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草的沉思
-
2 # 吾欲問鼎
肯定是處心積慮,早有預謀。史書或民間說他被逼無奈,不得不殺兄屠弟奪父皇權,只不過勝利者書寫歷史,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正像有位老先生(有人說是胡適)說的:“歷史就像一位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你願意怎麼把她打扮就怎麼把她打扮。”所以,盡信史不如不信史。
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功勞為首。唐朝能征善戰的大將,也多為其部下。在南征北戰中,立下了赫戰功,樹立崇高的個人威望。不管是文臣武將,還是士人百姓,都擁戴他,作為一個有遠大抱負又有實力的人,他怎麼會不想當皇帝?他也為此作了諸多準備。網羅人才,壯大軍隊;交結官員士紳,建立自己勢力。可是,因為他不是嫡長子,讓李建成成了太子,他怎麼會甘心。並且,他正因為擁有以上一切,他不想芻皇帝也得當皇帝。功高震主,當李建成當了皇帝,怎麼會允許一隻惡虎在身邊,一定想除掉他的勢力,最好把他殺掉,才能睡個安穩覺。所以,為了自身安全,他也得殺掉李建成,自己做皇帝。
李世民有殺李建成的理由,也有殺李建成的實力,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一個藉口。而李建成也想除掉李世民,不斷削奪他的兵權,打擊他的下屬,當機會來臨了,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弟,奪皇權,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為了掩人耳目,不留惡名,利用自己權勢,從各方面掩蓋事實真相,但我們從各方面記載,綜合各種史料,仍能發現蛛絲馬跡,瞭解歷史真相。但其實,不管唐太宗李世民利用什麼手段上臺,他終究是歷史一位好皇帝。也許對李建成是不幸的,但對當時的百姓和中國歷史,卻是萬幸的。
-
3 # 八弓塬
626年,唐朝太子李建成與四皇子李元吉到達玄武門時,被突然帶兵趕來的二皇子李世民等人射殺。然後李世民面見唐高祖李淵,說二人準備謀反。李淵當即改立李世民為太子,這就是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引發了種種議論。題目中的兩種說法都有存在的可能。
說李世民是被逼如此的認為,李建成與李元吉早就想除掉李世民,就先請李世民到李元吉府上喝酒,喝完酒李世民回到家裡便開始吐血,差點死去。李建成與李元吉想趁此時向父皇告狀,沒想到剛到玄武門反被前來的李世民搶先一步,全部被殺死。
另一種說法認為,李世民早就預謀殺兄奪位。他培植了很多親信,為發動兵變做好了全面準備工作。“玄武門之變”早就在他的計劃之中,他不過是在等待最好的時機。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李淵早就想廢除太子李建成,卻又擔心會引起麻煩,所以一直沒有動作。李建成與李元吉幾次勸他殺掉李世民,都被他拒絕了。當李世民察覺到兄弟的殺機時,就搶先下了手,這一步暗合了李淵的計劃,所以在“玄武門之變”後不久,他就將皇位讓給了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從性質上來看,無疑是一場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宮廷政變,它與歷史上曾發生過的無數次宮廷政變在性質上並無二致。但這次政變的勝利者李世民,在後來稱帝后,開創了彪炳史冊的貞觀盛世。從這一點來說,這次政變的結果還是值得肯定的。
-
4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其實是被逼無奈後的處心積慮。有計劃發動這一場政變,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也不可能輕易取勝。
但是我們要從李世民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的話,那李世民就不得不發動這一場政變。事情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何必要成為他人案板上的肉呢?
01李世民戰功卓著,成為了李建成的眼中釘。李建成早就想要弄死李世民,這件事魏徵可以作證。魏徵作為李建成的謀士,曾經主動要求刺殺李世民。要不是李建成沒有同意,那這件事可能就辦成了。
由此可見,李建成集團對李世民的成見那是很深的。只不過李建成這個人可能比較仁義,他認為李世民再囂張,好歹也是自己的親弟弟。
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資治通鑑》
他們是一母同胞,這份兄弟感情,在沒有成為皇子之前,那是非常深厚的。所以李建成是顧念這份感情的。但是他手下人不會有所留情,因為皇太子若是落馬的話,那他們這些人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就衝著這麼一個原因,李建成集團也要想各種辦法去吧李世民給幹掉。所以說,李世民當時的處境非常困難。
太子中允王圭、洗馬魏徵說太子曰:“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年長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服海內。今劉黑闥散亡之餘,眾不滿萬,資糧匱乏,以大軍臨之,勢如拉朽,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因結納山東豪傑,庶可自安。”---《資治通鑑》
這個時候他的風頭實在是太大,因為常年在外帶兵,他有天生的統帥能力,所以一批能征善戰的猛將都甘心跟著李世民打仗。
久而久之,這幫人也就成了李世民的嫡系力量。這是李建成最看不慣的地方,李建成甚至曾經上書李淵,希望削弱秦王府的勢力。
於是乎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位,也就被李淵強行從秦王府幕僚的位置上,挖到了朝廷裡面做官。並且李淵嚴令,朝臣不得跟皇子們私下有什麼交集。
這偏袒的心思也太明顯了,顯然就是針對李世民的。因為李世民手下的幕僚和將領最多。一旦他們歸屬於朝廷的話,將來就再也無法幫助李世民了。
02李世民手下的功臣們,希望李世民把這件事給做了。李世民想要殺兄弟嗎?我看未必。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李世民是絕對不會揹負上如此罵名的。我們可以發現,他這一舉動流傳了一千多年,依舊還是被我們津津樂道地流傳著。
作為一位頭腦清楚的人,這種事情,一定是在逼急了的情況下,才會出此下策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逼迫李世民呢?
