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蕭弋
-
2 # 壹指流年
天下承平之時,想要出人頭地,就得按照既有的規矩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往上升。但亂世的時候,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還沒建立,各諸侯之間為了存活,也爭相招賢納士,這時,只要你有本事,就能快速的出人頭地,所以,這個時期,各個英雄好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
3 # 南城格格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
1.三國時期,屬於漢人平定亂世、群雄割據的時代,漢人著重記載了這段時代的歷史!而關於五胡亂華,屬於少數民族統治時代,漢人處於被壓迫的狀態,自然不希望遺留那段“苦難歷史”!
2.三國是自秦朝大統一之後,第一個長期割據的時代。
3.《三國演義》的宣傳。
三國英雄輩出,無數英雄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而關羽的義,諸葛亮的忠都是民間宣傳的樣本,尤其是二人是悲情英雄,就更加能讓人懷戀。《三國演義》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融合了眾多的故事,最終成為一部名著
-
4 # 洹水之上2020
亂世出英雄!
春秋戰國,亂,湧現了諸子百家;
秦末,亂,湧現了項羽,劉邦,韓信等諸多英雄;
漢末,三國群雄逐鹿;
西晉末年,多是少數民族英雄領風騷;
隋末,李世民為首隋唐英雄;
唐末,黃巢,朱溫,李克用父子等;
宋末,文天祥一片丹心;
明末,李自成,吳三桂,鄭成功等,
清末,梁啟超,孫中山等
-
5 # 輕蘿拂行衣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古人云,亂世出英雄
三國曆史背景是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亂世之中,為了生存或者統一,實現安居樂業的目的而不得不扛起英雄的大旗。
二是文以載道,歌以詠志
不可否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文化傳播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在古代沒有現代文化傳播速度如此廣的時候,書本的作用起到一個很好的載體。
三是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三十六計在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更加會吸引我們沉浸其中,進而多多研究,越是如此,人民越是會覺得那個年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綜上,個人認為之所以我們會以為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主要是文化背景及其引人入勝的情節把我們帶入其中,對於我們認可的英雄人物我們總會多多的關注,所以會認為這個年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
其實,我個人認為還是傳播速度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文化傳播的侵入是最可怕的,因為他是潤物細無聲的。又想起現在的韓流和美國的大兵及日本的動漫,對現代的小孩總是頭疼,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記得三國那個精彩的歷史。
-
6 # 隔壁有戲
中國一條黃河,一條長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黃河混濁激昂,所以北方的漢子雄壯剽悍;長江涓涓不壅,所以南方的才子羽扇綸巾。
秦漢雄據函谷關,逐鹿中原,漢末的主要戰場在黃河流域。由曹魏統一後,戰場南下荊襄,赤壁大財,才形成孫吳與劉蜀聯盟,共抗曹魏的三國鼎立。
驕兵多北方悍將,俊傑多南方謀士。這是中國歷史上長期的南北戰爭,因此更凸現英雄輩出。
另外,《三國演義》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太大,把三國的關羽,諸葛亮都神格化了,因此同一時期的對手或者朋友也自然不凡。
因此凸現三國的文化。
細讀歷史我們還能發現不同時代都是英雄輩出。
-
7 # 連環畫世界
亂世出英雄。正是因為特定的歷史背景。國家常年戰亂,經濟蕭條,人們民不聊生。為英雄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他們追求權利、民心、政治地位。為此可以舍家、捨命。
而在和平時期。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發生了變化。他們追求的是更高的生活品質。安居樂業。不會為了爭取權利和地位而拼命。和平時期各個行業的大佬,有可能就是戰亂時期的英雄。總之,時事造英雄。
-
8 # 未來世界的一角
