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足常樂1176957557452

    自然是項羽惡劣。降者乃弱者,收編加安撫。王者乃強者,功成名就可隱退,讓賢於後來人,可自保其身。時代的變遷是一代新人換舊人。

  • 2 # 小文37

    劉邦誅殺忠臣,功高蓋主帝王的疑心病,角度不同,褒貶難評。項羽那個怎麼著與民無關啊,所以個人覺得項羽更惡劣~

  • 3 # 肥宅說史

    項羽在還沒得到天下時就坑殺降兵20萬,不只丟了民心,還得了暴君之名,殺降王,使得原本各地諸王人人自危,在咸陽封王后僅一年的時間就全部投降劉邦反叛項羽,之後又殺了義帝,讓劉邦師出有名,導致了自己的失敗,而劉邦則明智的多,在自己得到天下後殺功臣,雖說可恥,但也是為了老劉家的天下,雖說惡劣,但也事出有因,不像項羽,即不明智,也沒意義。

  • 4 # 記憶中的猹

    首先,二者都是很惡劣行為,但是如果要分,以現代主義價值觀衡量,肯定是項羽更惡劣,因為坑殺的人太多,而反觀劉邦,只是殺了為首的一些人,所以他稍微好一點。

    而且劉邦殺的功臣也有自己作死的嫌疑,如果都懂得告老還鄉,劉邦也不會說對方都已經要告老還鄉,還要故意殺死對方吧?而且看看幾千年下來,一般的君主都避免不了的。所以都要像范蠡學習,功成名就就要撤退了,所以劉邦的殺是對方可能有逼得他殺的原因。但是項羽就不同,百姓肯定是不能殺的,降將也並不是一定要殺的,畢竟得人心得天下,得天下者都是寬宏大量的。

    當然,歷史是勝利者寫的,項羽到底是怎麼樣也還真不好說。但就已知的,我認為項羽可能更性質惡劣一點。

  • 5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咱們在評價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古人時,一定要設身處地。

    項羽殺降卒是事實,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等功臣也是實。要論單純的倫理道德,一個搞屠殺,殺降。一個忘恩負義,卸磨殺驢。都是非常惡劣,甚至罪大惡極。

    但是咱們想事情不能這麼簡單,項羽是變態嗎?他殺人很爽嗎?都不是!他也不想殺人,之所以坑殺二十萬降卒是有許多不得已的原因。

    降卒比他的軍隊都多,怎麼管理?項羽的嫡系就兩三萬人,加上諸侯聯軍也就十萬人,可是秦軍降卒卻有二十萬!戰場上項羽不怕,但是你把這二十萬人放到軍營裡一但炸營麻煩就大了。再說,這二十萬人你得管吃管住吧,項羽哪裡來那麼多軍糧管他們。還是不管讓他們餓死?要把他們押送到後方,二十萬人得用多少士兵押送才能保證半路不會出事。或者說敢往後方送嗎?項羽還要西征和劉邦搶關中。要說全放了,那鉅鹿之戰就白打了。項羽對那二十萬人善良,就是對自己殘忍。相比二十萬人的性命,項羽更看重能不能滅秦,楚國能不能復興。

    至於劉邦,守仁君一直不贊同劉邦殺功臣一說。

    能對劉邦稱的上臣的,是周勃、陳平、樊噲、張良、蕭何、灌嬰、曹參等人。韓信原本也是劉邦的臣子,但是後來他還是選擇了自立。

    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劉邦的反項盟友。滅項之後劉邦是漢王,韓信是齊王。你能說這兩個人誰高誰低?是韓信、英布、張耳、姬信(韓王信)、吳芮、臧荼六位王擁戴劉邦這位漢王稱帝。這七個人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平等關係。

    再說這幾個異姓王裡,韓王信投靠匈奴被殺,臧荼造反被殺,張耳之子張敖的臣子試圖刺殺劉邦,結果劉邦也只是把張敖降為列侯,吳芮的王位傳了數代,英布最後也是光明正大扯旗造反。後來的燕王盧綰也是扯旗造反,還投靠了匈奴人。

