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鬥大黃蜂
-
2 # 歷史的波瀾壯闊
袁崇煥是明末抗金名將,率軍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重創後金。袁崇煥在當時明朝可以說是頂樑柱般的人物,但是其人物結局卻並不好。
後金努爾哈赤之死,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之一就是在攻打明朝之時,被袁崇煥下令大炮轟擊之時,被彈片打中。後來重傷不治身亡。對於袁崇煥這個對手,努爾哈赤評價: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皇太極繼位,他也拿袁崇煥沒有辦法。袁崇煥是滿清入侵明朝一道天闕,想要順利入關,就必須除去袁崇煥。皇太極當時就用了一道反間計。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明確提出,太監不可干政。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後人早就忘了祖宗吩咐。太監不僅權利越來越大,特別是東西兩廠都掌握在太監手裡之後,大太監甚至可以在朝中高官面前耀武揚威。
因為是自己身邊人,所以皇帝對太監總是非常的信任。皇太極就是利用這一點,給袁崇煥冠上罪名。
皇太極曾經抓獲兩位大太監,故意設計讓太監聽見滿清貴族之間的對話。說的正是大清與袁崇煥之間有密約,反正就意指袁崇煥早已背叛大明。確保兩位太監聽清楚之後,滿人又假裝要把他們除去,私下卻令一個漢奴將其中一位太監放出。
等到太監回到京城,將此事告知崇禎。崇禎對此深信不疑,於是將袁崇煥召回,並以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匯入犯,復散援師,明擬長驅,及戎馬在效,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重闢何辭!的罪名,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臨死之前,袁崇煥留下《絕命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不過可惜的是,明朝許多大將在他死後,死的死降的降,大明最終被清朝覆滅。
袁崇煥是清朝入侵大明大敵,還疑似為努爾哈赤之死兇手。清朝本應該對努爾哈赤恨之入骨,但是在後來卻對袁崇煥平反,稱讚袁崇煥為大明第一忠臣。乾隆帝對其大加讚譽,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敵,但尚能忠於所事。深可憫惻。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袁崇煥的平反早在南明之時就已經進行,但是在乾隆時期卻是規模最大,定性的一次平反。無利不起早,對於一個早就死去多年之人,清政府為何有這樣的舉措,自然是因為利益。
清朝雖然已經建立,但是反清勢力卻仍然存在。乾隆帝之所以大肆讚揚袁崇煥,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袁崇煥越是忠心,越是有能力,就顯得明朝皇帝的腐朽無能,錯殺忠臣。拔高一個袁崇煥,貶壓前朝,是一樁非常划算的生意。而且讚揚袁崇煥不僅能達到貶低明朝的目的,同時也能顯得清朝的大度,顯得君主的賢名。你看前朝如此殘忍的對待忠臣,我們卻能化干戈為玉帛,承認這位忠臣是一個可敬的對手。這麼一來,不就能收復一大片人心嗎?
-
3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清朝之所以推崇袁祟煥將軍,主要原因是:
1,袁崇煥將軍是忠臣義士,應當成為天下人學習的榜樣。清朝作為正統的中原王朝,也希望臣民如袁崇煥將軍那樣,忠君愛國。不用懷疑清朝的其他企圖,明朝也讚美過元朝的忠臣良將;元朝也對南宋的忠義之士,持正面評價;漢朝也讚美過秦朝英傑…
2,清朝只承認過反叛大明的事實,清朝不承認清朝滅了明朝,清朝認為明朝是亡於內亂。清朝自認為入關,是順應天命,平定天下動亂,還天下太平。因此清朝認為,清朝代明屬天意。所以後來才出現了,清朝康熙皇帝親自去拜祭明朝崇禎皇帝,清朝大力推崇袁崇煥將軍…,這樣的情況。
個人認為,現代社會出現了一種歷史黑的壞毛病,總喜歡從人性的陰暗面,去解讀歷史。要知道,人性即有陰暗面,也有光明面。人總是要生活在陽光下的,不能總呆在黑暗之中。
古代的統治階層,也是注重人格丶注重德行的。無德行的人,無法建立王朝,無法擁有天下。華夏文明傳承至今,之所以亙古不滅,就是因為華夏子孫遵道循德,以德為先。
-
4 # 歷史飛凡觀
袁崇煥死前是抵禦後金軍防務的地方最高領導薊遼督師,寧遠大捷雖然沒有史書上吹噓的成果那麼大,卻的確是努爾哈赤為數不多的敗仗,僅此一點,作為後世子孫的清朝皇帝也不得不替袁崇煥吹噓幾句,要不然豈不是顯得他家先祖無能?
