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解說
-
2 # 仕明同學
女子無才便是德:本來的意義不是歧視女性,而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不要忘了原文的上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男子有德便是才:這話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麼意思呢?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嘆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
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故知古人所謂的“無才”,本來是讚賞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視若無,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貶抑女子!
-
3 # feiguogong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德重於才”本來就是華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華人對於男性總是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至於女性,華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而重視她們的“婦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而這所謂“才”,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於以往中國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是一句封建主義的老話!但這句老話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還包含了父權制文化對男女兩性的雙重價值標準和雙重道德標準。
更緊要的是,這還是一種封建統治的手段:將女性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絡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從而造成了中國女性上千年間“女憧憧,婦空空”的狀態。無論是未婚女子還是出嫁婦人,大都不知不識,頭腦空空,懵懵懂懂——以此來確保男權中心主義的統治地位及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最早出處已無從考證,但與它涵義相近似的說法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梟、鴟都是極兇猛的飛禽,喻狠毒)、“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皆出於西周的《詩經·瞻卯》。可見,那時候人們認為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則非但不是好事,還是攪亂天下、釀成災難、禍國殃民的根源。為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還與儒學結合大力推進貫徹“男女有別”、“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識,就可能具備對自由的嚮往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難以駕馭,還會變得“淫蕩”,繼而發生種種“不貞”之事。歷史上,此類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傳說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感動而與之私奔;蔡文姬雖才學豐富,卻感情複雜繾綣,結果三易其夫;杜麗娘、崔鶯鶯因知文斷字,看了一些文學“雜書”,愈發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動,將對封建倫常的反叛付諸行動等等。所以,上千年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一直遭到剝奪,目的就是為了將女性塑造為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封建禮教的奴隸。清代著名才子李漁曾對這句話提出了看法:“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激憤之語,與伴君如伴虎類似。有人因為做官惹禍,所以告誡後人別做官,有人因為美女有才後惹了禍,所以鼓勵美女當文盲,僅此而已。古人認為女子可以有才,但她不能顯露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她必須得讓丈夫來顯露才能,因為他是陽性的;而女子呢,她是陰性的,她是謙卑又有德能的,所以她不輕易地顯露才能,必須看上去就像無才一樣,那是她的德行。這叫什麼?這叫婦德,謙卑之德。女子的天性就像大地一樣,那麼大地有什麼特點呢?從地上我們拿起來一捧土,這捧土它是能吃還是能喝還是能穿呢?都不能。沒有任何才華,最樸實的莫過於這捧土了。就像古代女子一樣,樸實無華,每天就知道刷鍋洗碗、料理家務、伺候老人、相夫教子。她好像沒有任何特長,沒有任何才華。但是恰恰是這捧土,我們吃的糧食、菜,我們穿的衣服,這是棉花啊,都是從地裡面長出來的呀。說明什麼呢?她沒有才華,但是她能夠讓她的子孫、讓她的丈夫變得非常有才華,她能養人,相夫教子,這一捧土雖然自身樸實無華,長養的卻都是最有才華的棟樑。根源就是偉大女性的婦德啊,那是她的天性。另一種說法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句話並非出自老夫子之口,而是明代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中的一句話。原文是“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但被斷章取義和通假字坑了,其真意是:丈夫有德便(辯)是才,女子無才便(辯)是德。原義為:男子與人爭辯的時候能夠顯露出道德修養,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表現。