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文史輕論

    朱元璋清除功臣作風強硬,手段狠毒;趙匡胤清除功臣,作風柔韌,手段人性理智——這就是人與人心性的區別,主要原因就是後天的成長環境和個人的成長經歷;當然還包括先天性……性格缺陷和基因遺傳因素。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朱元璋與趙匡胤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經歷,以及他們的成長過程,自然就會明白真相:

    朱元璋:出身寒微,少年時替人放牛討生活,從小就嚐到了世態炎涼的滋味……不屈服於命運的他,又輾轉奔波,走出家鄉去尋找自己的出路,行走途中邊走邊乞討,實在沒有辦法時,曾逗留皇覺寺棲身做了回不地道的和尚,可謂嚐盡人間冷暖——在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體會了各地風物和人情世故,見了世面,長了見識,也開闊了眼界,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果敢,很毒的個性,他恨這個世界,他恨所有比自己強的人,他變得殘忍,猜忌!

    元未農民起義,朱元璋投軍,如魚得水,逐漸成長為農民起義軍的首領,於(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即位初期,為安撫功臣之心,大封有功之臣——賜王侯封爵位。

    因明初官僚機構沿襲的是元朝架構,一些弊端便漸漸顯露——明初所立中書省,負責天下內外政務,設有左右丞相,位高權重,左右了朱元璋的皇權,朱元璋便開始改革,廢除中書省。如此以來,難勉要得罪不少有關聯的朝廷重臣,一牽而發……事情己到了翻臉地步,"朱元璋想,沒必要裝仁義了。"就朱元璋的狠毒和猜忌之性,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己開刀,乾脆來個一鍋燴。把有威脅皇權的功臣,權臣只要是重要職位的,通通的滿門抄斬,斬草除根,為防星火燎原,連一些卸甲歸田有影響力的功臣也給咔嚓了——站在朱元璋的位置看,必須心夠狠……這樣做乾淨,徹底不留後患,正應了那句俗語:“兔死狗烹……”這就是朱元璋,他屠殺功臣的做法,沒有什麼可感到不可思議的。

    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重九。世代貴族,底蘊深厚,雖後來家道中落,卻有一個很愛他的父親,趙匡胤父親為了生計討生活,用筐挑著他和他弟四處奔走,從小嚐到了父愛的溫馨,他是用愛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用容人之心來理解人情冷暖的。在唐末五代,群雄逐鹿,血戰連天的局勢中,他也不忘仁義禮智信,才有了他“千里送京孃的佳話”,後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眾將擁他回京,周恭帝禪位,趙匡胤被擁立為帝后,依然善待周恭帝,還擬旨告後世皇位繼承人保周恭帝子孫世代榮華。

    此容人之心,不是一般能做到的。清除異已和權臣時,也做得柔韌,理性!來二次“杯酒釋兵權”就罷除了權臣,將領及地方藩鎮兵權,解決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的隱憂!俗語云:“鳥盡弓藏”,比起朱元璋的“兔死狗烹”真是"天壤之別"。

    ——同樣一件事,都是為了清除威脅皇權的隱憂……心狠手辣者有心狠手辣的處理方法,寬容溫厚的人有寬容溫厚的處理方法。

  • 22 # 隨意言之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有關於兩個人的性格與出身這些問題都可以放在後面來說。因為無論任何人做到了他們的那個位置,其內心都是相仿的,雖然性格的差異在處理問題時會有所不同,但是絕非是“寬容”與“偏執”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我們先來看一看當時兩個人在處理這件事情時候的各自局面不同。

    先看看趙匡胤,他在杯酒釋兵權的時候是公元961年,這個時候在宋朝的周邊,南唐、後蜀、北漢、包括遼國強敵環繞,局面根本不穩,他要是一股腦全給殺了還有誰能信任他給他賣命,在來看看他所杯酒釋兵權的這些人,哪一個都是一方大員,手裡都有兵,你如果一個不小心,跑上一兩個那麼回去以後造反,政權那必然不穩,所以說他根本不敢去殺這些人。