首先第一點,就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巨大宣傳作用。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體會可能不深,但是在這部小說問世之前,老百姓也僅僅是流傳著幾個最著名人物的事蹟而已。例如四大美人中的貂蟬、劉關張結義、關羽的幾個事蹟、曹操的事蹟、有關赤壁之戰的事蹟、諸葛亮的事蹟等等。這些事蹟實際上並不一定比隋唐時、秦末或者春秋時的著名人物事蹟流傳更廣更深。但一部三國演義很全面的寫出了(甚至是虛構出了)三國的全貌。千萬不能低估了這本被列為“四大名著”的讀物的作用,畢竟在日本韓國都是知名度排第一的中國書籍。真正讓我們記住這段歷史的是那些人物不假,但這些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95%拜這本小說所賜。如果不是這本小說,三國時期的人物其實是十分模糊的形象。我通讀了前四史、左傳、戰國策等等,三國演義更是快背過了,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如果只是史料,《三國志》中人物描述的生動程度其實遠遠不如《史記》和《漢書》。《三國演義》無論是對情節還是人物性格,都有非常大成分的自我理解,甚至是顛倒黑白。在世人眼中,這“栩栩如生”的諸多形象,其實可以說很多是根本不存在的。有種說法是相對於春秋戰國以及秦末時的著名人物,三國時期就相當於小學生對大學生。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從正史來推測,除曹操、孫策、孫權、劉備、周瑜、荀彧、諸葛亮、司馬懿等少數幾個人以外,絕大多數人確實並不具備與前代名人相提並論的水平。演義的誇大對後人的印象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諸葛亮,其實應該算是一位純政治型的人才,水平也不及蕭何。關羽從治軍能力上,不說白起、王翦,即便與廉頗、趙奢等也相差甚遠。趙雲更不必說,最多是個朱亥式的人物。郭嘉、程昱等等,可能還不及范增的一半水平……
其次,局面的特殊性。當時正值中華大地又一次長久治世——漢朝的末期,從人口總數上來說,與前代都不可同日而語。同時地方勢力的數量也是前所未有的多,比如週末,勢力根源都是王朝分封的諸侯國;秦末,項羽的實力一枝獨秀,而後劉邦漸起;西漢末,除劉秀以外,也只有隗囂、公孫述、以及前期的赤眉等等少數軍團可以稱得上雄踞一時。而且,這三個亂世的勢力領軍人物,很多都有非常明顯的歷史背景,也就是講資歷的。比如週末,不是諸侯嫡傳,幾乎絕不可能有所作為,像齊國田氏以及三晉,也是做了長時間的大官之後,加上種種原因,才得以有國;秦末項氏打著楚懷王的旗號,對收羅民心幫助巨大,劉邦也是被封到蜀漢之後才有了資本;劉秀就更不用說。但東漢末,無論任何人,基本上靠自己的各方面實力,都可能在某地發跡並強大起來。袁紹依靠家族世代高官,輕易取得了河北,曹操逃難到青州,不費太多力氣就組建成了自己的根基力量,孫氏僅僅借兵五千,便橫掃江東,立以為家,劉焉相信算命,認為益州有天子氣,竟直接從幽州遠赴蜀漢……可以說隨便拿出任何一人,都沒有像樣的資歷,這放在以前幾乎是絕對不可能有所建樹的。這種又亂又不講身份的時代,就給了無數普通人無數的機會。
再次,時間長。廣義的三國時期,其實從184年就開始了初期的地方割據,一直到晉統一,前後幾乎一百年。秦末紛爭時間很短自不用說,像後世的五代十國時期,也只有五十多年。週末亂世雖久,第一人口基數很小,第二受制於普通百姓無出頭之日。
所以,看事情應該更加客觀冷靜,更全面的瞭解史料,才能推斷出更接近事實的情況。等你通讀完前代的正史,你應該也會有很深刻的感覺的。小說這東西,本身就不擔負治學責任,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吸引讀者,所以如果以探究史實為目的,應該盡力撇去那些明顯虛構或帶有感情色彩的成分。
-
9 # 大話國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盡英雄。確然三國是一個令人心馳嚮往的時代。然而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這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首先,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就要先看一看當時的社會了。古語說的好,時勢造英雄,沒有一定的時代,怎麼能造就一定的英雄呢!三國從東漢末年來。東漢末年,國家動盪,神器顛覆,皇家威嚴不復存在。黃巾起義,諸侯勤王,龍蛇並起,天下大亂。舊的制度出現問題,新的制度還未建立,在新舊制度銜接的過程中,一些在舊制度中有本領而不得志的人就顯露了頭角,於是就出現了大批英雄。
其次,英雄的出現,還應該從家庭地位入手,試看當時的英雄——劉備、曹操、孫權等一系列人物,哪一個不是熟讀兵法的名門之後。看看他們的出身,每一個都是官家子弟,或是當時有權,又或是曾經顯赫。那麼他們的崛起只是時機的問題,所以在三國中會湧現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
此外,除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家庭地位外,還有個人素養。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事,這句話很好的印證在了這裡。比如,袁紹與曹操,皆乃權貴之後,但曹操的個人素養要遠遠高於袁紹,故後人不將袁紹列為英雄。
最後,就是當時的英雄很有胸懷。正所謂英雄惜英雄,當彼此心中都認為對方是英雄時,哪怕是敵人都會敬佩三分,替他宣揚英雄事蹟。
所以,三國時期會呈現出英雄輩出的狀態!
