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子旁的樹

    在生產方式上,蒙古是部落聯盟遊牧生產方式,滿洲是漁獵兼具農耕生產方式,滿洲有更強的組織能力;在文化上滿洲漢化程度相比蒙古更深;滿洲實現了對中國東北部少數民族的統一,還將東北漢民納入統治,而蒙古卻是一盤散沙

  • 2 # 北風不熄

    明末時期的蒙古就是打醬油的存在,四分五裂,物資貧乏,西蒙古的諸多部落還在混戰,而東蒙古全部臣服於清朝

    明末的清朝崛起可以說是建立在豬對手的幫助上。到明朝滅亡也不在於清朝,明朝的滅亡在於天災人禍,最主要的我還是認為亡於士大夫

    明亡於士大夫,在朝是文官官僚,在野是地主士紳。任何一個朝代的覆滅,其統治階級都負有最主要、最不可推卸的責任,士大夫就是大明的統治階級,他們壟斷著從中央到地方、從政治到經濟到文化方方面面的話語權,連皇帝都無力壓制士大夫階層的膨脹。

    搞土地兼併使得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是士大夫,流寇四起不願盡力配合朝廷剿匪的是士大夫,藏富於民搞的國家財政危機的是士大夫,闖賊兵臨城下一個個不去朝議的是士大夫,引清兵入關的是士大夫,幫助八旗攻城略地的帶路黨是士大夫,帶頭剃髮易服的是士大夫,守著半壁江山還內鬥不止的是士大夫,清王朝入關以後心安理得繼續當官的還是士大夫。

    士大夫是大明的統治階級,這個統治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只顧著本階級的利益而不顧國家的利益,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而無視長期的利益,為了本階層的利益甚至可以犧牲國家、民族乃至皇帝的利益。縱使有少數幾個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傑出人物,仍然改變不了這幫人亡了大明的事實。

    最後太祖鎮樓

  • 3 # 老四做美食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東北有滿金虎視眈眈,內裡有農民起義烽火燎天,如此狀態下,其實與歷史上多次少數民族矛盾也沒有太大區別,終極皇太極、努爾哈赤一生,發展滿金實力,也並不能入主中原,尚且是邊患。

    不曾想,就這麼起來了一個李闖王,一路高歌猛進,進軍北京,逼死崇禎帝,明朝滅亡。可嘆,闖王這是個真農民,比朱重八差遠了,就這麼就開始灘塗享樂,完全不顧天下形式。明朝遺將,看著天下毫無指望,紛紛投靠滿金,引領滿軍入關,闖王也就嗝屁了,到順治帝正式入關,國號大清。

  • 4 # 闌翎

    這個就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了。

    朱棣五徵漠北,先後擊敗瓦刺和韃靼諸部。以後主要兵力防範北方蒙古。至於遼東僅僅設定奴兒干司,以女真管理女真,女真各部出現矛盾需求中央調停時,明政府大多敷衍了事,明中後期這個奴兒干司就是個虛設,東北只有遼陽設兵防鎮。後撤了奴兒干司,女真各部混戰,遼東地區經常受女真侵擾,遼東守將李成梁就乾脆屠殺政策,剿滅各部女真,其中就有以後統一女真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但李成梁卻又扶植努爾哈赤用來維護女真各部平衡,卻沒想到重此種下禍因。後努爾哈赤起兵發七大恨,其中就有這個。

    努爾哈赤起兵後,大明兵分四路,因天氣原因,因協同原因,因輕敵冒進原因等等而大敗,從此失去遼東大部。

    萬曆後,朝政不穩,閹黨和東林黨掙的你死我活。邊關軍事疲憊,原本鎮守遼東的袁承煥被閹黨罷官回鄉。遼東已經陷入絕經。崇禎皇帝登基後,除閹黨,重新啟用袁崇煥,卻被皇太極的離間計被崇禎凌遲處死。此時各地農民起義四起,以李自成最為大,國家重兵出了少數鎮守遼東,其餘都在各地平叛。洪承疇用了十二年時間剿滅叛軍,雖然得大勝,缺沒有抓住李自成,又遼東戰事不得已支援,又為明亡埋下了禍根。洪承疇戰敗降清,後李自成又壯大實力,打入北京,崇禎自殺,明亡。

