了三個郡給孫權,使得孫權胃口越來越大。其次劉備剛剛打完漢中之戰,僅僅隔了一個月的時間,關羽就發動了北伐。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時機,所以劉備並沒有同樣北伐關中。再者曹操這一年還沒有死,曹魏集團依舊同仇敵愾。剛剛在漢中之戰戰敗,曹魏君臣都想要找回顏面。

    在這種情況之下,北伐根本就不合時宜。那麼什麼時候可以北伐呢?時間應該往後至少再拉伸2年。

    也就是在公元221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這一年,關羽帶兵北伐,劉備這邊也恢復了元氣,可以幫助關羽一起北伐。

    總結:劉備不能只盯著曹操,卻忘了背後的孫權。

    公元221年,如果關羽選擇在這一年北伐,那麼同樣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孫權會不會偷襲,十之八九是會偷襲的。

    所以說,劉備這個時候不能只著眼於曹操,他更應該防備著背後的孫權。當時劉備緩過勁兒來了,一方面要出兵關中,一方面還需要支援關羽。

    關羽手裡的人馬雖然彪悍,可是畢竟人數不足。他全拿去北伐了,誰來保衛南郡呢?所以說蜀漢集團北伐的關鍵,並不在曹魏那邊,而在孫權這邊。

    一旦關羽打開了襄樊的缺口,那麼中原地區就完全對他開放了。這對曹丕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與關中相比,曹丕當然更願意防守襄樊。

    到時候襄樊僵持不下,而劉備已經輕鬆地襲取了關中。得到關中之地以後,劉備的實力便不可同日而語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 23 # 鐵三代讀史

    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看從幾方面來看。

    1.巔峰時期。個人認為劉備的巔峰時期,就是破劉璋入蜀,三分天下之時,此時的劉備手下人才濟濟,統治領域最大。

    2.城池。我們知道,城池的數量決定了我們所能發展的數量和程度,在這裡我們看一下勢力分佈圖(圖1三國志14中217年勢力分佈圖),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曹魏坐擁華北至今天的北京,石家莊,西北至今天的甘肅天水,武威,中原手握洛陽許昌,按照今天的行省來說,他有河北,河南,內蒙古,甘肅,陝西,山西等多省。劉備只有四川,雲南,湖北等地。城池對比,蜀漢比曹魏是1:3左右。面積對比1:2。

    3.人口。古時代其實人口是個重要的發展指標,也是戰爭的第一要素,我們以前看到的屠城,一是發洩不滿,傳遞恐懼,二就是削弱人口基數。現在回來看三國,三國時期,戰亂頻繁,饑荒,疫病多發,各勢力兵力遠沒有各自口中說的那麼多。這裡放一張三國時期兵力對比圖,這是網友透過史料考究畫出來的,我比較認可這種說法,就直接用了,看得出來,蜀漢比曹魏兵力比1:5,人口比1:4。

    4.武將數量。巔峰時期蜀漢吸收了劉璋舊部,史料裡面文武將才約有50-60人,後期乏力,“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尷尬境地,反觀曹魏,將才約有140人。發展城市,抓戰備都需要人才,而隨著老一輩人才的逝去,蜀漢已逐漸無力對抗曹魏。

    5.其他。比如經濟,蜀漢8個人要養1個士兵,在生產力低的當時,壓力是很大的,比如城市發展,中原和北方相對發達,設施完善,南方相對落後。

    綜上:巔峰時期蜀漢頂多可以扼守天險阻止曹魏擴充套件,絕無能力幹掉曹魏。

  • 24 # 斜陽幾度

    問題:如果以劉備巔峰時期的力量且孫權不反水,蜀漢有多大的機會幹掉曹魏?