首先當然是哥哥李建成對他的咄咄相逼,把他的門客一個個從秦王府弄走,減弱他的實力。再則李世民隨時都受到李建成那幫人的威脅。
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語齊王:‘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說,令授吾國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資治通鑑》
其實我覺得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那些跟隨李世民的功臣們,一個個都非常希望李世民能夠成為皇帝。
因為他們是李世民的幕僚,如果李世民成為皇帝了,那他們也都能水漲船高,跟著李世民一起高升。相反也是一樣,如果李世民沒有做皇帝,鐵定是要被李建成給剷除的,到時候跟著李世民的這幫人,可就不再是功臣了,而是反賊。
這筆賬誰都會算,這幫人主動找到李世民,告訴李世民,如果他不想做皇帝的話,那麼他們就要離開秦王府了。
畢竟跟著李世民也沒有任何前途可言。而這幫人的離開,就註定了李世民一定會失敗。所以我們會發現,李世民才是那個真正被逼無奈的人。
03兄長和幕僚的雙重逼迫,使得李世民開始佈局。一方面是李建成集團對李世民的迫害,讓李世民不得不想辦法反擊,至少是自保。另一方面是幕僚們的真誠相待,讓李世民覺得如果辜負了他們,實在是不應該。
所以在這雙重壓力之下,李世民必須要做出選擇,他最終的選擇我們都知道,那就是跟李建成爭奪皇位。
李淵當然是要讓大兒子繼承皇位,嫡長子繼承有利於江山萬古流芳。而且嫡長子李建成是個非常優秀的皇太子,沒什麼過錯,絕對合格。
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絓,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資治通鑑》
所以說李世民想要透過李淵這條奪取皇位,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這個時候李世民必須要採取妃常手段。
所以玄武門之變也就這麼爆發了。我認為這件事李世民此前絕對是有佈局,而且非常精密。當然了李建成也是佈局了,只不過人手和精密程度,比不上李世民。
這一戰的結果很簡單,要麼李建成殺了李世民,要麼李世民殺了李建成。不可能兩個人同時走出玄武門。
也就是說李世民在佈局的同時,李建成也在佈局。這就沒有誰對不起誰的說法了,只能說李建成比李世民要笨,所以輸給了李世民。
這一次的政變,的的確確是李世民處心積慮去佈局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他在佈局之前所處的無奈場景。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誰會走那一步!
總結:千古再難找一個李世民這樣的好皇帝了。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創造了貞觀之治,主要是因為他做皇帝的態度。
他那種禮賢下士的風度,是後世所有臣子們都希望遇到的。魏徵作為一名諫臣,一直以來都是以說話直接了當出名,有時候甚至會罵人。
李世民常常遭到魏徵的進諫,而且說話非常難聽,意思很明白,皇帝你不應該這麼做。看到魏徵的奏章,李世民不是生氣,而是感到高興。
初,洗馬魏徵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敗,世民召徵謂曰:“汝何為離間我兄弟!”眾為之危懼,徵舉止自若,對曰:“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亦召王圭、韋挺於巂州,皆以為諫議大夫。---《資治通鑑》
他認為正是因為有魏徵這樣的大臣在,大唐王朝才能千秋萬代傳下去。可是他不知道的,有敢說話的魏徵,卻未必有願意聽的唐太宗了。
李世民能夠悉心聽從臣子們的建議,所以他雖然只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卻能夠將大唐王朝在最短時間內,打造成封建社會的一個盛世。
後世的臣子們都希望自己能遇到李世民這樣的皇帝,當然是要把他捧得高高的。但凡有皇帝比較偉大,他們都會拿他去跟李世民做比較。
如果當初登基的是李建成的話,我覺得或許還不一定有這樣的效果了。畢竟李建成的能力沒有李世民那麼強。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
5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當時李世民已經處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階段了,玄武門場上的情況已經發展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情況。
本來李世民還能和李建成正常競爭太子位,但是由於李世民的戰功太大,所得民心幾乎要趕上李淵了,李淵為避免李世民功高震主便把太子位傳給了李建成。
(李世民劇照)
玄武門之變前期按理說太子這個位子一旦確定讓誰來坐了,那必定是鐵板釘釘的事情,其實李建成自己也是這麼想的。
但往往事與願違。
在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後,唐高祖李淵發現已經沒有官職可以封給李世民了(李世民當時是秦王,再往上去只能是太子了),但是李淵又不可能讓李世民做太子,於是就想了個天策上將給他。
在此之後,李世民的聲望、地位和權勢都在與日俱增,甚至有點威脅到太子李建成了。
