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書生學歷史

    諸葛亮的信念就是輔佐漢室,恢復中華。

    諸葛孔明,琅琊人,自比管仲樂毅。管仲和樂毅是什麼人,一個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另一個帶領燕軍打的齊國差點滅國。這句話證明諸葛亮自認為內政方面可比管仲,治國不在話下,軍事方面可比樂毅,平定天下唾手可得。

    如此人物,自然出手不凡。初出茅廬,一篇隆中對,就將劉皇叔折服,所謂我得先生,如魚得水而。

    亂世之中,諸葛亮憑藉高人一等的智謀,火燒新野,赤壁之戰,巧奪荊州,攻取益州,幫助劉備打下立國之基。

    立國之後,擔任蜀國丞相,兢兢業業,事必躬親,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積累了大量支撐北伐的財力。

    諸葛亮始終不忘恢復中華,先後六次北伐中原,終於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用一生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縱觀他的一生,時時刻刻不忘恢復漢室,時時刻刻不忘一統天下。他輔佐漢室,恢復中華的信念和追求支撐了他的整個人生,這樣的人,值得我們所有人的欽佩與敬仰!

  • 2 # 德平不惑

    一,諸葛亮一生的追求:匡扶漢室。那個亂世讀書人當下該有的信念和追求,這就是他的理想。同行的還有另外一個人:荀彧,和他一樣,他的命運更慘。

    二,改變這個世界,這是知識分子內心永遠的信念。只是很多時候,自己也知道,這確實,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信念。

    三,三顧茅廬時,給劉備規劃的戰略路線:佔據西川,三分天下,收復中原,匡扶漢室。這就是諸葛亮他自己的理想。儘管他肯定知道:當時的劉備,心裡一定未必認為他自己,可以實現。只有他自己,堅信著自己。

    四,他一直在按著他自己的節奏,在自己的理想之路上,努力前行,只是劉備暴發以後,慢慢和他漸行漸遠。他只能在現實中,默默承受著孤寂和冷落。

    五,託孤以後,無論現實多麼的艱難和無奈,他又開始背上行囊,在自己的理想之路,默默挪動。無力,只有自己知道;沉重,唯有自己承受。但他從來沒有放棄。

    六,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他不是英雄,他只是一個為守護自己心中理想,默默前行的人。

    七,他倒在朝聖的路上,唯一的遺憾,就是離著那個終點,還有好遠,好遠…

  • 3 # 名字再拽有個叼用

    這句詩句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遊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蜀相》。 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在《後出師表》末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體現他忠誠,勤勉為蜀國效忠的人生追求。諸葛亮的寄託應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漸漸地從攪動風雲的臥龍,到了“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孤注一擲。劉備的寄託,也漸漸的變成了孔明的寄託,於是君臣如魚得水,在亂世中申明大義,不隨流俗。

    到了白帝託孤,孔明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退路,而他,好像也不怎麼渴望退路。世人重諸葛亮,正是重他“知難而進”的勇氣;重他逆天而為只為一報先帝知遇之恩,匡扶漢室的凜凜義氣;重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聖人氣節。

  • 4 # 歷史小公子

    他的信念!

    1,傳統儒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所有儒生最基本的信仰!

    2,一展平生所學,畢竟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麼!

    3,但有一口氣在,收復北地

    追求

    1,,此生矢志不渝追的要統一天下!完成所有人的夢想!

    2,努力開創一個太平盛世!

    3,蜀漢永存萬世!

  • 5 # 暴雪長空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釋出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臺.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孔明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孔明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定“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曆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 6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諸葛亮是古代忠臣的典範,他對待蜀漢忠心耿耿,一直想要努力改變蜀漢弱小的現狀。實際上以諸葛亮的能力和聲望,他完全可以取代劉禪的地位,但是諸葛亮自始至終都沒有篡位的表現,即使蜀漢的文武大臣都聽從諸葛亮的調遣,即使劉禪是一個甩手掌櫃,諸葛亮還是任勞任怨的為蜀漢賣命。單憑忠心耿耿這一點,諸葛亮就足以成為古代的名臣。

