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平聊農民

    吳三桂不能恢復明朝的原因。

    1.吳三桂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大周,並且成為大周皇帝。他壓根兒就沒想恢復明朝。要不當時就不會絞殺永曆皇帝直接投降得了。

    2.吳三桂引了清軍入關,是民族的罪人,人是沒有人支援他的。

    3.明朝的那些後裔們,根本就不支援吳三桂恢復明朝。因為吳三桂北就不姓朱。而且還害死崇禎皇帝,拜拜救援北京的半路不動,觀察局勢。這樣的人明朝後裔不會支援,而且他們還絞死了永曆皇帝。

    4.明朝的後裔基本上就死絕了,大明朝也沒有人任何的影響力。所以壓根不用這樣做。

  • 2 # 大全貝勒

    如果我是吳三桂 會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1 順從康熙撤藩 卸甲歸田 向康熙請示 賜給我一塊康熙能看見我的地方 勞作 頤養天年 2 康熙撤藩 不打復明旗號 聯合耿精忠 尚之信軍事力量 死磕到底 成功後 稱皇 建大周王朝 可能也會善終

  • 3 # 冥王星2

    對清史瞭解不太多,從歷朝歷代開國戰爭來說,起義成功並且建立朝代的基本都是從北向南打過去得。清軍入關、蒙古族南下、李淵在太原起義等等,只有朱元璋是個例外從南向北打。

    吳三桂是在雲南,往北打根據歷史經驗很難。

  • 4 # 歷史哈哈哈

    1.吳三桂這個人前後不一致,比如在滿清入關的時候曾經是明朝將領,後來帶領清軍入關,對李自成趕盡殺絕,所以這樣的人對於滿清來說其實本身就是個威脅,所以等到剿滅李自成後就讓他鎮守一方去了,後來又協助滿清政府剿滅南明,所以當時在漢人看來,他完全是要扶持滿清的行為。但是突然反過來又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這一下就讓老百姓看穿了,根本沒人信他,自然也不會有人擁護他了。

    2.放滿清入關的是吳三桂,後來要把滿清攆出去的也是他,他這種行為讓人很不齒,就是一種沒有民族氣節的行為,更不是一個能忠於君主的人,這樣不忠不義之人,自然也沒有人擁護。

    3.吳三桂打的旗號是要恢復漢人的江山,但是結果要自己稱帝,真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恢復漢人的江山那就意味著是恢復明朝的江山,需要皇族的人去承擔這個責任,但是這個時候又要自己稱帝,很明顯沒有人會支援他,沒有人民百姓的支援,自然他想要恢復漢人的天下就是一句話,也不可能實現。

  • 5 # 玩轉文史

    吳三桂作為明朝的大將,投降清軍後,被委派到西南駐守,成為三藩中實力最強的一支隊伍。

    吳三桂叛亂,不是早有預謀,而是康熙皇帝的撤藩政策逼急了吳三桂,情急之下才決意造反,按照當時的情景來看,其實康熙帝的撤藩或許是有點兒操之過急了,方案、條件如果再成熟以後或許就沒有歷時8年的平叛了。

    吳三桂並沒有長遠的系統科學規劃,雖然造反初期實力雄厚,勢不可擋,很快佔據了南方大半個天下;但由於缺失規劃,加上自身的眼光和侷限性,竟然把最終目標定位在劃江而治,這樣的理想和信念肯定是不能夠推翻清朝統治的。

    此外,清軍入關建國後,採取一系列安民政策,逐步的使人民歸順了大清,人民安居樂業,缺少了推翻清政府的民意支援,吳三桂夥同另外兩個藩王的實力,是支撐不了長久與清政府對抗的。

    再加上康熙皇帝也是一位非常具有政治智慧的皇帝,他的能力完全能夠帶領清軍打敗吳三桂。

    綜上所講,吳三桂敗於清軍,完全是歷史的必然。

  • 6 # 風情漸漸依舊

    三藩之亂的核心應該說是平西王吳三桂,對於吳三桂來說,他本來並不想背叛康熙,但是朝廷實在是無力供養三藩,三藩的存在,遲早會耗光國庫,即使現在不撤藩,康熙認為以後吳三桂遲早也會反,許多大臣也反對撤藩,更擔心強大的三藩會立即發動叛亂,並大大動搖清廷的統治根基,但是因為吳三桂的上表朝廷請求撤藩,年輕的康熙也順勢而為,於是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提出“興明討虜”,發動叛亂。

    吳三桂失敗有很多原因構成。

    一方面講:

