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今說天闊

    不對,高曉松這個人就是會侃。有學霸家庭背景和個人世面,但認知問題寬泛而淺顯,就是什麼都懂一點,什麼都能說兩句。並且有受西方傳媒話語權下的宣傳影響,很多言論透露出一些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的不自信,也是一家之言,聽聽就好。

    回到問題本身,大明王朝歷任內閣首輔甚至閣臣都是官僚選拔體系下的佼佼者。我不知道他所認為的“名”臣是指什麼?如果是在史書上留下名字,那就有太多了,如果是於國有功,於民生有益那也有一些。他也就侃得性起張口就來,不必細究。

  • 2 # 大餅貓

    我覺得他說的當然不對,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名將和名臣,按照他這種說法,十分的偏頗,如果非要舉例說明的話,明朝的名將李如松,戚繼光,鄭成功,袁崇煥,這些難道都不算是名將嗎?更不用說,早期的徐達,常遇春,藍玉。高曉松這麼說,只不過是不喜歡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行事方式與為人。他更喜歡的是宋朝那個不殺士大夫的朝代,但是所有的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明史也是由清朝統治者組織了編造完成的,並不能完全的還原當時的事實,我不是明粉,要我說的話,明當時是中國集體最接近自然科學,最接近現代社會發展的這麼一個朝代。偏頗的看待歷史,必然是不合理的。

  • 3 # 潭主

    高曉松說出這樣的話,我有點不相信,他不應該會這麼無知。

    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半聖人之一王陽明就是明朝的;“讀書種子”大儒方孝孺;民族英雄戚繼光等等,數不勝數。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無數風流人物,怎麼會沒有名臣名將?

  • 4 # 白露為霜65799235

    這句話肯定不對。

    對某人無感,不吹不黑,但很明顯,只要有一點文化就不至於隨便說這句話出來,多半有上下文或者什麼的吧。

  • 5 # 閃電侯爵

    這種說法有失偏頗。

    先說名臣

    可以看下高曉松的影片,所謂的無名臣,也就是所謂的無名士,高曉松的意思是明朝沒有真正的敢於批判現實,追求真理,思想開放的文學思想大家,如唐宋八大家一樣的人物,的確如此,因為明朝由於科舉八股制,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像李白杜甫,蘇軾歐陽修這樣的大家在明朝很少見,但就思想家而言,明朝確出了陽明心學創始人王守仁先生這樣的大家,他的“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思想影響了後世的讀書人,陽明心學成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再說名將

    高曉松所說的漢唐那樣能夠追亡逐北,勒功燕然的名將,明朝也有很多,只是主要集中在明初,像徐達,常遇春,傅友德,藍玉等人,都曾深入漠北,打擊元朝的殘餘勢力,藍玉更是在捕魚兒海之戰中摧毀了北元的統治根基,使得蒙古重新分裂。

    明朝中期以來由於對外戰爭規模不是很大,再加上明廷也沒有把擴張領土作為目標,所以也就很少有那樣的名將出戰,不過萬曆援朝戰爭中,李如松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將,在他的帶領下,明朝大軍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局面,為最終的勝利打下基礎,可以說,李如松不但是名將,更是民族英雄。到了明末,主持對後金戰爭和鎮壓農民起義的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等人確實都是文臣,但是像吳三桂,祖大壽,曹文詔等人也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將,但缺少獨當一面的能力,但也不能說完全依賴文臣支援戰爭。

    所以說高曉松所謂明朝無名臣名將的說法,有失偏頗。

  • 6 # 小龍博弈

    那肯定不對,朱元璋時期的湯和,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名將,劉伯溫,李善長,朱瞻基時期的三楊內閣(楊士奇,楊溥,楊榮),還有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抗倭援朝名將李如松,鎮壓漢王朱高煦,北京保衛戰的于謙等等,名臣還有七次下西洋的鄭和,世界航海史的奇蹟,海瑞,主持萬曆新政的張居正等等

  • 7 # 書文剪輯

    我認為高曉松的言論有失偏駁。何為名臣名將?按照我的理解所謂名臣名將無非就是在歷史上留下過不可或缺與濃厚色彩的歷史功績的人。下面我就羅列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明初開國將領徐達:提起徐達,懂得一點歷史的應該都知道。徐達是早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的“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在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張士誠爭奪天下的一系列戰鬥中多次大敗陳友諒,並與副將常遇春等人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統治。明朝建立後,也曾多次打擊元朝殘餘勢力。

