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柒柒說

    李淵這個人吧,史書說了不足信,只能從史實推斷,史書上說人的性格只要不是有名的大壞蛋一般都是隻說好話,只能從他做了什麼事中推斷他的真實性格,更何況他還是皇帝,皇帝的性格能直接寫出來嗎,那唐朝的史官還要不要做事了。史官不能寫性格,這東西太主觀,只能寫做過啥。李淵做過啥呢?

    大業九年(613年)春,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時,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同年農曆六月,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李淵奉隋煬帝之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

    在此期間,李淵廣交天下豪傑,遭到隋煬帝的猜疑。恰好有詔書命李淵去隋煬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淵因病沒有去。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後宮,隋煬帝問王氏:“你的舅舅怎麼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了,隋煬帝又問:“病的要死了嗎?”李淵知道以後日益恐懼,因此無節制地飲酒、收受賄絡自汙以自保。

    這一看就知道李淵是個有野心的人,不然不會廣交豪傑。但是他又膽小怕死,所以皇帝找他他都不去,還自汙。

  • 2 # 狐羊樹

    唐高祖沒有唐太宗名聲大的原因是:

    第一唐朝建國過程中,相對來講,比較容易,A,唐高祖之位是從隋恭帝禪讓而得,B,當時僅有軍閥王世充,瓦崗寨李密,劉武周,劉黑闥等,征討他們的戰爭規模都不大,平定他們時間較快。

    第二唐高祖執政時間較短,治理國家短時間是出不了多大效果,而李世民在位時間長,他聞名於世是給唐朝帶來繁榮。

    第三經過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有心洗涮汙點,難免當時史官給李世民在治理國家方面歌功頌德,事實上當時唐朝確實在貞觀之治時期有較好的發展!

  • 3 # 心繫清歡

    感謝邀請 我認為唐高祖 沒有其子唐太宗名聲大,原因有三,一是唐朝建立是在隋恭帝楊侑禪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相對於容易些,二是唐高祖自身的原因,一個王朝的建立,本就需要自身南征北戰,高祖李淵建立唐朝之初,也是偏居關中,三是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歷史上都是出名的,掩蓋了其父的功績

    從唐朝是在唐恭帝楊侑的禪讓下建立起來進行分析

    李淵從晉陽起兵到攻克關中,並沒有馬上稱帝,二是立隋煬帝孫子為帝,從而使江都的楊廣成為太上皇,是一步一步慢慢讓隋恭帝禪讓為帝的

    從唐高祖李淵自身進行分析

    高祖起兵到建立唐朝,本身已逾6旬,當時天下還是群雄割據,自己又無力去攻打其他割據政權,只有派將領和自己的兒子去南征北討,因而李世民得軍事才華才得以顯現

    從李世民文治武功進行分析

    李世民可以說是天生的全才,16歲就率軍去救被突厥圍困在代州的隋煬帝,唐朝建立之後,更是滅掉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政權,在位時,天下大治。

    總結 依上述可知,李源不如唐太宗李世民,但李淵的功績在歷朝歷代所有皇帝中也是考靠前的,只是被過於優秀的唐太宗掩蓋住啦

  • 4 # 微山秋水

    作為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顯然不白給,雄才大略,有膽有謀,一統天下。

    老子英雄兒好漢,李世民作為高祖的二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上層樓。

    體現在兩點。

    秦王李世民是李淵打江山的功臣,戰功赫赫,說是最大的功臣也不為過。

    再是李世民治國理政確實有一套,開創了大唐榮耀的起點,貞觀之治無人不知。

    李淵雖是開國之君,但在皇位繼承上沒處理幾個皇子之間的關係,導致局勢失控,發生了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慘案,自己也被迫隱退。

    長江後浪推前浪,李世民把他老子擱在了沙灘上。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更勝一籌,比唐高宗名氣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 5 # 忍無聲

    唐高祖李淵稱帝時間不很長,是位享福的皇帝。他是真正的開國皇帝,首義首功非他莫屬,但歷史對他的歌頌好評也不多,而且一些爛事跟他也有關,所以他的名聲遠不及如他的二兒子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當初是晉陽太守,手握重兵,卻也因受隋煬帝猜忌,擔心受怕,深感自危,又不敢亂動。因為當時宮中陰傳,有李氏要奪天下,己有李姓官員被抓被殺,一干人李姓官員人人自危。適逢天下大亂,瓦崗軍起義,楊玄感造反,竇建德舉義,各地紛紛起事,李淵手握州兵靜觀末動。早有文官劉文靜,裴寂,結交李淵,見天下動搖,參謀勸進李淵起事。又有李世民力勸起事用兵,李淵不從,李世民大哭,認為禍將臨頭,李淵終於醒悟,多次依李世民計謀戰略行事。於是李世民英武逐漸顯露。

