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利歌說電影
-
2 # 淼淼影片
電影理論的基礎是對於“電影與現實的關係是什麼”這一理論主題的爭辯~~從經典時期一直延續到當代
① 連續攝影術
第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是由法國人馬萊在1888年研製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攝影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② 膠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僅能保持幾分鐘的溼版,後來出現了用溴化銀乳劑的幹底版,不久又發明了玻璃底版,但這種硬版根本無法適應連續攝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澤西的紐沃克,漢尼鮑爾·葛德溫試製成功了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底片,這種材料叫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在古英語中,它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國企業家喬治·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立者)與之一拍即合,於1889年開始大量投放國際市場。葛德溫與伊斯曼都無意於發明“活動畫面”,但是,這種易於捲曲的“軟片”顯然比銀版和玻璃版更適宜於連續攝影,能拍攝更多畫面。
解決活動放映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兩組人:湯姆斯·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
愛迪生的放映機技術是從兩個華盛頓發明家那兒買來的。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個長方型立櫃式冰箱似的箱子,用乾電池驅動,重約500磅,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櫃內裝膠片,首尾相連,可以連續迴圈放映50英尺35毫米膠片的影片(這種軟膠片是由柯達公司剛剛研製出來的,膠片兩邊每格打4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畫格。但這個“電影視鏡”每次只能有一個人透過放大鏡來觀看。愛迪生還買了另一個發明:在膠片兩邊打孔的牽引方法,以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的間隔向前移動。這種在膠片兩邊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般的照相用膠片還是用這一辦法保持膠片的勻速移動。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是自己研製的,與愛迪生“電影視鏡”相比,它具有更多優點:
※成本低,重量輕,便於攜帶。手柄式自重還不到16磅重,適應拍攝戶內戶外,臺上臺下,人工佈景,自然生活等各種場景。
※放映速度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賽璐珞軟膠片;集攝、印、放三位一體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們解決了機器的片帶牽引問題。他們依照縫紉機的“動—停—動—停”的原理製造了電影放映機抓片的機械,電影放映時,影片不是連續不斷地透過片門的,而是經過片門時必須停止一下,讓影像落在銀幕上,接著當影片運動時,遮片就把片門遮起來,當第二格畫面經過片門時,影片又停止不動,遮片開啟,讓畫面上的形象透過片門又落在銀幕上。
※它是一種投影式的放映機,即將影像打在銀幕上,這樣便從技術上確立了投影式電影的群體參與性,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觀看。這樣一次放映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時也為電影作為大眾化的儀式性娛樂方式建立了基礎,構成了電影的基本特性,從而最後實現了電影的誕生。
(選自《世界電影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
3 # Liang6688
① 連續攝影術
第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是由法國人馬萊在1888年研製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攝影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② 膠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僅能保持幾分鐘的溼版,後來出現了用溴化銀乳劑的幹底版,不久又發明了玻璃底版,但這種硬版根本無法適應連續攝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澤西的紐沃克,漢尼鮑爾·葛德溫試製成功了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底片,這種材料叫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在古英語中,它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國企業家喬治·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立者)與之一拍即合,於1889年開始大量投放國際市場。葛德溫與伊斯曼都無意於發明“活動畫面”,但是,這種易於捲曲的“軟片”顯然比銀版和玻璃版更適宜於連續攝影,能拍攝更多畫面。
