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者一陣風
-
2 # 飛哥品牌策劃傳媒
我很早就關注著這部本年度甚至可以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第一部戰爭史詩片,上映第一天就興奮的地去影院一睹為快了。
先從影迷的角度來說。
戰爭片,確切說是描寫重大戰役的史詩級戰爭片,那些諸如《孟菲斯美女號》、《拯救大兵瑞恩》、《黑鷹墜落》、《從海底出擊》以及《兄弟連》這些,都是相當不錯的軍事題材影視片,但都是從比較小的視角,從一支小部隊,一架飛機或者一艘潛艇著手,就不能算是史詩級戰爭片了。
拍攝這樣的大片,絕對是費力不討好的。在商業化的西方娛樂圈,上世紀60、70年代拍攝大片的票房都不是太理想,比起高昂的拍攝成本,實在是得不償失的,即使到了現在,藉助電影的特效技術,可以逼真模擬出大兵團作戰的宏大長場面,但戰爭片,尤其是描寫重大戰役的戰爭片,市場並不看好,遠遠沒有漫威系列的叫座,自然就少有電影公司願意嘗試了。
所以,這次《決戰中途島》就顯得很厲害,尤其還是一部很純粹的戰爭片。
影片裡雖然也有感情戲,但更多的都是正常的愛情婚姻,從軍人家屬的角度來表現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火下家人對在前方作戰親人的牽掛。
中途島戰役這個選題絕對是好萊塢最中意的,以弱勝強,絕地反擊,個人英雄主義,再穿插火爆的戰爭場面,點綴一些溫溫馨的感情戲,很對好萊塢的路數。
在劇情結構上,影片一開始的引子是1937年羅斯福總統針對日本侵略中國發表的著名的“防疫演說”,接著是美國駐日本大使館海軍武官萊頓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對世界局勢的討論。看似和影片主題很遙遠,其實恰恰緊扣了戰爭這個大主題,可謂頗具匠心。
正劇則是從偷襲珍珠港開始,接著是美軍對馬紹爾群島的反擊、杜立特空襲日本東京,用電影語言一路娓娓道來,將中途島戰役的前因介紹清楚。把中途島戰役時美軍在太平洋上的不利局面交代很明確,從而更加突出了中途島戰役美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一舉扭轉不利局面的重大意義。
片尾又用劇中真實歷史人物的照片和字幕介紹了這些人後來的情況,和影片中的角色可以有所對比,從藝術又切換到歷史,構思不錯。
人物設計上,主角並沒有像大多數這樣史詩級戰爭片將統帥作為一號的套路,而是以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情報參謀萊頓少校和“企業”號航母上第6艦載轟炸機中隊中隊長貝斯特上尉這樣兩位中級軍官作為主角,而雙方的統帥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以及雙方一些高階將領哈爾西、斯普魯恩斯、南雲忠一、山口多聞等都成了配角。
萊頓和貝斯特在以前中途島的影視劇裡都是很少提及的,萊頓是美國海軍中的日本通,曾經擔任過駐日使館的海軍武官,影片一開始就是他和山本五十六對國際形勢,美日關係的討論,山本年輕時曾經擔任過日本駐美國使館海軍武官,所以兩人是有共同語言的。萊頓後來回國擔任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情報參謀,但對日軍偷襲珍珠港沒能做出準確的情報預測,所以對這場美國遭到的巨大損失,應該說是要負責任的,他也為自己的失職而深深悔疚。
尼米茲接任太平洋艦隊司令,萊頓就主動提出去一線當驅逐艦艦長,他肆意很明顯,是想透過在戰場上的表現來彌補自己的過失。但尼米茲卻依然讓他繼續留任。因為這才更能發揮萊頓的所長,萊頓也沒有讓尼米茲失望,他準確判斷出了日軍在珊瑚海戰役後的進攻目標就是中途島,並結合密碼破譯等情報來源,準確預測了日軍艦隊來襲的時間和方位,為中途島戰役的勝利立下頭功。此後,他深受尼米茲器重,整個太平洋戰爭都在尼米茲身邊出謀劃策,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見地的建議,為尼米茲的指揮和決策提供了很大幫助。
在中途島戰役中,他率領第6轟炸機中隊兩次出動,兩次攻擊日軍艦隊,他投下的炸彈命中了日軍“赤城”號和“飛龍”號兩艘航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的幹掉過兩艘航母的英雄。但他因為飛行時間過長,吸入了飛機發動機的廢氣,引發了肺結核,從中途島戰役後就不能再上藍天飛行,並在1944年因病退役。但他的功績卻足以名垂青史。
萊頓和貝斯特,都和珍珠港事件有關聯,正好和影片的脈絡相契合,人物經歷貫穿全劇,而且兩人,一個在前線浴血奮戰,一個在後方運籌帷幄,正好表現了兩個不同戰場上的鬥智鬥勇。這樣的設計確實是用心了。
再從軍迷的角度來看。
平心而論,如果對太平洋戰爭,對中途島戰役不是很熟悉的人,一定是會犯暈的。因為這場戰役涉及的人物、軍艦、飛機太多,加上既有前線的戰鬥,也有雙方後方的博弈,幾條線同步展開,不瞭解這段歷史的人確實會看得比較吃力。
但是,對於熟悉這段歷史的軍迷來說,這當然都不是問題,相反電影特效逼真還原戰爭場面,更是在視覺上彌補了文字資料敘述的枯燥,自然會禁不住大呼過癮!
