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文世界
-
2 # 斜槓青年愛讀書
君子必慎其獨,由內而外,表裡一致,言為心聲,就像愛蓮說中一樣,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入,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只有君子方可做到慎獨,而這個慎獨並非是表面意義上的獨處,而是人格上的精神境界,
所謂慎獨,就是說即使在沒人看到的地方也不能放縱自己,謹言慎行,當獨自一人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
3 # 早起看晚霞騎驢找馬
要做到慎獨,我感覺就是要知行合一,表裡如一。慎獨,就是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應該始終有敬畏之心。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白天我們穿行馬路,當有紅燈的時候我們應當停在哪裡等待綠燈,這可能有從眾心理,心想別人不闖紅燈,自己闖了,會不會引起別人的鄙視,所以我們選擇了同樣站在那裡等綠燈。慎獨就是在夜深人靜時沒有別人,沒有攝像頭,你的這個行為不會有任何人看見,但你同樣站在那裡等綠燈。
慎獨是一個人最高階的修養。
-
4 # 小小小醬紫
在生活的交往上,不要濫交,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給自己一個空間
做好慎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慎獨是需要一生去對待的
-
5 # 醉臥V美人膝
懷“濟世之經綸偉向”,養“巍巍浩然之氣”於已身,有“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志”的心志,自然可做到“慎獨”!!(到了這種地步,也確實沒幾個人可以值得你推杯述懷了[靈光一閃])(圖片為“慶餘年”海報,很喜歡,借用[呲牙])
-
6 # 月出東山麓
做到“慎獨”是不太容易的,慎獨是指人在沒有外在約束狀態情況下,自己對自己的行為監督,監控,這需要人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較高的文明素質,需要長期的修身養性,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才能做到。
慎獨是一種高階的自律。人做到了慎獨,也就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慎獨需要反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時時刻刻檢點自身的行為。見賢思齊,有錯改之,無則加勉。總之就是自己給自己加裝一個虛擬的監控攝像頭,時刻想著抬頭三尺有神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活於世也要受到外部約束才能享受生活自由。
人所受到的約束,包括外部和內部兩方面。
外部主要是指律法,具有強制性的,是人們不得不遵守的。自古以來,皆有律法對人民加以約束才能保持社會良好執行秩序。
內部主要是指道德。具有自我約束性,是軟性的,需要人們自覺遵守良好的風俗習慣。
慎獨主要是靠內部約束,需要人們自覺遵守世俗的規矩,倫理,自覺遵守約定俗成的良好風俗習慣。
總之做到慎獨不易,而慎獨也會成就更好的自己。
-
7 # 芷惜文化雜談
慎獨就是獨自一人的時候能夠還是嚴格要求自己,人格還是表裡如一,跟有沒有人在旁邊的時候一樣。這也代表很多人做人都是為了做給別人看。都很想努力的在別人面前要做一個什麼人,帶上一份虛偽的面具,裝好人,說好話。所以也就就先很多人說當面一套背面一套,這樣的人對人不真摯,容易讓人覺得很會偽裝很虛情假意。
儒家道家都有提到過慎獨。這個詞另一方面反應了做人是做給自己看,修行修自己。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要學習如何做好一個人。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你在別人面前做得再怎麼好,你自己不開心有什麼用呢?你不是做自己,是做別人心裡面的影子,你覺得別人可能需要你是什麼樣的你就去做個什麼樣的。而且別人也未必能理解你或者感激你,一旦別人不領情,你反過來的是一種失落、怨恨。違背了自己去做的一些事其實傷害了自己,這種隱形的傷害你是不知道的。一個為了別人而活的人是最累的。別人可能不需要你為他做的一切,往往是自己給自己壓力,自己給自己負擔。人始終容易活在別人對你看法的陰影中,自己不懂面對自己,自己得不到釋放。
慎獨還一方面指自己需要自我監督,而不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自我懈怠。你真要做好自己是不分場合的,就算一個人也不會自我懈怠,也會好好利用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和機會。很多人不喜歡別人管,可沒人管了竟做些不著邊的事。自己管不了自己。這就太缺乏訓練自己的慎獨了。