解決活動放映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兩組人:湯姆斯·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
愛迪生的放映機技術是從兩個華盛頓發明家那兒買來的。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個長方型立櫃式冰箱似的箱子,用乾電池驅動,重約500磅,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櫃內裝膠片,首尾相連,可以連續迴圈放映50英尺35毫米膠片的影片(這種軟膠片是由柯達公司剛剛研製出來的,膠片兩邊每格打4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畫格。但這個“電影視鏡”每次只能有一個人透過放大鏡來觀看。愛迪生還買了另一個發明:在膠片兩邊打孔的牽引方法,以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的間隔向前移動。這種在膠片兩邊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般的照相用膠片還是用這一辦法保持膠片的勻速移動。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是自己研製的,與愛迪生“電影視鏡”相比,它具有更多優點:
※成本低,重量輕,便於攜帶。手柄式自重還不到16磅重,適應拍攝戶內戶外,臺上臺下,人工佈景,自然生活等各種場景。
※放映速度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賽璐珞軟膠片;集攝、印、放三位一體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們解決了機器的片帶牽引問題。他們依照縫紉機的“動—停—動—停”的原理製造了電影放映機抓片的機械,電影放映時,影片不是連續不斷地透過片門的,而是經過片門時必須停止一下,讓影像落在銀幕上,接著當影片運動時,遮片就把片門遮起來,當第二格畫面經過片門時,影片又停止不動,遮片開啟,讓畫面上的形象透過片門又落在銀幕上。
※它是一種投影式的放映機,即將影像打在銀幕上,這樣便從技術上確立了投影式電影的群體參與性,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觀看。這樣一次放映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時也為電影作為大眾化的儀式性娛樂方式建立了基礎,構成了電影的基本特性,從而最後實現了電影的誕生。
-
4 # 土豆崽
電影是工業化和藝術化的結合體,其製作方法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小說、繪畫、音樂、舞蹈、雕刻等藝術形式皆是一個人的藝術,藝術家自己就可以進行創造。但是電影卻不然,電影不僅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還是一個“合作”的藝術,在正常情況下,需要很多具有專業技能的工種,在一起協同合作,才能生產出來,搞清了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一部電影是如何誕生的!
電影生產是一個合作的組織,其中有多個具有不同分工的職責人員。我們經常所見的有製片人、編劇、導演、攝影、燈光、錄音、造型指導、美術指導、剪輯、調色、混音、作曲等等。從這些專有名詞出發,我們可以一窺一部電影誕生的過程。
首先,製片人是一部電影的先頭部隊,也是影片起始階段的負責人。在美國製片廠制度下,製片人就是製片廠的領導,他負責有效地經營製片廠,並且為本廠出產的影片爭取商業上的成功,對製片廠的董事會負責。現在,製片人有為公司服務的製片人,也有獨立製片人,他們無一不是一個做藝術的商人,他們更過情況下都是偏向商業,製片人的主要目的是生產一部在商業上獲得成功的影片,肩負著為公司或者投資人收回成本併產生利潤的責任。
一般情況下,投資人或者是影視公司會交給製片人一定數量的資金,或者是一個資金計劃,由他根據這個預算做出一個製片計劃。製片人對觀眾的口味以及電影受眾和電影市場都有一定的知識和分析,他首先是根據這些已有的知識,判斷市場上需要什麼樣的電影,以此來作為一部電影開始時的基礎。
製片人在製作一部影片的時候,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去尋找一個可供拍攝的故事。這個時候我們將引入一個“電影策劃”的職位。電影策劃是指將一個點子孵化成簡短的故事梗概的人,他是一個電影還是在種子階段的主要負責人,他們的主要工作,除了創作原創專案,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和蒐集,不僅閱讀雜誌期刊報紙,詳看各種成型劇本,還要到處尋找可供拍攝成影片的故事。當一個方向、題材、或者故事被找到之後,電影誕生的第一步才開始走了出來。
當方向確定之後,下面的步驟便是開始組建劇本。在美國的製片廠系統下,每個製片廠都有一個專門的編劇部門。他們僱傭了若干編劇,專門創作劇本,除了根據製片人的要求創作劇本之外,還原創劇本,或者為某個明星寫劇本。在國內,很少有影視製作公司是有編劇部門的,編劇一般都單打獨鬥或者組團發展,當編劇從製片人手中承接下這個專案之後——電影的創作開始了!