    劉邦其實真正冤殺的人只有兩個,韓信和彭越,而這兩個人其實都是呂后殺的。

    但是劉邦不該對這些異姓王下手嗎?就算他們不造反,但是劉邦百年之後呢?這些人個個居滅項之功,他們會把劉邦放在眼裡,但是劉邦的兒子他們還會看得起嗎?到時候如果他們造反,不僅漢室危矣,剛剛太平沒多久的天下又會陷入動亂。劉邦對異姓王下手,鞏固了政權,穩定了天下,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動。

    綜上所述,劉項二人的行為都不惡劣,都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所做出的最明智,最合理的選擇。

  • 6 # 武夷山獨行俠

    這個問題如果站在思想思維高度上來分析,更能看出項羽、劉邦二人的人生高度與最後的勝負。

    項羽殺降是為了減少吃飯的人口,是為了在戰爭中把敵方糧食節省下來給自己這方食用,他只有兄弟哥們義氣,沒有天下大局意識,這個已經有歷史論證了。

    如果一個只想自己利益而不顧天下蒼生的人,個人能量再大,也終究難成氣候,這就是項羽。

    劉邦誅殺功臣:從狹義來說是為了維護劉家皇帝利益,怕功臣造反,劉邦死後,子孫駛馭不了這些功勳大將。

    當然從廣義來說還是怕子孫後代駛馭不了這些功勳大將才殺這些武將,但站在為國為民上考慮也是必須殺功高蓋主的功臣和一些驕兵悍將,歷代皇帝哪不如此?

    武將由於文化底,又經歷過無數大戰的生死考驗,都帶有桀驁不馴的性格,在太平時代他們英雄無用武之地,如果他們要闖禍很難有人能震住他們,大多又寵愛後代,所以他們後代也會出現目中無人的情況。

    一個國家剛從戰爭中走出來,這時需要的是穩定,穩定,穩定。穩定和休養生息,充盈國庫,還政於民。這時是需要教化於民,而非抑制民眾,這些事武將是生手,武將尤其是是功臣子弟只會惹禍,只會爭功和求享受,不聽指揮。所以必須殺幾個人來殺雞儆猴。

    劉邦、朱元璋殺功臣都是這個目的,這也是一種維護當時朝政的辦法之一。所以對於當朝皇帝而言殺功臣並非完全出於私心,也是出於公心和為民生考慮。

    正因為這樣,當朝者當時必須找個藉口殺功臣,當朝者第二代第三代君主又會給這些功臣武將平反。在沒有更好的辦法時,都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這個中下策。

  • 7 # 孝文孝武

    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評價歷史,必須的有正確的史觀,特別是不能認為總體結果是好的,就拋棄老百姓的死活,以及拋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關注個人的得失。

    凡是必有兩面。不管是殺降,還是殺功臣,就看對國家和人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或許還應該放在更長的歷史維度。

    項羽一次坑殺20萬秦軍降卒,不管是不是加速了暴秦的崩潰,都是老百姓的深重災難。就算是加速了秦朝的崩潰,就要殺20萬人嗎?

    這正是是楚懷王一幫人要派劉邦這個“寬厚長者”,而非項羽去進攻關中的重要原因。

    從後來關中老百姓的反應來看,他們確實擁戴劉邦,而不支援項羽。

    而劉邦殺功臣,特別是殺韓信,則是帝王鞏固統治的權術。劉邦是為了避免後來的天下大亂才殺的功臣,也有把握殺了韓信不會導致天下大亂。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是韓信等功臣個人悲劇,沒有從根本上危害老百姓。

    想一想,古人講“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爺倆都死在了疆場,這一家子該怎麼活?

  • 8 # 阿岔視角

    項羽的玩法性質更惡劣。因為——

    一、項羽是坑殺——大規模的屠殺活埋,一次涉及人數二十多萬--跟劉邦的殺功臣總共也就幾個。兩家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項羽造成的社會危害要大得多,殘暴程度要高得多。嚴重挑戰了人類的底線。

    二、項羽所殺絕大多數都是普通計程車兵,而且還是被強制徵調的苦役,是無辜的無奈的底層百姓。一次二十多萬的無辜者被殺,冤殺者甚多。自然性質極其惡劣。而劉邦所殺,除掉冤殺的兩個,也就幾個人,而且事實上或潛在的對劉邦建立的大漢政權有威脅,可以算是現實的或潛在的敵人。