寧遠大捷是紅衣大炮第一次大規模應用在守城戰中,炮聲一響,聲震十里,而且炮彈對付當時的後金軍的叢集進攻,非常有殺傷力,一枚炮彈落地後餘勢不衰,還能繼續在地上彈跳殺敵,據說連努爾哈赤都被炮火所傷,最後也因此感染而去世。 後來清政府故意宣揚袁崇煥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淡化紅衣大炮的威力,也有欲蓋彌彰的意思,若是漢人普遍學習火器,那麼滿人的弓馬騎射便沒有了用武之處,而且以漢人的基數,滿人根本不是對手,所以像康熙年間的戴梓雖然研究出來了連珠火銃,但是並沒有被髮揚光大,反而被所謂的聖君康熙皇帝給貶到遼東去了。 憑心而論,袁崇煥確實有一定的軍事才能,這從他參與的幾次戰爭中能看出來,但是他也有個最大的缺陷,那就是陷於黨爭,袁崇煥是東林黨人,與毛文龍依附的朝中大臣不是一路,再加上其它矛盾,袁崇煥擅殺了毛文龍,而毛文龍駐守的皮島一直是明朝插在後金背後的一把刀子,並且皮島還隱隱牽制著朝鮮。 毛文龍死後,皮島守軍名存實亡,還有許多投降了後金,其中就有後來的耿精忠和尚可喜,而沒有皮島牽制的後金軍可以放心大膽的進攻寧錦防線,而且皇太極在出兵寧遠之前,先將朝鮮收拾了一頓,並且從朝鮮搜刮了許多糧食補給,此後女真人再也無後顧之憂了。 所以,從客觀上來看,袁崇煥雖然是抗擊後金的名將,但是在行動上卻幫了後金一個大忙,再加上他當時雖然是被冤殺,但是以他擅殺毛文龍也當得一個死字,所以清朝統治者為了抹黑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更是將袁崇煥的冤屈又加深了一些,大有與商朝時期被剖腹剜心的比干有一拼。 再加上袁崇煥死後,關寧鐵騎大多在吳三桂的率領下投降滿清,為了美化這種投降行徑,清朝也要將袁崇煥之死描寫的悲慘一些,大有清朝皇太極替天行道“弔民伐罪”一般。 -
5 # 長歌行a
因為袁崇煥對滿清貢獻很大,首先解決了毛文龍,讓滿清沒了後顧之憂,然後在滿清糧食困難的時候,賣給滿清糧食,,
-
6 # 影視職員
明朝末年,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外有清軍時常犯邊,恐怕歷史上沒有幾個王朝會像明朝這樣雙線作戰十幾年,同時還忍受著幾乎每年一次的旱、蝗、澇、風、雹、震、雪等自然災害。
然而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同樣以文制武的明朝,卻出現了盧象升、曹文詔、孫傳庭、袁崇煥等諸多實力將領。但奇怪的是,與前三位主要與農名起義軍作戰的將領不同,袁崇煥的主要功績在於抗清,但反倒受到清朝的追捧。
相比於其他幾位將領的默默無聞,袁崇煥被塑造成了挽狂瀾於既倒的民族英雄。
1622年,13萬明朝大軍在廣寧大敗,明朝在關外的據點幾乎都被努爾哈赤佔據。就在大明王朝危難關頭,文官出身的袁崇煥挺身而出,以一萬兵力據守寧遠,擊敗了當時世界上最善戰的騎兵隊伍—努爾哈赤的6萬八旗兵。
不僅如此,努爾哈赤本人還在寧遠攻防戰中受重傷,不久就鬱鬱而終。1629年,繼位的皇太極繞過寧遠城,直抵明朝京師,袁崇煥火速回援,在廣渠門外再次擊敗後金大軍。
然而,立下赫赫戰功的袁崇煥卻被崇禎皇帝下獄,並最終以最慘烈的酷刑——凌遲被處死。行刑當日,京師百姓甚至爭相購買袁崇煥的肉生吃,以表達憤恨。
1516613940272178.png
直到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給袁崇煥平反,史書才開始大書特書袁崇煥的功績,甚至認為他是大明的長城,袁崇煥一死,明朝離滅亡就不遠了。
不過,袁崇煥並非十全十美。他的死與他生前所做的兩大爭議之事密不可分。第一件事就是殺毛文龍。毛文龍是駐紮皮島的明朝將領,多年割據在外,讓毛文龍成了不受節制的土皇帝。
但不得不說,毛文龍的死對清朝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即使毛文龍投降清朝,對於明清雙方的實力增益微乎其微,但毛文龍一死,清軍就沒有了被偷襲的後顧之憂。要知道,努爾哈赤就曾多次因為後方被毛文龍偷襲而被迫提前班師。
第二件事就是京城保衛戰。皇太極在京師近郊燒殺搶掠,袁崇煥根據寧遠大捷的經驗,既不與他交戰也不部署防禦,而是一路尾隨。袁崇煥的戰略是將皇太極引入京師堅城之下,憑堅城大炮將其擊敗。
但袁崇煥忽略的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寧遠可以當做誘餌,但京師是絕對不行的。寧遠丟了只是一座城,京師丟了,一個王朝可能就結束了。在紫禁城中的皇帝和眾多大臣是決不允許袁崇煥把京城當賭注來打這場戰役的,而這也是袁崇煥被殺的直接原因。
1516613959932096.png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作為死敵的清朝反而極力吹捧袁崇煥,甚至將其抬高到遠遠勝過明朝其他名將的地位呢?