    開國將領常遇春:常遇春是早年朱元璋起義時歸附的將領。歸附朱元璋後,曾擔任軍中參事中將、徐達的副將,與徐達一起南征北討,為朱元璋後來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開國將領湯和:早年鎮守江蘇常州,曾多次擊潰敵軍張士誠部。公元1367年,被封為徵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擒獲佔據延平的陳友亮。又隨徐達率軍徵今山西、甘肅、寧夏等繼續收復失地,實為名正則言順的開國猛將。明中期

    抗倭將領戚繼光: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

    王守仁(王陽明):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嘉靖七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于謙:早年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的謀反叛亂,後又打響北京保衛戰,一舉擊潰瓦剌部,順利迎回被俘的明英宗。

    明晚期

    孫傳庭:組建秦軍,伏殺闖王高迎祥,平定河南農民起義。公元1642年,出任陝西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袁崇煥:鎮守遼東地區期間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犯、收復被朝鮮侵佔的島嶼,在柳河、寧遠、寧錦三役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以上就是我羅列的一些明朝的名臣名將。若是以上這些人都不算是名臣名將的話,那我只能說高曉松的學識有問題。(個人觀點)

  • 8 # 邪門正道

    高曉松曾稱:大明王朝沒有一個名臣名將,你感覺對嗎?

    (注:本人筆法比較輕鬆,勿見怪)

    先說我的結論:不對。

    至於為什麼,我們一步一步來分析—

    No.1 高曉松是誰(圖一)

    我不知道這位才子和明朝有什麼仇,還是學生時代明史太難背了,還是哪個姓朱的人和他不太和,反正,我本來也不怎麼討厭他,現在感覺有點厭惡了。

    No.2 明朝真的沒有名臣嗎

    答案很簡單:不可能。

    就連元朝這樣僅存了不到一百年的王朝,怎麼說也有脫脫(圖二)這樣的名相(元末最後一個名相,政治家,軍事家),咱大明公司開了兩百多年,你告我一個名臣也沒有?大明是怎麼活過來的?高曉松對名臣的標準是什麼呀。

    接下來,我給大家看一首著名的詩: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那麼問題來了,這是誰寫的?

    小學生估計都能答上來:于謙(不是郭德綱搭檔的那個)!

    于謙(圖三)是誰啊?明代政治家,文學家。

    他有什麼功績?組織北京保衛戰,改革軍制!

    別說他是名臣,他更是名族英雄!

    為人清白,忠於君主,抵禦外敵,大有作為。這難道不是名臣?

    再說說另一位耳熟能詳的:張居正(圖五)。

    我估計,在座的各位沒一個沒聽說過張居正吧,他是誰,大家都很清楚:明朝政治家,改革家,還有大名鼎鼎的—

    萬曆首輔!

    雖說這人為人有問題,作為皇帝(明神宗朱翊鈞)老師,讓老師勤儉,自己鋪張浪費,坐三十二人大轎(相當於現在的房車),老爹死了還要奪情(可能皇帝確實需要),甚至於扭曲了皇帝的思想(萬曆在他死後家族結局為證)但他的歷史功績卻不可否認—

    萬曆新政。

    萬曆新政是啥子玩意兒?它是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史稱“張居正改革”。萬曆新政很重要嗎?當然。這個時期,被稱為“萬曆中興”(可見其地位之高)。張居正改革自萬曆元年起,至張居正去世,即萬曆十年。在這個時期,張居正採取了一條鞭法,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軍事力量,推動了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云云。

    要不是張居正捨棄自己利益,力排眾議,為國家著想(李太后也支援),堅持改革,不然大明到這裡也就打住了,少活幾十年。可惜,因為觸犯了某些貴族利益(歷史從來如此),張居正死後,被廢除了。

    這樣,大明王朝還沒有名臣嗎?

    No.3 明朝真的沒有名將嗎

    說實話,我自己打字都覺得可笑:

    別說別人,就朱元璋(圖六)和朱棣(圖七)就是名將(朱元璋是當皇帝前,朱棣是一直都是)。

    怎麼,沒有信服力?朱元璋的天下是誰打的,他一個人能行?開國功臣一抓一大把:徐達,湯和(圖八),沒有數不夠,只有你想不到!

