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薛定諤家不養貓

    必然是戰略上更重要,戰術可能隻影響到一場區域性衝突的勝負,而戰略決定的則是一個國家的走向,是整場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就拿日本突襲珍珠港來說,它只是戰術上的勝利確實戰略上的失敗。因為,日本給自己找了一個最強的對手。

  • 2 # 守夜人墨冥

    當然還是戰略更重要

    如果你無力打斷對方的四肢脊椎,對方流點血掉塊肉拖一段時間又長好了。。

    當然,戰術也是很重要的,至少戰術不能給自己挖大坑,打不贏沒關係,不能次次打不贏,打輸沒關係,不能一下把一大坨隊友 給賣了,不能因為連續的戰術失敗而影響戰略的執行,給對方送人頭送資源,給對方重新組織兵源生產的時間。

  • 3 # 昕昕姥姥901

    當然是戰略決策更重要。戰略決策如果出現失誤,就會導致全盤皆輸。為了全域性有會犧牲一些區域性利益,有時會吃一些敗仗。這和下棋一樣,為了最後勝利,有時會棄子進攻。戰略和戰術是一種有機的結合。毛主席說,在戰略上我們要貌視敵人,在戰朮上要重視敵人。在戰略上我們要以一當十,在戰術上要以十當一。

  • 4 # 軍旅521故事就酒

    戰略即指導戰爭全域性的方略。通常指軍事戰略,即戰爭指導者為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依據戰爭規律所制定和採取的準備和實施戰爭的方針、策略和方法。戰術即具體戰鬥中使用的策略.兩者沒有絕對意義的對與錯,所有的戰爭都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戰爭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也就沒有戰略和戰術哪個重要的比較。

  • 5 # 劉光成531

    戰爭問題的勝負,戰略戰木都是取得勝負的關鍵,二者缺一不可,戰略特別重要,指揮員深有遠謀給合先進的戰爭技能,奪得勝利是沒有問題的。

  • 6 # 以史為鑑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當然是戰略更重要。

    但是這樣直白的回答也有一點瑕疵,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表面上看雖然是戰略,但根本上說決定戰爭勝負的其實是政治。

    為什麼這麼說?為了表示這一原因,接下來我們引用一位名人的言論!

    現代戰略學研究的鼻祖,普魯士人克勞塞維茨的名著《戰爭論》中開篇就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戰爭論》在兵家眼中的地位可以等同於《孫子兵法》。甚至許多國家的將領習慣將《戰爭論》稱之為西方的《孫子兵法》。在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更是要求全軍將領認真研讀《戰爭論》,不得有絲毫懈怠。

    克勞塞維茨認為:

    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因而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軍事觀點必須服從於政治觀點。任何企圖使政治觀點從屬於軍事觀點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戰爭爆發之後,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透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劍代筆的政治。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的實際戰例。

    茹費理(左)和李鴻章中法之戰

    在清代法國殖民越南後,一直圖謀佔據更多的殖民地,雖然屢次被劉永福的黑旗軍所擊敗,但法國還是利用其國際地位和實力逼迫越南簽訂《順化條約》,把越南納入法國“保護”,這就和越南的宗主國--大清產生了直接的衝突。

    但是當時的大清是啥樣,大家都知道,雖然朝廷命令滇桂兩省當局佔據要地防禦,但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

    在外交上,清廷一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圖透過談判或第三國的調停達成妥協。這一做法更是助長了法國人計程車氣,於是不打也要打了。

    法軍隨後順利佔據了北寧、太原、興化等一系列重地,前線事敗後,慈溪利用這一戰敗的機會,發起政治鬥爭,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奕訢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劻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大權操在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生父)的手中。

    然後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

    但隨後法國人看著清廷好欺負,隨後從海陸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中國軍民奮起反擊。

    結果在鎮南關,老將馮子材大敗法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

    這一戰爭局勢直接讓法國內閣倒臺。

    但是國內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

    隨後經過一系列屈辱的外交談判,1885年6月9日,本來戰勝國的清朝和戰敗國的法國在天津簽訂了完全相反的協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

    條約共十款,主要內容是:

    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闢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此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法軍退出臺灣、澎湖。

    從此,之前戰場上失敗中國都拒不承認法國有越南的宗主權,結果反而在戰勝後承認法國吞併安南。

    這樣奇葩的戰勝國,全球歷史上也沒幾個。

    為啥會這樣呢,我們在回過頭來看:“政治決定戰爭”這幾個字,是不是就有了特別的感悟呢?

