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與歷史回眸一見

    大唐天下,盛世貞觀。不論是開放坦率風氣,還是萬國來賀鼎盛,亦或者無雙的名稱“天可汗”都無不說明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勞。

    唐高祖李淵統治時期,國家戰亂不休,人民困苦,他的功績除了開創大唐帝國之外沒有一樣能比的過他的兒子李世民。

    更主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皇位來的並不正當,為了掩飾他的過錯,於是幾次修史,來消除他的不利影響,然後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讓大唐國力,空前壯大,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增多,對他的不利影響也被慢慢的遺忘。

    簡單的說,唐高祖李淵的功績不如唐太宗李世民,而且李世民還有意識的消除李淵的影響力,所以史書才李淵的評價比較少。

  • 22 # 九頭鳥漫談文史

    唐高祖李淵在所有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裡面的確是名聲最小的,風頭全部讓親兒子唐太宗李世民蓋住了,提起盛唐,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或者唐玄宗李隆基,而李淵卻只是一個政治失敗者。

    李淵能在隋末群雄並舉的亂局中脫穎而出,最終取代隋朝,肯定不是個庸碌之才,隋末群雄逐鹿,關隴門閥裡面的有實力的家族都有希望成為取代隋朝皇族的那一個,為何他們後來全部都支援李淵?

    不可否認,在唐朝開國的過程中,當時的秦王李世民戰功赫赫,可在後面合縱連橫諸多世族,從戰略上對唐朝的一統天下做出決策的,依然是李淵。李世民在唐朝武德年間僅僅只是李淵手上的一把刀而已,隨著李淵的指揮棒出征。至於李淵為何名聲不如李世民,這就很能說道說道了。

    玄武門之變後遺症,政變下臺無話語權

    皇帝要想名留青史,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開疆拓土。可李淵建立唐朝後,天下還未統一,當時連隋煬帝都還沒有死,所以李淵的當務之急是掃平群雄,在他執政的九年中,有七年的時間都是在做這個事,然後還要恢復民生和實力,沒來得及對外征戰。

    等到好不容易統一天下了,幾個兒子又為了皇位爭得你死我活,李淵也沒有心情去做開疆拓土的事,執政的後兩年大概就是陷在皇儲爭奪中了,他最終傾向於長子李建成,但在“玄武門之變”後,獲得勝利的卻是次子李世民。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強奪了李淵的權力,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只能讓不支援他的李淵淡出人們的視線,並且為了收服天下人心,讓自己的奪位名正言順,還篡改了史書,將李淵建立唐朝的功勳都算在自己身上,模糊化李淵。

    而且李世民也是個有理想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兢兢業業,搞出了“貞觀之治”這個盛世,有了盛世的功績,繼續貶低李淵,抬高自己就更是得心應手,在《舊唐書》中,對李淵的評價之語中甚至有相當多的指責,比如:

    然而優柔失斷,浸潤得行,誅文靜則議法不從,酬裴寂則曲恩太過。奸佞由之貝錦,嬖倖得以掇蜂。

    李淵好歹是唐朝的老祖宗,根據古人為尊者諱的常規,史書上怎麼也不應該出現這樣的話語,堂而皇之的在史書中批評老祖宗,要是沒有李世民的授意那才是見鬼了,也只有李世民有動機和威望讓史官變更原則。

    開疆拓土,成為“天可汗”是李世民,不是李淵

    前面說過,要想成為名留青史的皇帝,開疆拓土是最好的辦法,在唐朝,完成這個使命的是李世民。當然,李世民是在李淵統一天下、且已經有了幾年恢復之功的基礎上完成的開疆拓土,可很多事情是隻看結果而不看過程的,後人都只知道李世民成為了“天可汗”,可未必知道李淵是誰?

    加上在唐朝開國之初,李世民還有平定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的戰功,和登基後平定突厥、高昌、吐谷渾的功績合在一起,名聲想不顯赫都不行。就好像現在網路上談論最多的皇帝都是戰功比較顯著的,比如漢武帝、明成祖、康熙帝等,其餘型別的皇帝名聲都要小得多。

    綜上所述,唐高祖李淵的名聲為什麼遠小於唐太宗李世民就可以理解了,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又沒有來得及實施煌煌大唐真正的抱負,困難事基本上他幹了,給兒子打好了基礎,可這個兒子又不待見他,不幫他說好話,史書上他的功績被抹去或算在了李世民頭上。李淵在大一統王朝中算是比較衰的開國皇帝,和他有一比的大概也就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吧。

  • 23 # 望蒼海誰主沉浮

    你要知道打江山可是他兒子代宗李世民,代宗開創了貞觀之冶,大唐最強勝的時期,萬國來朝,百姓豐衣足食,唐朝哪個皇帝老兒能辦的到

  • 24 # 笑非殤

    本人笑笑來參與解答:

    唐高祖李淵確實是個有才華的政治家,但他並不如他的次子有魄力,有膽識,有能力。

    他是開國皇帝不假,但如無李世民在後出謀劃策也成就不了李淵。

    李淵當時有起義之心但無力鎮壓風起義湧的農民起義,又怕隋煬帝猜忌惹禍上身,所以顧忌很多,如沒李世民出謀劃策,招攬賢能志士,對部隊又紀律嚴明,士兵的臣服便不會這麼順利起義。

    這也是後期為什麼李淵退居在後當他的“太上皇”而把國家交給次子李世民。

    當是一統但由於戰亂而帶來的經濟癱瘓,政治不健全,弊端出現很多,李淵知道打天下難,但守天下更難。他知李世民的才能,魄力,膽識只有交給李世民才能把唐朝交給李世民。

    (李淵圖片)

    李世民果然不負眾望

    貞觀之治:

    一邊恢復生產力,經濟得以恢復,另一邊開放外交,疏通貿易往來。同時不忘擴張土地,四面出擊。

    李世民對外“不收買,不屈服,以戰取勝”。對內採用最溫柔的“和親政策”!

