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ViiNEWS
-
2 # 宏聲環保
與傳統十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優勢,傳統媒體能否與新媒體並存,取決於傳統媒體的應對方法與策略,審視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及時做出應對,這是至關重要的。新媒體更接近生活,而傳統媒體應保持出精品,重視節目高大上的特色。
-
3 # 泡俠看劇
首先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是:
1、擁有強大的內容生產力。
擁有專業化的新聞傳播理念和運作機制。
具有品牌知名度的優勢。
2、傳統媒體是相對於近幾年興起的網路媒體而言的,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即透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釋出資訊或提供教育娛樂平臺的媒體,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訊、廣播、電視及自媒體以外的網路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
3、傳統媒體主要有聲音、影象還包括電視、收音機等、有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性,而多媒體則集聲、圖、動畫等於一體,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性。但是多媒體並不能取代傳統媒體。
網路媒體的發展依賴於傳統媒體。網路媒體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寬頻限制和缺乏資訊源,而這些不足都可以從傳統媒體中得到有益的補充。
4、傳統媒體在網路媒體推動下不斷改進自身,走向完善。面對網路媒體諸多優勢的挑戰,傳統媒體顯得有些底氣不足,因而對傳統媒體而言,調整機制、自我完善已經刻不容緩。網路媒體帶給傳統媒體挑戰的同時,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傳統媒體主動積極利用網路優勢來改進自身。
結論是無論新媒體怎麼活,傳統媒體總會有一席之地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
4 # 果子貢文創資訊
當下,媒體的應急反應傳播已不再是重點,常態化的效率化傳播力成為關鍵,目前所有實體企業都要站在自己有尊嚴,有自生力的基礎上牟發展,同時在單純的銷售增長轉向有質量有技術有平臺有引流能力方向轉變,這些沉澱的發力會影響到新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協同發力!中國實體加油,中國傳播加油
-
5 # 大湖名城
新媒體的出現是需要新的技術支撐的,在這個技術支撐的體系下新媒體展現強大的生命力,讓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受到巨大沖擊,不亞於一場生活方式的革命。
一、傳統媒體變革
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了新的媒體形態,包括各種各樣的形式: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數字雜誌、移動電視、數字電視、手機簡訊、觸控媒體……它們被賦予一個形象的稱為“第五媒體”。
1.新媒體的特性
一場變革正在媒體業發生,傳統媒體在新技術的支援下,開始大規模地向數字化轉型,進行跨媒體發展,各種媒介開始相互融合,一個新的媒體時代到來。這個時代有它的特性。
(1)網路平臺為不同的社會群體提供表達渠道,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在這個平臺上,參與者不需要經過過濾,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成為傳播資訊的渠道,傳媒意義上的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的維護有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援。新媒體這個平臺上的資訊包羅永珍,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輿論晴雨表,能客觀反映現實社會的矛盾,體現不同群體的價值觀。
(2)新媒體資訊的傳播為即時傳播,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為民眾表達利益訴求和意願、參與決策提供了快捷渠道,成為最快捷地輿論監督通道。。各階層在網上相互提供資訊,傳播民眾利益訴求,成功人士、中產階層、政府官員、媒體記者……都相互發表看法。新聞的蒐集環節、採訪環節等一系列環節,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發表評論。