    收羅了瓦崗寨一班人馬,滅竇建德大軍,攻滅京城王世充勢力,逐漸平定各路反王,豪強。高祖李淵也登基稱帝了。之後重臣劉文靜與裴寂爭功有矛盾了。劉文靜認為自己有功反而屈居裴寂之下。李淵不能很好調解反而致使劉文靜犯事被殺。是不能用人之失。

    史稱李世民,英明神武,身先士卒,能衝鋒陷陣。麾下戰將如雲,謀士林立得展其才。因為是老二,只能封唐王,不能立為太子和皇位繼承人。

    而史稱高祖李淵,在當初起事和打天下時,曾暗示過李世民兩次,如得天下可以共享的意思。等坐穩了皇位,反而忘了,對李世民反而加以抑制。這就為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奪繼承人埋下禍根!

    李淵貪享酒色也老了,但也沒有傳位於太子的想法,太子李建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百般奉獻,討好後宮。非常害怕李世民,功高勢大,對自己上位不利,三弟李元吉心也黑,想利用倆哥爭鬥奪得兵權最終上位。於是老大,老三聯手,設謀削奪李世明兵權,調散其手下戰將謀士。離間收買不成,又設計將李世明下獄,先是想法酒中下毒,謀害不成。又矇混皇上李淵。而李淵確實沒把握好家事國事。終於引發了玄武門之變!有尉遲恭,徐茂功,等一班人防衛,保護,射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老弟李元吉,逐擁兵自重,高祖李淵見狀,自知難辦,只有李世民一個了!只好順勢立為太子封唐王監國,高祖李淵就做名義上的皇帝,之後高祖李淵為求自保只好傳位李世民,自己灰溜溜下來了。李世民憑藉自己的實力,文武人才的擁護終於當上皇帝,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必僅是兄弟爭鬥得來的皇位,有點不好聽,為了獲得人心,小心在意,免罪啟用兩兄弟手下的官員,招攬天下人才學士,開疆闢土,勵精圖治,在位時間也長,興修歷史,表彰文武功臣,武有秦瓊,程知節,薛仁貴,文有徐茂功,魏徵,房玄齡等,所以記載他的功勞事蹟也很多。好名聲遠遠超過了高祖李淵。連太子舊臣魏徵也被重用為宰相,對他忠直敢言,逐有:吾有三鏡名言佳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成就了貞觀之治,太平盛世。

  • 6 # 南朝居士

    李淵本身是開國皇帝,才能、智慧、手腕絕不低,也不可能是兒子慫恿他造反的,他跟楊堅這樣的帝王沒什麼區別。

    他最大的失敗,就是跟兒子鬥爭失敗了,導致自己被逼退休,被軟禁起來,

    而李世民因為政變上位的,自然得抬高自己的歷史地位,貶低他的父親了,

    所以你看到的歷史就是,李世民用計逼李淵造反,李淵才不得不造反,李世民功勞最大,打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功勞最大,其他都是打醬油的,李淵就是因為是李世民的父親,才摘桃子的,打天下過程中,承諾立李世民為太子,後來又不認賬,裡嫡長子,一個廢物點心李建成為太子,後來李建成嫉妒他功勞,想殺了他,他才不得不反抗,殺了李建成。

    李淵自始至終就是打醬油的,李建成也是打醬油的,李元吉拖後腿的。

    因為李世民掌握話語權,而李淵失去話語權,自然由李世民書寫歷史了。

    真實的歷史怎麼樣的呢?

    李淵趁著天下大亂開始造反,在造反的過程中,他的三個兒子從來都是並駕齊驅的,同時做統帥,同時封公,同時封王,同時做宰相,並沒有區別。

    只是後來李世民勢力坐大了,覬覦皇位,發動政變,奪取皇位成功,歷史開始改寫。

    如果李世民失敗被殺了,跟李承乾、李重茂、李瑛那樣,歷史怎麼書寫呢?