把“有德辯”硬解釋成“與人爭辯時能顯出道德修養”勉強可以接受,但“與人爭辯時能顯出道德修養”是否等同於“才”就要打一個大問號了。我們知道華人歷來認為德是德,才是才。有德並不一定有才,而有才幹的人未必是有道德的人。這樣一解,所謂“丈夫有德辯是才”肯定是不通的了!同理,把“無才辯”硬解釋成“不與人爭辯”也勉強可以接受,但“不與人爭辯是因為有道德修養”就顯得無比可笑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會不會與人爭辯根本不能劃等號。故所謂的“丈夫有德便(辯)是才,女子無才便(辯)是德。”完全是說不通的。陳眉公是明代文學家兼書畫家陳繼儒。根據香港學者劉詠聰教授的研究,所謂“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原話也不是陳眉公說的,只不過是被他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而已,說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來頭從長者而來,且可能源遠流長。但是,包括明朝的陳眉公,所有的解釋都落入了一個圈套,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在某種情況下是可以說得通的,或者說這種認識在某各階段曾經時髦過。這樣的邏輯竟然可以從明清一直延續到今天還不求甚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既然“便”做“辯”解,那麼“才”用“拆”來代替未嘗不可。由此“女子無拆便是德”就取代了“女子無才便是德”了。何謂德?簡單說“德”通“得”,亦可通“好”字,德的最終目的不就為了“得”個“好”字嗎?如果把“好”字拆開,就得“女子”兩個字,故“女子”不拆開便得個“好”字,也就是“德”了。如此解讀,對“女子”這兩個字也必須重新定義,“女”代表“淑女”,可以作為陰的符號;“子”代表“君子”,可以作為陽的符號,而《易經》和老子《道德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與“獨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陰陽哲學觀即是“女子無才”的根本來頭,這樣的陰陽“女子”才和陰陽平衡的“德”發生邏輯關係!如果把兩句話分開來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正版原話,而男子無德便是才則是男子有德便是才的說法!依次類推,女子無才作為陰陽無拆的俗話即延伸出了家庭不可拆散,家國不可分裂等等微言大義。
-
4 # 心揚一九八八
在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古代為何會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個人認為無非是受古代封建思想的壓制所致,古人通常都是重男輕女,從科舉制度便可看出,歷朝歷代都是以男性為主,當然唐朝武瞾除外,畢竟武則天也是開創了女性當家做主的先河,在古代也是比較獨樹一幟的,但是!她在位的時間也不長,最終還是迴歸以男權為主的朝代更迭。
那麼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
第一點: 古人認為女子有才會不貞。 因為女子一旦有才,眼光與見識就會不一樣,從而衍生出更高的追求,不會滿於現狀。衝破禮教的束縛!唐朝的魚玄機,從小就會吟詩作對,長大後因種種原因變風流不羈。當然這個魚玄機的故事我看過,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她長大後的種種浪蕩不羈是情有可原,事出有因,但是換而言之,她如果從小就沒有飽讀詩書,與其他女子無異,接受的是相夫教子、從一而終、男耕女織的思想灌輸,那麼之後的悲劇便不會造成了。
第二點:女子有才命途多舛。 紅顏多薄命,自古以來的才女下場似乎都是比較悲慘的,這也就造成了很多很多悽美的故事,就像剛剛說的魚玄機,除了魚玄機那麼還有謝道韜、卓文君、等等。為什麼會造就這些原因?無外乎還是因境界的提高,想要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但都被現實弄的遍體鱗傷,命運多舛。
第三點:權利的選擇。 在古代男權社會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為避免出現更多的武則天擾亂朝綱,顛覆古代當下權貴們的掌控,所以女子即使有才也無處發揮,況且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尤其嚴重,難道想讓女子當家做主,翻身把歌唱?在古代這種封建社會尤其是不能接受的。
-
5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這話不應該是孔子講的,一個思想教育家是不會講出這樣的話。至於是誰講的,誰提倡的,都可看作是一個心術不正的人。
-
6 # 公元前
主要原因是古代戰爭導致的。我們今天不討論什麼三從四德,儒家思想,因為這是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女人都無法擺脫的問題。如果古代女人去讀書,去學習,那麼他們就有可能會透過法律放棄婚姻,放棄了生育,在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四十歲左右,本來古代的生育率就不高,而且嬰兒的存活率也不高,如果女人離婚了,那麼國家人口的發展就會受限,如果發生戰爭,軍隊的人數不夠,那麼國家就會陷入危急,朝廷的人才不夠,總而言之就是人口的問題。
只有量變才有可能產生質變,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男人地位高的原因,因為男性可以上戰場送命,可以去讀書參加科舉,在冷兵器時代,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在那個時代就是用人的數量去拼國家的安全。女性先天性就沒有男人有優勢,所他們肯定是不能上戰場的,因為她們要在家生育,也不會讓她們去讀書,因為她們要為國家生育,那麼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惡性迴圈,在今天看來肯定是惡性迴圈。但是在當時那個社會,確實是無可奈何的做法。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不能讀書,比如:貴族家的女兒,她們被看成是掌上明珠,所以從小培養她們學習琴棋書畫,甚至有的女人在才華學識方面都可以超越男人,但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兒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但是,妓院裡的妓女出了好看之外,還可能很有才,而且古代去妓院的男人,很多都是文人墨客,也有那麼一部人是為了妓女的才華而去的,所以古代的妓女,和現在我們所理解的並不一樣。比如:武則天執政時期,對於唐朝的女子可以說是非常照顧了!她把女子的結婚的年齡放寬到十五歲到二十歲,武則天曾經也是女官,但是唐朝是歷史上最繁華的朝代之一,只要國家強盛,那麼各方面都會提高,所以唐朝的女性,還是比較幸福的。總的來說戰爭時導致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