    諸葛亮屬於一個非常正直的人,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治理蜀漢的時候,處理事情必須要親力親為,能夠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蜀漢的人認為諸葛亮執法過於嚴格,但是因為諸葛亮執法公平,蜀漢的百姓們都沒有怨言。

    從《三國志》對於諸葛亮的記載不難看出,諸葛亮是一個處理事情非常公平,做人非常正直的人。劉備能夠放心的把蜀漢交給諸葛亮,主要就是看重了諸葛亮的這一點優勢。假如諸葛亮不是一個正直的人,那麼劉禪的江山恐怕早就姓諸葛了。

    我們對比一下同為託孤大臣的司馬懿,就會發現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兩個截然相反的例子。曹丕和曹睿都曾經託孤給司馬懿,曹睿臨死的時候對司馬懿說:“我之所以沒有嚥下最後一口氣,就是為了能夠見到卿家一面,希望您能夠好好輔佐幼主。”司馬懿回答:“陛下沒有看到臣是如何報答先帝的託孤之情的嗎?”(曹丕把曹睿託孤給司馬懿)

    司馬懿嘴上說的非常好,實際上卻根本沒有把曹睿的遺言放在心上。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權後,司馬家族將曹氏宗親屠戮殆盡,最終篡奪了曹氏的皇位。

    劉備臨死的時候,曾經對諸葛亮說:“您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如果太子可以輔佐,您就好好輔佐他,如果不能輔佐,您可以取而代之。”劉備給了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權利,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想過篡位這兩個字。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蜀漢的百姓為諸葛亮建廟宇祭奠,因為廟宇是皇帝專屬的特權,劉禪沒有允許為諸葛亮建廟。一直到了諸葛亮去世20多年後,蜀漢的老百姓仍然偷偷祭奠諸葛亮,劉禪為了穩定民心,允許蜀漢違背定製為諸葛亮修建了廟宇。

    東晉時期,司馬懿的後人為了表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追封他為武興王。晉明帝在位的時候,大臣為晉明帝講述了司馬懿的故事,晉明帝掩面羞愧,對著大臣說:“晉朝的天下怎麼能長久呢!”從後人的評價不難看出,諸葛亮確實是忠君愛國的典範,他追求的是一個人的道德高度,而不是一些世俗名利。

  • 7 # 隨緣靜音54110344

    諸葛先生,臥茅蘆。是沒機遇!並沒自暴自棄,多虧劉備三顧茅蘆,才有了大展抱負的機會。士為知己者死。努力扶持劉備,光復漢室。雖已分三分天下,可是未達預期目的,還是有遺憾的!

  • 8 # 公明淏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於世俗私情,碌碌無為,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後,就會難免淪落到下流社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

    這才是諸葛的志向、信念和追求!

  • 9 # 根285927616

    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自負有才能,想做出一翻成就。然生活在亂世,只想在亂事中保全自己。後劉備三顧草廬,其誠意感動了諸葛亮,所以願意為劉氏效力。

    他為劉備制定了戰略目標,以及外交政策,並堅定的朝著目標邁進。然而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初入陣營,很多人對其有微詞,孔明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讓對手知道了他的大名。直到劉備當了皇帝,自己做了丞相。劉備執意要滅東吳,亮力勸,備不聽,知其必敗,卻無法阻攔。結果如所料,備兵敗,一病不起,託孤於亮,自此,諸葛亮獨掌蜀漢大權。蜀國衰弱,諸葛亮嘔心瀝血,為了這個國家日夜操勞,南征北戰,目標就是為報答劉備知遇知恩,使蜀國統一天下,恢復漢室江山。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由於為國家日夜操勞,事事親力親為,嚴重損壞了他的身體。終於在北伐的前線,五丈原倒下了,自知大限將知,做了臨終安排,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諸葛亮為人正直,且忠心耿耿,熱愛百姓,做事公平,執法嚴明,從不偏私,為人誠信,從不貪財,為人節儉,做人表裡如一,深受蜀國人民愛戴,併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他的故事也感動了很多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他自己人生的寫照。

    陸游也是一個正直的人,他也希望像諸葛亮一樣受到重用,為了國家統一而貢獻自己的力量。陸游是文武雙全的人,可惜不被當權者重用。 如今自己年歲大了, 所以發出感嘆,寫下了《書憤》這首詩: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10 # 三秀才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眼中是智慧的化身。當然在三國演義中的確是把諸葛亮有些神化了, 通天文,曉地理,無所不能。