  • 7 # 行與知LL歷史圈中圈

    唐高祖李淵雖然是開國皇帝,但他其實並沒有野心,沒有打算造反,反倒是他兒子李世民,有雄心,一心勸說他父親李淵造反,天下大亂,隋朝滅亡是遲早的是,又在李世民的不斷勸說下最終統一了造反,肥水不流外人田,何況李淵和隋煬帝是親戚關係。而李世民的手下有一大批的能臣武將,唐朝江山多半是李世民打下的,之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權,李淵其實是被逼無奈退位的,這樣還能有顏面的當個太上皇。

  • 8 # 一則歷史

    髒唐臭漢,瞭解一下。

    一個殺兄逼父的富二代跑過來跟你說我家除了我全是廢物,我家錢全是我掙的,你信不信?反正我會上去給他一腳。

  • 9 # 陳聖鋼

    分析理由大致有五:1.唐高祖李淵雖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在推翻隋朝的過程中,主要是依賴其四個兒子及瓦崗寨的將領幫助而滅隋的,李淵只不過起了一個帶頭的作用而已;2.唐高祖的兒子李世民在滅隋、建立唐朝時的功績較其他人耍大。唐朝建立初期,唐高祖基本上是照搬隋朝的政治、法律來維持唐初的統治。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深知百姓們的疾苦,並吸收、借鑑隋朝滅亡的教訓,採取了一些“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和經濟,社會穩定,黎民百姓安居樂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貞觀之治”;3.唐高祖李淵雖然滅了隋,建立了唐朝,但邊關還是動亂不勘,少數民族(尤其是藏族)等經常騷擾初建的唐朝,而李世民對少數民族採取了和親的政策,將太平公主入藏通婚,解決了藏族與漢族之間的矛盾,被載入史冊;4.唐太宗李世民善於“納諫”,傾聽大臣們的建議,得民心者得天下;5.派僧到西域取“經”,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糸,對佛教及其他教極力支援和發展,所以出現了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在民間被稱為“千古第一帝之一”,...。

  • 10 # 虎哥143993466

    唐高祖李淵作為隋朝舊臣,原隋朝皇帝楊堅的皇親國戚,在隋煬帝時期從太原起兵反隋建立唐朝沒有什麼大的功績,更多的是依賴二子李世民,在反隋的一系列征戰中消滅李密瓦崗軍,王世充隊伍等都是李世民率軍出戰,李世民年輕有為,有理想有抱負,智勇雙全,在其玄武門事變中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後,逼其李淵退位,成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即位後的唐太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臣,抵侮外患,重視農桑,重科舉,興商貿,廣交藩邦,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成為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唐高祖雖作為唐開國皇帝比之唐太宗李世民無論從能力還是治國方略上或是成就上要遜色很多。

  • 11 # 山在水常流

    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一是打天下,在唐朝推翻隋朝以及掃滅其他起義軍的過程中,功勳最大的就是李世民。二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太子李建成,奪了本該屬於太子的皇位,這點爭議頗大。三是貞觀之治,李世民勤政愛民,謙虛納諫,是一代明君。

  • 12 # 軍令如山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紛紛揭竿而起,狼煙四起,最多時曾出現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各路反王割據一方,整個天下被弄得支離破碎。其中以唐國公李淵為首的唐軍實力最為強大,一路勢如破竹攻佔長安佔的先機。終於在公元618年李淵剿滅各路反王一統天下,建立唐朝。

    李淵是大唐開國皇帝,是為唐高祖。按理說像這樣一位開國皇帝應該名聲大噪,千古流芳啊!因為歷朝歷代開國皇帝一般名氣都比較大,像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晉武帝司馬炎等,這些皇帝建國以後都是名揚天下的。可是唐高祖李淵卻不同,大家都只知道李淵是唐朝的建立者,其實他的名氣並不算大,比起他的兒子李世民來那更是相距甚遠。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很正常的。首先在李淵建立唐朝過程中,李淵一直都是穩坐釣魚臺,一直留守長安的。而一路東征西討浴血奮戰衝在最前線的都是李世民,像那些著名的戰役,以少勝多智擒竇建德,洛陽城義降王世充等這些戰役都是李世民親身經歷的。這些戰爭結束後,大家肯定會議論是誰誰誰領兵打了勝仗,誰誰誰多麼偉大多麼英明神武。而不會去議論是誰皇帝做的好,用人用的好,李世民的戰功是李淵所不能比的。所以無形中就提高了李世民的知名度,而忽略了背後的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是李淵,這是確定的。但他的兒子李世民,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卻遠比李淵要高。以至於後人會說:“唐朝是李世民開創的,李淵只是沾了兒子李世民的光!”