  • 5 # 夏雨風

    江山才人有代謝,各領風騷數百年。

    中國24史也好,26史也罷,贏了前朝輸後朝,本身就是分久必合丶合久必分的歷史興亡存替。唐宋元明清,五族共和,走向新中國。

    從大明能夠替代大元,一說明了成吉思汗後人退步了,新興的政權代替腐朽的政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二是華夏的動盪紛爭最後終將歸於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而大明其實不是亡於滿清,是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推翻的,崇禎皇帝在景山(亦寫煤山)自溢身亡。恰巧吳三桂降而復反,迎滿清入關,二十萬清兵打敗李自成,坐擁天下。滿清是李自成為其掃清道路丶吳三桂為其開路丶祖大壽等降清的最佳時機,替代大明,是打著為大明除大順的旗號走上統治地位的。

    當時不服的農民起義軍聲聲為反清復明,

    近代史,同盟會為了推翻滿清,搬出了大明反大元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其實是錯誤的,後來袁世凱改為"五族共和",清帝禪讓,清朝結束,建立民國。

    大清如同大明,興盛立國,衰弱亡國,符合歷史規律。大清是高唱為大明維護中華正統而來,同大明一樣是中國歷史一部分。

  • 6 # 蜀山精靈

    蒙古是明王朝重點防禦物件,捕魚兒海藍玉全殲蒙古主力後,蒙古本部一直處於分裂,後期稍微強大的點蒙古大汗都是屬於搶掠一把退回草原,與明軍硬仗容易虧本減少對其他部族的威信!

    後金是在萬曆期間在對 寧夏蒙古 朝鮮對日 西南緬甸 苗疆播州 等 戰爭中明遼東主力大損 財政鉅虧 名將隕落 皇帝重病等情況下發展起來,前期努爾哈赤也僅是反明,在崇禎年間中原連續10年大災 內部黨爭不斷 遼東軍鎮反覆無常 皇帝優柔寡斷 暴民風起雲湧 雲南奢安之亂等三線作戰 情況下,新任黃太吉(大汗)改元建制並制定了入主中原滅明政策(先後擊敗臣服明王朝盟友朝鮮和喀爾咯蒙古),並於內地叛軍默契的互相耗損明軍主力,掠奪內地軍民物質減少大災的損失和消耗明王朝元氣。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奸細的幫助下進入北京城,明毅宗朱由檢自盡於煤山,歷盡276年的明王朝滅亡!!

  • 7 # 人間溫暖符

    那大明王朝為啥會亡於滿洲呢?從歷史發展的潮流來看,是一種趨勢。這個時候,大明王朝,內部已經動盪不堪,朝政腐敗、農民起義烽火四起,整個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了。滿洲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崛起,並且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逐步取得了奪取天下的這個勢。就算是再多的漢民族情懷,苦苦支撐,最終也是抵不過歷史的大趨勢。

  • 8 # 鐵匠波波

    和歷史上其他王朝一樣,大明的滅亡再次印證了必然的封建社會歷史規律。封建社會制度的短板、科技的落後、資訊傳輸的緩慢等原因,決定了封建王朝總是難逃“立國—鼎盛—衰落—滅亡”的宿命。大明為什麼沒有亡於蒙古卻亡於滿洲,具體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大明末期積弊太多,國力大不如前

    一方面,明朝後期皇帝自嘉靖開始普遍不勤於政事,不是沉醉於修道問仙,就是痴迷於聲色犬馬,可謂真正的“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治國理政的國家大計因為帝王的不願、不能、不敢而逐漸荒廢。另一方面,明朝後期黨爭過激、內耗太深。首先是朝廷官員貪汙腐化嚴重,崇禎接位後,“魏黨下臺、東林抬頭”,東林黨徹底失去制衡,而東林黨的特長主要是打擊異己和自我粉飾,所謂的“眾正盈朝”就是東林一黨吹出來的,至於強國安民那是一點辦法沒有。再有,明朝末期天災不斷、起義四起,耗費了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兵力。種種原因,導致了大明的國力大幅下滑,使得大明無論是平內亂還是除外患,都顯得拙荊見肘,不可能給予及時、徹底的打擊。