    三、兩個人殺人雖然都是出於安全(項羽是擔心自己軍隊的安全受到威脅,劉邦是擔心政權安全受到威脅)考慮,但劉邦的做法是以儘可能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而項羽卻是以超級代價換取極小的利益。劉邦這種玩法即使殺錯人,那也無傷大局;而項羽這種玩法絕對有害無益。

  • 9 # 乃兒不花大王

    項羽殺降不詳。

    最終使得自己由盛轉衰,身死國滅。

    劉邦殺功臣為後代留下了不好的榜樣,那就是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必須放著一起殺出來的功臣(後世朱元璋做得最絕),但他有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而項羽是可以不殺而殺,更加惡劣

  • 10 # adu的天空

    第一,項羽不殺降,都是手下人乾的,出兵打仗,將在外王命有所不受,所以都是大將們自己做主。連殺個把人還要請示老大,誰不嫌累啊! 當年白起殺降40萬趙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降兵不可能放回去,但是糧食自給都不夠吃,拿什麼來養如此龐大的降兵,只能殺。只可惜40萬條生命毀在紙上談兵的趙括手裡。

    第二,劉邦誅殺功臣,不存在惡劣不惡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有些武將,功成名就之後很容易居功自傲,當年老劉家因為藍玉案子誅殺20000多人,還是皇親國戚,殺幾年。因為他們沒把老大放在眼裡,說個典故:劉邦召見藍玉進宮談點邊防上的事兒,藍玉帶貼身警衛一起進去,談完了,老劉說有點家務事兒想單獨談會兒,示意警衛先出去,老劉提醒幾次,警衛都不動,最後藍玉輕輕揮一下衣袖,警衛立馬出去了。這事兒當老大的能不計較嗎?

  • 11 # 飛雪讀史

    現在絕大部分人把韓信排入功臣的行列,這是一種籠統偷懶不負責任的說法,蕭何曹參張良陳平這些人可以說為功臣,樊,酈,滕,灌這些人也可以叫功臣,但是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人最多算合夥人,都是帶著分割天下的願望來合夥入股的,韓信還是最特殊的一個,彭越英布都是自己帶著本錢來的,韓信連原始股本都是朝劉邦討要的,這是事實。純粹為劉邦打工韓信又不願意,韓信相當於向劉邦借錢入股劉邦公司,當了股東和分公司老闆,可是幹著幹著,韓信趁著總公司資金緊張需要分公司支援的時候又要挾老闆劉邦,想私吞了分公司的最主要業績業績(齊國),這麼貪的人換誰都得幹掉。劉邦幹掉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野心勃勃想耗死老闆劉邦再爭奪公司控制權的合夥人,是楚漢戰爭的續集。老闆劉邦最後完全控制公司,避免了內亂,劉邦可以說沒殺功臣,這個要弄清楚,劉邦和朱元璋不一樣。

  • 12 # 浮沉於史

    章邯率20萬秦軍投降,理論上說,這二十萬人已經成為俘虜。

    我們無從考量項羽當時的心境,也許他是為了防止這些人降而復叛,也許他是為了以殺戮震懾秦軍。

    不過從結果上看,就是他殺了20萬失去反抗能力的活人。

    這個結果,導致無數家庭支離破碎,二十萬人埋骨荒野。

    這種殺戮,加深了百姓疾苦,與人們所渴望的起義初衷是相悖的,這是一種暴行。

    劉邦誅殺功臣,有他自私的一面,為了鞏固大漢江山,為了防止功臣作亂,他揮下了屠刀。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卸磨殺驢,確實忘恩負義,不過從長遠來看,劉邦避免了戰亂的發生。

    對於經歷了秦末至漢初長期動盪,飽受蹂躪的百姓來說,和平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劉邦的殺戮迎合了百姓的期待,而且,他殺人數量是有限的,基本上都是有的放矢。

    相比之下,二人之殺,高下立判。

  • 13 # 尋根拜祖

    這個問題讓筆者想起一句話:得民心者的天下!如果單純從道義層面,分辯項羽和劉邦的殺戮,很難說誰更惡劣,誰更仁慈,都很殘忍!如果把這件事放到歷史發展的本源角度,我認為,毫無疑問項羽殺降這件事性質極其惡劣!