    李世民繼位期間依次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還包括印度用兵均取得勝利。從而奠定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也是中國國土面積奠定基礎。

    對外擴張土地,對內國土完整性也在他考慮的重要問題:

    為了安定邊疆,他採用“和親政策”,不惜犧牲到子女的幸福也要給少數民族人定心丸,證明唐朝是與他們一家的,不分彼此。更是重用並愛惜少數民族大臣,讓少數民族的人心甘情願臣服。

    對民風采用開放政策,更是對女子的包容政策,不限制女子的穿著打扮,不約束女子宿於閨閣。

    可以說唐太宗是把中國推向世界的里程碑,現在還有好多國家稱呼中國人為“唐人”。

  • 25 # 格物小書齋

    唐高祖李淵作為開國皇帝,在隋朝末期群雄蜂起、英雄逐鹿的年代,能夠一統天下,足以證明他是一個有雄才大略、處事果斷、深謀遠慮的人,李淵的名聲遠不如他的兒子唐太宗,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是,唐太宗是在玄武門之變中,弒殺兄弟、逼宮李淵,才得以上位,他在掌握了歷史的話語權後,自然要弱化李淵的作用,證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

    在歷史學界,對李淵的歷史作用存在爭議的,主要集中在隋末年間的晉陽起兵事件上,我們可以從《資治通鑑》和《大唐創業起居注》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上,看出李淵的作用是如何在歷史記載上被弱化的。

    李淵在晉陽起兵前,因隋煬帝暴政,三次徵遼,大興土木,各地勢力揭竿而起,在群雄逐鹿的局面下,當時還是太原留守、韜光養晦的李淵,也在晉陽起兵。對於起兵的動議和過程,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載。

    在《資治通鑑》,李淵完全是被李世民強迫,才願意起兵反隋。《資治通鑑》記載,起兵前,劉文靜被捕入獄,李世民前去探望,劉文靜向李世民提出了“入關中、奪天下”的計劃,李世民說“君言正合吾意”,說明李世民對起兵早有謀劃,然後就開始暗中部署,而這些動作“淵不知之也”。後來藉著跟李淵喝酒的機會,一個大臣跟李淵說,“李世民已經準備好起兵,大家也都同意,你怎麼看?”李淵只能點頭答應說,”事情都已經到這份上了,我還能怎樣,只能從了”(吾兒誠有此謀,事己如此,當復奈何,正須從之耳)。從《資治通鑑》上看,李世民才是晉陽起兵的主要籌劃力量,而李淵完全是被動的。

    《大唐創業起居注》則與《通鑑》記載差異很大。當時李淵為太原留守,與李世民說到“經邦濟時”的理想時李建成等還在河東,李淵對李世民說“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由《大唐創業起居注》可見,李淵並不是沒有主見,完全被動,而是在等待時機。

    事實上,李淵為了晉陽起兵,早已作了大量的準備,特別是網羅人才,《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李淵“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 ,十數年不忘。”暗中讓大兒子李建民和二兒子李世民“潛結英俊”“密招豪友”。重刻營國公唐儉碑上還記載,李世民到獄中探望劉文靜,也是在李淵的授意下進行的,而《資治通鑑》則沒有描述這個前提和背景。

    《大唐創業起居注》是唐初期高祖年間寫成的,記錄了李淵從起兵到稱帝將近一年的過程,因此在撰寫歷史時對李世民的描寫比較客觀。而《資治通鑑》是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後世史書編纂的,依據的是唐朝後期的史料。李世民上位後,他還假裝不懂歷史上帝王不能看自己起居注的規矩,幾次要求看起居注,同時開創了權臣監修史書的制度,安排大臣房玄齡對國史修撰進行把關,史官書寫歷史真相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另一方面,晉陽起兵的時候,李淵51歲,李世民只有19歲,李淵要考慮的東西很多,而且當時隋朝也很擔心李淵這些貴族勢力謀反,動不動就把貴族團滅,李淵當然要更加小心謹慎,做好保密工作,這才給後來史書的不同描述留下了空間。

    晉陽起兵僅僅是其中一個例子。李淵作為開國皇帝,他是具備了雄才大略,也真刀真槍地打出了一番江山,但因玄武門事件唐太宗殺兄奪權,唐太宗出於對自身後世形象的擔憂,加強了對歷史書寫的把控,導致李淵在晉陽起兵、唐朝初期的改革、軍事戰爭等重要事件上的作用被弱化,在歷史記載中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形象遠遠不如他的兒子唐太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社會一個不會洗衣做飯做家務的男孩適合結婚組織家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