於是,急需戰功的李建成向李淵請求征討劉黑闥,雖然最後劉黑闥被平定了,李建成也獲得了相應的功勞,但是隨著這場統一戰爭的結束,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競爭反而變得更加激烈起來。
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這場競爭對李建成一方相對有利一些,因為太子李建成受到了朝廷中絕大部分人的支援,其中還包括唐高祖李淵。
而導致這場競爭從明爭暗鬥到頭破血流的原因便是——突厥的突然進攻。
公元626年,突厥突然進攻大唐邊境,太子李建成為了壓制李世民,他請求李淵讓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李淵同意。
(李建成劇照)
在出發前,主帥李元吉請求李淵調秦王府中的大將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人隨他們一起出徵,並把李世民的精銳部隊也一起調來補充武裝力量。
其實,李元吉這一反常舉動都是為了殺掉李世民做鋪墊。
在此之前,李建成就曾和李元吉密謀,調走李世民身邊一切武裝力量後,在告別晚宴上暗殺李世民。
但是意外的是,有人將他們的密謀告知了李世民,李世民知曉後便和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商量了對策,決定先下手為強,這就是後來引發的玄武門之變的原由。
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6月4日凌晨,李世民命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埋伏於玄武門上,因為這是李建成兄弟二人上朝的必經之路。
天矇矇亮後,其他人皆已上朝,就差李建成等人,而李世民他們也在等他們二人的到來。
(玄武門之變)
慢慢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漸漸走進了玄武門,但他們走到一半便發現情況有些異常,想掉頭逃跑,沒想到的是,李世民突然出現在他倆後面。
李元吉立馬張弓搭箭,想射死李世民,但是他連射三箭卻都沒射中李世民,反而李建成卻被李世民一箭射死。
李元吉見沒射死李世民後便一路逃亡,最後被尉遲敬德所殺。
玄武門之變到此結束,後李世民順利登基。
後話所以說,其實李世民對李建成痛下殺手也是無奈之舉。
如若不是李建成、李元吉密謀在先,李世民估計也不會做出弒兄的手段。
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伴隨一生的心病,就像胡樂先生所說一般:“玄武門那場唐太宗一生中最艱危的苦鬥,對他本人來說,絕不是可以誇耀後世的愉快記憶。”
-
6 # 東哥說史
當時作為皇位繼承人除了太子李建成之外,最有競爭力的就是秦王李世民了,而且雙方都有幾乎勢均力敵的支援力量。而且當年鼓動老爹李淵起兵的正是李世民,在南征北戰中,立下戰功最多的也是李世民,在馬上得天下的開國時期,李世民和他大哥李建成之間其實是誰也容不下誰的。李建成肯定感受到了來自李世民強大的軍事方面的壓力,而李世民當然也不甘心屈居人下,他也在等待機會,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所以玄武門之變應該是雙方矛盾不斷髮展的必然結果!
-
7 # 一葉小舟168521774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也是李世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那麼,李世民是被逼無奈呢?還是處心積慮早有預謀呢?
一,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所處的環境。
武德七年六月的楊文幹謀反事件,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心跡暴露無遺了。大家都知道,雙方的心事在什麼地方了。因而,接下來雙方的著重點,就是想方設法給對方下絆子,挖陷井,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
楊文幹事件明擺著就是要把李建成從太子位上掀下來。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平局。平叛前,李淵對李世民說:等你平叛回來,就立你為太子。建成封蜀王。最後卻是各打五十大板,以雙方替罪羊式的小人物被貶而告終。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子舉行夜宴,李世民應邀前往,結果,李世民飲酒過程中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李淵知道後,下了一道手詔給李建成,說秦王一向不能飲酒,今後不準舉辦夜宴。
又是一碗水端平式的處理方法,不追究任何一方的責任。其實,這就意味著李淵並不偏向李世民,按當時兩個人處的位置來看不偏向李世民,就是偏向李建成了。畢競,李建成是太子,形勢越穩自然對他有利。
這其間還夾雜著李建成,把程知節,房玄齡,杜如晦等調出秦王府等動作。這不外乎就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了。
二,被逼無奈,李世民只好孤注一擲。
得不到李淵的支援,意味著李世民想透過正常渠道取得太子一位的想法的落空。
無奈之下,李世民只有退而取其次。於是,李世民派自己的心腹溫大雅去經營洛陽。後又派張亮率左右侍衛一千餘人前往洛陽,同時給了他大筆的金帛,讓他結交各方英雄豪傑,以備不預之需,作最壞打算。
可惜,被李元吉發覺。張亮被捕,所幸張亮面對各種逼供,始終沒有背叛。