2.新媒體的影響
新媒體被日漸廣泛地使用,變在一個輿論平臺,能滿足使用者的蒐集資訊、發表意見的需求。新媒體的發展已經在改變社會輿論的傳播方式,網路的開放性和匿名性給網路民主提供了空間。新媒體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傳播的資訊是公眾對社會“焦點”、“熱點”問題發表言論,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帶有傾向性,並有影響力,所以新媒體推動著社會輿論向前發展。新媒體有了眾多網民的參與,對輿論的影響迅速變得強大,並且新媒體產生的輿情能對政府部門的決策產生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推動社會輿論的生成與強化,在如今地全媒體時代,新媒體為輿論提供了發酵場,在社會輿論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新媒體資訊的傳播過程中,受眾也能參與資訊傳播中去,可以在互動的傳播平臺上發表看法,傳遞資訊,不再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
輿論參與主體的大眾性、資訊傳播者的匿名性、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傳播過程的互動性、傳播過程中輿論發展的不確定性,這些特徵讓新媒體無時不刻都深刻地影響著輿論的產生和傳播。如今,新媒體與社會輿論相互融合,新媒體推動輿論的產生,輿論又推動新媒體技術的進步。
(1)新媒體成為輿論傳播的平臺
新媒體為人們創造了一個溝通的平臺,具有平民性。新媒體時代資訊的產生及傳播極為迅速,渠道的通暢幫助資訊傳播的順暢。
新媒體變成民眾參與社會政策的制定、參政議政的重要平臺。在新媒體中大量的資訊傳播,參與者中有各種群體及各種聲音,有理由的也有傳言甚至謠言。不過,因為新媒體的存在,民意的表達及利益的訴求有一個快捷的渠道得以溝通,各階層相互接觸,並相互互動,新媒體為社會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工具,與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及監督權得到更好地落實。
(2)手機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新媒體傳播渠道多元化。傳統媒體只能把資訊單向的傳遞給受眾。受眾很難表達自己的意見。新媒體則有很多方式進行資訊釋出,網路論壇、部落格、手機報、播客、手機電視……等都成為資訊傳播的媒介。
手機作為最便攜性的傳播工具打破了時空障礙。很多突發事件中,手機成為獲取資訊的重要手段,實現了傳受雙方對於資訊接受和傳播的對等性,所以手機的傳播是藉助手機延伸了資訊的交流,是一種高度整合的社會傳播。
手機的傳播是開放性的,能提供許多個性化的資訊,也能保障使用者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從此也決定了手機傳播資訊的多樣性,有顯著的傳播效果。
手機媒體打破了傳統傳播模式,透過這種媒介以人際傳播的方式傳播,附帶個人的情感和利益選擇,從而造就一種新型的人際傳播。這種傳播及時並且互動性強,從而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3)微博是參政議政的有效通道
微博帶來了資訊產生和傳播方式上的變革。它帶來更多的資訊,也帶來了人與社會更多的互動活動。每個人都能為傳播中的一份子,微博成為傳播和表達的媒體平臺之一,這個平臺成了更多人參政議
-
6 # 有職業操守的小太陽
這個問題已經好多年了,從我大學起,媒體人就在問這個問題。現在幾十年過去了,他們還在焦慮這個問題!從當前形勢來看,傳統媒體不僅有活路,而且只要與時俱進,會活的越來越好!
一、紙媒一是黨報黨刊,這個只要黨在,就不會擔心活路!
二是其他報刊雜誌。電子書盛行多年,但至今未能取代紙質書,一方面是紙質更有質感,另一方面是紙質准入標準更好。紙質報刊雜誌也是如此!一般而言,紙媒較之新媒體質量更高,因為它有完整的採編團隊,成熟的採用標準,社會責任感更強,而且對於專業報道和深度報道,紙媒的優勢也是新媒體難以比擬的,能給受眾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
三是紙媒和新媒體共謀發展。新媒體大量採用紙質媒體釋出的內容,紙質媒體也主動開闢新媒體戰場。你看,幾乎每一家紙質媒體都有我自己的網路版,都在知名新媒體上有自己的賬號!同時,在新媒體的衝擊下,紙媒也變得更接地氣,無論是文風還是內容,而且紙媒因為新媒體的擠壓,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強者!
二、電視媒體電視主要是受到各種影片直播,影片網站的衝擊,但是,不用擔心它的生存!電視臺有最優秀的採編製作團隊,不差錢,不差地方,不差人,所以就容易出好節目,你一個影片直播和它比起來就像巨人腳下的螞蟻,根本沒啥可比性!