    談談諸葛亮的信念和追求先聊聊諸葛亮的出山吧。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或許是被劉備的真誠感動了,也或許是他認為劉備是一個明主。要知道,那個年代的謀士都是要找到自認為的明主才肯施展自己的才華的。要不然就會像徐庶一樣進曹營一言不發。

    所以諸葛亮的第一個追求就是遇到明主,然後施展自己的才華。因此他定下了三步走的大戰略,當上的軍師,利用計謀贏得了一場一場戰爭和爭奪,幫助劉備拓展疆土,直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有一個時間節點就是劉備伐吳失敗後,命喪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劉備統一漢氏的大業就交給了諸葛亮。從此,先帝的遺願,克復中原,統一大業就是諸葛亮後半生畢生的追求。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後人對他的評價。從那篇曠世名篇《出師表》就可看到他的忠心。

    所以諸葛亮的信仰和追求,其實就是兩方面,一方面是想自己一身的才華能得到施展,一方面就是對劉備死後完成劉備遺願!總之他就是忠於自己忠於君臣的一個千古名人!

  • 11 # 笑戰餘生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孔明,是我非常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鞠躬盡瘁一身,戎馬一生,為匡扶漢室,為報三顧之恩。重情重義重恩,忠君忠蜀忠社稷。為一統天下之信念,六出祁山,有目標,有計劃,有行動。不管結局如何,起碼在執行上也足夠我輩學習了。

  • 12 # 古今中外多少事

    諸葛亮的信念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追求是匡扶漢室。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賤,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是《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描述,也是諸葛亮北伐出師表的描述。

    由此可見,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才如此的忠心耿耿。但凡亂世中的英才,都以能遇到賢明的君主為傲。

    當時,曹操如日中天,孫權兵精糧足。而劉備不過一個兵少將寡,偏安一隅的豫州牧,雖有漢室後裔之名,卻實力不濟。

    但是曹操、孫權卻並沒有將諸葛亮招致麾下。為什麼?

    是當時諸葛亮處於劉備的地盤,而沒有機會去招賢納士嗎?不是,當時諸葛亮在荊州附近的臥龍崗,屬於劉表的地盤,要想來,輕裝簡從,不引人注目即可。

    那是因為沒人向曹操、孫權舉薦嗎?不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當時人盡皆知的事情。況且孫權有諸葛瑾,曹操的細作和謀士四通八達,沒道理不知道諸葛亮的落腳點。

    究其原因,是曹操和孫權的孤傲所致,他們的潛意識就是謀士應該主動來我的麾下,共謀富貴,而不是我給你提供機會還得親自去請你。

    也正因為如此,劉備耐心忍性,以禮相待,三顧茅廬,才換得諸葛亮的忠心和誠服。

    而古代賢士,都有一顆報恩之心。既然劉備不擺架子,誠心相邀。那麼我就應該把我的才華毫無保留的貢獻出來,助你成功。

    所以這就是諸葛亮的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追求,我既已決定追隨主公,那麼主公的大業便是我的追求。隆中對三分天下,火燒赤壁,巧奪荊州,七擒七縱,六出祁山等,就是我的追求。

    主公把我從孤鄉僻壤帶出來,委以重任,毫不起疑。伐吳失敗後,又白帝城託孤,還坦言,豎子無能,卿可取而代之。

    如此託心,身為人臣豈能不感動。那麼主公未完成的目標,就應該是我畢生的追求。

    所以我將傾盡我所有的精力,在我有生之年北伐成功,為後世,為我主公的後代贏得一個安穩的環境,哪怕只是一個安穩環境。

    然而,老天卻屢屢使壞,不是讓我糧草不濟,就是突降大雨,人算不如天算。

    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過,我毫無遺憾,我踐行了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信條;我又充滿遺憾,我沒有實現匡扶漢室的追求。

    有句歌詞唱的好,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 13 # 觀點煮心

    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一種出世的思想。

    而司馬懿“忍辱負重,靜待時機”是一種入世的思想。

    志向可謂明瞭!

