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馨馨媽媽965

    個人覺得應該開導孩子多認識一些朋友,出去多玩一下,畢竟出去外面會見識多一些,打遊戲和電腦就怕孩子上癮了,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有上叛逆,特別頭疼,如果孩子性格好,容易溝通的話多和孩子談談心,多陪伴

  • 2 # 老狼mic

    娃出現這種情況和父母教育引導是脫不開關係的,首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沒有好好引導孩子去接觸外界的事情,導致孩子沒多少探知世界的慾望,而且父母對孩子溝通少,也有原因。

    建議您抽時間多帶著孩子出去玩,或者每週哪怕每月和孩子談談心,畢竟15歲已經是青春期,有些隱私和空間是必要的,但如果太嚴重的話還是需要去談心,引導。

  • 3 # 君先生講教育

    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該如何引導呢?今天給大家三個建議,希望解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第一理解,今天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慢慢長大了,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們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去要求控制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去做一些事情,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所有孩子叛逆的行為背後,他的內心有著他自己的需求,動機來自原因,爸爸媽媽不僅僅看孩子外在的行為,一定要透過行為去理解孩子內心一切的感受,父母的理解對於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至關重要,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己在人群中他需要有存在感,能夠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力,所以呢青春期的孩子對自己的服裝,對自己的髮型特別的在意,大家有沒有發現青春期的男孩,他的頭髮一定要剪得非常的有型,很酷,每天早上一定要洗了頭髮才去學校,這樣的行為,爸爸媽媽你能否接納呢?我的兒子現在也是青春期16週歲的高中的男孩,他每天早上一定是要洗個頭發再去上學,我是允許的,我理解孩子當他穿上乾淨的校服,頭髮吹的清清爽爽,孩子他非常的自信,在學校裡面孩子才能認真專注的學習,所以孩子的行為背後一定有著它內在的一份意願,而爸爸媽媽能否去理解接納他,唯有父母真正的理解了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我相信您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會慢慢的緩和,孩子會因為父母的理解而願意跟爸爸媽媽分享自己真實的感受,第二個叫做信任,今天我們有太多青春期的父母,沒有真正的信任過你的孩子,你都不相信你的孩子,孩子如何真正去呈現它最好的生命狀態了,今天的父母太多的是擔心孩子,擔心是最大的詛咒,所有你擔心的事情,也許孩子真的會在生活中呈現出來,孩子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真正的關心,當有了父母的信任,他才能真正收穫到父母對他的一份關心,親愛的爸爸媽媽們給予孩子一份信任吧,每一個生命都是向上的,如果你能夠相信你的孩子,你能夠去鼓勵,他欣賞他,當孩子,他擁有心靈的自由,他才有行為的自律,當一個真正被爸爸媽媽信任的孩子是不會讓父母失望的,最重要孩子他擁有了那一份信任,他才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沒有信任的孩子,他是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的,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有的時候他回家晚了,爸爸媽媽能否先耐心的傾聽一下他的原因,而不是批評責罵,也許孩子去幫助同學,也許孩子們之間有他們的溝通,有他們的圈子,有他們聊的開心的話題,能否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機會,讓孩子他真正在父母的信任下健康快樂的成長,第三尊重,青春期的孩子,他在家裡需要有話語權,這是需要得到爸爸媽媽充分的尊重,真正他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當孩子有了這份尊重,讓他覺得我在家裡,我是有說話的資格,我是有權利,我已經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生命個體,擁有這份生命的尊重,孩子才能呈現最好的生命的狀態,所以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爸爸媽媽,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的自由。孩子當他有了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去做選擇的自由,當他擁有這份父母的尊重,我相信孩子他一定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最適合自己的人生的旅程,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爸爸媽媽,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大的方向,在大的方向,但我們能去引導孩子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指明燈,小的事情完全的放手,尊重孩子,讓他為自己來做選擇,多跟孩子說,孩子啊這件事情你決定,當孩子如果說到爸爸媽媽那樣子,你決定,這就是一個對生命最重要的尊重,這句話充滿著力量,孩子當他能收穫到這份力量,他才真正可以成為獨一無二最好的自己,理解,信任,尊重孩子,讓孩子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回,讓我們有緣分陪孩子同行一段如此美好。