    還不夠,再給你舉一個民族英雄:戚繼光(圖九)!

    好了吧,有信服力了吧。

    大明真的沒有一個名臣名將?可笑。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就噴!)

  • 9 # 德全不畏

    高曉松的名氣很大,但是這話是非常錯誤的。我隨口就可以列舉一堆人出來,證明高曉松的錯誤:

    1,朱元璋訓練出一支強軍,帶出一班名將。襲取南京,橫掃群雄和元朝,算不算名將。

    2,徐達、常遇春帶兵從江南打到大漠,元朝稱雄亞歐大陸的百萬雄師一敗再敗,此二人算不算名將。

    3,藍玉帶15萬明軍,深入大漠在捕魚兒海給北元致命一擊算不算名將。

    4,沐英出征雲南,獨創三段擊戰術,算不算名將。

    5,朱棣五徵漠北,收回遼東和青藏地區的失地。邀西亞和中亞使者閱兵、以武力震懾帖木兒帝國,算不算名將。

    6,土木堡之變陡發,大明危在旦夕。于謙以一人之力挽大廈於將傾,立新帝、固守京師,讓也先大軍無奈而返,算不算名臣。

    7,張居正當國10年,以新政讓大明府庫充盈,兵精甲足,使得萬曆三大徵全部獲勝,算不算名臣。

    8,戚繼光獨創鴛鴦陣、車營、空心敵臺,水戰、陸戰打得倭寇潰不成軍,居北則驅逐韃虜,算不算名將。

    9,李如松在朝鮮,打得日本的十幾萬百戰之師狼狽不堪,算不算名將。

    10,明末的名臣名將更多,他們面對國家的危難,毫不顧及個人安危的挺身而出。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等等,太多了。

  • 10 # 老實人侃歷史

    高曉松說明朝是一個無名君,無名將,無名士的“三無”朝代,這當然不對。

    首先,明朝延續了276年,如果明朝真的是“三無”朝代,這說明整個明朝的管理者全是無能或者平庸之人,試問這樣的朝代怎麼會存在276年。

    明朝絕對算得上一個名將輩出的朝代。明朝建國時期的徐達、常遇春在慢慢歷史長河中都能夠排上名,李文忠、藍玉,打得蒙古望風而逃,于謙,力排眾議保下北京,留得清白在人間,嘉靖萬曆期間的戚繼光、胡宗憲……

    而名士,一個王陽明足以推翻“明朝無名士”這個論斷。

    至於名君,朱元璋、朱棣、孝仁宣三宗都算還不錯的皇帝,但如果高曉松判斷名君的標準是沒有任何黑點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恐怕沒有一位名君了。

  • 11 # 舊友侃歷史

    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首先,大明既然能夠建立起王朝,必定有其名臣、名將輔佐。試問歷史中那個朝代的崛起,離得開名臣、名將的輔佐呢。其次,明朝的抗倭神將戚繼光、鄭和七次下西洋、神機妙算劉伯溫等,這些歷史偉人千萬不能被現代人們所遺忘。

    我舉兩個例子,鄭和,大家學生時代都學過他的偉人事蹟了吧!他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他的智慧、技術、精神、才識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箐箐學子們。可以這樣說,鄭和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航海事業,就像我們的周總理一樣,他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人民群眾。明朝時期,鄭和帶領著強大的明朝艦隊,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瞭如今的紅海、非洲東海岸,在當時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明朝時的強大軍力、繁榮穩定的社會風貌,極大的提高古代中國的聲望。

    戚繼光更是不能被大家遺忘的。抗倭寇,平戰亂。戚繼光當時與倭寇奮戰數十年,才保全邊疆的安全,使邊疆人民過上了穩定的生活。不但如此,戚繼光在軍事、兵器方面善於鑽研,他利用現有的條件改造車馬、炮彈,建造戰船、戰車大大增加了明朝的戰鬥力,也使得邊陲不敢屢屢來犯。