    二、大明為什麼沒有亡於蒙古

    這是因為大明的戰略決定蒙古在與大明的鬥爭中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勝利,大明從蒙古人手裡奪得了江山,而蒙古又始終“亡明之心不死”,經常騷擾邊界、禍害百姓,老百姓對蒙古的痛恨也盛於其他國家或部落,因此大明自然對蒙古的打擊和防備就是最強的。大明從立國開始,就始終保持對蒙古的高壓態勢,洪武皇帝確定了十五個“不伐國”,唯獨把進攻的重心放在帝國的北方,永樂帝朱棣更是五次親征蒙古,永樂大帝后的時代,明朝軍隊對蒙古軍隊的打擊已然成為常態化,甚至時不時地在蒙古草原實行減丁和放火除草的政策,基於邊境的形勢,朝貢的大門也是時開時閉。在大明一如既往地經濟和軍事等手段的打擊下,蒙古始終沒有真正緩過氣來,能在草原上生存就算不易,哪有實力徹底擊敗大明、再次問鼎中原。

    三、大明為什麼亡於滿洲

    大明的滅亡根本在於上述的積弊太多、內耗太重。但是,滿洲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有其客觀的優勢和必然。首先,滿洲的戰略優勢。在努爾哈赤起義之初,明朝庭派出了十九路大軍前往鎮壓,然而大明的軍隊從一開始就缺乏統一的指揮和充分的準備,十九路大軍各行其軍、首尾失聯,而努爾哈赤卻是以逸待勞,根據實際作出了“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決策,集中優勢兵力對明朝軍隊實施各個擊破;其次,滿洲軍隊戰力的優勢。大明中後期經歷了“萬曆三大徵”和鎮壓動亂等多次軍事行動,使得大明的軍力損失慘重,戰力已大不如前,而努爾哈赤透過一些列的統一部落的戰爭錘鍊了軍隊,軍隊戰力發生了質的飛躍,其軍隊戰鬥力已經在明朝軍隊之上;再次,滿洲的人才優勢。在滿洲方面,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還是多爾袞,都是不世出的天才,其能力絕對配得上他們的野心,反觀明朝方面,崇禎皇帝初登大寶,良將損失殆盡,能臣無用武之地(況且很少),大明的人才無論是閱歷還是才幹都與努爾哈赤等相差太遠;第四,滿洲的政治優勢。一方面,滿洲採取“聯蒙抗明”的政策、固後方,另一方面,滿洲入關奪取京城之後,大量啟用明臣、安撫人心,再加上明朝軍隊對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不徹底(抓了又放,放了又打),多次給予農民起義軍以喘息之機;第五,滿洲的對手優勢。一方面滿洲的對手只有大明一個,另一方面就算是後期滿洲的對手普遍沒有大明的強大。最後,崇禎皇帝性格太過著急,昏招頻出,錯失了反敗為勝的機會。

  • 9 # 朔風書思語

    因為李成梁太厲害了,蒙古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他就追著打,蒙古是打趴下了,可是女貞卻越來越精神了,唉,這世事難料啊,凡事總有利弊,萬物總有歸期,任誰也阻礙不了

  • 10 # 公元前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大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正式滅亡。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明朝內部土地兼併和吏治腐敗。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非常嚴重,明朝貴族階級在明朝後期,從底層農民手中巧取豪奪,強佔大量農名的土地。以至於明朝後期很多貴族偷稅漏稅現象非常嚴重,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為了增加稅收,政府只能將稅收加在百姓身上。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導致各地農民揭竿而起。

    二、明朝長年的對外戰爭。戰爭可以說是燒錢的機器。一場大型的戰爭就足以掏空一個國家的幾年的財政收入,而明朝後期,又開闢了兩線作戰,即有北方的滿清政權和又有國內的農民起義軍。就這樣明朝政權無可奈何地走進了死迴圈之中。

    三、明朝後期的皇帝基本上都沒有什麼作為。其中萬曆皇帝在位48年,卻有長達30年不上朝的紀錄。原本家底豐厚的大明王朝終於被萬曆皇帝掏空了。公元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之後,他留給子孫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

    萬曆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不到一個月也離開了人世。而明熹宗朱由校甚至比萬曆皇帝還無能,他對朝廷大事不聞不問,唯獨喜歡做木匠活,還恬不知恥的以“魯班再世”自居。他在的七年時間裡,大明王朝更加腐敗。