  • 4 # 臨窗聽雨25

    這是大多數家長最頭疼的問題,包括有些學習成績還比較好的學生家長,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1.初中是孩子學習習慣的定型期,初中的學習習慣培養好了,對高中乃至今後的學習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有些孩子由於在初中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好,到了高中、大學就不會學習,甚至有的看起來很用功,但是那根本就是偽學習,也基本沒什麼效率,所以學習總是跟不上。如果初中不及時扭轉,到了高中就很難辦了。

    2.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孩子交往,只喜歡玩手機、電腦,放了假也是宅在家裡,跟這兩樣東西如漆似膠。我覺得家長的責任佔了很大一部分,我的建議是多帶孩子出去轉轉,可以去旅旅遊,可以背上包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還可以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公益單位舉行的活動,特別是一些互動的活動最好,你還可以帶孩子去敬老院等地方,現在每個城市都有義工站,可以帶孩子去參加義工,(這個方面你看看外國的一些孩子家長,他們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透過這些,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一下,讓孩子的性格在父母的浸染下變得陽光一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容易轉移注意力,只要家長肯下功夫,貪玩手機、電腦的現象是比較容易轉變的。但是作為家長,千萬不要一味的說教,更要捨得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多下功夫,這也是考察家長的毅力和耐力的時候。

    3.有時間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交流,“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可以就社會、歷史甚至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問題多多跟孩子交流,試著讓孩子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家長要善於肯定孩子,雖然孩子的觀點有很多不正確的地方,但是也不要批評,要多鼓勵。在教育孩子方面,“表揚是最銳利的武器”,要多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豐富的成就感。

    4.可以向孩子推薦一些比較好的書籍,開始可以是小說之類的,先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鼓勵孩子寫寫讀書筆記,當然,作為家長要身體力行,這些自己也要去做,然後互相曬曬自己的成績。這樣還可以跟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絕對是科學,更是藝術,作為家長,不要老是囿於自己的圈子,寧可少出去跟朋友喝酒,也要把自己培養成孩子的良師益友。“親子共成長”,不光是對兒童,對多大的孩子都是正確的,對孩子的培養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你是一個一味埋怨的家長,孩子也會跟你學會埋怨;你是一個暴躁的家長,孩子也會跟你學會暴躁;你是一個整天手機不離手的家長,孩子也會跟你一樣手機不離手;你是一個愛學習的家長,孩子也會跟你學愛學習;你是一個陽光的家長,孩子也會跟你學會陽光。你就是一個模板,你就是一個標杆,把你的期望化作你的行動,把你的嘮叨化作你的行動,做一個嚴慈共濟的家長,孩子會有出息的。

  • 5 # 雲下松濤

    這你怪孩子了?

    孩子的父母肯定沒有做好榜樣。

    父母可能本身就是生活單調的人,沒什麼朋友,不喜歡戶外活動,就愛宅家裡,沒有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意識。

    或者忙於事業,不著家,顧不得孩子,沒有培養孩子興趣的時間。

    而在學校,入門級別的共同話題就是遊戲,遊戲讓你的孩子有事幹,有話說,有朋友。

    所以,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半以上是家長沒盡責。性格,言行舉止,是會潛移默化的,是會“遺傳”的。要想孩子優秀,你自己先反省下,你為人父母,盡責了嗎?

  • 6 # 蝦粉粉

    不要焦慮,這也是孩子的一種放鬆方式,你不要禁止,那樣反而不聽的,而是用商量的方式面對面約定時間限制,想好他的軟肋當面說他不會太過分,畢竟不拿學習做保證他玩的也不踏實。但約好後請一定遵守,這樣你的條件他也會遵守。

  • 7 # 海大電器

    講是沒用的,你口水講幹了他還是那樣。手機電腦砸了先,不藏起來直接砸了,讓他感受壓力和決心。還照樣宅在家,把吃的東西都扔了,讓他出去買或者自己做,不要怕他不吃,餓幾頓是餓不死的。還不行直接送到武術學校或者軍事管理屬性的全封閉學校,還糾正不過來,接受現實,當廢品處理,不寄予希望,也不奢望養老。

