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墩兒
-
2 # 冰心5984
找本毛筆的小楷字帖,比如《唐靈飛經》,還有文徵明的小楷,趙孟頫的小楷都很適合練鋼筆字的。不要臨當代人的鋼筆字帖,因為毛病很多。每天認真臨摹一張紙左右,一段時間後肯定會有效果的。練習書法能使人在狂躁的時候靜下心來,這點肯定是好的。真正進入書法的世界裡,很多東西都是潛移默化的,人的氣質、文化素養都會得到提高。
-
3 # 陝西藝宣書畫研究院蒲
書法中最早運用醫學術語來描述線條的,大概要數晉衛夫人《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從此,“骨”、“肉”、“筋”等象徵力量、生命的字眼開始出現在描繪書法線條的語彙中。自晉以降,各個朝代皆有論述。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更有甚者,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和清張廷相、魯一貞《玉燕樓書法》中,都出現了專論“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的章節,可遺憾的是,沒有“皮法”一說。線條有骨有肉,豈能無皮?無皮覆體,拋筋露骨,血肉模糊,這樣的線條豈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倒是給人以頭破血流、滿身創傷之感吧!因此,線條必須五體具備,不可缺也。下面淺述線條各體。
“骨”,是指線條剛勁有力、氣勢雄強的狀貌。“映日照之,線條中心有一縷濃墨,日光不透”(《夢溪筆談》),這是沈括對徐鉉書法線條妙處的稱讚。這日光不透的線條中心,便是線條之骨,四周略透的便是皮肉筋脈。這種現象與醫學上X線片相似,片中只見骨,隱約處則為筋脈肉皮。因“線條中心有一縷濃墨”,才使我們感覺這種線條特別有厚度,可“觸控”到,於是二維空間變成三維空間,便產生立體感。清劉熙載《藝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可見力是骨體的表現。書法歷來強調筋骨及其作用,以骨健筋豐者為上品。清朱履貞《書法捷要》亦云“然血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玉燕樓書法?骨法》雲:“夫骨,非稜角峭厲之謂也。必也貫其力於畫中,斂其鋒於字裡,則縱橫大小無或懈矣。惟會心於‘直’、‘緊’二字,斯能得之。”因而,線條骨體與高超的用筆技巧(中鋒用筆)最為相關。
“筋”,是指線條緊斂、渾勁內含的狀貌。《素問?五臟生成篇》“諸筋者,皆屬於節”,筋附著於骨而聚於關節,是聯結關節、肌肉的組織,可見筋與骨肉的關係極為密切。《說文解字》釋筋為“肉之力也”,《藝概》亦言:“有含忍之力,筋也”,因此,“筋”本身是力的表現,而且這種力量是有深度的,偏於內含而不外露。《翰林要訣》:“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打勢,飛度筆意也。”古人一般把筆鋒比作線條之筋,這種說法符合“筋”之本義。若筆鋒斷處不藏,連處不度,則露筋之病生也。
“脈”,是指線條豐潤活脫的狀貌。它本義是指血管,《說文解字》釋為:“血理分(斜)行體者。”血在脈中循行,外達皮肉筋骨,主要是對皮肉筋骨起營養和滋潤的作用。故《難經》有“血主濡之”之說,但血必須循行於脈中,若逸出脈外,即失去濡養功能。前人謂水墨乃字之血,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則滯筆鋒,需做到“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清周星蓮《臨池管見》)。《翰林要訣》亦云:“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故線條脈體中循行之血乃水墨也。水墨調和,運用恰當,才能使線條產生豐潤而活脫的狀貌,才能構成生動活潑的生命之體。《廣藝舟雙楫》言.“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以及蔡邕《九勢》中所謂“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其“骨老”、“筋藏”、“肉瑩”、“肌膚之麗”等種種美的質感都與水墨(“血”)相關。故歷來書家對水墨要求很高,諸如墨要生墨,水要新汲,研墨要涼等。
“肉”,是指線條豐滿柔韌之狀貌。《玉燕樓書法?肉法》:“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輕重也。然尤視平水與墨。水淫則肉散,水嗇則肉枯。墨濃則肉痴,墨淡則肉瘠。粗則肉滯,積則肉凝。”《翰林要訣?肉法》:“捺滿、提飛,字之肉,筆之是也……捺滿即肥,提飛則瘦。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因此,線條的肉質,取決於用筆的輕重深淺及施墨的濃淡枯溼。但肉之“肥”和“瘦”,應視具體情況而定:疏處、平處要捺滿,密處、險處要提飛。
“皮”,是指線條輪廓光滑、清晰、亮麗的狀貌,起著包裹血肉,不使筋骨外露的作用。(九勢》:“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是說皮肉所具有的“麗”的質感。黃賓虹也說:“凡作畫必須能用飽墨,否則筆枯露骨,畫無皮肉;使人生憎。”這兩個例子,足以證明線條“皮”的重要性。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雲:“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在紙內。”“若筆力欠佳,無以攝墨,水墨外溢,皮破血流,成為墨團,或水墨漫漶成塊,線條形體何在?因此,線條之“皮”與筆力最為相關。由於宣紙滲暈而產生線條輪廓的含糊朦朧,倒是給人帶來空靈虛玄,包孕姻組之感。這種墨跡中的朦朧美,恰如<書譜?序》所云“乍顯乍晦,若行若藏”,它暗示著生命律動,誠如我們目睹運動員汗出涔涔的情景,這與皮破血流截然不同,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書法線條要求五體具備,且還需五體勻稱協調,否則線條就會喪失美的質感、美的享受。諸如墨豬、肉鴨、春蚓、秋蛇等線條,徒令人生憎,何具美哉?另外,線條形體是神采的載體,若線條五體不備,更何言意態與神韻呢?