慎獨也是反應一個人獨處露出小人狐狸尾巴還是你就是個君子的時候。也像一面照妖鏡,你是個什麼人一個人待著的時候那種狀態怎麼樣,都幹些什麼,一下就原形畢露你這個人了。一個人的時候對待所有行為如履薄冰,這才是真君子。
-
8 # 兆陽師兄
想起來在部隊有一次進行黨課教育彙報,把“我們班子成員時刻做到慎獨”向上級進行了彙報,領導當面就問“解釋一下什麼是慎獨”,當時就蒙了,沒有明白慎獨是什麼意思就引用,丟大人了。
下來後就及時查閱資料,當時沒有電腦,到圖書館查的,才搞明白。
慎獨就是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指的是閒居獨處無人監督的時候,更必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體現了個人的品行、操守、風範的最高境界。
如何做到“慎獨”,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首先是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其次是要控制自己的慾望,自覺地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律;最後在面對這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不被同化,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包括思維。這也是人一生面對的問題,自始至終很難做到,願我們做一個平常人就好。
-
9 # 方言小語
“慎獨”,簡言之,就是獨處時要謹慎,或者說慎重對待自己的獨處。再深化一點,就是:在沒有外人在場、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終不做逾越道德、規則、法律的事。
慎獨,是一種自律和修養,是對法律、制度的敬畏,同時也是內心境界的昇華。
如何做到“慎獨”?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強化信念意志。無論作為黨員幹部,還是作為一般公職人員、企業人員,都要有堅強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意志品質,胸懷坦蕩、心口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有無監督都自律。
2.增強“紅線”意識。慎獨是一種修養,同時也是一種保護,是“護身符”。做到慎獨,凡事必能依規依紀;反之,勢必觸碰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而讓自己身陷囹圄。
3.提升個人修養。加強學習,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拒腐防變。把慎獨作為基本的修養和追求,不僅做到慎獨,還可以利用獨處的機會,自省自勵,達到無我、忘我、真我的境界。
總之,做到慎獨並不難。讓自己靜下心來、安靜地待一會,真的不錯。(全網圖片)
-
10 # 遠海鶇語
“慎獨”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三字經》的“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就是講一個有修為的人,即使獨處,也不會違反應遵循的道德法則。“慎獨”,往往和自律緊密相連。
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本身是一個十分自律的人,甚至有個作家說“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個最規則的動詞”。康德的每一天都嚴格地按照自定的作息表展開各項活動,據說僅有一次例外,他在讀盧梭的《愛彌爾》時如痴如醉地讀了好幾天,真是可愛得可以。
自律使他攀上了知識的高峰,寫下了三部劃時代的傑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歌德給他的評價是:“當你讀完一頁康德的著作,你就會有一種彷彿跨入明亮的廳堂的感覺。”
不熟悉康德的話,他的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如果能時時以這句話警戒自己,生活中就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很多愜意。遵循這般自省自律的道德法則,生活就真的美起來了。
心存敬畏,心中有法則,常常就會演繹“大愛無聲”般的美麗。電池不亂丟,收集起來後送到有人管理的電池收集箱,這樣做,因為我知道亂丟它們的危害。路上看見礦泉水瓶、塑膠袋等,也儘可能的撿起來送入垃圾桶,並不需要為了得到褒揚故意為之;吃飯時儘量光碟,因為需要感謝為我們所用的每一顆菜,每一粒米,每一口肉,日本人所說的“一粒米上有七個神”,大概也是這樣的一種虔敬吧。懂得“慎獨”,心底就與頭頂的星空相融了。
-
11 # 國學生活館
如何做到慎獨?首先我們要知道慎獨是什麼?
