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百川流
-
22 # 世界全史羅銳
我們熟知歷史上乾隆時期的穎貴妃和豫妃是蒙古族出身,但實際上乾隆時期的蒙古族妃子也不僅僅只有穎貴妃和豫妃,愉妃和慎嬪也是蒙古人。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據不完全統計,乾隆帝有名分的妃子就達到了三十六位。這其中蒙古族嬪妃佔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比例。事實上不僅乾隆如此,清朝太祖努爾哈赤開國之時就立下了“滿蒙聯姻”的基本國策,他們並不是喜歡蒙古女人,而真正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透過聯姻拉攏蒙古各部,從而穩定國家。
清朝建立時,中國境內最大的三股政治勢力分別是:明朝政府、蒙古勢力集團、後金政權。其中蒙古與明朝已經互相為敵近三百年,而努爾哈赤為首的後金集團為了集中全部力量進攻明朝,迫切的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所以努爾哈赤透過不斷和蒙古聯姻、封爵的等政治手段拉攏了蒙古各部落上層,大量的蒙古族女人來到後金朝廷,或稱為皇帝的后妃或稱為皇子們的福晉,或稱為功臣們的妻子。努爾哈赤本人更是-有十多位蒙古族后妃。
到了皇太極時期,清朝後宮中的蒙古族后妃達到了鼎盛,不僅皇太極的皇后出身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就連崇德四妃也皆出自蒙古科爾沁部落,其中大名鼎鼎的關雎宮宸妃海蘭珠和日後的孝莊文皇后就在其中,這五位后妃時皇太極後宮中地位最為尊崇的人。其他妃嬪包括滿洲妃嬪在內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皇太極時期,清朝正式建立,並且加大了對明朝的打擊力度,擴大了打擊規模,這一階段也是清朝統治集團和蒙古各部貴族接觸最為頻繁的時期,蒙古各部落在清朝進攻明朝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強悍的蒙古騎兵配合勇猛的的滿洲八旗兵參與了多一重要的戰爭,為清朝入關和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了順治朝,順治帝的廢后和孝惠章皇后也都出身蒙古,後來的康熙朝,也有著大量的蒙古嬪妃。乾隆朝之後,由於國家趨於太平,清朝政局逐漸穩定,蒙古的作用逐漸減小,蒙古族后妃入宮的數量也在減少,地位也有所下降,但是仍有很多蒙古族女性成為了清朝後宮的著名人物,比如恭親王之母孝靜成皇后、同治帝皇后孝哲毅皇后等。
蒙古各部落則透過聯姻等方式獲得了大量的賞賜,因此對清王朝更加忠誠,成為了清王朝北部邊境的守護者,為鞏固中國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清朝對蒙古的民族政策是積極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清朝歷代統治者正確的處理了同蒙古的民族關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從清太祖、太宗,到清世祖和聖祖,先後有四後、十三妃出自蒙古科爾沁等部。或許,你會存在疑問,為什麼清朝的皇帝為什麼會喜歡蒙古人麼?難道就因為蒙古女人長得漂亮麼?明代後期,蒙古族逐漸分成三大部分:蒙古草原西部至準噶爾盆地一帶的漠西厄魯特各部;貝加爾湖以南、河套以北的漠北喀爾喀各部;蒙古草原東部、大漠以南的“漠南”各部。