編劇,是電影迅速開始誕生的第一步。在這個階段,編劇一般會先從故事大綱寫起,這是一份約 5000 字左右的詳細故事經過,其中體現了電影的主要情節,主要人物、攝製背景等基本元素。一般這樣的故事大綱通過後,會進入分場大綱的寫作階段,這時候,編劇是與製片人、影視責任等工種密切配合,一個稿件翻來覆去修改好幾遍極為正常。但是一個專業的製片人是懂得自己要什麼的,而一個專業的編劇也是可以抵擋到大量不靠譜的意見的,在這種既衝撞又合作的氛圍下,電影劇本要跌跌撞撞地寫了出來。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編劇的責任人是負責地根據故事梗概延展出專業的劇本,並且要負責地對劇本進行修改和加工,直到它合乎拍攝要求為止。
在電影的初稿完成之後,製片人的下一部工作就是確定影片的導演。導演的主要職責是指導現場的拍攝工作,負責指導演員的排練和決定每個鏡頭的拍攝方式。導演是一部電影的拍攝中最重要的任務,他需要根據劇本用畫面語言的方式講述整個故事。所以,為了讓導演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導演應該責無旁貸地在開拍前和完成後參與整個創作過程。同時,這種要求也需要導演不僅只懂得拍攝,也要對劇本和剪輯有相當的瞭解。
大多數剛剛入行的導演,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影片風格,但是卻善於拍攝某些型別的影片。所以,製片人在選擇導演的時候,要注意到和了解對方的才能和風格是否適合於他已經決定要拍攝的那種故事。
導演工作的第一步絕不是閱讀劇本直接進入拍攝階段。導演的第一步工作其實是與編劇協同合作,跟編劇討論劇本的初稿。導演需要根據拍攝的要求進行劇本磨合,還需要充分理解故事,以及隱形與影片相關的一些知識,這要求導演去了解一些影片設計到的知識,去補充一些經驗,有些導演對故事有自己的理解和設想,也要與編劇溝通,讓編劇以巧妙的方式事先加入劇本之中。導演千萬不能想在拍攝現場突發奇想,這樣做的結果是很糟糕的。
當劇本得到了導演、製片人以及編劇本人的認可後,就確定為了定稿階段。定稿後的劇本就是各個工種進行工作的藍圖。這時候製片人會根據它做出預算,並且開始組建劇組,將劇本分發給各個工種。這時候製片人會找到一個他的助手,也就是製片主任,他負責總管整個劇組的雜物,並且幫助製片人估算出製片的全部費用,如果在這個階段,預算超出的話,很可能會要求編劇修改劇本,但是如果編劇的名氣和職權很大的話,也有可能會增加預算。
在製片部門中還有一個工種叫做統籌,他會根據劇本製作兩個表——“分場表”和“順場表”。統籌所作的第一件是是承製“順場表”,也就是根據劇本內容,一場戲一場戲進行拆解,拆解開拍攝地點、光線、內外景、以及道具、演員等幾個部分。當“順場表”做完了之後,統籌要重新排列場戲,因為我們都知道,電影在拍攝的過程中,不是拍一個鏡頭就換一個場景的,而是在同一個場景下,將所有的場戲拍完。這一點是根據拍電影其實是一部商業活動來講的,它需要儘可能的節約資本和人力。
於是,統籌要做“分場表”,分場表就是把同一地點的一些戲全部都統計到一起,方便後期一起拍攝。這一個階段的工作最需要用到的電腦軟體是 excel 表格。分場表和順場表都很大,也很厚,它不會直接發給個工種,而是作為統籌的工作工具,具體制作每天的拍攝表。
當然,在這些進行的過程中,依然還進行著另一項工作,那就是選角。
選角一般有選角導演負責。在電影劇本創作的過程中,基本的角色和角色的性格特徵就已經確定了,這個時候,劇組釋出了選角資訊,各個藝人經紀公司就開始活動起來,會給劇組送來大批的簡歷和畫報。選角導演根據角色性格和形象,先進行初步篩選,選出符合條件的演員。定下一個日記進行面試。面試官主要就是演員和製片人了,有時候編劇也可以得到面試演員的機會,不過只能給意見,做不了決定,在這個過程中,初主要演員以外的演員就基本確定了。
那主要演員呢?主要演員一般選用有名氣的,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製片人在這個過程中會主要承擔和主要演員的洽談工作,條件談攏之後,會簽訂合約,確定主演。
-
5 # 王者知識星球
這麼說吧,電影的基礎就是技術,技術就是電影的基礎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集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於一體,利用膠捲、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加上後期製作,透過在銀幕上放映而得到娛樂,藝術, 教育的一門藝術形式。
電影基礎的專業知識
1,掌握媒體制作、 交流、 傳播技術和方法的知識。這包括用媒體替代的方式通知,並透過書面、 口頭、 視覺媒體娛樂來傳遞資訊。
2,英語的結構與內容,包括單詞含義與拼寫、 規則組成和語法。
3,計算機硬體和軟體,包括應用程式或程式設計知識。
4,掌握戰略規劃、 資源分配人力資源整合、 領導技能、 生產方法, 以及人與貸源的協調涉及的業務和管理的原則知識。
5,提供客戶及個人服務業的原則和相關方面的知識。 這包括客戶需求評估、 客戶服務的質量標準、 客戶滿意度的提高。
6,理論和技術編寫、製作,並熟知音樂、舞蹈、 視覺藝術,戲劇或雕塑作品的知識。
7,人員招聘,選拔,培訓,薪酬和福利,勞動關係和談判以及人員合理分配利用的管理。