清軍初入山海關時,打的是為明朝復仇的旗號,對崇禎皇帝的評價非常高。但當清朝坐穩江山之後,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問題,既然崇禎皇帝評價這麼高,那百姓為什麼要接受清朝的統治呢?
於是袁崇煥就被抬了出來。袁崇煥死於崇禎皇帝之手。如果把袁崇煥塑造成岳飛那樣的忠貞戰神,那殺他的崇禎皇帝自然就成了昏聵之主。
所以,清朝在《清太宗實錄》一書中寫到:皇太極利用反間計使崇禎誤殺袁崇煥,以突顯崇禎的昏庸和愚昧。但其實這個橋段是清朝編造出來的一段歷史。因為這段情節與《三國演義》中蔣幹盜書的情節幾乎一模一樣。
從袁崇煥被下獄到被凌遲處死,中間經歷了八個月的時間。如果崇禎真的笨到會被中這樣的計策,以他的獨斷性格,絕不會猶豫不決八個月。顯然,袁崇煥的死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
7 # 秋崖978
袁崇煥是民族英雄,這是肯定的。其實,崇貞也心知肚明袁崇煥不是內奸,他殺袁崇煥深層次的原因是崇貞的心態和複雜的心理,以及外因的不利局勢,崇貞要用別人擔責。
-
8 # 金烏木木
崇禎三年,袁崇煥以多項罪名凌遲,百姓爭食其肉。在晚明,從廟堂到民間,袁崇煥罪大惡極。
袁崇煥真正平反在乾隆時期,編修《明史》的過程中,因為乾隆帝一席話,袁崇煥得以平反,作為抗金英雄為世人皆知。
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清高宗實錄》
那麼,作為明朝大臣為什麼清朝平反呢?
首先,乾隆帝認為:主昏政暗。所以,他把"與我朝為難"的責任推給了崇禎皇帝,並且對袁崇煥凌遲有深切的同情,————"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並且《清史稿》中記載清用反間計致袁崇煥死,恐怕乾隆皇帝也有內疚在心裡吧,不管怎樣,對袁崇煥己沒有敵對雙方的仇恨了。
翌日,上誡諸軍勿進攻,召承先及副將高鴻中授以秘計,使近陣獲明內監繫所並坐,故相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有二人自敵中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經略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內監楊某佯臥竊聽。越日,縱之歸,以告明帝,遂殺崇煥。
————《清史稿·鮑承先傳》
其次,一個忠字,一代名將對自己國家的忠貞,無論政治對手,也會由心佩服。另外,乾隆帝時正值盛世,對忠的褒獎也表明了一種態度,作為皇帝,希望自己的臣子忠於朝庭,為國效力吧。
第三,清朝取代明朝,明朝殺忠臣,清朝為忠臣平反,更能粉飾清朝,證明其入主中原的合理性。
-
9 # 觀歷史品人心
第一、袁崇煥是被崇禎皇帝殺害的,清朝肯定想找一個點或者一個人去搞臭大明王朝和皇帝。袁崇煥剛好符合條件。清朝肯定想把他捧上天,才能把大明王朝踩在地上。
第二、把袁崇煥擺到了明朝的對立面,這樣就否定了大明王朝和崇禎,否定了明朝。清朝這利用的是輿論武器,當然要好好利用。
第三、 無論是當初的稱讚崇禎,還是後來神化袁崇煥,清朝最終想的就是維護大清的利益,穩固大清的江山。
-
10 # 陳小二do
明朝晚期,國力衰微,又遇到幾乎每年一次的旱、蝗、澇、風、雹、震、雪等自然災害,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困難。於是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率領起義軍進行反抗。此時明朝可謂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外有清軍時常犯邊,正可謂是雙線作戰。
