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界觀

    首先,嬴政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尊崇韓非這個人,更多的是韓非的學說主張,繼而對這個人尊崇。如果韓非做了什麼出格或者令他不爽的事,即便很賞識韓非,可是韓非也有許多觀和嬴政啊衝突,該殺還得殺,包括李斯也是一樣的。伴君如伴虎,在嬴政這樣的君王眼中,只有天下,也不會對其它非情非故的人真正的講情感,更何況是自己的臣子,君王都是自私的,不同於常人的自私,眼中只有“用”或者“不用”。只有至高無上的利益。韓非之死一直是個謎,相傳是李斯妒忌賢能,二人同為法家弟子,韓非的才能不在李斯之下,嬴政又是韓非的“粉絲”。史記記載:“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說白了,嬴政只需要他的思想,可以不要這個人。也有說,韓非畢竟是韓國國君的兒子,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韓國的根本利益,他屢次上書,要求秦王存韓滅趙,這與嬴政一統天下的構想互相沖突,嬴政自然不能留他,因為他礙到了秦統一天下的基本國策。

  • 2 # 老老的月光

    秦王以武力奪其才,能像信任李斯這樣信任韓非嗎?李斯出身不過楚郡小吏,不依附於秦根本就沒有發家之地,韓非乃韓王之子,他能不能拋下怨憤之氣和家國之愛來全心投效,是始終紮在秦王心頭的一根刺,這是其一。

    其二,韓非的思想是集法術勢於君王一身,依照他的理論,將不再是君王與士共御天下,而是君王獨御所有臣民。雖然對秦王的胃口,但秦王知道不切當時的實際。因為毫無疑問,這將動搖原先依仗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比如李斯姚賈等縱橫遊士。所以當李斯等以通韓為切入口挑撥之下,一擊即中。處死韓非,無疑是秦王當機立斷的政治表態。韓非起於其高智明思,死於缺乏實際政治經驗與謀略。

    一孔之見,聊當參考。

  • 3 # 亂神虎

    韓非之死,有不同的說法,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第一,韓非遭到師兄李斯的嫉妒。

    李斯的經歷也是坎坷的。本來是楚國人,四處找明君。入秦後先委身於呂不韋手下,呂不韋出事也差點遭到株連。嬴政又因為一系列的政治災難惱怒六國人要趕走六國人,還是李斯上書勸誡才解除危機。李斯好不容易有了晉升的機會,卻被自己的師弟韓非搶了風頭,所以故意下毒計陷害。達到自己穩居朝堂的目的。

    第二,韓非的自身毛病。

    韓非本人著作不少,且把法家精髓分析得透徹。但是他本人是口吃,說話費勁。所以嬴政也很不滿,覺得此人上不了檯面,沒法重用。所以只留其書。嬴政對韓非的感情也淡了不少。

    第三,當時的國際局面。

    韓非是韓國的公子,自然為本國的利益著想。雖然算不上是間諜,但是也註定不能為秦所用,特別是在秦國要滅韓國的時候。所以韓非的命運也已經註定了。

    綜上所述,嬴政對韓非失去信心,囚禁起來。至於韓非之死,也是說法不一。有說自殺,有說李斯毒殺,也說嬴政所殺。總之他不能為秦所用,為秦所殺也不奇怪了。

  • 4 # 三叔小記

    因為他與嬴政的利益相左。

    韓非十分厲害,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又融入老子的思想,著《韓非子》,可是他的思想不被韓國的國君所認同,反倒被嬴政所推崇。

    這是一個十分好的機會啊!

    但韓非並不是李斯那樣光著腳,他是穿著鞋的人,在這樣絕佳的機遇下,是先以韓國的利益為先。

    這樣勢必與秦國利益相左,不會全心全意輔佐嬴政,成就一番霸業。

    這麼厲害的一個人,既然不能唯自己所用,那麼也絕對不能唯他人所用,因為這會增加一個麻煩,樹立一個潛在的敵人。

    那麼也只能夠誅殺了。

    人是誅殺了,但韓非的思想卻是成了嬴政大一統的指導思想。

    遺憾嗎?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種追求罷了!

  • 5 # 持刀斬牛耳

    韓非集法家之大成者,他的前輩如衛鞅是以嚴苛的法律管理國家,明令禁止,法不容情,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算天王老子,犯了發也不好使。

    而申不害代表的韓國變法,雖然也是以法為本,但更多的講究的是術,用法的前提下,更加註意王權,加強中央集權,權利集中但帝王的手裡,更多的由帝王自己發揮馭人之術,儘量顯得高深莫測,不讓臣下窺伺皇帝的想法。

    然後藉助帝王的權威,實施自己變法的目的。

    而韓非子呢?他的學說之所以,得到始皇帝的認可,最主要的原因,他把衛的鞅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合在一起,融會貫通,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的理論,希望在君主專制的體系下,可以更好的實現富國強兵。

    在法制的前提下,更好的和君王的權利接軌,由帝王因勢利導,完成各項國家的措施,讓手下的臣民必須服從帝王的命令。

    試問那個帝王不希望,自己大權獨攬,掌握天下人的命運,做那個最大的大王。

    所以當年始皇帝,在看了韓非子的學說以後,拍案而起,直接說

    哎呀我去,如果我能看到這個人,和他一起暢談遊玩,死都值得了

    有才學的人,往往都是有個性的人,之所以最後死在秦,說白了,還是你既然不為我所用,那我必然不能讓你為別人所用,再加上那個怕,被韓非子,搶走權利的,老同學李斯的陷害,不死都難啊。

    作業一個弱國的臣子,就算有報國之心,也是報國無門啊。

  • 6 # 知識百科全書

    其實題目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們的人物性格哦首先是韓非,韓非世稱韓非子,是戰國晚期韓國人出生約公元前280年,信仰唯物主義和效益主義思想。其最具代表的代表作是《韓非子》一書。主張,(以法治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成就:君主專制主義理論,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直接的指導秦始皇統一六國,影響深遠。秦始皇,出生於公元前259年,名為嬴政,自稱祖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事蹟:統一六國,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政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建萬里長城。透過以上對比我們會發現,始皇帝的所有政策,幾乎都是存在韓非的影子的,既然始皇那麼崇拜韓非,那麼始皇帝還會殺他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啦。