    一直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樣的話聽起來很空洞,因為我看到的從來都是王侯將相們的歷史,人民就像路邊的野草,只是歷史長河裡的點綴品,從來沒有扮演過主角。但從項羽殺降這件事,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這棵小草,是如何在歷史的長河裡發揮其巨大的能量的。

    先講一下項羽殺降的經過。

    鉅鹿之戰,秦軍受挫,加上趙高的作梗,章邯、司馬欣被迫投降項羽。面對二十萬降卒,項羽顯然沒做周祥預案。楚軍肆意暴虐降卒,那他們當奴隸驅使。不堪凌辱的秦兵感覺上了章邯司馬欣的當,就暗地裡串聯,發洩不滿。

    這個資訊被項羽獲悉,他擔心會因此釀成鉅變,因而下令,將二十萬降卒,連夜坑殺在新安城南。

    表面上看,項羽的處置也是出於無奈,畢竟二十萬人一旦譁變,立馬就是驚天大禍!但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大問題。首先,從軍事角度,項羽為什麼不重視降卒的收編工作?

    對於一個心懷天下的人,取得這麼大的勝利果實,首先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讓戰爭的果實發揮最大效用,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礎。二十萬降卒如果能成為自己的戰友,那就是推翻暴秦的一把利劍。項羽根本無視他們的價值,反而視之為敵人,任由自己計程車兵對他們大加欺凌,這樣的將帥是何其短視,他根本不具備軍事家的素質,充其量只是一介莽夫。

    其次,從政治角度,項羽怎麼就沒看到二十萬士卒巨大的影響力?

    二十萬士卒背後就是二十萬個家庭,就是二百萬個關中父老。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一切軍事行動都要為政治服務。對秦朝的起義目的就是為了推翻暴秦,而不是為了殺掉秦兵,更不是殺降取樂。從政治角度看,這麼龐大的軍隊代表的是關中父老,對一個政治家來說,怎麼可以忽視這個問題?

    事實上,項羽進入咸陽對秦宮實行“三光”後,他之所以選擇退出,我覺得這是他唯一的選擇。我相信,二十萬冤魂及關中父老恐怕不會容得下他的存在。

    由此可見,項羽本質上來說就是個鼠目寸光,一身蠻力的屠夫!他心目中沒有政治,更沒有天下蒼生,殺戮和毀滅就是他的目的,二十萬降卒就是他炫耀個人軍功的資本!

    此後,包括項羽在內,連同跟著帶災的章邯、司馬欣,在關中人民心目中早已成寇讎,他想在關中立足,難吶!劉邦之所以能在關中呼風喚雨,我覺得都是項羽成全了他。

    這就是人民的力量,你看不見,但它確確實實在發揮威力。這就是李世民要感慨: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緣故;這就是漢武帝后期罷兵養民,並頒罪己詔的原因;這也是大明王朝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項羽殺降卒,從根子上來說,就是與民為敵,性質極其惡劣,他也因此自毀前途!

  • 14 # 歷史小參謀

    先說我的觀點:肯定是項羽坑殺降卒惡劣。而劉邦殺“功臣”,卻是帝王常用的手腕。下面是具體分析:

    項羽殺降

    首先,殺20萬降卒算不算罪孽深重,我想無論古今中外,它都越不過濫殺無辜的理兒。因為,這20萬秦軍並沒有錯,對吧!如果說,他們所過之處,燒殺搶略,無惡不作,確實該殺,所謂殺惡人即是善念。另外,這20萬秦軍並沒有反叛項羽的鐵證(當然,他們也還沒有這個機會,就沒命了。)。那麼,這20萬就是地地道道的無辜。

    殺降,尤其是大規模殺降,歷史上曲指可數,白起,成吉思汗父子,還有項羽。從三個王朝來看,結局與深得民心都相去甚遠,秦二世而滅,項羽直接為劉邦所滅,元朝立國至驅逐出去,還到百年光景。為何?正是民心之背離起了關鍵作用。再看一看漢朝,西漢不行了,大家又擁立劉邦的子孫建立東漢;唐朝,從安史之亂就一蹶不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病怏怏的王朝,又是硬挺了150年;宋朝也是在北宋滅亡後,又建立南宋……這些,都是民心的所在。

    其次,殺降只有兩個原因,無能或殘暴。

    殘暴的原因我們沒有必要去分析。“強梁者不得其死”!