李建成的目的就是要把李世民困在長安城內。
突厥人又來了,只不過這次領兵出征的主帥是李元吉,而非秦王李世民。
並且,李建成的計劃是:徵調秦王府所有精兵及一眾將領,讓李元吉找機會全部處理掉。李建成這邊,藉著給李元吉餞行的機會,除掉李世民。
可惜,這個訊息被李世民得到了,玄武門之變爆發了。
三,李世民的不預之需。
玄武門之事能夠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李世民提前控制了玄武門。控制了玄武門,李世民才能從容布真,把有限的兵力埋伏在玄武門,給李建成奪命一擊,取得勝利。
而住守玄武門的禁軍將常何,敬君宏,呂世衡是誰的人,就成了重中之重。據史書記載,常何不僅是李世民的人,而且,早在二年前就被李世民安插在玄武門了。否則,臨時爭取更不來不及。從這一點看,即便,李世民以前沒有明確打算髮動政變,至少說明了,李世民有這方面的準備了。
所以,從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整個過程來分析,李世民對於發動政變是被逼無奈還是處心積慮,應該是兼而有之。
-
8 # 小南史
“玄武門之變”既有李淵的推波助瀾,更多是李世民野心的增長,從而處心積慮的結果。
洛陽之戰是李世民開始滋生野心之戰,此戰過後,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主管李唐天下軍事,地位高於當時所有的親王,根據當時唐朝的禮制來講,除了皇帝之外,只有儲君太子的地位才能高於其他親王,其餘親王地位都是平等的,只有年紀而導致的差距,這也只是親王之間才能體現,對於外臣是不會的,但被封為“天策上將”的李世民卻不一樣了,因為李世民當時具有開府建牙的權利,這種權利只有太子才有,所以李世民儼然成為另一位“太子儲君”,這也成功的滋生了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除了“天策上將”之外,還同時擔任了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尚書令,尚書令不僅品級高,更為重要的管轄著整個六部,掌握著最高的行政權利,這也為李世民後面登基得到了保障,作為一個尚書令籠絡一些大臣不難吧,就算不支援李世民,但是我想也不會反對,因為大臣在誰的手下不是幹活,只要不牽連自己就好。
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李世民當時還擔任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陝東道不僅擁有極大的自治權,而且如今的河北、京津、河南、山東、山西以及大部分江南地區都在陝東道的管轄和影響範圍之內,可以說有了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握在李世民的手裡。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改革幣制,廢除“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因為李世民功勳蓋世,所以唐高祖特別賞賜了三個“鑄錢爐”,這也就意味著李世民擁有在全國發行貨幣的權力,而太子東宮卻只能靠政府撥款來運作。
總結一下,如果說李世民一開始就有野心也是不準確的,開始有野心奪取太子之位應該是從被封為“天策上將”開始,然後就一步步處心積慮的進行謀劃,從而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權利以及力量可以比肩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在這種情況之下,李世民怎麼可能會坐以待斃,所以才會發動《玄武門之變》,用自己的心狠快速解決了太子李建成,其實這一切既有李世民的野心在作祟,也有李淵放縱的因素,或許李淵自己也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
-
9 # 使用者春衫袖
兄弟火併只是時間問題,李建成是太子,可領兵打仗的能力、功能,沒有李世民大。李世民帳下猛將如雲,文臣善謀劃,都想建功立業,就是李世民考慮到種種因素,暫時不想動手,手下人也不答應。李建成李元吉謀劃暗害,只是給了李世民一個極好的機會,此時不下手,更待何時。
-
10 # 讀了一點歷史的王毓季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只是誰先發的問題了。
或許過不了三兩天,李世民自己都要變為身首異處的人了。
只不過歷史不能假設,擺在我們面前的,就只有這一種結局。
-
11 # 風嬙遙度天際
無奈肯定是無奈,不然最好的辦法肯定是李淵直接改封老二為太子,那他順利接管,兵不血刃豈不美哉。
但是無奈不代表突發,即便突發也不代表不預謀。從整個過程來看,李世民留下人守天策府,佈置人埋伏在玄武門,又上疏指斥太子一黨引誘其入宮抗辯,然後迫使李淵泛舟太液池,清空玄武門周邊禁衛,這都是有計劃有步驟,保密進行的,肯定是有預謀。
具體到他自己單挑李建成,程知節對付李元吉,以及事成之後如何報告老父親,全都是一氣呵成的,我猜測,當時應該還有一套失敗的備選方案,一旦埋伏不成,李老二很可能東出秦關佔據洛陽,從此天下二分。
但是再有預謀也不代表萬無一失,比如他沒想到自己從馬上摔下來,也沒想到李元吉能用弓弦勒住他,更沒想到居然李建成手下還有馮立那樣知道圍魏救趙,真去打天策府的勇將,但這都是執行中的問題,再說他手下人容錯率也高,所以最終還是成功了。
話又說回來,千鈞一髮,勢同水火,難道沒預謀就不幹了嗎?
玄武門之變前夜,有人建議進行占卜以測吉凶,張公瑾砸了龜殼,按劍而起說道“難道不吉就不幹了嗎?”眾人恍然大悟。
在這個份上了,無奈不無奈,預謀不預謀,都要乾了!