  • 7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戰略的重要性:戰略是從整個戰爭的角度去佈局,包括作戰方針的制定,人員物資的準備,兵力的配置,武器裝備的生產,購買,都需要有戰略層面去考慮。戰略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總體作戰計劃,一個國家的國防建設,發展方向,目的,甚至是要幹什麼都屬於戰略層面的工作。戰略方針的制定的正確性關係到整個戰局的發展,對戰爭格局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戰略方針上的錯誤足以造成整個戰爭的失敗。二戰中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就是戰略上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對蘇聯的抵抗估計不足,嚴重低估了蘇聯人的耐性及兵源動員能力和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同時也過於高估自己,就連冬季如何禦寒這樣的低階錯誤都被忽略。重要的是作戰方針出現了戰略性的錯誤;

    戰術的重要性:戰術就是如何打仗,打勝仗,是落實戰略總方針的具體實施,根據戰略安排,結合以身實力以及對手實力制定出能使已方獲勝的作戰計劃;並根據這個做戰計劃配置兵力部屬,給各下級單位分劃作戰任務,有各層次的指揮機構制定出具體的作用決心路線圖,包括使用多少兵力,配屬哪些武器裝備,計劃消耗多少彈藥,有多少人員傷亡等等細節。並以此為目標作好準備工作。如果沒有達成作戰計劃,則表示作戰失敗,即便是失敗了也不可能一個敵人也沒消滅,勝利分為全勝,即以少的代價換來大的戰果。也有慘勝,以大的代價換來了小的戰果。二戰中蘇聯就經常是慘勝但為什麼蘇聯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呢?戰略上的成功。從國家石油資源的轉移,到軍工廠的整體遷移,到為補充兵源採取的《227號命令》等等措施,都是戰略性的工作。即便是區域性戰術層面有失敗了,但總體戰略得到了慣徹。

    戰略與戰術的關係:戰略是總的作戰方針,戰術是在戰略方針指導下針對某一個作戰區域而制定的作戰計劃,兩者的關係就彷彿是打魚手拋網(撒網、旋網)的網綱(握在手裡的主繩)和網眼(網目)。正所謂戰略是綱,綱舉目張,也就是說戰略屬於網綱,即拿在手裡的,戰術屬於網目(網眼),戰術隨戰略而動。任何的戰爭都必須有一個戰略方針,也就是作戰的總體指導思想。而各下級單位按照戰略指導方針對本戰場的作戰制定出戰術打擊計劃,這個計劃必須建立在戰略指導方針的落實上。例如,戰略計劃蓋一棟房子,並備足了所需的材料,人員,要求十天蓋完。戰術層面說就是制定出一天要完成多少的進度。如果戰術按排上出現了失誤,延誤了工期,十二天蓋完了,雖然因為戰術層面出了問題,但戰略層面受了影響,但房子總歸是蓋好了。

    相互間的影響:戰術上的失敗只會影響區域性利益,而戰略層次的失敗則會關係到全域性的得失。一個錯誤的戰略方針是永遠不會取得全面勝利的。例如,戰略層面想在別人家的地盤上建一棟房子,並準備了一半的材料,計劃等開工後把別人的房子拆了,蓋自己的房子,考慮到對方肯定服軟。戰術層面講,制定了計劃,並嚴格落實。一開始一切按戰術計劃順利進行,把對方搞懵了,沒反應過來就蓋了一半了,沒材料了,此時,對方回過神來不幹了,打起來了,把蓋的房子給拆了。並形成了你蓋他拆的局面;由於你只准備了一半的材料,這一折騰,你的磚廠,木材廠生產的進度跟本不夠人家拆的快,出問題了。而且你的舉動讓旁人看不下去了,合夥對抗你,並把你家的磚廠,木材廠給毀了。這下房子肯定是蓋不成了,都回來吧,咱不蓋了。可人家不幹,非要報仇,於是跑你家裡把你的房子都拆毀了。失敗了。為什麼會失敗?首先就是不應該跑人家的地盤上去蓋房子,還把人家的房子給拆了。第二,也是最主要的材料沒準備充足,給了人家可喘吸的機會。第三對低估了對方的決心。所以從戰略上就失敗了,戰術層面做的再好都沒用。因此,戰略關乎全域性,戰術關乎區域性。

  • 8 # 寶樹白石

    戰爭是戰略重要,還是戰術重量呢?

    戰爭是兩個集團之間的人力,物力,智力的交量。

    什麼叫戰略?什麼叫戰術?