所謂慎獨,是指獨處的情況下,憑著自覺性,做合法合規的事情,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要做到慎獨,首先要認識慎獨一詞的意思,是自律是底線。做到慎獨心中才能梳理一道自然的“緊箍咒”時刻讓自己堅守自己為人處事的底線,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慎獨的領導要恪守道德,守住清貧,經得住無線的誘惑,不論是什麼樣的考驗都能將自己的慾望壓下去,不為之所動。
要習慣寂寞,不犯錯。不要因為一頓飯而做了虧心事,觸犯了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要有任何貪念,不抱有任何僥倖心理,任何放縱都是給自己犯錯製造機會。
不受誘惑,在各種誘惑面前可以謹慎做事,思想上恪守自己的自律的第一道防線,守住自己的第一次不犯錯,時刻提高警惕,要清正廉潔
在慾望面前懂得如何去掌控,慎獨是一種人格的升級,將自己的言行時刻與道德修養聯絡,從小事到大事,都要表裡如一,做人坦蕩蕩。
-
12 # 耿湘湘
獨處的時候容易放鬆,真正的君子是做到自己一個人和有人監督是一樣的。所作所為不會因為自己(沒人看見)就打折扣。言行舉止根據自己人生的價值觀來,表裡如一,言行一致
-
13 # 厭長廊
自我理解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
在生活的交往上,不要濫交,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時候在自己難以進步的時候,或許朋友的一句金玉良緣會然你茅塞頓開。
二
另外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給自己一個空間,尤其是思維的空間,因為這樣會讓你有時間思考。
三
慎獨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書,讀書才是指引你走好未來路途的一個指明燈,不過往往現在的人不懂的這個道理。
四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做好慎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慎獨是需要一生去對待的,如果你想要做一個高潔之士的話,那麼你要認真對待了。
這是自己的一點看法,看完覺得對就看看,覺得不對一笑而過即可。
-
14 # 策世品牌略機構lydia
《禮記·中庸》有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慎獨,是一種修行,是最高階的修養。曾國藩說:“慎獨則心安。”
他為了讓自己能夠做到慎獨,常常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
《論語》中也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先做到了再去說,這就是一個君子。
這句話一語道破君子素養的要訣所在——知行合一。
一個可以稱為君子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
而這些,正是慎獨的根本要義。
“慎獨”的前提是堅定的內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識為約束力。自律的最高層次,便是慎獨。如何做到呢?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慎言
“慎言以養其德,節食以養其體”,人在生活中最多的就是說話,所以慎言是修養自己的第一步。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慎言還是處世最重要的一方面,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慎言與否,關乎成敗。
2.慎行
慎行是一種修養和品格,反映著內心原則操守的清晰、堅定與否。“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懂得“慎行”的人,必定志存高遠,腳步踏實。世事複雜險惡,也需要靠慎行去保證一個安穩周全。
3.慎微
“慎微”不是小器,而是不忽視細節,是對事物一絲不苟的態度。《老子》言:“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很多時候,細節決定成敗,圖大者當謹於微。
4.慎欲
心欲傷神,肉慾傷身。“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我們每個人都做不到完全消除慾望,但起碼可以節制,不受慾望擺佈,成為慾望的奴隸。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慎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交友不慎。看人不要只看表面,要在多觀察、多瞭解的基礎上,再決定交與不交。
6.慎初
對於人生,忘了初心,就等於入了歧路,走得越遠便越空虛,因為那必定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對於做人,任何事情只要做了第一次,便必定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是邁出惡的一步,就是走向惡的深淵。所以一定要慎初,當其時,是非善惡,就在一念之間。
7.慎終
老子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到最後還像開始時那樣嚴格要求自己,那麼事情的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太多的失敗,都是敗在了最後一段路。
南宋陸九淵也說:“慎獨即不自欺。”慎獨之時,人主要面對的是自己,是與自己的內心赤膊相見。
能做到慎獨的人,是戰勝了自己的人。
老子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自勝,才稱得上強大;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
15 # 光明大道0011
孔夫子說:“君子慎獨” 。獨居也能決定不放逸,這叫真正做功夫。一般人懈怠、放任的習氣太重了,就是隨便慣了。在大眾中比較謹慎收斂一點,人見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君子獨處獨知之時更要謹慎。心中不起惡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
-
16 # 廣老師講國學
如何才能做到“慎獨”?