所謂亂世出英雄,同樣以文制武的明朝,卻出現了袁崇煥等一批有實力將領。但奇怪的是,與其他主要與農名起義軍作戰的將領不同,袁崇煥的主要功績在於抗清,反而受到清朝的追捧。
在大明王朝危難關頭,文官出身的袁崇煥挺身而出,以一萬兵力據守寧遠,擊敗了當時世界上最善戰的騎兵隊伍—努爾哈赤的6萬八旗兵,一舉成名。
狡兔死走狗烹,崇禎皇帝因個人猜疑,將立下赫赫戰功的袁崇煥下獄,最終卻被以最慘烈的酷刑——凌遲被處死。真是可悲可嘆。
直到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給袁崇煥平反,史書才開始大書特書袁崇煥的功績。
那麼為什麼要推崇袁崇煥呢。只有一個原因,維護清朝統治。讓天下百姓接受清朝的統治,於是袁崇煥就被抬了出來。袁崇煥死於崇禎皇帝之手。如果把袁崇煥塑造成岳飛那樣的忠貞戰神,那殺他的崇禎皇帝自然就成了昏聵之主。
-
11 # 好心情888
經過很多事證明,怕皇帝猜疑惹禍上身,風險極高。袁是有點才幹,但不懂政治,做出點成績被很多人政擊身死,更加沒人挑大樑,失去了才會被人推崇。
-
12 # 清歡公子
首先要肯定袁崇煥是大英雄,漢人的脊樑!可惜死得太慘了,千刀萬剮了,肉還被無知百姓生吞活剝了!悲劇啊!英雄流血又流淚啊!祟禎自毀長城,大明亡矣!
清朝定鼎中原後,乾隆皇帝禮教治國,袁崇煥這種忠心耿耿的大英雄,值得表揚,讓臣民學習,從此不叛大清,當大清的順民。
乾隆皇帝的深層面是:借祟禎冤殺袁崇煥,向漢人說明祟禎是昏君,亂殺大臣。大明的滅亡是天意,怪不得大清混水摸魚奪了江山
-
13 # 東來閣公爺
袁崇煥是英雄勇士,是真正的對手。大清朝還推崇忠義的關羽,精忠的岳飛,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勇士,讓人尊敬的對手。
-
14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袁崇煥是抗清名將,尤其是在寧遠城下的寧遠大捷中,是首次明軍擊敗後金軍隊。當日袁崇煥憑堅城據守,並依靠紅衣大炮,殺傷了後金軍隊1萬多人,連清太祖努爾哈赤也身負重傷,只能敗退回瀋陽。不久之後,抑鬱的努爾哈赤的重傷不治身亡。
按理說,轟死了努爾哈赤的袁崇煥應該是滿清的大仇人。可是,清朝入關後,非但沒有追究,反而是給已經被崇禎殺死的袁崇煥平反。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清朝統治已久,還對袁崇煥之死感到憐憫,認為他的能挽救大明的人。那麼,為什麼清朝入關後,不但不黑袁崇煥,反而大力讚揚這個轟死了開國皇帝的人呢?
這是因為,清朝並不是擊敗明朝統一全國的,而是得天下於李闖。闖王李自成先攻下了北京,虐待明朝舊臣士紳,讓他們對農民軍都失去了期待。而清朝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的口號入關的,當年吳三桂也本是想借清軍報君父之仇。可是沒想到,清軍一入關,發現農民軍不堪一擊,南明朝廷腐朽無比,居然一路勢如破竹,就此統一全國了。
既然統治全國了,再打著給崇禎報仇的口號固然不好,可是當初是多爾袞、順治帝親自去給崇禎發喪的,打自己臉也不好。於是,清朝就想了個好辦法,大力推崇袁崇煥。把袁崇煥說成是千古名臣,明朝棟樑,可這樣的人卻給崇禎帝冤殺了,還凌遲處死,傳首九邊。所以,清朝是希望把袁崇煥吹的越高,就越說明崇禎帝是一個昏君,大清入關是符合天意的:崇禎有這樣的名臣良將都不能用,不是昏君是什麼呢?藉此來貶低明朝。
此外,就是彰顯自己的寬容大度,就是像百姓表示,即使你是敵人,但是你忠君愛國,也會大力讚揚。對前朝君臣的寬容,更容易收買人心,讓明朝的遺老遺少們臣服清朝,鞏固統治。