    其實韓非在韓國是不得事的,悲憤交加的他只能將那些治國的宏圖偉略,寫成一本本書,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而那些書,流落到秦國不小心被始皇看到了,而書中的韜略,句句符合始皇心中所想,因此始皇急於見到韓非本人,親自受教。而當時秦皇手下的李斯,政見與韓非背道而馳(李斯主張兼併六國,韓非主張兼治六國為後來的事情埋下了禍根)正值年輕氣盛,急於表現自己,而他與韓非又是同窗,卻凡事低於韓非一頭。他抓到這個契機,便要求始皇,進攻韓國,這樣韓非就會是秦朝謀士了,這時,韓國也慌了,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再次把韓非請出來,請他去秦朝談判,當他面見始皇時,極力主張兼治六國,當他走後李斯又對始皇說,他如此反對進攻韓國,可見他的愛國的決心,不如趁此將他關起來,始皇,微忖之後便下令將韓非關起來,之後由於韓非與天子徹底隔絕來開,李斯便下令毒死了他。所以應該是李斯殺的韓非並非始皇嬴政。

  • 7 # 任憑風沙吹

    能在秦王贏政眼裡獲得尊崇說明韓非的確不同一般之人,那韓非是什麼人?他有什麼特殊的才能讓贏政欽佩之極呢?這就有必簡單介紹一下韓非其人。

    韓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人,出身韓國貴族世家,是戰國後期的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和秦國丞相李斯是同學,是儒學大師荀卿的弟子。韓非雖然身份顯貴,但他天生是個結巴,說話口齒不清,因此常被人嘲笑譏諷,但是他卻是個擅長行文撰書的奇才。他的大作有《五蠹》、《說難》、《孤憤》、《說林》等,可以說每一篇都是不朽的名篇。在這著作裡,他勸戒君王要遵循的治國之道,重用賢能之人,遠離阿諛奉承的小人。

    儘管韓非非常有才,但是韓王不信任不重用他,空有一腔熱血抱負,卻無處施展。

    後來有人把韓非的書獻給贏政,贏政看過讚歎不已,並說:“唉,我要是能和寫這些書的人交往,死而無憾。”可見書中論述的治國之道非常符合贏政的想法,採納之必能使秦國一統天加快。但是當人告訴他這是韓國人韓非寫的書時,贏政坐立不安了,他準備統一天下,有這麼一個奇才幫韓國可怕了,於是他決定出兵攻打韓國。韓王非常擔心,突然想起了韓非這個才能卓越之人,於是派他出訪秦國以解當前之危難。

    平時治國不用韓非,危機時想起他已經晚了,但韓非還是去了,秦王贏政很是欣賞他。這一下麻煩來了,李斯和另一大臣姚賈看在眼裡,嫉恨心中生,便對秦王說:“大王統一天下,韓非肯定會幫韓國抵抗秦國。如果他呆在秦國時間久了,再回韓國,肯定不利於秦國的統一大業。不如加個罪名,處死算了。”贏政很猶豫,感覺到這樣一個奇才死了太可惜!可最後還默許了,其實他心中還不能確定處死他是對是錯,暫時先扣押入獄吧。

    事實上希望韓非早死的並非秦王贏政,而是那兩個嫉賢妒能之人李斯與姚賈。韓非的存在威脅到李斯和姚賈的權位,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李斯馬不停蹄地實施了他的迫害計劃,派人給獄中的韓非送去毒藥,逼他自我了斷。韓非無奈,仰天長嘆服毒自盡。

    再說秦王鸁政自從韓非入獄後,總覺著處死不妥,於是下定決心赦免他。當赦免令下傳至牢獄時,韓非已經死了,贏政知道後難過好些日子。由此可以說不是秦王贏政害死了韓非,是貪戀權位,嫉賢妒能的李斯迫害了韓非。當然李斯的下場也不好,大約二十多年後被腰斬於咸陽街頭,可算是天意吧。

  • 8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嬴政尊崇的是法家,而不僅僅是韓非子的法家。韓非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是因為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實際上韓非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下,並沒有位極人臣,至少相比他的老同學李斯而言。

    巧的是,李斯其實也算是法家,而且是間於法家和儒家之間。比如:李斯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不僅如此,他還幫助嬴政建立了秦朝的禮法制度。

    要知道,嬴政的丞相可不是韓非,而是李斯。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理解韓非為什麼會被殺就容易多了。

    1.很多人覺得是李斯不地道,算計了老同學韓非。其實真正算計韓非的另有其人,他叫姚賈。

    這傢伙是個門衛保安的兒子,本來出身也沒關係。但是韓國公子,韓非是看不上姚賈的。

    彼時,秦國統一天下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其時韓、魏兩國已經瀕臨滅亡,齊國因其相後勝多收秦國賄賂,不設攻戰之備,楚、燕、趙、魏等國想聯合起來,建立合縱聯盟共同對付秦國。

    秦王聽到這個訊息後大為震驚,馬上命大臣商議,姚賈自願出使四國,經過姚賈用重寶和巧舌在四國間周旋,果然四國都不肯出兵,而願與秦國交友。

    結果四國的最後抗秦就這樣土崩瓦解了。姚賈回來報告成果,秦王大喜,給他升職加薪。

    2.韓非見機,就偷偷的去找嬴政打小報告,說姚賈偷偷的給四國送好處,人品不行。

    結果嬴政聽了,大為震怒。結果人家姚賈面對嬴政的質問,對答如流。

    姚賈的邏輯很清晰,他的確以金錢賄賂了四國諸侯,但目的是為秦利益考慮,如果是為了自己,他又何必回秦國找死呢?

