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落風物語
-
22 # 霧鎖江
這是個讓很多年輕教師都困擾的問題。
教師的核心競爭力是他身上最大的,也是其他教師難以具備的素質。一般來說,教師的核心競爭力是相對的,與自身的素質緊密相關。
教師的素質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崇高的職業道德
“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學生靈魂的塑造師,擔負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師者如父母,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尤其幼年的學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教師一定要有高尚的師德,要充滿愛心,才能如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感化學生。這也是社會不能容忍教師有違背公德甚至違法行為的根本原因。
2.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傳授知識和技能,是教師的主要職責之一。但“要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師在自己任教的領域,必須要擁有豐富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把學生領進知識的海洋,答疑解惑,讓他們縱情傲遊。
3.廣博的人文知識
教師需要經常和學生溝通,回答或探討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寬泛的文化歷史等知識,能夠在更大範圍內幫助學生啟迪智慧,指點迷津。
4.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這是教師職業最大的特徵。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心理,因材施教,採取各種教學方法,運用傳統和現代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知識的傳授效果,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擁有教研能力。
以上四點是一名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對不同層次學校的教師來說,其核心競爭力在素質方面的體現側重點不一樣。
幼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需要充滿愛心耐心,掌握較高的教學方法,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識和藝術水準。其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教研能力。
大學教師,核心競爭力表現為具備非常強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
至於高職院校教師,除了科研能力外,還要具備實踐技能,掌握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能力。
-
23 # 中國文化傳播者張涵
作為一名老師:
1.學習能力要有,一個月一本書應該看吧,否則你知識很陳舊
2.現在的孩子,哪個是優秀老師,他們能判斷出來的,給他們講道理,有理有據,他們才肯聽,
3.對工作的敬畏之心要有,你要知道,每個孩子身後都是一個家庭,
4.老師要有愛心,愛每一個孩子
-
24 # 品信微語
教師的核心競爭力是育人,教好書的大前提是會育人。目前中國家庭前所未有地重視教育,雖然功利色彩很多,但不能說是完全錯誤。一個會育人的教師,一定是會教好書的教師,一個會教書的教師不一定會育人。育人不是簡單理解和學生為套近乎,拉關係。關鍵能不能具備轉化雙差生的能力和方法,依我目前掌握的情況,大多數教師放棄了雙差生轉化工作,包括一些在崗的校級和中層領導都是這樣做法。目前未成年人中的雙差生,的確是頭疼的問題,在管理轉化中讓很多教師不知道如何是好,遇到油鹽不進的未成年人,老師是欲哭無淚。恨不得給他跪下。找家長,家長也是一臉懵逼無奈。轉化一個雙差生等於培養二個優生。為社會消除一個隱患。育人是育心,透過多種方式讓雙差生強大起來,進入健康成長階段。目前在中小學轉化雙差生的內外環境都不理想。
-
25 # 文韜武略—志在四方
作為中小學教師的花,教師育人很關鍵,初中,高中老師除了培養德育之外,最大的任務便是提高升學率,把學生送進高等學府深造。對於大學老師而言,在教學上,把專業課講好,講透徹,避免照本宣科,避免誇誇其談,避免紙上談兵,做到理論聯絡實際,平時和學生互動多一些,從心底喜歡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為學生著想。在科研上,能夠把握科研動態,將專業知識應用到科學研究之中,撰寫高水平標書,做踏實科研,發表高水平論文!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完全可以作為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面試題目)
(寫得有點長……見諒……)
對於如何定義教師的“核心競爭力”,恐怕要考慮相當多的變數,而且只能從一般層面“泛泛而論”。這裡只談談普通中小學教師領域(不包括輔導機構)