7 # 卜軒閣
根據今天聯合國的教科文報告指出,但凡是受教育高的國家和地區,女性的生育率就會越低,這放在古代中國也是一樣的,因為古時候,讀書人,比如大家常常所說的窮秀才,事實上秀才是不會太窮的,只要他不懶,就會有飯吃,因為秀才相當於國家承認你的讀書人,你已經可以自力更生了,而且還不用去勞作,被徵兵,這就是當時為什麼窮人家裡的孩子都會讀書的原因了,國家利用這種手段培養人才,但同樣的,讀書這條路也是很殘酷的,你別看一個小小的秀才,多少人十年苦讀寒窗就被憋在門外了,所以真正能夠走過去的都是有一定才華的,至於大部分的男性,依然要勞作,或者是被徵兵,這是古時候能夠保證軍事,國事兩不誤的基本政策。
如果讓女人去讀書,去學習,那麼導致的什麼呢?那就是放棄了婚姻,放棄了生育,因為古時候,人的壽命平均才四十歲左右,十年苦讀寒窗,本來生育率就不高,嬰兒的存活率也不高,這種做法會大大耽誤國家人口的發展,一旦國家人口降低,國家就會陷入到危急,比如軍隊的人數不夠,朝廷的才人不夠用,總而言之就是人才的問題,只有量變才能產生質變,數量都上不去,哪來的質量呢?這也是男人為何地位高的原因,因為男性可以上戰場送命,可以去讀書科舉,冷兵器時代是極其殘酷的,說不好聽的,雖然也有先進的技術,但歸根還是拼的人的性命,女性自然是不能讓她們上戰場的,因為她們要生育,也不可能讓她們去讀書,因為她們要生育,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惡性迴圈,在今天看來就是惡性迴圈,但是在當時真的是無可奈何的做法,如果生育率降低甚至會有亡國的危機,尤其是戰亂時期,長到十歲的男子就趕緊結婚,老婆懷孕就馬上去參軍,這是時常發生的事情,不僅女人無奈,事實上很多男性也是逼不得已的。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不能讀書,比如大富大貴的人家裡,那女兒也真的是自己的掌上明珠,必須是從小培養,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其才華學識絲毫不會亞於男人,但是普通老百姓家裡就不會有這樣的待遇了,可妓院裡的妓女大多數都是有才的佳人,因為她們不會生育,所以沒有這種問題,而且古時候去妓院的人,大多都是文人墨客,很多也都是衝著妓女的才華去的,所以古時候的妓院,絕不僅僅是大家所想的那種妓女,哪怕是大唐盛世,再或者說是武則天時期,這可是一位女皇帝,對於女子應該是有照顧的吧!說實話,的確是有照顧了,比如把女子必須結婚的年齡放寬到十五歲到二十歲,武則天身邊也有女官,但是唐朝畢竟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只要國家強盛,各方面都會提高,因此唐朝的女性,有學識的自然是不少,如果不少唐朝的制度,恐怕也不會出現武則天這樣的女皇帝。
但是,一旦到了戰亂時期,女性就只能是如此才行,事實上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總歸還是古時候的各方面條件都不如今天,而且像大唐那樣的時期,縱觀世界歷史,又會有幾個大唐呢?好在生活在當下的我們,尤其是今天的女性,終於能夠擺脫戰亂,以及古時候的無可奈何,所以說,有時候我們也不能去一味地抨擊古代,把一些東西說的一文不值,因為那是當時的條件所限,也不要把過去,想象的多麼美好,哪怕是大唐盛世,因為過去再好,人都是向前走的。
-
8 # 這個歷史很正
“女子無才便是德”並不是字面意思中的女子沒有才華便是一種品德,它的真實意思是女子如果才藝不足,那麼一定就要有高尚的品德,也就是女子說女子可以無才,但不能沒有一個好的德行。
這其實是古代關於“德”“才”關係的認定,而古代認為德高於才。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一般比較底下,一直處於男人的附庸地位。這是基於當時社會的發展情況,人們的生活習慣所確定的。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古代處於一種父系男權社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男性掌握了生產資料。因此在與男性的競爭中,女性落入下風,最後只能依靠男性才能生活,不得不依靠與男性。
而男性控制女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思想上禁錮女性,使得女性按照男性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生活。
在中國古代禮制最為嚴苛的幾個時期,如宋、明、清等朝代,都在不同程度上禁錮了女性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在古代家裡來可客人時,女子是不允許上廳堂的。
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便是由於古代的“男耕女織”的生產生活當時所決定的,男子在外耕種,女子在家織布。在當時女子一般很少會出家門的,承擔著相夫教子的職責,而男人在外負責賺錢養家。女子沒有外出的機會,所以對於“才”這一項自然沒有硬性的要求。
而“德”為什麼在古代最受重視,這就要從古代的家庭觀念來說了。
古代往往都是以一個大家族的形式聚集在一起,而家族大,就意味著家庭成員多,因此男性外出時,就由女子持家了。古代判斷女子德行的標準之一就是使得家庭和睦。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代重視子孫後代的繁衍,所以為了確保後代血統純正,所以對於女子的生活作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就是古人對於德才關係的一種體現,那就是“德”高於“才”,喊出這句話也是希望女子能夠有一個好的德行。
現今社會,對於德、才關係也在發生變化,至於德才那個更為重要,也只有據理分析了。
-
9 # 心恬澹