    嬴政一聽,覺得有道理,認定韓非在暗中搞鬼。

    3.韓非的真實身份是韓地的貴族公子,嬴政對他一直不放心。而且根據韓非的舉動,也的確說明,他想破壞秦國的統一戰略。只要嬴政殺了姚賈,東方四國沒了紐帶,沒了利益,自然又會團結起來。

    因此,嬴政自此,不再信任韓非。再加上姚賈倒打一耙,和李斯添油加醋,自己又因為口吃,所以只能成為悲劇。

    4.當然了,嬴政其實也有自己的考量。如果你是嬴政,一個是實幹家李斯,身兼儒法,一個是理論家韓非,你覺得你會用誰?

    所以,當嬴政得知韓非被殺後,也並沒有太大的惋惜,也沒有責罰姚賈和李斯。

    早知道在秦國,韓非真實的地位,其實並不高。

  • 9 # 神馬娛樂文化服務

    韓非是韓國國君的兒子,生活在戰國末期,“為人口吃”,不善言辭。他曾經追隨儒學大師荀子學習,和李斯是同學,但是,李斯自認不如韓非。

    韓非看到韓國積弱,多次上書獻策,希望可以為韓國變法圖強。但是不被韓國國君接受,這使韓非頗為無奈。他發表了很多文章,(後人把韓非這些文章彙集在一起,編為《韓非子》一書)。他的文章傳到秦國,由於講的都是“尊主安國”的理論,秦王嬴政非常欣賞韓非的才華,並說:我要是能見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無憾(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秦王政十四年,秦國攻韓,就是為了韓非,韓王於是乖乖把韓非“送上”,韓國得與儲存。

    李斯向秦王說: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是韓王的同族,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而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聽了李斯的話,把韓非投入監獄。李斯派人為獄中的韓非送去毒藥,韓非沒有辦法上訴,只好服毒自殺而死(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

    至於韓非的死的原因,我是覺得易中天老師的觀點很有味道,是因為韓非自己的學說,是因為自己的才華害死自己的。

  • 10 # 史學達人

    歷史上有嬴政崇拜韓非之說,是因為嬴政無意間讀到了韓非的一篇文章。他對這篇文章是讚不絕口,並且當時說了一句,若是能見到寫這個文章的作者,我死而無憾了。

    嬴政能說出這樣的話來,確實不容易。要知道,嬴政可是一個很怕死的皇帝,後來他統一全國之後,大量的重用方士,讓方士給他去尋長生不老丹,為此,他是被方士騙了一次又一次。當然這都是後話。

    當嬴政發感慨的時候,李斯就告訴嬴政,這有什麼難的,寫這篇文章的人就是我的同學韓非。

    韓非是韓國國君的兒子,李斯曾經和他在一起拜在荀子的門下讀過書,而且李斯學的沒有韓非學的好,韓非寫文章是一把好手,但是,讓他開口演講,那就為難他了,因為他有口吃。

    李斯建議秦始皇先打韓國,只要秦國一打韓國,韓王就會派李斯來秦國遊說的。

    果然,當韓國國王收到秦國要攻打他的戰書之後,他就派來了韓非,韓非力勸秦王嬴政不能先滅韓國,因為韓國已經成了秦國的附屬國,對秦國已經沒有威脅了。要滅就先滅最強的趙國。

    秦始皇覺得韓非說的有道理。

    就在這個時候,李斯告訴秦始皇,趙國是要滅,但是,韓國必須要先滅,因為這時候滅韓國也就是走個形勢,先把韓國給滅掉震懾一下其他國家,這樣和趙國開戰的時候,其他的國家會因為畏懼秦國的權勢,而不敢出兵相救的。

    韓非說的那些話都不能聽,因為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他做事前首先考慮的是韓國的利益。

    李斯的意思就是告訴嬴政,韓非你是不能輕易相信的。

    秦王嬴政覺得李斯說的才是正確的,既然韓非的話不能聽,把他留在秦國也沒什麼用。嬴政就想把韓非給打發走,可是,李斯告訴嬴政,韓非絕對不能放回去的,因為韓非對秦國的事,已經瞭解的差不多了,把他放回去對秦國沒有任何好處。

    嬴政說那就把他個抓起來,就這樣韓非被投入到了監獄中。

    李斯害韓非是有私心他,因為韓非的才能比他高,他很怕嬴政重用韓非而忽略掉他,所以韓非在李斯看來,必須要除掉。

    韓非被關進大牢之後,李斯就給了他一劑毒藥,讓韓非服下了,韓非就這樣命喪黃泉了。

    秦始皇知道韓非被害之後,也沒有調查是誰殺害的他。

    透過上面的事件,你看到嬴政有尊寵韓非嗎?

    可以說一點都沒有,嬴政的身邊可是不缺人才的,他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統一全國。若是有人妨礙他的統一大業,不管是誰都要提腦袋來見。

  • 11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韓非,是韓國貴公子,荀子學生,大秦丞相李斯的同門師兄。韓非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獨樹一幟的人物,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熔於一爐,是法家集大成者。當年還是秦王的嬴政首次讀到韓非的著作時就感慨“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遊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無憾了!”但就是這麼一位被嬴政推崇的大家最後卻死於秦國獄中,為什麼呢?

    在史書上對於韓非之死記載的並不多,僅有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提到韓非進入秦國後遭到李斯、姚賈陷害、毀謗被秦王嬴政下獄,最後韓非被李斯私自毒死於監獄中。秦王不久就後悔將韓非下獄,派人去赦免他,可惜已經晚了。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韓非之死主要是怪李斯和姚賈,李斯是忌憚韓非的才學,姚賈是嫉恨韓非彈劾過自己,但是設身處地的想一下韓非的死最可能是秦王嬴政下的命令。

    韓非入秦的時候,正是秦國開啟統一六國戰爭的時候,當時嬴政年富力強、英明神武、掌控秦國的一切。身為臣子的李斯、姚賈要是敢矇騙嬴政,甚至於私自殺害嬴政看重的人那就是作死,絕對會遭到嬴政的事後清算,因此想殺韓非必須嬴政同意。