  • 14 # 童童讀史

    諸葛亮是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集忠誠與睿智於一身,論其信念與追求,一言以蔽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01 諸葛亮主要功勳

    諸葛亮的作用與劉邦時蕭何頗為相似。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做“隆中對”,為劉備做了戰略規劃;赤壁之戰階段,諸葛亮出使東吳,在曹操大軍壓境之際,說服孫權結成抗曹聯盟,劉備事業出現轉機;進而輔佐劉備蜀漢霸業,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成了蜀漢的主角。

    02 諸葛亮的優缺點

    《三國志》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有一定的代表性。

    陳壽認為諸葛亮法令嚴明,公平誠信,擅長行政管理,有治國撫民之才,但軍事才能稍遜,行政優於謀略;短處在於事必躬親,尤其是未能像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那樣發現、培養和舉薦將略之才。

    03 諸葛亮的勤勉與忠誠

    諸葛亮對劉備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是他發自肺腑的誓言與出發點,與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一脈相承。讀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日夜操勞,用鞠躬盡瘁實現自己對劉備的承諾感同身受。他就是類似的!這在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中得到充分體現。

    04 結語

    諸葛亮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用勤勉、忠誠、廉潔、公正演繹了三國時期君臣際遇的最佳範本,用信念和追求樹立了一座豐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遂成為古代偉大的政治家之一。

  • 15 # 使用者馬全許

    鞠躬盡粹,死而後已。三分天下,敗多勝少,枉為神機妙算的孔明。鞠躬盡粹於阿斗一人。用百姓和國家的命運,在歷史的長河中,寫下自己永垂不朽的美名!!

  • 16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人到中年,你就不得不佩服諸葛亮這個人。經歷了事情多了,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就逐漸籠罩在人們的內心之中。尤其是領導層的你,肯定會發現,人生再艱難,似乎都沒有諸葛亮艱難。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教會了我們一個詞,那就是責任。可能你不太負責任,可能你還太年輕,所以你不能明白肩負在諸葛亮身上的這份責任到底意味著什麼。

    可是當你逐漸成熟以後,你會發現,肩負這麼一份責任,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堅持和努力就能夠的,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01本是躬耕南陽的隱士,卻為興復漢室出山輔助劉備。

    諸葛亮的小日子過得的確很舒服,在南陽地區雖然沒有經濟來源,可是也不用為學區房煩惱。他一邊耕田一邊讀書,或許是日子快過不下去了,又或者是種田不足以養活他們一家老小。

    所以諸葛亮開始為自己出仕造勢,他讀書時有一幫好朋友,這幫朋友看諸葛亮比較窮困,就給了他一個臥龍的身份。也就是說他本來應該是一條龍,可惜家裡太窮餓的飛不動,只能臥在山野之中。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三國志》

    諸葛亮對自己的這個外號比較滿意,可惜的是,一直以來都沒有人因為臥龍這個大名前來找他,直到他27歲那年,他生命中的那個男人劉備,終於出現了。

    劉備一把辛酸淚地把自己混了二十多年依舊是一文不名的狀態,告訴了諸葛亮。諸葛亮感覺有種同病相憐的樣子,所以就欣然答應幫助劉備出山。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

    諸葛亮不知道的是,他這一走,那就是一輩子。他臨走前囑託自己的弟弟諸葛均,一定要照料好家裡的田地,等到他功成名就以後,還要回來種田的。

    可是萬萬沒想到,這一生他再也沒有任何機會回到臥龍崗種田了。前途漫漫,打死他也想不到,他所輔佐的這個人,會有怎樣的兩位好兄弟。

    02臨危託孤肩負起的責任,是誰也不敢隨便接的。

    劉備有兩位好兄弟,關羽和張飛。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立刻意識到一點,他是不可能擠入這三個人的隊伍當中的。

    也就是說核心是這三個人,他是核心以外的第一人。這麼一來諸葛亮就必須要同時考慮三個人的感受而行事。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進入益州之前,諸葛亮其實根本就沒有多少露臉的機會。因為他總是負責幕後工作,而前臺的攝像頭,總是交給劉關張三兄弟。