    戰略就是在戰爭之前做的戰爭部署,和戰爭步置,是一幅大的戰爭構圖。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首先要了解敵方的兵力部署,火氣的配備,兵器的種種,空軍,海軍,陸軍,工業,農業,交通。和戰爭開端之後,能有多少民兵參加戰爭。

    全面瞭解之後制定作戰部局,先攻什麼?次攻什麼?如何癱瘓掉敵方的作戰能力。如何使對方的交通癱瘓,而使敵方無法運動兵力。如何切斷後勤使敵方無戰爭支撐。如何打亂敵方的通訊聯絡,使敵方無法配合作戰,而混亂,互相無法識別敵我,而自相混戰。

    戰略就是戰前計劃和方略。然後在實施中,由具體的戰術來完成。

    戰術就是戰鬥中的技術,在戰鬥中有一個智慧的頭腦,能夠在複雜的情況下運用巧妙的兵力克敵制勝。軍官能夠知道武器的效能,各種槍支射程的遠近,各種炮的作用,士兵的戰爭技巧熟練的程度,下層軍官的能力,下層軍官與士兵的素質,如果下層軍官和士兵們素質低,那麼再好的戰略,戰術方案也會由於下層軍官和士兵素質低的原因,而無法取得預測的效果,失敗是必須的。

    許多的戰爭,由於士兵的素質高,高階指揮官戰略部署的一些弱點,而在戰術上,由素質高計程車兵在戰爭中彌補,而達到了勝利預想的結果。

    許多的戰爭高階指揮官部署的再好,部署到下面下級指揮官和士兵那裡,由於下層軍官和士兵的素質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其結果還是殘敗。

    戰爭的勝利取決於,一個從上到下的軍事健康體系,睿智的高階指揮官和技術教養好的下級軍官和技術全面計程車兵。

  • 9 # 使用者3570542898

    當然是戰略上更重要啊!有腦子的人都知道啊!這還用問嗎?下象棋的高手善於走一步想三步,否則就算不上高手。為了吃掉對方的車而使自己的帥陷入萬劫不復的囧境,那麼你吃車的這步棋就是一著臭棋。打檯球也是如此啊!打進一個球的同時不考慮主球的走位行嗎?二戰時日本偷襲珍珠港在戰術上取得了成功,可從戰略上看這卻是日本最終戰敗的開始。

  • 10 # 史論縱橫

    那必然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戰略和戰術同等重要,卻一不可。

    有很多戰略上是對的,結果戰術把握不好,最終一敗塗地,也有很多戰略上錯誤的,但是憑藉優秀的戰術,獲得了很大的戰果。

    淞滬會戰,一直被認為是戰略上的巨大成功

    關於開闢淞滬戰場,中國抗日名將張治中曾經說,中國抗戰有三種打法,第一種是“他打我,我不還手”;第二種是“他打我,我才還手”;第三種是“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

    (張治中)

    盧溝橋事變後,儘管宋哲元部還對日本侵略者抱有幻想,認為衝突只是區域性的,形勢遠遠沒有到全面開戰的地步,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則認為,中日全面開戰已經不可避免,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動員全國進行開戰。

    為此,蔣介石發表了重要講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由守土抗戰之責任”。

    因此,蔣介石主動在上海發動對日軍的打擊,吸引日軍主力在淞滬與國民黨中央軍主力進行戰略決戰,也就是張治中說的,“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

    淞滬會戰從戰略上來講,具有重大的意義。

    (蔣介石)

    首先,淞滬會戰是國民政府主動發動的,具有先發制人的優勢,在日軍還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對其發動襲擊,一時間打的日本找不到北,日軍主力從華北南下,還是從淞滬登陸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的地勢,向來都是由北向南打容易,由南向北打費勁,日本侵略華北後,再向南進犯,對於國民政府的處境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在淞滬發生決戰後,日本的侵華路線必然改變為由東向西,按照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的情況來看,日軍的侵略屬於仰攻,沿長江是逆流而上,日本的侵華壓力必然增加。

    其次,以國民黨中央軍吸引日軍主力到淞滬進行戰略決戰,極大的減輕了地處北方國民革命軍的壓力,當時的北方是軍閥割據的北方,京津冀是宋哲元,山東是韓復榘,陝西是西北軍和東北軍,山西、綏遠是閻錫山,這些軍閥割據一方和中央政府若即若離,憑他們的力量是絕對無法抵抗日軍主力的侵襲的。

    (山東軍閥韓復榘)