-
10 # 近代史觀察達人
1、亂世給英雄的舞臺大、職位多。就好比七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和一個統一政權,前七個諸侯因為是防禦加進攻每人可能需要十個將軍,後一個集團內部環境相對穩定可能一共需要四十個將軍用於被動防守(這只是打比方不要認真數字)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一個時代有一百個可以做將軍的人,在亂世就會有七十個人留名,而在和平年代你只會認識四十個,從表面上看,亂世的英雄似乎多了三十個,但不要忘了,可以做將軍的人其實是等值的,但在不同的時代裡,所有的機會也不一樣。
2、人才進步比較快,有戰爭就有犧牲,前赴後繼,那麼在同樣的時間內空缺出來的職位相對也會多,還是那個道理,職位越多,上這個舞臺的人越多,就算同比率的情況,出的英雄自然也多一點。
3、古人云:“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試想生活在一個唯武力為尊的冷兵器時代裡,還是戰亂年代,基於求生本能,是不是練武的人就會多一點。這和太平盛世的那種安全感是截然不同的。
4、學成文武藝 貨與帝王家,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時各路州牧高度自治,為了提升自身戰鬥力,必定要網羅人才,有需求就有市場。在中國人出人頭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價值觀裡,自然會去學習當世有用的學問,以求成就功名。
以上都是臣,都是人才。還不能算真正的英雄。
-
11 # 濤哥聊趣史
有句話說的好,叫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三國時候正是國家動亂時期,各地,各個實力都在收攏有才能的人才,各個人才,他們有的貪汙,有的小氣,有逃犯,有舊時勢利,不論是有缺點的,沒缺點的,只有他們有才華,有能力,就可能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光輝的一頁,放到和平時期應該不可能吧,再有就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傳播,做為中國四大名著,影響力也是極大的,不論懂不懂歷史,對於三國,無論小孩,還是大人,有文化,無文化的,可能都會說出幾個三國人物,這就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
-
12 # 我本逍遙客
也不用說什麼亂世出英雄之類的話。在那個歷史背景下那個年代兵荒馬亂。文臣武將各顯其能,既施展自己的文治武功,也是為自己求一個好的生活。不光是三國時期,楚漢爭霸中,隋唐時代,北宋末年,元末明初都有各路英雄爭霸天下的出現。
-
13 # 天賜龍兒
時勢造英雄罷了,那些梟雄們,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即使有野心,也未必有那樣的機會。而戰亂年代就不同了,這些本身就具備一定實力和理想的人,順勢而起,拉起隊伍,逐漸成為一方諸侯。當然了,能成為大英雄的還是那三位。
-
14 # 沒辦法就這樣黑
三國曆史一般分廣義上的三國時期和狹義上的三國時期。廣義三國具體指:東漢末年也就是從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公元184年)到西晉滅吳統一天下(公元280年)這大約100年時間。狹義三國是指: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曹丕篡漢到咸寧六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天下這60年時間。根據作者提問內容應該是指廣義的三國時期。廣義三國時期還是簡稱三國。在這個時間可謂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燦爛無比。是多少後的文人墨客,武人偶像的時代。其原因可能三點:第一、強漢遺風,第二、時代鑄造,第三、後世敬仰。第一、強漢遺風。漢朝歷經四百年西漢、東漢。