    直到劉備攻打益州出現困難的時候,諸葛亮這才帶著一干文武進入益州,幫助劉備披荊斬棘,拿下了益州。繼而劉備攻打漢中時,諸葛亮成為了核心後勤部部長。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

    集團公司的業績是越來越好了,可就在這個時候劉關張裡的關羽把荊州給丟了,沒多久張飛又把腦袋給丟了。緊接著劉備為了給這倆兄弟報仇,把自己也給搭進去了。

    這一連串的打擊,直接導致剛剛建立的蜀漢帝國,成為了危如累卵的將傾大廈。劉備這個時候把蜀漢帝國和他兒子託付給諸葛亮,其實是對諸葛亮的一種折磨。

    蜀漢帝國滅亡,這是必然的。因為當時除了成都,各地都在造反,損兵折將之後,曹丕和孫權,隨便哪個來,都能滅亡蜀漢。

    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國志》

    諸葛亮接手的無疑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再回頭看看一直哭泣的劉禪,諸葛亮似乎覺得蜀漢帝國的情況還好點,這劉禪簡直就是個燙手的大山芋。

    所以說,接手蜀漢帝國,是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他承擔起了這份責任,也開啟了人生最重要的篇章。

    0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用生命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諸葛亮哭喪著臉,不住地向劉備磕頭,並且發誓,一定要用生命捍衛蜀漢帝國和劉禪。在這之後諸葛亮的人生可就徹底改變了。

    他不再是一個輔佐手下人的臣子,而是國家的最高指揮著。雖然有劉禪這個皇帝,可蜀漢的最高指揮權只能在諸葛亮的手裡。

    因為劉禪不管用,但凡劉禪有點兒出息,諸葛亮也能輕鬆點。當然不是說劉禪永遠都沒出息,只是需要一個學習鍛鍊的過程,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很有出息,畢竟經過了12年超一流水平博士生導師的精心培訓。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國志》

    諸葛亮這些年,平定內部的叛亂,收復了南方各族勢力。養精蓄銳以後,便開始了北伐中原的工作。他六出祁山,要不是馬謖丟了街亭,不會讓諸葛亮如此被動。

    可惜蜀漢的實力太弱小,總是因為糧草補給的問題,將大軍撤回來。所以他總是感嘆,如果當初荊州還在手裡的話,絕不會出現如此難受的局面。

    一生都在為蜀漢辛勞工作,幾乎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終於蜀漢帝國走上了正軌,可諸葛亮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總結:諸葛亮把自己活活累死,他想這樣嗎?

    但凡有任何一點機會,諸葛亮都不會如此辛勞。因為他很清楚一點,以他這種事無鉅細的勞作方式,必然會導致猝死。

    可是他有機會嗎?他沒有。這個所謂的政權,還非常弱小。任何事情都沒有達到他理想的狀態。不管是民間的生產力,還是市井之中的商貿往來,不管是朝中的官員管理,還是軍中的調兵遣將,所有這些事情,都需要諸葛亮耐心糾正督促。

    人的經歷是有限的,這麼工作下去,不累死才怪。所以很多人就批評諸葛亮,說他事無鉅細,什麼都要大權一把抓。試問,他想這樣嗎?

    我認為只要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不會願意把自己累死。難道大家最大的理想,不就是不上班還有錢嗎?諸葛亮完全可以輕鬆地做到這一點,但是他既要上班,還沒錢。

    有人說諸葛亮這是貪戀權力,那麼他為什麼不培養一個足以頂替他的兒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至少是諸葛家族的人都好啊,像曹操一樣。

    可惜他沒有這麼做,他兒子諸葛瞻除了名聲響亮,什麼都沒有學會。所以諸葛亮不是一個貪戀權力的人,不是一個假公濟私的人。他的偉大,已經滲透進了所有理解他的人心裡。我只想說,有點心疼。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7 # 逍遙蒼穹

    諸葛亮,字孔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孔明,孔明助其佔荊州,奪益州,成王霸之業;後因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張飛遇害,劉備起兵復仇,被陸遜打敗,於白帝城,劉備託孤與諸葛孔明;孔明夙夜憂嘆,盡心盡力,全力輔佐幼主,五月渡瀘,平定南方,後六出祁山,最終病逝於五丈原。縱觀諸葛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8 # 諍言無畏

    在中國歷史千百年來被後人尊崇,敬仰的“智聖”諸葛亮,在國人(包括被中國文化深深影響的日本、韓國、越南等等中華圈國家)的心目中,就是智慧的化身,他那傳奇的故事可謂是流芳後世、歷久彌新,經久不衰!