這些只是電影最基礎的技術,還有後期還有很多的剪輯,編輯,配音等等。
-
6 # 宋熙然
你是問技術,還是概念。如果是技術,我認為基礎是科技,如果問概念,那麼可以找找理論書看看,或者聽聽業界大師的定義。
-
7 # 彩虹霹靂1
電影的形成基礎少不了這3大物質條件① 連續攝影術
第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是由法國人馬萊在1888年研製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攝影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② 膠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僅能保持幾分鐘的溼版,後來出現了用溴化銀乳劑的幹底版,不久又發明了玻璃底版,但這種硬版根本無法適應連續攝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澤西的紐沃克,漢尼鮑爾·葛德溫試製成功了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底片,這種材料叫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在古英語中,它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國企業家喬治·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立者)與之一拍即合,於1889年開始大量投放國際市場。葛德溫與伊斯曼都無意於發明“活動畫面”,但是,這種易於捲曲的“軟片”顯然比銀版和玻璃版更適宜於連續攝影,能拍攝更多畫面。
解決活動放映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兩組人:湯姆斯·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
愛迪生的放映機技術是從兩個華盛頓發明家那兒買來的。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個長方型立櫃式冰箱似的箱子,用乾電池驅動,重約500磅,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櫃內裝膠片,首尾相連,可以連續迴圈放映50英尺35毫米膠片的影片(這種軟膠片是由柯達公司剛剛研製出來的,膠片兩邊每格打4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畫格。但這個“電影視鏡”每次只能有一個人透過放大鏡來觀看。愛迪生還買了另一個發明:在膠片兩邊打孔的牽引方法,以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的間隔向前移動。這種在膠片兩邊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般的照相用膠片還是用這一辦法保持膠片的勻速移動。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是自己研製的,與愛迪生“電影視鏡”相比,它具有更多優點:
※成本低,重量輕,便於攜帶。手柄式自重還不到16磅重,適應拍攝戶內戶外,臺上臺下,人工佈景,自然生活等各種場景。
※放映速度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賽璐珞軟膠片;集攝、印、放三位一體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們解決了機器的片帶牽引問題。他們依照縫紉機的“動—停—動—停”的原理製造了電影放映機抓片的機械,電影放映時,影片不是連續不斷地透過片門的,而是經過片門時必須停止一下,讓影像落在銀幕上,接著當影片運動時,遮片就把片門遮起來,當第二格畫面經過片門時,影片又停止不動,遮片開啟,讓畫面上的形象透過片門又落在銀幕上。
※它是一種投影式的放映機,即將影像打在銀幕上,這樣便從技術上確立了投影式電影的群體參與性,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觀看。這樣一次放映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時也為電影作為大眾化的儀式性娛樂方式建立了基礎,構成了電影的基本特性,從而最後實現了電影的誕生。
-
8 # 七期電影
一個好的電影,首先需要有電影的敘事,有了一個好的故事,才可能拍成好的電影。
然後就是電影的畫面,色彩,聲音,代表著電影的主題,人物的性格。
還有在電影的聲音中,人物的語言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它在影片中起著敘事,刻畫人物性格和增強現實感等作用。他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對白,一類是畫外音。
-
9 # 娛樂千百態木子
我覺得是紀錄,然後是表達,照相機還沒出現時人們透過文字和圖畫來紀錄一些事件和人文。當出現照相機人們能夠更加直觀的紀錄下所看到的畫面,包括人和事。