雖然現在收看電視的人變少了,但是年齡大的人還是喜歡看電視,一些慶典節目,如果國慶、春晚,還得看電視!而且電視從來不單單的靠收看率賺錢,它還能製作節目,製作影視片!
同時,電視也和新媒體聯絡緊密,電視臺有自己的網頁,播放app,在知名網站有常駐,而且電視節目有時候也從新媒體上找素材,學習製作經驗,博採眾長,作出更優質的電視節目!
三、廣播媒體廣播媒體其實是成本最低的媒體,電視流行的時候,我們覺得它活不下去了;新媒體來了,我們也覺得它活不下去了,但是它活的很好,因為它找到了自己的路,比如車載廣播,比如針對學生的廣播,比如針對老人的廣播,所以廣播的倖存並發展在於它分眾做的好,找準目標受眾,進行投放!
總之,新媒體越來越火,對傳統媒體帶來了壓力也帶來了機遇!傳統媒體的資本雄厚,體系完備,只要與時俱進,在保持自己的優勢的同時,不斷學習,不斷髮展,就能越活越好!
-
7 # 琢磨先生去哪了
所謂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透過計算機網路、無線通訊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資訊和服務的傳播形態。
傳統媒體,則是相對於新媒體而言,是指透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釋出資訊或提供教育娛樂平臺的媒體,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訊、廣播、電視以及自媒體以外的網路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
二者之間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內容傳播方向和傳播手段。傳統媒體屬於單向不可逆傳播,資訊釋出主體單一,對釋出內容起決定性作用;新媒體則屬於多向可逆傳播,資訊釋出主體多元,對釋出內容起重要作用。
媒體生存與否,傳播手段能起一定作用,但不起決定作用。傳播手段可能會影響媒體市場佔有率,但決定不了一家媒體的生死。一家媒體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在內容質量和創新。傳統媒體內容質量高,資訊權威,近年來為適應受眾需要也創新運用了不少新媒體傳播手段,本人認為傳統媒體不僅能活下去,而且還有很強的生命力,關鍵是要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和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
8 # 不知名學者周洪
媒體只是一種傳播聲音的載體方式。不管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是媒體傳播的那一圈子人。只不過現在發聲的方式方法多了,那麼就意味著資訊會更加通暢,人們有更多的瞭解資訊的渠道。通暢人們不太想了解官方片面的資訊,傳統媒體受制於體制、責任、義務、政治、政府等一系列繫結要求在那。至少保證傳統媒體的資訊是真實可靠的。
傳統媒體那一波人也會用新媒體發聲,內容一樣的。
但是新媒體會出來新一波人,這裡面的資訊可能就是不受管制的,是多面的、是獵奇的、是不同以往的、是覆蓋全行業、覆蓋全類別的。因此會有更多人喜歡去接受這些資訊。但是不管怎麼樣這些東西不會影響傳統媒體,因為那一撥人有他們存在的意義,國家政府需要正確的聲音來指導資訊。
新媒體會受到監管,資訊的監管
-
9 # Wrench
現如今紙媒的處境現在是每況愈下,10年前街頭隨處可見大小報刊亭,現在想買份報紙確實難。那到底為什麼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內容很多,但是適合我的卻很少
雖然每個報社都有龐大的內容產出編輯團隊,他們無疑是媒體中的翹楚,各種各樣的報道都是出自他們之手,然而囿於報紙的篇幅所限,不可能所有內容都能夠符合讀者的口味,一份報紙,對於一部分讀者來說,可能只對兩三篇文章感興趣。畢竟,每買一份報紙,能夠通篇全部看完的人太少了。況且,為了壓縮成本,也不得不讓這些編輯博學多聞,對各個行業都要有一定的瞭解,然而學的多了,學的雜了,往往會多而不專,難以精通。
而網上可是藏龍臥虎,既有普通觀眾,也有各個領域的大咖,他們寫的文章往往更加入木三分,更能契合特定關注的要求。而讓報社去聘請各個領域的人才都將其召入麾下成為編輯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渠道很多,但是不如自媒體方便原來報紙毋庸置疑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從選題、寫稿、校對再到印刷、運送、出售,這一系列的流程都要在不到24小時之內完成,而且日日往復,曾經見到過專門用於報紙配送業務的公司的網點,每天早晨聚集幾十人,統一制服,迅速的組合好一份份報紙,一人一輛電動車,後座上挎著兩摞剛剛印刷好的報紙,向各家奔波。
