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譚天說帝
-
2 # 機智的王小千
蒙古統一之後一直在戰爭中向外擴張,而且蒙古大軍主力從頭到尾都沒有投入到攻宋的戰爭裡,蒙古主力軍一直在西進的戰鬥中。
因為沒有大量投入軍事力量,加上有黃河與長江天險的阻隔,所以蒙古攻宋的時間線被拉長了。宋朝這兩個朝代爭議真的很大,高度繁華的經濟水平之下卻有著與之不符的軍事力量,這裡面的事情也不是一句簡單的重文輕武所能說清的。
-
3 # 天狼星下
忽必烈滅宋之戰 蒙古至元五年至十六年(南宋鹹淳四年至祥興二年,1268年—1279年),在蒙宋戰爭中,元忽必烈汗攻滅南宋,統一全國的作戰。 蒙哥汗攻宋命喪釣魚城(今四川合川東釣魚山上)後(參見釣魚城之戰),忽必烈於中統元年三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閃電河北岸)繼汗位,是為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漢人將帥、謀臣,依仿漢法,改革官制,確立中央集權,建立了蒙漢統治階級聯合的新王朝。南宋因政治腐敗,致賈似道得以擅權。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為隱瞞開慶元年(蒙哥汗九年,1259年)乞和真相,網羅親信,極力打擊陷害有功將領。一批戰功卓著的將帥,或被罷官,或被治罪而死,致使民心相悖,將士離心,戰備鬆弛,坐失強兵固邊大好時機。忽必烈在總結窩闊臺攻宋及蒙哥攻宋得失的基礎上,制定了先取襄樊(今屬湖北)、實施中間突破、沿漢入江、直取臨安(今杭州)的滅宋方略,從而開始了攻滅南宋的戰爭。 當宋降將劉整進獻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時,即下決心,實施中間突破。至元五年,忽必烈命都元帥阿術、劉整率師攻襄樊,旋遣樞密副使史天澤、駙馬忽剌出督師襄樊。史天澤、阿術、劉整針對襄陽、樊城城防堅固,宋軍長於守城隘和水戰的情況,採取築堡連城、長期圍困、水陸阻援、待機破城的戰法,集兵10萬圍城,同時在萬山(今襄樊西)西訓練水軍7萬人,造戰船5000艘,以增強蒙古水軍力量。在蒙古軍嚴密包圍下,宋軍七次援襄樊均被擊敗,守城軍多次出擊未勝。經五年圍困,襄陽、樊城外援已絕,僅靠水上浮橋互相聯絡。至元十年,河南行省史天澤、參政阿里海牙等採納萬戶張弘範、水軍總管張禧建策,水陸夾擊,先破樊城,置襄陽於內無力自守,外無援兵的境地,在誘降和軍事壓力下,呂文煥以城降。元軍突破襄樊,宋廷朝野大為震動,急忙調整部署,把戰略防禦重點退移至長江一線。 浮漢入江 忽必烈採納將、臣建策,增兵10萬,乘勝大舉攻宋。命駐蜀元軍進攻兩川要地,以阻宋軍東援;命合丹、劉整行淮西樞密院,博羅歡為淮東都元帥,分別進攻兩淮,牽制宋軍,配合主力攻宋;命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平章政事阿術率軍20萬,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取臨安。十一月,進至蔡店,欲渡江攻取鄂州。宋廷為阻止元軍浮漢入江,命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率戰船萬艘,控扼漢水入江口,權知漢陽軍王儀守漢陽,權知鄂州張晏然守鄂州,都統王達守陽邏堡,荊湖宣撫使朱祀孫以遊擊軍扼大江中流。十二月,伯顏以聲東擊西之策,使元軍進佔沙蕪口,屯駐江邊。繼而避實擊虛,強渡長江成功。遂分割包圍破陽邏堡、漢陽軍,攻佔鄂州,元軍東進至太平州,江東運判孟之縉以城降。三月,元軍至建康,宋沿江制置使趙溍棄城遁,都統徐王榮等以城降。鎮江知府洪起畏遁,總管石祖忠以城降。偏師取饒州、寧國府。廣德軍、溧陽、常州等地相繼歸降。南宋滅亡
-
4 # 禾風之戀
宋遼金元時期,首先是宋、遼並立。後來金崛起,金滅掉遼,後又南下,俘虜宋徽宗和欽宗,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其後元朝建立,元宋聯合滅掉金,其後元又滅掉西夏和大理,並滅南宋,統一全國。
南宋的末代皇帝有三位,簡稱宋末三帝,分別是宋恭宗趙㬎,宋端宗趙昰,宋末帝趙昺。
宋恭宗趙㬎,南宋第七位皇帝,宋度宗之次子。宋恭帝在位期間朝政多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代理;而謝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賈似道,後來主要依靠陳宜中。陳宜中當國,行事搖擺不定,徘徊在和與戰之間,文天祥、張世傑提出遷都到東南部地區,以圖背水一戰,膽小的陳宜中否決了這項提議,一意求和。