    但是朱元璋這個時候已經截然不同了,當他殺了以“藍玉案”為由對自己最後一批開國功臣下殺手的時候,周邊的局勢都已經完全平定了,說是一片祥和也不為過,老朱幾乎可以確定,不會再發生大規模戰爭。而且,即便發生大規模戰爭老朱也無所畏懼,自己的兒子,燕王、寧王都是能戰善戰的人,再有什麼戰爭派他們兩個人去就可以了,誰也不如自己的兒子靠譜,起碼那個時候他是這麼想的。而且他殺的功臣,是有功、有地位、有爵位但手裡沒有兵啊,殺起來,嘁哩喀喳的根本不必擔心他們有兵造反。至於所謂的謀反案,個人感覺那就是他給按的。沒有哪個有明確的證據。

    第二個老朱所處局面有一個特殊性

    大家都知道,老朱剛當皇帝的時候,幹了一件為了收買人心而特別沒溜的事情。那就是封爵位,那爵位叫一個多啊,而且他們還有一個特別可怕的法寶叫做“丹書鐵券”這個東西可牛了,對於大臣來說那就是保命符。雖說這個東西皇帝說算數就算數,皇帝說不算就不算,但那也得是賜你丹書鐵券的人決定解釋權的。按照封建王朝一般的慣例,建國者的話就是祖訓。建國的給的丹書鐵券對後來的繼承人一般都是管用的。除非他的繼承人想背個不孝的罪名。我個人覺得老朱有一個擔心就是,他害怕自己的後代被自己所賜的這些丹書鐵券所挾持。雖說這個有些多餘,但他是皇帝,老朱又是個出名照顧自己家人的人,有這個顧慮那也屬實正常不過了。

    第三個就是在繼承人方面的問題

    藍玉案的發生是在1393年,他的太子朱標死是在1392年。這個時間很重要,朱標的死無論是在老朱的心理上,還是對於未來朝局的擔憂上都發生了變化。因為他要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對於朱允炆我們只能有善良來形容他,甚至善良的有些懦弱。朱元璋雖然不喜歡這樣的朱允炆,但是他還是要選擇朱允炆來繼承大統。那麼他只有把未來可能會威脅到他孫子地位的人殺掉。於是他殺掉了藍玉等一系列擅於征戰的將軍。留下了耿炳文,有人說是因為耿炳文擅長打防守戰,而不擅於進攻。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反正老朱咋想的也說不好。

    而對於趙匡胤的繼承人,杯酒釋兵權的時候趙德昭才十歲,所以有人說趙匡胤是因為自己後繼有人,不用擔心自己的後繼者無法震懾這些將軍而沒殺他們。我覺得這個說法比較扯,十歲的人,趙匡胤能看出啥來啊。如果非要說放心,或許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弟弟比較放心,覺得趙光義能震懾的住這些人,畢竟趙老二是跟自己摸爬滾打一起來的,而且陳橋兵變,他弟弟也出謀劃策,所以他信任他弟弟的能力,覺得沒必要殺這些人。(PS如果要是這個說法能成立,金匱之盟又可能會是真的)

    第四個就是物件不同

    就拿老朱第一個開刀的胡惟庸來說,老朱個性本來就是個睚眥必報的人,而且他是個窮苦人家出身。胡惟庸這個人又專橫跋扈,有架空朱元璋皇權的意思,老朱能開心麼。你這個早就被記在小本本上了。而且他殺的這些人,哪一個不因為自己是開國元勳做欺壓百姓的事,老朱雖說是對大臣狠點,但從心裡其實想對百姓好的。所以他容忍不了貪汙、腐敗這種事情。看看和胡惟庸一起死的人裡,其實拔一下,我覺得因為貪腐而被老朱羅列裡面的人也應該不少。

    可趙匡胤面對的人,跟自己一樣都是兵痞出身。私人感情上或許就能夠更包容這些人。而且他們都找不到謀反等證據。你不能因為自己是皇上,就去胡亂找證據。老朱別管真假起碼也找了證據才殺人的。而且也確實因為胡惟庸有自己的小九九。可是趙匡胤那純屬是假想敵。構不成大殺功勳的證據。換句話說他們根本沒有像胡惟庸刺激朱元璋那樣刺激到趙匡胤。真要是刺激到了,那殺不殺誰也說不準。