雖然讚歎他們的效率,但是再效率也難以匹配網際網路的方便,作者在網路上寫完稿件的一瞬間,就可以讓全世界的人們看到,無需任何“配送”時間,一份報紙那麼大,卻難以和小小的手機相提並論,我們可以隨時隨刻透過手機檢視新聞、各類資訊。雖然報社有各式各樣的渠道弄到第一手資料,但是網路也是無所不能,一些爆炸性的事件越來越多的從網路中首先爆發。定位很高,但是讀者不能發聲雖然紙媒各個都是高大上,但是這種搞搞再上往往讓人覺得不接地氣,人們只能主觀的閱讀,而不能客觀的發聲。
而新媒體就有所不同,越來越多的新媒體開放了評論的功能,寫的不好讀者可以直說,有不同的見解也可直說,甚至有的網友更熱衷於看評論。而新媒體平臺也能透過讀者的反饋來調合人們的口味。新媒體這麼火,更多的紙媒也必須迎合讀者的需要,開始在各個新媒體平臺開展自己的另一番天地,這裡他們依然可以站得很穩。所以傳統媒體只能改變自己,不改變就只能接受新媒體的洗禮! -
10 # 開心閒人
傳統媒體要在之前基礎上改變模式,因為畢竟有之前的各種資源,所以要融入新媒體,比新進入媒體行業的新人有更多優勢,同時時時刻刻關注傳媒變化和受眾需求,改變運作模式。
-
11 # 竹木逢春
新媒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網民數量每年劇增。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也有相互存在的關係。
受網路衝擊最大的是電視。當然,電視的娛樂、服務功能不全受網路影響。但是,我認為任何媒體是相互不可替代的,流傳“網路媒體會替代傳統媒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四者能和平共處,誰能在發展中適應大眾需求、明顯突出而已。以前電視剛出現後,有人預言它會替代廣播,事實是和平共處。各種媒體有各自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報紙不要任何電子裝置就能閱讀;廣播,可以邊幹其他事邊接收。受眾在選擇媒體上不存在排他性、應有多種選擇。新媒體的網路傳播、網上影片等還可以刺激傳統媒體的發展。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還是有差異的:
1、市場的差異。傳統媒體有點國家壟斷性,要有“準運證”。而網際網路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網際網路一產生,兩者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2、受眾的區別。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路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路媒體那裡,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3、管理的不同。傳統媒體發展還有清晰的管理機制和結構。編輯至上,輕視市場。而網路媒體的管理機制相對模糊。
4、內容的不同。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路媒體的編輯職權大於傳統媒體的編輯。
5、時效的不同。傳統媒體有明確的釋出時效、時段。而網路媒體24小時在滾動。
6、寫作、採訪的不同。網路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網路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而傳統媒體多數是以自採、自編為主,指導性和約束力強。
-
12 # 星光影剪輯
所謂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透過計算機網路、無線通訊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資訊和服務的傳播形態。
傳統媒體,則是相對於新媒體而言,是指透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釋出資訊或提供教育娛樂平臺的媒體,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訊、廣播、電視以及自媒體以外的網路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
二者之間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內容傳播方向和傳播手段。傳統媒體屬於單向不可逆傳播,資訊釋出主體單一,對釋出內容起決定性作用;新媒體則屬於多向可逆傳播,資訊釋出主體多元,對釋出內容起重要作用。