“漠南”與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國接壤,其地理位置位於後金右翼,對後金進入遼瀋地區有牽制的作用。為免去後顧之憂,努爾哈赤以武力逐一征服了“漠南”各部。而“漠南”的科爾沁部,是努爾哈赤最先征服的物件。經過多次的較量,科爾沁部撤兵請盟,聯姻結好。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正月,努爾哈赤以科爾沁蒙古貝勒明安之女“頗有風姿”為名,“遣使欲娶之”,明安於是將女兒送給太祖。努爾哈赤以禮親迎,大宴成婚。於是明安貝勒成為蒙古王公中第一個與清聯姻的人。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又娶科爾沁郡王孔果爾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妃。努爾哈赤不僅自己娶科爾沁兩貝勒的女兒,同時命令他的兒子們納蒙古族王公的女兒做妻子,其中包括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第十子德格類、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等都娶了蒙古族王公的女兒為妻。這也是貫穿清王朝始終的“滿蒙聯姻”的開端。清天聰三年(1629)十月,皇太極起兵徵明,科爾沁部二十三位貝勒率領部眾追隨,為擊敗明軍立下戰功;天聰五年,科爾沁部隨皇太極攻打大淩河,大敗明將祖大壽。可見,軍事目的也是滿蒙聯姻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種世代聯姻的好處就是鞏固聯盟,而弊端顯而易見,近親結婚想想都覺得恐怖。
-
23 # 酒煮青梅
清朝的大多嬪妃都是蒙古女人的原因是因為清朝為了入主中原、穩定後方,而不得不與蒙古聯姻。滿蒙聯姻在是清朝一項極為重要的基本國策,是所有皇室子弟包括皇帝的責任,從愛新國時期一直到清末,滿蒙聯姻一直在持續。聯姻次數總計有五百多次,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年就有兩次聯姻,聯姻的高峰期就在康熙中期到乾隆時期。
努爾哈赤為了爭取科爾沁蒙古的支援,他主動向科爾沁部貝勒明安求婚,明安將自己的閨女嫁給努爾哈赤,從此就開始了幾百年的滿蒙聯姻,也開啟了滿清皇室婚姻的不能自主之路,得全由皇帝指婚,而不能自由嫁娶。
清朝前期蒙古嬪妃地位都比較高,到後來隨著清朝的統治癒發穩定,蒙古嬪妃的地位就越來越低。
蒙古嬪妃地位最高時期的就是皇太極時期,當時皇太極的蒙古藩部后妃基本上都身居高位,這也許與當時的政治局勢有關,皇太極繼位時其統治地位並不穩固,所以他非常急切想和蒙古聯姻從而得到鞏固,從中獲取利益,因此,蒙古后妃地位最高的時期就在皇太極在位時。
(順治)
還有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在位時,後宮也是蒙古女的天下。當時並不是只有皇帝才必須迎娶蒙古后妃,而是全體皇室男丁,不論皇子、還是王公貴族,都要迎娶蒙古貴女。
這種現象直到康熙以後,才明顯減少,也就是說康熙之前滿蒙聯姻的嫁娶比例差不多,到康熙之後,就是嫁的多娶的少了。
比如康熙帝,後宮只有兩位蒙古妃子,其中一位幼年進宮還沒有成年就早亡,追封慧妃,另一位是孝莊的侄孫女,也只是封了宣妃。
(宣妃劇照)
皇帝迎娶蒙古妃子的減少的原因之一是政治上的依賴比皇太極時期減少,就是說不用皇帝透過與藩部聯姻來籠絡蒙古藩部。當時滿族已經在中原站穩了腳步,而漠南蒙古和滿族的關係也趨於平穩,自然不需要皇帝去聯姻。
其二也是因為蒙古后妃的蠻橫,使得皇室對她們的觀念有了一絲改變。滿清貴族傾慕漢族文化,自然習慣也喜歡柔順女性后妃,對於沒有三從四德觀念的蒙古后妃就敬謝不敏,自然就不願意再弄些蒙古貴女在宮中給皇帝添堵。
因此,皇帝迎娶蒙古后妃越來越少,而且不用許以高位來籠絡他們,但相比較,康熙之後嫁到蒙古的皇女宗女越來越多,可想而知,並沒有因為皇帝不娶蒙古貴女就減少了聯姻。
總得來說清朝皇帝並不是都因為喜歡蒙古女人才娶那麼多蒙古嬪妃,而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籠絡蒙古藩部才會與蒙古聯姻。
-
24 # 希望星晨58298869
眾所周知,清朝源自後金,而後金政權是女真人建立的。可清朝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到道光皇帝旻寧,他們的後宮嬪妃大多來自於蒙古族。且以蒙古科爾沁部落的佳麗為最,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孝莊、海蘭珠、哲哲姑侄姐妹三人等,這又是為什麼呢?