    從開啟山海關將清軍引進關內開始,吳三桂已經揹負賣國罵名,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誠,為清廷征戰四方甘願做馬前卒,而且對前明勢力趕盡殺絕,甚至進軍緬甸,逼迫緬王將藏身在那裡的朱由榔交出,並將其絞死,已經得罪了大多數反清復明之士,也得罪了天下百姓,政治上不得人心,並且吳三桂在衡陽稱帝並未啟用前明年號,這恐怕讓叛軍內部更不容易有凝聚力。

    另一方面:

    叛亂初期,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也紛紛舉起叛旗,而且許多地方更是紛紛響應,如陝西提督王輔臣,以及廣西的羅森,孫延齡和四川的鄭蛟麟,譚弘,吳之茂,甚至在臺灣的鄭經也在遙相呼應。但是三藩之亂從開始到結束人心都不齊缺少統一排程,各懷鬼胎,自王輔臣兵敗投降,耿精忠和尚之信也相繼投降,三藩只剩下此時的吳三桂頓感勢單力薄,與清軍苦苦對峙。

    綜合以上兩點吳三桂的兵敗並不是沒有原因,吳三桂是一己之力和擁有天下的康熙相抗衡,吳三桂需要的是閃電戰,而不是持久戰,吳三桂雖然勢如破竹攻佔長江以南大片領土,卻停滯不前,沒有乘勝追擊,給了清朝以喘息的機會,康熙抓住叛軍沒有形成統一戰線的基礎上在戰略上分化對手各個擊破。吳三桂雖然老辣但是目光短淺,從形式上看不管財力物力民心凝聚力都去不如康熙,一旦戰爭曠日持久的拖下去,後勤補給和人員補充都是問題,拖也會把吳三桂拖垮。

  • 7 # 錦衣乞丐

    本是明朝重臣,把守山海關,可以說崇禎是把一朝國運,身家性命託付於他。而他在崇禎死亡後先是準備投降李自成,後又反叛降清,把大門敞開,讓清軍入關。之後更是在雲南殺了永曆皇帝,他的行為讓他喪失了明朝遺民對他的支援,而經過順治、康熙,兩朝幾十年過去了,在康熙削藩之後才想著反叛,還打著興明的口號,他當全天下的人都是傻子嗎?

    再者他的封地在最南方,清朝早就防備著他,沒有大量戰馬和後勤儲備,想打敗還未墮落的八旗子弟,並且在戰爭過程中匆匆稱帝,然後就死了。留下的繼承人並不能挑起大梁,而遇到的又是清朝最優秀的康熙,所以他的起兵只是困獸猶鬥,自取滅亡。

  • 8 # 歷史的影子

    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臺灣響應。另外,還有四川的少數民族土司造反,察哈爾蒙古布林尼造反,青海墨爾根臺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屬國朝鮮也開始造反。可以說,大半個中國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關外及中原地區。造反的各方,對清朝形成了一種包圍的態勢。

    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為什麼吳三桂最終還是敗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吳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吳三桂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把他們放進來的。其二,南明的永曆帝,是吳三桂追到緬甸去把他殺死的。吳三桂這“反清復明”的口號,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響應吳三桂的藩鎮雖多,但是與吳三桂同心的少,沒有形成合力

    所謂與吳三桂不同心,沒有形成合力,又體現在三點:

    一是藩鎮各自為政,並不聽吳三桂的號令。每一個造反的藩鎮,所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時的利益,並沒有從通盤上進行考慮,更不會服從吳三桂的指揮。比如甘肅的王輔臣,雖然他是從吳三桂身邊走出去的,吳三桂也在極力拉攏他,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但他其實並不聽吳三桂節制。

    二是藩鎮們在吳三桂和清朝之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其中,曾經多次反覆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孫延齡等等。可以說,除了吳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將領鄭經(鄭成功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總之是搖擺不定。由此可見,藩鎮雖多,真正與清朝硬碰的,卻非常少。

    三是吳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鎮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鎮守廣西的孫延齡,先受吳三桂的拉攏,舉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撫下,又投降清朝,後來,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琮擊殺孫延齡。孫延齡的部眾有和吳世琮發生矛盾,攻擊吳三桂軍隊,後來還成為吳三桂後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說,內部的牴牾,嚴重消耗了反清軍隊自身的力量。

    第三,吳三桂在戰略上出現巨大的失誤。

    吳三桂在領兵北上的時候,他並不敢跨過長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長江以南,想依靠長江天險,與清軍對抗。最後實現就算打不敗清軍,也劃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們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依靠長江,守住南方防線的。必須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年邁的吳三桂失去進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進攻的好機會。