  • 8 # lll好學好學

    很少跟同學們玩耍,那應該是性格問題!至於玩電腦就要控制一下,但是要有方式,因為已經十幾歲不能強硬態度!你可以找點讓他可以跟同學們聚聚的事來做,當然得跟他談談,不能讓他知道你有這想法!而是你要想個法子讓他自己說讓同學們來玩!因為他自願的話會開心很多,自己也會有計劃!這樣一來也可以減少電腦又可以多跟同學走動,建議多配他運動更好比喻打球,能讓爸爸跟他一起更好,也可以叫同學同學來一起去打!總之要孩子改變必需自己親手帶動這樣效率快,也開心!

  • 9 # 浙江春蠶公益

    青春期的孩子對家長都會有一點叛逆,我們要學會理解,就會寬容有程式的情況下,可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集體活動,比如說參加公益活動,增加一些大型戶外運動,可以旅遊,拓展登山,孩子從遊戲中走出來

  • 10 # 籃球扯淡地帶

    那是你不瞭解你兒子的社交方式!

    打遊戲也是需要朋友的,約定放學一起開黑也是一種社交行為[笑哭][笑哭][笑哭]

    男人跟女人在社交上的方式本來就不一樣,女人更傾向於面對面、eyes 2 eyes,而男人則更喜歡並排坐、沉默地幹同一件事情(語音開黑或者網咖五排除外……)[大笑][大笑][大笑]

    所以不要去質疑你兒子的社交狀態,那可能是你不懂他,不要把你的那一套強制社交認知強制加他身上,那是不切合他的狀態的。

  • 11 # Eva111598131

    你可以給他制定一個合理安排時間的表,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讀課外書,當然也要給他時間放鬆,放假時間長,可以適當安排帶他去旅遊,或是學校的夏令營等等……當然他都十五歲了不是想改就改的,歸根到底,這些壞脾氣習慣,是家長縱容出來的結果……

  • 12 # 阿邦日常

    這涉及到家長威信問題,首先作為家長要注意,自已也不要老玩手機和電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

    方法要兩條,一條軟的,一條硬的。軟的當然是好好教育,好好溝通,通過了解小孩的內心世界,透過正確的引導,轉移小孩的興趣。

    硬的就是手機沒收,電腦鎖起來或都拆掉某一部件。要鬧的話,零花錢沒了。再不聽,來個“棍棒之下出孝子”。

  • 13 # 請來一杯冰茶謝謝

    看來你們還不明白,孩子這個性格是因為從小被說的太多,你總覺得他哪裡沒做好,然後就說他,理由是:沒做好就要說啊,不然不會進步。而你不知道的是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不擅長交際。而小時候你們所討厭的小霸王孩子們,長大後卻是社交高手。自己檢討最重要家長們。

  • 14 # 三味聊教育

    15歲初一孩子,不僅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也是打造一生學業基礎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一方面,孩子表現出強烈的獨立和個性意識;另一方面,又嚴重缺乏理性認知和自控能力。因此,其行為習慣極易出現偏差,危及身心健康成長。

    孩子不愛社交,常常將自己關閉在房間,沉迷於上網玩電腦,這肯定是不行的,既傷身體,也容易導致心理疾病。

    面對孩子這種情況,打罵不可取,說教又不聽,如何是好呢?

    針對題主所講情況,“三味"提二點建議:

    一是,既然“說不聽”,乾脆就“別再說”,不如引導孩子自己"說"。

    孩子為什麼“說不聽”呢?追根溯源,是我們的家長,在孩子當初出現偏差行為時,說的方式不對,說的力度不夠。以至於後來,孩子對家長的“說教”產生了的習慣性"免疫力"。這種情況下,家長的說教不僅沒有任何效果,反而會大大激起孩子的抵制情緒。

    家長的說教一旦變成“羅嗦",不如不說!