皇帝不在自己的部落中選女人傳宗接代、開枝散葉,卻偏偏要娶蒙古族、尤其是科爾沁部落博爾濟吉特氏的女子延續血脈。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
努爾哈赤崛起之初,雄據中原的封建王朝已經對他虎視眈眈了。雖然,大明當時已是強弩之末,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足之蟲還死而不僵呢。彈彈手指滅了他幾副鎧甲的事業是分分鐘的事。審時度勢,智勇雙全的努爾哈赤需要建立戰略同盟。
深思熟慮後,努爾哈赤盯住了一個目標——蒙古部落。到底是有戰略眼光的人,他深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明朝是推翻元朝後建立的,而元朝後裔形成了當時的蒙古部落。
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權後,並沒有對蒙古人趕盡殺絕。蒙古各部族後來建立了統一戰線,在大明北部邊緣同中原朱姓王朝展開了長期的對峙和互攻。明成祖朱老四為此十分 惱火,數次親征蒙古,收效卻不是很樂觀,最後死在了回師的路途中。
被敵視和打壓的蒙古部落一直夢寐以求恢復祖宗的大業,過上以前悠哉遊哉的日子。女真人努爾哈赤在長白山崛起後,他們看到了希望的光亮。
蒙古科爾沁部落博爾濟吉特氏是英雄人物鐵木真的後裔,這個群體曾被稱為草原上的“黃金家族”。他們與女真人有共同的敵人,如果雙方聯合,形成統一陣線聯盟,共同對抗大明,幾乎是“雙贏”的格局。
努爾哈赤與科爾沁部落首領一拍即合,決定結為兒女親家,形成戰略伙伴關係。為了表示誠意,科爾沁部落率先了送了三位美女(哲哲、孝莊、海蘭珠)嫁給了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
皇太極主政後,清朝後宮的博爾濟吉特氏在人數和地位上都達到了巔峰。不過隨著清政府的勢力的擴大,蒙古族這個曾經的戰略伙伴就無足輕重了。儘管如此,由於蒙古部同大清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對入關後的大清來講,蒙古族人就是皇親國戚。而兩輔幼主的孝莊又是長袖善舞的人,經她穿針引線,依然往下延續這種關係,從而導致了往後清朝嬪妃有很多都是蒙古女子。
-
25 # 天晴愛睡覺
原因是:明朝奪走的是元朝的天下,元朝是蒙古人的政權。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清朝在對抗明朝的過程中沒少和蒙古人勾勾搭搭。
而聯盟最好的辦法就是結親。
回覆列表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透過聯姻來拉攏蒙古,穩定北方
清入關前,中國境內主要有三大勢力,分別是明朝,蒙古以及後金(清朝的前身)。
明朝推翻元朝後,便一直與逃出中原的蒙古處於對立中。明代後期,蒙古族逐漸分成三大部分:蒙古草原西部至準噶爾盆地一帶的漠西厄魯特各部;貝加爾湖以南、河套以北的漠北喀爾喀各部;蒙古草原東部、大漠以南的“漠南”各部。
努爾哈赤要集中力量進攻明朝,擔心蒙古趁虛而入,便透過不斷地和蒙古進行聯姻來拉攏蒙古各部落上層貴族,因此有大量的蒙古族女人來到後金成為嬪妃,或稱為皇帝的后妃或稱為皇子們的福晉,或者成為功臣們的妻子。單單努爾哈赤本人便有十多位蒙古族后妃。
清朝建立後,依然擔心北方的蒙古勢力,聯姻依然是簡單又有效的手段,為了國家穩定,“滿蒙聯姻”便一直延續下來,各個時期都有蒙古女人來到清朝成為嬪妃或福晉等,最有名的有:孝端文皇后(哲哲),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順治的生母)等。
而蒙古各部落則透過聯姻等方式獲得了大量的賞賜,得到封爵,提高了地位,因此對清王朝更加忠誠,為清王朝守護著北部邊境,這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的統一。“滿蒙聯姻”這一政策是積極有效的,得到沿用,清朝歷代統治者正確的處理了同蒙古的民族關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