    第四,清軍對反叛的藩鎮實施各個擊破的方式。

    清軍的策略是,對各地反叛藩鎮,以招撫為主。只要他們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進爵,但是對吳三桂則堅決打擊。再加上吳三桂與個藩鎮關係沒處理好,所以最終他成為孤家寡人。

    第五,吳三桂最後階段稱帝,讓他徹底失去民心。

    吳三桂是打個“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謂明朝皇室後裔(朱三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尊奉任何一個明朝皇室後裔。這也罷了,畢竟有一點點說服力。但是最後階段,他想過一把皇帝癮,匆匆稱帝(或者說“周王”)。這樣一來,他便失去了兩方面的支援。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援,二是各反叛藩鎮的支援。沒有支援,誰還替他打仗?

    可以說,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吳三桂自己作死的雙重作用下,吳三桂走向了滅亡的邊沿。

    第五,吳三桂病死。

    吳三桂在世,還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來與各藩王之間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援,有一定的號召力。吳三桂一死,他的孫子吳世璠完全沒有威望,最終眾人如鳥獸散,被清軍很快就擊敗剷除乾淨了。

  • 9 # 風光藝境

    吳三桂起兵,發動“三藩之亂”,“反清”倒是不假,“復明”卻是個騙人的政治幌子。

    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鎮守雲貴的清平西王吳三桂,因不滿清廷撤藩,於雲南昆明起兵反。吳三桂自稱周王、大明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明年為周王元年。師出必須有名,吳三桂打出的政治旗號是“興明討虜”,起兵反清是為了復興大明替先帝報仇;並借用南明永曆帝的亡靈,聚集三軍將士於永曆帝陵墓前誓師。

    吳三桂分路出擊,攻城略地,數月間便擁有了雲貴川湘桂五省之地,且有繼續擴充套件的勢頭。不久,清平涼提督王輔臣反於西北,蒙古察哈爾部反於京北,形勢對吳三桂來說一派大好。康熙帝雖然調兵遣將反擊叛軍,但八旗軍已不復當年的雄風,雲集荊、襄、武昌、宜昌卻不敢主動進攻,清郡王勒爾錦竟然坐守荊州三年逗留不進;本已進入川境的清軍也退回漢中。

    吳三桂飲馬長江,本應乘勢揮師渡江北進,卻保守起來,意欲同清廷劃江而治。戰機稍縱即逝,就在吳三桂徘徊逡巡期間,清軍迅速平定了察哈爾與王輔臣叛亂;康熙帝抽調西北良將南下平叛,同時下詔切責觀望逗留坐失事機的將帥,清軍的反攻方見起色。四五年光景,清軍漸次平定了浙閩粵桂陝五省叛亂,江西各地亦多恢復,並且先後招降吳軍士兵二十餘萬。

    吳三桂形勢逆轉,只好收縮兵力回防。至此他僅保有云貴及川湘桂贛各一部,地盤與軍力大減,失去戰略與軍事優勢,處於被動態勢。

    1678年三月初一,六十七歲的吳三桂徹底撕下“復明”的假面具,于衡州府稱帝,國號大周,年號昭武,建立了吳周政權。吳三桂僅僅過了不到半年皇帝癮,便於八月十八日病死了。其十二三歲的孫子吳世璠繼位。1681年十月,清軍攻克昆明城,吳世璠自殺。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悉平。

    軍力、局勢佔優的吳三桂最終何以失敗了呢?

    一、保守失戰機。吳三桂起兵之時已年逾花甲,無情歲月消磨了他的銳氣與智謀,謹慎保守代替了他當年的果敢與進取。起兵之初,他以有備對無備,以強勢攻守勢,可謂得逞又得勢。飲馬長江之際,正是渡江北上積極進取的大好時機,可他卻畏首畏尾心存劃江而治的偏安幻想;故兵逼洞庭湖而不即渡,得劍南而不能守,僅僅徘徊逡巡于衡、湘間而無所作為。穩紮穩打的保守戰略,致使其坐失戰機,葬送了好局。

    二、反覆無常,失去政治聲譽。可以說吳三桂毫無政治底線,惟一己私利是圖。他保明、剿明、滅明;降順、叛順、攻順;降清、效清、反清,毫無政治與民族立場。其反覆無常的政治小人品行,使得其政治信譽大打折扣,少得人心。