-
4 # 朱愷悅
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共同的知識能力,第一是對線形的豐富性的表達
第二是對線的精準表達
在豐富和精準純粹的這兩點上就能夠使線的表現力深刻,記住,一個是豐富,一個是純粹。
書法這個領域裡邊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的,就是陰柔和陽剛。陰柔的線條就是基準線,你做不出來你就要學,你把所有的米芾兩頭一按中間就是小篆,所有的唐楷中段都是小篆。我們學習的大篆,所有的魏碑、漢碑都是大篆,就這兩個系統,摩擦力越大往大篆靠近,摩擦力越小往小篆靠近,就是這個陰陽平衡。點畫的形態要精度、線形要精度、結構要精度,這都是我們要求的,採取的手段就是透過勾解決字形,透過比對認識線形,透過練習掌握線形。
眾所周知,書法是一門以文字為載體的抽象的線條藝術,書法線條富有神奇的表現力,組成書法藝術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線條和結構。相對而言,中國書法對線條的要求更為苛刻,線條是書法的基礎,書法的靈魂,是書法賴以延續生命的唯一媒介,是構成中國書法藝術魅力的重要所在。在書法教學中,我們始終要把線條訓練貫穿於書法教學當中。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雪飛書法藝術交流
你能認識到這些方面,說明你對書法的線條有所研究
首先必須有紮實的基本功,就是能做到指那打那,而不是心裡想手去不了。
還有就是多臨那些變化多的帖,比如米芾的字,八面出鋒,輕重緩急處處在變。
變化多的,豐富的線形的字都是好作品必須具備的。
-
6 # 許悅愛書法
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來得更重要!因為一個新問題的提出,往往會引領一個新思路的探索和開拓。
怎麼樣才算是美的線條?對於一幅作品…書法評論家們用“神、氣、骨肉血”來品評書法,那麼對於線條…是書法的靈魂,同樣以“神氣骨肉血"的生命化來欣賞。達到了這五要素…可稱為豐富。那麼如何去訓練達到“豐富",這裡只能說…是我個人的看法,以供參考和探討:
1.識線條之“神"和“氣”,即神氣。
優質的線條是神采奕奕的,充滿生命力的,這方面針對性訓練篆書並且是大篆,如《吳昌碩臨石鼓文》對於線之神氣提高很好。訓練目的不是創作篆書作品,而是提高線條“神氣"。而且不用通篇臨,有所選擇地臨,挑選帶圓弧的
▽如下圖吳昌碩《石鼓文》
字來反覆臨習,效果不錯。傅山說“書不通篆隸,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是有一定道理的。
2.練線條的“骨”力。
與運筆方法也有一定關係,儘量懸腕懸肘讓筆鋒八面玲瓏方可著紙有力骨感鮮明,這方面我認為訓練魏碑,可進行針對線“骨"的訓練。至少可以深刻體會書法之金石氣。
衛夫人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3.書法線條之“血肉”,要流通暢通,這就需要墨法訓練。用鋒偏側,運筆太慢,蘸墨太多,就會因水墨太豐而肉多臃腫,反之,如果用筆僵直,運筆太快,含墨太少,就會因太枯而露骨形瘠…。而這些都需在墨的運用上,反覆嘗試體會。,如顏真卿的書法,其線條充滿張力,如肌肉一般,那也是篆籀功底使然。這方面還是練習篆書如第1點所言。
除了勤加訓練體會,應該遍覽名碑名帖,也可多對比今人書法,看差異多對比多總結,才對線質敏感而加深感觀認識,…這甚至是前提條件!因為五音不全,不可能成為音樂家,五味不分,也不可能為廚師,同樣道理…看不出線條質感的話…那麼訓練也沒有目標可言!正如有些人專寫對聯寫一輩子…最後依然是如此沒有提高。
-
7 # 黃小瘋
我覺得要練習豐富的線形,這就說明自身的書法水平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了,眾所周知,學書法重在讀帖臨帖,讀靠心,臨靠勤,簡單歸納起來要點有三:筆畫、結構、章法。
筆畫的粗細,筆畫間的穿插技巧,字與字的銜接過渡,字型大小結構的處理,整篇作品的章法佈局,這些都要我們去不斷的讀帖臨帖,以此來領悟書法大家的用筆技巧,並能熟練掌握,為己所用,書寫時能達到心到手到,手到筆到,所謂得心應手是也。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特點,寫出有自己風格的字,這樣大概就是我們書法愛好者的終極目標了吧
附幾張自己的字,請各位朋友指正!