    後來崇禎皇帝繼位,雖然他比前幾位皇帝有作為。但是他並不懂政治,明朝政權最後還是在他手中滅亡了。這也不能怪崇禎皇帝,明朝末期,即使朱元璋活著也未必能力挽狂瀾。

    所以,明朝之所以會滅亡,以上是最主要的三個原因。至於明朝後期氣候造成的糧食減產,只能說是次要的原因。事實上,當時氣候影響最大的時候是在1650年(清順治七年)至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期間,而這期間是清朝國力蒸蒸日上的時期。所以,明朝的滅亡只能說是明朝內部的問題。

  • 11 # 老周奇談

    我覺得分兩部分。

    為什麼沒有亡於蒙古?

    此時的蒙古已經不是巔峰期所向披靡的蒙古了,內部四分五裂;

    軍事科技進步,熱兵器可以剋制蒙古引以為傲的騎兵;

    明王朝不像宋,有幽雲十六州,有產馬基地,有險可拒。

    為什麼亡於滿洲?

    明王朝內部矛盾重重,積重難返;

    滿洲人才井噴,從努爾哈赤到康熙,代代雄才大略,能征善戰,而且不是一個兩個,是一大批;

    透過降清的將領和技術人才,加上歐洲的先進技術,縮小了與明軍的軍事實力差距;

    天命,大順李自成不爭氣,到手的鴨子飛了,關鍵時刻吳三桂又加入,你說,這不是運氣是啥,但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崇禎自殺之後,南明繼續昏庸窩裡鬥。假如崇禎不自殺或者說逃到南方,再來個 帝北狩 南巡 重新組織,重新再打過,也不是一點機會沒有。

  • 12 # 問道與易

    明朝應該說不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自身制度的不合理和朝廷的昏聵。藩王、士大夫階層佔據大量土地,朝廷缺糧缺餉只能盤剝百姓,弄的民不聊生,再遇饑荒則餓殍遍野,以致於四方揭竿而起,天下大亂!而崇禎又多疑智淺、剛愎自用,有功則歸自己,有過則怨他人,擅殺大臣,導致滿朝文武人人自危,為求自保都逃避責任不敢多言,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而又領導無方,豈有不亡之理?

  • 13 # 這個歷史很正

    首先,明朝是亡於農名起義軍的李自成,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了京城,隨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大明王朝才正式滅亡。只能是說最後奪得的中原的是滿清而不是蒙古。

    至於為什麼是滿清入主中原而不是蒙古,很顯然,當時的蒙古並不是滿清的對手,可能有些人肯定會想,為什麼擁有幾百萬人口的蒙古會打不過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滿清。

    首先,蒙古自成吉思汗死後,幾乎到多數時間都是處於一種分散的狀態,就算之後也出過如達延汗這樣的強力人物,但也僅僅是曇花一現而已,在達延汗死後,蒙古依舊陷入了分裂當中。

    而滿清為什麼會打敗強大的蒙古,這樣從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說起,林丹汗是黃金家族成員,也是達延汗的七世孫,但是在他即位後,察哈爾部變得越來越衰弱。

    由於此前,察哈爾部一直是信奉藏傳佛教的黃教,而且當時蒙古大部分的部落都是信奉黃教的,而他即位大汗後,改信紅教,而且立誓要重現祖先光榮的林丹汗,在紅教徒的教唆下發起了統一蒙古的戰爭,與其說是一場蒙古內部的統一戰爭,不如說是一場黃教和紅教之間的宗教戰爭。

    這場戰爭使得林丹汗失去了民心,而且還使得林丹汗的察哈爾部損失慘重。這是無力對付其他蒙古部落的林丹汗,把目標放在了那麼南方的明帝國的身上,此時明帝國雖然腐朽衰落,但是依舊還有足夠的實力保衛邊疆,在多次進攻無果後,也打消了這個念頭。

    而此時的滿清正在崛起,逐漸統一女真各部,等到林丹汗受到明朝收買去對付女真的時候,已經晚了。所以很顯然察哈爾部成為了女真崛起的墊腳石。

    在擊潰了林丹汗的察哈爾部後,面對著分裂的蒙古各部落,努爾哈赤集合女真軍隊逐個擊破,最後打到蒙古部落臣服。首先,努爾哈赤以武力使得蒙古部落臣服,最後又賞賜大把從明朝掠奪來的財物,而後有積極使得滿清貴族和蒙古通婚,最後建立起一個緊密的聯盟。