    三、吳三桂積極為清主子效犬馬之勞,是清廷攻剿南明政權的鷹犬,是親手弒殺永曆帝、滅絕南明的兇手。而他卻又厚顏無恥地打著“反清復明”的政治幌子,欺騙漢將漢軍,雖然一時起到蠱惑作用,但“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當剝去”,最終還是失去了多數人心,漢臣漢將在平吳過程中立了大功。清廷削藩而損害其既得利益,故吳三桂起兵反清,實為一己之私利,與“復明”大業、民族大義毫不相干,而其最終稱帝並建立“大周”政權,更說明其“復明”是假,建立吳家天下才是真。

  • 10 # 晨小陌

    1.當時天下初定,經歷了戰火的百姓不願意在打戰。

    2.當時漢軍不團結,都只想為自己謀利。

    3清朝趨向於重用漢人去處理部分政務,獲得了部分漢人的擁護。

    4當時八旗的實力還是很強的,所以足以和之抗爭。

    5吳三桂中途去世。

    6吳三桂先反大明,後投大清,又反大清,因此讓很多人存在疑心。

  • 11 # 唐朝的長老

    吳三桂始終都沒有想過反清復明,恢復大明朝統治的。吳三桂之所以反清,完全是由於康熙的削藩政策嚴重影響到了吳三桂的個人利益,因此他反清的口號雖然是反清復明,但是他的內心並不是如此。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吳三桂兵敗的諸多原因吧。

    吳三桂稱帝是他失敗的一大原因

    吳三桂反清的時候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的,而天下漢民遠遠多於滿民,因此得到了各地方的響應,並且紛紛站出來支援吳三桂。但是後來吳三桂自己稱帝之後,支援吳三桂的民間力量就越來越小,甚至已經消失了,因為大家看清了吳三桂的本來面目,這個人是個天生的反賊。

    百姓們根本不願意打仗,但是為了反清復明的話還是有人有這個志向的,畢竟清軍入關並不久。而為了一個反賊而對抗朝廷的話,是不會有人跟著吳三桂冒這個險的,所以這是吳三桂政治上的失敗。

    接受康熙的求和是吳三桂犯的很大一個錯誤

    吳三桂前期本身打的是勢如破竹,很順利的佔領了南方的諸多地盤,眼看著康熙已經是很危險了。但是這個時候吳三桂卻接受了康熙的求和。這一求和倒好,康熙重新整頓旗鼓,擴充力量,對吳三桂進行反撲,慢慢的開始扭轉局面。

    作為一個將領來說吳三桂是很失敗的,當然有可能是因為吳三桂老了,已經沒有太大的雄心壯志了,也可能是吳三桂根本就沒有打敗康熙的決心,他追求的不過是偏安一隅罷了。這是吳三桂軍事上的重大決策失誤。

    時機不對

    當時大清剛剛建國沒有多少年,各代皇帝都比較清明,正在帶著全國百姓逐漸過上好日子呢。而此時吳三桂以一隅攻全國,時機不對。吳三桂要麼就真心的忠於清朝,接受削藩。如果真心不願意接受大清朝的統治,就應該在康熙年幼的時候發兵討伐。

    因為康熙年幼的時候皇帝沒有太大的能力,況且大清朝的朝廷處於鬥爭之中,更重要的是那時候距明朝滅亡時間更短,那時候的百姓還沒有接受大清朝的統治,那時候反抗大清吳三桂的年紀也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吳三桂錯失了好時機!

  • 1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試用以下三點,回答此問題。

    其一,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倒底有沒有真正佔據了“天下大勢”,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如果說這個所謂的天下大勢,指的是吳三桂造反時,得到了天下人的呼應的話,那麼我認為吳三桂並沒有達到這種程度。原因很簡單:自從吳三桂主動獻關投誠於清軍時,便已坐實了他頭上那頂漢奸的鐵帽子。所以在其造反後,是否真正取得了天下反清志士的支援,始終是存在疑問的。

    (吳三桂投降多爾袞)

    其二,吳三桂本來就不是真心為恢復明朝天下而造反的,那又何談其“為什麼不能重新恢復明朝天下”呢?想當初吳三桂為了向清朝表忠心,而不惜追入緬甸抓捕了永曆皇帝,並在昆明蓖子坡將其用弓弦殘忍的勒死!