    到如今網路大行其道的資訊社會,網路大咔和眾多網友,都有了在網上暢所欲言,各舒己見,百家爭嗚的機會。一時間,很多被歷史蓋棺定論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被無數次地翻出來,重新批判、論述、抹黑、洗白。

    一些歷史上的大奸大惡之人被人重新定議、洗白,大有煥然一新,重新為人之態。而一些歷史中的卓越帝王將相、忠臣良將,卻被肆無忌憚地抹黑,打壓,有一種被扔入歷史垃圾堆之勢。

    作為智慧化身,忠義代表,歷史數一數二的“賢相”代表人物--諸葛亮,在當今可以說是被戲說、抹黑、汙衊最厲害的典型歷史人物。

    但歷史就是歷史,不是某些譁眾取寵,信口䧳黃的人改變的了的。從三國之後,大量的歷史記載,筆記小說,詩詞歌賦中,對諸葛亮的讚頌就從沒有漸斷過。

    唐朝有“詩史”和“詩聖”之稱的杜甫就是其中的代表。“諸葛大名垂宇宙”,“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等等膾炙人口的詩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從三國後,人們之所以尊崇、追思諸葛孔明,不但是因為諸葛亮身俱“管仲”“樂毅”的真實才華,是一代“智聖”的真實體現,更重要的是,諸葛亮身上體現出的“忠義”的千秋楷模。為報答先主劉備的三顧之恩,未出茅廬已預言“三分天下”的諸葛亮,明知天意如此,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已喪失了“隆中對”中,兩翼出兵,統一天下的絕佳態勢。更在劉備被火燒連營,蜀漢喪失了大部分精兵良將,在先主劉備逝去後,一邊扶助後主劉禪安邦定國,一邊還竭盡心力,以弱勢的蜀漢之國力,“六出祁山”,打得地大物博,兵精糧足的曹魏政權,疲於奔命,自顧不瑕。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這句話,在諸葛亮身上真是體現的最是充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在熬盡了心血之後,“天不假年”,未有完成統一大業。這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出處,也是後來的“忠臣義士”談起最為傷感的話題。

    現今的人談論起歷史,光看表面意象,而忽略了實際本質。精研周易的人,都知道一句叫做“天命難違”的道理,更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真實表現。

    諸葛孔明,作為一個滿腹韜略機能,才華蓋世的人,更是一代精研周易的大家。為了報答先主劉備的“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在明知“天意如此”還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應人之事終人之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是值得我們後人追思、敬仰和學習的榜樣。

  • 19 # 上善若水36526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生於公元181年,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人(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公元234年10月8日逝於五丈原。

    其代表作有:前後《出師表》、《誡子書》。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

    相傳諸葛亮將周易64卦精細為384爻,,為中國易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源於‘八卦’,伏羲創八卦,文王精化為64卦。何為《周易》?周,周文王也。‘易’,上日下月,天地乾坤也。陰陽變化莫不盡乎於此。

    周易,概乎於天文,地理,醫學,資訊,氣象等等等 。比如:111- 011- 101 -001 -110-010 100-000.這8組號碼分別對應八卦的乾 ☰ ,兌 ☱ ,離 ☲ ,震 ☳, 巽 ☴ ,坎 ☵ ,艮 ☶ ,坤 ☷的卦畫。

    這8組號碼就是德國數理學家布萊尼茲根據中國的八卦符號研究出來的計算機二進位制。也就是說,計算機的程式和八卦的變化是一模一樣的!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諸葛亮27歲。 劉備三顧茅廬,拜請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奪取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外聯東吳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休養生息,待機北伐,進而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此即為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出山後,先後完成了:1:聯吳抗曹,大敗曹操於赤壁;2:奪(借)荊州;3:攻取益州(當然,此中龐統當居首功;4:取漢中(得虎將馬超)。 建安26年四月丙午日,劉備在成都稱帝。