    經常有人假設,歷史上如果孫權不背盟,偷襲荊州。劉備有沒有機會消滅曹魏,一統北方?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能夠消滅曹魏,入主中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們來看看當時曹魏和蜀漢的力量對比:

    曹魏方面:佔領了北方9州及荊州、揚州的一部分,戶籍50—60萬戶。兵力40餘萬。

    當時北方也是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區,農耕發達 ,經濟繁榮。雖然歷經戰亂,民生凋敝。但是在曹操休養生息的政策指導下,開始迅速的恢復。

    蜀漢方面:巔峰時期佔領了益州和荊州地區的江陵、武陵和零陵三郡。戶籍大約近30萬 ,兵力14—15萬。益州是天府之國,沒有經歷太大的戰亂,民生尚可。

    三國鼎立

    從雙方的經濟軍事實力來看,曹魏明顯強於蜀漢。因此沒有特殊原因,蜀漢是沒有機會取代曹魏,入主中原的。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也說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

    天下有變才是決定蜀漢能否入主中原的關鍵因素。這裡說的天下有變指的是曹魏統治的中原地區。具體有兩個方面假設:

    1、曹魏統治階層統一北方後荒淫無度,橫徵暴斂。導致了民不聊生,窮則思變。

    2、曹魏統治階層在曹操死後諸子爭位,自相殘殺,四分五裂。引起了實力大幅度下降。

    可惜,這兩個方面的變數直到西晉一統天下,都沒有出現。

    北方統一後,幾代君王對於民生都很重視,興修水利,發展屯田。實力穩步提高。史載在魏滅蜀之前,魏國已經有103萬戶,總兵力約50餘萬。可以想象北方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實力迅猛恢復。

    曹操去世前就已經明確了曹丕的魏王世子地位,並將權力全部移交到曹丕手中。其他諸子手裡毫無權力,都沒有反抗的機會。政權平穩交接後,曹丕還藉著取代漢室機會和北方世家大族合流,在世家全力支援下,進一步穩固了權力。

    曹丕

    因此,在沒有天下有變的情況下,劉備實力不足,只能穩守益州以及荊州三郡。成為割據一方的政權。如果不顧實際情況貿然北伐,其結果也和諸葛亮七出中原一樣,徒勞無功而已。

  • 25 # 張越智872

    我認為,即使孫權不反水,蜀國也難以打敗魏國。因為蜀國的主要政治人物的心胸都不開闊,所以難成大業。

    首先分析一下諸葛亮的胸襟,《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把諸葛亮描繪成無所不能的神人,其實不然,現實中的諸葛亮卻是一位心胸狹窄之人。公元220年,諸葛亮擔心劉備的義子劉封剛猛,世變之後終難制服,因此勸導劉備趁劉封戰敗之機除掉劉封。劉備照辦了。不容將,怎麼能取得天下!公元228年,諸葛亮要討伐魏國,對劉阿斗闡述原因時,說:“曹操的智謀過人,指揮作戰如孫武、吳起。先帝每每稱讚曹操是英才。何況我是庸才怎能必勝!自從我到了漢中僅一年時間,竟喪失了趙雲等七十餘名戰將……。”正如諸葛亮所預料的那樣,諸葛亮六出祁山都以失敗而告終。

    再談關羽,儘管關羽武功高強,忠勇善戰,然而也同樣心胸狹隘。公元219年7月,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將軍。關羽聽說黃忠地位和自己相同,氣憤地說:“大丈夫終究不能和老兵同列!”關羽獲得了于禁幾萬人馬後,糧食不夠用,擅自取用孫權湘關的米糧,孫權聽到了,於是出動軍隊襲擊關羽。

    孫權曾經替兒子向關羽要求婚配,關羽責罵使者,不答應聯姻。孫權因此憤怒了,寫信給曹操,請求征討關羽,自求報效。公元219年10月,孫權到達江陵,荊州將士、官吏全部都歸附了。可見關羽根本就沒有管理地方的能力。

    最後談談劉備,諸葛亮曾經這樣評價劉備,他說:“漢主一怕孫權擴充套件勢力;二怕魏國的強盛;三怕身邊的孫夫人。”所以劉備就是在恐懼中度過每一天,這樣膽小如鼠的國君,豈能打敗魏國。劉備去世以後,指望扶不起的阿斗恢復漢室,更是痴心妄想!

    正如諸葛亮所說:“蜀國即無劉邦這樣的明君,也無張良這樣的謀士,怎麼能打敗魏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去撩三十七八歲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