宋恭帝即位之時,宋室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蒙古鐵騎大舉南下,局勢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統治已經陷入了癱瘓狀態。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謝太后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哀乞伯顏念上天好生之德,對宋朝皇室從寬處理。謝太后秘密召江萬載攝行軍中事,帶軍暗中保護益、廣二王趙與檡等趙宋皇族人員和大臣、部分宮廷機構撤離臨安,江萬載卻盡心盡職,保護南宋小朝廷延續了三年,行程幾千公里。
二月初五,臨安皇城裡舉行了受降儀式,宋恭帝宣佈正式退位。至此,延續了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束。1323年5月,宋恭帝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享年53歲。
宋端宗趙昰(shì),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二年。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相繼被俘。
就在臨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駙馬都尉楊鎮、國舅楊亮節護送下潛出城外,為趙宋王朝保留了一絲血脈。此後,張世傑、陸秀夫也陸續率殘部到溫州江心寺會合。
文天祥、陸秀夫決定效仿宋高宗故事,擁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圖謀再度中興。1277年12月,宋端宗逃至秀山,聽說廣州失守,慌亂之中退到井澳。海上忽起颶風,宋朝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宋端宗落水,年逾七十的老臣江萬載奮力躍入海中救起端宗,自己被巨浪捲走,眼看三年來一直貼身保護自己的最親近大臣被海浪吞沒,宋端宗因此染病。宋端宗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1278年4月15日,十歲的宋端宗病死。
宋懷宗趙昺,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2年,享年8歲。宋懷宗是宋度宗第三子, 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開展決戰,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後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宋王朝覆亡。
(文章引自不惹塵埃)
-
5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1274年6月,忽必烈釋出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元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統治集團,是從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興統治力量,他們必然戰勝南宋沒落腐朽的統治集團,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國大地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國家統一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
6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忽必烈滅宋之戰
忽必烈滅宋之戰是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的戰爭。1268年元世祖發起元滅宋之戰,首先派劉整與阿術率軍攻打襄陽,史稱襄樊之戰。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隨後中書丞相史天澤和樞密院使伯顏率軍順漢水南下長江,目標建康。1275年降將呂文煥率元水陸聯軍於蕪湖擊潰賈似道的南宋水軍,史稱丁家洲之戰。隔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后與宋恭帝投降元軍。然而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張世傑與陳宜中等大臣持續在江西、福建與廣東等地抗元。元軍陸續攻下華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廣東崖山。隔年3月,張弘範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海軍,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地區,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七個封建正統皇朝。
