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讀史之樂
-
22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為什麼古代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還有一句話就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古代社會從母系時代到封建時代男權主義的變化。到了封建社會的男權主義,男子的權利是高於女子的,女子是為男子所服務的。古人認為女子可以有才,但她不能顯露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她必須得讓丈夫來顯露才能,因為他是陽性的;而女子呢,她是陰性的,她是謙卑又有德能的,所以她不輕易地顯露才能,必須看上去就像無才一樣,那是她的德行。這叫什麼?這叫婦德,謙卑之德。這種畸形的想法促使古人寧願提倡女子無才無德,可以參考古代的科舉制度,女子可以讀書,但不可能憑此考取功名。
2.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義的老話!這句老話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還包含了父權、男權制文化對男女兩性的雙重價值標準和雙重道德標準。古代女子只要懂得三從四德就可以了(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其他的不需要懂。
3.這是封建社會控制與壓迫女性的一種手段:將女性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絡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從而造成了中國女性上千年間"女憧憧,婦空空"的狀態。無論是未婚女子還是出嫁婦人,大都不知不識,頭腦空空,懵懵懂懂--以此來確保男權中心主義的統治地位及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
結語:歷史上,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傳說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感動而與之私奔;蔡文姬雖才學豐富,卻感情複雜繾綣,結果三易其夫;杜麗娘、崔鶯鶯因知文斷字,看了一些文學"雜書",愈發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動,將對封建倫常的反叛付諸行動等等。所以,上千年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一直遭到剝奪,目的就是為了將女性塑造為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封建禮教的奴隸。好在文明開放的現代社會,鄙棄了這種畸形的封建思想,男女平等,女性撐起了半邊天。
-
23 # 慧敏吖丫
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老婆事事以他為主,全心全意的伺候他們一家人啊不得有任何抱怨,如果一個女人有才能的話,會有自己的思想,而且獨立一點。
-
24 # 不花錢降溫
那時候是男人的幸福時光,就不會有人叨叨個沒完沒了。
實際上,史書記載的女人,基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
事實勝於雄辯。
-
25 # 使用者蕃
反映古時候對女人的才能沒有多高的要求,但是要求女人若無才,你得有德,要是既無才又無德,那就一無是處,不太好了。
回覆列表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標準,是對女性的束縛。對於“無才”的解釋,一種是沒有文化,一種是有文化,但不顯露出來。兩種解釋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中國古代封建思想的產物。
古代中國是男權社會,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是官方推崇的治國思想,所謂“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父、夫是主導。作為女子,在家庭、社會中是永遠的配角,從屬於男性,沒有獨立的人格,因此就沒有自己的事業、理想。
在傳統的儒家倫理的宣傳教育下,對於女性的要求便是“無才”,還美其名曰這就是“德”,反之,有才就是無德。在封建士大夫們眼中,女性沒有文化知識更利於控制,有利於鞏固男性的特權地位,這種“無才便是德”的教育與統治者的愚民政策如出一轍,是套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鎖。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女性開始反思壓抑女性的倫理道德。清代一位女詩人寫到“人生德與才,兼備方為善。獨至評閨材,持論恆相反。有德才可賅,有才德反損。無非亦無儀,動援古訓典。我意頗不然,此論殊褊淺。”
從當時女性的視角看,他們對這種說法也是不贊成的。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並不是對女性的讚揚,而是對女性的歧視,更是腐朽落後的封建思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