    李淵創立大唐,李世民確實出了不少力,但李淵的另外兩個兒子也是功不可沒的,尤其是太子李建成。不過李世民的一生有一個“汙點”,那就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兩個兄弟,逼父親禪位。

    為了將此“汙點”抹掉,李世民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讓大唐強盛起來,讓自己成為一個百姓和大臣都擁戴的明君,但同時也包括修改父親的功績,甚至弱化他。

    對於此,敢於直諫的宰相魏徵曾對李世民說:“不要以為一雙手可以矇住全天下的眼睛。”但即使如此,李世民依然不去理會魏徵,繼續做大量的工作,以體現自己的英明神武,反襯李淵的平淡一生。

    不過再怎麼做,依然會有漏網之魚。唐高祖李淵有個隨從大臣,相當於秘書的角色,此人寫了一本書,叫《大唐創業起居注》,裡面記載了李淵晉陽起兵的全過程。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李淵才是大唐的掌舵者,而李世民跟他的兄長李建成一樣,只不過是他的左膀右臂而已。

    所以,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為什麼在歷史上的知名度不如兒子李世民?原因就很簡單了,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所使用的一種手段而已,哪怕是自己的父親和兄弟也不行。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3 # 實戰專家鮑明忠

    李淵,是歷史上最被低估和忽視的帝王之一。他的姨丈是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他的表弟是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他的兒子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因為統治期的這幾位在整個中國歷史都可算是光芒萬文的帝王之間,李淵本身的超卓能力和不俗功業都被大大看輕了。其實李淵的文治武功雖不及他兒子,同樣是完全穩居歷史前二十名之列的偉大帝王。

    李淵本是個出名的神射手,“雀屏中選”的典故,就是源自他一箭射中屏風上孔雀繪圖的眼睛,オ嬴得了竇氏親睞,與她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三娘這幾個出類拔萃的兒女。

    他曾率十餘騎從人和數幹盜匪不期而遇,李淵臨危不懼,連射七十餘箭竟箭無虛發,中箭之敵皆應弦而倒,盜匪們心驚膽裂,大潰而逃。

    李淵創下的兩個歷史之最:他是歷史上成就帝業時間最快、統一時間最快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超過了其他所有雄オ大略的幹古一帝。

  • 14 # 老龔166916589

    唐髙祖名聲為什麼不如李世民?

    。原因較多,李淵能建立大唐功勞還是靠了李世民的秦王府的軍事集團打下的,在前期李世民還是靠四弟元霸消滅了天下高手,包刮:於文成都,裴元慶等為李世民掃平了道路,是其一。

    。李淵出身是一鎮諸侯,真正建國稱帝時間極短,由於三子齊王李元吉生性奸窄,與李建成建立了太子黨同盟,千方百計謀殺李世民,而李淵昏庸不察,造成諸子不和。而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使之矛盾不斷激化,是其二。

    。李淵心有太子建成,立國後,為防世民引成勢力,把世民部下大將全部解職歸田,世民被害入嶽,西涼兵犯玉門關,京中無將,李淵派建成,元吉發兵抗敵,這二人武功聊聊,向京師告急,京中無將,因羅成有事旦閣,在京沒走,李淵派羅成發兵救援,羅成單槍匹馬出玉門關抗敵,同西涼打了三晝夜,二王不讓他進關,羅成餓著肚子,人困馬乏追死敵軍時,中敵埋伏而亂箭傷身(建成恨羅成是世民的人),將他害死。其三。

    。李世民在嶽,元吉借探監,身帶鳩酒想毒死世民,被同時探監的尉遲恭撞見,逼他寫了自供狀,宻封交給劉大人,有劉呈奏建成元吉種種罪名,李淵見了也沒采取什麼決斷引起了世民與手下諸將不服。

    。為了救玉門關,李淵下令召回世民舊部,有泰瓊掛帥打敗西涼,救回建成,元吉,朝內基本安定。可是,李淵對諸子之間的矛盾和羅成的被害,李淵閉口不提。所以激起了玄武門兄弟殘殺的血案。

    。所以,後朝人認為,李淵雖然建立大唐開國之君,靠的多是世民,在處理諸子關係上是個昏君。從事實說明李世民對大唐建立的功勞比父親髙,名望大。

  • 15 # 史海鉤沉

    曾經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過,唐高祖李淵之才能未必在唐太宗李世民之下,之所以其聲名遠遠不如唐太宗李世民,恐怕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開國君主面臨的大部分都是一堆爛攤子,百廢具興之下要開創盛世時間不夠,所以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你會發現盛世基本上都是出現在開國後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君主時期。

    李淵與李世民也是這樣,李淵接手隋末天下大亂這個爛攤子,想用十幾年就開創一個盛世大唐,幾乎沒有可能,但李淵是一個很英明的開國君主,李世民一朝很多政策都是直接繼承了李淵一朝,應該說李淵是大唐三百年江山的真正奠基人。

    換句話說,李淵能從亂世中脫穎而出,建立李唐王朝,打江山難不難自不必說,就從這一點上來講,李淵之才能自然不會弱吧。

    所以,對於大唐盛世而言,李淵是奠基人,而李世民是代言人,李淵名聲自然不如李世民響亮。

    二、李淵雖然也算是英明之主,但是在幾個兒子奪嫡這件事情上處理的很不好,給自己留下了汙名。尤其是“玄武門之變”後,作為一個失敗者,李世民上位又不光彩,作為當事人的李淵存在感低是歷史必然。