-
12 # 歷史口袋
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大事件,那麼作為這個事件的發動著李世民到底是被逼還是蓄意,我覺得是被逼。
隋煬帝因為昏庸暴政盡失民心,而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是隋煬帝手下的一名將軍,但是各地起義不斷,李淵到處派兵鎮壓,這時李世民出現了。
李世民先是勸說父親李淵也起兵反隋,在李淵猶豫不定時不斷勸說,後來李淵起兵後,為李淵衝鋒陷陣,打下很多土地,可以說,李家的天下李世民有很大功勞。
但是等李淵收服天下建立唐朝後,卻立李建成為太子,李淵這麼做可能是基於長幼有序,也可能是忌憚李世民,他的做法為後來埋下禍根。
李世民威望極高,李建成身為太子卻沒有李世民勢力大,將來做皇帝也不會安穩,於是兄弟二人開始明爭暗鬥,主要是李建成對李世民的各種陷害。所以說,李世民最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
13 # 城中村愛情故事
首先應該有一個意識:當時是李建成與李元吉想先下手為強,解除李世民的兵權,李世民被逼無奈才發動兵變,反守為攻,以此自保。所以李建成先先逼李淵表態是玄武門兵變的直接原因。而李世民原先對李淵立太子一事也不滿意。而這時李世民便以“自保”為名,發動玄武門兵變,名正而言順! 所以玄武門兵變發生的原因就是兩個因素。
-
14 # 歷史趣事1108
說起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發動政變殺太子李勇和三弟李元吉,逼李淵退位。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大致過程。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更古不變的真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編寫的,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繼位,史稱唐太宗。自此唐太宗開始了他的勵精圖治,最終創造著名的“貞觀之治”。話說李世民繼位後二十三年的政績還是很不錯的。政治開明,任用賢相房玄齡和杜如晦,重用諫臣魏徵,使當時國民生計得到保證,也沒有出現誅殺功臣的例子。
但是這些都不能掩蓋李世民處心積慮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的心思。中國自周朝開始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李淵發動兵變建立唐朝之後立即立嫡長子李勇為太子,按照歷史慣例嫡次子李世民是沒有資格當皇帝的,但是不爭的事實是李家唐朝幾乎都是李世民和他的班子打下來的,沒有李淵或者李淵早期戰死,那麼根據李世民的戰績他應該是開國皇帝,根本沒有李勇啥事。但是事與願違,李淵成功開國。而李勇撿了大便宜當了太子,就因為他命好。
為唐朝開國建立赫赫戰功的李世民和他的班子肯定是不服氣的。從一開始李世民就想當皇帝,試想誰不想當這至高無上的九五至尊啊。因此他們就開始了秘密策劃工作。在玄武門趁李勇和李元吉進宮的時候一舉殲滅他倆,然而進宮逼李淵退位,自個登基!
-
15 # 姥姥說歷史
很多人認為玄武門事變是皇室爭奪皇位兄弟間的互相殘殺,是蓄謀已久,還是被逼無奈呢?
有人認為是李世民軍工卓越,軍功無人能及,我們大家都知道他為大唐的建立做了很多的貢獻,也可以說是他打下的江山,他驍勇善戰智慧過人。
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功勞太大了 ,在百姓的中名聲非常好,也功高蓋主了,而當時還是太子的李建成怕他會威脅到自己的太子之位 ,於是是他召集人手想把李世民殺掉。
但是李世民他提前知道了他媽的計劃,覺得太心寒了了,他在外面為國家戰鬥而他的兄弟卻是想要殺他,他也被逼無奈。於是他決定反擊,如果不反擊,那麼死的人就是他。
於是他聯合他的將士們在玄武門之內發生了叛變。
最後,其實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往後兄弟之間隔閡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多,才導致了政變的發生,與其說李世民處心積慮已我覺得被逼無奈更好一些。
-
16 # 輕吟古風
我認為李世民這種兩種原因都有。先是因為被逼無奈,而後才處心積慮地發動玄武門政變。
首先,初期確實是被逼無奈。從李世民這方面講,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軍功,可以說大半個大唐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最後只是封一個秦王,覺得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心裡有落差。
再從太子建成方面來看,因為李世民能征善戰,立下軍功無數在軍隊和民間受到廣泛的擁護,具有很高的威望。俗話說功高震主。建成不但羨慕嫉妒恨,而且感覺到自己的皇位受到了威脅,保不準哪一天父皇李淵就會順從民意用李世民將自己取而代之。所以竭盡全力的在李淵面前詆譭中傷李世民。
李世民本是仁義之人,覺得和建成元吉本是一奶同胞,儘量不想採取血腥流血的方式解決問題。於是就泡製了楊文幹事件構陷太子建成謀反,企圖讓父皇李淵廢掉建成的太子之位,結果高祖李淵只是短暫的廢掉了建成的太子之位,不久以後便讓其官復原職,這令李世民很失望。因為他深知將來太子一旦繼位,自己的末日也就到了,所以也就不得不的鋌而走險了。
這時候的李世民心態完全變了,要說先前還有一絲的兄弟之情的話,在皇位的誘惑下,剩下那點兒兄弟情誼已經蕩然無存,他不但要為自己還是為那些隨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們,必須爭取一個好的出路。這也就是後來玄武門之變。
要政變,不是一拍腦門就去的。而是要經過縝密的思考,周密的計劃。所以說現在的李世民已經是處心積慮的要搞政變了。後來的結果都知道了,經過玄武門之變太子建成和四弟元吉死於非命,父親高祖李淵也被逼退休養老,李世民如願以償的登上了象徵最高權力的皇位。
-
17 # Crazy歷史
弒兄長奪弟媳,殺兒子佔兒媳,驚喜不驚喜?刺激不刺激?