此戰,歷時12年,由於忽必烈攻宋方略正確,善擇伯顏等良將,注重發展水軍和大力實行招降安撫政策,形成了軍事、政治優勢,致宋軍於被動挨打境地,終於滅亡南宋,結束了自北宋滅亡後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北對峙局面,重新統一中國,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南宋則因政治腐敗,治國、治軍方針迂腐,奸相當權,排斥異己,任用庸才,賞罰失律,致使朝野上下,離心離德,招致敗亡。
-
7 # 給他愛五
首先是民族氣概,詳情請看崖山十萬軍民與陸秀夫小皇帝跳海自盡。當時南宋雖軍隊弱小,但是有錢,讓國民過上了,當時比較好的生活,擁有民心。
第二是,元朝因為和南宋聯手滅金,如果順手把南宋滅了,未免也太不講道義了。而且當時還要遠征歐洲。
第三,元朝還需要南宋的錢支援戰爭,如果先滅了南宋,元朝就沒精力再打歐洲了。
-
8 # 小鯨魚說電影
1274年6月,忽必烈釋出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元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統治集團,是從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興統治力量,他們必然戰勝南宋沒落腐朽的統治集團,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國大地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國家統一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
9 # 皇上約約
說起南宋的滅亡,我覺得初期的秦檜真的是千骨遺臭有必不可少的關係,那我們來聊聊南宋如何滅亡的吧。
一、蒙古帝國的崛起
東北金人逐漸沒落,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遊牧民族曾先後被契丹和金人的奴役。鐵木真突然崛起,透過戰爭統一蒙古各部,滅掉金國、遼國建立蒙古帝國,三次西征征服中亞,一度打到東歐的伏爾加河。鐵木真在遠征吐蕃的時候去世,吐蕃最終被納入蒙古帝國的版圖。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在和阿里不哥的王位爭奪下贏得汗位,四大蒙古汗國同忽必烈分裂各自獨立,但沒削弱忽必烈的力量,於是集結重兵開始南侵南宋,走向一統天下的道路。
二、滅掉南宋
在忽必烈稱帝建國號為元,定都今北京城以後,開始大舉南侵。元世祖忽必烈讓元朝大臣伯顏帶領元軍南下先取南下屏障漢水(也就是湖北襄陽)一帶的戰略城池,然後進入長江兵鋒直指荊浙江皖蘇等南方富庶的土地一帶。元軍所過之處大部分宋軍不戰而降,對南宋都城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形成合圍之勢,臨安府宋幼帝降元。在元軍勢如破竹之下,南宋抗元義軍在南宋三傑文天祥等人的帶領下繼續抗元,無奈就像螳臂當車,蚊子撼木棍,文天祥兵敗被俘,三傑之一陸秀夫等人帶領南宋皇儲宗室上千人投海自盡,南宋亡。(南宋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
如果當年南宋全力支援岳飛北伐,南宋將一統中華,實力不可小覷,即使打不過元朝也不至於那麼積貧積弱,但是另一角度來說恰好也讓元朝更快同意全國,促進多民族融合,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腳步。
-
10 # 夫子奔逸絕塵15337
學過高中歷史的人能具有的印象僅僅限於“蒙古南下:滅金、佔大理、滅南宋”這樣的大概印象。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重文輕武,不思抱負。
1258 年秋,蒙哥率蒙軍主力四萬,號稱十萬,分三道入蜀。與此同時,蒙軍對鄂州和荊山(今安徽懷遠北)分別進行了攻擊,對長江上中游的全面施壓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如果蒙哥能夠順利控制整個四川盆地,那三路蒙軍會合一處,順江東下,南宋會早二十年滅亡。
然而蒙哥死在了重慶釣魚城,這個戰略沒有能夠實現。蒙古內部甚至陷入了奪汗內戰,給了南宋喘息準備的機會。
即使蒙哥沒有死在釣魚城
把重慶山區死磕下來的機率也很低
忽必烈上臺以後,蒙古高層轉變了對長江中上游這些城市的看法。四川盆地內的川西和川中平原地帶當然好征服,可川東的嶺谷地帶對蒙古騎兵來說就太令人痛苦了。
與其死磕川東的山城,還不如在江漢平原和南陽平原交接處的襄樊下手。攻下襄樊之後,同樣能夠起到東進威脅江淮乃至浙北的作用,同時還能堵住四川援軍東出的渠道,比一味追求打下四川帶來的高勢能更為務實。