這次新版《決戰中途島》,基本上按照美國著名的太平洋戰爭研究學者喬納森·帕歇爾和安東尼·塔利所著的《斷劍》一書,用電影的藝術表現方式將近些年中途島戰役的研究成果展現了出來,不但戰役的發展程序,就包括很多細節也都基本還原了歷史真實。
另外,對尼米茲、萊頓和羅徹福特,山本、南雲和山口,這兩方的三角人物關係刻畫也很到位,沒有胡編亂造,而是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道具上更是不錯,“企業”號航母,SBD“無畏”俯衝轟炸機,“芝加哥管風琴”高射炮,九六時艦攻,零式艦戰,都基本還原了當時的風貌。艦載機的起飛、降落,表現都很逼真。SBD“無畏”俯衝投彈時的驚險緊張也被刻畫地淋漓盡致。
當然,不能說是十全十美的,總是還有些小BUG,但正所謂瑕不掩瑜,總體而言,《決戰中途島》非常不錯,我來打分的話,可以給8.8分!
-
3 # 艾琳講娛樂
《決戰中途島》的評分過低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技術條件有限,導致影片當中的鏡頭和色調不夠專業,感官上有很大的突兀感。
2、影片在剪輯和節奏方面也掌握的不夠適宜,例如:珍珠港事件和美軍突馬紹爾群島篇幅就有50分鐘,中途島之戰有將近1個小時,這會讓觀眾有點乏味和失去耐心。
3、演員挑選方面跟影片中的人物個性不吻合,從演員的講話方式、行動姿態跟影片中所塑造的角色相背離的,所以在觀看中給人齣戲的感覺。
4、對於對歷史愛好者來說,這個題材是非常的熟悉,所以在觀看中也早已瞭解故事發展的過程,結果,沒有什麼的驚喜之處,影響觀感。
這就是我對《決戰中途島》評分低的幾點看法,希望我們中國能出品好的作品!