“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公祭祁夫人文》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於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釋義」有兩個①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②女子如果沒有才學,就看她有沒有品德。
眉公就是明末文學家陳繼儒,他曾說過:“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陳眉公雲: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其實,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嚴格的來說,這句話並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繼儒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中。所以應是陳繼儒引錄“長者”輩所言。
“德重於才”是華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華人對於男性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
古代推崇儒家學說,故而“重德於才”。“男子有德便是才。”意思是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
“香九齡,能溫席。”——《三字經》
黃香因溫席孝順的美德,而聞名於天下,後來被舉薦為“孝廉”。
“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勸誡女子要以「德行」為主,並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或不能讀書識字。古代也有許多讀書識字的才女。如:班昭,蔡文姬,李清照……
華人古代是以男權為尊的社會, “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傳統的性別觀念,意為男性主導家外的事務,而女性負責家內的事情。
“家人之道,必須女主於內, 男主於外,然後家道乃立。 ”——《孔穎達疏》“男主外,女主內”是古代的持家之道。出於兩 性天然的特點,幼小的子女需要由母親來照 顧,這樣,出外謀生的任務就落在父親身上,作為父親的男性因而掌握了經濟權力。
在母系社會時期,由於人們群居而不知其父,所以女性處於主導地位,進入父系社會後,群婚現象瓦解,男性開始承擔起主要的角色,因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觀念。
因此,在古代普通百姓飲食起居都困難,如果能讓孩子唸書,也是讓男孩讀書識字,男該十年寒窗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女該即使讀書識字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因而,對於女該的才學並不是很看重,認為女子讀書無用。宦官世家的女該想要讀書識字也是可以讀書的。如:三國時期的甄宓,九歲時,喜讀書寫字,她哥哥笑她將來要當“女博士”。由此可見,古代人對於女性讀書識字是很輕視的。相比「才學」、「才能」,更注重女性的「婦德」。
"為婦之道,在女己見。幽閒貞靜,古人所羨。柔順溫恭,周旋室中。能和能肅,齊家睦族。二南風始,禮法備矣"。可見女子的「婦德」體現在「幽閒貞靜」、「柔順溫恭」,儒家學說認為家中的女子只有溫柔賢惠,家族才可以和睦。關於女子的溫順早在漢代,班昭就將其定為女子本身應有的品行,認為男女之間的差異也在於此。
"陰陽殊性,男女異形。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敬順之道,婦人之大禮也"。——班昭“男主外,女主內”向來就不重視女性的才學,而重視女性的“婦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
「女子無才便是德」中的“才”,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由於古代女性生活圈子比較窄,生活上諸多限制,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能,因此“才”就被狹義地理解成為不識字,不讀書。
-
10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我來簡單回答一下吧,我個人覺得古代女子有才可以,不能說古代每個女子都是文盲,女子無才便是德主要還是體現在性格上面,這說明女性要在丈夫面前要顯得謙卑,懂得忍讓。
古人認為女性代表著陰,在家庭關係上女子主內,男子主外,而在內方面女子要服從於丈夫。女性在古代意味著男人的附屬品,如果女性過於強勢,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對於男性是不可容忍的。更要是說女性過於漂亮,又過於外向,這會讓心懷不軌的男性有可趁之機,所以這個說法就一代一代就流傳下來了。
除此之外,這句話不僅僅也體現了古代封建社會對女子的歧視,還包含了父權制文化對男女的雙重價值標準和雙重道德標準。眾所周知,古代的三綱五常也是按這種思想來設立的,將女子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絡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從而造成了女子上千年間大都處於文盲狀態的現象,目的就是以此來確保男權的統治地位及對女子的壓迫與控制。
-
11 # 小編虎哥
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最早見於明朝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眉公”實際上就是明朝末年的陳繼儒,他曾說過:“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從陳繼儒的這段話願意看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一直被意無意被曲解了。句中說得很明白:女子能識文斷字、深明大義,當然是賢德,可見不排斥女人讀書、明理。只是女人如果識字多了,才學高深,可能沉迷於戲曲劇本、揮灑“文墨”於不正當的地方,這樣可能失去“控制”,反而不如不識字、少識字!
古人想表達的意思
在古代封建社會里,對男人與女人具有不同的“才德觀”,古代人一向看人是“德”重於“才”,一個男人如果才能稍微次一點,但是道德高尚的話,因為以“德”為本,故舍“才”取“德”,我們依然認為他是一個“有才”的人!
