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晨風曉月趣歷史
-
22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清朝坐穩江山之後就會加強中央集權,圍繞著權力中央和地方會展開激烈的爭奪,康熙皇帝便開始下令,想要撤銷當時的三藩,這時晚年的吳三桂發動了叛亂。
盛極一時吳三桂憑藉清朝廷的重用,在雲南壟斷金、銀、銅、等物質的生產,大肆聚財斂財。吳三桂還說服清政府,准許雲南、貴州與西藏的物品互通,他從中牟利。很顯然,吳三桂所統治的轄區儼然是一個封地王國。
吳三桂憑藉著麾下善戰的關寧集團,很快就征服了貴州全部土地,很快就征服了貴州全部土地,次年,他改稱周王,年號稱周王元年。
吳三桂一路勢如破竹,一度飲馬長江,聯合其他兩個藩王,形成聯盟,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和清軍隔江而望,形成對峙,大有平分天下之勢。
不得人心吳三桂這個人衝冠一怒為紅顏,他親自打開了當時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的大門,引清兵入關,雖然他趕走了李自成,卻讓大清入主中原。最重要的是他開啟山海關大門的原因不是為了天下,而是紅顏。同時吳三桂降於清軍,為清軍賣命攻打明朝,南明殘餘勢力,曾經保衛大明百姓的人,居然反對來屠殺大明勢力,受到百姓厭惡。
吳三桂為了得到大清的信任,遵從了滿清政府的命令,殺死了永曆皇帝,這位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是所有反清復明漢人的最後希望,吳三桂毀掉了這個希望。
讓他徹底的失去了全天下漢族人的支援,也正是因為這樣為後來很多漢人不再投靠於他,他的政權也不穩固
勢力單薄吳三桂擁有著關寧鐵騎確實可保他一時不敗,也讓他出盡風頭,可是打仗不但是軍事力量的對比,吳三桂雖然在軍事方面佔有優勢,但是在政治,經濟,人才等方面嚴重缺乏。吳三桂和康熙不是一個層面,康熙佔有的中國是穩定的,可以持續為他提供支援,同時大清政權逐漸成熟,而吳三桂才剛開始發展壯大。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在軍事力量鼎盛時期沒有選擇繼續北上,而是想平分天下,和清軍打了拉鋸戰,和成熟的清朝政權相比,佔據全國的大清,無論是經濟、人口抑或資源,都遠勝於吳三桂。縱觀歷史只有霸王項羽才能做到,單是吳三桂終究不是項羽,同時歷史只有一個項羽,吳三桂在軍事力量頂峰時,沒有選擇進攻,這一步他就已經錯了,吳三桂不能用3萬人馬大56萬人馬,他只有憑藉著絕對的兵力優勢一鼓作氣北上,才有可能勝利。
清醒過來的大清統治集團馬上轉變戰略,而這個機會是吳三桂給的,吳三桂年老,沒有抓住機會進攻,導致了在他死後,政權最後被圍剿的命運。同時他的作為也導致了被後人詬病,可能吳三桂在殺南明皇帝沒有想到,自己日後掀起了規模最大的,持續最久的,對大清影響最深的一次反清復明的運動,但卻要受到後人的嘲笑
-
23 # 歷史評說
什麼吳三桂恢復大明朝?我沒有看錯吧?就算吳三桂造反成功,他也不可能恢復明朝,他沒有這個立場。要知道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就是被他用弓弦活活勒死的。
如果他造反成功,又恢復了明朝,他如何嚮明朝的皇帝和天下成名解釋他弒殺明朝天子的罪行呢?總不見得像中國男足的姜至鵬說的那樣,說永曆皇帝把腦袋硬是掛在弓弦上的吧。
所以說吳三桂自始至終都沒有想過反清復明,三藩之亂存在反清,但不是復明。反清復明,只是他的一面flag,他的真實目的是建立吳家王朝,自己登基做皇帝,然而恰恰就是這一點,讓勝利從他的手中溜走。
吳三桂剛剛起兵的時候,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這個造反的理由簡直就像笑話。前面也說過,人家明朝的永曆皇帝都已經逃到緬甸去了,還被他跨國通緝,最後殺害。吳三桂,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反清復明我信你個鬼!