-
4 # 喜聞且樂見
在我們印象裡戰爭電影是什麼樣子?基本大家能聯想經典戰爭電影就是《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硫磺島來信》《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乃至前不久的《血戰鋼鋸嶺》這些作品。多數經典戰爭片給我的感覺就是透過渲染場面慘烈和角色深度刻畫來達到“挖掘人性+反思戰爭”的目的,這個沒有問題,不再多言。但另一種戰爭片就比較少見了,就是《決戰中途島》的這樣式兒。
-
5 # 舒克羊
本片沒有過去那些過多的情感戲份,也沒有過多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不僅是對美方,日方,還是中方,影片內容都具象和抽象的表達的戰爭的殘酷,對人性的摧殘,更強調了戰爭中資訊情報,關鍵領導人決策的重要性,而對於平民亦或者是軍民,都生存在命令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是歷史洪流之下的滄海一粟,都是背景牆上的浮沉,有的英雄只不過填上了沉重的一筆。而眾多的出場人物,並沒有絕對的主角正是貼合這一主題。整個影片的場景排程並沒有利用絕對大的資金去做CG特效,也並沒有用真船作假露出bug,對於幾場戰役的歷史還原度還是非常的真實和刺激的。本片最大的缺點,可能還是整個故事推進以及人物出場功能性的割裂感,還是稍微有一點點的重。
-
6 # 劇舍
首先題主這種抖機靈式提問特別無聊,沒人覺得這很有趣,真的。
7.6不算低啊,又不是逐夢演藝圈那種分。
這次這個電影:
對日方的還原呈現非常不尊重(已經不是“不還原”了)。
對美方的塑造尚可,但沒有新意,就是塑造了一批最為人所知的英雄好漢,這些英雄好漢相互也沒有區分度。貝斯特和迪金森的區別是什麼?歷史上迪金森這個人真不是個樣板戲式英雄。
不過美方人物的相貌都很還原,這是優點,雖然臺詞塑造略坑,寫得有點水。
部分戰爭戲因為經費所限過於失真,比如防空96神炮。
最奇特的一點就是這片真的沒怎麼打雞血,對史實的美化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一堆營銷號突然開始狂刷“反政治正確神作”,“堂堂正正打雞血”,“老派戰爭片”,不明白為啥。
相比之下還是要再說一遍,76版中途島真的不錯,可以當低配《大決戰》看。再發一次這段,可能確實經過越戰教育的美華人才能拍出最好的戰爭片:
隨便截了一段影片,老版中途島的結局,羅切福特和尼米茲在港口迎接企業號回港:
羅切福特:我有點好奇如果馬特(片中虛構主角,約克城號上的高階飛官,約克城棄艦後迫降企業號,參與了對飛龍的攻擊,返航迫降時迫降失敗陣亡,算是眾多飛行員事蹟的融合)知道我們打贏了這場仗會怎麼想。
尼米茲: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他會說什麼,他會說“將軍,這不對勁啊”,我們到底是比日本人更厲害還是更幸運呢?
此時靠港的企業號上,斯普魯恩斯和參謀長布朗寧上校無精打采地走上艦橋露天部分,尼米茲看到後向二人敬了個禮,斯普魯恩斯無精打采x2地回了個禮。旁邊的布朗寧沒有敬禮,還白了領導斯普魯恩斯一眼。
全片在美式軍樂進行曲中就此結束。什麼都不用多說了。
你真的讓我選一部《中途島》推薦,那還得是這部:無聊的和領導寒暄,庸俗的同事間勾心鬥角,會死人的戰鬥,這就是戰爭。
多說一句態度問題,這次這個片的態度………咋說呢,賣情懷可以,但真的不認真。
比如我之前答案也說過,影片裡出現這大哥斯普魯恩斯是個特難演的人,76版也沒完全演好,但76版起碼嘗試了………以下三段是76版中途島原臺詞:
1)(弗萊徹將軍和剛接到臨時指揮任務的此人握手)
弗萊徹:恭喜你呀!雷蒙德!(本片弗萊徹演得挺好)
2)(斯普魯恩斯去醫院看望生病的哈爾西,此2人對話比較隨意,因為現實中關係還算鐵,這一點符合史實)
哈爾西:(老朋友寒暄)這個病TM太難受了………你這次來有啥事?最近混得咋樣?
斯普魯恩斯:我主要想問你一個問題,你(推薦我指揮)是皮疹腦轉移了嗎?
原話。另外這句臺詞在上譯國語配音版中因被判定為罵人話而被河蟹………
3)(斯普魯恩斯和布朗寧中校爭論作戰安排,史實中USN打得最爛十分丟人的部分,片中被部分美化,可以理解)
布朗寧:你要讓飛機馬上全部出動,但是敵人的航母不在一起呢?他們分兵怎麼辦?