這才有了忽必烈對襄樊的不顧一切代價的圍攻,最終讓蒙古大軍完成了統一大業。蒙古大軍控制襄樊以後,從水陸兩路南下,進逼長江流域,威脅東方的臨安。
另一方面,從漢江南下,蒙軍也能利用降將呂文煥的個人威信取得長江以南的鄂州。從此,南宋引以為傲的長江天險也就不復存在了。當賈似道的軍隊和蒙古大軍在蕪湖對峙時,蒙古騎兵得以在江兩岸佈陣,同時在江上也有著實力不弱的水師,勝負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
11 # 文良自媒體
1.軍備競賽的不相匹配:宋太祖是透過陳橋兵變得到的大宋江山,這一點令他們的執政方略有所失衡,縱觀整個宋朝,重文輕武的策略貫穿始終。顯然是擔心下一個陳橋事變的悲劇重演。全民在享受意境高遠的美妙宋詞同時蔬於武備。似乎忘了金,元的騎兵在大漠的蒼穹之下厲兵秣馬。無論戰時全民動員程度,還是單兵作戰的能力,均被蒙古人甩了幾條大街,公元1273年。襄陽淪陷,大宋無險可守,滅亡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2.聯蒙滅金就是政策上的重大失誤。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尚且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三足則鼎立,滅了金等於削去鼎之一足,如何鼎立? 因此宋朝朝堂上的上層決策者從政策的頂層架構上,就出現了方向上的重大紕漏。
3宋朝政治體制身內部的腐朽,積蔽以久的大臣們相互攻訐 ,頻繁內耗導致將士離心,民心向背 ,不能團結一心 ,大規模地組織武裝力量施行有效反擊。
-
12 # 小布vlog
1274年6月,忽必烈釋出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元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統治集團,是從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興統治力量,他們必然戰勝南宋沒落腐朽的統治集團,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國大地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國家統一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
13 # 江郎才盡
元朝的統治者大家都知道是蒙古族,蒙古這個民族是由古柔然人在外興安嶺和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遊牧、漁獵為生的氏族部落演變而來。元朝前身為"大蒙古國",由蒙古部的鐵木真(成吉思汗)於公元1206年統一漠北諸部後建立。當時華夏版圖內依然是群雄並存,蒙古、西遼、西夏、吐蕃、大金、南宋還有云南大理。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南朝的覆滅經過:
成吉思汗1227年出征西夏病逝後由其幼子託雷兼國,兩年後讓位給窩闊臺。1231年窩闊臺率軍南征金朝,與南宋聯盟自漢中借宋國境沿漢水攻打汴京,第二年拖雷領兵在河南三峰山擊潰金軍,1234年,蒙宋再次聯軍攻破蔡州,金朝自此覆滅,後南宋藉此機會收復河南開封府(開封)、河南府(洛陽)、應天府(商丘),但這也成為蒙送戰爭的導火索。
蒙宋聯盟是因為共同的敵人大金,蒙宋戰爭也是因為金,河南一帶原來依靠金國數十萬軍隊和強悍的騎兵鎮守得以暫時免遭蒙軍入侵,收復“三府”後原本有限的軍隊更為分散,缺乏騎兵部隊互相接應支援,只能被各個擊破。因中原年年征戰,土地沒人耕種,各個城池殘破超乎想象,加上黃河氾濫,後勤補給缺乏,後蒙軍大部隊渡黃河攻宋之時,分散各處的宋軍成了靶子,遭到毀滅性打擊,自此南宋北定中原成了一場春秋大夢。南宋面臨大戰,內部一直存在嚴重分歧和內耗,甚至國境遭入侵,其他方面的諸侯軍隊拒絕參戰,而剛剛親政的“宋理宗”根本沒有足夠威望來領導戰爭。公元1268年元世祖正式發起滅宋之戰,經歷“襄陽之戰”、“丁家洲之戰”後南宋退至廣東崖山(公元1278年),後經過慘烈的崖山海戰陸秀夫攜年僅8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至此南宋退出歷史舞臺。元朝統一中國後結束了自唐安史之亂以來520多年的分裂局面。
-
14 # 新疆人說新疆事兒
第一:趙匡胤以史為鑑,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且軍隊主觀在和平年代由文官擔任,武將輪崗,雖然有100多萬兵力(林沖,八十萬禁軍教頭),但軍隊指揮能力,戰鬥能力均偏弱。
第二:南宋時期,經濟空前繁榮。打仗太費錢,還會死人,用錢能解決的事兒就直接給錢。國民雖有收復河山的意願,但決策層意志不夠堅定。