    韓非的死和他的出身很有關係,韓非是韓王的兒子,他的政治立場天然上不能為秦王嬴政所用,而韓非還是有大才的人,按照帝王心術來說,天下英才不能為我所用必殺之。韓非進入秦國後受到嬴政重用,但是在制定當時對於秦國最重要的滅六國整體戰略的時候,韓非為了保護韓國提出的是不利於秦國的方針,妨礙的是秦國統一大計,可以說這件事讓嬴政明白韓非的心不在秦國,只能殺韓非不讓他去輔佐別人。

    韓非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思想主張卻被嬴政發揚光大。秦王嬴政以《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對於整個國家進行的大改革,如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等等,都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影響了中國近2400年。

  • 12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秦國一直以來的重要國策就是執行客卿制度,這是秦國引進人才重視人才的一貫方針,可以從秦穆公時期開始了人才用運和儲備,大膽啟用了百里奚和由余。開創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先河。秦始皇當然也不例外,不然也不會重用李斯了。

    韓非是戰國末期韓國貴族子弟,有人說他口吃不善言談,但是他的著作思想被許多帝王所借鑑。韓非與李斯同出荀況們下,學習刑名之法。著有《孤憤》、《五蠹》、《說難》等。他的著作都被後人統稱為《韓非子》並收錄其中。其中很多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都出自他的著作中,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秦始皇在讀了韓非的前兩部書後對他大為讚賞。而韓非目睹自己國家日漸衰弱,多次向韓王表達自己的觀點都未被採納,為了能施展自身所學在借出使秦國的機會向秦王大膽進言,作為晉升之策,把他的法家思想更好的推廣出去。而李斯嫉妒韓非才華,惡意中傷,即使用了韓非也不能真正為秦國效勞,肯定會想著自己的國家的。難道當時李斯在說這話的時候就沒有想過他自己寫的《諫逐客書》嗎?臉皮也是夠厚的。韓非最終喊冤下獄,被李斯用毒酒陷害。可憐一代法家大師終究未能在歷史舞臺上展現出他應有的風采。可悲的是李斯也是這樣被趙高害死的,真是世事無常啊!所以說害死韓非並不是秦始皇的本意。

    韓非的結局也正是他的做法不符合禮法,難怪被人懷疑,哪有幫助敵國攻打自己國家的道理。他雖然以法學見長,但疏於禮法。韓非的著作中心思想就是重賞、重罰、重農、重戰。賞罰嚴格,以農養戰。後來秦始皇能一統六國也是繼承了這種思想。

    最後說一下韓非《說難》這部著作,其宗旨是怎樣迎合揣摩君主真實的心裡想法,把自己的思想見解成功推薦出去。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例項說明,許多觀點很符合兵法要點。我認為它更像是一部心理學方面和營銷學方面的書籍。喜歡的不妨看看。

  • 13 # 積翠古亭

    韓非之死,《史記》中的記載有些疑點,這裡暫且不談。這裡還是重點談一談,以嬴政皇帝的惜才愛才秉性,而韓非作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可以說是滿腹政治才學,為何沒有得到嬴政皇帝的重用,反而死於秦國雲陽國獄?

    下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具體說一說:

    其二,韓非以間諜身份,肩負著韓王安賦予的“弱秦存韓”使命入秦了。嬴政皇帝對韓非的入秦是抱有極大的期望與寄託的,因為他曾經發過這樣的感喟,“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此人指的就是韓非。可是,韓非入秦後的基本作為,距離秦王政的期待,卻是太大了。最後嬴政皇帝徹底失望和憤怒了,終將其打入雲陽國獄。

    韓非的忠心

    韓非跟隨荀子修學多年,終於畢業了。作為同學的李斯,選擇去了秦國,要“遊說秦王”而建功立業。而出人意外的是,韓非卻堅持回到了韓國。作為法家名士,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無論是布衣之身,還是王族公子,幾乎都是選擇一個大有發展潛力的國家去推行變法,這是普遍道路。而作為推行法治而強大起來的秦國,在當時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也就是李斯的選擇。

    即使不選擇秦國,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山東六國的其它任何一國,都比韓國的境況要好很多。以韓非的深思與洞察,不可能認識不到這一明顯的天下大勢。韓非之所以選擇回國,說明了以下三個方面的事實:

    韓非忠於韓國,忠於韓國王族。

    韓非對韓國上層還沒有喪失希望,認為還有挽救的餘地。

    韓非相信自己的政治才華,相信自己能夠扭轉韓國的危局。

    後來的實踐證明,韓非的生命悲劇,始終在這樣的精神軌跡上執行著。

    回到韓國,韓非立即上書韓王安,請求變法強國。但是,以韓安為首的韓國上層勢力,根本不予理睬。他們畏懼變法強國的遙遠和艱難,而只醉心於權謀政治,只醉心於以“奇術”鼓搗秦國,企圖以極低的成本削弱敵人而保全自己。大家熟知的鄭國疲秦計就是之一。

    經過反覆的努力,沒有絲毫功效,韓非徹底憤怒了,於是便開始了發奮著書的治學生涯。在韓非著書的過程中,他的《孤憤》、《說難》、《五蠹》等著名篇章,已經名傳天下,連秦王政都震動了,不禁拍案驚呼,“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於是,這位秦王採用了強勢索才的方式----發兵攻韓,逼韓國送韓非入秦。

    韓非在秦國用間

    駭恐之極的韓王安可以說是驚喜交加,韓非竟然有如此的名頭,如此之大的用場。於是,醉心於權謀政治的韓國君主,立即緊急召見了韓非。在一場極其秘密的計議之後,韓王很快便做出了決定:任命韓非為韓國特使,進入秦國“用間”,推行弱秦存韓計。《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韓王思之,與韓非謀弱秦。”

    弱秦存韓計劃主要完成兩大任務:

    其一,離間秦國君臣關係,引發秦國動盪,從而削弱秦國的力量,這就是“弱秦”。

    其二,以韓國向秦國稱臣為理由,將秦國的東進攻擊目標轉向山川廣袤的楚國,或者城高牆厚的魏國,或者寒冷偏遠的燕國,總歸是,不能使秦國對韓國開戰,從而使韓國得以喘息,再圖謀長遠之計,這就是“存韓”。