當然人是善忘的,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還是有一些人願意追隨吳三桂的,他們算得上是明朝的死忠粉。只要能夠恢復大明,吳三桂以前做過的事情,也能夠一筆勾銷了,畢竟吳三桂有使日月幽而復明,再造乾坤的大功勞。這些人是吳三桂起兵的基本盤,他們是吳三桂的鐵粉。
可是當吳三桂登基稱帝之後,粉碎了所有人的大明夢,大家認清了吳三桂的本來面目,原本對他存在幻想的人,都對他脫粉轉黑。喪失了基本盤之後吳三桂再也沒有前期的氣勢,開始走向了滅亡。
吳三桂的失敗還在於此人胸無大志,並沒有徹底推翻清朝的願望,只想裂土封王,做一個割據政權。其實吳三桂一開始打得很順利,南方的好幾個省份都被他打了下來,整個清朝陷入了風雨飄搖。
甘肅的王輔臣起兵響應,福建耿家,廣東尚家,這些三藩老兄弟積極響應自然不在話下,廣西,四川,河北也是亂成一團,而在寶島臺灣延平郡王鄭經也積極響應。一時間中國內地打的一團糟。整個大清朝到處都是腥風血雨。
可是就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吳三桂居然接受了康熙的求和。這是康熙的緩兵之計,有了喘息之機的康熙,立即整頓人馬,積極調動兵力,選配優秀將領,為最終消滅吳三桂做好了準備。而吳三桂卻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
吳三桂之所以在大好形勢之下出昏招,其實是因為吳三桂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要奪取清朝的天下,他只是想維持自己當年在雲南相對獨立的狀態。這種小富即安的心態,讓他在優勢面前失去了方向,大局觀的缺失,最終導致了他的滅亡。
-
24 # 春秋正義
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本就是文學對吳三桂的過分美化。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獻關降清是吳三桂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也是他置民族大義不顧而追求個人功名的鐵證。
在隨清兵南下的過程中,吳三桂不但對農民軍心狠手辣,對於朱明皇族更是同樣痛下殺手。1662年,吳三桂率兵將南明永曆帝趕盡殺絕,赤裸裸地弒主求榮,完全拜倒在清廷的威逼利誘之下。
此時吳三桂的心裡只想著學沐英做“世守雲南”的平西王。
這樣的大漢奸,如何來指望他恢復大明江山?
康熙年間,吳三桂受削藩政策壓迫,所有榮華富貴可能被影響,不得已鋌而走險。雖然他打著“興明討虜”的幌子,但天下反清復明的大勢已去,此時扯大旗,無非是造造聲勢,起不了多大浪的。
中國歷史上,由北而南的統一,比由南而北的統一,要容易許多。朱元璋由南而北統一,已然是不可複製的奇蹟。
吳三桂沒有老朱那樣的韋韜偉略。雖然他起兵於西南,瞬間席捲雲、貴、湘,到底沒有威脅到當時中國經濟重心的江浙,在戰略資源上,與控制了全國絕大多數行省的清廷相比,後備力量相去甚遠。
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是發跡於西南一隅,但由於其摧枯拉朽,直搗南京,從而獲得了與清廷分庭抗禮的資本,才能延續十四年之久。
殊不知康熙帝削藩平亂的決心十分堅決,面對烽煙四起的帝國,他調集重兵,全面對叛軍進行反擊。
原本就不穩固的三藩聯盟先後破滅,而吳三桂也由於“中風噎嗝”,僅僅稱帝五個月便病死,形勢瞬間急轉直下。
和安史之亂一樣,叛軍首領一死,群龍無首,很快叛亂便宣告失敗。
事實證明,只要叛亂沒有足以撼動朝廷的根基,不在於兵多將廣,就無可避免地面臨失敗。
-
25 # 小辮兒說歷史
脫離清廷困難重重