第三:元朝滅金時,宋朝錯誤的判斷了形式。決策層被百年的屈辱所矇蔽,助元滅金。要知道,當時的環境宋和金是唇亡齒寒。元滅西夏,後滅金,沒有了金的牽制,南宋滅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第四:滅金後,不以天險駐防,卻去收復洛陽還是開封(具體忘了),沒有強有力的物資保障統籌能力,開封已不是清明上河圖時的繁榮景象,早已是一座死城,沒有物資。加上開封地處平原,沒有駐防屏障,難以抵擋元輕騎兵的攻勢。
過程中不斷的犯錯,喪失了國運 ,最終被元滅國。
-
15 # 舟說
準確的說法是蒙古人花了四十五年才將南宋滅掉,而元朝只花了8年。為什麼呢,我們來一起看一下。1
元朝是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的,但真正攻打南宋在37年前就開始了,也就是1234年的窩闊臺掌權時期。
忽必烈在蒙哥大汗時期就是攻打南宋的主將之一,但由於不懂計策,採取屠殺恐嚇的戰術,遭遇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程序緩慢,後來蒙哥大汗死後,他開始任用漢人劉秉忠,贏得皇權之爭,採用收服人心的策略,不再以殺戮為主,籌建大元,定都大都,仿效漢人的制度,重視農業,發展經濟,廣納漢族人才,最終也是在投降漢將的協助之下,攻破南宋都城臨安,之後南宋各地官員紛紛投降。1279年,南宋小皇帝被大臣陸秀夫抱著跳海,南宋徹底覆滅。
應該說忽必烈打下南宋的過程,不僅是蒙古人用武力征服漢人的過程,而且也是學習漢族文化,逐步漢化的過程。所以,從種族上看是蒙古人打敗了漢人,但從文化上看,其實是蒙古人被漢人同化了。2由蒙古人的戰鬥力世界一流,橫掃亞歐大陸,打敗了眾多國家的軍隊,但是面對軍事實力一般的南宋,蒙古鐵騎卻沒有這麼順風順水,用了三代人才完成這一統一大業,為什麼呢?
我覺得對蒙古人而言,既有內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內在的原因①統治者生活糜爛。成吉思汗的繼承者窩闊臺沉溺於女色,因酗酒過度而死。
②統治者疏忽大意。在釣魚城,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合川區,因防守牢固,蒙古軍隊久攻不下,一天大汗蒙哥登上高臺檢視軍情,被城中發現,於是他被炮彈擊中,不久去世。
③蒙古皇族內戰。由於蒙哥汗死的太突然,太意外,所以沒有來得及立下繼承人,因此而引發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長達五年的內鬥,這一方面拖延了攻打南宋的時間,另一方面消耗了蒙古帝國的實力,導致了蒙古帝國從此走向分裂。
外在的原因①南方地勢特殊。南方多江河多湖泊,地勢不平,這種地貌大大限制了蒙古軍隊的戰鬥力。
②南宋軍民眾志成城。尤其是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將領,如黃州保衛戰中的抗蒙名將孟珙,將蒙哥一炮打死的釣魚城守將王堅和張珏,堅守中部重鎮襄陽六年之久的呂文德和呂文煥等等。
南宋軍民抵抗蒙古軍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南宋名將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南宋人的精神寫照,今天儼然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魂魄,面對一個個看似不可能戰勝的困難,我們愈戰愈勇,始終屹立不倒。 -
16 # 老陳的漫步人生路
1274年6月,忽必烈釋出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
17 # 國史觀
隨著南宋與蒙古聯合滅掉金國,此時的南宋已經沒有屏障可以阻擋蒙古騎兵的南下了,因為兩個屏障西夏與金國都被蒙古人滅掉了,就在蔡州之戰也就是金國滅亡沒有多久,宋理宗就迫不及待的準備收復三京(東京汴梁,西京洛陽,北京歸德),然後派出了六萬人北伐,史稱為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以宋軍的全軍覆沒而告終,而這件事讓蒙古人對南宋有了開戰的藉口,直接成為了宋蒙開戰的導火索,於是戰爭全面爆發,蒙古軍分三路南下。
本來另外兩路進展都很順利,但是大汗蒙哥的部隊在四川釣魚城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最後蒙哥也在軍中死去,蒙古人只得撤兵。
雖然蒙古人撤兵了,但是他們的破壞戰略得到了成功,富庶為天府之國的四川被蒙古人殺的血流成河,極大的削弱了南宋的戰爭能力。
隨後的襄樊戰役,宋軍堅守十多年,最終守軍看不到援軍,主將呂文煥選擇了投降,襄陽和樊城的丟失讓南宋腹地面向元軍洞開,元軍隨即長驅直入,宋軍一敗塗地。
南宋都城不久就被元軍佔領,宋朝皇帝投降,而之後雖然有文天祥,張世傑等人努力抗元,但是已經無力迴天,崖山一戰之後,宋軍最後的部隊全軍覆沒,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許多的宮女,太監以及一些跟隨宋軍的人紛紛選擇跳海自殺,南宋至此徹底滅亡。