    韓非以間諜身份進入秦國之後,按照上述方略做了兩件大事,不幸地是均宣告失敗。

    其一,猛烈攻擊秦國的外交分化戰。韓非採取的方式是全力誣陷秦國的外交大臣姚賈,力圖使秦王殺掉姚賈。因為姚賈主要負責對魏、韓、楚三國進行外交分化戰,對韓國的威脅最大。然而最終的結果是,韓非失敗了,不僅沒能搞掉姚賈,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自己。

    其二,韓非對秦國統一天下“先取韓國”的戰略,正面做出了否定。這次韓非不是向秦王當面進言,而是以更為鄭重也更為擅長的方式,正式上書秦王,這就是韓非《存韓書》,駁斥了“先取韓國”的方略,整個字裡行間裡,滲透著冷冰冰的“用間精神”----為達目的,無所忌諱。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一戰略的提出者,正是韓非的同學李斯。對於韓非的上書,秦王嬴政沒有直接反應,而是立即下發給了李斯。作為政治家的李斯,既明白韓非的用心,也明白秦王的意圖。李斯的做法也很明確,與韓非一樣,鄭重上書秦王,直接駁斥韓非的《存韓書》。最後的結果,按照史料的記載是“秦王未用韓非”。不久之後,韓非下獄,並最終死在了秦國的雲陽國獄。

    所以最終的結論是:秦王雖欣賞韓非,並期待與韓非共同謀劃秦國的振興道路和統一大業,然韓非終究鐵定一顆報國之心,不但不能用,反而用間秦國,於是下獄問罪。至於韓非之死是否真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所說的那樣“遭同學李斯的陷害,最後李斯派人送去毒藥,脅迫韓非自殺。”大可存疑,這裡不再詳述。

  • 14 # AI玩家

    英雄往往相惜,但不為我用著,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啊。韓非集法學之大成,歸納總結了相關學說,成為了法家集大成者。其法的思想,對於當時外憂內患的秦國而言,是相當有指導和實際意義的。秦始皇故很尊崇韓非,或者說尊崇他的學說。

    然而,韓非的法是天地之法,不受限與人,不受限與身份地位,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秦始皇嬴政是要君王之法,要絕對的權威,他自己要凌駕於法之上。這和韓非的思想學說完全是不符合的。故此,兩人雖然相惜或者相互需要,但並不能攜手統一天下中原。

    在秦後期的發展中,我們從歷史得知,秦始皇用法學治國還是很明顯的,這就意味著他明白韓非的厲害,雖然歷史並未明確記載韓非是怎麼死的,史記也寫到是李斯害死的,但這其中與秦始皇的關係還是很大的。因為他的野心或者抱負是很大的,滅六國,車同軌,度量衡,建長城等,這麼大的理想,是容不得那麼強的人不服從他的,只能害死韓非了。

  • 15 # 大秦鐵鷹劍士

    準確的說嬴政並沒有誅殺韓非,韓非是自殺身亡的,他喝了同學李斯送給他的霍頂紅毒藥而死的。嬴政只是將韓非投入大獄,還沒有來得及定罪,韓非就自殺了,嬴政將韓非的屍體送回韓國,沒有過多久秦國就滅了韓國。韓非之所以被嬴政投入大獄,原因只有一點:韓非是間諜。

    嬴政是法家思想的擁護者與實踐者,他最崇拜的人是法家先驅、秦國功臣商君!嬴政對先祖嬴駟誅殺商鞅以立威的事十分不滿,嬴政自比先祖秦孝公嬴渠梁,他想找到他的商君。呂不韋想用《呂氏春秋》教導嬴政治國,但是嬴政堅持用《商君書》治國,最終因為政見不同,嬴政將呂不韋去職流放巴蜀。嬴政讀了韓非子的幾篇文章後,認為韓非就是他想要找的商君,他要與韓非君臣聯手,統一天下,再造華夏,故命令韓王安交出韓非。

    韓王安正在苦苦思索如何保住韓國社稷不亡,如何讓秦國將注意力轉向別國,這時他接到秦王政的命令,讓他將天下賢人韓非送去秦國。韓國從申不害死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並最終淪為秦國的附庸。申不害是法家術治派,所以韓國的術治思想很濃烈,所謂術治可以簡單的理解成謀略,以謀存國是韓國的國策。韓國先後想出了資周抗秦計(秦滅周之戰)、移趙攻秦計(長平之戰)、水工疲秦計(鄭國渠)等驚世謀略,然則均被秦國以陽謀手段化解。

    韓王安接到秦王政的命令後,突發奇想的思出一條存韓大計,也就是兵事疲秦計。韓王安找到韓非,要求他去秦國給秦王政獻計,讓秦國攻趙擊魏滅楚亡齊,以此消耗秦國的兵力,讓秦國無暇顧及到滅韓事宜。韓非作為法家的集大成者,深知韓王安的兵事疲秦計對秦國無效,但是作為韓國王子的韓非不能拒絕韓王的要求。因為存韓之策在於變法強國,但是目前韓國不具備變法的條件,也只能存一天是一天了!

    韓非到了秦國後就給秦王政建議,要求秦王出兵攻滅魏國、趙國、齊國、燕國、楚國等國,讓韓國作為秦國的附庸國繼續存在。對於秦王政要求韓非當秦國丞相,協助秦國統一天下,再造華夏的事一點不感興趣。最終訊息傳來韓非是間諜,是來用兵事疲秦的,故秦王將韓非投入大獄,讓他再思考思考。不過李斯怕嬴政放了韓非,或者韓非回心轉意與秦王合作,李斯自己就沒有用武之地了。所以李斯告訴師弟,嬴政要酷刑折磨處死他,並給韓非留了一瓶霍頂紅毒藥,最終韓非自殺而死。

    韓非死後,嬴政沒有追究李斯的責任,但是充分利用了韓非的屍體。嬴政派出隆重的隊伍送韓非屍體回韓國安葬,並以韓王安“構害天下賢士”的名義消滅了韓國。韓非行使兵事疲秦的證據大家可以去《韓非子.初見秦》、《韓非子.存韓》兩篇文章裡看到。