    如果家長換一個方式,讓孩子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談談感受,效果必定會更好。

    “三味”曾給這種孩子的家長支過招:

    家長放個大量,什麼也不說,不干涉孩子,讓他盡情地玩一天電腦,直到他自己主動走出房間為止。他出來後,把飯菜遞到他面前,只說一句話:

    “餓了吧?吃吧"

    等他吃完了,再跟他聊——

    告訴爸媽,你今天共玩了多長時間?玩了些什麼?有什麼收穫?現在的心情怎麼樣?你覺得這麼做對身體好嗎?你覺得你今天的收穫對你將來的人生有什意義?……

    只要父母以平等的身份和關愛的語氣去引導孩子思考這些問題,其效果會比“長輩式說教”好得多。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家長不要總是企圖“說教”,更應儘量讓孩子自己“領教"。

    二是,把孩子帶出"家裡",讓孩子感受"家外"的樂趣。

    孩子天性好玩。至於他選擇什麼作為自己興趣玩樂的物件,這與他的日常生活圈有著密切關係。

    我們相信,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從來沒有手機、電腦等裝置,那麼,孩子自然不會迷戀上網。同樣,如果孩子在成長環境中極少接觸一些更健康、更有意義的事物,那麼,他的興趣就會被長期地鎖閉於已有的興趣上。

    孩子的有益的興趣和愛好,需要有益的環境來觸發。這恐怕就是“環境育人”的道理吧。

    因此,建議題主有時間和機會時,多帶孩子去親朋好友家串一串;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多帶孩子進行一些野外活動等。

    對這點,“三味"也曾聽家長訴苦:孩子根本不去!

    我只能說,讓孩子放棄固有的愛好和習慣,邁出轉折性的第一步,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家長有方法有耐心,只要孩子邁出第一步,離成功就不遠了。

    結束語:

    總之,家長應該明白,孩子有“網癮",很正常,不必大驚小怪。要戒除網癮,既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家長應講究方法,拿出耐心,任何強壓方式不可取。引導孩子不知不覺或自願將網癮轉變為其他有益的興趣愛好上去,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15 # 快樂庭院

    初中學生“同學朋友來往很少,放學和放假就是玩電腦”,這是很多孩子的現狀。家長有焦慮可以理解,但要更多地瞭解十幾歲孩子的一些情況和更多現狀,包括普遍的和孩子的個體情況,在針對自己的孩子的成長調整自己的言行和觀念,才能真正地幫助到自己孩子。這不是一個方法就能解決的問題。

    要想讓他人改變,就要先改變自己,建立和他人的信任關係,從而才可能促使他人發生一定的變化。

    那麼家長如何做到呢?我給出以下幾個建議供題主和更多青春期孩子家長參考:

    1,家長用心目經營一個彼此信任的親子關係。

    十幾歲的孩子是一個想掙脫父母束縛的年齡,但同時他們還不具備獨立的能力,但是他們心理上也有了獨立的強烈意願,就開始反思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他們對兒童期對父母對順從感到了不滿意,因為他們想得到父母的更多認可,他們想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了。

    不過,此時父母還沒有從孩子的兒童期的環境中走出來,他們還在留戀於孩子兒童期對家長的順從之中,由於習慣的延續性,他們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被動地成長。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勃勃的主動性成長,而父母則多是一個向後拉的力量,換個表示就是孩子是主動地塊跑,而父母是追著孩子跑,且父母由於身體的原因跑的速度跟不上孩子的速度了,這就似乎是一種向後拉的力量,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2,為了能更好地跟上孩子的成長速度,對孩子就要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青春期孩子有共性,可以從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環境以及文化等多個方面瞭解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

    比如十幾歲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他們更注重同齡人的認可,他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開始有自己獨立的認識。由於現在科技的飛速發展,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十幾歲孩子所接觸的事物海量增加,這裡面形形色色,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都有,這同時對十幾歲孩子是一個極大的利好也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就如有了手機、網路,有了各種各種吸引眼球和心智的東西,孩子們就更多了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因為這種閱讀或者網路上的事情一般是需要獨處的,就是網路遊戲也是虛擬空間的陪伴,不需要談笑風生地陪伴。這和現實的社會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果是需要獨處完成的事情,那麼自然就少了和同學朋友的現實交往。