    抗戰爆發前,堅決拒絕中央軍進入他們的地盤,如宋哲元在盧溝橋事變前還嚴禁中央軍北上。這些軍閥如果被日本人逼急了,投不投降還真就兩說,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一槍不放讓出東三省就是最好的例子。

    淞滬會戰,將日軍主力吸引到中央軍的地盤上,減輕了地方軍閥的壓力,使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整合,從而形成全民族統一抗戰陣線的形成。

    淞滬會戰從戰術上的徹底失敗

    淞滬會戰是經過國民政府長時間籌劃與準備的,會戰爆發前,老蔣大手筆打造了好幾個德械師,實力較為強勁,然而真正開戰的時候,國軍面對日軍在上海的三四千日軍未能攻下,反而讓日本有了時間準備登陸大反攻。

    在淞滬會戰中,國軍集結了八十萬軍隊,準備打消日軍的進攻,而日軍只有三十萬,經過連續抗戰,國軍在淞滬戰場的主力差點就被日軍包餃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老蔣下令“轉進”,結果成了潰逃。

    淞滬會戰,中方傷亡三十萬餘人,而日軍傷亡僅僅四萬餘人,淞滬抗戰的意義就是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從根本上來說,淞滬地區根本就不適合打一場戰略決戰,而在此之前,國民革命軍從來沒有指揮八十萬軍隊的經驗,淞滬會戰實在打的有點滿腔熱血,卻又打的有點唐突。

    北方軍閥韓復榘輕微抵抗後為儲存實力後撤,被蔣介石給槍斃了;宋哲元部丟棄京津,知恥而後勇還算打了幾場硬仗,淞滬會戰為北方減輕的壓力,並沒有什麼好的效果。

    這就是典型的,戰術上的失敗,導致戰略上的空談,假如淞滬會戰能夠打他個一年半載,抗戰形勢必然會好看很多。

    戰略和戰術同等重要,戰略是宏觀的概念,戰術是微觀的概念,戰術組成了戰略,兩者相輔相成,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沒有誰是戰略上的巨人,戰術上的矮子,也沒有誰是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每一個戰略家都是從戰術家脫穎而出的,不懂戰術的戰略家不是好戰略家,不懂戰略的戰術家,不是好戰術家。

  • 11 # 三亞的海

    戰略和戰術是兩個層面的問題,都十分重要。戰略是全域性性的宏觀問題,包含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軍事戰略不能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縱觀全域性抓住關鍵,遼瀋戰役就是比較好的例子,如果只是戰領東北而讓東北的國民黨軍隊撤退到關內,那麼戰略上就不是成功的。戰術是區域性的軍事指揮和戰法運用問題,要求指揮員根據戰場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進行縝密的分析,採用合理的戰法和軍事部署以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 12 # 賽門之略

    打一場戰爭就如同下一盤棋,沒有全盤戰略大局觀,戰術再好,也很容易掉入對手佈局陷阱;反之,全盤戰略大局觀很強,沒有相應戰術的輔助,也很容易造成滿盤皆輸的局面。所以,對於戰場上的勝負決定,戰略與戰術同等重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下面以戰史為例。

    解放戰爭大決戰序幕拉開前夕,雙方都把焦點放在了山東的濟南城這盤棋上。在中原戰場上,粟裕指揮的華野經過一系列戰役後,已經將國民黨大軍壓縮在了一些大中等城市及戰略要地上。隨著華野許世友兵團攻克了濟南與徐州間的兗州,濟南周圍數百公里的廣大地區均已經被華野所控制,王耀武所據守的濟南也成了一座孤城,因此,粟裕把舉行濟南戰役的問題提上了日程,以便解除華野的後顧之憂,能騰出手來把主力都集中在徐蚌方向上。

    大決戰序幕拉開前,我軍在華北、西北及東北戰場上都已經佔據了全面優勢,而此時蔣委員長已經內憂外患,軍事形勢的每況愈下,桂系的李、白二人已經蠢蠢欲動,正在爭取美國的支援欲逼蔣下臺,龐大的財政赤字也已經令蔣介石焦頭爛額,所以曾一度考慮過放棄東北的大城市瀋陽及長春,把主力都集中於錦州,伺機支援關內戰場,以便與我軍全力奪取中原。

    但是,要蔣委員長其放棄東北大城市談何容易,在戰略上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了,再說濟南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更不可棄,只要牢牢控制了濟南,就可以將華野主力拖住,以便在將來的決戰讓粟裕有後顧之憂,而且雙方都已經在徐州地區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所以,對於已經成孤城的濟南,蔣介石是不可能會放棄的,而且志在必得。