-
8 # 軫念信箱
-
眾所周知,書法是一門以文字為載體的抽象的線條藝術,書法線條富有神奇的表現力,組成書法藝術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線條和結構。相對而言,中國書法對線條的要求更為苛刻,線條是書法的基礎,書法的靈魂,是書法賴以延續生命的唯一媒介,是構成中國書法藝術魅力的重要所在。在書法教學中,我們始終要把線條訓練貫穿於書法教學當中。
一、書法線條的審美價值
當一幅書法作品映入眼簾時,抽象的線條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審美印象呢?讓我們先引一段古人的論述: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所能成……
以上是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所描述的,是古人對書法線條審美的認識和理解,是從視覺(書法線條)到視覺(自然形象)的藝術欣賞的豐富聯想。千姿百態,揖讓呼應的書法線條,在傾入作者的情感和欣賞者的聯想之後,陌生的線條如此親切,如此美麗,跳動的點線、虛靈的空間增加了書法藝術無窮的魅力。
漢代書法家蔡邕在評論書法之美時,有一句至理名言“唯筆軟則奇怪生焉”,他認為中國毛筆的柔軟效能是中國書法線條得以發展的根本,為書法藝術千百年悠久的繁榮立下漢馬功勞。書法藝術既然是線條的藝術,我們可以書法的一切看作線條,可以從線質、線形、線律、線構四個方面分析線條。線質就是線條的質量,線形就是線條的方向和外形,線律就是線的起伏和節奏,線構就是線條組成的構架。要想寫出如此精妙頗具魅力的線條就必須說到用筆,什麼叫“用筆”,籠統說用筆是初學者學習書法必須要掌握的筆法要領。如中鋒用筆,藏鋒起筆及運筆過程中的一波三折,以及由之而生髮出的筆力、筆勢、筆性等要求。一件作品如果不遵循這些要求,它很難獲得人們認可。
二、中鋒用筆(立體感)
南齊謝赫六論法中“骨法用筆”是對書畫用筆提出重要的要求,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先生提出“平、圓、留、重、變”等等,無數古人先賢在書論、畫論中都有對用筆精彩的論述。中國書畫家對線條的意義極為明確,對造型之外的線條獨特的審美價值有著深切的理解和繼承。
“用筆不是筆桿垂直豎起,就是中鋒,中鋒的好處在於豐實壯健,而無偏枯纖弱之病。所以不論寫字作畫,都貴中鋒……”“圓的對面是尖薄偏枯,僵硬不糯,斷續無氣,妄生圭角。要做到圓,第一筆鋒必須永遠在墨痕的中心,也就是中鋒,筆平劃是中鋒,但轉了一個彎,筆鋒偏出墨痕邊緣,就不圓,就不是中鋒,這樣必須換筆鋒……
以上是現代山水畫大師陸儼少先生對書畫用筆的精僻論述。
所謂中鋒用筆是指書法家在揮毫時使筆鋒走線上條中間,而不偏出墨痕的邊緣,做到萬毫齊發,形成圓厚,立體的線條視覺效果。用筆中鋒是表現線條的基本要求,能使線條豐實壯健,而無偏枯纖弱之病。用筆要圓,是中鋒行筆的具體表現。
線條在紙面上是平鋪的,由於中鋒用筆,線條骨便確立了,骨藏於內,肉散於外,便構成一個立體的凸現的圓柱形,古人稱“綿裹鐵”,線條在平面的紙上塑造了立體的美,使二度空間變成了三度空間。
三、波磔變化(節奏感)
任何一門藝術都應該有審美節奏的變化,比如空間節奏,用筆起伏節奏,黑白節奏,方向節奏等等。書法線條的節奏感是透過線條的提按、轉折、變化的豐富性來表現的。波磔雖然是一種用筆效果,但從更深層次中反應出生命的意義,反映書法心理節律並構成書法的旋律感和節奏感,每一根線的波磔運動,疾緩節奏都顯示出作者創作心理的痕跡,從作品中可探尋作者內心世界的奧秘,它是構成書法藝術魅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線上條中表現出了書法家的個性、審美、閱歷和修養,是一種鮮活的的生命載體,熔鑄了每一位書法家獨特的生命價值。
這樣我們縱使再過千萬年,面對前人遺存的書法真跡,依然讓人感受到古人的鮮活的生命價值存在和書寫創作時的藝術狀態,使觀者怦然心動,產生審美的共鳴,這就是書法藝術。
四、筆力(力量感)
筆力是毛筆寫出的線條留給人的視覺審美感受,由於抽象的特徵,它更偏重於內含,是一種念忍之力。不是張牙舞爪,聲嘶力竭,也絕非筋骨畢現,略無餘味,真正的力是含蓄的,耐人品味的。如顏真卿書法中的線條從單純的力轉向筋的表現,是含而不露的筋力,沉著,紮實,穩健。只有用筆學會了,寫出的線條才會有力度,才能有效地展示書法的氣韻,這樣用筆才勁健有力,墨色也會飽滿厚重有光,作者的精氣神更能充分的注入線條,傳達給欣賞者,產生藝術的審美。
中國書法線條內涵所容極大,但不外乎中鋒用筆(立體感)、波磔變化(節奏感),筆力(力量感),這三個基本要求去衡量書法線條的成敗,無數歷史上書法珍跡告訴我們扁薄的線條,雜亂的節奏、軟弱無力的筆法永遠不是出自一流書家之筆下,足見線條訓練對於初學者重要性之所在。
五、書法線條的訓練方法
認識到書法教學中的線條內涵 ,無疑找到了解密書法本質的鑰匙,透過近十年的書法教學訓練與創作體會,筆者總結如下的線條訓練法:
(一)直線訓練法
要領:中鋒用筆氣要平,力要均,藏頭護尾,體會如錐畫沙的感覺。線條質量效果圓、厚、活,且忌、平、死。
(二)畫圈訓練法
要領:中鋒用筆,筆要提起來,注意用筆轉換,保證線條質量,體會線條節奏,氣貫線中。
(三)S線訓練或8字訓練
要領:注意中鋒和側鋒的用筆轉換,使用筆提按,用筆要毛,用筆要入紙,感受韻律美和節奏美。
(四)波浪線訓練
要領:一根波浪線畫完要和下根氣貫上,重點體會線質的松毛,墨色的虛實變化,用筆的輕重提按,節奏變化,線上條的行走中注意中指微微撥動,練習指力,有助加強筆力。
(五)不規則線條訓練
充分發揮毛筆的效能,體會毛筆筆根到筆尖的運動規律,提按,起倒,收放的用筆技巧、練習作者控能毛筆的能力,達到心手相應的境地。
中國書法把線的藝術推向了極限,其中顫動著時代風雲與書家的情感密碼,能使幾千年知音受到靈魂的震撼,產生強烈的共鳴,達到兩心相視而悅的喜悅,它雖然沒有再現物象的能力,但卻擺脫了許多束縛,抽象地呈現書法家心象。透過加強線條基本功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認識到一根單調的書法線條千萬不能等閒視之,因為中國人的精神在一根抽象的線條裡實際上已經包融得非常具體。