  • 16 # 君山話史

    韓非之死,與一起事件有關。

    在韓非入秦後,東方四國為了自保,又策劃一次合縱。秦王政召集大臣、賓客六十多人商量對策,這是姚賈站出來,聲稱願出使四國,“必絕其謀,而安其兵。”為了達到目的,他提出一個條件:需要馬車百輛,黃金千斤。秦王政二話沒說,同意了,從國庫裡撥款給了姚賈。

    姚賈靠著一張利嘴與千斤黃金,破壞了四國合縱計劃。回到秦國後,秦王政非常高興,把他提拔為上卿,封千戶。這時,韓非跳出來,大肆攻擊姚賈。

    韓非雖然留在秦國,可他是韓國公子,我猜他的目的是想離間姚賈與秦王的關係。他攻擊姚賈兩點:第一,姚賈把錢拿去送給諸侯;第二,姚賈出身低賤,是看門人的兒子、魏國的小偷、趙國的逐臣;這是暗示姚賈可能獨吞不少財寶。

    面對韓非的攻擊,姚賈自我辯護:第一,送錢給諸侯,是為了拆散他們的合縱聯盟,並不是資敵財物;第二,自己出身低賤又怎麼樣,以前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臣不都是出身低賤嗎?明主選擇人才,不看他們過去的汙點,而是看是不是有真才實學。

    韓非這次輕率的挑戰,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首先是他失去了秦王的信任。韓非攻擊姚賈,無非是想破壞秦國君臣關係。說白了,他終究不為秦國所用。不能成為秦國的朋友,總有一天會成為秦國的敵人。

    其次,他得罪了姚賈,附帶還拖進一個人,他的同學李斯。得罪姚賈並不難理解,可是怎麼也得罪了李斯呢?從韓非攻擊姚賈的言辭中,可以看出他對一個人的“出身”看得很重。李斯的出身比起姚賈,並沒有強多少,也是從草根一路奮鬥過來的,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韓非對出身的偏見,無疑令李斯極為反感,挫傷了他的自尊心。

    韓非得罪了秦國三個大人物,他的悲慘下場已是隱約可見了。

    善於察言觀色的姚賈、李斯已經看出來,秦王嬴政對韓非的態度已經發生轉變,對秦王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只是考慮韓國的利益,終究不可能為秦國效力。大王既然沒法用他,時間長了,也是要放他回國,這難免是留下禍患。依我等的看法,最好是把他繩之以法,殺了他以絕後患。”

    繩之以法,總要有個罪名。依《戰國策》的記載,韓非之死,與攻擊姚賈有關,因此罪名可能就是“誹謗罪”、“離間秦國君臣”之類的。

    於是秦王下令,將韓非逮捕入獄。可是要怎麼處置呢?秦王也猶豫不決,畢竟他十分欣賞韓非的文章與才華,捨不得殺他。

    可是李斯並不想讓韓非活命。你不是一直看不起我們這些出身卑微的人嗎?現在你不也身陷囹圄、自身難保麼?李斯見秦王猶豫不決,深怕夜長夢多,索性派人把毒藥送進監獄裡,勒令韓非吞毒自殺。

    秦王政惜才之心佔了上風,派人前去監獄,傳令赦免韓非。可是去的人回來後稟報,韓非已經畏罪自殺、服毒自盡了。

  • 17 # 漩渦鳴人yy

    法家的韓非,他的老師是儒家三聖之一的荀子,同時他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對於這位仁兄很多人都覺得秦始皇殺了他很虧,至少接下來秦始皇治理秦國的時候,韓非子應該能夠幫助秦國。

    但說實話,秦始皇對於韓非之間的問題,在實際上面所有記載,但是卻十分模糊。實際上面說韓菲這個人從小到大口吃,也就是說話不連貫,所以他每一次要勸自己的父親也就是韓王,執行某些政策的時候,就必須寫字寫文章給自己父親看以後,他的父親才會執行某些政策,否則在朝堂之上一個韓王的兒子說話,疙疙瘩瘩的多有失體統。

    但是,韓非的這些文章不僅給韓王看了,而且還給秦始皇看到了!所以秦始皇覺得韓非這個人是一個人才要求韓國把韓非送到他這邊來。

    胳膊擰不過大腿呀,這個時候韓非自然就來到了秦國,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韓非來到秦國以後並沒有得到秦始皇的重用,曾經不惜以兩國開戰作為條件換過來的人才秦始皇為什麼不上眼呢?

    有人說秦始皇想要重用韓非,但考慮到韓國的存在!秦始皇不用他。

    秦始皇不傻!對於人才,他是有著敏銳的目光的,比如說尉繚,比如說李斯,比如說王翦父子,就連本來派過來作為間諜的鄭國,他也把它作為重臣使用並且派他修建完鄭國渠,所以說,只要是能夠對秦國有利的東西,秦始皇就算是捏著鼻子也會承認。

    但是。一切的前提必須建立在你必須百分之百的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說你的思想脫離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本軌跡,那麼秦始皇會不惜一切把你給殺了,就算你是有那麼強大的才能幫助秦國能夠加快這個程序。

    秦國此時此刻已經定下了基本的基調,那就是先滅三晉!這個時候最為弱小的韓國就是首當其衝了。但是韓非卻給了一片進諫,說韓國已經弱小的不像話了,再過個幾年,他自己就投降了,您又何必派兵把它給滅了呢?其實這個事情就是造成韓非最後邁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這件事情對於李斯來講特別簡單,只需要滿足秦始皇征戰六國的重要步驟,極力的迎合,與此同時,向秦始皇報告自己這個同門師兄弟如何反對現如今的統一六國的計劃,秦始皇自然就會感到厭惡。

    秦始皇當然覺得,雖然你韓非的能力比李斯來高一等,但是李斯他聽話,我總不至於身邊養一隻不聽話的狼狗吧,到時候咬我自己咋辦呢?但是人是我從韓國請過來的,我必須得給其他人一個交代!如果我不中用你,那我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了嗎?所以給了李斯一個臉色,既然你想替代他,那你就做出一點兒能夠替代他的樣子。

    李斯自然就明白了。

  • 18 # 黑句本

    嬴政為什麼要殺韓非?版本有三個,個個都是陰謀論。

    據史書記載,韓非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辭,長於著述。秦王嬴政看到他寫的《孤憤》、《五蠹》後欽佩之至,以至於對身邊人連連感嘆:“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然而,當公元前234年韓非到秦國後,很快就被秦王送進了監獄,不久即遭到殺害。

    未見時念之若渴,既見後卻又置之死地。

    秦王嬴政為何要這麼做?