國力強盛,名將迭出、統治者文治武功。從漢高祖劉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開始奠定漢朝基礎,後面的平叛英布之亂,南越之戰到漢文帝平楚國之亂,再到景帝平定七國 再就是漢武帝三徵匈奴 平定大宛 烏孫 朝鮮 安南 到西漢末年漢光武帝與豪強農民軍之間的戰爭 建立東漢帝國 再到明帝 大戰北匈奴 到西羌之亂,漢朝及基本沒有完全脫離戰爭。每個時代都有代表的優秀的將領:韓信,周亞夫,衛青,霍去病,李廣,鄧禹,竇固,竇憲,陳湯,馬援等等、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都是耀眼的名將,整個漢朝尚武精神完整保留下來。因其繁榮期文化也被很好的繼承和發揚。在此基礎下,出現名將迭出,謀士如雲的情況也就不為所奇了(後世的隋唐時期也和其相似)。第二、時代鑄造。公元184年,也就是東漢中平元年黃巾起義開始,大漢開始了破碎。不久董卓以三國軍閥第一登上歷史舞臺。隨後就是東漢士族形成的十八諸侯軍閥聯盟到最後的三國鼎足。在這個中央政權沒落,群雄並起的戰爭時代,而滿腹經綸的謀士以及勇猛無比將領在這個亂世都想以命立於世、以才立於名的大展身手一下。他們所在這個時代進行的一場場高水平的謀略戰,一場場以弱勝強戰,和一場場大規模野戰等精彩傳世戰爭及謀略, 都將這些都受益於強漢朝時期文化薰陶的將領和謀士為世人呈現來。鑄造出來。第三、後世敬仰。如果說三國得後世廣泛喜歡和得知的話。其功績莫過於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該著作以小說方式,敘述整個廣義的三國時代歷史。當然畢竟是小說。很多和實際事件有出入。但是不妨礙後世對它的喜愛,他把關羽的忠,諸葛亮的智,曹操的謀,呂布的勇。展現的淋漓盡致。讓人身臨其境,熱血膨脹,裡面計謀,讓人敬佩萬分。諸多歷史典故讓人蕩氣迴腸。提高了三國在中華歷史中的地位。也側面提升了三國時期英雄們的知名度。總上所述:之所以英雄輩出是因為強漢留下的尚武精神。在一個動亂的年代進行一場高智慧的經典的戰爭和謀略,給後用演義的方式儲存下來。繼續傳立於後世。
-
15 # 紅鬍子老王
時勢造英雄,其實任何時候都不缺英雄,只是在和平時代,勇武攻殺,戰陣謀略很少派的上用場。具備這樣能力之人此時是默默無聞的,無法被展示出來能力,很多亂世的英雄出場之時社會地位都不高。三國時代是數百年大一統時代的終結,特別是初期,英雄呈井噴之勢,然而到了晚期,人才凋零的原因也是長久無法統一,戰場絞肉機絞殺了太多英雄,翻雲覆雨人物的離場,必然造成平靜而統一的局面。
-
16 # 閒談空談
亂世出英雄,像諸子百家出於春秋戰國。在亂世中想要生存下去,就要求新求變,而這些都需要智者,只有英雄才能發現智者,獲得亂世中的真正財富,贏得生存的機會。墨守陳規只能被動挨打,最後走向毀滅。
-
17 # 歷史名人物
三國演義共120回。事實上是東漢末年,一段群雄並起,天下逐鹿,各路名臣武將或智謀,或武藝的碰撞,直到三分歸晉。
同時,歷史上的三國,是公元220-280年,從黃巾之亂184年開始,到280年共97年,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其中前37年花了71%篇幅,平均每年佔有約2%筆墨描寫事件,刻畫人物。後60年只有29%篇幅,平均每年佔有的篇幅只有0.5%前期後期相差約4倍。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如果不是亂世,太平盛世是沒有英雄和梟雄可言的只有在亂世才會出現這類人,英雄只有在亂世中才能呼風喚雨,將自己一身才幹充分發揮,而不會受到什麼太大的限制,盛世里人們往往都很安逸,不肯創新,不要新事物,接受能力弱,因為他活得很好,所以是真英雄就應該出現在亂世,也只有亂世中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亂世求生存,承平時期,治世求穩定。天下大亂,各路英豪紛紛自立為主,任何勢力都會以生存為第一要務,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曹、孫、劉三家,各自實力的問題都不少,譬如放蕩不羈的鬼才郭嘉、酷吏法正、貪財自私的潘璋等等。只不過自身才華橫溢,讓各自的君主裝看不見罷了。