媒體生存與否,傳播手段能起一定作用,但不起決定作用。傳播手段可能會影響媒體市場佔有率,但決定不了一家媒體的生死。一家媒體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在內容質量和創新。傳統媒體內容質量高,資訊權威,近年來為適應受眾需要也創新運用了不少新媒體傳播手段,本人認為傳統媒體不僅能活下去,而且還有很強的生命力,關鍵是要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和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
13 # 竹童一枚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大家使用的傳播方式都是相同的,大家使用的傳播手段也基本相同的,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都是為他發工資的人服務。
-
14 # 路言
1.傳統媒體進行改革。
2.自行創新,隔弊政,開新篇。
3.繼續發揚傳統媒體的優勢,不要搞一刀切。
-
15 # 籃球隊隊長197
與傳統十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優勢,傳統媒體能否與新媒體並存,取決於傳統媒體的應對方法與策略,審視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及時做出應對,這是至關重要的。新媒體更接近生活,而傳統媒體應保持出精品,重視節目高大上的特色
內容很多,但是適合我的卻很少
雖然每個報社都有龐大的內容產出編輯團隊,他們無疑是媒體中的翹楚,各種各樣的報道都是出自他們之手,然而囿於報紙的篇幅所限,不可能所有內容都能夠符合讀者的口味,一份報紙,對於一部分讀者來說,可能只對兩三篇文章感興趣。畢竟,每買一份報紙,能夠通篇全部看完的人太少了。況且,為了壓縮成本,也不得不讓這些編輯博學多聞,對各個行業都要有一定的瞭解,然而學的多了,學的雜了,往往會多而不專,難以精通。
而網上可是藏龍臥虎,既有普通觀眾,也有各個領域的大咖,他們寫的文章往往更加入木三分,更能契合特定關注的要求。而讓報社去聘請各個領域的人才都將其召入麾下成為編輯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
渠道很多,但是不如自媒體方便
原來報紙毋庸置疑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從選題、寫稿、校對再到印刷、運送、出售,這一系列的流程都要在不到24小時之內完成,而且日日往復,曾經見到過專門用於報紙配送業務的公司的網點,每天早晨聚集幾十人,統一制服,迅速的組合好一份份報紙,一人一輛電動車,後座上挎著兩摞剛剛印刷好的報紙,向各家奔波。
雖然讚歎他們的效率,但是再效率也難以匹配網際網路的方便,作者在網路上寫完稿件的一瞬間,就可以讓全世界的人們看到,無需任何“配送”時間,一份報紙那麼大,卻難以和小小的手機相提並論,我們可以隨時隨刻透過手機檢視新聞、各類資訊。雖然報社有各式各樣的渠道弄到第一手資料,但是網路也是無所不能,一些爆炸性的事件越來越多的從網路中首先爆發。
定位很高,但是讀者不能發聲
雖然紙媒各個都是高大上,但是這種搞搞再上往往讓人覺得不接地氣,人們只能主觀的閱讀,而不能客觀的發聲。
-
16 # Y北斗星Y
當下這個時代,是一個新生事物取代傳統事物的時代。所有的傳統產業都受到挑戰,所以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是一個必然。傳統媒體也要吐故納新,跟上時代步伐,改變固有模式,積極向新媒體方向發展,向新媒體靠攏,利用原有的優勢,迅速派生出自己的新媒體,並賦予它積極的時代意義,這樣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並立於不敗之地。
-
17 # 零距離廚房
謝謝邀請!新媒體基本是人人參與,在質量上沒有侷限,就是方便群眾,釋出快,更新快,這與手機功能強大、方便快捷的功勞是密不可分的。除開後臺稽核,不需要太複雜的編輯和審批就能釋出。新媒體初衷多數是以先知和自娛自樂為主,可信度和權威度需要識別。但也是老百姓樂此不疲的傳輸方式,籠絡的人群是大眾化並且使用也非常廣泛。對於傳統媒體,它的工作方向又不一樣,有官媒、主流媒體等,主要針對權威釋出的新聞以及官方資訊,服務於政府給老百姓帶來的政策解讀和剖析。政府上傳下達的新聞釋出,責任是正確引導工作和把握輿論方向。所以官媒、主流媒體和自媒體、新媒體有著本質的區別,也不存在它的生存空間,他們為政府效勞也有財政補貼。舉例:中國眾多快遞迅猛發展同樣沒有影響中國郵政的倒閉,雖然生存空間縮小,但它也有生存法則。並不代表沒有發展空間,企業被迫改革改制就是被新生產物所影響的必然趨勢和結果!