斯普魯恩斯:哦。那我們就坐著等死吧。
現在再看結尾影片裡這段是不是有點意思了………這就是用心。
-
7 # 吉李大比
美國二戰大片《決戰中途島》在國內上映已經5天,票房達到了1.3億,這個表現應該說還是中規中矩。這部影片以太平洋戰爭中的中途島戰役為主題,透過先進的技術手段重新打造了美國海軍和日軍海軍的航空母艦大決戰,再現了這段轉折歷史,場面宏大,戰鬥激烈,堪稱是十餘年來的海空戰力作。
電影《決戰中途島》。誠然,這部影片也有不少硬傷,如出現5艘“大和”級戰列艦、日本海軍服裝混亂、空戰武器表現錯置、拔高山口多聞史實亂入等等。上述確實是毛病,需要加以釐清,也有助於普及這段很多人並不太熟悉的歷史。同時也要看到,這部電影在藝術上還是具備了一些獨特的地方,特別是在戰爭情節表現上充分發揮了當代媒體技術,堪稱驚心動魄,讓觀眾看得非常過癮。藝術的特徵就是要能打動人、感染人,我相信,被電影《決戰中途島》所感染的觀眾也不在少數,他們會有自己的評說。
當時空拉長一段距離後,時代氛圍不同了,評價歷史就會趨向客觀和寬容,有些東西也看得更清楚。電視劇《紅樓夢》如此,電影《決戰中途島》亦不會例外。抬望眼,就像一休哥說的那樣:不要著急,不要著急,休息,休息一會兒。
-
8 # 大嘴廚的電影夢
1,查看了一下騰訊影片,評分7.6,不算低,因為這部電影不是逐夢演藝圈那種
2,對於這部電影:
對日方的還原呈現有些誇張;
對美方的塑造尚可,但缺少新意,而僅塑造了一批最為人所知的英雄好漢。
不過美方人物的相貌都很還原,部分戰爭戲因為經費所限過於失真,比如防空96神炮。
相比之下76版中途島真的不錯,可以當低配《大決戰》看了。
-
9 # 鵬仔影視匯
本部電影讓觀眾給與差評最多的地方,還是因為敘事過於零散和雜亂,整體節奏代入感太低,讓人一眼看上去就有種看爆米花電影的感覺。而且對於人物的塑造和刻畫,也沒有進行很好的描述,這就造成了電影中沒有特別出彩的人,有點像是好萊塢流水線的那種災難電影。
-
10 # 喵影先鋒
或許因為篇幅原因,又或者太過注重大局觀,某些可以略微花點時間講述的,卻一筆帶過了。感覺就像無數個歷史時刻的剪輯,例如轟炸東京,就是飛機起飛,然後轟炸東京,天皇避難,降落,被救出就完了。《珍珠港》裡還有講述很多細節,比方因為怕燃油不夠到東京,為了減負,把各種不必要的都丟了,甚至是機載機槍……然後飛機迫降後,怎麼和鬼子發生激戰,男二號怎麼死去,游擊隊怎麼救出他們……
另外,就是雖然很多人詬病很多戰爭片強行加入感情戲,但是這次《中途島》真正做到沒有感情戲,更沒有狗血的三角戀,但是確實好像少了點啥。
第三,就是一方面美軍陣營各種高大上,而日本陣營過於臉譜化,妖魔化,對比起《珍珠港》裡,日軍起飛前儀式感十足,燃情十足,日機飛過時,大聲喊小孩避讓,也殘存一點人性的溫暖。而《中途島》裡只有日機高喊“天皇萬歲”做神風攻擊,只有掃射落水美軍,只有把不願意招供的美軍俘虜投海,如果不是山口多聞自願殉艦的話,就看不出一點點閃光點。而百度百科裡的演員表不知道怎麼的,只有一群白人演員,居然沒有日本演員。
第四,就是現在很流行的就是打著戰爭旗號的反思戰爭的電影,如再之前的戰爭大片《決戰鋼鋸嶺》,很多人拿這個酸好萊塢,但是真的如《中途島》那樣沒有一點反思戰爭的意思,又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第五就是美軍除了各種偉光正外,可能因為是上帝視角,人物出現過多,缺乏穩定的主角,貝斯特似乎應該是男一號,但是他感覺戲份也不算明顯的多,而男二號究竟是誰,小鬍子還是其他人?感覺人物塑造的不夠有血有肉。感覺就有點像《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裡演員走馬觀花的感覺。
-
11 # 城市獵奇者
因為路人看不懂,因為非軍迷看不懂。從珍珠港到中途島決戰,中間發生了太多可以大書特書的故事。珍珠港不說了,都知道拍爛了給個鏡頭過一遍,也別糾結日軍的塑造什麼的,這是中途島不是戀愛珍珠港或者虎虎虎。杜立特空襲,劉亦菲為此故事的後面營救環節拍了一部電影。整個空襲行動從哈爾西帶領艦隊冒險突進,到大黃蜂b25甲板起飛,到轟炸和迫降以及中國付出巨大犧牲營救,這本身就是一部史詩影片的底子了。電影裡就給了半個小時不到講述,路人誰特麼看得懂能體會杜立特80勇士的無畏和中國軍民的悲壯?