    所以再明朝滅亡後,吳三桂的倒戈,滿清軍隊沒有了山海關的阻礙,迅速出兵南下,並最後奪得了中原政權。

  • 14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不不不,大明既不是亡於蒙古,也不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大明自己。

    雖然在崇禎皇帝繼位之初,他也曾勵精圖治,做了許多利於國家的事,比如剷除了魏忠賢等奸臣集團,排斥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等。

    但是崇禎還沒有解決當時明朝的根本原因,即朝廷內部的原因。

    導致明朝滅亡的內因。

    當時的明朝朝政問題很大,再加上各代皇帝都沒有一顆好好治國的心,問題自然也就越來越嚴重了。

    我們可以看到明朝後期的皇帝要麼通道教來拜牛鬼蛇神的,要麼天天沉迷女色,甚至乾脆自己做木匠去了,皇帝都這樣了,那治國的重任該誰來擔呢?宦官嗎?

    皇帝就是一個國家的主心骨,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除了皇帝本身的原因之外,官場上也有很大的原因。

    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宦官專政了,這個因素確實很難避免,因為明朝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

    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乘。

    當然,除了內因之外還有一些外部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朝廷官員剝削百姓導致的農民起義,特別是闖王的那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

    隨著李自成的進京,明朝也徹底結束了。

    所以說,明朝的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明朝本身,假如沒有一些人的干擾和阻撓,崇禎能夠像剷除魏忠賢那樣乾綱獨斷,相信結局會好得多。

  • 15 # 旅途秀才

    很多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兵力的過於消耗。 明朝崇禎年間,本就遭遇經濟危機的明朝一直是兩線作戰。 本來國內問題快解決了,此時崇禎皇帝命令在西南西北剿匪的洪承疇馳援寧遠錦州。李自成等人得以反撲。而由於松山之戰失敗,洪承疇降清,關外已無兵將可用,還導致北部防禦的空虛。

    李自成的進京實在是有些僥倖,當攻擊寧武的時候,李遭遇了頑強的抵抗。攻破之後的李自成甚至想到放棄進京,西北稱帝的想法。但此時一些防禦山西的總兵遞來降書,才堅定了李自成的信心。於是乎攻擊太原,不日抵京城。 這一點,崇禎、李自成和關外的滿清都沒有想到……

    事實上,1644年崇禎自縊之後,明朝並沒有滅亡。我們說的明亡於1644年只是說明代的中央政府被推翻了。 廣土眾民還在明朝軍隊和官員的控制之中,他們若即時抵抗,團結一致滿清是沒有辦法的。至少可以保留半壁江山! 可惜了,一開始非要聯虜滅賊,喪失了保住江山的機會。1662年,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明正式滅亡。

    當時的滿清真的強大嗎? 他們至1644年明朝的殘破的關寧防線也沒有被突破。連清自己都覺得能夠取得明朝的承認就是不錯的事情,他們一開始也沒奢望能奪取全國。 因為當時的八旗戰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所以說,亡於李自成有點偶然,但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至於是亡於李自成、張獻忠還是野豬皮,不好說了。

  • 16 # 大民(劉育民)

    為什麼大明沒有亡於蒙古,卻亡於滿清?“時也,素也!”。具體來說,當時的蒙古也是處於分裂狀態,不是成吉思汗和呼必列的時期,大明的滅亡和歷史上各朝代滅亡的原因類似,這是各個封建王朝的滅亡規律。但是各個王朝滅亡也有自已的具體原因。在崇禎之前,萬曆皇帝是明王朝的迥光販照。萬曆當政四十八年,己埋下衰亡的種因,萬曆雖然在初期復興,後來由於“三大徵”發生財政恐慌而開礦稅,用礦監蒐括民財,激起人民反抗,在接班人問題上和臣僚相左,後立朱常洛(熹宗)在位僅一年時間,鬧出了“紅丸案,移宮,杖挺″三大案,烏七八糟,後光宗朱由校繼位,這位皇帝愛好木匠活兒,放任魏忠賢執政,魏忠賢既不忠也不賢,壞事幹的太多,當時東北邊患日熾,以致坐大,輪到思宗崇禎繼位,己扭轉不了當下局勢,還有天災,連年大旱,民不聊生,激發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外有邊患難除,內有平息動亂。所以說是“時素″到了,就是內憂外困,各種矛盾交織一起,所以大明是亡於自已本身,嚴重的自然災情也助推了一把,滿清倔起,趁勢入關,大明亡了。