至於女性,古代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而重視她們的“婦德”,甚至擔心“才可妨德”,一旦能幹的女人出來主事,就叫“母雞司晨”,非祥瑞之兆。
即便一個女子真的有才,她也不能顯露、張揚自己的才能,必須看上去就像無才一樣,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她必須得讓丈夫來嶄露頭角,這是女子的謙卑之德。因此有“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被有意曲解成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也就是荒謬地將女性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絡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
-
12 # 深藍妖火
中國古代有句語,叫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歷來被現代社會廣泛批評,被認為是歧視女性的明證。
在古代,女性一般被認為是地位不平等。女人不能做官,不能考科舉,受到嚴苛的封建禮教束縛。這種制度,被視作是封建王朝對於女性的戕害。
但是,古代社會為什麼要對女子這麼苛刻,造成如此嚴重的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呢?
1.封建王朝的統治需要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於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原本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所出現的明清時期,也正是封建禮教最為鼎盛的時期。
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樣,中國古代,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時期。古代也有很長一段時間,社會上並沒有對女性存在那麼強的束縛。直到從南宋開始,隨著程朱理學的出現,很多束縛女性的制度開始出現。所謂的三從四德,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才被人們特別重視。
封建禮教之所以會如此歧視女性,對女性如此嚴苛。倒不是提出程朱理學的那幾位老夫子,多麼歧視女性,或是腦子有些拎不清。實際上,古人之所以希望嚴格束縛女性,完全是為了維持當時的社會穩定。
在古代的時候,生產力相對低下。擁有更強力量的男子,自然也就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在人類社會進入封建時期後,大都是由男人做官管理國家,由男人打仗。女人則是負責生育和操持內務,兩者分工不同。
這種分工,在今天來看,或許充滿了歧視性,但從當時的社會角度來看,卻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由於生理差別,男人往往更加身強力壯,從事生產勞動,或者參軍打仗,要比女性更加有優勢。而女性在生育教養方面的地位,又是男人無法替代的。
所以,古代人提出的禮教制度,從今人的角度來看,當然是非常無理和殘酷。但從古代社會的角度來看,卻對維持國家穩定,產生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2.生育是一個民族存亡的大事
除了維持社會的穩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考慮,那就是人口問題。
在古代社會,女性分擔生育教養的社會責任。這個任務,是男性無法去替代的。而且,就目前的科學發展來看,好像就算再發展兩百年,男人還是不能替女人生孩子。
這個社會責任,必須也只能由女性來承擔。
而人口問題,在古代社會,歷來都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古代生產力有限,想要國家強大,唯一的渠道,就是多生孩子,透過各種途徑增加人口。人口多了,納稅就更多,邊防打仗實力也更強。
相反,如果今天一些被人們廣泛認可的思想,拿到古代的話,一旦氾濫開來,是真的有可能導致國家和民族滅亡的!比如說所謂的丁克思想,這種思想在今天非常正常,大家都覺得是個人自己的事情。但問題是,如果拿到古代的話,古代本來生育力就低下,醫療條件更是很差,平均每對夫妻生四個孩子,大概能勉強保證社會總人口不減少。
如果女性的自由思潮再突然覺醒,忽然很多女性都拒絕生孩子了。那接下來,這個國家和民族,大概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出於這方面的考慮,封建禮教才會想要嚴格將女性束縛起來。
3。這句話的本義,其實更在於正德
誠然,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在今人看來,是對女子的很大侮辱。但是在古代,其實有另一重更重要的意義。
品德比才行更重要。
相較於才學,古人更看重女子的品德,這才是這句話真正的本意。因為女子在古代社會,主要承擔生育教養的責任。如果女子品德不夠好,確實很容易對下一代造成惡劣的影響。
相較於現代社會而言,古代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科技也極為落後,資訊更是傳遞緩慢。封建統治者選擇傳統禮教,加強對人民的束縛,也就不甚意外了。我們實在不能要求,古代社會也來一場性解放運動。因為從當時的社會角度來看,那不是進步,而是倒退。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入現代社會後,女性早已不再受這些封建觀念束縛。今天要是再有歧視婦女的現象,我們也絕不接受。新時代的女性,和男性沒有什麼區別,大家地位都一樣,共同哺育家庭,共同承擔社會責任。
-
13 # 本昌談歷史
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古訓是對女性的精闢總結。
古代夫妻在工作上是有明確分工的,男主外,女主內。作為一個女人只要幹好家務就夠了,什麼碾米丶做飯;餵雞丶掃地等無需什麼才能就會幹好。這是“女子無才”的意思。一句話,女子主內,需做的事務不用才學就能幹好,那麼女子需什麼呢?需要的“便是德”。“便是德”意思就是,女人只要有德就行,對丈夫順從,對公婆孝敬,對長輩尊重,對同輩互敬,對晚輩慈愛,就是一個好女人。這就是"便是德"的含義。