珊瑚海海戰,列太太沉沒但也讓翔鶴瑞鶴重傷,以至於後來“只有”四艘航母,不然約克城三姐妹拿什麼打?這個重要劇情也僅僅只有一個模型和畫面,路人還根本看不懂這是發生了啥更別說建模偷懶用一個模型了。約克城大破被拖回來三天出港邊修邊出動確實體現無敵的美帝損管,但是她也不能所有戲份都給企業吧。企業這麼nb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繼承了大黃蜂和約克城上的精英飛行員,約克城上的死神Vt中隊更是絕對的主力。
當然還有我都忍不住的糟糕文戲,鏡頭快速切換不知所云,路人連人都沒認清就開打了犧牲了。另外極其臉譜化南雲忠一和山本五十六,命運的五分鐘是不存在的,山本五十六更是分兵出動,自己在萬里之外坐在大和上see。當然對於路人最好看的是後面40分鐘,只要打起來了dick best俯衝投彈了就是真的爽,不過代價是不知所云地看完前90分鐘,所以評分不會很高。另外對於軍迷來說,由於可見的經費,出現了諸如五條大和、企業號反覆沉沒等bug;還有日本幻想中的艦隊防空火力,被魚雷機中隊吸引住的零式戰鬥機忙於搶功而無法有限爬升應對從天而降的sbd,sbd的損失也大部分來自反應過來的零式的圍追堵截,不過空戰畢竟很難拍。總之肯定不夠完美還原,瑕不掩瑜,軍迷可以打出8.5-9分吧,十年少見的純軍事片。
-
12 # 艾米看電影
1,決戰中途島其實早在2017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當博納影業宣佈以8000萬美金投拍《中途島》成為影片最大出品方時,就已經引起了一片譁然。是一個改變的電影
2.主要還是因為敘事過於零散和雜亂,整體節奏代入感太低,讓人一眼看上去就有種看爆米花電影的感覺。而且對於人物的塑造和刻畫,也沒有進行很好的描述,這就造成了電影中沒有特別出彩的人,有點像是好萊塢流水線的那種災難電影。
雖然是中國產電影,還是上來就差評的很多哈哈哈!
-
13 # 獅子君電影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個人認為電影還是很不錯的,主角刻畫也很不錯;有一點電影表現的太過煎蛋網,那就是東京空戰,東京空戰其實是美國反擊日本的期間,其實正是因為美國空襲日本本土,才讓日本開始注意到本土防衛,這也逼著日本將遠洋航母調回本土防衛,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美國中途島海戰的決定性勝利以及二戰的轉折。除此之外,電影中對中國平民幫助美國空軍的描述也太過於輕描淡寫,此次空戰後美國空軍戰機降落地點選在了浙江境內,這就造成了我們大量平民在掩護美國大兵逃走後遭遇了大規模掃蕩和屠殺,預估數字在幾十萬人。
-
14 # 觀影娛樂吧
你好我是傑聖看電影,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是因為導演野心太大,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從1937年12月開始,到1942年6月結束期間的幾個大事件都有涉及,偷襲珍珠港、杜立特轟炸東京、珊瑚海大戰每一個都足以撐起一部電影,硬生生地塞進去到了確認“AF”就是中途島時,影片已經過了一個小時情報官萊頓和飛行員貝斯特成了主角然後真正的海戰主角南雲忠一和斯普魯恩斯,分配的鏡頭就不夠還有個麥克拉斯基,在電影裡簡直是來打醬油的,其實他才是在南雲艦隊最脆弱時刻進入戰場,扭轉乾坤所以看完影片後,不懂這段歷史的觀眾很容易得出結論:美國海軍破譯了情報,埋伏在一旁,輕易偷襲日本艦隊,獲得了勝利。真實的中途島戰役打得險象環生,那時的USN還是菜鳥,航母編隊和中途島沒有協調好,各機種也沒有配合好反正是各種飛機亂糟糟地往大致方向衝過去先找到南雲艦隊的飛機也沒能把方位報告到後續的飛機搞得英勇的美軍飛行員飛蛾撲火似的如果不是麥克拉斯基冒著沒油的風險繼續搜尋,海戰的結局真的不同這個關鍵決定在電影裡一筆帶過麥克拉斯基獲得海軍十字勳章,也沒有提起還有破譯密碼的羅徹福特少校,也成了龍套再提個小事,說明導演對日軍不夠了解!