-
15 # 吾心向佛
只要提起明朝滅亡,無不會把罪責加在明思宗崇禎身上。那句“自毀長城”,想必人人都知道說的就是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而誤殺了袁崇煥。其實,袁崇煥只不過是明朝走向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以他一己之力已經無法挽回行將滅亡的大明。為什麼清朝入關之後,還有那麼多人推崇袁崇煥呢?最主要一條是他善於領兵打仗,給了當時的後金八旗兵幾次迎頭痛擊,讓那些屢戰屢勝的八旗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他指揮的幾次正面戰鬥都是保持全勝,而且多次以少勝多,令對方心生膽寒。據歷史記載, 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關,明軍在廣寧大敗,13萬大軍全軍覆沒,40多座城失守,明朝邊關岌岌可危。 就在這一年,袁崇煥被恩師推薦,鎮守山海關。他以一萬多的守軍擊退了努爾哈赤率領的十三萬八旗軍,讓他一戰成名。大家知道,努爾哈赤自建立後金,縱橫自山黑水之間數十年,很少吃敗仗。這次輸給了名不見經傳的袁崇煥,好聲懊惱,而且還在戰鬥中受了傷,羞愧而亡。過了一年,皇太極繼位,意欲為父報仇,親率四旗精兵,圍攻山海關周圍的寧遠、錦州,結果仍然是連續損兵折將,潰不成軍。袁崇煥也從此威震遼東,令清兵聞名喪膽。所以,後來皇太極武的不行,採用文的,一個“反間計”把袁崇煥推向了斷頭臺。儘管最後清軍如願以償地進入北京,消滅了大明。但是袁崇煥過人的軍事能力一直被廣為流傳,同時他們也暗自嘲笑明思宗不明事情真相而“自毀長城”!
-
16 # 德全不畏
袁崇煥是軍人、重臣,還是清朝的仇人。推崇袁崇煥,清朝可以收買大明軍人、士大夫們的人心;更能表明自己的寬宏大度,告訴大明的百姓,清朝連袁崇煥這樣的仇人都可以推崇,還有什麼人不能容納呢。
一,收買大明軍人。
袁崇煥是個出色的軍人,能力出眾、勇於任事,是讓滿清頗為頭疼的對手。
夏允彝的《倖存錄》記載,袁崇煥年少時為人豪爽,是個軍迷。“崇煥少好談兵,見人輒拜為同盟,肝腸頗熱。”1,袁崇煥是個文武雙全的優秀軍人。
不熟悉歷史的人,會以為袁崇煥是個手無縛雞之力,只會誇誇其談的書生。袁崇煥的書讀得好,是書生中的佼佼者。卻沒有明代讀書人文弱、愛打嘴仗的毛病,很務實,並且個人武力值很高。
天啟二年,監察御史江日彩向皇帝舉薦袁崇煥,在奏摺中提及袁崇煥:“夙攻兵略,精武藝,善騎射……實具登壇之才。……委以招納豪傑,募兵練將之寄,當必有以國家用者。”
江日彩對袁崇煥的描述,資訊量很大:
(1),袁崇煥懂軍事,並且軍事素養很高。
能讓江日彩這樣的重臣說“夙攻兵略”,“精武藝,善騎射”。足見袁崇煥是類似盧象升,都是大家族培養出來的文武全才。
“夙攻兵略”說明袁崇煥,是系統性的研究過軍事的。
“精武藝、善騎射”,是強調袁崇煥的個人武力值。武藝達到“精”的境界,是非要下多年苦功夫,還要明師指點不可的。
做到“善騎射”,就更難了。除了有明師指點,還要有供騎乘的馬匹。袁崇煥是廣東人,廣東是不產馬的,必須從北方購買。北方的馬只適應寒冷乾燥的氣候,在潮溼、悶熱的廣東難免水土不服,得專人才能養。家裡花這麼多錢培養他,是肯定嚴格要求他的。
正是袁崇煥過硬的個人武力值,才折服了江日彩。
(2),袁崇煥是個帥才。
江日彩筆下的“實具登壇之才”,這不難理解。歷史上,只有韓信做到了登壇拜將。江日彩這是在強調,袁崇煥是像韓信那樣的帥才。
對袁崇煥的帥才,江日彩著重提到“招納豪傑,募兵練將”。說明袁崇煥的個人氣場很強,是足以鎮住“豪傑”的。並且能讓麾下的兵將心服口服。