就今天來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也很使用,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有些女人沒有才能,又好吃懶做,以致不顧廉恥去賣淫,汙染了社會風氣。反過來說,這些無才的女子,如果有道德修養的話,絕不會去做不知羞恥的"小姐”。所以,今天我們更應該記住"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以史為鑑。
-
14 # 中國歷史研究所
雖然說在古代一直都是以男權為主,但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到清的時候才有這個說法的,這句話的出處就是在清朝的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經過宋朝對於儒學的禁錮,更加的使女性地位進一步的降低,
當然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女子不能沒有才,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子有才,但是不要外露,這裡的無是一個動詞,不顯露外露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女子有才,但是不要外露。其實在古代女性還是有很多的才女的,比如說李清照,蔡文姬,上官婉兒等等。
不過對於這句話的解釋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的,比如說還有是提醒女人要以德行為主,而不是說女人不能有才華,不能有才幹。
當然這句話按照現在的意思來說就是說女子不能有才,女子沒有才那就是有德。對於這句話我們肯定是不能認同的。
其實在這句話的前面還有一句: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兩句話其實都在強調一個德,其實自古以來華人最講究的還是德,其次才是才,到現在來說依然還是一樣的,如果無德即使有再大的才華,那也是社會的敗類,但是如果有德,即使才華一般,但是依然還是能夠得到很多人的尊重。
-
15 # 山清水秀67918610308
古人云,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蓋以男子之有德者,或兼有才,而女子之有才者,未必有德。雖然如此說,有才女子,豈反不如愚婦人?周之邑姜序於十亂,惟其才也。如唐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皆才華出眾,才何必為女子累,蓋因持才妄作,使人嘆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炫其才,是即德也。然女子之炫才,猶如炫色,炫色易招至好色之徒,一旦失足必遺不賢之名於世。故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說。圖片來自網路。
-
16 # 燕遊天下
本意是女子不在老公面前顯露,表現謙卑、柔順。但後被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大男子主義扭曲,認為女子老實在家,相夫教子就行了。
-
17 # 史觀菌
在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什麼原因?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出處“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產生於明末,其實,從漢代的班昭開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便已經萌芽。在班昭的《女誡》中曾說:“婦德不必明才絕異也”,這句話的意思與“女子無才便是德”較為相近。但這種思想的由來也有人說在宋朝的時候就有了出現。因為宋代的理學提倡“存天理,滅人慾”,而後為了加強統治階級對民眾的控制,依舊實行了“愚民政策”,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在這個時候變得更看重德行。
對於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還有上一句,是出自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的:“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意思是:女子有才能,但不在丈夫面前顯露,而是表現得謙卑,柔順,這才是女子的德行所在。丈夫不能因為妻子對你的尊重,而極盡霸權、失於尊重,這時候應體現男子情懷、互相扶持的關懷。
這裡主要闡述的是內在的德行修養和外在的能力培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一個人應該注重內在的德行修養,才叫“有德便有才”。如果外在的能力有了,而失去了內在的德行,那最終給人的感覺也會是不靠譜的,更不能因為自己的才能出眾而驕傲自滿,恃才傲物。所以謙卑,柔順才是最好的,這才叫“無才便是德”。
回過頭來,再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候,通常會不假思索的想到:女子沒有才華便是一種品德,那女子有才呢?女子有才就不是德了嗎?如果你也是這麼理解的,說明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錯解了“無才”這個關鍵詞“無”的真實含義。
“無”字其實是動詞,跟“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一樣,換句話說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就好比古人常常說的“無物”、“無我”,“無物”不是世上沒有萬物,而是在被萬物包裹中,內心沒有一點障礙,“無我”也是如此,“無我”不是代表真的沒有我,而是對於個人的得到或失去不會很在意。所以,“無才”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了,不是沒有,而是“不顯露”的意思。