盛唐是中國最為開放的朝代,這也可能是唐朝發生太多讓人匪夷所思事情的緣由所在。不過這些有辱人倫的事情在唐朝發生了個遍,也確實讓人們歎為觀止了。
閒話休提,來談談唐初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被逼無奈還是處心積慮。
對於當時的李世民而言,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理由有三,待我們細細分析。
其一、李淵的敗筆唐高祖李淵,年僅七歲便承襲了唐國公的稱號。起兵前,李淵官拜太原留守,可謂是一方巨擎。隋末天下大亂,作為關隴集團代表人物李淵,和各方逐鹿中原。相較於農民義軍,官宦世家出身的李淵有著先天的優勢。另外,其背後是影響古歷代王朝的關隴集團,更是讓李淵如虎得翼。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他有一個被人譽為戰神的兒子——李世民。
李唐的建立過程中,李世民起到的作用可謂是居功至偉,無人可代。李建成雖然也頗有賢能,但是無論用兵打仗,還是經營後方,與自己的兄弟相比都落下不止一籌。
在戰時,為了激勵李世民,李淵竟然私下許諾若是奪得江山,會立其為太子的諾言。而這也確實成了李世民所向披靡的動力所在。
然而,平定天下後,李淵卻懊悔起來,並斥責了李世民。但是為了安撫李世民,他竟然同意了讓他成立天策府,成為武官的最高領導。這是李淵最大的敗筆。
其二、天策府眾將的慫恿秦王的天策府彙集了當時大唐幾乎所有的軍事精英,這些人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另外,他們對天縱奇才李世民同樣有著打心底的敬佩和衷心。
大唐的天下就是這一幫人打下來的,但是作為他們首領的李世民卻因為並非嫡子而無法登基大寶,他們的鬱悶並不會次於李世民。畢竟若是李世民當政,那麼他們這些要功勞有功勞要苦勞有苦勞的人,必然可以封官加爵。
若是李建成上位,一來一直經營後方的李建成,在他們眼中對大唐的建立沒有太多功勞,二來自己的前途也必然堪憂。於情於理,他們都不會坐視李建成集團奪得政權。
其三、太子集團的陰謀李世民被李元斥責之後,雖然心中鬱悶,但是李建成已經被立為太子,木已成舟,想要改變除了謀反沒有任何辦法。李世民雖然擁有大唐最頂級的軍事實力,但是卻並沒有謀反的念頭。不然的話,如果他一心想要做皇帝,那麼完全可以擁兵自重,直接重兵壓境逼迫李淵退位就可以實現。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
雖然李世民並沒有謀反之意,但是重兵在握的現實卻令太子集團惴惴不安。於是趁突厥南下,他們想要一舉削弱天策府的實力。
正是這個釜底抽薪的舉動直接導致了李世民的暴走。明白如果繼續隱忍下去,畢竟會淪為自己兄弟的刀頭肉。於是就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成功成為了大唐的第二位皇帝。
-
18 # 歷萊順授
正史告訴我們,李世民是被逼的,野史告訴我們,事情沒那麼簡單。個人認為,兩者兼有。
1. 一起成長的兄弟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霸,四兄弟是一起成長的親兄弟,沒有感情可言嗎?我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骨肉親情必然有,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也是夜夜噩夢,讓尉遲恭等人充當門神守護他才能安眠;在後來他對自己的孩子們奪嫡,所採取的處理方式同樣有著對兄弟相殘的忌憚,最後才選擇了寬厚的李治為繼任人。
2. 被逼嗎?處心積累嗎?如果說李世民一開始就決定要自己當皇帝,要殺害兄弟,這應該是不可能的。如果他要自立為王,何必推自己的父親出來?
如果普一開始就計劃要殺害兄弟,那麼在唐建立之前,戰事頗多,不見得他就沒機會下手,也不必等到玄武門之變。
而篡改史書,這說明了李世民對自己的名聲是多麼的愛惜。
所以說他一開始就計謀後,或者是處心積累,這種可能性不大。
3. 李建成也好,李世民也好,都是被動者--三人成虎有一個疑問:李世民登基,誰是最大獲利者?或者說哪個集體是最大獲利者?
浦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哪個甘願於人之下?都是政客,如果李建成上臺就意味著這群人、這個利益集團分崩離析,會不會被殺不一定,但是重歸田野也就如此這般--一個不敢謀反的親王沒什麼好擁戴的,一個有十八學士的親王,也不利於皇權的穩定,必然要被除。
而事實也是如此,李建成、李元吉多次向李淵請示,先是拿程咬金祭旗趕出秦王府,再是房杜二人...這不單單是李建成兄弟的事情,這是李淵默許的!一代帝王,李淵再笨也不會不知道兄弟兩的心思,知子莫若父!
18學士不是泛泛之輩,個頂個的精,沒有秦王的庇護他們就是一群渣渣,而一個沒有權力的秦王不可能庇護得了他們。
李建成這邊呢?魏徵、王珪同樣不是什麼善茬,都是玩政治的高手高手高高手,擁護自己的主子,看到自己的主子地位受威脅,他們能不急嗎?