    3,十幾歲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認識,自然不喜歡聽別人的說教。

    每個人都不喜歡他人居高臨下的教訓和說教。這就給父母和十幾歲孩子的溝通提出了挑戰。我們和他們相處,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方式,不能僅憑心中所想、憑一腔愛心盲目地去做。

    和人相處有一個原則:我們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如果給予了幫助可能就是給他人造成了麻煩或者給自己找了彆扭,和孩子相處也是這樣。

    我們要學著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學會觀察他的言行、學會欣賞他的成長,在他需要的時候我們要能及時地給予他幫助和引導,同時我們要劇本幫助和引導的能力。

    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做為父母和他們溝通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要順應他的個性,比如性格活躍張揚的孩子就需要及時地打壓一下的狂,使之趨穩;個性內斂自信不足的孩子,就需要多鼓勵他的自信。

    經常玩電腦的孩子,就可以和他多聊電腦的相關內容,比如網路上的一些諮詢,對遊戲的看法和遊戲涉及到的一些問題,這些內容真的很海量,不要僅限於手機或者電腦這幾個字,這幾個字所涵蓋的內容太多太多!

    4,和十幾歲孩子相處,他們對電腦和手機的使用佔據了他們大量閒暇時間,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但是人畢竟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需要有意去培養現實中的交際,這是家長擔心的重點。但是不可能強迫十幾歲的孩子去做一些事情,那麼家長就可以透過兩點去影響孩子:

    自己在假期期間安排一些全家共同的活動,比如旅遊、家庭聚會,或者約親朋好友家的同齡人聚會;

    總之一句話,我們既然對孩子的現狀感覺到了焦慮,那麼就是我們自己需要改變的時候了,變則通,通則順。

  • 16 # 寒石冷月

    自打手機和電腦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後,就給孩子們的成長帶來了一場災難,可以說中考分流出來的那部分不能上高中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被手機、電腦、網路耽誤了學校。除此之外,就當屬於家庭教育缺失的犧牲品。

    想讓孩子有良好的社交關係,走向戶外,大環境也不現實。

    我不知道家長是否聽到到“青春期孤獨症”這個說法,你家孩子目前就處於這種境地,他即便能放得下手機或電腦,可是他又能找誰去玩兒?因為現在很多進入初一以後的孩子,都宅在家裡,大家慢慢都習慣於這樣做時,也都只好與手機與電腦為伴了。那麼在家裡能做些什麼事呢?這需要家長好好想想了,如果你讓孩子幹一件事,那就是學習,孩子肯定不幹,因為太枯燥了,於是孩子便想著找樂趣自娛自樂,電腦就成了他們的玩伴兒。

    如果家裡沒有電腦和網路,也沒有手機,孩子會喜歡上什麼,家長要考慮。

    我接觸過很多家裡有三無電子產品的家庭,既無電視、電腦、手機(大人有孩子沒有,但是大人不當著孩子面用手機)。這些家庭裡,在孩子幼兒期就出現一個特點,孩子經常和父母一起做家務,一起戶外鍛鍊,一起共同課外閱讀,一起參加公益活動,一起遠足旅行。這樣一來,孩子從小學階段就養成不窩在家裡的習慣,自然就不會去關注那些電子產品了。可是對於家長來說,想要這樣做,實在太難了,因為你脫不了俗。

    假如你沒有辦法改變現狀,那就從家庭責任感培養抓起,讓孩子有事可做。

    我有一個深圳的朋友,他幾年前曾經接受了我的建議,就是把家庭事務分配給孩子。如大人去上班了,孩子假期在家裡要去市場買菜、做家務、洗菜、切菜、炒菜、溜狗、給狗清洗衛生等。這些任務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家長就手把手教孩子都學會了。而當孩子真正進入家務模式狀態後,父母每天除了誇讚孩子外,就是鼓勵孩子以後堅持做下去,因為你現在有著極好的家庭責任感,哪怕是學業成績一般,你將來也絕對能擔起家庭的重擔。請家長想想,一系列家務工作,得花多少時間?孩子完成後自然還要完成學習任務,還有那麼多時間去玩電腦遊戲嗎?