    為什麼說殺降是無能的表現。先拿一個鐵證,請問一下,與項羽同時代的韓信,什麼時候殺降了?用他的話來“用兵多多益善”。他伐魏,伐趙、代,伐齊,自己的所謂嫡系幾乎沒有,還不是照樣把部隊管得妥妥的。當然,項羽不是韓信,我相信他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劉邦殺功臣

    第一,劉邦殺的是什麼樣的功臣。重點來分析一下,韓信被殺的幾點原因。極為傑出的軍事才能,簡單說,比同時代的指揮將領至少高一個檔次,沒有能夠駕馭得了他。他的功勞在那擺著,劉邦已經無法再賞給他什麼了。難道要封他一個並肩王?劉邦還有自己的野心呢。更何況,無論讓韓信做哪個地方的諸侯王,都要給他兵權,自治權,說不定哪天韓信一高興,起兵殺至長安,誰人能擋。

    有人會說,劉邦可以從韓信兵營裡再盜虎符啊。

    關於盜虎符這事,聽我慢慢道來。

    先問大家一句,劉邦盜虎符的時候,韓信知道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韓信不知道,或者他在睡大覺。真得會讓人貽笑大方了。

    韓信領兵,戰必勝,攻必克。如果能這麼輕鬆讓你如入無人之境似的來回溜達,還是進到帥帳拿兵符,他還是韓信嗎?他應該是個草包才對。

    而且,還不止一次被偷兵符,這得傻到什麼程度?

    原因只有一個,韓信知道劉邦來幹什麼了,劉邦也知道韓信知道這件事。那麼,兩次盜兵符的結果是什麼?劉邦欠韓信兩次人情。請問,第三次,封韓信楚王的時候,還能盜其兵符嗎?不能。但又想除掉這隻眼中釘,只有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韓信軟禁京城。其實已經是正面決裂了,至於貶為淮陰侯,可以參考漢獻帝的山陽公,都是擺設。

    所以,韓信此時已無大用,反到是威脅重重,還是除掉比較牢靠。彭越亦是如此。

    第二,殺“功臣”有什麼好處。劉邦幾乎沒有大面積殺功臣,只是做了一件事——剪除異姓王。雖然異姓王都是有功之臣,卻不能代表功臣的大多數。

    那麼,除異姓王有什麼好處呢?有利於中央集權,消滅潛在威脅。

    壞處:劉邦在歷史上背上殺功臣(部分功臣)的惡名,然而,對於民心所向卻無甚影響。因為百姓最關心的還是:生活在太平天下,能夠多收點兒糧食,少納點兒賦稅。而這些,劉邦及其子孫幾代,大多都滿足了百姓的訴求。他們才不會關心哪位大佬被收拾了!

    所以,誅世姓王利大於弊,劉邦集團選擇向這些異姓王們逐個下手!

  • 15 # 浙江蒼泉酒業有限公司

    當然是項羽

    所以他坑殺才得不到民心失天下

    而劉邦得了天下是怕故局重演,為了鞏固中央皇權而已

  • 16 # 天翼說歷史

    楚漢時期的主角是劉邦和項羽,諸王都是配角。就連決定天下歸屬的韓信也只能是個“男二號”,主角的爭議和話題是最多的。在這裡為什麼著重提及我們的男二號韓信呢,因為他是劉邦殺功臣的典型,下邊為大家詳解。

    項羽不僅坑殺過二十萬秦軍,而且還喜歡屠城,因為這些罪過,被後人罵了幾千年。項羽每次坑殺降王降卒降民時候,都有同一個無可奈何的原因,那就是缺軍糧、軍餉。就這一點,如果不保證好供給,別說養降將了,自己的團隊說不定就會散夥。所以項羽殺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缺糧餉。

    而劉邦誅殺功臣的目的,我們都知道,是為了防止大臣擁兵自重,去造反,威脅到他的大好江山,是從自己家族的利益出發的。比如韓信,沒有韓信就沒有漢室天下,當初韓信造反的訊息還不一定屬實,就被劉邦指示呂后給屈辱的殺死了。包括異性王等等,或許劉邦的心理也有天下百姓,但家族利益或許更勝一籌。而功臣不一定要殺,哪怕是軟禁起來,讓他們豐衣足食的度過餘生也好啊。