    李世民少年英才,其實太子李建成也不弱,怪就怪在,李淵在利用李世民為自己打江山的時候,不停地給其奪嫡的希望。

    長久如此,李世民的野心被無限的放大了,兄弟間的關係也一度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而到這個時候了,都沒有看到李淵採取過什麼有效舉措,最終玄武門兄弟火拼,李世民上位。

    作為當事人的李世民和李淵,一個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兄弟間反目成仇,一個弒兄殺弟上位,都算不得光彩吧。

    所以,事後李淵被雪藏,存在感低應該說是一種歷史必然。不然,難道還要李世民大肆為李淵揚名,如此,拔出蘿蔔帶出泥,玄武門之變必定會被大家屢屢提及,這自然是李世民不願意看到的。

    李淵被雪藏,其聲名自然不如李世民。

    三、李世民為掩蓋“玄武門之變”奪位的不光彩行徑,刻意編造篡改了部分歷史事實,大力弘揚自己之英明神武,進一步詆譭或削弱李淵的存在感。

    比如上文提到的,依史書記載李唐江山約有一多半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李淵在派李世民外出作戰時曾屢屢跟李世民說,只要打贏了,就把他立為太子。然而,當李世民打勝仗凱旋歸來的時候,李淵又會選擇性的忘記這件事情。李世民常常以此作為自己也是李唐合法繼承人的證據。

    實際上,對於這件事情別說我不相信了,估計很多網友都不會信的,太子是國之根本,李淵也不算是庸人,怎麼把改立太子之事屢屢掛在嘴邊。所以,真相只有一個,李世民是在篡改歷史,以為自己是李唐合法繼承人的身份製造證據。

    有上述三個原因,所以李淵名聲遠遠不如李世民,但說句公道話,其實李淵也不弱,不過兒子確實太光彩奪目了,相比較之下,李淵自然相形見絀。

  • 16 # 大衛王15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唐高祖是開國皇帝,按理說歷史地位應該很高。首先回顧一下李淵起兵的過程,隋末群雄爭霸之初,他偏居晉陽,開始一直觀望,下不了決心起兵。是在裴寂、劉文靜及諸子的反覆勸說,甚至是對其使用了計謀,最後才促使李淵下決心起兵。因為事先準備不足,匆匆忙忙,還導致留在隋地的幼子被殺。

    起兵後,中樞管理謀劃由裴劉二人負責,前方戰事由兩子率眾將拼殺。李淵這個時期主要起的一個號召與平衡作用。即便如此,他對朝堂的平衡與管理也不成功,先是裴劉內鬥,直接導致劉文靜被殺。後又在建成與世民的嫡位之爭中束手無策,直接導致玄武門事變,兄弟刀兵相見,血流成河。也直接失去了對朝局的控制,黯然退位。

    綜合而言,李淵長期處在隋煬帝的光芒之下,並無雄主之才,起兵後對朝局及家庭內部的管理與協調都很失敗,加上其在位時間較短,歷史上較少作為,在開國皇帝中屬於存在感較低。但好在其基因強大,子孫數代雄才輩出,不僅延續國祚,還直接把大唐推向了世界之巔。

  • 17 # 亮哥讀歷史

    評價李淵父子功績大小個人感覺對李淵有點不公平,李淵作為開創性帝王面臨的環境要比李世民複雜得多,到大業十三年到武德元年,全國各地反王遍地開花,群雄割據;雖然李淵從晉陽起兵到大唐開國僅僅用了不到1年,親身參與的軍事行動屈指可數,但這背後隱藏的困難卻數不勝數。

    首先,起兵之初,李淵北面有突厥和劉武周,尤其是突厥時常南下侵略,如果貿然南下太原兵力空虛勢,劉武周聯合突厥南下,那大唐唯一的根據地就不保了;因此時李淵不得不向突厥俯首稱臣,以小事大這是非常屈辱,另外李淵還需要考慮國內政治影響,臣服外族勢必會受到政治對手的打擊,以上兩點如果處理不好後果非常嚴重。

    其次,軍事力量的擴張,李淵作為太原留守手中可用兵力極為有限,但是到兵臨長安城下時總兵力達到了恐怖的近20萬,時間只用了不到1年,這不得不說李淵的統戰工作做的非常好;

    第三,大唐建立後李淵集團深處政治漩渦中心,手握國家重器,被四方勢力虎視,突厥先不說,西有薛舉、李軌,北邊有劉武周,南面有蕭銑,東面有竇建德和王世充,再加上瓦崗軍;任何一方的實力都不遜色於大唐,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李淵創立的大唐僅僅算是個地方割據,要想成為正統就必須消滅四方勢力;