江日彩的正直是聞名遐邇的,他能做到監察御史這樣的大官,見識和眼光當然是有的。同時以他的地位,向皇帝舉薦人才是要負責任的,所以他的舉薦所言是可信的。
2,袁崇煥的優秀表現
1622年,袁崇煥由文官改武官,表現了足夠優秀的軍事才能。
1622年正月,明軍在廣寧失利,朝堂上決定加強山海關的防守。兵部的官員,對山海關的具體情形一無所知,對各種方案莫衷一是。
袁崇煥看不慣兵部官員們的閉門造車,獨自一人一馬前往山海關實地考察。不久返回後,在兵部陳述了山海關的具體情形和自己的方案。袁崇煥這一下子,就折服了所有人。
現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道路里程,是312公里。袁崇煥時代,則要走500多公里。袁崇煥騎馬從京城前往兵荒馬亂、盜匪橫行的遼東,還要考察,至少要一個月的風餐露宿才能完成工作。吃苦又危險,一般人是不敢也不願獨自前往的。
由此事,也足見袁崇煥的雷厲風行、渾身是膽。此後,袁崇煥在戰場上,一直是堅定的主戰派,且戰果卓著,成為大明軍人當中的楷模。
袁崇煥被冤殺,大明抗清的軍人難免心寒。清朝適時為袁崇煥正名,大明軍人是難免心動的。
二,收買大明士大夫們的心。
袁崇煥在大明朝堂,享有極高的聲譽。
袁崇煥不計得失,不怕得罪人。務實肯幹,不畏強敵,使得遼東局勢得到不小的改善。後來,因為官場傾軋憤而辭官。
崇禎年間朝庭相召,袁崇煥立即復出,滿腔熱情的投身遼東戰場,甚至提出“五年平遼”的戰略規劃。卻因為大明正值多事之秋,沒有辦法按照袁崇煥的要求,在遼東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平遼”成為泡影,落了個身死名裂。
天啟四年,天啟帝的老師孫承宗曾說:“願用崇煥指殫力瘁以急公。”明朝士大夫們不傻,他們把袁崇煥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把袁崇煥的結局也看在眼裡。兔死而狐悲,對朝庭難免心生不滿。清朝對袁崇煥的推崇,當然會讓士大夫們產生好感。
三,清朝要表明自己的寬宏大度。
劉邦平定天下,為安定民心,便向張良問計。張良說,如果天下的人認為陛下能寬容所有的人,自然會民心大定。劉邦就問,如何才能顯示自己的寬容。張良說,陛下如果能封賞生平最恨的人,便能做到這一點。
劉邦於是赦免最痛恨的雍齒,還給他封了候。果然,民心徹底的安定下來。
清朝推崇袁崇煥,自然是抱著和劉邦相同的心思。大明派往遼東的官員,不是要棄守遼東,就是作戰不積極。
袁崇煥在遼東,做事極有效率,目的性很強。練兵、修築工事,對滿清堅決作戰,給滿清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袁崇煥帶兵同滿清堅決作戰,死後他練的遼東鐵騎,修的工事依然橫亙在遼東通往北京的道路上。使得皇太極入侵中原,只能辛苦的繞道蒙古高原,極大的限制了出兵的規模。
《清高祖實錄》記載,努爾哈赤感嘆“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討諸處,戰無不捷,攻無不可,惟寧遠一城不下。”要說清朝最恨的人,非袁崇煥莫屬。清朝統治者熟讀史書,對當年劉邦的故事深有研究。他們要安定中原人心,自然也要顯示出寬宏大量,於是就極力推崇袁崇煥。
-
17 # 坐看東南了
袁崇煥是忠臣,這一點不容置疑。許多學者還在懷疑袁崇煥通敵,我說這種學者和三百多年前的崇禎皇帝有什麼區別?袁崇煥不會也不可能通敵。
袁崇煥有守城的本領,他在鎮守寧遠時,打退過後金數萬騎兵,傷亡敵人也不少,這個也是事實。1629年皇太極帶領大軍繞過寧遠殺到北京城下,袁崇煥率師回援,打退了皇太極的進攻。
崇禎皇帝要是你能認識到這兩點,絕不會殺袁崇煥。清朝的確對袁崇煥比較認可,為什麼?因為忠臣、能臣是標杆,是旗幟,弘揚主旋律所需要。總不能推崇佞臣奸臣和庸臣吧?