    就在那一瞬間,吳三桂便與天下忠於明朝之人,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而吳三桂肯定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才雖打出反清復明之旗號,但卻始終沒有、也不敢、更不可能復立明朝皇室之後,擔當“起義”之首腦。故而吳三桂的造反在一開始,便有名不正而言不順的風險,而這也是導致其最終敗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說吳三桂並非是為了“復明”而反清,還因為在其造反的後期,他為了號召人心在衡陽悍然稱帝自立,建立起了偽周政權。而此舉更加暴露出吳三桂造反時,所打的“復明”旗號的虛偽性!也更加暴露出了吳三桂的反清,自始至終都只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就如同一個即將輸光了全部資本,而被迫進行殊死一搏的賭徒一樣!是在康熙皇帝的裁撤三藩的壓力下,所做出的困獸猶鬥式的亡命反撲,而絕不是象其表面宣揚的那樣,是為了驅逐清朝於關外,恢華夏神器於中原!

    (吳三桂舉兵反清)

    其三,吳三桂為什麼會在開局良好的情況下,輸掉了似乎唾手可得的勝利?那是因為吳三桂是在以一隅敵天下!別看那耿、尚兩藩與之呼應,並在起兵之初與其聯袂造反,但是在不久之後那兩藩便在康熙皇帝的攻心戰術下敗下陣來,他們又被清朝重新拉回了自己的陣營,從而導致了吳三桂的被孤立!此外,起初群起而響應吳三桂的舊部們,已及那些因受八旗子弟歧視,而憤而反叛的綠營兵將們,也在清朝的籠絡與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多半又重新轉投了清朝陣營。而且因為吳三桂始終存在與清朝劃江而治的幻想,所以沒有趁清軍尚未部署到位之際,跨過長江打到中原腹地。

    而正是這種消極態度,造成了吳三桂由開始時的戰略主動,轉入到了戰略被動。而對吳三桂來說,在人力、物力、財力皆不如清朝的情況下,一旦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轉入到了與清朝進行對耗之路上去,那麼對他來說也就是走上了一條無可挽回的失敗之路!換言之:以吳三桂的實力來說,如果他在擊敗了江南清軍之後,立即集中優勢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清都北京,那麼或許還能趁清朝佈置未定,應變之策尚未明確的機會,爭取到一線的獲勝機會!

    (清軍平定吳三桂餘部)

  • 13 # 品茗讀史

    “雲南是吾自己血掙!”

    吳三桂的這一聲怒吼,道出了他起兵反清的真實原因。

    吳三桂為清廷征戰近二十年,為清廷入主中原、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在打下雲南之後,他也為自己作了打算:效仿明初的沐英,能夠世代鎮守雲南。

    因此,吳三桂在雲南苦心經營,把雲南當成了自己的基業。可是,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一紙撤藩令,就要把雲南收歸清廷管轄。這讓吳三桂多年的心血都付諸東流,吳三桂豈能容忍!

    吳三桂可以說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絕不是明朝的忠臣。他親自擒殺南明永曆帝父子,早已經與明朝恩斷義絕了。

    吳三桂起兵反清,根本就不是為了恢復大明王朝的江山,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1673年,吳三桂鋌而走險,起兵反清。

    為了籠絡人心,吳三桂“易故人衣服”,表示出他與清廷徹底決裂;又率三軍祭奠永曆陵,宣佈反清復明,凝聚了人心。

    吳三桂釋出反清檄文,把自己裝扮成明朝的遺臣,號召漢族人民起來反抗滿清。

    在明亡不久,人心思舊的清朝初期,吳三桂的反清檄文確實起到了巨大的感染力。一時間,“偽檄所至,反者四起”。天下的漢族軍民紛紛起兵響應,清廷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危機。

    可是,吳三桂終究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才起兵反清的。因此,吳三桂一直患得患失,幻想著清廷會在危機面前與自己議和,從而劃江而治。

    在幻想的支配下,吳三桂在軍事進攻極其順利,反清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竟然在長江邊上逡巡不前,坐失戰機,從而使得清廷喘了一口氣,得以調兵遣將,應對狼煙四起的局面。

    而吳三桂作為反清的主力軍,卻停步不前;這就使得起兵響應他的孫延齡、耿精忠、王輔臣等反清勢力承受到巨大的軍事壓力。

    清廷乘吳三桂停步於長江之機,集結兵力,以軍事進攻為主,政治誘降為輔,很快平定了廣西、福建、陝西的反清勢力,從而實現了專心對付吳三桂的戰略目的。

    由於吳三桂錯失良機,又導致響應他的勢力紛紛失敗,而清廷又根本不會同意劃江而治。在此形勢下,吳三桂竟然再出昏招,自立為帝,國號“大周”。

    吳三桂稱帝,就在天下人面前徹底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他根本就沒有打算恢復明朝,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煽動人心,起兵反清的。

    吳三桂的稱帝,使他盡失人心,有志於反清復明的義士、明朝遺民,都拋棄了他;吳三桂在政治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狀態。