    越盯著孩子學習嘮叨,或者像防賊一樣防著孩子玩兒的家長,最終都失敗了。

    如果孩子現在放不下電腦,也離不開手機,如果家長像防賊一樣防著孩子玩物喪志,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為青春期孩子有著特別強的逆反心理,你越不允許他做什麼事,偏要給你做。當家長和孩子產生了親子矛盾和衝突後,反而互不信任,自然就使家長的管教職能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就可以考慮允許孩子適當玩電腦或手機遊戲,但是要把學習任務和家務勞動量化分解,上午從幾點到幾點,具體做什麼事,任務目標明確,家長回到家後檢查任務完成情況即可。如果孩子不完成只顧玩兒,對不起,那飯都沒得吃了,大家一起捱餓吧。

    組建對子家庭互助,輪流由大人組織孩子們活動與學習,這倒是一個可嘗試的辦法。

    既然獨木難成林,那不妨想辦法看看能否組建結對子的家庭,不管是在同小區,或者你的同事,或者孩子班上的同學家庭,家長可以想辦法尋找。其實現在有不少家庭一到週末或假期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如果真能從這個結對方思路去考慮,肯定能找到。我以前曾經給家長們出過這方面的建議,還真有家長做到了。開始是兩個家庭結對子,後來拓展為三個、四個家庭,家庭多了,孩子多了,家長們輪流值班組織孩子們活動、學習、外出等。反而因孩子多了,能搞更多的活動。這不就讓孩子有伴可玩兒,有事可做,又不孤獨了嗎?

    結束語:如果孩子們處於青春期孤獨之中,倒不如說現在家長群體早已經處於孤獨狀態之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往來,與互相團結互相幫助,早已經成了一種奢望。但是從現在開始,我們不妨尋找回來失落已久的親情與友情,讓不同家庭之間搭起互助之橋,將友誼不斷拓展與延伸,這對孩子們的生活、學習與成長不是很好嗎?

  • 17 # 墨小魚的Volg

    個人認為孩子喜歡玩電腦就讓他玩。

    如果父母強制,會讓孩子變得叛逆

    如果強制孩子戒除電腦,讓孩子內心對父母牴觸,從而使他養成叛逆的性格,這件事會成為孩子內心深處和父母對抗的種子,直至有一天變成一棵大樹。

    其次他會感覺你不理解他,自己好不容易玩會父母孩子管這管那的,一點也不尊重自己。父母完全不尊重自己。

    如果我們很強勢的讓孩子不完電腦,他就算不玩了,以後還會出現另一件讓他痴迷的事情,父母再管,他又不玩了,如此類推……,我們能跟他一輩子嗎?

    最後,父母可以反過來想想,如果是我們,現在能否自覺地晚上九點放下手機去讀書,然後十點上床睡覺?你能否自覺地每天健身?你能否自覺地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麼理由制止孩子。

    並不是說父母管孩子是錯的,我想說的是父母可以用同理的心態來看待孩子的問題。 那麼如何即處理更合適

    感受比道理更重要

    當我們告訴孩子某件事情是非對錯的時候,其實,孩子更在意我們關注他們的感受。

    如果父母和孩子可以坐下來像朋友一樣談論某件事情,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同樣他們也會感受到父母的心理狀態。這時,我們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建議的話,他們是不是更容易接受。 父母認為孩子的朋友少,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是不是父母平時對孩子太過強勢,讓他感到在現實中無助、自卑不喜歡和人交往導致孩子。

    如果父母更尊重孩子的感受,讓他覺得父母理解他,孩子便會慢慢的開朗起來,那時還怕沒有朋友嗎?

  • 18 # 老穆說語文

    老穆有話說

    老穆想告訴你,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就需要引起我們家長格外注意了!