  • 17 # 香茗史館

    明朝的滅亡其實與北宋極為相似,明朝面對蒙古沒有滅國,北宋面對遼國同樣沒有滅國,反倒是崛起於東北的金國和滿清滅亡了北宋和明朝,那麼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呢?其實就是四個字“時也命也”。元朝敗退草原後並非沒有反撲的實力,然而當時的明朝同樣極為強悍,當明朝開始衰落時,北元也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正是由於兩者的同時衰弱,這才給了滿清可趁之機。

    △明末局勢

    蒙古實力殘存之時明朝亦較為強大,根本毫無南下可能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對明軍的北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率領殘餘勢力撤往上都,就此終結了蒙古統治中原的時代。由於蒙古是主動撤退,因而依舊保留了相當的實力,且與高麗、畏兀兒等依舊保持著聯絡,因此明初朱元璋多次派兵北伐清剿。

    △明初的北元還具有一定實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名將藍玉率十五萬大軍在捕魚兒海大敗脫古思帖木兒,脫古思帖木兒與兒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門等人也被部將所殺,黃金家族就此徹底喪失了在蒙古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此後大多數蒙古部落開始脫離統治。

    此後,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部,黃金家族後裔孛兒只斤·本雅失裡雖是韃靼可汗,但大權卻掌握在太師阿魯臺手中。瓦剌作為黃金家族的姻親,其統治著蒙古草原西部地區,與東部的韃靼爭鬥不休,但卻相對處於劣勢。

    △朱棣五次北伐後瓦剌趁機崛起

    為了解決北元威脅,朱棣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先後五次率兵親征,直接重挫實力強大的韃靼。到了仁宣年間,由於連續出兵自身損耗過大,明朝開始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守,而瓦剌則趁著明朝戰略收縮,韃靼遭受重創的機會趁機崛起。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南侵製造“土木堡之變”,俘虜明英宗朱祁鎮,明朝遭遇立國以來最大危局,然而由於此時明朝正處於巔峰,也先在北京保衛戰中受挫後,被迫與明廷議和,而這也成為了元朝敗退之後對明朝造成的唯一一次重大威脅。

    △也先

    瓦剌強勢崛起後雖然也曾短暫統治蒙古草原,但正是由於這次南侵失敗,以及也先僭越自立可汗和與明朝議和,使得原本已經臣服於他的各黃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國又重新自立,而也先本人也在景泰四年(1453年)被暗殺,瓦剌就此實力大損,蒙古草原再度陷入分裂。

    蒙古雖然在成化年間短暫中興,但長期分裂的他們無力南下

    瓦剌的迅速衰落使得蒙古草原再度陷入混亂,而黃金家族後裔則在內亂之中不斷進行著重新整合。成化三年(1467年),成吉思汗第27代繼承人孛兒只斤·滿都魯在戰爭中去世,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在滿都海賽音可敦的支援下於成化六年(1470年)繼承汗位,尊號達延汗。

    △達延汗

    之後,達延汗在滿都海賽音的支援下不僅穩固了統治,而且徹底將瓦剌趕出了蒙古中部地區,使得黃金家族重新成為了草原統治者。達延汗在位37年,先後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統一漠南蒙古,再加上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蒙古短暫中興。不過,達延汗忙於整頓內部,還無力南下侵略。

    然而,蒙古的這次短暫中興隨著達延汗的去世隨即告終,此後雖然達延汗的子孫仍然能夠順利繼承汗位,但蒙古各部卻實際上已經是半獨立狀態。

    △蒙古在達延汗之後再度分裂

    由於明朝經略遼東的失誤,從明隆慶四年(1570年)開始,女真在時任明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開始逐漸崛起,努爾哈赤先是相繼兼併女真各部,初步實行了女真各部的統一,最終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政權。