    大唐成立後,李淵開始了東征西討的計劃,兩唐書中將這些功勞全部追加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儼然成為大唐的救世主,西征薛舉、東平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再到平定劉黑闥,每到大唐有生命危險了李世民騎著昭陵六駿出來救火了,這些功勞也就成為李世民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籌碼,但個人覺得軍事上的成功僅僅是戰略部署的成果,李世民只不過在執行李淵的戰略部署,此時的李世民與大唐諸將如李靖等人相同,僅僅是李淵的下屬,所有的功績從全域性來說都屬於李淵的。

    李世民接手大唐後(先不論玄武門兵變的功過),大唐的國內局勢已趨向穩定,對外只有突厥的威脅,此時的李世民只要做好兩點就可以,對內休養生息,對外抵禦突厥,形勢一目瞭然,當然李世民也正是按照這個戰略部署實施的。貞觀四年,李世民徹底解決了突厥的威脅,洗刷了當年父親的恥辱,同樣疆域的擴張和人口的增加成為李世民最大的政治業績。

    在偃武息民的政策指導下,大唐迎來了貞觀盛世,國力顯著增強,李世民趁機平定吐谷渾、高昌、打通西域,被北方各族尊稱為天可汗,此時的李淵還健在,當他看到胡越諸族向大唐俯首稱臣時內心可能感嘆自己的二朗著實優秀,史書上會留下一個光彩照人帝王。

    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一個王朝王開創到全盛一代人是完成不了的,大唐王朝的建立到全盛用了不到二代人,這其中的功勞不能全部算到李世民的頭上,正如漢武帝開創漢民族盛世一樣,文、景兩代的功業是不能忽視的,我們不能武斷地評價文、景兩帝不如武帝。

    另外,許多人喜歡拿玄武門兵變評價李淵父子,試想一下李世民對待儲君又怎樣呢,恐怕還不如李淵吧!

  • 18 # 一鍋煮了

    確實,唐高祖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他的聲望遠不如其子唐太宗李世民,除了兩人所取得的功績大小有所區別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評述兩人的史料問題,後人眼中的李淵和李世民,都是透過史籍的記載瞭解到的,所以,流傳下來的史料是否真實,也會影響到二人的歷史評價。因此,我們之所以會有李淵名聲遠不如李世民的感覺,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李世民取得的功績確實比李淵大,所以影響力要更強一點。雖然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是在開創國祚的過程中,他的貢獻遠不如李世民和李建成,因為無論是聚賢納士,招兵買馬,還是攻城略地,擴大地盤,這些具體的工作都是由他的兒子們來完成的,他本人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戰功。

    當然,他作為李唐政權的領袖,也不需要親自領兵作戰,上陣殺敵,但是人們更多的是以誰攻佔了多少城池,誰打敗了幾個競爭對手等這些具體的量化標準,來評述誰的影響力更大一些,而李世民恰恰又是他幾個兒子裡戰功最多的,以至於後來功勞太大,李淵對他賞無可賞,乾脆直接為李世民單獨設定一個官職,名曰天策上將,新、舊兩本《唐書》均有記載:

    《舊唐書·高祖紀》:“ 武德四年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將。”

    《新唐書·太宗紀》:“四年二月,竇建德 率兵十萬以援 世充,太宗敗建德於虎牢,執之,世充 乃降…… 高祖以謂太宗功高,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 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

    這樣一來,無論是在爵位、勳位還是職官系統,李世民都是最高的,權勢僅次於皇帝李淵和皇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淵的存在感並不如功勞卓著的李世民。

    第二,因為某些原因,史書所記載的內容也有所偏向。雖然李世民因為功勞大的原因,存在感比李淵強一些,但是並不是說李淵一無是處,無論哪朝哪代,開創國祚都是天功,開國皇帝也沒要一個是無能之人。雖然李淵沒有多少戰功,但是,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才是作為一個政權的當家人應該做的事,李唐政權的成功,除了有李世民等人在戰場建立的功勞,當然也離不開李淵在後方的統率謀劃之功,然而這些謀劃之功並不多見於正史,這就有些不正常了。

    史書對李淵到李世民這段歷史所記載的內容,是否能真實的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情況,這個是有疑問的,主要是因為李世民曾干預過史官編寫史料,《舊唐書·褚遂良傳》和《資治通鑑》中都有明確的記載,李世民曾多次要求看史官記錄的《起居注》起居注是古代史官“錄紀人君言行動止之事”的史書,唐朝以前,按照不成文的規定,起居注是不允許皇帝看的,目的就是為了起到監督皇帝的作用,皇帝的言行舉止都會記載到史書中,做為編寫經史的依據,這是對皇帝千秋萬代名聲的一個震懾。