-
18 # 南公懿
1:利用宋人對金國的仇恨,聯宋滅金,解除南宋北方天然屏障。
2:滅金、西夏、吐蕃,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
3:一面加緊攻勢,一面收買南宋重臣及主和派,瓦解南宋的抵抗力量。
4:招降及充分利用投降派。
-
19 # 石頭剪輯短影片
1274年6月,忽必烈釋出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元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統治集團,是從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興統治力量,他們必然戰勝南宋沒落腐朽的統治集團,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國大地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國家統一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
20 # 至仁小哥
忽必烈滅宋之戰 蒙古至元五年至十六年(南宋鹹淳四年至祥興二年,1268年—1279年),在蒙宋戰爭中,元忽必烈汗攻滅南宋,統一全國的作戰。 蒙哥汗攻宋命喪釣魚城(今四川合川東釣魚山上)後(參見釣魚城之戰),忽必烈於中統元年三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閃電河北岸)繼汗位,是為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漢人將帥、謀臣,依仿漢法,改革官制,確立中央集權,建立了蒙漢統治階級聯合的新王朝。四月,其弟阿里不哥於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哈剌和林)稱帝。忽必烈為討阿里不哥,暫與南宋息兵修好。南宋因政治腐敗,致賈似道得以擅權。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為隱瞞開慶元年(蒙哥汗九年,1259年)乞和真相,網羅親信,極力打擊陷害有功將領。一批戰功卓著的將帥,或被罷官,或被治罪而死,致使民心相悖,將士離心,戰備鬆弛,坐失強兵固邊大好時機。忽必烈在平定阿里不哥之亂後(參見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戰),又迅速平定李璃之亂(參見蒙古平李璮之戰),政權得以鞏固,即著手整頓軍隊,督造戰船,組訓水軍,積極進行滅宋準備。在總結窩闊臺攻宋及蒙哥攻宋得失的基礎上(參見窩闊臺攻宋之戰、蒙哥攻宋之戰),制定了先取襄樊(今屬湖北)、實施中間突破、沿漢入江、直取臨安(今杭州)的滅宋方略,從而開始了攻滅南宋的戰爭。 突破襄樊 襄陽、樊城地處南陽盆地南端,居漢水上流,三面環水,一面傍山,西臨關陝,東達江淮,跨連荊豫,是控扼南北之要衝。南宋視其為朝廷根本,關係國家存亡的重地,遂開府築城,儲糧屯軍,經多年經理,建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軍事重鎮。忽必烈早在開慶元年攻宋時,就知襄樊地位重要,後經商挺、郝經、郭侃等謀臣建策,逐漸形成了先取襄樊的方略。忽必烈平定內亂後,經過五年的戰爭準備,具備了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條件。當宋降將劉整進獻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時,即下決心,實施中間突破。至元五年,忽必烈命都元帥阿術、劉整率師攻襄樊,旋遣樞密副使史天澤、駙馬忽剌出督師襄樊。史天澤、阿術、劉整針對襄陽、樊城城防堅固,宋軍長於守城隘和水戰的情況,採取築堡連城、長期圍困、水陸阻援、待機破城的戰法,集兵10萬圍城,同時在萬山(今襄樊西)西訓練水軍7萬人,造戰船5000艘,以增強蒙古水軍力量。在蒙古軍嚴密包圍下,宋軍七次援襄樊均被擊敗,守城軍多次出擊未勝。經五年圍困,襄陽、樊城外援已絕,僅靠水上浮橋互相聯絡。至元十年,河南行省史天澤、參政阿里海牙等採納萬戶張弘範、水軍總管張禧建策,水陸夾擊,先破樊城,置襄陽於內無力自守,外無援兵的境地,在誘降和軍事壓力下,呂文煥以城降。元軍突破襄樊,宋廷朝野大為震動,急忙調整部署,把戰略防禦重點退移至長江一線(參見襄樊之戰)。 浮漢入江 忽必烈採納將、臣建策,增兵10萬,乘勝大舉攻宋。命駐蜀元軍進攻兩川要地,以阻宋軍東援;命合丹、劉整行淮西樞密院,博羅歡為淮東都元帥,分別進攻兩淮,牽制宋軍,配合主力攻宋(參見淮西之戰);命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平章政事阿術率軍20萬,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取臨安。