當有些人開始不滿足只紀錄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迫切的想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事物,覺得把這些想法事物拍攝紀錄下來再傳遞給別人應該能給別人帶來一些啟發和收穫。這時最早期的電影已經形成。
漸漸的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個新鮮的表達方式比照片和文字能夠更加直觀的表達資訊,而觀看的人也能夠更快的接收這種資訊,而且對這種新鮮的直觀的表達資訊的方式非常喜歡。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拍攝的人和一些觀看的人發現了其中的商機,畢竟拍攝要時間和精力。總不能光賠本賺吆喝,自己也是要吃飯的。我拍故事給大家看大家相應的出點勞務費也是應該的。於是慢慢的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電影這門第七藝術就形成了!
-
10 # 俊哥侃電影
你好 朋友,我 個人認為電影形成的基礎是人的需求決定的,馬斯洛給人從低到高定出5個層次的需求。 1.生理需求 (食物. 水 .空氣等) 2.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 3.社交需求(友情. 愛情 ), 4.尊重需求(自我尊重,他人成就,尊重他人,被他人尊重), 5.自我實現需求(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
從人類進化完成至今,人類的整個發展史,都是圍繞著5個需求進行的,電影行成也是這些基礎需求一一被滿足後才發展起來的一個產業,我認為電影是屬於第五種需求上的,隨著人類發展,經濟上的是富足了,但精神層面的供養確很少,影視行業包括書籍就屬於文華精神層面的供養。有時候情感. 精神 .信仰這些無形的東西往往才是最能打動人心,洗滌靈魂的!所以影視行業就成了最好的視覺表現載體!人們願意為此付出金錢換取 電影中的情感慰籍,搞笑歡樂 ,視覺震撼 , 等一系列感官體驗。並且最後得到很多發掘人性,啟迪人心的東西。
-
11 # 會游泳的小籠包
電影的誕生 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誕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 電影的發明人是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他們拍攝了世界上第一批電影《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於1895年12月28日首次在巴黎一家叫“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裡公開放映。雖然這些電影都很短,都沒有聲音、沒有情節,但解決了電影的基本技術--讓圖片變活,這標誌著電影的誕生。此後,他們還拍了許多生活記錄片,其中《水澆園丁》是早有情節的電影。
-
12 # 一自言
一部電影是由編劇、導演、演員、攝影、美工、化裝、道具、剪輯等許許多多的電影藝術工作者集體創作而成的。但也必須明確:編劇是第一個接觸生活素材的人。電影編劇既是對生活、形象和美的發現者,又是將這三者統一起來的創造者。因為,正是透過他的創造性勞動,將生活變成藝術,把生活素材提煉、構思成為銀幕形象。
電影劇作透過對人物性格的描繪和刻畫,反映出時代的基本特徵,使電影“不僅可以使人們得到娛樂,而且還可以對他們有所裨益,其微妙和複雜的程度並不亞於其他任何藝術形式”。可見,電影劇本之所以能夠上升到“基礎”這一新的地位,是由於其自身思想藝術性的提高,使得影片的質量離不開電影劇本的質量這樣一種現實狀況所決定的
-
13 # 一碗螺螄粉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表現了人們對美的內在追求和生命的本真。隨著計算機和數字化的迅速普及,電影往往可以憑藉其審美和創造精神在精神上幫助人類,從而給人類空白的心靈帶來一些安慰,而不是繼續填滿金錢的心靈。電影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在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中國電影人有責任和義務喚醒人類的生態意識。透過對自然的描述,使人迴歸自然,從自然成分的角度觀察自然,實現自我反思,反思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意義,引導公眾朝著簡單健康的方向發展。中國電影生態也應積極創新,擺脫過去單一門類、內涵不豐富的弊端,同時整合各種來源的資訊,為電影生態創造一個交流平臺,為未來電影生態的發展提供基礎。
-
14 # 小姐姐之屋