-
15 # 賀賀影片坊
對於以二戰歷史為題材的的電影,好萊塢拍攝的有很多。比如《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雖然講的都是二戰的故事,但前者是以救贖為主題,後者是用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反映美華人的戰爭觀。《決戰中途島》顯然跟這兩部影片不同,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中途島之戰的影片,影片裡面的出場人物也是全景式的,從最高指揮官到普通士兵都有刻畫。這部影片的故事結構很像《獨立日》,這也是艾默裡奇非常擅長的。
總體來說,《決戰中途島》的視覺體驗還是非常強烈的,導演艾默裡奇是這方面的頂級大師,影片裡面的戰爭場面藉助現代電腦特效營造得非常逼真,尤其是戰鬥機俯衝轟炸和炮彈從空中落下的鏡頭,讓人彷彿置身於當年血與火的大戰中。對於那些喜歡歷史和電影的激烈打鬥場面的觀眾來說,《決戰中途島》的是一部不錯的選擇。
不過,對於這樣一部從各方面來講都還不錯的戰爭大片,為什麼評分這麼低?中美兩地的票房都不太理想?
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這部影片選擇的上映時間不對。像《決戰中途島》這樣一部以美華人視角拍攝的戰爭片,要想取得全球觀眾的認同,需要挑選一個合適的時機公映,比如“反法西斯戰爭紀念日”之類的。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就很難讓普通觀眾有走進電影院的慾望。
其次,美國觀眾這些年在漫威電影的視覺轟炸下,早已習慣了那些匪夷所思的“宇宙大戰”,比如《美國隊長》系列和DC漫畫公司的《神奇女俠》之類,這些漫畫電影中對戰爭場面的遊戲感刻畫,讓觀眾的視覺神經已經變得麻木。畢竟,對於歷史知識缺乏的美國普通觀眾來說,二戰是一個很久遠的事情了,他們對《美國狙擊手》的認同感就要遠遠大於《決戰中途島》這樣的戰爭歷史大片。
另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類似《珍珠港》和《決戰中途島》這樣的影片,其實更加適合在戰爭剛結束不久的情緒下拍攝,那時候,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可以最大地凝聚民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戰爭的反思會逐漸佔據上風,好萊塢的戰爭電影走的就是這條路線。不管是《敦刻爾克》還是《拯救大兵瑞恩》,裡面都有類似的主題。相比之下,《決戰中途島》中對於戰爭的反思並不多,有的也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最後就是劇情太散和結尾決戰的筆墨不足。這場戰爭本就是堅持到最後,克服種種困難才取得勝利的結果,主角的心路歷程不應該是曾經不顧生命最後醒悟顧及生命。
總而言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
16 # 夜寒影片
《決戰中途島》很像《雙子殺手》,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
美還原戰列艦大道,完美還原貝斯特炸沉赤城。”
“海戰場面宏大密集,好看!”
公開資料顯示,導演艾默裡奇為這部電影準備了15年,耗資超過1億美元,片中並沒有特別貴的演員,所以基本上錢都花在了特效了,尤其是俯衝轟炸航母上。這種轟炸方式被稱為人類戰爭史上最危險也是最華麗的戰術,在電影臨近結尾處,中途島戰役中,貝斯特兩次駕駛轟炸機炸航母從高空直衝日本航母,簡直就是這部電影的高光時刻。
第二、立場中立,不吹不黑。“主旋律戰爭片卻能控制好立場,歌頌美國軍人的同時也不一昧抹黑日本軍隊。”
最好的體現的就是日本軍官帶領副手一起和船炸沉的場景,保住了日本人的尊嚴。
這一點其實並不能算該片特別有競爭力的優點,因為美華人總喜歡抬高敵人的實力,再去打敗他們,進而體現自己國家的牛B,不止打地球人,就連打外星人,美國也是這個套路。不過,還是要提一下,畢竟抗日戰爭這種容易帶入情緒,能保持理智這點是需要中國電影人好好學習的。
說完優點,可以說缺點了。
前面我們說導演為這部電影準備了15年,但是我猜導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還原歷史記錄和宏大場面上,像李安注重技術效果,忽略真正打動人心的戲劇魅力。
《決戰中途島》的故事從1941年12月7日,一直講到了1942年6月4日,橫跨6個月,這6個月的時間,總共發生了三件歷史上的大事:第一件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第二件事是美軍突襲日本東京,回敬日本的行為。