    果真是“相愛相殺”嗎?

    對此,大概有三個不同的版本說法,都是陰謀論,也都不是無懈可擊。

    李斯嫉妒說

    持這種看法的認為,李斯和韓非都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很有才華,李斯“自以為不如非”。特別是當他看到秦王十分器重韓非,對他的文章倍加讚賞時,因為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影響,嫉賢妒能之心隨之而起,於是串通姚賈,對韓非進行誹謗誣陷,最終使韓非身陷囹圄,最後又送來毒藥,伺機逼迫韓非自殺。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說法的出處不是野史,而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韓非列傳》中對此事的經過有明確的記載:“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遣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此外,《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有類似記載。

    但反對者認為,司馬遷只說李斯“害之”、“毀之”,並未曾言“妒之”、“忌之”,相反,從司馬遷的文章中倒可看出李斯並無妒賢之心。當秦王感嘆不見韓非其人時,正是李斯向秦王介紹了韓非。況且韓非被囚禁時,秦王並未實際重用他,對李斯來說,根本構不成威脅,又何來妒忌殺心。

    還有,秦二世即位之後,李斯即便身陷囹圄,還多次以韓非之言勸二世行申韓之術。

    阻礙一統說

    持這種看法的認為,韓非之死與當時秦、韓兩國激烈的政治鬥爭有直接關係,並非出於李斯等人的嫉賢妒才。

    戰國後期,秦國勢力強大,秦王欲擴張,韓國首當其衝。國危之際,韓王便定下了“弱秦”之計。先是利用秦王好大喜功的弱點,以興修水利來消耗秦國國力,於是派水工鄭國到秦國遊說。

    結果,修建的“鄭國渠”非但沒有削弱秦國國力,反而使之更趨強盛。

    此計不成後,韓國又派韓非出使秦國,千方百計阻撓、破壞秦王的統一大業。

    韓非到秦國後丟擲的上秦王書《存韓》就是例證。韓非企圖說服秦王不伐韓,而伐趙,從而破壞李斯之計。

    簡單說,持這種看法的認為,韓非就是韓國派向秦國的政治間諜,乾的盡是破壞大計,挑撥君臣關係的陰謀之事。

    秦王誅殺韓非,乃鋤奸。

    《戰國策》是這種說法的源頭,但因為《戰國策》有龐雜信力不足的缺憾,因此,這種說法總散發著一股陰謀野史的味道。

    秦王猜忌說

    持這種看法的認為,韓非之死固然與李斯、姚賈有關,但關鍵因素在於秦王的猜忌。

    韓非出身韓國貴族,又是韓國使者,入秦前,他就站在韓國的立場,為韓王謀抗強敵,入秦後,又上了一篇怎麼看怎麼覺得是在袒護韓國的《存韓》一書。

    秦王為人“少思而虎狼心”,有這些個歷史的、當下的猜忌,足夠他去要韓非的命了。

    從李斯送毒藥,逼迫韓非自殺一事上也能看出來,秦王始終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事後有些悔意,但也僅此而已,沒見他給韓非正名,也沒見他去追究李斯的責任。

    所以說,殺韓非是秦王的本意。

    沒有明確的理由,就是猜忌。

    在君王那裡,說不清道不明、揮之又不去的猜忌往往能促成殺心。

    但這種看法也有反對的。反對的認為,秦王此前對韓非的讚賞是真的,相愛相殺這事讓人始終想不通。

  • 19 # 歷史簡單說

    韓非子是韓國的貴族,張良也是韓國的貴族,韓國的祖父和父親做過五任韓王的宰相,張良為韓國報仇,用重金請了大力士,在博浪沙襲擊秦始皇,只不過運氣不好,誤中了副車。

    張良尚且如此,而韓非子做為韓國真正的貴族,那麼他對韓國的感情可想而知,韓非子與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而韓非子的能力還要超過李斯,這個也是李斯自愧不如的,韓非是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的書傳到秦國後,秦王政看了十分欣賞韓非子的才華,秦王政甚至說,如果我能跟韓非子交談,那麼死也無憾了。但是韓非子不可能主動來秦國的,秦王就派兵攻打韓國,韓王沒辦法,只能讓韓非子出使秦國。

    秦王政雖然很喜歡韓非子,但是並不十分信任他。李斯和姚賈嫉妒韓非子的才能,擔心韓非子的地位在他們之上,就跟秦王政說:韓非子是韓國貴族,如果大王要平定六國,那麼韓非子肯定是站在韓國這邊的,而不會秦國這邊的。

    而韓非子在秦國呆久了,對秦國的情況也很熟悉,如果放他回韓國,那麼就會增加攻打韓國的難度,希望大王先除掉這個後患。秦王政覺得李斯和姚賈的話還有道理的,就讓有司去治韓非子的罪。

    李斯就趁機給韓非子送去了毒藥,韓非子本想向秦王當面說清楚,但是根本沒有機會,沒多久秦王政後悔了,想去赦免韓非子,可是這個時候韓非子已經死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韓非子為什麼會死。第一,他是韓國貴族,確實會心向韓國,所以他一直主張秦國暫時留下韓國,先打其他國家,他並不能真正被秦王政所用。第二,李斯的讒言,還有李斯的下手,也很關鍵。第三,秦王政對於韓非子,還是存在一定的戒心的。

  • 20 # 白楊樹下談歷史

    所謂陽謀,就是根據現有條件,在不影響別人也不依賴別人的前提下,因勢利導、光明正大地透過改變自己的資源配置,來達成自己的目標。通俗點說就是:立足自身,固本培元。今天我講一個小國試圖試圖耍陰謀來扳倒大國。