    而對山東的局勢,王耀武並不樂觀,也沒信心守住濟南城,他的主力部隊如張靈甫的整編74師及李仙洲兵團等部都已經被粟裕一一吃掉了,曾建議蔣介石放棄濟南,但都遭到了否決。身經百戰的王耀武看得非常明白,老對手粟裕下一步目標就是濟南,如芒在背的王耀武只好向蔣介石要求增加守軍兵力。同時,在戰術上,除了給王耀武增兵至11萬大軍,蔣介石還任命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統一指揮邱清泉、黃百韜及李彌三個機動兵團共十七萬大軍,相機支援濟南王耀武。

    雙方都盯上了濟南這盤棋,這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行動,只要拿下濟南城,華野就可將華北及華東兩大戰區連成一片,更有利於往後華野集中優勢兵力,大打殲滅戰,從而推動戰局向徐蚌戰略決戰發展。

    在全域性戰略上,粟裕提出了用攻濟、打援兩種戰略,在戰術上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在徐州以北的方向上以粟裕指揮18萬的部隊準備打援,但也製造出圍攻徐州的假象;以許世友指揮的六個半縱隊還有特種縱隊等,約14萬人把濟南城團團圍住,讓南京的蔣介石猜不透粟裕的作戰意圖只能乾著急瞪大眼。這一戰略部署精髓在於,如果杜聿明的部隊不增援,那華野可安心攻城;如果杜聿明出兵增援,華野可以圍而不打,變攻城為打援,繼而擴大戰果。從戰爭的角度來看,這是戰略與戰術的完美結合,也是粟裕大將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體現。

    濟南戰役打響前後,蔣介石採取的添油戰術給固守在濟南城的王耀武一點一點地運兵,就在戰役打響後的第三天,駐守在濟南西城區的國民黨96軍軍長兼整編84師師長吳化文的突然宣佈起義,瞬間打破了王耀武部署的防線,西郊城外的機場瞬間被西線宋時輪攻城部隊佔領,蔣介石對王耀武的運送支援的部隊只能停止了。

    濟南戰局也急轉直下,在徐州附近杜聿明指揮的邱清泉、李彌及黃百韜兵團17萬大軍一直徘徊不前,生怕中了粟裕的“圍點打援”戰術,果斷放棄了北上增援王耀武計劃,全部龜縮回了徐州附近,此時濟南城的王耀武已經上天無路、下地無門,蔣介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十萬大軍一點點地被華野吃掉。

    粟裕的戰略及戰術配合相當完美,雖然“打援”計劃沒有成功,但從戰術上看,蔣介石已經不敢在不利的條件下與華野進行大規模交戰;從戰略上看,我軍對敵人進行大決戰的有利條件已經逐漸成熟。就在濟南戰役結束當天,粟裕就向軍委提出了戰略上的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 13 # 用心愛你40

    這要看整體上佔優勢還是劣勢。如果己方佔有明顯優勢的話,通常而言戰略更重要。例如蘇聯對芬蘭的戰爭,作為進攻方和侵略方,蘇聯的損失甚至遠大於芬蘭。但鑑於國力相差懸殊,蘇聯還是贏得了戰爭。相比之下,日本侵華就只是在工業實力上、和建立在工業實力基礎之上的軍力強於中國,戰術運用對比還強於蘇聯對芬蘭。但由於誤判了中國人的抵抗決心、以及基於決心之上的廣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優勢,把戰略定位“三個月滅亡中國”,最終導致失敗。

    對優勢與劣勢判斷最為清醒的,當然是我們的毛主席。在是否要出兵朝鮮之前,毛主席清醒認識到中美兩國國力的巨大差距。但他深刻認識到:“美軍是鋼多氣少,我們正相反是鋼少氣多”,同時把戰略目標按照“料敵從寬”的原則設定為“打爛了最多相當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做好了本土抵抗的準備,因此戰略正確。但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僅是戰略正確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前線指戰員的戰術協調,和全國大後方的全面配合。當我們知道在松骨峰用牙齒和敵人搏鬥、抱著敵人同歸於盡的戰士,長津湖畔直到凍死仍保持戰鬥姿態的官兵,鐵原和上甘嶺承受幾倍於二戰火力的軍人,難免心潮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 14 # 醉臥西湖18