書法教學中的線條訓練
□ 梅方勝
書法是抽象線條的王國。書法線條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現力,是因為線條具有極為複雜的屬性,諸如質感、力感、動感、立體感、節奏感等等。在小學書法課中,由於時間短,學生數多,教師往往偏重於紀律、氣氛、數量(即一堂課寫幾個或幾張)而忽視了書法線條的訓練。線條是書法藝術的語言,是書法藝術主要構成材料,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我認為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水平,就要加強質感、力感、立體感、動性、節奏感的教學。
質 感
質感或質量感,是指人們在審美過程中,對造型物表面質地(如堅硬、細軟、光滑、粗糙、細膩、柔潤)和量度的感受和聯想所達到的真實程度。書法線條無不具有一定的質感,有的粗澀凝重,有的細潤華滋,但都顯示出一定的質感。《書譜》中所謂“重如崩雲”、“輕如蟬翼”;《筆陣圖》中形容點畫如“千里陣雲”、“高山墜石”、“萬歲枯藤”等,這是審美感受,其實要說明的是線條的質感。
那麼,怎樣去訓練學生呢?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
一、由於書寫工具效能不同,筆法不同,墨色不同,會造成不同質感的線條效果。在平時教學之中一般要求濃墨(但濃而不滯)正鋒,重按澀行,則筆實墨沉,線條圓渾剛勁,骨肉相稱,“藏骨抱筋,含義包質”(“文”指形,“質”指神)線條力度大,質感強,因而會給人以渾厚含蓄,豐盈充實的感覺,如金文、魏碑、顏楷線條即是,而墨乏、墨淡、筆飄墨浮,墨不入紙,其線條或拋筋露骨,或肉豐肥漲,會給人輕薄笨弱之感,線條力度小,質感弱,質量感與落筆力量及用墨濃淡直接有關。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質感,一般來說有質感的線條能喚起審美聯想,所以選擇一種特定形質的線條,去表現特定文字內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內容、形式相統一的佳作。例如濃重粗澀的細線,宜於表現“鋼鐵長城”的意境,柔軟細韌的線條,宜於表現“細雨春風”的意境,枯燥凝澀的線條,宜於表現“寒林漸肅,虎嘯猿啼”的意境,否則,難以創造出書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韻味來,更不會釀造出渾樸或高逸或妍麗或霸悍的風格。總之,落筆著實用力,濡墨濃重充盈,行筆穩健勁澀,所造成的線條效果,無論粗壯或細柔,都會給人以明顯的質量感覺。
力 感
我國書法藝術的顯著特點,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非常重視點畫的筆力,因此作書時需凝神靜思,將一身之力達於筆端,傾注於點畫之中,使之呈現出有力度的線條,字型顯得筋骨遒健。所以書法教學中力感訓練是很重要的,那麼怎樣創造有力度的線條呢?它與執筆、運筆、用墨、用線有關,概括起來有三大方面:
(一)取勢。得勢則生力,無勢則力弱。勢指的是形勢、姿勢、態勢、氣勢等。從線條分析有點勢、撇勢、橫勢、豎勢、鉤勢、挑勢、執勢等,從用筆看有正勢(中鋒)、側勢(側鋒)等。書法藝術之類,從根本上說是“勢”的綜合體現,沒有線條的力度就沒有書法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識勢。
(1)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學生從書寫實際出發,視字型篇幅大小採取相應的姿勢。如坐勢小書,指、腕力量即可滿足,中字腕、肘力量即可,但大楷則以站勢為宜。
(2)靈活運筆。“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古人極重執筆,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以為能將“指實掌虛”、“腕平掌豎”、“筆直心圓”、“虛懸直緊”、“腕活指死”等融會相通,靈活理解就算達到要求。所謂用筆不外“執”、“運”二字,“指”主“執”,“腕”主“運”,二者結合得當,即可達到用筆之目的,小學生要學會五指執筆法,最好懸腕。
什麼樣的線條才算有力感呢?一般來說銳線、剛線、粗厚渾圓線、細韌柔勁線,則易產生力感;而泡線、漲線、浮滑輕飄和粗墨癱軟的線則難以產生力感。
總之,具有力感的線條,都是具有生命律動感的線條。
立 體 感
在中國書法的審美因素中,除布白結構外,最重要的是線條。除力感外,線條的立體感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歷來評論書法都推重圓勁。勁,指的是力感,而圓指的就是立體感,中國書法用紙雖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滲化的紙是很少的,所謂力透紙背,實際就是以書寫時的滲化深度來表現線條的厚度。力透紙背的線條能夠透過紙的半透明性線上條邊緣顯得立體的厚度感覺;而紙面一掃而過,墨色未及紙張深層的線條則完全沒有這種厚度感。單靠“力透紙背”還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體感。要達到圓的境界,則必須透過高度的用筆技巧才能表現出來,在小學書法教學要學生做到:
一、巧用中鋒
中鋒用筆之所以容易形成圓勁的線條,是由於筆毫著紙時的壓力分佈。沿筆鋒中心線壓力最大,向兩邊副毫壓力逐漸減少,造成深化程度及燥潤不同,出現中間厚邊緣薄或中間潤邊絲燥的細微差異,表現出線條“圓”形的立體感。
二、善於換筆
換筆也稱換向,指行筆過程中,遇筆畫轉折處,須提筆換鋒轉向(即把筆毫輕提,重複頓下,換向執行)。
動 性