首先,“做好班主任”的的確確算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為什麼這麼說?在現行學校組織框架之中,只要是學歷教育機構,班主任都充當了學校管理任務和教育任務最為直接和核心的執行者,可以說,一個老師如果沒有做過班主任,他/她的職業生涯都是不完整的。除去其他因素,為何教師會被認為是AI時代不大可能在短期內被替代的職業?我想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涉及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複雜問題。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生對於班主任十分依賴,特別是初中階段,“初一銅頭,初二細腰,初三鐵腳”,初二的班主任尤其辛苦,學生處於青春期前期,行為上都帶有一種不可預測性,一般的方式是無法應對的,哎……而高中階段,即使走班制全面推開,班主任也不會消失,反而會承擔更重要的角色,日常管理、生涯規劃、選課管理……在工作的過程中,我甚至有了這樣的一種印象,那就是能做好班主任的老師,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學科教師;只有在班主任工作中游刃有餘的教師,才能在學科教學上被賦予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動能和競爭力,反之則不能。
可說了這麼多,究竟怎麼才能做好班主任?這可能是一個老師需要探究一輩子的議題,就像有答主提到的那樣,社會在進步,如果一個老師要面臨長期承擔班主任工作的局面,那麼你將很清晰地看到社會變化所帶給你的不斷變化的學生。你處於不同的地域,“班主任工作”所帶給你的議題也是不同的,有時候是更高要求,需要你具有更寬的視野,有的則是一般性的成績導向,而有些地方只是底線思維,即不出安全事故就好。你還會碰到不同型別的問題學生,其型別之複雜,超出了我們中間多數人有限的人生經驗。所以,做好能做好班主任的人,首先需要是一個不錯的“人”,也許這是一句廢話,之前我有一個同事,一個教高中數學的班主任,他就在這一點給我上了非常深刻的一課。這個同事不僅把班級弄的秩序井然,而且在同事中間也建立很好的人際網路,因為他會給你一種想親近他的感覺,至少你不會排斥他,這也為他的工作開展贏得了相當多的空間,再加上數學學科的光環,自然就是風生水起。 總之,作為“技術活”的班主任(如果在公辦學校,教師都是“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實則是對一個人的全面考驗,你當然可以只是把班主任作為你的工作的一部分(也鼓勵這麼做),然而你所面對的則是“靈魂的衝撞”。
第二,“保持對行業內趨勢的敏銳,不落後於社會”也是教師應該具備的“核心競爭力”。
上面所說的班主任對於社會環境的敏銳,其實就會影響你在處置工作中突發情況的能力,例如那句“學生越來越難管”,你就要想想你想“管”些什麼?你面對其實不是學校環境,而是整個社會,以及在“社會環境中的學生”。如果一個學生根本瞧不起教師,你準備怎麼“管”他/她?或者你要有一個和他/她交流的方式。 必須承認的是,現在30歲上下的年輕教師,似乎走過了中國社會變化最為劇烈的時刻,可以說完全是在“經歷歷史”。回顧身邊做教師的同學朋友所言的工作狀態,無論是中心性城市,還是十八線縣城,感受都是自己對於社會開始變得不解,變得“不解風情”,不是說“解風情”是為了討好學生,而是學生習慣於“搭建自己的東西”,例如:他/她可能喜歡哲學,甚至讀了很多的原典,有了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接著就會認為你教學中的世界是一個“無聊的,無趣的,毫無生機”的世界;他/她家庭優裕,他可能會認定你是一個“失敗者”,而家長則認為可以利用自己所處的社會等級和所擁有的大量財富凌駕於你之上;他/她也許只想過上網紅的生活,或者就像天真的小孩子一樣,去世界各地玩耍,諸如“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在這裡我無法對這種情況做出什麼精深的概括,但這肯定不是一個“愛”字能概括的,如此複雜的個體組成了群體,然後帶入了各種各樣的外部影響,天啊……教師們可能需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睥睨社會的人,一個熟知學校周圍環境的人,一個上B站(等其他影片網站)的人,一個看綜藝節目的人……
接著就是“學科專業素養”的問題。曾經有一個資歷很高的老師(專技五級)對我說:“專業知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學會講課”。當時還不以為然,覺得如果沒有專業知識,課該怎麼講?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人家想提示我的要點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樣。這一點是最近了解國外歷史教育動態的時候才有所頓悟的。這位高階教師的意思是,你當然要有相當多的、相當精深的專業知識,然而,你呈現的方式和所能提供的知識體系又是怎樣的?有些老師常年使用一種敘述,實則已經缺乏了分析力,更說不上能提供什麼“概念/觀念體系”和“一般經驗”了;有些老師喜歡變化,更喜歡分析,但是總是覺得讓人難以接受。你的東西要有用,並不是說的精彩,而是想的精妙,如歷史學科中對於歷史資料的分析過程及其後觀念變化的過程,這種從微觀開始到宏觀的邏輯處理本身就是對於教師專業知識的嚴峻考驗,在高中階段是這樣,對於初中階段更甚之,至少需要讓學生能坐在那裡聽你說話。這種學科內和學科間的龐大邏輯,同樣是一個教師一輩子需要思考的議題。
先想到這些,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