    戰略與戰術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但兩者之中,從全域性而言,相對來說還是戰略更重要。戰略錯了,再精彩的戰術也挽救不了戰爭失敗的命運。反之,區域性戰術錯了,可以從全域性戰略上重新調整,彌補戰術上的失誤,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仍有可能。戰術好比走路,戰略好比方向,方向錯了,路走得愈遠,錯誤愈大。

    當然,話說回來,戰略畢竟是要透過戰術去實現的,再高明的戰略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戰術配合,要取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戰略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戰術就是率兵遣將,攻城略地。戰略是虛,戰術是實;戰略是主觀上,戰術是客觀上;戰略是意識上,戰術是實行上;戰略是出發點,戰術是側重點;戰略是哲學精神,戰術是科學態度;戰略是戰爭全域性的重點,戰術是每一個區域性行動的重點。

    我們說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前一句是告訴人們做事要自信,要樹立勝心,才能取得勝利;後一句是告訴人們做事要認真,要如履薄冰,如臨大敵,“膽欲大而心欲小”,永遠要把即使不堪一擊的敵人也想得非常強大。戰略上的自信是要透過戰術上的認真來實現的,所以,戰術上的認真,戰術上的具體落實也極為重要。戰略上要舉重若輕,戰術上要舉輕若重。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對立統一。

  • 15 # 使用者6854705871219

    戰術是為戰略服務的,但是再好的戰略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戰術也是零。這點應從論持久戰書中找出答案。時間換空間。掙錢時間的戰術。是開展游擊戰。這就是敵後戰爭。消耗日本。拉長其戰線,把敵人引誘進在山地形利於我軍的地方對其大擊。消耗其有生力量,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包括區域性的反攻等等。

  • 16 # 四川達州人

    當然是戰略更重要。

    這麼說,戰術為戰役服務,戰役服從於戰略。而戰略是一個個具體戰役組成的。

    比如,蘇德戰爭。

    德國當時的環境並不好,西面的英國還在戰鬥,又去進攻蘇聯,西半球還有一個具備強大工業能力的美國,只要美國動員起來,渡過最開始的一年艱難時間,美國必然與蘇聯英國合作圍剿德國,軸心國失敗就難以避免。所以,希特勒的戰略是,全力進攻蘇聯,逼迫其投降或佔領控制蘇聯的歐洲部分,將其軍事能力壓縮到最低水平。

    1939年9月1日爆發二戰,美國開始逐步擴充套件軍力,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前陸軍已經從16萬擴張到140萬。而美國因為德國試圖征服英國,1940年5月之後明顯開始扶持英國對抗,所以德國必須儘快解決後顧之憂的蘇聯,才能集中整個歐洲的力量去迎戰即將到來的美英聯軍。

    可以說,這個戰略是賭博。賭的是在短時間內摧毀蘇聯的大部分反抗能力。

    可是,戰爭程序卻發生改變。

    1941年7月7日,德國沒有直擊莫斯科,反而命令中路軍掉頭南下,搞了個世界最大的進攻包圍戰基輔戰役。雖然戰役獲得圓滿成功,85萬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損傷70萬人,其中60萬被俘。但這個戰役令德國損失了8個星期時間,10月2日才開始發動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計劃,也最終失去攻克莫斯科的機會,敗退150公里以上,蘇聯為後期作戰贏得了轉機。

    而如果德國佔領莫斯科,不僅將對整個蘇聯軍民的抵抗意志給予沉重打擊,還將對美國的支援行動起到負面影響。同樣,莫斯科不僅是蘇聯的政治中心,更是交通總樞紐。如果德國佔領或摧毀莫斯科,蘇聯鐵路交通運輸將最少耽誤一年時間(冬天和春天沒辦法修建鐵路),那末蘇聯之後的兵員與物資裝備的轉運都將出現問題。

    這是典型的贏得戰役,輸了整個戰爭的最有力證據。

  • 17 # 江暮雲

    而戰術,指的是指導和進行戰鬥的方法。包括在戰鬥各個階段的策略,針對不同兵種的戰鬥方法、不同戰鬥規模的策略。

    透過對戰略和戰術兩個詞的辨析,我們能看出,戰略和戰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戰略是宏觀的全域性性謀劃,戰術是在戰鬥中具體的執行。

    那戰略和戰術在決定戰爭勝負問題上哪個更重要?在我看來,同等重要!

    戰爭是一門藝術,需要研究、需要全域性性的謀劃。戰爭的首要目標就是和平,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的最高境界。透過戰略的博弈,就能達到這種效果!也正如毛主席所說:“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爭需要在戰略上對軍隊的精神加以培養,不好戰,但絕不畏戰。在戰略上培養一個軍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形成一支在戰時絕對服從指揮、作風優良的軍隊,這才是戰爭勝利的保證!