到底,其實是兩個人背後的利益集團的鬥爭,不得他們兩不反。
至於李元吉,此人完全是和稀泥的,他能力最差,野心最大。李建成答應他的是以後退位就把帝位給他,這可能嗎?就算李建成有那個心,李元吉有那個命等到李建成去世嗎?李元吉不傻。
而且李元吉是衝動派,總是想著刺殺李世民,這不是一次兩次的了,只是多次被李建成按下了。
4. 再看後事再看後事,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已經擊殺了兩兄弟,但是卻把兩兄弟砍首懸掛,以逼他們的下屬退兵,但是有一個細節大家可能忽略了:砍首懸掛。
當時門已經被關上了,守衛軍也到了,而尉遲敬德到李淵面前告知李淵二子被殺...李世民的派系完全沒有必要把兄弟二人砍首,即便要退兵,懸掛屍體也就是了。
這個細節在於,與李元吉的搏鬥中,李世民受了傷,被李元吉嘞得頭昏腦漲。沒打過架的人是不知道這種差點被擊殺的恐懼的,那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定驚的事情,還有自己身體調節能力的事情。
所以砍首這件事情,應該是他下屬的人做的,而且李世民很可能不知情,畢竟當時情況緊急,任何人幹完這事再說一句情急之下迫於無奈,李世民也必須得原諒他。
5. 小結史書的事情,不可不信,也不可盡信。
李世民不是什麼善茬,但他做事總是講究個出師有名,如後來的高句麗,他明明可以隨意打一把,討伐一個小國需要什麼理由?但是他沒有,還是找了個理由才出兵。
兄弟間的事情,就好像現在許多家庭為了徵地賠償款而鬧得分崩離析一個道理:明明大家都為了那錢,但是就是能給對方安上各種罪名,證明自己是有理的、被逼的。
所幸,李世民的勝利是一件好事,治國安邦,唐朝盛世,被封為千古一帝這些都是最好的證明。
-
19 # 讀史論天下
都別動,我來答!【趣史別聞】:作者認為李世民不是被逼無奈,而是處心積慮。
一、兩龍相鬥眾所周知,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 唐朝的歷史將會是另一番模樣,首先李世民就不可能成為唐太宗,也許只是個閒散王爺而已。這場政變的最終勝利者當上了皇帝,所以史書上難免會有不客觀的存在,就連《舊唐書》也對這次政變諱莫如深,頗多隱晦。
從起兵反隋到奪取天下,太子李建成處理政務,一直是文官的代表;而秦王李世民則一直帶領著軍隊征戰沙場,可以說是軍界的第一人。這兩個人就像李淵左右手一樣,也許是出於帝王心思,在李淵的挑撥和偏袒之下,兩人一直明爭暗鬥,但是有太子光環加身的李建成逐漸佔了上風,秦王李世民眼見皇位無望,不得不鋌而走險。這些是大的歷史背景。
二、學界考證“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一個千年疑案,許多學者和專家曾經深入考證,進而許多不見於歷史記載的事實出現在了我們面前,李世民發動政變這是確鑿無疑的,但是他為什麼要發動政變?是處心積慮還是被迫無奈?
1.到底在何處起兵?
首先,雖然這起政變被稱為“玄武門之變”,可是在近代卻有很多爭論,因為根據考證,政變之地可能另在別處。根據史書記載,李建成兄弟二人從玄武門進入皇宮,走到臨湖殿發現情況不對。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臨湖殿的具體位置,但是我們還是能夠推測出來。
由於當時的皇宮一般是對稱設計,在海池之西南有臨波閣,如果臨湖殿和臨波閣,確實是對稱存在的話,那麼它的位置就應該在玄武門裡面靠西的位置。由於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是去找李淵辯解,所以他們去的方向一定是李淵的當時所在地,而當時唐高祖李淵正在湖上泛舟,我們也可以想象到,這個臨湖殿一定和李淵當時所在的湖相距不遠。
臨湖殿在太極宮裡面,而整個太極宮東西長兩公里,南北長一公里,李世民等人在如此狹小的區域追殺與建成兄弟,李淵想不知道都難,即使李淵不知道,那麼他身邊的大批護衛怎麼可能也不知道呢?根據歷史記載,衝突發生後,尉遲恭帶領70多個騎兵迅速趕來支援李世民,如果是從皇宮之外趕過來,顯然時間不會如此巧合,很有可能尉遲恭的部隊就藏匿在臨湖殿其中,也正是由於這一批人的存在,才讓李建成感覺到了異樣。
2.反向論證
所以政變很可能沒有發生在玄武門,而是發生在了玄武門裡面的臨湖殿區域,我們再換個方式來想,如果伏兵直接埋伏在玄武門裡面,在李建成兄弟路過的時候直接拿下就可以了,也不會讓李建成在臨湖殿發掘出情況不對來。況且誅殺李建成兄弟,最好選擇李淵的所在地,顯然玄武門要比臨湖殿更遠一些,所以李世民在玄武門下根本沒有伏兵。
根據大唐左戎衛大將軍杜君綽的墓碑記載,裡面曾經提到過“兵交御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李淵身邊曾經爆發了激烈的戰鬥,所以李世民之所以選擇在臨湖殿動手是有原因的,很可能李淵的所有侍衛已經被秦王李世民制服了,也就是說此時的李淵已經被軟禁了。
三、李世民的準備那麼,李世民到底準備了多少人手來發動這場政變呢?《舊唐書高祖本紀》曾經這樣敘述:“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同謀害已,率兵誅之。”同樣是在《舊唐書》裡,長孫無忌傳之中是這樣描寫的:“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那麼這麼一場改變唐朝歷史的政變,僅僅需要10來個人就能完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臨湖殿交鋒之前,李淵已經被李世民派人控制了,那麼十幾二十幾個人顯然是不夠,因為這些政變部隊,不但要襲擊李建成和李元吉,還要追殺逃回東宮前去搬救兵的人員,還要有能力制服李淵身邊的數百護衛人員,顯然這是一夥數量不小的部隊。
那麼有的人會問了,既然李世民連殺死親兄弟的罪名都可以承擔,為何不敢承擔曾經軟禁過李淵的罪名呢?那是因為古人十分看重孝行,殺死競爭對手和挾持親生父親完全是兩個性質。所以根據這些考證出來的細節,我們可以推斷,唐太宗李世民根本不是被逼無奈。
不知大家明白了嗎?