    結語:吳三桂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起兵反清的。他雖然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但他內心根本就沒有“復明”。

    所以,吳三桂在起兵之後,一直患得患失,首鼠兩端;一心只想著保住既得利益,絲毫沒有放手一搏,渡江北上,奪取北京,與清廷決一死戰的決心。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等待吳三桂的,只能是滅亡的命運。

  • 14 # 梨叔說史

    一、吳三桂缺少長遠規劃

    吳三桂從來沒有想過造反,他只是被康熙逼的,誤以為康熙削藩,其實是卸磨殺驢,狡兔死,走狗烹。他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自保而已。他倉促起兵,佔領大半江山,只是給自己一個價碼而已。他一生為將,從來都是別人的臣子。在多爾袞死後,他沒有反。他心裡忌憚鰲拜,因為鰲拜的軍事能力並不下於他吳三桂。鰲拜被擒殺後,吳三桂還是沒有造反。這時的他,只是坐享榮華到死。但是沒想到,臨到頭,康熙要過河拆橋。這個時候,他才開始想造反。不過,他畢竟是做臣子做了那麼多年,思考的站位,不可能與君主相同。他的格局太小,只想偏安於半壁江山。這對於他來說,已經足矣。

    二、吳三桂不得人心

    吳三桂這一生,並不是燦爛的一生,而是罪惡與羞恥的一生。他本是明朝倚重的大將,明朝對他十分器重。可是,在李自成滅亡明朝之際,他投靠了叛賊李自成。由於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了他的愛妾,他這才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個時候,他表現得還像個爺們。但是,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投入清朝的懷抱。並且成為了清朝的馬前卒,他率領關寧鐵騎,打仗比清軍還猛。當南明政權建立的時候,他並沒有想著恢復明朝,投靠南明,而是一心剿殺南明。最後逼得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自殺身亡。他確確實實成為了清朝的大功臣。但是,他也成為了漢族的罪人。他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大漢奸。如今,他造反又打出恢復明朝的旗號,試想有幾人相信。

    三、各路反叛力量各自為政

    雖然反叛之初,各地響應吳三桂的人很多,但是,他們都沒有長遠的政治頭腦,都只是想在亂世之時分一杯羹而已。因此,他們誰也不聽誰的。這就便於清朝對他們各個擊破。清朝對他們封官許願一步步拉攏,給他們更多的眼前利益。他們轉念一想,如果吳三桂得了天下,對他們的封賞,比不上清朝。於是,他們就轉而幫助清朝了。

  • 15 # 媚之夭夭

    三藩之亂中的吳三桂已經佔據天下大勢,為什麼不能恢復明朝呢?

    在康熙決定削三藩時,吳三桂這個平西王首當其衝!做慣了自由自在唯我獨尊的吳三桂當然不肯就範!於是,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後,吳三桂又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由於,吳三桂早已做好準備,又派人四處遊說,其他兩個藩王和陝西王輔臣都齊齊向康熙發難!目的是讓康熙分身無術自顧不暇!而吳三桂自己呢?帶兵自雲南,過貴州,直撲湖南!由於很多人還在思念明朝,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人支援吳三桂!儘管吳三桂是個降清的明朝舊臣!

    從當時戰爭的局勢來看,應接不暇的康熙是處於被動!但是,佔據舉動的吳三桂也還是無法重新恢復大明朝!

    為什麼呢?

    一,戰爭的開打,就是人力和財力的搏弈!

    從扯旗反清復明,到據守湖南跟康熙對峙!已是整整八年了!

    古人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吳三桂跟康熙打了近八年的仗,無論是人力財力幾乎耗盡了盤踞在雲南多年積蓄的家底!再繼續打下去,幾乎是難以維繼!

    因為戰爭的搏弈,就是雙方人力和財力的搏弈!

    沒有雄厚的財力作為保障,還有打下去的資本嗎?所以,這個重要的原因是吳三桂無法繼續跟康熙打下去的!

    二,反覆無常的吳三桂,讓反清復明的志士看清他的嘴臉,大都棄他而去!孤家寡人的吳三桂當然沒有能力恢復明朝!

    當初吳三桂舉著反清復明的大旗,就是想匯聚天下反清復明的勢力為自己所用!

    這一招在當時是非常的管用!很多的反清思明的仁人志士紛紛投奔加盟吳三桂!

    儘管吳三桂是一個曾經降清還做了平西王的人!

    隨著吳三桂的真正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匆匆在湖南省衡州府(今天的衡陽市)建立了自己的朝庭,那些支援他的仁人志士才知道吳三桂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伎倆!於是,很多人馬離開了他!