這兩件事在2001年被邁克爾貝拍成了《珍珠港》,18年過去了,我們以為拍出《獨立日》、《2012》、《後天》的艾默裡奇可以拍出一部比邁克爾貝三角戀情更好視角的太平洋戰爭,但艾默裡奇擅長宏大場面卻不會處理劇情細節的弊端暴露無遺。
第三件是中途島戰役,也就是該片要重點講述的歷史事件。
但在最終的呈現效果上,準備了15年的艾默裡奇居然只拍出了俯衝轟炸這個高光時刻,其餘時間開了嚴重的小差。
按照官方的說法,該片力求呈現真實的二戰,戰爭是主角,所以人物是群像式的,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縱然是尼米茲和山本五十六兩位歷史的牛逼人物也讓位給了戰爭這個驅動力,更不用說底下收集情報的副手和以貝斯特為首的飛機手,統統都淹沒在歷史的事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居然是那位誓死不說機密,被淹死的飛行員。
我想艾默裡奇大概是忽略了,在真實的歷史程序中,面對生死關頭,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罷,他們在做出決策的那一刻,必定帶著人物弧光的,這樣的人物孤光是一部電影帶動情緒的關鍵要素。
退一萬步講,就算你把人物都淹沒了,那麼一個個事件串聯起來也應該賦予它們特殊的意義才對。可你倒好,照著歷史日記拍一遍,跟記流水賬式的,那還看什麼電影,不如去看歷史書算了。
艾默裡奇的本意是想突出戰事中情報的作用的,片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給情報機構,但在不斷的時間累積和碎片化的剪輯中,情報帶來的緊張感,刺激感都消失得蕩然無存,只剩下電影中的人一個個自嗨,根本無法帶領觀眾走進戰場。
艾默裡奇如果可以學習自己在《獨立日》中電腦工程師破譯外星人發出的無線電訊號,用在這部電影上,那情報的作用就能發揮最大的魅力。關於這一點,我猜是因為導演太過注重歷史的真實性,束縛了自己的想象力,但真實中的歷史就沒有破譯密碼的“興奮時刻”了麼?顯然是不可能的。
2017年,諾蘭大神的《敦刻爾克》遭遇滑鐵盧,他敗就敗在只關注危機下人物的內心焦慮,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和互動。
同樣的,《決戰中途島》也犯了這個毛病。6個月時間,我並沒有看到電影中的人物有什麼變化,算是主角的貝斯特臨危受命,成為指揮官,他最大的變化是開始擔心別人的生死,身上有了責任,但這個責任很淡,因為片中並沒有展現他和隊友的緊密聯絡,有的只有他高超的轟炸技巧。
既然片名是《決戰中途島》,為了避免大家和邁克爾貝的經典做對比,艾默裡奇就應該集中精力處理中途島戰役前後的美國實力和日本實力對比,拍出以小博大的偉大,展現歷史中正義之師的風采,為了這一目的,加些無傷大雅的戲劇化衝突也是無可厚非的。可惜偏偏把歷史的高光時刻拍成了日常,非常可惜。
但話又說話來,你要是隻看歷史,不關注那些戲劇性的東西,只求瞭解這一時間段的事件,那該片算是不錯的科普片了。
-
17 # 彬哥視界
電影《決戰中途島》主要講述了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後在南太平洋爆發的中途島戰役,美國海軍在中途島環礁成功擊退日本帝國海軍艦隊的攻擊,獲得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這場戰役被歷史學家視為戰爭的轉折點。
影片改編自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關鍵轉折點,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反法西斯盟軍節節敗退的局面。同時,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著名“以小搏大”的戰役之一,在海空軍力大幅弱於日本的情況下,美軍以沉沒一艘航空母艦為代價,一舉擊沉日本主力航空母艦四艘、巡洋艦一艘。此次戰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格局,為二戰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
18 # 小謝影視圈
1.片頭37年美國海軍訪問日本時,掛在日本海軍將官的房間裡的照片裡竟然有39年空母r飛龍」試航時的照片以及44年「鳥海J在菲律賓塔威塔威錨地的照片。
2.珍珠港裡面竟然停著至少四艘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現實中只有兩艘,一艘還在幹船塢),甚至還有紐約J
3.「企業J空襲馬紹爾群島的時候,竟然在塔羅阿島用魚雷機攻擊了一艘「金剛」級戰列艦(現實中,四艘「金剛」在這個時間點說,要麼在南洋,要麼在日本本土,就是不在馬紹爾)
4.中途島戰役當天的模型問題:二航戰所有的空母都是飛龍J,”加賀J 的模型艦橋位置似乎反了。
5.百斯特機隊看到南雲一機艦的時候,那-幕的俯瞰圖裡飛龍被5艘大和圍著...