三藩之亂的時候,雖然吳三桂地方割據成勢如破竹之態,但還是有很多限制因素的。第一,吳三桂起兵打的是反清復明的旗號,但他根本不得漢人的民心;第二,三藩之亂他的敵人不止是清廷還有其他藩王;第三,清廷各方面實力都是高於吳三桂的;第四,吳氏家族與清廷有聯姻,大到建寧公主,小到芝麻小官,聯姻已經成了牽制吳氏家族的力量。因此吳三桂想要脫離清廷,自立或者恢復明朝是相當困難的,結果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帝”後,就惹怒了康熙。
吳三桂並不是一個忠義之臣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山海關由許多因素促成,大抵就是兩個原因,第一,清廷給予吳三桂的是更好的條件;第二,在清兵入關以前,吳三桂就已經成了不忠之臣,他投降了李自成,之所以又放清兵入關是因為父親被捕,愛妾被佔。
這裡著重說一下陳圓圓,吳梅村有一句“慟哭三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我們不是吳三桂,不能瞭解吳三桂對於一個女人可以付出何種深情,但陳圓圓對於吳三桂來說不只是一個愛妾,還是他的私人財產。他聽聞陳圓圓被擄是這樣說的: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當自己的財產被人侵佔之時,對於吳三桂這樣手握重權的男子來說,是冒犯了他的尊嚴。同時,愛妾和父親的處境也表現出了吳氏家族的處境,吳三桂反李放歸清也是為了儲存自己和家族的性命。從這兩點看來,吳三桂可以因為很多東西而背棄舊主,向他人俯首稱臣,他並不是忠良之臣。
明朝再無正統後裔。崇禎死後,清廷掌權以後曾經找尋過明朝正統後裔,一經找到,格殺勿論,為防春風吹又生,清廷已經斬草除根了,吳三桂如果要恢復明朝,必定需要明朝正統後裔。而且,明朝後裔被斬殺殆盡之時,吳三桂是知道的,甚至在清廷商量如何斬殺永曆之時,有人言:“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而吳三桂卻提議“駢首“就算找到了那麼一個漏網之魚,憑吳三桂這樣降敵之臣的身份又怎麼好輔佐新帝呢?他根本沒有辦法得到明朝繼承者的信任了。如果他自己繼位,恢復明朝,又於理不合,明朝是朱家的江山,說什麼也不可能讓一個姓吳的做皇帝,即便吳三桂自己稱帝,也會改換新的國號,不會與明朝有任何關係。
因此即便吳三桂有非常龐大的勢力,並且後來也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但想要真的恢復明朝,是百分之百沒有可能性的。
回覆列表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康熙朝廷請求回老家遼東養老,康熙皇帝藉此機會決心撤藩。平西王吳三桂見朝廷撤藩決心已定,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籌備,在當年的十一月,誅殺朝廷任命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正式起兵造反。
吳三桂在反叛初期,由於軍隊長期處於實戰狀態,戰鬥力強悍,同時吳三桂的舊部和黨羽遍佈雲貴川,再加上平南王、靖南王也紛紛起兵響應,吳三桂的叛軍一度控制了雲貴川、兩廣以及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但形勢很快就急轉直下,1678年,只做了五個月大周皇帝的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的皇宮中病逝,三年之後的1681年,清軍攻入老巢昆明,吳三桂的叛亂正式宣告失敗。
三藩之亂中的吳三桂,明明已經佔據天下大勢,為什麼又快速滅亡,沒有能夠重新恢復明朝呢?