    自此,三國鼎立之勢已成。 公元223年春,劉備伐吳失敗,在永安病危,託孤孔明: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可成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白帝城託孤。

    後主劉禪繼位,尊孔明為相父。全國軍政財皆由孔明統領。

    自公元227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要求伐魏,前後6次北伐,均是無功而返,多以糧盡告終。 諸葛亮一生操勞,當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但細數生平,也好似有些許憾事。 劉禪曾說:相父,次次都是我們去打人家,魏國可從來沒打過我們呀。 諸葛亮好惹事?搞侵略? 諸葛亮的想法和說法是:你現在還年輕,我能保你20年,30年無憂,那麼我老了呢,死了呢,誰保你呀,所以說呢,我們只有進取:偏安一隅,不可久持。

    那麼,孔明想過沒有,20,30年以他諸葛亮的才智,好好治理川蜀,勵精圖治,休生養息,20年30年後,蜀漢將是何等的強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個道理諸葛亮不懂嗎? 懂,很懂,非常懂。那麼他為何一再堅持北伐呢?

    司馬懿50多歲出山時,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個字:貪!諸葛亮貪?貪啥?貪名!貪利!

    各位,想想,如果他諸葛亮能一統天下,成萬世功勳,哪該是何等的榮光呀!作為有諸葛亮那樣的智慧的人,誰不想? 那麼大的能耐,就做個蜀漢丞相?或是取代劉禪做個蜀漢皇帝?我有那麼牛b我也不肯罷手。 有本事的人是不甘心平凡的!

    諸葛亮出山輔助劉備前,躬耕於南陽,師事司馬徽、龐德公。

    孔明6出祁山,是不是有點勞民傷財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難怪李嚴那麼大的牴觸。

    川蜀之地,本是物富民豐。你孔明整天就北伐北伐的,死了那麼多的青壯,弄的老人無兒養天年,女人無夫常相伴:剛剛豐收了,心想可以吃飽了,你又要徵軍糧,你TM還要不要人活呀。各位,作為你,會那樣想不?我,肯定會那樣想的。6次北伐呀,那日子怎麼過嘛! 天天打,年年打,打贏了嗎?打的是老百姓的血汗呀!

    魏延曾要求領一支奇兵,越秦嶺,直搗洛陽。但諸葛亮一大堆道理不準。其實他不明白事實上魏延的方案是可行的嗎?他很清楚。但為什麼又不同意呢?

    你想,1:魏延當時是蜀軍主將,本當隨大隊出發,不可輕易涉險;

    2:假設真的讓魏延去了,而且他又成功了。那麼,他魏延會不會自立為王呢?(魏延降劉備是孔明就說過,這傢伙腦後生有反骨)。

    3:他魏延成功了,憑這傢伙的為人,勢必會功高震主呀。 所以說呢,算了吧,不能讓他去的。

    況且,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 諸葛亮一生,行事謹慎。務必事事躬親。這就不好了吧。你孔明是本事大,沒得說。可要是人人都向你那麼能幹,你又可以幹啥呢?

    操勞一生,蜀中之人,卻對他沒啥好感。人家做事,你是這看也不好,那看也不對。為何呀 。人,都有缺點,不可能萬能。好的領導就會抓住下屬的缺點才好控制他,然後利用他的優點去做事。你諸葛亮呢,咋整的嘛。須知,大樹底下不長草!你是棵參天大樹,把陽光都擋完了。下面還長個卵的草!

    諸葛亮到死的時候都沒個正經徒弟(傳人),勉勉強強找了姜維。也就授了隻言片語。蜀中無人可授?不是吧,是你諸葛亮眼界太高了。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十全十美的人,還要你來教莫? 也難怪:司馬有後,諸葛無徒

    北伐,北伐,勞民傷財的北伐!諸葛亮,你到底怎麼了?

    北伐,只是為了畢生夙願!北伐,只是為了畢生追求!

    諸葛亮,自稱世受漢恩,不求聞達於諸侯,以中興漢室為信念,畢生追求的是“攮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真正做到了”足躬盡悴,死而後己“!