-
18 # 泡泡糖兒
傳統媒體必須有活路啊[微笑],因為有市場[左上]。當然傳媒媒體對比過去,算是衰弱了,但是還沒到死亡的地步。
電視臺,廣播,很多期刊這些傳統媒體,是事業單位,它們存在是有一定意義的。有沒有活路,你自己說呢[笑哭]
現實舉例:
報紙,你覺得很久沒見到了吧,其實它們還存活在全國龐大的機關單位系統裡,很多機關單位都訂閱多份報紙,人民日報,參考訊息,環球時報[小鼓掌]
雜誌,也好久沒見了是吧,那是因為你畢業太久了,學校和學生現在還是是雜誌的大客戶,想想以前去學校圖書館是不是有很多雜誌,讀者,青年文摘,故事會,意林,中學生科技,這些是不是一種美好回憶[撒花]
電視,與沙發茶几形成了今天的客廳標配[捂臉],即使很多時候我們不再看電視,但是幾乎每家依然還是至少有一臺吧。而且電視的尺寸越來越大,有時候很累了,下班後往沙發上一窩,開啟電視,看上一會自己喜歡的綜藝節目,電視劇,電影,也是一種享受。
廣播,衰弱得最嚴重了[摳鼻],貌似只存活在出租車,船上吧。如果不是單位性質強硬,應該已經消失了。。。
-
19 # 12000冬天
新媒體因其傳播的便捷性而廣為人們接受,然而傳統媒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然保持較大的競爭力,其一,傳統媒體受眾以年長者居多,依然有市場,其二,報紙電視等給人的感觀體驗不一樣
-
20 # 單眼遊世界
作為一個曾經的媒體人,曾親身見證了一家都市報紙的興起、繁榮和落寞。
如今,新聞作為稀缺資源的時代已經過去。新媒體因為互動性、參與性等特性,吸引了絕大部分的受眾,也更加與現在快節奏的生活相匹配。
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效益逐年下降,新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強烈的衝擊。深處困境中的媒介機構必須開始轉型,必須走改革創新之路,只有動了根本,才能蛻變。
如新媒體專欄作家吉爾摩說的那樣:“我們過去老說新聞工作者是歷史第一稿的起草者,不是了,再也不是了;身臨現場的大眾才是歷史第一稿的起草者。”
在新媒體平臺上,新聞的生產和釋出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釋出平臺智慧化、新聞訊息多樣化,新聞生產過程中及時性、互動性、參與性特徵明顯。
傳統媒體首先該實踐融合的方式,如涵蓋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的跨平臺合作或合併成為主要的融合形式,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更是將轉型作為突破瓶頸的主要方式。
回覆列表
面對新媒體的衝擊,傳統媒體日子是越來越難過了。很多期刊都停刊,很多報紙也關閉,很多書銷量也很一般。一些傳統媒體的朋友,都說現在的媒體越來越難做。河南的《大河報》,號稱全球報業100強,現在的發行量都下降了很多。北京當年還比較火的《京華時報》已經停刊。
開啟電腦上網,或者開啟手機閱讀,可以閱讀到很多資訊,其中也包括這些報紙的內容。但是網上的閱讀,因為過於碎片化,太多的資訊氾濫,閱讀很難做到專心。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新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種衝擊,是前所未有的。在網際網路進入中國的前面十幾年,網路媒體在發展,但是平面媒體頑強地活了下來。透過深入挖掘內容深度,並且引入資訊化採編技術,快速提升新聞時效性,平面媒體和數字媒體形成了互相補充的關係。這種並存局面,一直延續到最近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致命逆轉,來自於智慧手機的普及,以及3G、4G網路的普及,人們已經習慣了人手一機(多機)隨時隨地上網,這與PC時代完全不同。在PC時代,如果不坐在辦公桌面前,不開啟電腦,就沒有辦法上網閱讀資訊。而手機隨時是開啟的狀態,人們隨時隨地可以用手機聊天、玩遊戲、閱讀文章,手機幾乎玩佔據了人們的碎片時間。
在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衝擊下,傳統媒體的衰落已經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何去何從?是抱殘守缺,還是積極擁抱新媒體?如何擁抱新媒體?傳統媒體就該走向沒落嗎?