    蒙古被後金分化蠶食,終成明朝滅亡之巨患

    後金政權建立之後,努爾哈赤一方面積極反抗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另一方面則利用蒙古分裂的局面,對其進行分化蠶食,科爾沁部、扎魯特部先後透過聯姻與後金建立聯盟。庫圖克圖汗看出後金的野心後,先後派兵收復右翼鄂爾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並與喀爾喀部卻圖汗結為聯盟,一時間倒也穩住了局勢。

    △皇太極

    崇禎元年(1628年),兀良哈的蘇布臺、喀喇沁的達來臺吉、土默特和布石圖汗、鄂爾多斯的額仁沁濟農以及永謝布、阿蘇惕、阿巴嘎、喀爾喀等部為了擺脫庫圖克圖汗,結成聯盟公然與其對抗,並在召城一戰中,消滅庫圖克圖汗精銳四萬餘人,使得蒙古可汗實力大為削弱。

    此戰之後,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為了避免庫圖克圖汗的報復,就此倒向後金。此舉直接導致庫圖克圖汗就此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後金和蒙古各部聯軍的多次進攻,他只能被迫退出西拉木倫河流域,遷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崇禎五年(1632年)4月,皇太極會集蒙古各部,再次率領大軍西進,面對遠勝自己的敵軍,庫圖克圖汗只能率領人畜十餘萬西渡黃河逃竄,大勢已去的局面下,部眾大部逃散,庫圖克圖汗逃至青海,兩年後在打草灘病逝。

    明崇禎八年(1635年),多爾袞和嶽託等率兵萬餘渡河,招降了庫圖克圖汗剩餘部眾,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獻傳國玉璽出降,漠南蒙古自此全部納入後金版圖,大蒙古國汗位至此斷絕,蒙古帝國就此徹底消失。

    綜上所述,從明中期開始,明朝和蒙古都開始步入了持續衰退狀態之中,到明朝末年時期,面對已經崛起的後金,明廷和蒙古都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已經無力遏制,明朝自然也就不可能亡於蒙古,而只能亡於滿洲了。

  • 18 # 大漢校尉

    滿清的先祖出於渤海國與金國。明代女真分為三部: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他的父祖被明將李成梁所殺,因此結下與明朝的仇怨。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只有他爸爸留給他的十三副鎧甲,以此起家,後來逐漸吞併附近部族,創立後金國。之後,努爾哈赤以六萬八旗軍大敗二十四萬明軍於薩爾滸,明朝元氣大傷,從此對後金改為守勢。

    明朝的崇禎皇帝是個很勤奮的君主,但是疑心太重,手下的臣子們也不給力,真心幹活的少,專業給幹活的人挑毛病告狀的多。崇禎皇帝耳朵根軟,先後罷免了熊廷弼、孫承宗,殺了袁崇煥,自毀干城啊!到後來李自成陷北京,吳三桂開山海關迎滿清,滿清以區區二十萬八旗兵問鼎中國,華夏剃髮易服逾三百年!

    嗚呼!

    清朝共二百六十八年,經歷十個君主。

    明朝是比較可惜的,國內有上億的人口,外部又沒有強大的外患,雖然有李自成這樣的叛亂,但也不是沒有辦法,甚至是將李自成招安,封個大官,送到關外打滿清都行。

    崇禎皇帝這個人,為人太苛刻,不夠寬厚,老以為底下人騙他,國家大事朝令夕改,用將則始亂終棄。朝廷之中全是一群自詡為君子的廢物,這幫傢伙互為朋黨,屬於我這夥的就是君子,不屬於我這夥的就是小人,我反對你,不是因為你的主張不好,而是因為我要證明你是小人!

    朋黨誤國!

    結果,滿清一入關,這幫“君子”們就爭先恐後的叛變,也不當君子了,臉都不要了,祖宗都不要了!南明朝廷的滅亡,也多是洪承疇、吳三桂這些明朝“忠臣”的功勞!

    從渤海國、到女真、滿清,一開始都超級能打,但是都很快就衰敗了。滿清要是沒有曾國藩,洪秀全就送他們回東北大森林和熊大熊二做鄰居了。

    可見文明落後的遊牧民族雖然以一時以武力見強,但是如果不能學習高等文明真正的內涵,只是貪慕物力的繁華,跟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僅有個表面上虛榮的進化,那麼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滿清鑑於女真的滅亡,確實有所進步。

    滿清一代的皇帝們多勤於政事,清朝也沒有宦官、外戚、後宮之禍(慈禧太后另當別論),對於漢族的先進文化也願意主動學習,也強調民族團結、滿漢一家。但是仍然沒有擺脫蠻族的本性,國家稍微起色就好大喜功,妄自尊大,動不動弄個十全老人、十大武功;再往後就閉關鎖國、不思進取。

    清朝三百年,實在是中國逐步落後於世界的三百年!