    朋友們,生活在當代繁榮富強的中國,切記牢記歷史,勿忘使命。如有不足,請大家多多指正。

  • 12 # 汶水唐公子

    高曉松一直以來我對他的印象就是音樂人,雖然他還是高材生,畢業於我國高出名的高校-清華大學。也算是娛樂圈裡的高學歷的人才了,雖然其貌不揚,以“矮大緊”著稱,畢竟在音樂上才華逼人,建樹頗多,確實打造了無數反映時代、深入人心的經典音樂作品,堪稱是一代大師。 也因為他的學歷和才華,他參加出席了很多娛樂節目,而且他在節目上的一此言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至於他曾說明朝沒有名臣名將,這個說法卻是違背歷史常識的。事實上,明朝也並非如高曉松之言,明朝也並非如此之不堪。而且這句話出自高曉松在娛樂節目上的言論,所以他這句話的真實性、邏輯性必然很有瑕疵。我認為,如此違背歷史常識的言論可能在於高曉松對明朝有巨大的偏見。《明史》是最好的明史入門材料,因為它框架完整、結構嚴密。至於野史則來源不清、考證不細、前後矛盾之處甚多,以此進行的推論,只能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先來說說明朝名將

    明朝的名將—徐達、常遇春、戚繼光。

    徐達:明太祖朱元璋在削平割據群雄,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皇朝的戰爭中,徐達長期擔任最高軍事統帥,身經百戰,功勳卓著,他“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廓江漢,清淮楚,電掃西浙,席捲中原,威聲所振,直連塞外”。為朱元璋開創明皇朝立下了蓋世之功,被譽為明朝“開國功臣第一”。在北有元軍,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南有方國珍,朱元璋在處境危險之中,徐達在鄱陽湖水戰作戰勇猛,擊退敵軍,後使用離間計佔領安慶先滅勢利最大的陳友諒。後會合楊瓊攻克江陵、辰州、寶慶等地,肅清陳友諒殘餘勢力。然後攻打張士誠,徐達有勇有謀,設伏兵,攻城池,與常遇春一起滅掉張士誠。1367年,徐達被任命為徵虜大將,率25萬大軍北伐蒙元,一路上元軍或敗或降。1368年8月圍攻大都,元朝亡。元朝雖然滅亡,但蒙古殘軍眾多徐達又率軍作戰,與當時擁兵10萬的王保保決戰,王保保戰敗,僅攜帶親信數人北逃,之後,徐達又陸續滅掉其他的北元殘匪。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如果這不算名將,何人敢稱為名將?

    常遇春:自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以來,在兼併群雄、驅逐元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常遇春馳騁疆場,經歷無數戰役,屢建奇功。在朱元璋率軍渡江南下,參加了著名的採石戰役,戰鬥中,面對著元軍元帥康茂才嚴密防守的如雨亂箭,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揮戈猛攻,率先登岸,殺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元軍大敗,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在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逼應天府。陳佔據長江上游,兵精船大,雙方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常遇春率軍三萬設伏,大敗陳友諒,斬首萬餘,以龍灣大捷,朱元璋以少勝多,轉危為安,打敗陳友諒後,朱元璋的實力一舉成為群雄最強。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朱元璋誇讚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軍在洛陽與元軍遭遇,常遇春率領麾下壯士突入敵陣,勇猛衝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常遇春率軍趁勢佔領了河南和潼關,奪取了西進陝西的門戶,為攻取元朝都城大都打下了基礎。在於佔元朝北平反攻時,常遇春奉命步卒八萬、騎兵一萬馳援北平,常遇春率軍追擊千里,大獲全勝。為了徹底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直搗元上都開平,迫使元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後來朱元璋在總結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先後做過總管府先鋒、都督、統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等。在他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從沒有打過敗仗,所以他很豪邁地說能率十萬軍橫行天下,所以軍中常用“常十萬”來稱呼他。如果這不算名將,何人敢稱為名將?

    戚繼光:傑出的軍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征倭寇,北御韃靼。 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歷經在岑港之戰、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等,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條議。在軍事練兵排陣上更是發明了鴛鴦陣、車營,在作戰兵器上發明了戚氏軍刀、狼筅、虎蹲炮等。說他是傑出的軍事家是因為他在軍事理論和軍事實踐方面均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說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因為他在抗擊外敵倭寇入侵的戰爭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如果這不算名將,何人敢稱為名將?

    再來說說明朝明臣。

    明朝的名臣—于謙、張居正、海瑞等等.