    因為失道者寡助!

    吳三桂就是如此!

  • 16 # 慕溪農業

    1、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政府以從容佈置反擊的時間。

    2、由於此時清軍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

  • 17 # 葉飄刀

    得罪人太多了

    看過《鹿鼎記》的都知道,不論是朝廷,還是反清的天地會、沐王府,誰不是恨不得他死。

    吳三桂本來是明將,在李自成兵逼北京時按兵不動,坐看北京覆滅,然後轉眼投靠李自成,而且最後的南明皇帝還是他勒死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忠於明朝的人,是如何恨不得他死。

    而吳三桂背叛明朝之後,投靠李自成,轉眼又背叛,引滿清入關,讓李自成功虧一簣,這個起義軍的殘餘勢力,也不會對他有任何好感。

    最後他投降滿清,還造反,滿清當然恨不得他死。

    天下就沒有支援他的勢力在。

  • 18 # 大白白野

    一、吳三桂是一位複雜人物。以前定性吳三桂是賣國賊,讓清兵進了山海關。現在又對吳三桂有新評價,評價是探討這個問題:他跟清朝多爾袞聯絡,是想借助清廷助剿農民軍,恢復明朝江山,還是想投入清朝陣營。過去也有藉助外國力量恢復本朝統治的,像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首都被吳國攻陷,藉助秦國力量又恢復了楚國。吳三桂當時如不和清聯絡,肯定是被李自成農民軍打敗的,因為兩者力量相差懸殊。因此,當時吳三桂和清軍聯合是主動投降還是被逼無奈。

    百家講壇一位知名歷史學者曾說:吳三桂反叛清朝如果堅持五十年就可能有新的評價。

    二、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再加上臺灣的反清勢力和北方的蒙古族的反清勢力確實給當時康熙清王朝統治造成極大威脅。但這幾股勢力配合不好,北方蒙古族被清朝輕鬆化解,吳三桂讓鄭經沿海北上進攻遼東,鄭經也沒按照計劃執行,康熙雖然年輕,一看三藩真動真格的了,又改變撤藩策略,各個瓦解,擊敗反清勢力,其他兩藩先後被平息,孤立了吳三桂勢力。

    三、清朝對撤藩意見意見分歧很大,連孝莊太后都對撤藩持懷疑態度,康熙帝堅持撤藩,認為撤藩是反,不撤藩也是反,三藩向清政府要錢要糧,清政府也不想供給了。

    四、吳三桂平定雲南後,招兵買馬,安插親信,有反叛跡象。康熙撤藩是導火線,引發了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

    五、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瑞,又到永桂王墓前痛哭,宣佈反抗清政府。

    六、吳三桂等反叛清廷開始發展迅速,席捲大半個中國,清王朝用八年時間才平定三藩之亂。

    為什麼不能重新恢復明朝呢:

    1、吳三桂反叛清朝是以恢復明朝為藉口,實際上是他自己當了幾個月的皇帝,從本質上來看,他是不會恢復明朝朱家天下的。

    2、吳三桂是武舉出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但是從他在雲南反叛清王朝以後所作所為,軍事戰略方面有許多不足。沒有及時渡江,給清軍喘息機會。手下人主張過江,吳三桂卻說,自己年齡大了,沒有那樣的雄心了。吳軍不渡江,不擴大戰果,那是搞武裝割據,清王朝以全國力量對付割據勢力,具有明顯優勢的。吳軍要渡江,擴大戰果,就會增加政治影響力,有政治優勢。

    3、吳軍及其他反叛部隊是逐城逐地攻打地盤,沒有做到攻佔戰略要地,扼守戰略要地以控制全域性的局面,這是明顯的缺陷,進攻戰打成了消耗戰,以致清政府能從容調動力量進行鎮壓。戰略要地很關鍵,像元朝攻打襄陽,才改變了消滅南宋的步伐。

    4、吳三桂是放清軍入山海關,又殺死明永曆帝父子,再打為明朝復仇旗號有些出爾反覆情況,很難有凝聚力。

    5、吳三桂1673年反叛,清政府已經入關30年了,民族矛盾已經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還打著民族矛盾旗號反叛顯然有說不通的地方,因此,反叛不會成功。

    6、吳三桂反叛時年齡大了,最後病死,導致群龍無首,軍事方面節節失利,維護二年多就徹底失敗了。而清朝康熙帝是封建社會傑出君王,始終親自主持平叛工作,調遣平叛人員,領導平叛工作,這是平叛勝利一項重要原因。