在生存發展的前提下,什麼規矩制度,貴族階級都會被打亂重組,明主看的,是你有沒有才華,能為自己勢力的發展壯大起到什麼作用,所以,不少在現在看來性格有缺陷的人物可以得到賞識,並出任一方大員。
以曹操的仕途生涯為例。即便家族背景深厚,按說仕途應該一帆風順,但由於性格鋒芒畢露,官場上始終混不開。曹操剛剛出仕就就任洛陽北部尉,起點可以說還是很不錯的,但因為幹掉了當紅宦官蹇碩的叔父,被一腳踹出京城,當了個頓丘令。好不容易靠著剿滅黃巾軍而封了個濟南相,又禁斷淫祀,得罪了地方勢力,折騰來折騰去,害怕被權貴們清洗,只能回家當起了寓公。
試想,如果歷史上董卓並不是一個亂臣賊子,而是忠君愛國之臣,以曹操的性格,可能這輩子也就在家裡待著了,即便做官,瞅瞅前頭的起落沉浮,恐怕到老官居九卿之類的閒職也就到頭。魏王?睡扁頭罷!
關羽身背命案,如果在太平盛世,縱然你武力值再強,也會時時刻刻提心吊膽的擔心被抓,哪裡會有機會坐鎮荊州,幾乎成為了一路諸侯,兵峰之強,差點讓曹操遷都。
三國後期都有了自己的地盤,大部分的官職就成了世襲,底層的人才就很難再上來,這也是劉禪後期,蜀國可以獨擋一方的人才越來越少,在前期排不上號的黃巾賊廖化,成了蜀漢的頂樑柱,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經濟中心在南方,也就是為什麼魏國能強大的原因,經濟發展對於政治和文化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
承平時期,出身第一,服從第二,才幹第三。因此,看似亂世人才匯聚,只因為和平盛世時期,真正有才華的人,大部分被擋在了階級門外,而亂世,才是英雄們嶄露頭角的舞臺。
-
18 # 大河橋下流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割州據府,稱霸一方,互相征討,狼煙四起,於是身懷一技之長之人,有了用武之地,文韜武略得以施展。
諸葛亮這個名字,千百年來,在中國家喻戶曉,既便在世界範圍內,也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是三國英雄的傑出代表,他的″隆中對″和"出師表"展示了他作為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六出祁山,更是以弱擊強,打得實力高於蜀國數倍的魏國疲於奔命,個人的超強能力,至今為人稱道。
關羽憑藉高強武功和令人敬佩的忠肝義膽,成功被後世封神。
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另一個主角劉備,也都是三國舞臺上的主要英雄人物。
能進入三國英雄譜的人還有很多,如孫策、周瑜、趙雲、張飛、呂布、典韋、馬超、姜維、鄧艾、鍾會、
張郃、文鴦、司馬懿等等,可謂群星璀璨,英雄輩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百姓人家十室九空,生靈荼炭,民不聊生。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那群雄逐鹿,社會動盪,天下形勢混亂不堪的年代,使得有雄心有抱負的人,有了用武之地,造就了大批英雄人物,他們的生平事蹟,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
19 # 史書一文
治世需能臣,亂世出梟雄。只要是動盪年代,英雄都很多,比如隋唐英雄秦瓊、單雄信等,比如明清英雄李自成、洪承疇、多爾袞等不計其數。
-
20 # 邏輯君
三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混亂的一段時期,各州牧、諸侯混亂相爭的一個時代,漢朝被魏、漢(蜀)、吳三國瓜分,最後又歸於晉的一段歷史。在那個風氣雲湧的時代,各類英雄人物輩出,正應“亂世出英雄”這句名言。其實,與其說是“亂世出英雄”倒不如說是“盛世埋沒英雄”。英雄每個時代都有,只不過亂世更容易得到鍛鍊,更殘酷,成長也更快,更有機會踏著屍山血海成長起來。
個人認為在這期間各類人才輩出主要有三種原因:
一、思想上