  • 1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土木堡之變是蒙古人最後的勝利,而準格爾汗國算是蒙古人最後的輝煌

    蒙古人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蒙古人的起源說法多樣已經很難證明,在12世紀時,蒙古在鐵木真的一統下開始興旺,先後滅亡金人和西夏,鐵木真死後又攻滅了大理和南宋,最後統一華夏,建立元朝

    元朝後期,統治者昏庸無道不思養民只知道取之於民,橫徵暴斂不斷,再加上連連天災,中原數省連年大旱,百姓民不聊生只好起兵反抗,最後便宜了本來是淮左布衣的老朱。這就是明朝的建立

    為什麼大明沒有亡於蒙古卻亡於滿洲?因為在土木堡之變後,終明一代,蒙古都沒有發展出強大統一的政權

    蒙古人在英宗時期打敗親征的朱祁鎮,消滅了明朝初期,歷經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四代鍛煉出來的大明鐵軍,自此明朝的外交方針趨於保守。但是瓦剌此後也發生了內亂,先是也先和脫脫不花打,後來是蒙古部落混戰,此後數百年直到準格爾帝國興起,蒙古在也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權,自然不會對大明起到威脅作用

  • 20 # 愛看劇的憐若

    這個問題挺好的,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其實說真的,明朝既不是亡於蒙古也不是亡於滿洲,而是亡於自身。明朝自身的內亂把它給毀了,歷史學界上曾就有這麼一句話。明朝實亡於黨爭,在我看來滿洲就是佔了一個大便宜。而實際上明朝也並不是被滿洲所滅亡的,是李自成滅亡的。後來吳三桂放清兵入關,打敗了李自成這才得到江山。在我看來,要是明朝沒有那些內亂。光憑一個滿清是絕對沒有辦法將明朝滅亡的,畢竟明朝後期名將還是很多的。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等。

    下面來分析一下明朝為何沒有亡於蒙古人的手中呢,這事說起來就得從明朝開國說起了。太祖高皇帝打跑了元室,滅了北元。使元朝四分五裂,分裂成多個部族。太宗五徵蒙古,極大的打擊了蒙古的勢力。使邊境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轉折點在英宗一朝,土木堡之變,明朝結局差點和南宋差不多。後來明朝雖在於謙的幫助下力挽狂瀾,但此戰確實是明朝的轉折點。此後明朝和蒙古也在無大戰事,直到穆宗一朝在高拱等人的安排下,重開互市。這才使蒙古與明朝的鬥爭得到最終緩和,也算是解決了蒙古問題。

    但蒙古問題解決之後,女真問題就來了。女真是金人後裔,在明朝分為海西,野人,和建州女真三部。太宗時設奴兒干都司管制,成化年間,女真作亂。發生了成化犁庭,大大削弱了女真的實力。使東北和平了一百多年,之後與女真再無大的戰事。到萬曆年間,李成梁鎮守遼東時養虎為患,間接幫助了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李成梁死後,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討伐明朝。薩爾滸之戰,明朝由攻勢轉為守勢,松錦之戰明朝關外勢力徹底瓦解。之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吳三桂放清兵入關,明朝徹底滅亡。

    來看看努爾哈赤入侵明朝時,當時的明朝的狀況。那時是萬曆末年,萬曆前期的萬曆三大徵耗費了明朝不少的國力。這時的內閣處於東林黨與齊,浙,楚三黨互相鬥來鬥去的狀態。萬曆長年不上朝,各處出現官荒的狀態,政治腐敗,兵力鬆弛。不僅有人禍,還有天災。那時不巧也處於小冰河時期,真的可以說明朝是日薄西山了。

    總之,明朝後期就是處於這麼一個狀態。只是滿洲運氣好,明朝那時就像是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明之亡,實亡於自身。非蒙古也非滿洲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哪部電影中塑造的人物最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