【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
但是自媒體有很多自身的侷限性。很多運作自媒體的,並沒有團隊,或者只是一個很小的團隊,往往都是個人單槍匹馬,很多作者只是在業餘時間創作,這就很難保證優質內容的持續輸出。
這就形成了現在媒體領域的怪像:辛苦採編一手新聞的傳統媒體,為無數的自媒體人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卻得到越來越少的回報。新聞從業者的報酬不升反降,很多新聞機構比如報社,不得不裁掉大批採編人員以降低成本。
【傳統媒體應該讓市場決定去留嗎?】
如果完全讓市場去選擇,那麼相對於保守的傳統媒體,新媒體無疑有強大的吸引力。但是作為新媒體中主流的自媒體,從出身之日開始,就帶著基因的缺陷:閱讀碎片化,誇大其詞,盜版(引用)成風,為了吸引眼球不擇手段,很多題材低俗化庸俗化,很難保證內容的真實性,關注熱點而缺乏深度......
如果我們的媒體,以後的從業者大量都是非專業出身的自媒體人。而傳統專業的媒體人,因為市場的因素,被淘汰出局。這也許是市場的勝利,但是對於新聞資訊行業來說,這是災難。
自媒體人都熱衷於抄襲和挑揀二手新聞,那麼在第一現場,哪裡還會有真正專業記者?中國這麼大,如果地方的傳統媒體消失了,靠誰去採編第一手的新聞資訊?更嚴厲地說,如果沒有了傳統媒體貢獻的第一手新聞,那麼很難趕赴現場的自媒體,從哪裡獲取寫作素材?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新聞資訊產業,完全交給市場去選擇,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整個行業都會出問題。
【傳統媒體要怎麼活?】
“dang媒姓d”的說法,之所以會提出來,因為很多的dang媒,現在不信dang。為什麼不信dang?因為利益。市場化的背景之下,媒體的運作,也完全被推向了市場。
如果傳統媒體都被逼向市場尋找活路,那麼在新媒體(自媒體)的衝擊之下,多數小型地方傳統媒體,都要走向消亡。而基層新聞力量的消失,將會導致我們失去來自一線的新聞素材。
在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媒體全面走向市場化,要麼被利益操控,要麼就形成話語權的缺失。而對於國家治理來說,輿論話語權的喪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有的後果是災難性,並且無可挽回。前蘇聯在輿論話語權上的失守,就是前車之鑑。
就算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從效益上計算,並不會產生新的造血機制。傳統媒體的採編成本,不可能透過微薄的網路廣告收入來覆蓋(自媒體人因為成本相對較低,又無需對新聞的嚴謹性負責,反倒更容易活下來)。因此,除了透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為一線新聞傳統媒體提供支援。任何其他的市場化路徑,都不具備可行性。
也就是說,傳統媒體,特別是一線新聞採編,需要財政上的有力支援。即使不能完全靠財政撥款養活,也應該建立新聞採編的補償機制。讓傳統的現場採訪,深度調研,長時間追蹤的新聞課題,能夠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