    富二代韓非,學成畢業以後,回國潛心鑽研學問去了。普通人需要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在他那裡是根本不用考慮的。幾年以後,他發表了學術著作《韓非子》,一時間成了著名的國際學者,在法家學術界的地位,甚至可以和李悝、商鞅、慎道這些人比肩。而秦王嬴政也是他的鐵桿粉絲。

    一、秦愛惜人才,挖他國“牆角”。

    嬴政親政以後,秦吞滅六國的戰略也已經進行到了最後階段。韓非所在的韓國,是六國裡國力最弱的一個,這個國家恰恰又地處戰略要衝。很自然,它成了秦的第一個目標。在備戰的同時,秦廷給韓王下了通牒,要求把韓非送給他,這就和拿著槍出去搶劫一樣,韓自然不敢怠慢。他一到秦,就被奉為上賓,成了高階顧問。

    之所以在開戰之前把一個敵國的王族子弟拉過來,可能有兩層考慮。從理想層面說,確實是惜才愛才,把他強行要過來就可以避免在後面的滅國大戰中波及他,而且還不會給他製造道德壓力,因為他是被韓王迫於壓力送過來的,和他本人沒關係。從現實考慮是,當時嬴政身邊確實缺人。蒙恬、蒙毅兄弟雖然和他關係很近,但畢竟都是軍人,不能幹政。廷尉李斯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佔了一個先到先得的便宜,當時不用他也沒有更合適的人了。朝堂上一眼望去,基本就是呂不韋留下的老班底,這些人的訴求和呂不韋沒什麼不同,比如像丞相王綰,動不動就想著逼迫改制。

    秦孝公有商鞅輔佐,秦惠文王有張儀輔佐,秦昭襄王有范雎,嬴政何嘗不想身邊有一個相才可用。而韓非是商鞅之後的又一個法家大才,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不好說,做高階顧問出謀劃策是足夠了。而且他和此前的商鞅、張儀、范雎一樣,都是外國人,和秦內部的各派勢力沒什麼利益瓜葛,可以讓朝堂格局變得對秦王有利,滅韓國,他也無須再揹負道德壓力,所以從理論上說,他確實可以為秦所用。戰國時的文化氛圍,還不存在無條件忠誠於誰的問題,人們普遍崇尚實力,看重實際利益。一個人從一國到另一國,其實和公司人員跳槽的性質差不多。他是韓王室成員,你讓他和他的祖國為敵確實不太可能。 應該說這個考慮是很合理的。假如得以實現,以韓非為相,或許就可以避免統一后王綰幾次三番帶著群臣逼宮,讓秦廷矛盾激化。之後的焚書坑儒、國家投資過熱等一系列悲劇,也可能會改寫。然而歷史終歸是不能假設的。

    二、“人才”餿主意不斷,差點毀了秦廷。

    韓非到了秦後,很快就履行起高階顧問的職責,開始主動獻策。他力勸先別打韓國,這個倒是還可以理解,畢竟那是他的祖國。可是他力主南下滅楚,這就完全是不懷好意了。後來的情況說明這真的是不懷好意,秦在先後消滅掉韓、趙、燕、魏四國,後方及側翼基本無憂的情況下,以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楚都以失敗告終,最後由資歷最高的王翦率軍六十萬軍隊,歷時一年才擺平了楚國。

    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真要是一開始就打它,到時候誰滅誰恐怕都兩說。更要命的是,當時不少秦的大臣真信了他的話,朝堂之上形成了兩派完全相反的意見,導致秦滅六國的準備工作,因此停滯了有兩三年。一個人說了不正確的話也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嗎?答案是:真的有,直到現在也是這樣。一些完全反常識的話,如果是透過某些專家學者的嘴說出來,即便再不合理,很多人也會相信,久而久之,“專家”“學者”在一些場合就乾脆成了貶義詞了。

    事情不止如此。他還以私德不檢為理由,力主殺掉負責情報工作的大臣姚賈,這位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美國的中情局局長的角色。他的這個提議還真有人跟著應和。秦王慢慢感覺到苗頭不對。其實他入秦,就是一名戰略間諜。這是他的自作主張,還是韓國官方的謀劃,無從得知。如果他僅僅像徐庶入曹營那樣,不獻一策,那多半會一直養著他,可是他所力主的優先攻楚,假如真的做起來,很可能會遭到重創,屆時即便秦能挺得住,在嬴政這一輩上,也基本沒可能再有作為了。

    三、再高明的“小聰明”,小國也是扳不倒大國的。

    這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秦的安全,嬴政再愛才,到了這一步,也只能處死他。傳說中李斯因為嫉妒而殺了他,這在現實中是很難做到的。即便你是廷尉,要繞開整個司法體系,去做掉這麼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人物,這難度和風險都實在太大。當然,促使秦王下決心殺他,在一旁推波助瀾這種事情,依照李斯追求絕對安全感的個性,倒是真做得出來。

    這件事做得對不對,我們還真沒法評價,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以上帝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能把“忠誠”看做是一種罪惡,只能說這是他的選擇。回顧戰國曆史我們會發現,這種企圖靠陰謀來扭轉乾坤的事,都是因為國力弱小,沒辦法正面和對手硬槓,歷來都非常看重類似的陰謀,總是想著靠這種奇謀妙算,來一巧破千斤。

    韓缺乏硬實力,所以迷信這種近乎“小聰明”的路子,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事實證明,這種思維模式並不能從根本上對秦廷的硬實力有所消耗。公元前230年,秦最終發動了滅韓之戰,因為實力對比懸殊,這一仗打得實在沒有懸念,以至於《史記》關於韓的滅亡,一共就寫了十七個字。

    結語

    一切陰謀,其中總會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從機率上說,這些問題終歸存在爆發的可能。隨著計劃的複雜化,不可控的要素必然會不斷增加,那麼計劃失敗的機率自然也會越來越大,這也是陰謀論並不現實的原因所在。我們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企圖靠隱瞞事實來達成某種目的,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如今這樣一個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這麼做更加不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顏體楷書為什麼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