1.電影的誕生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誕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電影的發明人是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他們拍攝了世界上第一批電影《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於1895年12月28日首次在巴黎一家叫“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裡公開放映。雖然這些電影都很短,都沒有聲音、沒有情節,但解決了電影的基本技術--讓圖片變活,這標誌著電影的誕生。此後,他們還拍了許多生活記錄片,其中《水澆園丁》是早有情節的電影。
2.電影藝術的形成電影發明後,很快傳遍歐美,各國出現了一批電影人,各有貢獻。英國的斯密士打破攝影機不能動的框框,大膽變動攝影機的位置、遠近、角度,使電影有了推、拉、搖、移等運動鏡頭。法國的梅里愛則大搞電影特技。他從偶然中發現了電影的一些特技,如停機再拍、透視合成、升降格等,於是運用特技拍了許多“電影魔術片”。稍後,美國的格里菲斯利用鏡頭的剪輯和組接做文章,創造了全新的鏡頭語言--蒙太奇。20年代,蘇聯一批電影藝術家如普多夫金、愛森斯坦、庫裡肖夫等從理論和實踐上總結了蒙太奇。如庫裡肖夫作過著名的“庫裡肖夫實驗”。他採用某著名演員平常表情的一個鏡頭,分別放在一盤餡餅、一個熟睡的嬰兒和一具女屍的鏡頭之後,分別讓三組觀眾來看,並問這演員是什麼表情。結果三組觀眾卻分別回答為“貪饞”、“慈愛”和“恐懼”(其實是同一表情)。這說明,鏡頭之間不同的組接方式,會使同一鏡頭產生不同的效果。蒙太奇是電影的語言。蒙太奇理論的總結,標誌著電影藝術的形成。它使電影有了自己的獨特手法,使電影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並給後來的電視和原有的藝術門類以巨大的影響。
3.電影技術的進步無聲片:早期電影都沒有聲音,被稱為“默片”、“偉大的啞巴”,對話和情節只能用字幕交代。這帶來早期電影的一些特點:情節簡單,動作性強,表情誇張,如卓別林的早期喜劇片。有聲片:1926年,美國人德雷斯特解決了一個難題:把聲音轉化成光訊號,同步錄在膠片的畫面旁,有聲片發明了。次年,華納兄弟公司拍出了世界上**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從此,電影變成視聽兼備的藝術。彩色片:1932年,彩色膠片試製成功。1935年,美國馬摩裡安導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50年代以後,電影技術有了新的進步,先後出現了寬銀幕電影(高寬比為3:5以上,普通銀幕為3:4),立體電影(聲音從不同方向傳來),立體電影(帶偏光眼鏡可看出立體效果)等,還有全景電影、環幕電影、球幕電影和動感電影等。
感謝傾聽[害羞][害羞][害羞]
-
15 # 醉愛豬皮孔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集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於一體,利用膠捲、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加上後期製作,透過在銀幕上放映而得到娛樂,藝術, 教育的一門藝術形式。
電影導演是影片集體創作的領導者,作為電影製作的總監督, 把不同藝術思想轉化成一種統一的藝術觀, 而完成一部電影作品,同時也反映出電影導演的個人獨特風格。而這種風格的形成,不僅依賴導演本身具有的藝術修養,還有其學識經驗與表現技巧。
電影導演的工作內容包含了劇本研究、 選演員、 定外景、 現場拍攝、 後期製作。
-
16 # Wang志剛
① 連續攝影術
第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是由法國人馬萊在1888年研製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攝影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② 膠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僅能保持幾分鐘的溼版,後來出現了用溴化銀乳劑的幹底版,不久又發明了玻璃底版,但這種硬版根本無法適應連續攝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澤西的紐沃克,漢尼鮑爾·葛德溫試製成功了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底片,這種材料叫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在古英語中,它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國企業家喬治·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立者)與之一拍即合,於1889年開始大量投放國際市場。葛德溫與伊斯曼都無意於發明“活動畫面”,但是,這種易於捲曲的“軟片”顯然比銀版和玻璃版更適宜於連續攝影,能拍攝更多畫面。
解決活動放映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兩組人:湯姆斯·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