並告誡伯顏勿妄殺,以爭取人心。十一年九月,伯顏與阿術率軍進至郢州(今湖北鍾祥),遭宋黃州武定諸軍都統制張世傑頑強阻截,為減少損失,早日入江,伯顏令軍舍郢經黃家灣、藤湖(今湖北鍾祥東、東南)迂迴而進(參見郢州之戰)。十月,元軍集兵強攻破沙洋、新城(今湖北鍾祥南)(參見沙洋、新城之戰)。十一月,進至蔡店(今武漢漢陽西),欲渡江攻取鄂州(今武漢武昌)。鄂州地處漢水入江口,為長江咽喉,南北要衝,是南宋的江防重鎮。宋廷為阻止元軍浮漢入江,命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率戰船萬艘,控扼漢水入江口,權知漢陽軍王儀守漢陽,權知鄂州張晏然守鄂州,都統王達守陽邏堡,荊湖宣撫使朱祀孫以遊擊軍扼大江中流。十二月,伯顏以聲東擊西之策,使元軍進佔沙蕪口(今武漢漢陽東),屯駐江邊。繼而避實擊虛,強渡長江成功。遂分割包圍破陽邏堡、漢陽軍,攻佔鄂州,完成了滅宋戰爭的重大轉折。(參見鄂州之戰) , 進佔建康 十二年正月,伯顏鑑於四川、湖南、江陵(今屬湖北)等地未下,為保障後方安全,命右丞阿里海牙領兵4萬鎮守鄂州。自率10餘萬大軍,令降將呂文煥為先鋒,以戰撫兼施之策,沿江東進。因沿江諸郡多系呂氏舊部,元軍所至皆紛紛歸降。二月,宋賈似道奉命督師13萬,戰艦2500艘,於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至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進行阻擊。因將帥各懷異志,臨陣先遁,諸軍一觸即潰,致使宋軍精銳損失殆盡(參見丁家洲之戰)。元軍東進至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江東運判孟之縉以城降。三月,元軍至建康(今南京),宋沿江制置使趙溍棄城遁,都統徐王榮等以城降。鎮江知府洪起畏遁,總管石祖忠以城降。偏師取饒州(今江西波陽)、寧國府(今安徽宣城)。廣德軍(今屬安徽)、溧陽、常州(均屬江蘇)等地相繼歸降。忽必烈命伯顏行省於建康,阿剌罕為參知政事;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樞密院駐鎮江(今屬江蘇
回覆列表
1274年6月,忽必烈釋出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為統帥率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臨行時忽必烈告誡伯顏不得濫殺無辜,說明他不是想發動一輪新的燒殺擄掠,而是決心征服江南各地,統一中國。伯顏大軍從漢水入長江,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統領的水軍為先鋒,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南宋的賈似道既無意抵抗,又求和不得,他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勉強率領13萬精兵,攜帶大批後勤物資溯江而上,迎戰元軍,大小船隻相連百餘里。
兩軍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相遇,賈似道見元軍來勢兇猛,嚇得心驚膽戰,未經交戰便鳴金收兵,13萬大軍頃刻崩潰。元軍乘勝追擊,直逼南宋都城臨安。除少數將領堅持率眾抵抗外,南宋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南宋朝廷一面將賈似道貶職處分,一面再三向元軍求和,最後只好投降。1276年初,伯顏進入臨安,俘獲宋恭帝及兩宮太后和大批皇室宗親及大臣等,並將他們北上押至大都。第二年又以水軍下海追擊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擁立的宋端宗。1279年2月,文天祥等戰敗被俘,陸秀夫抱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在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全國各地都被元朝所統一。
元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統治集團,是從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興統治力量,他們必然戰勝南宋沒落腐朽的統治集團,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國大地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國家統一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