沒有民心歸附一個朝代的建立,軍事力量是重要的方面,但絕對不是最核心的因素。民心才是關鍵,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得到民心,軍事力量就可以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從而奪取政權;反之如果不得民心,軍事力量的一時強大,也會逐步被弱化,最終被打敗。
清軍入主中原之後,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舉措,籠絡明朝皇室成員、官吏和地主階級,安撫廣大民眾,逐漸得到了中原百姓的認可和擁護,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援:
一是打著為明朝百姓“復君父之仇”的旗號,以皇帝的尊號厚葬崇禎,對主動歸附以及投降的明朝皇室及官吏,給予優厚的待遇;二是嚴整軍隊,做到對百姓秋毫無犯,同時安撫民眾,恢復生產,大力減免百姓的賦稅;三是政治定位迅速轉換角色,從入侵者轉變為主人,將中原百姓認可為自己的子民,儘可能給予相應的政治待遇。
廣大中原百姓在經歷了明末的腐朽統治,經歷了長年的戰亂和惡劣的自然災害之後,贏得了難得的喘息機遇,沉下心來從事農業生產謀求生存,民眾開始慢慢地認可清朝的統治,民心慢慢地歸附於清廷。特別是,吳三桂親自帶兵追到緬甸,將南明的永曆皇帝及其兒子朱慈煊抓回,並處死於昆明之後,廣大民眾的心已經斷絕了明朝的念想,徹底歸附清廷。
沒有共同理想任何一個團體、一個組織帶領團結一批人幹事創業,必須要有共同理想和共同的奮鬥目標,以此來團結人心、凝聚力量、激勵鬥志。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時的共同理想是“反抗暴秦”,劉備建立蜀漢的共同理想是“匡復漢室”,梁山宋江聚集眾英雄的共同理想是“替天行道”。吳三桂起義造反的共同理想是什麼呢?其實質就是為了他個人以及小團體的利益。但也總得找個叫得響的藉口吧?他在起兵時下令部下“蓄髮,易衣冠”,恢復漢人的裝束,拜祭先明桂王的陵墓,打出“復明驅虜”的口號。吳三桂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不僅天下民眾不信、明朝的遺老遺少不信,就連吳三桂他自己也不信!所以,他不敢用“大明”的國號,定國號為“大周”。
吳三桂從三海關引清軍入關時,還打著“復君父仇”為明崇禎皇帝復仇的遮羞布,入關之後便任清軍驅使,不遺餘力地與擁護明朝的軍隊作戰,已經毫無顧忌了。至於到最後,親自帶兵追及緬甸,將南明的永曆皇帝抓回,並將其勒死於昆明時,他已經徹底成為了明朝的仇敵,所有人都看清了他的本來面目。所以,他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更談不上以此為共同理想來團結民眾、凝聚人心了!沒有了共同理想,要想建立一個王朝,根本就沒可能!
沒有人才支援從1659年攻下雲南開始,到1673年起兵造反,吳三桂鎮守雲南達14年之久。清廷為利用吳三桂打擊征討明朝殘餘勢力,給予了他許多特權,在一切軍事活動中“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吳三桂藉此機會,大勢培養個人勢力,任用親信舊部,所節制地方的官員任用,不經過清廷,基本控制了雲貴川三省官吏的提拔任用,稱之為“西選”,培養和安插了大量效忠吳三桂的官員。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吳三桂團結在身邊的這群人,也都是一些勢利之人,沒有歷史責任擔當、沒有家國情懷、沒有自身犧牲的奉獻精神,大都是如陝西提督王輔臣這一類的反覆小人,不會有張良、諸葛亮這樣的大才投奔效命。
從整個戰略的制定上來看,吳三桂軍中沒有人才也表現非常突出。吳三桂唯一的勝算就是,借鑑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的戰略,憑藉前期的軍事優勢,一直向北方猛打猛衝,直取清廷的都城北京,擒賊先擒王,一舉推翻其政權,而不是與清軍打消耗戰,長期對峙。
沒有經濟支撐吳三桂控制的西南地區,本就經濟不發達,民生困苦,沒有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和支撐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經濟實力。前期軍事力量的建設,完全依靠朝廷每年數十萬白銀的經濟投入。戰爭的前期,吳三桂能夠節節勝利,也是完全憑藉多年積蓄。一旦戰爭打成長期的消耗戰,吳三桂的經濟劣勢就會明顯顯現,根本不是擁有全國財力支撐清廷的對手。而戰爭又恰恰打的是財力,所謂“兵馬未動,精草先行”,所以從經濟形勢的角度,吳三桂的敗局已定。
所以,三藩之亂時的吳三桂,雖然一時取得戰局的優勢,但決不可能奪取天下,重新恢復明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