-
18 # 白耀亮
看了這麼多回答,我特別欣慰。懂歷史的人越來越多,有良知的人越來越多,能理性去分析的人越來越多。
袁崇煥作為大明最後對後金的中流砥柱,連敵人都不得不豎起大拇指,自崇煥死,明亡徵決矣。這是一種人格的魅力,是不分敵我的。如陸抗與羊沽,如日本對張自忠的崇拜。
袁崇煥的功績已無需多言,我要說的是,乾隆並沒有過多推崇袁崇煥,只說了幾句良心話,遠不如對袁崇煥同期的幾位明末功臣讚譽。可能還是對袁崇煥打敗努爾哈赤與皇太極耿耿於懷吧。
清朝乾隆皇帝在天下大定之時,為了籠絡漢族之心,開始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撰寫了貳臣傳,說明明朝一些重臣雖然投降了清朝,為清朝立下大功,但是大節有虧。而忠於大明與大清為敵的人是更值得敬佩的,因為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與人民,也正是當前大清需要的精神。
於是就開始為明朝一些冤死的重臣平反。如熊廷弼,盧象升,孫傳庭,史可法。都予以平反並賜了諡號,還專為史可法立了廟祠。而袁崇煥是後來才按照熊廷弼的例子予以平反,卻連個諡號都沒給。所以袁崇煥在乾隆那的待遇遠不如明末其他幾位大將。那些說乾隆極力推崇袁崇煥的人只是在借人們仇滿仇清的心理來抹黑袁崇煥罷了。
袁崇煥真正被推崇是清朝光緒年間的事。因為當時國家內外交困太需要一個民族英雄來引導人民了。康有為與一個廣東的商人為袁崇煥立碑建廟。大將富明阿也說自己就是袁崇煥的後代。袁世凱也說袁崇煥是自己祖宗。
最後說一句,自始至終沒有人去推崇被袁崇煥殺了的毛文龍。明史就一句,文龍通金。
-
19 # 曹城少年
清朝統治者推崇袁崇煥,肯定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更是給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洗白,臉上貼金。
袁崇煥在明朝後期,是關外的重要的抗擊力量,令後金(後來稱”清“)望而卻步。袁崇煥是進士出身,是地道的讀書人,後來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決然的去關東,那個時期最為動亂的地方。從此,開始了文人到將軍的道路。
一生中有兩個大的成就: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這是袁崇煥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刻,也是明朝末年值得稱讚的兩點,現在看來像是明王朝的迴光返照。
寧遠大捷
袁崇煥和努爾哈赤的對決。
天啟六年,也就是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進攻寧遠, 袁崇煥得知後,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當然以死報國是勇氣,抗擊外敵更需要策略,袁崇煥由文入武,可不是狹隘意義的書呆子,經常看兵書,推演兵法。在這個非常時期,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肅清後金可利用的一切,一面內部搜查內奸,集聚所有力量,清點糧草,點將布兵。此時,城中約有萬人明軍。努爾哈赤率領六萬人,號稱十三萬大軍。舉大軍進攻寧遠城,命後金軍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攻城西南角,萬矢齊射城上,城堞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刺。袁崇煥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十一門西洋大炮,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向後金軍掃射而來,一個回合下來,後金軍死傷甚重,第二天後金軍再次攻城,努爾哈赤不幸中彈,後金軍不得不撤軍,同年,努爾哈赤不治而亡。此次,後金軍死傷1.7萬人,為了邀功,資料可能有些誇大。可謂是個大勝仗。
寧錦大捷
這一次是袁崇煥和皇太極的對決。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艱難的登上了王位,為了更好的掌握軍權,以給他父親努爾哈赤報仇的機會,穩固自己的統治。也是為了向西開啟進攻大明的大門。皇太極領著後金軍浩浩蕩蕩的向錦州進發,但是圍而不打。以當時的軍事實力來看,後金軍騎兵更為彪悍,明軍多為步兵,步兵對抗騎兵,無疑是自殺。能跟後金軍對抗的只有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是明末的重要軍事力量,多有少數民族組成,蒙古族為主。