愛迪生的放映機技術是從兩個華盛頓發明家那兒買來的。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個長方型立櫃式冰箱似的箱子,用乾電池驅動,重約500磅,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櫃內裝膠片,首尾相連,可以連續迴圈放映50英尺35毫米膠片的影片(這種軟膠片是由柯達公司剛剛研製出來的,膠片兩邊每格打4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畫格。但這個“電影視鏡”每次只能有一個人透過放大鏡來觀看。愛迪生還買了另一個發明:在膠片兩邊打孔的牽引方法,以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的間隔向前移動。這種在膠片兩邊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般的照相用膠片還是用這一辦法保持膠片的勻速移動。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是自己研製的,與愛迪生“電影視鏡”相比,它具有更多優點:
※成本低,重量輕,便於攜帶。手柄式自重還不到16磅重,適應拍攝戶內戶外,臺上臺下,人工佈景,自然生活等各種場景。
※放映速度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賽璐珞軟膠片;集攝、印、放三位一體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們解決了機器的片帶牽引問題。他們依照縫紉機的“動—停—動—停”的原理製造了電影放映機抓片的機械,電影放映時,影片不是連續不斷地透過片門的,而是經過片門時必須停止一下,讓影像落在銀幕上,接著當影片運動時,遮片就把片門遮起來,當第二格畫面經過片門時,影片又停止不動,遮片開啟,讓畫面上的形象透過片門又落在銀幕上。
※它是一種投影式的放映機,即將影像打在銀幕上,這樣便從技術上確立了投影式電影的群體參與性,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觀看。這樣一次放映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時也為電影作為大眾化的儀式性娛樂方式建立了基礎,構成了電影的基本特性,從而最後實現了電影的誕生。
-
17 # 影視超能量
研究電影劇作的構成元素,似乎是一個可笑的話題。因為於純藝術片而言,且不論伯格曼、費里尼等根本不用電影劇本,風格化的本文字身也決少劇作意義上的共性的構成元素;而於常規電影而言,劇作的構成元素又成為一個已然蓋棺論定的理論體系,不外乎電影劇作的特殊表現手法、劇作的題材、主題、人物、情節、結構對白等,更何況即便有新的發掘,這也完全是一本論著的選題範圍,豈是區區萬言的論文所能涵蓋?這種疑惑也正是筆者需要首先建構以下關於“戲劇表達”、“結構主義敘事學"以及“電影劇作結構樣式”三個參照系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物件無庸置疑乃是商業電影的劇作,因為正如上文所言,企圖透過分解出純藝術片的劇作元素的共性學習其創作方法,姑且不論是否能夠分解,即便有,於創作也沒有多少意義可言。然而既然研究商業電影劇作的構成元素,首先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便是,商業電影到底是什麼。因為在實踐性的理論話語裡,如果仍然使用諸如"物質現實的復原"等抽象的理論命題作為前提,恐怕是難以搪塞的。這便引出了本文的第一個參照系。戲戈劇(舞臺劇)在20世紀後半葉僅僅是戲劇表達的一種形式,而且是比較次要的 種形式;而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等這類機械錄製的戲劇,不論在技術方面可能有多麼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戲劇,遵守的原則也就是戲劇的全部表達技巧所由感受和領悟的心理學的基本原則。… 在論述筆者所需要的第一個參照系之前,不妨先理解一下馬丁·艾思林的“戲劇表 達”的表述,因為這種表述至少是目前國內比較少見的關於電影與戲劇的本質共性的 種提法。關於戲劇的本源,有模仿說 遊戲說、意志表現說等,但從根本上講,人類發明戲劇( Drama)這種東西,無非是為了創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的、可聽可視可感知的表演,對自身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環境進行一次直覺的形象的再體驗,從而娛樂自己、欣賞自己、認識自己、批判自己、昇華自己。這是一種有意味的形 式,是一種有益於身心的遊戲。而電影仍然是對人生進行戲劇表達"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說,這種戲劇表達乃是商業
-
18 # 影視電影綜藝
電影基礎知識
一、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影評寫作的角度
三、影評寫作要求