動性,是線條的本質屬性之一。“動”者,即指線條的流動韻律。一幅書法作品如具有生命力的流動線條構成,則具有生機盎然的動態美。
一、從用墨、行筆和馭筆能力去訓練
墨濃筆滯,動感弱;墨潤流暢,動感強。筆緩則動感弱,筆捷動感強。但墨過淡則線條腫漲,缺乏神采;運筆過速,則線條易浮滑輕薄。所以要告訴學生執筆需靈活虛寬,圓轉自由,用墨要濃淡相宜,滲化自然,行筆要流中有留,“快而不燥”,沉著果斷,運筆不能一味緩慢,也不能一味快捷,只有交替執行,才易形成具有律動美的線條。
二、點畫間的斷連關係是按一定結構規律進行的-
即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內後外,這種線條間的銜接關係實際是氣脈相連的線條流動過程。
節 奏 感
世界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無不具有一定的節奏,書法藝術也如此,歷代書法家都很重視這一點。書法藝術節奏離不開發生的時間、空間和筆、墨、紙以及筆法、用墨、章法、間架結構等問題。
在小學寫字課的楷書教學之中,八種基本筆畫的起、行、收筆,都有一個簡單的動作節奏。要完成轉折或改變用筆方向時,也有一定的節奏,主要靠手腕的靈活。藏鋒和露鋒也有動作節奏;藏鋒落筆,先要有逆著行筆方向的空中動作,而露鋒則是落筆便行。用筆時要努力找準這些動作的節奏規律。在書法訓練中,對節奏的認識是判斷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筆順也是節奏,並有一定的規律。行、草書的筆順是楷書筆順加以發展變化而來的,漢字的結構是透過書寫時協調的動作完成的。在小學書法教學中應力求:(1)把筆畫寫得成功;(2)進一步把筆畫寫到恰到好處的位置。如果把結構理解為基本筆畫的簡單堆砌,是浮淺的,表現的,是“做字”,而不是學書,這種工匠式的製造工藝,正是書法教學之大忌。章法(或稱佈局,分行布白)是節奏所涉及的重要內容。在楷書章法中,首先要求字與字之間要貫氣,這才成行,行與行之間要協調,才能成篇,其中還有疏密、落款、鈐印等問題都要考慮。行、楷書中,章法的節奏感更加強烈、複雜。
中國書法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是中國諸般傳統藝術中最為普通,最為典雅而最富有內涵的藝術。既是具體的造型藝術,又是抽象的表意藝術;既是實用藝術,又是超實用藝術,歷來,它被認為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體現。
而造成這種一個個錯落有致的美的局面,正是千化萬變的線條,因而我們在書法教學中要重視線條的質感、力感、立體感、動性、節奏感的教學。
參考文獻:
《書法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書法學習必讀》,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
《書法教學》,上海書畫出版社
-
9 # 誤入藝林深處
1、初學者可以先從基本筆劃著手,如橫豎撇捺等,學習起筆、行筆、收筆,提按、頓挫等,練習線條的中鋒、側鋒、偏鋒、逆鋒等多種用筆,先求控筆沉穩而有力,再求流暢而豐富。
2、可以從名家名帖入手,尋找線條的不同變化進行臨摹,如《曹全碑》、《泰山金剛金》等碑中線條基本以圓潤為主,平滑而不漂浮,《石門頌》是以古拙自然,線條富於變化。奇趣逸宕,素有“隸中草書”之稱;《張遷碑》中多以方筆為主,顯示出沉雄,朴茂的氣息,練習過程中要細加體會線條的魅力,才能在實際運用中張弛有度,揮運自如。
3、歷代名家名帖浩如煙海,燦若星辰,是我們學習之路的明燈。我們要撲下身子,近距離撫摸大師的筆痕,從細微處著眼,審視每一筆的來龍去脈,領悟其精神核心。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書法之路才能走得順暢、通達。
-
10 # 黃環的藝術生活
你問這個問題是一個在書法藝術層面很專業和很本質的問題。就我個人現階段的理解,書法藝術是線條的藝術,各類書法風格的演變發展都是從這個基礎概念發生出去的。對於怎麼豐富線型,我發表下自己的見解。
第一,正確的理解,從基礎概念做起。線形的豐富,無非是筆法的產生,首先對筆法概念梳理清楚,再對筆法進行系統訓練。
第二,梳理各類線質,逐個擊破。線形的變化,也正是線質的變化,所謂渾厚、蒼茫等等的分類,不同的線質,產生不同的線形。
第三,對碑帖的用筆線質進行探索。碑刻呈現的結果和字帖呈現的結果,區別非常之大,也是線形差別很大,對兩者的研究,更有利於我們眼界的開闊。
-
11 # 風雅堂
由於書寫工具效能不同,筆法不同,墨色不同,會造成不同質感的線條效果。在學習時一般要求濃墨(但濃而不滯)正鋒,重按澀行,則筆實墨沉,線條圓渾剛勁,骨肉相稱,“藏骨抱筋,含義包質”(“文”指形,“質”指神)線條力度大,質感強,因而會給人以渾厚含蓄,豐盈充實的感覺,如金文、魏碑、顏楷線條即是,而墨乏、墨淡、筆飄墨浮,墨不入紙,其線條或拋筋露骨,或肉豐肥漲,會給人輕薄笨弱之感,線條力度小,質感弱,質量感與落筆力量及用墨濃淡直接有關。
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質感,一般來說有質感的線條能喚起審美聯想,所以選擇一種特定形質的線條,去表現特定文字內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內容、形式相統一的佳作。例如濃重粗澀的細線,宜於表現“鋼鐵長城”的意境,柔軟細韌的線條,宜於表現“細雨春風”的意境,枯燥凝澀的線條,宜於表現“寒林漸肅,虎嘯猿啼”的意境,否則,難以創造出書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韻味來,更不會釀造出渾樸或高逸或妍麗或霸悍的風格。總之,落筆著實用力,濡墨濃重充盈,行筆穩健勁澀,所造成的線條效果,無論粗壯或細柔,都會給人以明顯的質量感覺。
-
12 # 秋天黃葉
練書法,十年磨一劍,多看,多寫,多臨,功夫到自然成,好書法每個字,每筆畫都是有章法,總之說他象一精美的畫,怎麼看都是美的!