    我們惋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同時,也被其一生的事蹟所感動。

    諸葛孔明忠於先主,苦心輔助後主。位高權重卻沒有貪張枉法,被歷代高歌頌德,是我們尊重、學習的榜樣。

  • 20 # 雨夜構想

    諸葛亮真的有聊不完的話題

    諸葛亮的生平在演義中我們都瞭解的很詳細了。今天聊一下諸葛亮的信念和追求,他的信念和追求不是我們普通人可以企及的。

    諸葛亮信念和追求

    諸葛亮在沒出山之前就自比管仲,樂毅。當劉備第三次來到隆中見到他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下定決心跟隨劉備了。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一生中最重大的選擇之一,也許也是最錯誤的選擇吧!自從跟了劉備以後諸葛亮就沒有停止過自己的奮鬥之路,這是一種奉獻的精神。他從沒放棄過自己對先帝的承諾,和後主的期待。

    面對著曹魏的威壓,孫吳的面和心不和,諸葛亮沒有丟掉自己的初衷。要說自己的這一生留給後人的是什麼或者是遺憾是什麼,那就是沒能實現自己的的夢想。諸葛亮為什麼會在劉備危難的時候出山幫助劉備,並不是他認為自己能夠在這時候可以力挽狂瀾。他選擇劉備的目的是要實現自己的報復,只有在劉備陣營才可能讓自己的報復得以實現。正如諸葛亮在演義中說過的一句話:“燕雀焉知鴻鵠之志”。沒有人瞭解他心中所想,也可以說沒有人達到他的高度。

    當關羽丟了荊州以後,諸葛亮就已經看到自己的未來。他的戰略意圖已經被關羽打破,剩下的只有自己在逆境中求發展了。在沒有荊州支援的情況下諸葛亮已經徹底放棄了恢復漢室江山的夢想,他的數次北伐只不過是在延續自己的夢想而已。再決定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其實是很糾結的,他害怕對不起劉備,不能實現劉備的囑託。他害怕對不起劉禪,至少蜀漢政權現在還可以在夾縫中生存。北伐以後勢必消耗錢糧,那麼蜀漢實力受損,自己會不會成為那個禍首呢!

    這種糾結在他的《出師表》裡一覽無餘,一面擔心這內政幹不好,一面擔心自己戰場不利。臨行之時囑託劉禪注意這注意那,沒有人可以分擔自己的負擔,這是一種無法言表的痛苦。諸葛亮的這一生真是很苦悶,他的宏圖大志沒有實現,劉備的囑託沒有完成。在北伐途中諸葛亮曾經想過放棄嗎?沒有,他從沒想要放棄北伐,因為只有北伐才是有可能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要把這個事業就行到底,在最後一次北伐時,他就已經預料到自己可能回不到成都了。臨走時他就和劉禪說,這次北伐不勝不歸。這就是他和劉禪的訣別,劉禪作為劉備的兒子,掌握蜀漢政權,實際掌權者確實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只是掌權卻從沒想過要奪權,在他心中不管是劉備還是劉禪,都是自己的主公,都是自己全心輔佐的主公。

    五丈原上秋風獵獵,諸葛亮在四輪車上看著夕陽西下,渾濁的淚水在臉頰滑落。一如自己的一生,就要落幕。看到殘陽如血,諸葛亮想到了自己這一生的波折,他的淚水是為了自己而流,也是為了這一片大好河山而流。自己壯志未酬,大好河山還在戰亂中遭受蹂躪。心中的信念在這一刻徹底崩潰,唯一放不下的是這些跟隨自己出徵的兒郎怎麼樣平安回家。他已經放棄了自己,放棄畢生追求,只想安心的睡一覺。再回到隆中草廬,看朝陽升起,聽蟬聲蛙鳴。要是可以再活一回,他還能走到這條路上麼?只有他自己會知道吧!

    作為千古名相,諸葛亮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睿智機敏,忠貞不二。對自己的目標絕不放棄,心中充滿了對夢想的希冀。從不在任何困難面前低頭,在他眼裡總是閃爍著胸有成竹的光。不管歲月如何流逝,諸葛亮在我們心中總是那麼閃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好?還是和1個不喜歡不討厭的人結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