皇太極這是在圍點打援,非常好的軍事策略,這是要有效的殲滅明軍的手段。為了做到真實,皇太極一邊對錦州進攻,一邊在城郊佈下天羅地網以待明軍,好在袁崇煥識破皇太極的伎倆,為了固守寧遠,只能手下大將滿桂、尤世祿帥一萬明軍馳援錦州,便宜行事。後來和後金遭遇,激戰後,退回寧遠城。皇太極看圍點打援的方法不奏效,而錦州久攻不下,直接率眾攻擊寧遠,袁崇煥在寧遠備兵以待,命祖大壽等將領率領關寧鐵騎在郊野埋伏。皇太極仗著自己兵強馬壯,不斷對寧遠城發起進攻,在後方鬆懈之際,祖大壽等將領率領關寧鐵騎,衝擊指揮大營,令後金軍措手不及,死傷幾員大將。後金軍敗退,明軍勝利,後金軍死傷約三千人,史稱“寧錦大捷”。
文人領兵,打出了明軍的威武,兩次讓後金吃虧。清朝統治者,抬高袁崇煥的地位,只不過不想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太丟面子,畢竟帝王家的臉面比生命還重要。
-
20 # 歷史的發生
袁崇煥是崇禎朝爭議最大的人物,時至今日,民間及史學界對他也褒貶不一。作為曾經的對手,清朝卻極力推崇袁崇煥。
究其原因是政治需要。
袁崇煥是漢奸還是英雄袁崇煥並非武將出身,而是文官轉型去帶兵打戰,懷著一腔熱血他毅然決然入了行伍。明朝面對後金的崛起一敗再敗,努爾哈赤傲嬌地來到寧遠,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在這吃了敗仗而喪命。
袁崇煥給瀕臨滅亡的明朝注入了強心劑,讓宵衣旰食的崇禎激動不已,給了袁崇煥崇高的權利,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
袁崇煥從此就有點飄飄然了。
先斬後奏殺了毛文龍是他的罪責之一,雖然崇禎賜了尚方寶劍,但斬殺朝廷大將不是他應該做的。毛文龍獨守皮島,猶如一把匕首頂在後金的後方,時不時騷擾,很讓後金頭疼。袁崇煥錯殺毛文龍為後金解除了後顧之憂,毛文龍的部下也四分五裂,甚至歸順後金。
“私通後金”是袁崇煥所犯的最大的錯誤,雖然他沒有這樣的想法,但給了別人這樣認為的口舌。袁崇煥引後金兵至寧遠城門口,採用炮轟的戰法令後金嚐到了兵敗的滋味。同樣的戰法被他用到了北京城門外,雖然都是勝仗,但不同的地點所產生的後果也會不一樣。皇城根下,跟在皇太極的屁股後面一路尾隨,一旦戰敗就會亡國,崇禎不懷疑袁崇煥的意圖那就說不過去了。
袁崇煥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但他的政治覺悟卻不高,沒有能與他的實力相匹配。他殺毛文龍是為了確定在東北的絕對權力,他要真的是私通後金還費勁和他們決戰城門外,直接幫助後金開啟城門就好。
清朝推崇袁崇煥的原因清軍戰勝李自成攻下北京,讓老百姓產生錯覺,以為他們是來幫助明朝剿滅農民軍,最後把幼主福臨接來才知道要改朝換代了。
袁崇煥炮轟努爾哈赤導致後者喪命,清朝和袁崇煥算是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入主中原後卻極力推崇袁崇煥,究其根源是政治需要。改朝換代,攻擊甚至詆譭前朝是許多統治者通常的做法。透過推崇袁崇煥是千古忠臣、明朝棟樑,被崇禎冤殺凌遲處死,可以為天下塑造崇禎昏庸無道、忠奸不辨的形象,用來宣傳自己的統治是為了推翻昏君,為了天下蒼生。
回覆列表
一代忠臣良將袁崇煥,戎馬一生,功勳無數,卻因為官場爭鬥以及敵軍的反間計,蒙受了不白之冤,受到了駭人的酷刑。多年之後,袁崇煥所蒙受的冤屈在乾隆四十七年,由乾隆皇帝親自下令徹查,才將袁崇煥所受到的冤屈洗淨,從而受到了後世的稱頌
袁崇煥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以及政治素養,在剛剛進入官場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了。身為七品知縣,一心為人們百姓著想,為百姓謀福利,辦實事,深受百姓的愛戴。升遷之後,有不斷地進行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跟隨明朝著名將領熊廷弼學習軍事,為以後帶兵打仗奠定了個人基礎。
袁崇煥的官場之路一直都是順風順水,在崇禎皇帝上位之前就已經成為了二品的兵部尚書。而崇禎皇帝也十分欣賞袁崇煥的個人才能,剛剛上位就對袁崇煥委以重任,讓袁崇煥擔任薊遼督師一職,守衛邊疆的安寧。
在袁崇煥擔任薊遼督師一職之後,寧遠地區四年之間沒有發生過戰事。此外,袁崇煥還在抵抗由努爾哈赤率領的清軍的進攻,接連取得勝利,一時風光,無人能及。待到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上位,將戰爭打法進行改變,袁崇煥無法更好的進行對抗,於是提出議和。
當袁崇煥提出議和之後,朝中一片譁然,而崇禎皇帝早就受到了清軍內奸的蠱惑,不在信任袁崇煥。而民間百姓對於袁崇煥議和的提議十分的憤怒。最終,袁崇煥被崇禎皇帝判處死刑,使袁崇煥蒙受千古奇冤。直至乾隆皇帝為之洗刷冤屈,袁崇煥才得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