    于謙:為官清廉、保衛京師、剷除奸黨、輔助朝綱。宦官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1449年的土木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第一次發生的一場失敗戰役,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權臣建議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力主抗戰,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計程車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保衛京師不失。在剷除王振黨羽,朝廷上下都倚重於謙,而於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在政治上于謙敢於為民請命,嚴懲作奸犯科權貴,而受到排擠打擊。人家當官前呼後擁,盡顯官威;于謙當官便服一套,瘦馬一匹。在軍事上于謙主張兵貴在精,將貴謀勇,用兵貴在臨機應變,提倡“將士相習”,“管軍者知軍士之強弱,為兵者知將帥之號令”。所創團營之制,對明朝兵制影響很大。在文學上于謙詩作歸隱情懷的表達與慷慨悲涼的風貌預示了詩壇風氣的轉向。在臺閣體流行的高峰期,文人們是忌諱表達激烈的情懷與悲傷的情感的,從而保持了其創作風格的雍容,以便發揮其鳴盛的政治作用。在思想上提倡重名節,輕名利;重成仁,輕殺身;重社稷,輕君王。更是流下了《石灰吟》詩句: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當年明月說于謙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這不算名臣,千古又有幾人是名臣?

    張居正:千古一相張居正是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也是個敏於決斷的實幹家。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面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軍事上,他啟用戚繼光鎮守薊門,派李成梁坐鎮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臺”3000餘座。同時與韃靼俺達汗之間進行茶馬互市貿易,採取和平政策,使得北方的邊防越加鞏固,保證了明朝邊境的穩定。政治上他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張居正最大的歷史功績,當屬其改革之舉,學過歷史的人都應當知道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清查全國土地,推動了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而後又改革賦稅制度,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使得已經慢慢步入深淵的明朝有所好轉。還有後來的官吏升遷制度和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加強中央集權制。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也應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海瑞:海瑞作為明朝名臣,以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而享譽古今,被稱為“海青天”,很多貪官汙吏知道名震天下的“海青天”要來,竟然嚇得主動辭職。一些有錢有勢的人本來建造了大紅門,覺得太高調容易被海瑞盯上,主動把門刷黑,免得引起注意。江南織造業發達,內廷直接派出一些太監來監察織造行業,稱織造中官。這些人本來在江南繁華之地作威作福,聽說海瑞要來,也都減少了輿從,收斂行為。所以說,一個著名的清官執政一方,能夠淨化當地的風氣,這就是一個清官最大的效用。其實海瑞在任上政績也是相當卓著,《明史》稱其“銳意革興”,並且主持了疏浚吳淞、白茆等通江達海的大型工程,既興建了水利,又促進了水運。海瑞的靈柩從南京送回瓊山安葬,沿路的商戶自覺罷市,農民也不耕作,都來為海瑞送行,哭訴之人,戴孝的百姓,綿綿百里之多。父母官,父母官,海瑞是真正實現了。像他這樣一個為百姓所愛戴的好官,古往今來又有幾人?

  • 13 # 安慶王一江淮節度使

    不對 如果他說的正確 那大明王朝是他幫助建立的? 大明276年可以說是光明磊落的276年

    不和親 不納貢 不割地 不稱臣 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 14 #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歷史是屬於全人類的,而不是由某個人說了算,每個人都可以對任何歷史人物和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好,至於高曉松其人我們不做評價,但是他這種沒有任何論據支撐,純粹出於個人好惡的說法我是極其不認可的,他的節目那麼火,這樣做會對大眾造成認知偏差。

    有鑑於此,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對該論點加以反駁!

    高曉松的主要論點是: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臣、無名將!

    我們逐一對此進行反駁!

    1、無明君

    關於何為“明君”新華字典定義為:英明的君主;何為“英明”新華字典定義為:卓越而有見識。那麼明君就是卓越而有見識的君主,那我們看看明朝是否有這樣的君主。

    明太祖朱元璋,驅除韃虜,一統天下,重建漢人江山;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將北方百姓南遷補充因戰亂損失的人口,迅速恢復南方農業生產;整頓吏治,懲治腐敗等等功績難道不足以稱之為明君麼?

    明成祖朱棣施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設定內閣;五次親征蒙古,安定北疆;佔領安南;東北設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哈密衛;鄭和下西洋,加強對外交流,發展航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開創“永樂盛世”,這難道不足以稱之為明君麼?

    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繼業守成,開創“仁宣之治”,這難道不足以稱之為明君麼?

    明孝宗朱佑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中興家國,史稱“弘治中興”,這難道不足以稱之為明君麼?