    但是李世民破壞了這個規矩,對史料編寫工作進行干擾,所以對於史書中記載的李淵到李世民之間的歷史的真實性多少是存在疑問的,因為不排除史官為了討好李世民而對相關史料進行修改,貶低李淵和李建成,抬高自己的形象。

    由此這兩方面原因來看,李淵名聲不如李世民也就不奇怪了。

  • 19 # 再言春秋

    導語

    就李世民的能力而言,把他放到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這是一個天生做皇帝的人。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也是政治鬥爭的需要。

    分析

    政治鬥爭的需要

    在李世民當上李唐王朝的皇帝的過程中,使用了一些並不光彩的手段。降低李淵的影響,是為了進一步保證他“玄武門之變”的合理性。

    1、“玄武門之變”是李淵、李世民都不願意提及的傷痛。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了他的兩個兄弟,李淵也失去了兩個兒子。可這沒有辦法,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必然要有犧牲,為了皇帝的寶座弒父殺兄的人大有人在,李世民也沒有能夠擺脫這個死迴圈。可事實已經發生,無論李世民如何掩蓋,在這件事上他終歸做的喪失了親情,但他不想被人指責他的過錯,也不想留下“殘忍”這樣的名聲,所以他只能去在其他方面進行彌補。

    2、這個彌補就是對史料的改動。在李世民之前,為了保證史官的獨立性,皇帝不去參與史官記錄的事宜。可是李世民改變了這一點,他把手伸向了史料記載,尤其是“玄武門之變”。在這段歷史記載中,他刻意的把自己塑造成了被動的一方,而且有意的把太子李建成描繪成“荒淫、無能、卑鄙”的小人。

    3、除了可以的抹黑李建成,李世民還需要做一件事情,才能夠保證他權力鬥爭的合理性。那就是要弱化李淵的作用。他只有把李淵在李唐王朝建立中所起到的作用降低到最小,才能夠更加保證自己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合理。因為“殺兄逼父”這件事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會影響他的名聲。除非,讓他成為李唐王朝建立的最大功臣,甚至是李唐王朝真正的締造者。讓人們都知道,李世民做唐朝皇帝是順理成章的,只有這樣才可以堵住悠悠眾口。

    李淵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同李世民相比,李淵的影響力真的可以說是不值一提。但這個李唐王朝的開國之君,倒也絕非是一個無能之輩。

    1、李淵也曾有過戎馬生涯,他在隋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也立有汗馬功勞。而且他在調任山西后也多次對突厥作戰,而且取得了勝利:

    虜見高祖,疑不敢戰,高祖乘而擊之,突厥敗走。

    客觀的說,李淵的軍事能力雖然不及李世民這種天縱奇才,但也是不可以被忽視的。否則,他不會被隋煬帝一直當做心腹大患。

    2、晉陽起兵事實上是李淵與李世民一同策劃的。李淵本人一直就胸懷大志,得天下其實一直就是他的夢想。他調任晉陽後,看到晉陽城中的軍械、糧倉都十分充沛,第一反應就是: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這句話可以充分反應出李淵一直就存在的野心。李世民推動了李淵的起兵程序,讓他在推翻大隋的事業上更加堅定了。

    3、李淵雖然沒有李世民那般的才智,但絕對可以稱的上是一個仁君。在李唐王朝統一天下後,李淵也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不管是對人才上面的制度改革,還是經濟上面的推動生產,降低稅收,李淵都做了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事情。後來的李世民之所以能夠迅速的把李唐王朝發展到一個頂峰,李淵所打下的基礎也是有重要作用的。但命運就是這樣,李淵註定只能是一個奠基人,而成不了最終完成偉業的人。一方面是李世民的能力太過突出,對中華文明影響過於深遠,掩蓋了李淵的貢獻。另一方面李淵所處的時代,畢竟還是天下剛剛平定,需要先搞發展,可這些事,往往容易被後人所忽略。

    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中,李世民建立起了至高無上的威信

    從晉陽起兵之前,一直到李唐王朝統一天下,李世民所立的功績是不容抹殺的,也透過這些功績建立了至高無上的威信。在眾人眼中,李世民早在是秦王的時候,威信就已經高於李淵了。

    1、李世民是李淵晉陽起兵的推動者,這一點是無可辯駁的,早在晉陽起兵之前,李世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準備:

    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

    由此可見,對於推翻隋朝,建立李唐王朝,李世民一直有著準備的。

    2、而起兵之後的李世民也一直是衝鋒在戰場的第一線,毫不誇張的說,李唐王朝幾乎就是李世民指揮打下來的。雖然說李淵在幕後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人們的心中更願意去記住那些戰場殺敵的人。

    ①破西秦,擊敗薛舉、薛仁杲父子,李世民剷除了來自西方的威脅:詰朝,仁杲請降,俘其精兵萬餘人、男女五萬口。

    ②擊敗依附於突厥的劉武周、宋金剛集團,穩固了北方的統治,劉武周奔於突厥,並、汾悉復舊地。畢竟劉、宋集團一直威脅著李唐的後方,如果不能把他們徹底解決很難完成一同天下的目標:

    ④竇建德死後,其舊部劉黑闥又重新反叛,一時間河北大亂,李世民又平定了劉黑闥的叛亂:黑闥與二百餘騎北走突厥,悉虜其眾,河北平。此後的中原開始重新歸於平靜,李唐王朝最終統一天下。

    有了這些戰功的李世民,赫然就是大唐最閃耀的明星,即便是李淵都不能掩蓋他的光芒。

    3、李世民在為大唐平定叛亂後,李淵是喜憂參半。可喜的是,天下終於平定,中原大地終於由他來掌管,而擔憂的則是,李世民的功績根本就是賞無可賞。但當時的李建成早就是太子,而李世民也不可能屈居人下。所以,李淵想了一個平衡的辦法:

    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

    其實,這也能說明,李世民在還沒有當皇帝前就有了何等的影響力。

    4、李世民的影響力是多方面的,李唐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出力最多的秦瓊、程知節、尉遲恭、徐世績、李靖等人,都是與李世民並肩作戰的戰友。而文臣裡面,除了裴寂、魏徵之外,幾乎也全部與李世民交好。這樣的人緣,這樣的威信,甚至已經蓋過了皇帝李淵。如此的情形,在其他朝代中是沒有出現過的。

    李世民即位後的輝煌表現,也不是李淵所能及的

    一般來說,一個朝代的開國之君往往影響力最大,但也不盡然。後周的柴榮,名氣就要大過開國的郭威,而清朝的康熙也比努爾哈赤名聲響亮。這些主要還是看當皇帝后的表現,而李世民的表現,也比李淵更值得人們記住。

    1、李世民即位不久,李唐王朝曾受到過突厥的挑戰。但被李世民的智慧化解了,勵精圖治之後,李世民開始了對外擴張的軍事戰略。突厥、吐谷渾、高昌國等一系列的西域諸國都臣服於李世民所統治的李唐王朝,他得到了這些國家的尊敬,被稱之為“天可汗”。這在李世民之前的中原政權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2、要知道,在李世民即位的時候,李唐王朝的人口不過200萬戶。而李世民即位期間勵精圖治,重視生產,可以說真正的達到了海清河晏、夜不閉戶,百姓心中自然是對李世民無比的憧憬。他能夠重視生產,重視人民的疾苦,讓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這種群眾基礎李淵也比不了。雖然說李淵當皇帝的期間,人民的生活也開始逐漸走向正規,但中原大地上還是有著很多的征戰,真正讓人們過上好日子的還要說是李世民。

    3、要想有一個好的口碑,最重要的還是要牢牢的抓住文人的筆桿子。這一點,李世民可以說做的很完美,他從諫如流,任用魏徵等一系列的諍臣;完善制度,唯才是舉,讓眾多的寒門子弟都有了可以晉升的機會。這些行為就是他最好的宣傳廣告,無疑會得到人們的稱頌。“弘文館”的建立更是讓很多文人有了發揮的空間,這些文人勢必會對這個能夠賞識他們的君主感恩戴德。

    結語

    作為一個皇帝,李世民本身做的就很到位。無論是從李唐王朝建立過程中的赫赫戰功,還是李世民當皇帝后的豐功偉績,他被人們所記住那都是順利成章的事情。

    即便他在“玄武門之變”上被人詬病,即便他或許真的弱化了李淵的功績,但他本身的能力與作為都是真實存在的。

    以李世民的功績來說,把他放到任何一個朝代,都足以蓋過開國之君。他的名聲與影響是真正憑藉自己能力掙來的,這一點沒有人可以否認。

  • 20 # 亨達航天

    唐高祖與李世民,名聲都很高。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提到唐高祖就會想到李世民,提到李世民就會想到唐高祖。唐高祖寬厚待人,良言善聽。唐太宗禮賢下土,廣攬賢才,發展生產,愛護人民。父子相類,一朝帝王相幫開國。陰陽互補,開創一統李唐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社會一個不會洗衣做飯做家務的男孩適合結婚組織家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