-
13 # 壹庸方室
也不需要引經據典,更不需要長篇大論,說白了,豐富的線條來自於筆法。做好下邊三個方面,線條自然而然就跟十八九的少女一樣,身姿妖嬈,婀娜多姿。
第一,起筆,做好起筆,就成功了一般,抓住主要技法。
第二,運筆,運筆看似簡單,實則複雜,他是一個速度,力度,變化的過程。
第三,收筆也是表現線條的主要方法,掌握收筆技巧,表達完美線條。
-
14 # 校傲臨風(書畫)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而線條的藝術重在塑形,也就是通常講的如何用筆,使線條如何變幻萬千地躍然紙上。下面結合一些資料查詢和自己理解,談一下我的淺見,主要為書法塑形需要具備“四感””。
書法是抽象線條的王國。書法線條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現力,是因為線條具有極為複雜的屬性,諸如質感、力感、動感、立體感、節奏感等等。在小學書法課中,由於時間短,學生數多,教師往往偏重於紀律、氣氛、數量(即一堂課寫幾個或幾張)而忽視了書法線條的訓練。線條是書法藝術的語言,是書法藝術主要構成材料,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我認為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水平,就要加強質感、力感、立體感、動性、節奏感的教學。
質 感
質感或質量感,是指人們在審美過程中,對造型物表面質地(如堅硬、細軟、光滑、粗糙、細膩、柔潤)和量度的感受和聯想所達到的真實程度。書法線條無不具有一定的質感,有的粗澀凝重,有的細潤華滋,但都顯示出一定的質感。《書譜》中所謂“重如崩雲”、“輕如蟬翼”;《筆陣圖》中形容點畫如“千里陣雲”、“高山墜石”、“萬歲枯藤”等,這是審美感受,其實要說明的是線條的質感。
那麼,怎樣去訓練學生呢?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
一、由於書寫工具效能不同,筆法不同,墨色不同,會造成不同質感的線條效果。在平時教學之中一般要求濃墨(但濃而不滯)正鋒,重按澀行,則筆實墨沉,線條圓渾剛勁,骨肉相稱,“藏骨抱筋,含義包質”(“文”指形,“質”指神)線條力度大,質感強,因而會給人以渾厚含蓄,豐盈充實的感覺,如金文、魏碑、顏楷線條即是,而墨乏、墨淡、筆飄墨浮,墨不入紙,其線條或拋筋露骨,或肉豐肥漲,會給人輕薄笨弱之感,線條力度小,質感弱,質量感與落筆力量及用墨濃淡直接有關。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質感,一般來說有質感的線條能喚起審美聯想,所以選擇一種特定形質的線條,去表現特定文字內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內容、形式相統一的佳作。例如濃重粗澀的細線,宜於表現“鋼鐵長城”的意境,柔軟細韌的線條,宜於表現“細雨春風”的意境,枯燥凝澀的線條,宜於表現“寒林漸肅,虎嘯猿啼”的意境,否則,難以創造出書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韻味來,更不會釀造出渾樸或高逸或妍麗或霸悍的風格。總之,落筆著實用力,濡墨濃重充盈,行筆穩健勁澀,所造成的線條效果,無論粗壯或細柔,都會給人以明顯的質量感覺。
力 感
我國書法藝術的顯著特點,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非常重視點畫的筆力,因此作書時需凝神靜思,將一身之力達於筆端,傾注於點畫之中,使之呈現出有力度的線條,字型顯得筋骨遒健。所以書法教學中力感訓練是很重要的,那麼怎樣創造有力度的線條呢?它與執筆、運筆、用墨、用線有關,概括起來有三大方面:
(一)取勢。得勢則生力,無勢則力弱。勢指的是形勢、姿勢、態勢、氣勢等。從線條分析有點勢、撇勢、橫勢、豎勢、鉤勢、挑勢、執勢等,從用筆看有正勢(中鋒)、側勢(側鋒)等。書法藝術之類,從根本上說是“勢”的綜合體現,沒有線條的力度就沒有書法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識勢。
(1)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學生從書寫實際出發,視字型篇幅大小採取相應的姿勢。如坐勢小書,指、腕力量即可滿足,中字腕、肘力量即可,但大楷則以站勢為宜。
(2)靈活運筆。“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古人極重執筆,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以為能將“指實掌虛”、“腕平掌豎”、“筆直心圓”、“虛懸直緊”、“腕活指死”等融會相通,靈活理解就算達到要求。所謂用筆不外“執”、“運”二字,“指”主“執”,“腕”主“運”,二者結合得當,即可達到用筆之目的,小學生要學會五指執筆法,最好懸腕。
什麼樣的線條才算有力感呢?一般來說銳線、剛線、粗厚渾圓線、細韌柔勁線,則易產生力感;而泡線、漲線、浮滑輕飄和粗墨癱軟的線則難以產生力感。