除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誤解,還有一個經常被拿來跟身邊朋友調侃,且被誤解的名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那這句話又是怎麼被誤解了呢?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是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因為論語的這句話,所以到現在時常被用來對女性的歧視。而事實並不是大眾理解的那樣,我們要知道孔子一貫的思想是主張:平等、仁愛,愛人如己。況且在自己推崇的詩經《關雎》裡:“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歌頌了當時的男女平等以及對自由愛情的謳歌。所以,這句話用來理解歧視女性不僅與孔子的思想不符合,也可能與當時的社會現象不太符合。
那話中的“女子”又怎麼解釋呢?如果對《論語》有一定研究的,不難發現論語裡面大多用到的句式多為對偶式。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如果看懂了語法,可以清楚的瞭解“女子”和“小人”其實是相近的意思。在華人的觀念中,“人之陽曰男,人之陰曰女”,這裡的“女”指的是形容詞“陰性的”,而“女子”則是“內心陰險狡詐的人”,所以這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說的是“與內心陰險狡詐的人是相處起來是很難的”。瞭解完“無才”“女子”之後,是不是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那在古代培養一個飽讀詩書的才女也可以給家裡帶來榮譽,為什麼還要女子無才呢?1、 女子無才不易移性情
在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寶玉閒極無聊發悶,下人茗煙為了討好他,從外面買了《西廂記》等閒書給寶玉看,寶玉如獲至寶,偷看時被黛玉撞見,沒想到兩人卻共賞西廂記,黛玉將十六出書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心內還默默記誦。一不留神,就在酒席上說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的詩句。這時候被寶釵發現了,寶釵到瀟湘館教育黛玉:女子應以針黹的事為主,不可看這類閒書,以免移了性情。而書中第二回也介紹了,林如海“夫妻無子,故愛(黛玉)如珍寶。且又見他聰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讀書識得了幾個字,不過假充養子之意,聊解膝下荒涼之嘆”。在這段話裡也能看的出來,哪怕鐘鳴鼎食,五代列侯的林家,其實不一定認為女孩子就一定要讀書,讀書儼然成為了男生該做的事情,之所以讓黛玉學習讀書,也不過是將她當成男孩子在養而已。
2、女子無才不容易遭受人生的大起大落
我們都知道李清照是歷史上難得的女詞人,而宋朝重文輕武,因此迎來了文化的大繁榮。李清照正是趕上了這次的文化浪潮,之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創造了許多著名的佳作。“靖康之恥”導致北宋滅亡,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南京病逝,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遭受人生鉅變,於是李清照在晚年聽到“才藻非女子事也”,才深知無才的好處。
3、女子無才容易相夫教子
在《易經》裡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中乾為男性、坤為女性,因此這個“坤”就代表女性,這是把女性比喻成大地。是讓女子像大地一樣,默默無聞的滋養著自然萬物。
所以女子的“無才”可以用來相夫教子,雖然看起來並沒有男子建功立業的偉大,但是女子的平凡以及默默付出,可以將一批批優秀的學子培育出來為國家效力,從而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女子才能成為男人的附屬品“女子無才便是德”中的“才”果解釋成為透過讀書得到的才能的話,那麼她的“德”就是“以夫為綱”。
讀書能使人的認識到廣闊的世界,讓人能跳出自己的思想,更能認識到身處的社會的弊端與禁錮,這樣便容易與社會倫理綱常做鬥爭,從而使得女子難以掌握,這樣的情況不符合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與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
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常常被認為是傳宗接代的機器,但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文化教育程度高的國家地區生育率很低,例如日本、瑞典等國家,人口出生率很低、甚至停止,而這些國家的整體受教育很高,女子也包括其中。文化越高,自我意識越強,女子越來越注重個人權利與發展,經濟上獨立,思想上獨立,這樣的情況是不符合古代傳統文化的社會,想一想,在古代女子不能為丈夫傳宗接代不僅是一個家庭關心的事,更關乎國家根本,比如統治階級的皇族,他們的老婆也就是皇后、皇貴妃、貴妃之類的,不能生育很大程度上就被廢掉,地位很低,難以立足後宮。
綜上所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受古代傳統文化的影響,這是古代統治者愚民思想的體現和需要,更是古代男尊女卑的體現。
-
18 # 皮叫獸說古
大家好,我是老四,今天說一下在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話題。
女子的德以前是封建社會,因此,女性的地位比較低,不像現在,都是男女平等,有的家庭還比較重視女孩,這麼多年來,女性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實,這句話主要的含義,並沒有任何貶低女性。
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以品德為主是最重要的。有的小夥伴曲解這句話,可能會理解為女性沒有才華。不想女孩讀書,女孩好好待在家裡面,守婦道就行。這些都是理解錯誤。
以前女子的地位也是比較低,因為古代畢竟是封建社會,很不開明。所以老祖宗認為,德是很重要的,婦女的品德就是守婦道,當然了,有才華想讀書,家庭條件允許就去讀書。但是一切的前提在於,一個德字。
男性的德在於不要發酒瘋,不要去妓院,安分守己,在外面好好的拼搏,老老實實。女性的德在於遵守婦道,相夫教子。