6.中途島的陸基轟炸機沒有SB2U
7.IJN海航飛機做的不走心,幾乎只有零戰
還有一.些諸如命運的五分鐘之類的錯誤的說法,還有之前有大佬吐槽過的軍服之類的問題。(貌似這裡面的96神炮防空火力密度有點過分?)
不過整體還是不錯的,至少還能看
-
19 # 吃白菜
說幾個比較致命的缺點,第一是人物剛剛出場的時候沒有字幕介紹,整個電影院可能除了幾個鐵桿軍迷根本就搞不清楚哪個是山本五十六哪個是南雲忠一,美軍那邊好在從對話裡還能搞清楚但一開始戲份比較多的蠻牛在非軍迷群體中基本上是陌生人。第二為了節約成本搞出了南雲忠一帶著五艘壓碼頭的烏龍。這樣一來屬於兩邊不討好。
優點也很多,一是總體制作水平很高。可以預見在今後的很多軍事科普類節目中這部電影的場景會大量出現,大部分場景製作精良,爆炸效果尤其出色。二是故事講的很不錯,只要弄清楚了主要角色立馬就能沉浸在當時的氣氛中,自己在電影院就好像那場戰爭的親歷者一樣,整體看下來非常過癮。三是感情線新增的恰到好處,作為戰爭場景的點綴不會讓人覺得討厭,但是時間又足夠讓我去一趟廁所,這一點要給好評。
-
20 # 小川音樂live
作為戰爭片需要的是讓人有緊張,為主角擔憂的片段,但是我從頭到尾絲毫沒感覺緊張,其次演員表情真的一點都不到位,失去兄弟的痛苦,不願意上戰場的內心糾結,破譯成功的興奮,這些表情簡直就是故意演的,完全沒有真實的那種感覺。還有很多都是動畫合成,感覺很明顯戰艦那些的,還有空戰都沒渲染好明顯感覺假了。電影和觀眾沒有任何互動,好的電影能讓人有淚點,卓別林的電影有笑點,觸不可及有溫馨點,這個電影看完就完了。演的不如紀錄片,戰爭段也完全不到位,感覺像是拍著沒錢了大家一點都不高興的樣子拍完的,看的讓我從頭到尾都很勉強的樣子,反而是日本的幾個演員倒是演的比較到位。
回覆列表
《決戰中途島》電影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重要轉折點——中途島海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後在南太平洋爆發,美國海軍在中途島環礁成功擊退日本帝國海軍艦隊的攻擊,獲得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經此一役,日本海軍受到“降維打擊”,美日海上實力反轉,從而扭轉了整個太平洋戰場的局勢。
該影片在中國大陸上映日期: 2019-11-08號,中美同步上映的《決戰中途島》,在國內電影院線只拿到了2.94億元。
美國屬於重拍。早年的《中途島》就很經典,許多電影明星都認為那部《中途島》對自己影響至深。華人大部分沒怎麼看過早年的《中途島》,所以還覺得新鮮。這個就就如同早年看過《冰海沉船》的,對《泰坦尼克》不感冒一樣。我近來重溫了《冰海沉船》,真的落《泰坦克尼》太遠。
《決戰中途島》是故事中規中矩、主角光環滿滿的中庸之作,不敢說是一部“流水賬”式作品,但138分鐘一路看下來,沒什麼特別令人耳目新的印象,往大了說,這部充斥著好萊塢主旋律電影要素的電影作品,實在難以讓中國的年輕觀眾們提起興趣。中國觀眾依然主流是嚮往著《戰狼2》類的情節緊湊、觀賞性強的作品,所以獲得絕大多數人都難以想象的超高票房,說到底靠得還是“文化自信”的中國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