    正如前面所說,戰略是全域性性的謀劃,《亮劍》中丁偉勝過李雲龍的地方就在於,他具有全域性性的戰略眼光,在全域性上對國土防禦做出部署,並以“大家族的老太爺”作比喻,精準的預言了之後的事實。

    戰術在具體的戰鬥中更不可缺失,列寧就曾明確的指出,沒有不用軍事計謀的戰爭。將在謀而不在勇,有一支戰鬥力強的部隊,卻沒有一個有高超指揮技巧的人來指引,這支軍隊就只能像動物園裡的老虎獅子,沒有一點戰鬥力,只能坐以待斃。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羊,遠勝於一只羊帶領的一群獅子。“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敵人比你愚蠢!戰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18 # 血染戰旗紅

    我是戰略決定論的擁護者。我認為,只要有正確的、成熟的、清晰的戰略,就是勝利的保證。哪怕在戰術上出了些問題也沒事。正確的、成熟的、清晰的戰略可以扭轉一切不利的局面,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以劣勝優。

    熟知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我們在對外的戰爭中總是屢戰屢敗,屢戰屢敗。一開始我們以為是武器裝備不行,所以搞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列強先進的武器裝備,可沒想到在甲午戰爭中又敗了。以前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武器裝備的落後,但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並不比日本聯合艦隊差,清軍裝備的毛瑟槍和克魯伯炮並不比日軍裝備的春田槍春田炮差。於是我們又認為是制度的不行。於是我們搞戊戌變法,搞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後成立的中華民國還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家,學西方搞五權分立,議會制,制度不可謂不先進,但我們在對外戰爭中依然沒能改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結局。

    可是,自從有了人民軍隊,人還是這些人,武器還是這些武器,中國還是這個中國,但我們卻能一步步發展壯大,取得了一個個勝利,甚至連武裝到牙齒的,以美國為首的,由17個國家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都被迫在停戰協議書上簽字。為什麼人民軍隊能發展壯大,以弱勝強,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那就是因為指導戰爭的戰略思想改變了。我們有了“人民戰爭”這個法寶,動員了一切的力量,讓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迸發了強大的戰鬥力。

    網上曾經有個段子:一個越南軍官和一個美國軍官遇上了。美國軍官高傲的說:你必需承認,在越戰中我們美軍是打贏了所有的戰役的。越南軍官承認:你們確實打贏了所有的戰役,可結局是你們失敗了,灰溜溜的從我們的領土上撤走了。

    美軍的武器裝備不可謂不先進,美軍的軍兵種協同戰術不可謂不高,美軍的單兵作戰能力不可謂不強,可他們為什麼能夠打贏了在越南的每一場戰役甚至是每一場戰鬥卻落了個失敗的結局?這無非是戰略上出了問題。在整個越戰期間,美軍根本就沒有正確的、成熟的、清晰的戰略,弄得前線的將士也搞不懂自己跑了上萬公里到越南來打仗是為了什麼。這些年,以美軍為首的所謂盟軍在反恐戰場上也因為犯下了戰略錯誤,弄得反恐戰爭是越反越恐。美軍確實也打贏了與恐怖分子的每一場戰鬥,將不少恐怖分子頭目打死,將不少恐怖組織清除,可結果卻是越反越恐,恐怖分子是越打越多,反恐戰場是越鋪越大,讓美軍及其盟友疲於奔命。

    當然,我崇尚戰略決定論並不代表我忽視戰術。我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固然是有正確的戰略,但高明的戰術也功不可沒。例如先打弱敵,再打強敵,先打孤立分散之敵,先農村後城市,圍點打援,零敲牛皮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等等等,都是我軍戰術高明的體現。

    戰略戰術相輔相成,有先進的戰略,再配上先進的戰術,人民軍隊如虎添翼。在戰略上,我們要蔑視敵人,但在戰術上我們要重視敵人,這樣,再強大的敵人在我們面前也只不過是紙老虎。

  • 19 # 度度狼gg

    1949年8月14日,第四野戰軍的第49軍146師孤軍深入湖南婁底青樹坪,作戰任務是追擊陳明仁第一兵團先起義後叛逃的部隊,之前77000多人的起義部隊叛逃了40000人,陳明仁很是鬱悶,解放軍奉命開始兜剿。而指揮所設於衡陽的白崇禧也派出部隊接應叛軍,冒進的我146師因此才遭到桂系兩個王牌軍的突然襲擊。