    綜上所述,一個為了守護自己的國家和臣民兵卒,一個為了家族利益忘恩負義,排除異己。由此可結果清晰可出,劉邦實是惡劣。

  • 17 # 發現128041785

    “你認為項羽坑殺降王降卒降民,與劉邦得天下後誅殺功臣,哪一個性質更惡劣”?答:以天道的自然無為思想就難以厚非。以道法而修德為素質的人類道德思想而論,兩者的性質都是不該有的惡劣。

  • 18 # 馬到成功148659402

    多謝邀請!項羽坑殺降王降卒降民,首先頂羽攜大量降卒降民,軍需物資供應不足,同時項羽還要去率軍打仗,因此這些軍民就成為“燙手的山芋”,成為項羽的一大非常大的負擔,甚至是不定時的“炸彈”,因為本身這些人不喜歡項羽,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能會反戈一擊,成為心腹大患,另外項羽的後勤保障沒有劉邦強,因此項羽不願冒險,也不敢冒險!

    劉邦是天下已定的情況下,大肆殺戮功臣,有些人是功高蓋主,功高震主,同時有些人不知低調,依然我行我素,究竟反不反,誰也心裡沒底兒,劉邦最擔心自己百年之後,沒有壓制有野心有能力的功臣,因此劉邦也是: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一個!

    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宋高宗趙構,或是朱元璋,以及雍正皇帝,每個人都一樣,皇權不容侵犯,因此這些人都一樣,都是自私的!

  • 19 # 喧囂平原

    人無完人,事無對錯。評說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的好壞,得看從哪個角度來看。

    如果從自身角度來說,不論項羽殺降還是劉邦誅殺功臣,雖不能說是無可厚非,其實也很正常。

    二十萬秦軍降卒對於項羽來說是什麼?其實就是定時炸彈。一旦處理不好,很容易炸得自己“粉身碎骨”。

    雖然項羽是反秦聯軍的上將軍、統帥,但他的嫡系部隊不過三兩萬人,那些諸侯軍隊根本靠不住。一旦這些降卒反水或是跟其他諸侯勾結,後果不堪設想。

    將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應該是項羽當時所想的。

    再說劉邦誅殺功臣,一句話:側臥之榻豈容他人鼾睡。這應該就是帝王之術。

    都是一個個有權、有兵、有糧、有地盤的王公,而且個個都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立下過汗馬功勞,誰敢保證這幫傢伙沒有與劉邦分庭抗禮的想法。

    在權力面前,其他都是假的。

    如果我們自己是項羽、是劉邦,難保不跟他們做的一樣。

    如果從性質的角度評說,或許項羽更惡劣些吧。畢竟,自古以來“殺降”多為人們所不齒。對方之所以投降,是為了能活命。你再殺了他,似乎有點背信棄義的味道。而且,殺手無寸鐵的人,也不是那麼光彩的事兒。

    而且,殺降“不詳”,似乎殺降的人都不得善終。比如白起、項羽、常遇春。

    反觀劉邦,雖說是誅殺功臣,其實殺的都是“異姓王”。千百年來,人們總說劉邦誅殺“異姓王”是為了自己的皇位,但從效果來說也使國家長治久安,不再陷入分列之中,黎民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

    自己的一點淺薄觀點,供大家閒來把玩。

  • 20 # 林下美人來

    項羽殺俘,殺的都是秦閨普通老百姓的子弟,項羽的過度燒殺,讓秦中百姓恨之入骨,而劉邦在關中約法三章,廢除秦的嚴刑苛法,得到秦國百姓熱烈擁護。

    項羽的暴行,間接地幫助了劉邦。所以能順利地暗度秦倉,平定三秦。在楚漢戰爭中,關中成了劉邦堅固的根據地和可靠後方,項羽的殘暴行為功不可沒。

    劉邦就殺了韓信 彭越 英布等幾個野心家,避免了內戰,避免了國家分裂。符合老百姓的利益。我相信當時的人民是擁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異地戀的問題該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