    人無完人,上述這些帝王都有不少汙點,但歷史上的明君諸如秦始皇、漢高帝、漢光武帝、漢文帝、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等等,同樣都或多或少有些不足為人道的事蹟,但是卻無法抹殺他們為國家建設發展,甚至是為中華文明的進步所做出的貢獻,因此我們從發展的眼光來看,上述帝王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確實是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可以稱之為明君。

    2、無名臣

    何謂“名臣”:有智慧有能力有名氣的臣子。

    明朝自朱棣設立內閣和東廠後,逐漸形成了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輪流坐莊的政治形態。在這期間湧現出了很多名留青史的著名文臣。我們簡單列舉幾位。

    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自仁宗至英宗三朝,三人皆為內閣輔臣,在任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明朝的國力繼續沿著鼎盛的軌道發展,並使明代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變為具有丞相性質的輔臣,這難道不能稱之為名臣麼?

    楊廷和,歷仕四朝,兩朝首輔,革除弊政,這還不是名臣麼?

    王陽明,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平定寧王之亂、 創立“陽明心學”,對後世影響深遠,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挽狂瀾於既倒,保住了漢人江山,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海瑞,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徐階,計除嚴嵩與嚴世蕃,選賢任能,還朝政一片清明,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張居正,明代第一權臣,施行新政,推行“一條鞭法”;重用戚繼光、李成梁,鞏固邊防;隆慶議和,與蒙古互市,穩定邊疆,這難道不是名臣麼?

    3、無名將

    何為“名將”,不僅要戰功卓著,而且要求所參與的戰役對後世影響深遠,更重要的是要有名氣。

    綜合這幾點,明代可稱之為名將的有如下幾位:

    徐達,明朝開國第一武將,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元大都,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這難道不是名將?

    常遇春,明朝常勝將軍,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號稱“常十萬”,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元大都,功勳卓著,這難道不是名將?

    戚繼光,民族英雄,南擊倭寇,掃平倭患,北御蒙古,守衛北疆,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兵書,改革軍械,提升部隊戰鬥力,這難道不是名將麼?

    李如松,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爭,這難到不是名將麼?

  • 15 # 坐看東南了

    首先,申明一下,我不知道高曉松是誰,他是誰和我也沒有關係,有沒有這個人與我絲毫不相干,就算他有,我也當他不存在。

    明朝1368年建立,1644年滅亡,前後歷時276年,可謂名臣輩出。

    1.在古代史上能排的上前茅的名將:徐達。

    徐達有多厲害我不想多介紹。略知中國古代史的人都會心中有數。

    2.諸葛亮式的智囊人物:劉伯溫。

    他有多博古通今、多通天人之際?我也不想多介紹。這樣博大精深的人,只能有緣者花心思才能理解。

    3.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

    他不但能平定叛亂,而且是思想家。我上學的時候,老師問: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哪個最難?不管哪個最難做到,王陽明都做到了。所以他是聖人。我老師說是立言最難。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許多人一輩子都搞不懂。王陽明是我最佩服的古代中國兩個名臣之一。

    4.中國古代史上最傑出的宰相張居正。

    我認為古代文官沒有人能超越他的,我不想多說。

    放眼歷史長河來看,此四君者,都能稱的上是神一般的存在。不是哪個朝代隨便列舉出幾個大臣就能比得上的,也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

  • 16 # 閒餘的侃侃而談

    完全不贊同,一個王朝多多少少會有名臣名將不然不可能叫王朝,王朝王朝必然少不了名臣名將做墊腳石一塊一塊壘起來,高曉松這話太武斷,我就簡單說一個名將,家喻戶曉的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本貫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條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陸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戚繼光幼年時風流倜儻,很有個性。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史籍。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10]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南征倭寇

    岑港之戰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而後,汪直餘黨作亂於岑港,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會合,前往圍攻。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於是朝廷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罷免,讓其帶罪殺敵。駐守在岑港的倭寇抵禦不住戚繼光與俞大猷的進攻,於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準備駕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繼光趁機發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餘黨向閩南逃竄。從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臺州燒殺搶掠,給事中羅嘉賓等人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準備治罪,戚繼光卻因平定汪直的功勞而復官,讓戚繼光守衛守臺、金、嚴三郡。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台州之戰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進攻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軍扼守桃渚,於龍山大破倭寇,戚繼光一路追殺至雁門嶺。倭寇遁走之後,趁虛襲擊台州,戚繼光一馬當先手刃倭寇首領,餘黨走投無路,全部墜入瓜陵江淹死。而圻頭倭寇竟又來侵犯臺州,戚繼光率軍於仙居將其全殲。台州大捷後,戚繼光官升三等。而後,閩、廣一帶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帶作亂,總督胡宗憲無法平定,於是讓戚繼光來增援,戚繼光率軍於上坊巢將其擊破,倭寇奔走建寧,戚繼光引軍回浙江。