老祖宗很看重一個德字,他們認為這是做人的根基。
在才字和德字兩者,古人認為德最重要,如果一棵大樹連根基都是壞的,上面長得怎麼翠綠,怎麼漂亮都沒用,最終肯定會倒下來,成了一顆空心的大樹,外面好看,裡面是空空的。
女子的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裡面的才除了才華,讀書之類的含義,還有一個才能的含義。
現代和古代最明顯的一個區別就是資訊的傳播速度,有了網際網路,有了4G,不久的將來普遍會用上5G,因此訊息越來越多,網上交朋友,學習都會非常方便。
可是現代的一切,古代都沒有啊,所以當時的人們還是比較枯燥無味的,大多數所謂的才子才女,只能吟詩作詞去打發時間。
古代的才也是才華的才,但是這個才,大多數還是吟詩作詞的意思。吟詩作詞在一些古代人看來,是沒有太大的作用的,所以,這個女子無才便是德,他們希望德的一個重要性,做好分內事,而不是整天吟詩作詞。
男子有德便是才上面這句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上一句。也是充分表達了古人對於德的一個重視。
男子在外打拼,遵循有德的本心。男子的德,老實本分,不亂花錢,不去妓院,不賭錢。這就是男子的德。
在明清時代,一些妓院女性甚至還吟詩作詞,一些當時的學者認為這是有傷風化。他們認為這些風花雪月的女性,滿口詩詞,非常不識大體。寧願女子做個老實的良家婦女,彆嘴巴說著高大上的詩詞,背地裡卻在妓院做起這些勾當。
其實解釋有很多,大家可以結合上面舉的例子和老四自己的看法,去解讀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
老四講歷史,每天更新有趣的歷史。
-
19 # 張望鹽井
這句話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也是歷史上有關人物的隨便一說。為什麼至今還在流傳,當然也有它的邏輯道理。
過去的女子,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教育就是“三從四德”,“三從四德”是約束婦女行為的準則和道德規範。
女孩子在沒有出嫁之前,要聽從父輩的教誨和安排,不能反駁和違抗父命;出嫁之後要服從夫君的指揮和訓導,一同持家執業,經營家庭;丈夫不幸去世,要輔助子女,以子女為中心,不要一天到晚就想重新嫁人。
過去的女子還挺為難的。
但也有很多叛逆的女人,她們聽從了“壞人”的教唆,或者上了學,識了字,讀了許多“毒書”“淫書”,公然挑戰“三從四德”。有些女孩違抗父命,私定終生;有的在婚姻持續期間,外尋相好;還有的在丈夫去世後立馬嫁人。
所以古人一聲嘆息:“女子無才便是德”呀。
大家可能知道了其中緣由,但我還是要扯兩句題外的話:“女子無才便是德”,從發明這句話的時候一直到現在,從來就沒有應驗過。潘金蓮大字不識一個,照樣毒殺親夫。讓女子獲取知識,有良好的教育,能夠辨別是非,才是真正的“德”。
-
20 # 汕尾老劉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意思:舊道德規範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的真正意思是:女子有才能,但不在丈夫面前顯露,而是表現得謙卑,柔順,這才是女子的德行所在。丈夫不能因為妻子對你的尊重,而極盡霸權,失於尊重,應體現男子情懷,互相扶持關懷。
回覆列表
在古代,男人有才就會被描述為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進而揚名四方。而女子有才便會被認為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甚至清初學士張岱曾總結說:“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那麼古人為什麼都一致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呢?難道家裡培養出一個飽讀詩書,才華超群的大才女不是一件光耀門楣的事情嗎?其實不然,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有原因,具體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女子有才易不貞。女人一旦有了才後,就會像男人一樣衍生出更高的追求,性格也會衝破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的解放。最出名的當屬唐朝的女子,唐代最出名的才女魚玄機和李冶從小就文才極高,在年幼時就能即興賦詩,長大後卻因為各種原因,成為風流成性,香豔灑脫的女道士,她們與各色文人墨客交往,很難從一而終。
此外在宋朝時期,秦淮河畔的才女皆出自青樓,這些才女都在琴棋書畫,吟詩作對上有很高的造詣,成為當時娼妓的一大特色,這也無形中給才女二字抹了黑。
為此明末的陳繼儒曾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第二點:女子有才命途多舛。歷史上的才女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很多命運都很悽慘。東漢末年的才女蔡文姬,先嫁給衛仲道,衛仲道死後又趕上匈奴入侵,被擄走後與匈奴左賢王結成夫妻,度過了12年光陰,併為左賢王生育了2個孩子,後來曹操於心不忍,將其贖回,把他嫁給董祀為妻,蔡文姬雖然回到了故鄉,但親生兒子卻在塞外,每天牽腸掛肚,但又無可奈何,可謂命運悽楚。
宋代的第一才女李清照,生與書香門第,從小飽讀詩書,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兩情相悅,但不久金兵入侵,趙明誠在逃難途中身亡,李清照流落南方,最終在悽風苦雨中孤獨終老。
第三點:統治階層的需要。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於明朝時期,也是隨著統治階層的需要而誕生的。古代的才女像唐朝的時期的上官婉兒,依靠才能和才華步步攀升,最終玩弄權術,霍亂朝綱。一代女皇武則天也因為才能超群,最終顛覆了男權社會的統治,差點覆滅了李唐王朝,並用自身的成就證實了女人也是可以享有天下的,這些在統治階層眼中都是不可接受的。
此外,女人因為有才掌控權力後,孃家肯定會隨著富貴,但權力衰落後,最倒黴的也是孃家人,比如呂雉死後,諸呂就立刻遭到清算,全部被誅滅。所以無論是哪種原因,在古代女子只有在家從父,出嫁從夫,伺候公婆,相夫教子,才是分內事,是最好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