-
20 # 中國歷史研究所
二者皆有!!!
玄武門之變既是李世民處心積慮的結果,也是李世民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後世關於李建成這個人已經是很難得到比較全面的結果了,因為李世民才是勝利者,歷史都是勝利者來寫的,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也是改了很多關於李建成的記載。但是不管李建成怎麼樣,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把大唐王朝推向了歷史頂峰的邊緣,如果李建成上位的話,可能就沒有如此輝煌的大唐王朝了。
再來說玄武門之變,為什麼說既是處心積慮的結果又是不得已而為之呢?
首先來說為什麼不得已,其實當時來說不管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這兩個人的實力是旗鼓相當的,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是天策將軍,天策將軍的權利不比太子的權利低,也可以自己招募人才和太子東宮是一樣的。整個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得到了天策將軍這個稱號。
我們都知道古代帝王之家無親情,李建成一旦登基的話,那麼首先殺掉的就是李世民,因為李世民對李建成的威脅太大了,由於李建成是太子,所以李建成一直在京城管理政務,導致兵權都落在了李世民手裡,加上李世民又是天策將軍,手底下的人才一點不比李建成少。所以不管是李建成登基,還是李世民登基首先殺掉的都是對方。那麼玄武門之變就是遲早的事了,只是李世民先下手為強了。
再說為什麼是處心積慮,根據一些野史記載,當時太原起兵的時候李淵曾經答應過李世民一旦得了天下,當了皇帝封李世民為太子,因為太原起兵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但是後來因為李建成是嫡長子當了太子,所以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李世民就一直在處心積慮的奪取太子之位。
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當時李建成把李世民叫去一起吃飯,結果李世民中毒了,其實這個就是李世民自己弄的,李建成會那麼笨在自己的宴席上給李世民下毒嗎?而且即使要下毒為什麼不毒死呢,還給李世民活過來的機會嗎?所以說玄武門之變很久之前李世民已經是在策劃了。
回覆列表
就我已知道的情況,可以說,兩個因素都有。
一,打天下,李世民的功勞最大,也因此,李世民手下的謀士武將最多,實力最大。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感到了來自李世民的巨大威脅,所以二人結合,想搞掉李世民。他們採敢了挖牆角的辦法,把李世民的兩個最主要的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調往外地,又以重金收買李世民手下主將尉遲敬德,並計劃尋機殺死李世民。這是來自外部的壓力。
在李世民集團內部,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也一再勸李世民採取行動,有些人直接表示,如不採取行動,就要離開,以免遭殺身之禍。這是來自李世民內部的壓力。
李世民在這件事上猶豫再三。最後才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事變。
二,在具體發動玄武門事變這件事上,李世民是處心積慮的。他先派人收買了皇宮守衛隊的頭目,又領人馬事先埋伏在玄武門,又在李淵面前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不軌行為,使李淵宣二人進宮。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到玄:武門時,李世民立即發動攻擊,一舉將二人擊斃。整個行動乾淨利落。
時常有人就玄武門事件黑李世民。但應當看到,玄武門事件的犧牲是比較小的。如果沒有玄門事件,將來可能釀成大規模的內戰。圍繞皇權的政治鬥爭歷來是十分尖銳殘酷的。在皇位面前是沒有兄弟親情的。最重要的是看結果。如果李世民象隋煬帝那樣,搞掉了哥哥揚勇,自己把天下搞得一團糟,以至二世而亡,那麼李世民就比隋煬帝還惡劣。但李世民卻搞出了一個輝煌的“貞觀之治",搞出了一個大唐盛世。由此可知,發動玄武門事件,李世民是出於公心,出於為大唐事業之心,出於為天下黎民之心。犧牲了一個李建成李元吉,天下百姓贏得了百年幸福安康,李世民是做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