    這個時候,倘若不注重引導,以後或許會有大麻煩,不論是對孩子,還是家長。

    老穆先舉個類似案例給大家看看吧!如下:

    案例分析

    老穆高中同學家有個親戚,孩子今年26歲,家住農村。

    孩子早已不上學了,目前待業在家,啥也不幹,父母說也不聽,就是每天玩手機和電腦。

    孩子也曾工作過,奈何每次工作都堅持不到三個月,就很快辭職了。為何?

    用孩子的話說,“我不喜歡他們,看不慣他們……”

    孩子為何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呢?老穆詢問我的同學,得出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是家裡獨子,三代單傳,所以孩子出生時,就格外被家長寵溺。

    【2】孩子上學時,家長不敢管,等孩子到了初中,又管不動。所以初中未畢業就回家了。

    【3】孩子小時候是要什麼,家長都儘量滿足,稍有不滿,孩子就生氣。如此寵溺,孩子怎能變好?

    前幾天,聽我同學說,他媽媽剛貸款幫孩子買了一輛車,為何要買呢?說出來也許大家都不相信。

    起因是家長讓孩子去工作,可孩子不願意工作,除非給他買輛車,最終,家長只好買車。

    試問,孩子變成今天這個樣子,誰之過?

    年輕人,就應當有年輕人的朝氣!就應當像爬山虎一樣,朝著心中目標攀爬!

    作為年輕人,玩手機和電腦本無可厚非,倘若把它當做“工作”對待,那就麻煩了。

    長期沉迷於網路(遊戲),容易讓人無精打采,軟綿綿,沒有精氣神,更會讓你變得內向,不願意結交朋友,從而讓性格變得怪異孤僻……

    年輕人,就應當充滿朝氣和活力,與三兩個朋友,多出去打打球、爬爬山……

    年輕人應當像爬山虎一樣,朝著心中目標攀爬,將青春的綠色鋪滿征途!

    家長平時要多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鼓勵孩子走出去。

    如果家長平時不注重與孩子溝通,那麼,到了關鍵時刻,孩子又怎能聽你的話呢?

    這就好比帶兵打仗,倘若你平時都不練兵,士兵連你長什麼樣都不知道,關鍵時刻,你又怎能號令他們呢?

    利用週末,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打打球、爬爬山、散散步,互相交流,增進感情。一旦建立較好的情感,何愁孩子不聽話呢?

    【結束語】孩子才初一,一切都還來得及,家長不妨利用青春期轉型之際,一舉將孩子“拿下”,讓孩子活潑開朗起來。

    最後,老穆提醒各位家長,教育孩子,還是要從小抓起,莫等到孩子大了,就難以改變了。

  • 19 # 教育探微

    說實話,像這樣的小孩還真不少。

    不願意出去玩兒,也不願意和同學玩伴來往,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宅在家裡太久;

    二是網路沉迷太深。

    當下,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讓孩子遠離網路,儘快走出室內走向戶外。

    一,充分認識網路的危害,教會孩子正確使用網路。

    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上網查詢一些關於網路對青少年健康危害的資料,然後進行整理歸納,並和孩子一起學習討論。重點的地方一定要給孩子解讀,並結合孩子實際對他進行心理疏導。

    二、遠離網路,先得遠離電腦。

    要想戒掉網路,就的得先遠離電腦。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有些決心必須是要下的,該決斷的時候一定得決斷,不遷就的時候一定不能遷就。如果你經常被孩子宅在家中上網這件事所困擾,那就索性把網路斷開,拔掉網線,卸掉網絡卡,收起電腦,打包裝箱。

    必須要讓孩子明白,電腦是父母的財產,他沒有權力佔有,也沒有權利支配。

    家長要做好示範,在家中堅決不上網,不玩手機。玩手機實際上也是上網,甚至比電腦上網的還嚴重。如果家長不從自身做起,要求孩子在家中不能上網,而自己回家之後卻抱著手機刷個不停。這樣實際上是負示範,很難從根本上讓孩子遠離網路走向戶外。