總之,具有力感的線條,都是具有生命律動感的線條。
立 體 感
在中國書法的審美因素中,除布白結構外,最重要的是線條。除力感外,線條的立體感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歷來評論書法都推重圓勁。勁,指的是力感,而圓指的就是立體感,中國書法用紙雖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滲化的紙是很少的,所謂力透紙背,實際就是以書寫時的滲化深度來表現線條的厚度。力透紙背的線條能夠透過紙的半透明性線上條邊緣顯得立體的厚度感覺;而紙面一掃而過,墨色未及紙張深層的線條則完全沒有這種厚度感。單靠“力透紙背”還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體感。要達到圓的境界,則必須透過高度的用筆技巧才能表現出來,在小學書法教學要學生做到:
一、巧用中鋒
中鋒用筆之所以容易形成圓勁的線條,是由於筆毫著紙時的壓力分佈。沿筆鋒中心線壓力最大,向兩邊副毫壓力逐漸減少,造成深化程度及燥潤不同,出現中間厚邊緣薄或中間潤邊絲燥的細微差異,表現出線條“圓”形的立體感。
二、善於換筆
換筆也稱換向,指行筆過程中,遇筆畫轉折處,須提筆換鋒轉向(即把筆毫輕提,重複頓下,換向執行)。
動 性
動性,是線條的本質屬性之一。“動”者,即指線條的流動韻律。一幅書法作品如具有生命力的流動線條構成,則具有生機盎然的動態美。
一、從用墨、行筆和馭筆能力去訓練
墨濃筆滯,動感弱;墨潤流暢,動感強。筆緩則動感弱,筆捷動感強。但墨過淡則線條腫漲,缺乏神采;運筆過速,則線條易浮滑輕薄。所以要告訴學生執筆需靈活虛寬,圓轉自由,用墨要濃淡相宜,滲化自然,行筆要流中有留,“快而不燥”,沉著果斷,運筆不能一味緩慢,也不能一味快捷,只有交替執行,才易形成具有律動美的線條。
二、點畫間的斷連關係是按一定結構規律進行的-
即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內後外,這種線條間的銜接關係實際是氣脈相連的線條流動過程。
節 奏 感
世界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無不具有一定的節奏,書法藝術也如此,歷代書法家都很重視這一點。書法藝術節奏離不開發生的時間、空間和筆、墨、紙以及筆法、用墨、章法、間架結構等問題。
在小學寫字課的楷書教學之中,八種基本筆畫的起、行、收筆,都有一個簡單的動作節奏。要完成轉折或改變用筆方向時,也有一定的節奏,主要靠手腕的靈活。藏鋒和露鋒也有動作節奏;藏鋒落筆,先要有逆著行筆方向的空中動作,而露鋒則是落筆便行。用筆時要努力找準這些動作的節奏規律。在書法訓練中,對節奏的認識是判斷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筆順也是節奏,並有一定的規律。行、草書的筆順是楷書筆順加以發展變化而來的,漢字的結構是透過書寫時協調的動作完成的。在小學書法教學中應力求:(1)把筆畫寫得成功;(2)進一步把筆畫寫到恰到好處的位置。如果把結構理解為基本筆畫的簡單堆砌,是浮淺的,表現的,是“做字”,而不是學書,這種工匠式的製造工藝,正是書法教學之大忌。章法(或稱佈局,分行布白)是節奏所涉及的重要內容。在楷書章法中,首先要求字與字之間要貫氣,這才成行,行與行之間要協調,才能成篇,其中還有疏密、落款、鈐印等問題都要考慮。行、楷書中,章法的節奏感更加強烈、複雜。
中國書法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是中國諸般傳統藝術中最為普通,最為典雅而最富有內涵的藝術。既是具體的造型藝術,又是抽象的表意藝術;既是實用藝術,又是超實用藝術,歷來,它被認為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體現。
而造成這種一個個錯落有致的美的局面,正是千化萬變的線條,因而我們在書法學習中要重視線條的質感、力感、立體感、動性、節奏感。
我的書法,僅供參考
-
15 # 淨閒居
學習書法線型的訓練能加強質感、力感、立體感、動性和節奏感
質 感
質感或質量感,是指人們在審美過程中,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
一、由於書寫工具效能不同,筆法不同,一般要求濃墨(但濃而不滯)正鋒,重按澀行,則筆實墨沉,線條圓渾剛勁,骨肉相稱,線條力度大,質感強,因而會給人以渾厚含蓄,豐盈充實的感覺,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質感,一般來說有質感的線條能喚起審美聯想,所以選擇一種特定形質的線條,去表現特定文字內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內容、形式相統一的佳作。總之,落筆著實用力,濡墨濃重充盈,行筆穩健勁澀,所造成的線條效果,無論粗壯或細柔,都會給人以明顯的質量感覺。
力 感
我國書法藝術的顯著特點,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非常重視點畫的筆力,因此作書時需凝神靜思,將一身之力達於筆端,傾注於點畫之中,使之呈現出有力度的線條,字型顯得筋骨遒健。所以書法教學中 力感訓練是很重要的,那麼怎樣創造有力度的線條呢?它與執筆、運筆、用墨、用線有關,概括起來有三大方面:
(一)取勢。得勢則生力,無勢則力弱。勢指的是形勢、姿勢、態勢、氣勢等。
(2)靈活運筆。
什麼樣的線條才算有力感呢?一般來說銳線、剛線、粗厚渾圓線、細韌柔勁線,則易產生力感;而泡線、漲線、浮滑輕飄和粗墨癱軟的線則難以產生力感。
總之,具有力感的線條,都是具有生命律動感的線條。
-
16 # 墨客書藝
書法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她凝結著五千年前祖先的智慧、情感,是地球上四大文明古國古文字唯一流傳至今還在使用並綻放異彩的一個!表現書法的藝術元素有紙筆墨,有字法、有章法、風格,但又都離不開線條。因此,豐富、有內涵的線條於書法太重要了!如何訓練她呢?在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之後,應該放開拘束,充分利用毛筆的柔韌特性,嘗試並觀察各種角度,不同力度、速度以及幅度、頻率乃至折、轉、擰動作之下所形成的線條,然後總結出自己認為好的,保留、固化,從而得到自己的線條表達手段和技藝!
-
17 # 墨泉郡
學習書法,豐富的線條唯苦練所不能。書法的線條非一日之功也,王羲之的書法是以自家的墨池換來的,一潭清水,洗筆能將水變黑,需要的時間次數可想而知。
我們今天學習書法,從筆墨紙硯任何一個方面,都比古人優越的多,所以,字寫熟練了,寫到得心應手時,線條就流露出來了。而不是刻意地去製造線條,那樣寫出的字再好,也缺少靈感。你說呢。
我也一個書法愛好者,雖然練習了多年,時斷時續,長進不大,只是在這二年,我才有一點提高,我的感悟就是天天寫,一天不寫就少點啥,僅此。
我這兩天寫的字,獻醜一下。
-
18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於書法審美,其線質和線形是重要的審美元素。就線形而言,豐富的線形透過用筆和用墨來完成。而線形的訓練,首先可以透過讀帖來了解,豐富自己的認知。然後透過臨帖,有方向,有目標地區訓練。而在訓練的過程中,提高對筆墨的把控和運用,逐漸掌握線條在書法創作中的應用和表現方式。帖米芾和王鐸的作品各一幅,供您參考。
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樓詩作》
王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
-
19 # 天元齋主
這是每個學習書法的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你的筆下能寫出豐富的線型,說明你的控筆能力很強。雖然話說的簡單,卻隱藏著過硬的用筆功底,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本人有親身感受。我是一名退了休的書法愛好者,練書法已有好多年了,以前上班工作忙,沒有時間揣摩,走了很多彎路。這兩年退休後,對用筆進行探索,有以下幾點體會,供同行們參考。一是堅持臨摹碑帖。透過碑帖研究古人筆法,長期訓練,做到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二是講究筆力的體現。寫線條是否有力量一要做到筆鋒多立在紙;二要做到筆桿略逆向行筆方向澀行;三要注意筆劃粗細區分,細則挺拔粗別渾厚。三是區別臨摹的是碑還是帖,方筆還是圓筆。我近幾年側重臨摹北碑,體會是注意方筆圓筆的用筆區分,做到寫方筆表現厚重,寫圓筆克現為纖細瘦硬。可見臨摹作業。幾點不成熟看法歡迎批評指正。
-
20 # 抱庸詩書
線條質量體現用筆技法與控筆能力,而線的條豐富關鍵在於提、按、弧、轉四個動作的掌控與拿捏。“把結構練好硬筆書法就好”的觀點是錯誤的,書法線條中的每一點都彰顯筆力,這是無法被掩藏的,也無法迴避。用筆千年不易,線條質感見證書學修養,也是書法學習者始終應當重點關注與把握的問題。
豐富的線形使得作品充滿生機妙趣,它基於規律而不雷同,充滿變數而無法完全複製,不像電腦印表機的字是模具組構的。線條的訓練可透過提、按、弧、轉四個動作來分佈練習,重點突出控筆能力。比如毛筆書法點畫訓練中的畫蚊香盤、畫直線畫圓圈等等。也可以依照臨摹的作品去仿學,重點刻畫線條的形貌。照葫蘆畫瓢,以逆向思路從線條的形態去嘗試摸索運筆的方法技巧,從而總結出用筆的規律。
線條也好,結構也罷,可以從理論上解構,從而深化理性認知,抓住最關鍵的東西。但是,光解構是不行的,也不需要無限的長期解構,道理不復雜,弄懂也很快,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書寫實踐”中感悟得來、固化能力。寫得越多,就越快可以到達“熟”境,線條的質感也就逐漸彎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回覆列表
主要還是練控筆 一般毛筆的運作就是提按 絞轉 平動 配合節奏墨法的變化 造成的線條主要形狀就是中鋒側鋒飛白 運筆的時候要保持毛筆的彈性靈活運轉八面出鋒 節奏還要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