    福建之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進犯福建,並聯合福寧、連江等地的倭寇,先後攻陷壽寧、政和、寧德等地,從廣東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聯合福清、長樂的倭寇攻陷玄鍾所,並進犯龍巖、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聲勢浩大,當地官軍不敢進攻,於是胡宗憲傳令讓戚繼光帶兵剿賊。戚繼光領命後引兵先進攻橫嶼,橫嶼四面水路險隘不易通行,戚繼光命將士們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進,大破橫嶼倭寇,斬首兩千二百餘級。而後,戚繼光乘勝追擊,殺至福清,搗毀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餘黨慌忙逃往興化,戚繼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搗毀倭寇據點六十餘營,斬首無數。

    戚繼光平定福建倭患後班師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見少量倭寇從東營澳登入,戚繼光率兵急攻,斬首兩百人。經過幾番戰鬥,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殺光。

    興化之戰

    戚繼光回到浙江後,從日本國本土而來的新的倭寇又伺機侵略,他們人數日益壯大以後,襲擊興化,但圍攻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攻下來。而此時劉顯派了八個人帶著書信到興化傳達資訊,被倭寇攔殺,倭寇就換上劉顯使者的服飾騙開城門,趁機攻陷了興化城。

    倭寇攻陷興化後,劉顯率兵逼近興化,但因為兵少,劉顯不敢擅自攻城,卻因此被彈劾,揹負罪名。而福建總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軍合圍。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譚綸為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前來支援,而都指揮歐陽深卻中了倭寇埋伏搏戰而死,倭寇遂佔據平海衛。四月,戚繼光率領浙江兵前來支援。戚繼光到後,譚綸立刻籌備對倭寇的總攻,先在各海道上環立柵欄阻斷倭寇歸路,而後譚綸以劉顯為左軍,俞大猷為右軍,譚綸自領中軍,以戚繼光為先鋒,圍攻平海衛,一舉告破,斬首兩千餘級,戚繼光等率兵追擊,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斬殺三千多人。於是劉顯等復興興化。朝廷以戚繼光先前橫嶼大戰,錄前後戰功,以戚繼光為都督同知,世廕千戶,代替俞大猷為總兵。

    仙遊之戰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餘黨糾合一萬多人圍攻仙遊,打了三天,戚繼光率兵前往解圍,倭寇敗走,戚繼光率軍追擊,追至王倉坪,斬首百餘級,不少人都墜於懸崖摔死。餘黨數千人逃走佔據漳浦蔡丕嶺。戚繼光分五哨(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將士攀巖而上,與倭寇短兵相接,連俘帶殺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漁船逃到海上,而後侵擾福寧,戚繼光率領李超等前往將其擊敗,又乘勝追至永寧,殺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眾二萬,與海盜吳平互為犄角之勢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殺敗倭寇,並將吳平招降,讓吳平駐紮在梅嶺。但不久之後,吳平糾合被明軍擊敗的流散倭寇一萬多人,夥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後在走馬溪、泊浦澳登陸,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繼光即刻率軍前來圍剿,吳平得知後放棄之前據守的梅嶺,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並修築大寨防禦。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領水軍,戚繼光率領步兵,二人合力圍剿吳平,吳平破敗,孤身逃往鳳凰山。

    北御韃靼

    隆慶元年(1567年),給事中吳時來嚮明穆宗上疏,建議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訓練薊門一帶計程車兵。但朝議後決定只任命戚繼光即可。於是朝廷任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當時譚綸剛剛在遼、薊一帶募集了三萬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請求讓戚繼光對其訓練,得到了穆宗的許可。

    綜上所述,我覺得高曉松的話完全太片面,完全站不住腳,是對我大明王朝的鄙視和偏見,明顯是逞嘴炮之強!