何謂“獨”?單也。《說文解字》講:犬相得而鬥也。意思是說狗相遇時總是互相爭鬥(故從犭旁),它的特性就是適合獨處。而羊的品性是樂於合群,故而“群”字從羊。但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不鬥了嗎?我認為不然,他還得跟自己“鬥”。
何謂“慎”呢?從字形上看,左邊是“心”,右邊是“真”,其意顯而易見,真心也。所以《爾雅》解釋講:慎,誠也。《國語·周語》解釋:慎,德之守也。
這都是從內心裡講的,怎麼樣才能做到“誠”呢?我們到底要不要跟自己“鬥”呢?作為一個”社會人“,我覺得我們還是要經常的跟自己”鬥一鬥“的,只有時時自省,慢慢覺醒內心裡精神層面的那個”自我“,才能慢慢的做到”至誠“。當然這還有個前提條件,就是首先要在內心裡面建立一個”道德基地“,道家講”道“,儒家講”德“,我們只有符合這兩個”道、德“,才能叫真正的”誠“,不為私慾所左右。
讀書,讀聖賢之書,是走向”慎獨“的一條捷徑。
“慎獨”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自己的心上慢慢用刀子一層一層的颳去”塵埃“的修煉之旅,箇中滋味只有對自己夠”狠“的人才能體會。當然,這種痛苦之後的”快樂“也是常人所難以體會的。
慎獨,非至誠之人不能為也。
-
17 # 孟周
慎獨作為高標準、嚴要求的道德修養,自然是極難完全做到的,在現代這個誘惑更加多樣、刺激更加勁爆、價值更加多元的時代,應該就更難了。因此要確定做到慎獨,既要道德方面更加精進之外,在智慧方面尤其不能忽視。
首先,只要自覺又自願地要求自己做到慎獨,就要有放棄許多功名利祿的準備,如果準備不充分,信念就會不堅定,信念不堅定,失敗應該就是早晚的事了。
其次,要對道德和不道德的界線有清晰而準確的認識。如果認識不清楚、不準確,難免會導致修養的失敗:或者認非為是,自然就不會對這錯誤行為預防和禁止了,慎獨當然就談不上了;或者認是為非,那就把人正當的慾望的滿足給剝奪了,這必然會讓人背上不應該背上的沉重包袱,自然就加重了不必要的道德負擔,使人不堪承受而崩潰,從而修養不能原樣進行下去,自然使得失敗的可能加大了。那種不管其他,只要守住本心的想法和做法,效果是可疑的。
再次,要注意運用好各種方式和手段把非獨處時的修養做好,逐漸把用高標準、嚴要求及其落實形成習慣,成為第二自然,從而使得獨處時的謹慎阻力在心理等方面更小一些。
又次,注意各種人的、物的因素的藉助。朋友的選擇(比如《論語》說的“友直,友諒,友多聞”、“友以輔仁”),親人、良師、同仁等的提醒、監督,讓人開卷有益的圖書,都是需要利用好的。
更次,做好規劃和計劃。量力而行地確定各時間節點前修養的重點和目標,像古人就有半年去一嗔字之類。當然對這規劃和計劃既然切忌搞形式、走過場、趕任務,又要注意行百里而半九十。
加次,要注意各種緩解和轉移壓力、集中精力、化嚴肅話題為興趣振奮題目、化枯燥繁瑣程式為樂趣薈萃過程的技術和竅門。
重次,要把握好度。比如在局面、場合等等失控、不適合之前就要止步,不要讓自己陷入無可挽回的地步。有時一步錯導致步步錯、一分的失誤用十分的悔改都彌補不回來,這樣的錯誤程度要極力避免。
最後,西方人說,人是經不住試探的,因此儘量不要讓別人或者自己來試探和考驗自己,尤其那種層層不斷加碼的試探。如果有試探為內容的強化訓練,要慎之又慎,一有情形不利,必須及時中止。
-
18 # 熊貓血王海明
給自己制定一個高標準的人生目標,自己就會全力以赴朝著目標前進,成敗、好壞全靠自己,不是做給別人看的。通往成功的路上不畏艱難險阻,在無人監督時也不會偷奸耍滑,更會謹慎小心,不輕率隨便。
-
19 # 土樓的眼
“慎獨”是《中庸》的核心概念之一,然而卻很少人能在該有的層面上準確理解。
如何才能做到“慎獨”?當然首先要清楚它的概念。
很遺憾的,“慎獨”基本上被解釋成了自覺遵守道德準則的心理行為要求,淪為諸如“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舉頭三尺有神明”等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勸世格言之列。進入百度詞條,給出的也是“《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等字眼。
在我看來,只停留在道德層面,是絕大部分人對之存在的誤讀。
看來,我們必須迴歸到對文字的整體把握。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開明宗義談的是什麼?這裡的“性”是哲學本體論意義上的“性‘’,是天命的,是不證自明的;這裡的“道”是人類存在的規則和意義,與生俱來不可分離的,是天道帶來的人道。不管你是否有“睹”和“聞”的感知,不管你的心念是多麼的細微,“道”永遠都在哪工作。有如《聖經》創世紀所言“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這顯然是對宇宙世界人生價值存在的思考,絕非道德說教的總綱。