四、電影基礎知識
一、電影:由活動照相術結合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現代藝術。發明於19世紀末。1895年12月28日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對觀眾放映,故將這一天定為世界電影誕生日。
二、電影的本性:
1.作為大眾文藝樣式的藝術觀賞性;
2.作為實現利潤、擴大再生產手段的商品性;
3.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工具性。
三、對電影事業的要求:1.體現個性力量的藝術創造性 2.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的思想性;3.實現經濟價值的功利性。
四、電影的兩大風格型別:
1.紀實風格:源於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影片對生活的紀實。強調真實客觀地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
2.戲劇風格:源於美國用電影對舞臺演出的紀錄,注重場面繁華、情節曲折、明星效應,形成好萊塢式電影風格,對故事片創作產生重大影響,成為電影市場中主要的影片樣式。(***98年3月9日對《泰坦尼克號》和美國電影的看法)。
五、電影主要表現手段:
蒙太奇:將片斷鏡頭加以組合,並與聲音配合,創造出特殊電影時空的結構方式。
英國梅里愛的發現與探索。美國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成功的運用。蘇聯電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將蒙太奇上升為理論。“庫裡肖夫實驗”,一個毫無表情的臉與喝湯、棺村、小孩的畫面連線,產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強調剪輯的作用。有多種表現手法,如鏡頭~、音響~、對比~、平行~、聲畫分立、聲畫對位等。蒙太奇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
長鏡頭:指對一個運動志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地表現,保持運動著畫面的整體性。這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反對蒙太奇造成的虛假而提出的一種電影閏美學理論。強調電影的照相本體屬性,強調生活的真實性。
二、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一、電影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電視只是傳輸方式的改進,其以聲畫為手段的表現特,質與電影一致),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資訊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資訊文化)的發展階段。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
-
19 # 羅漢果甘菊花
基本基礎:包括影象(Video)、聲音(Audio)。影象,即呈現在電影銀幕上的映像。它是具體、動態的景物形狀與顏色的影像,是攝影機拍攝下來,再透過放映機還原的一種幻像。影象是電影的主要構成要素,具有生動、直觀、具體等特點,往往一個鏡頭就可以提供綜合多樣的視覺資訊。聲音是電影表現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它是聲波還原的結果,是各種聲音資訊的再現。聲音與影象配合,向觀眾提供豐富的資訊,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真實感。
-
20 # 迷途迷人
一個深入人心的故事。
一份無法擺脫的執念。
對現在世態炎涼的完美詮釋,和對未來無數失望中有夾雜著希望的種子。
回覆列表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顯現出的是人內心對於美的追求,對於生命本真的追求。在計算機、數字化迅速普及的今天,電影往往能夠憑藉其蘊含的審美和創造精神,從精神上幫助人類,使人類空白的內心得到些許的慰藉,而不是用金錢繼續填充已經被金錢填滿的內心。電影具有強大的導向作用,在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中國電影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喚醒人類的生態意識,透過對自然的描述,將人類迴歸自然,以自然的組成部分的角度去觀察自然,實現自我反省,反思人類本身在世界的地位及意義,引導大眾朝著簡單、健康的方向發展。中國電影生態也要積極創新,擺脫過去種類單一、內涵不豐富等缺點,同時整合來自多方的資訊,建立一個電影生態的交流平臺,為將來電影生態的發展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