  • 17 # 從頭越58139384382

    高曉松說的就算了,懶得理他,不知道一個做音樂出身而且在音樂上沒什麼成就,到處兼職,弄的跟公知似的,還評價中國歷史,連小學課本學的都沒記住,還好意思出來評價明朝將領,誰給他的勇氣。

    其實不止是香蕉是白心黃皮,你把大芒果從核切開,也是外面黃裡面白。

  • 18 # 不瘦的瘦瘦瘦

    誰是高曉松。他有什麼資格說大明沒有一個名臣名將。海瑞(粵東正氣,最後的門神),戚繼光(戰神),王陽明,于謙,李成梁……太多,數不勝數。

  • 19 # 辛峰

    大明(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朝代,享國兩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告終。三百多年間內憂外患不斷,起於農民起義,亡於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名將人數是僅此於唐朝的朝代。

    一、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與常遇春率軍消滅張士誠。洪武元年,與常遇春攻入元大都,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

    主要成就:與常遇春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殘餘勢力。

    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出身貧苦,初為盜匪,後來投奔朱元璋,攻佔集慶後,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在龍灣大破陳友諒軍隊。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與徐達率軍滅亡張士誠,被封為鄂國公。洪武元年,與徐達率軍攻破元大都。洪武二年病卒軍中,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

    主要成就:與徐達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

    三、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四、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明朝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曆二十五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在與韃靼騎兵的交戰中陣亡。死後追贈少保、寧遠伯,諡號為忠烈。

    主要成就: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爭。

    五、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出身農家,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後率部歸朱元璋,跟隨常遇春四處征戰。參與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為潁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

    主要成就: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雲南。

    六、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著名將領、謀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陽王,諡號武靖。

    主要成就:攻克大寧、高州,斬魯王。

    七、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嘉靖七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

    主要成就: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

    八、于謙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隨明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叛亂,平叛後,升任巡按江西。正統十一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後來率軍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天順元年明英宗復辟,受石亨等人誣告,被殺。

    主要成就:組織北京保衛戰。

    九、李定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十歲時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被張獻忠收做養子,跟隨張獻忠征戰各地。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八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分土地;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收復廣西;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殺死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國指揮磨盤山戰役給予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死了永曆帝。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不久去世。

    主要成就:殺死孔有德、尼堪,抗擊清軍。

  • 20 # 一般冶行

    首先,不知道題主說的“高曉松曾稱”從何而來,若是他真的說過這樣的話,想必也是為了博眼球。

    因為在中國古代,但凡是大一統的正朔王朝,都不會缺少名臣名將。

    大明王朝,自然也是有的。

    我舉個例子——于謙。

    當然,此于謙非彼于謙,不是是德雲社的“相聲皇后”,而是為大明朝力挽狂瀾的那位於少保。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一國之君被敵酋俘虜,眼看大明朝就要步上趙宋的後塵,但凡有點家業的人都在想法子南遷避難。

    當時的皇太后命皇帝異母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召集朝臣商議戰守大計。

    以徐有貞為首的一些大臣主張還都南京;而當時的兵部侍郎于謙則以宋朝南遷的故事為反對遷都,並對皇太后曉以遷都的利害,徵得皇太后的支援。

    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都贊同于謙,最終決議留守北京。

    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朱祁鈺九月六日即帝位,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於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

    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作為要挾明廷的重要工具,企圖要當時的朝臣主動獻城。

    于謙立即提出了“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導思想,並且藉機會派人將其透露給了被俘虜的明英宗,對其曉以大義。(個人以為這也是其被殺的最主要原因)

    經過於謙的統籌安排,充分發揮出了京畿地區的後勤能力,再加上各地的響應不斷,不少地方的抵抗力量紛紛自發地襲擊也先的後勤補給線路。

    再加上時至寒冬,也先部隊外出征戰時間過長,後方空虛,瓦剌部眾男丁基本都在北京附近,其大本營受到草原其它部落的覬覦。

    最終,也先敗退,帶著瓦剌退出了邊境。他之後還不死心,屢屢以手上的明英宗為籌碼,企圖對明廷朝臣進行分化離間(確實也有一定的作用,不過他等不到那一天),但最終還是因為被明廷控制住了鹽鐵邊貿,而不得已主動釋放了明英宗。

    明英宗回朝,幽居於南宮,最後趁著明代宗病危而發動奪門之變,作為于謙的政敵,徐有貞、石亨等人不斷推波助瀾,明英宗順水推舟,殺害了于謙。

    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女人結婚後,最好不要交往男閨蜜”,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