其實我們接著下文更能準確理解:“中”是人的太初存在狀態,“和”是人和世界發生關係的合乎規律的狀態,只有“致中和”,才有這世界的合理存在和解釋。如何才能“致中和”呢?《中庸》後面用了大量篇幅所闡釋的“至誠”,才是唯一的達道途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回過頭來看“慎獨”,這裡的“慎”不是去“小心、警惕”不道德的事情,而是“認真、莊重”去對待思考你和世界的關係;這裡的“獨”不是你無人察覺的獨處,而是你作為人的個體如何自我觀照。
如何做到“慎獨”?《中庸》給出了標準答案:“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作為儒家思想的人的主體性,君子也好,聖人也好,絕非只是道德修養的標兵,更應是“天人合一”的踐行者。
最後想說的是:之所以多數人將“慎獨”作道德層面二非哲學層面的理解,原因有二:1.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有大量類似“五達道”“三達德”的道德修身論述,語境使然;2.只停留在割裂的字義層面,沒有從文字的整體層面去思考。
-
20 # 寒津
我認為,慎,即真心。獨,獨立地體察周圍的事和物。慎獨,即敬畏自然、尊重社會,客觀地看待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做到"慎獨"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這些關係時,要靜心,要有一個平靜、中和的心態,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處理這些關係。
“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其意是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回覆列表
如何才能做到慎獨?下面就這個話題跟大家一起來說一下
1.在生活的交往上,不要濫交,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時候在自己難以進步的時候,或許朋友的一句金玉良緣會然你茅塞頓開。
2.另外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給自己一個空間,尤其是思維的空間,因為這樣會讓你有時間思考。
3.慎獨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書,讀書才是指引你走好未來路途的一個指明燈,不過往往現在的人不懂的這個道理
4.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做好慎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慎獨是需要一生去對待的,如果你想要做一個高潔之士的話,那麼你要認真對待了。
一個人應該怎樣進行“慎獨”?實踐告訴我們,講“慎獨”,首先要在“隱蔽”處下功夫,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是一個人鍛鍊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場所。中國戰國時期的進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頌》中說:“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古希臘的哲學家德漠克利特也說過:“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所言:隔牆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要做到“慎獨”,還要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積小善而成大德。進行師德修養,要從小處起步,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