    (程潛將軍)

    不要過分誇大白崇禧的軍事能力和桂軍實力,敵人以最精銳的第7、第46兩個軍從伏擊到圍攻,打了整整三個晝夜,也沒有吃掉第146師。8月17日晚,在友鄰145師的接應下第146師順利撤出戰鬥,兩個師傷亡約3000人,戰後軍長鍾偉將軍做了檢討。但我軍一次意外的戰術失誤,卻敲響了新桂系軍事集團的喪鐘,這是所有人未曾料到的。

    程潛和陳明仁在長沙和平起義後,第四野戰軍主力和第二野戰軍一部已經全面在湘贛地區展開,連同陳賡兵團在內,解放軍總計有12個軍的兵力可以投入作戰,我們知道,四野的一個軍基本都是50000人打底的,所以很容易計算出我軍的兵力規模,已對桂系軍事集團構成壓倒性的優勢。

    (白崇禧)

    白崇禧將叛逃部隊收容後重建了第一兵團,以黃傑為司令官,即便如此,他拼湊起來的部隊也不過11個軍26個師23萬餘人,但是架子搭的不小,有整整五個兵團的番號。起初白崇禧對四野的實力和自己的本錢還有清醒的認識,部隊全部駐紮在湘桂交界的衡陽附近,準備一旦解放軍發起大規模進攻,就拔腳開溜率部撤回廣西,依託十萬大山和10萬民團負隅頑抗。

    如果在廣西再戰不利,桂系軍隊還有兩條出路,其一是從海路撤往海南島,其二是從陸路逃往雲南,事實證明白崇禧更傾向於海路。而無論哪種方案,都是我軍不願意看到的,有違解放軍“將敵人乾淨徹底消滅在大陸上”的戰略構想。

    (黃傑)

    然而青樹坪戰鬥的小勝,讓白崇禧跟打了雞血一樣激動起來,蔣介石也興奮的特派顧祝同前來勞軍,白崇禧在各方“鼓舞”下決定不跑了,他下令集結所有主力于衡陽和寶慶地區待機,準備與四野決一雌雄!因此,我軍區域性戰鬥的失利,換來的是判明瞭敵主力集結的位置,同時“堅定”了白崇禧死守湘桂門戶的決心,這正是我軍求之不得的。

    白崇禧否決了夏威請求立即撤回廣西的建議,拉開架式準備決戰,而聞知桂敵不撤反守,四野上下無不興高采烈。9月13日起,第四野戰軍主力兵分三路發起“衡寶戰役”,一舉圍殲桂系部隊47000餘人,其中徹底消滅了其王牌第7軍軍部和第171師、172兩個主力師,以及第48軍的一個師,白崇禧這時才不得不下令全線撤退逃往廣西,但為時已晚,他在衡寶地區浪費的時間是致命的。

    (張淦)

    在此期間,擔負“大迂迴”任務的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在陳賡將軍的指揮下從江西出發直插廣東,經廣西入雲南,在地圖上畫出一道漂亮的弧線,封閉了白崇禧集團外逃的所有出路。

    11月6日起,人民解放軍開始發起合圍桂系軍隊的“廣西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173000餘人,解放了廣西全省和雷州半島等地區,帶著軍艦前來接應部隊出海的白崇禧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老本輸個精光,縱橫民國25年的桂系軍隊就此灰飛煙滅。

    (起義後的程潛和陳明仁)

    白崇禧雖然號稱“小諸葛”,在戰術上有一定的機靈勁,然而卻被區域性的小勝衝昏了頭腦,渾然看不到我軍“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態勢。如果他一味狂逃,解放軍盡力追擊也未必能全殲其主力,如果桂系殘部逃上海南島,還真是個大麻煩。所幸青樹坪戰鬥如同一餌,吊足了白健生的胃口,就在他認為可以一戰時,包圍圈已經漸次形成,從此無論桂系軍隊怎麼掙扎,都難逃覆滅的命運。

    再高明的戰術,也要在正確的戰略框架內實施,否則只會讓全域性失敗來的更快更猛烈一些,這就是結論。

    (四野為起義部隊授旗)

  • 20 # 觀滄海GCH

    問題比較水。

    回答問題的,被上套。

    戰爭,戰略,戰役,戰鬥。

    不同層次。

    戰術是什麼?

    戰術,為戰鬥所用。

    以後,提問題的,麻煩掂量一下再發出來,好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啟停到底該不該關掉?什麼時候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