  • 19 # 丁強888

    吳三桂就沒有想過恢復明朝。他要是要恢復明朝,在弘光朝加封他的時候,他就應該主動參與到明朝的恢復裡。

    事實上,在明亡清興,從1644年崇禎上吊到1662年吳三桂絞死永曆皇帝。沒看到吳三桂有一絲一毫恢復明朝的行動。反而充當了剿滅明朝最後一絲抵抗力量,向清朝積極繳納投名狀的主力軍。

    吳三桂的目標

    事實上,反叛滿清一直不是吳三桂的選項,他要反應該在自己壯年,精力充沛,反清力量還很壯大的時候反,而不是自己垂垂老矣,滿清基本穩定全國統治的情況下才來反抗。

    事實上,在剿滅南明大西聯合政權,吳三桂因功晉升平西親王,出鎮雲貴之後,吳三桂似乎看到自己就要實現這輩子的的最大目標:就是像前明沐家一樣,希望永鎮雲南。平西王爵位能夠世襲罔替。

    吳三桂反叛

    吳三桂於1673年舉兵反叛清廷,起兵之前去今天昆明的蓮花池公園哭祭了被他絞死的永曆皇帝,並重新修繕了一下永曆的陵墓。以大明王朝的名義起兵反抗清朝。事實上在吳三桂反叛之前,清朝就不斷侵奪平西王的權利。比如1663年,剛剛絞死永曆之後滿清就收回了吳三桂的大將軍印信。1667年收回雲貴兩省的官員任免權力歸於朝廷吏部。但還沒有動到吳三桂鎮守雲南的權力,所以吳三桂還能夠忍受。

    但1673年,年輕的康熙居然要開始對吳三桂、耿精忠等漢族藩王動手了,要剝奪他們鎮守地方的許可權。這就逼得吳三桂為了保住自己一生反叛明朝,努力絞殺舊主,立下赫赫功勳獲得的既得利益,而不得不舉兵反抗了。

    所以吳三桂反抗清朝,一開始就沒有恢復明朝的意思。當時已經離死不遠的吳三桂其實還是想透過展示自己的兵威,以實力逼迫清朝承認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吳三桂在戰爭初期打到長江,清朝內憂外患的時刻居然停下來要跟清朝談判。

    也是因為吳三桂自己貽誤戰機,被緩過來的清朝打得滿地找牙。眼看命不久矣的吳三桂徹底拋開恢復明朝這一塊遮羞布,自己建立自己的周朝,過一把皇帝癮的同時,也徹底讓全天下人看清了吳三桂的真面目。

    結語:吳三桂從來沒想過恢復明朝,哪怕他返青獲得成功。事實上吳三桂反清是因為年輕的康熙的失誤,削藩急了一點。再過幾年,等吳三桂幾人死了之後削藩,就不會有三藩之亂了。

  • 20 # 十分之七君

    1、不願意。

    吳三桂野心大,造反還是想自己當皇帝,恢復明朝不是他的主觀願望。而且在佔據天下大勢的情況下,更不會願意將大好局勢拱手讓人。他在臨死前還匆忙稱帝,在湖南做了5個月皇帝,可見他自己就不想恢復明朝。

    2、明朝遺民痛恨,不得人心,恢復不了。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直接導致大明王朝滅亡。投降清朝之後又帶領手下精銳“關寧鐵騎”四處征討,為清朝攻城略地,殺了不少漢人。他一路追殺永曆帝到緬甸,最後還殺了永曆帝,滅了明朝人反清的旗幟。作為一個漢奸賣國賊,而且還是個弒君之人,遭世人唾棄,承接了漢人大部分的仇恨。一些明朝遺民對他的仇恨甚至比對清軍更甚,吳三桂反清時有不少漢人幫著清軍打吳三桂,可見他是多麼的不得人心。恢復明朝,別人可以,你吳三桂不行。

    3、天下已定,人心思治。

    清軍入關已經數十年,大局已定。對百姓來說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才是頭等大事,戰爭沒人喜歡。民族氣節對目不識丁,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百姓來說太過空洞。當時全國絕大多數百姓都是這種認認知,所以恢復明朝不是多數人人心所向。誰當皇帝都一樣,有吃有喝能活命才是真的。

    4、人選難定

    大明王朝後人中有號召力有代表性的基本都被殺了,找誰來繼承皇位是個問題。當時反清的勢力有幾方,如何找到合適的人選平衡各方,凝聚人心,不至掀起內鬥,很難滿足這些要求,選皇帝操作太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為什麼支援孟加拉國獨立,而不是直接將孟加拉國吞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