    因此,堅決斷網是全家總動員的工程,家長必須以身作則,以身示範,嚴格遵守,至少在孩子戒掉網路之前家中都不要接網。

    三,帶著孩子走向戶外。

    想讓孩子走向戶外,僅靠勸導和督促是根本不行的。

    家長必須下定決心,帶著孩子一起走向戶外。必須先強行帶一段時間,等情況好了以後再慢慢放手。

    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親自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可以跑步,可以爬山,可以散步,可以遊玩,可以勞動,多做一些消耗體能的活動,以此來轉移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增強孩子的體質,使孩子能從身心上有一個較大的轉變和提高。

    設計一些集體活動,約上孩子的同學一起參與,如果有公益活動能夠參加的儘可能帶孩子去參加,有意識把孩子融入到同學之中和集體之中,讓他慢慢的從網路走出來,迴歸到現實生活裡,迴歸到同伴之中。

    我的孩子也曾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宅在家中,怎麼勸導都出去。好在他在家中也就是看書,就這都已經讓人非常發愁了,11歲的小孩已經300度的近視。為了引導孩子多到戶外,我想著很多辦法,苦口婆心勸導過很多次,但都沒效果。

    後來,我就乾脆直接拉著他一起出去,陪他一起去爬山,郊遊,散步,跑步,挖野菜,搬螃蟹,放風箏等等。

    為了不至於讓他覺得單調孤單,我常帶上燒烤箱,約上他的同學一起到郊外給他們做燒烤吃。

    有時帶上足球,再叫上他一些同學到體育場去踢球。

    週末,提前和他的同學約好,和家長說好,週六早晨帶著孩子們一起去爬山。

    每次搞這樣的活動,他們都玩得特別開心。

    每次活動結束後,我都會問孩子有什麼樣的體驗和感受?

    他說比在家裡要好。

    所以,我建議家長一定要擠出來時間,帶著孩子到戶外去,郊遊、爬山、勞動,消耗體力和精力,轉移和分散注意力,趁著這個機會多和孩子談心交流,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四、做好陪伴和監督,使孩子徹底遠離網路走出室內迴歸正常生活。

    家長必須全程陪同,堅決的把孩子帶到戶外去,這一點十分關鍵,也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週末,再忙都要把陪孩子的時間安排出來。要堅持不懈不能間斷。每個週末都要做好陪伴防止反彈。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幫孩子一起做好戶外活動打卡,多激鼓勵表揚,給他力量,給他信心,更重要的是給他關懷揚和陪伴,讓孩子能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懷和關注,真切的感受到走出家門遠離網路之後的快樂和充實。

    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記錄每一天的成功,分享交談每一次的體驗和收穫。相信三個月,十二週,只要能堅持下來,孩子基本上就能愛上戶外活動及同伴生活。

  • 20 # 育鄰人

    感謝育見一個好問題:

    世上有許多事情【除時間】可以DO it again,唯有養育孩子,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生活中的工作都只是人生歷程中的一小段“插曲”,培養孩子成才才是人生的“正道”。

    古有:“母以子貴”之說,人生之中最大的事業莫過於培養一個“好孩子”。孩子的成長、成才、成功是做父母最大的成就。

    人都有“貪慾”與“損失厭惡”,所謂“貪慾”,就是獲得外在物質與精神獎勵無止境的慾望。比如女性對於自己容貌、衣著的最求,所有人對來自“鄰居”帶有獎勵肯定的話語的“悅納”。那麼何為“損失厭惡”,人們都反感自己的物品被“剝奪”、自己的榮譽被“批判”。

    1、父母與孩子角色互換,父母重複孩子的行為,請孩子做評審官。我們家就有這樣一位五歲的評審官,2019年6月20日的與家裡影片,由於孩子媽媽用力拍打了一下外婆。這評審官就發話了,要求媽媽必須向外婆道歉【媽媽也欣然接受了批評】。

    2、與孩子一起制定假期成長計劃【重點在於堅持】,比如2019年春節我就和4歲的寶寶一起做了一個假期的義工【到公園撿拾垃圾】。

    3、父母在家以身作則,用童心、愛心、耐心與孩子誠信相伴,做好“太師”之職。生活中行為準則標準統一,對同類問題處理方式相同。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做父母的自身一定要愛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公想抱孫子回老家減少晚年孤獨,兒媳總是拿不放心為由拒絕,這件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