東漢王朝在漢桓帝和漢靈帝期間,皇帝治理國家不力,奸臣當道,又遇大旱,百姓民不聊生。在這時候,個人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既可以保護自己又能拯救萬民。很多人在這個時期選擇習武保護自己,爭取亂世的一席之地;也有人學習經世之才準備挽救國家,匡扶漢室;還有人想在這種時候建立一番功勳,實現個人的抱負。思想上的不安於現狀,給了他們提高進步的動力,能力不斷提升。
二、環境上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至公元280年三國歸於晉朝,這近百年的時間中,戰亂不斷。可能,很多人都羨慕,說在那時間可能也會成為名將,體會名將的風采,也很想體會一下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感覺,但實際情況是,歷史上的名將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的都是小兵,上陣不久就被殺死。而且名將絕不是那麼容易煉成的。他們也是為了在這亂世活下去,戰鬥、成長,最終才能成為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上的那些名將,是亂世的環境培養了他們,成就了他們,也可能是害了他們。
三、個人成就、抱負、個人享受和家族成就
漢朝是一個門閥貴族的朝代,大的世家的子嗣可能生下來就能當官、富貴,即是他可能是個傻子。這個亂世給了一些出身較低的人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給了他們一個平臺,所以很多人都是親屬之間共同努力(例如曹操的親人),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才學、能力和戰功,成為新的貴族,可以更好實現自己的抱負或者更好的享受生活,實現整個家族的騰飛。
以上這三點,是我個人對問題的看法,如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各位批評指正。最後在加一下,和平年代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實現個人理想,成為時代的英雄或是自己的英雄。
回覆列表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
三國確實是英雄輩出的時期,但也是一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劇時期,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多少英雄豪傑、賢士英才隕落時正當壯年。像孫堅、呂布、郭嘉、孫策、周瑜、典韋、關羽、張飛,多少超一流文臣武將尚且不能倖免,袁紹、公孫瓚、高順、紀靈等更多二流、三流,乃至只露面一兩次的,又何嘗不是人才,更別說戰亂中無數沒留下姓名的了。像蔡邕、孔融、禰衡、竹林七賢等有學問有名望的人才被殺害,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文化的延續,培養人才的土壤不斷被蠶食。戰亂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才的斷層、也造成了文明傳承的斷裂。英雄們璀璨輝煌的背後,是名將凋零、英才隕落,更是傳承的斷代。
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來,高門大族等於有了鐵飯碗,不論有沒有才華都能做官,寒門有才學才能的人,報國無門,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豪門”,魏晉以來,王公貴族昏聵之人層出不窮,晉愍帝這等弱智就是代表,背後反映的就是一個醉生夢死、不思進取的統治階級。試問英雄,何處是用武之地?
西晉統一,亂世的結束讓人們緊繃的精神驟然放鬆,沒有了鬥爭,又沒有重建起新的價值觀,目標和追求的喪失令人們心中只剩下一片空虛,享樂成了生活的主要部分。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溫室裡怎能長出參天大樹?晉朝最終很快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