    所以,我個人總結一下主要是因為這麼幾點,趙匡胤不具有殺他們的條件、證據,他們也不會給未來的趙家帶來更大的威脅。而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中有證據,藍玉案或許有胡惟庸案刺激的原因。而且他那個時候具備殺這些人的證據,他們也可能會給未來的朱家帶來威脅。當然除此之外,趙匡胤的個性本身相對寬宏,而朱元璋這個人相對要睚眥必報是一個原因;朱元璋因為馬皇后、兒子的死心理發生變化也可以是一個原因;趙匡胤的這些將領們都是他的結義兄弟感情上更親近下不了手,朱元璋這些將領或許在感情上也不像趙匡胤跟他的兄弟們近更能下的了手也屬於原因之一。

  • 23 # 帽子大叔

    朱元璋40歲才當上皇帝,當時手下大將都很年輕,比如藍玉,作為一個造反的皇帝,肯定最擔心的就是別人造反,因為只有把能夠威脅到他的都得除掉,自己年紀大,能壓住這些驕兵悍將的只有朱元璋自己了,如果他死了,朱家的王朝就會收到很大的威脅,所以他必須殺掉功臣

  • 24 # 葛蘭崔維茲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我覺得大概可能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朱元璋的天下是一步步打下來,在初創時期,為了一步步擴大勢力,難免對手下放權較大,制約較少,甚至對其為非作歹的惡習姑息,以至於天下一統,應該休養生息的時候,驕兵悍將的作風還是難以改善,不殺也是不可能的。而趙太祖時期,陳橋兵變之始,兵將們推趙匡胤當皇帝之時,趙匡胤就透過嚴禁燒殺搶掠干擾民生,來對兵將進行限制,透過這個良好的開端,來一步步地收回地方的財權,限制節度使的權利,改良禁軍,最終透過喝酒的方式徹底卸去諸大將兵權,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也不用大動干戈,但是想必也免不了驚心動魄。

    第三個原因,自然免不了個人性格了,坦白說之所以兔死狗烹的事情比較多,是因為殺人是最簡單的方式,但也最粗暴,相對來說杯酒釋兵權就比較麻煩。就個人來講趙太祖不如朱元璋狠,這一點在後來斧聲燭影的結局中就可以看到,因此就性格上而言,趙匡胤連柴榮的兒子和家族都保留了下來,更何況是他手下的兄弟,因此除非不得已,大肆殺戮功臣是他不願意輕易選擇的方式。

  • 25 # 凱凱動畫樂園

    太祖朱元璋我們很熟悉,他殺掉很多開國功臣。宋太祖趙匡胤同樣是開國皇帝,遇到了同樣的事情,但是兩個人採取的辦法卻不一樣。

    主要原因如下:

    出身階層不同:

    1.朱元璋出身卑微,討過飯,做過和尚,另外,朱元璋本身是一個造反者,他的皇位就是用刀劍拼殺來的,心中的暴虐思想已經是根深蒂固,對於敵人,或者潛在的敵人,心中不能有半點仁慈,要不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因此讓朱元璋心生憐憫,用“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式可能嗎?

    而趙匡胤出身“貴族”,他是皇帝的結拜兄弟。本來趙匡胤身負重任,是皇室光復的唯一希望,受皇室之命出兵打仗,但在陳橋黃袍加身。現在自己當了皇帝,難免害怕手底下也出現這樣的事情!但是畢竟自己的皇位是手下人給的,趙匡胤難免有點不忍心,所以“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式才是最好的!

    2.朱元璋與趙匡胤雖然採取的辦法不同,但目的卻是相同的,就是削弱、削奪功臣們權力,解除他們對於朝廷的威脅。朱元璋殺人,形同拔刺,一了百了。趙匡胤削兵權,一杯酒就做到了。二人之所以採用的方法不同,與他們的出身,性格有很大關係。朱元璋嚴重地懷疑這些開國功臣們是否有奪位之心,尤其懷疑他的兒孫們是否有能力駕馭他們。所以他採取了極端的殺戮辦法。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將開國功臣們誅連的一乾二淨。毫不留情。乃至到最後,他的兒子造了侄子的反,皇太孫無將可用的地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到古詩,你第一反應是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