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lackSong
-
2 # 喬加貝
李世民對待除了他的大哥和弟弟的後代殘忍冷酷,但,那是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才將他的所有侄子一併殺掉的。
李世民清楚,如果要想做個有作為的皇帝,沒有人才是不行的,所以他對臣子是寬仁的。
可以說,玄武門也是激勵他做個好皇帝的心理陰影。
對他的臣子是相對仁慈的。
-
3 # A影視歷史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就沒有一個例外的皇帝嗎,他們的位置安穩以後,就會除掉那些昔日為自己流血流汗的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個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對待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大臣們很好,但是這並不能表示李世民不殺人。能夠從一眾兄弟裡面脫穎而出,最後成功,他怎麼會是個心慈手軟的人呢?尤其是李世民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李建成,若不是他使用了手段,怎麼會有唐太宗李世民呢?大家都知道,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親手殺了自己的兄長還有弟弟,還殺害了跟隨他們張亮,侯君集等人。按理來說,連親兄弟都不放過的李世民,是絕不會放過那些開國元勳的,怎麼反倒沒有殺害他們呢?皇帝們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還有地位,是無所不用,怎麼李世民就與眾不同,放過了這些開國大臣們呢?李世民為什麼放過了秦叔寶,這裡面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1.不必擔心會有威脅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最擔心的,莫過於手下的大將們,有二心。這個讓皇帝忌憚的規格,秦叔寶就不符合要求。他不過是李世民打仗時的一名先鋒將,鞍前馬後,衝鋒陷陣的,本身沒有多大的權力,充其量管著一兩萬人馬。這些士兵,對當時的唐王朝而言,不過是一支小分隊,想要成功造反,還差得很遠。李世民並不傻,他知道將過於重,對國家的危害,所以自己當皇帝以後,秦叔寶只是有個虛名,並無實權,給予賞賜,讓他們安享晚年。所以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擔心這些人會造反,秦叔寶對他更是沒有任何威脅。再者,秦叔寶這些人對李世民也是一片忠誠,為了李世民可以赴湯蹈火,根本就不會想要去造反。
2.相信自己
李世民年紀輕輕就開始在戰場上打拼,常年和戰士們一起作戰,很明白怎麼樣收服人心。常年帶兵打仗,他和士兵們的關係很近,他知道士兵們的所思所想,更加懂得如何收服將領們的心。李世民對人坦率,懂得用兵之道,因此大家也都拿他十分的愛戴,尊敬,忠心耿耿。而且,秦叔寶,程咬金他們都是李世民並肩作戰的戰友,所以李世民堅信這些人並不會背叛自己。年齡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正值壯年的李世民而那時他身邊的大臣也都年近花甲,並且因為征戰,大多都體弱多病。這麼一群人,還需要整日提防他們會犯上作亂嗎?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做,他只是稍微制衡了一下這群人的權利就可以,沒到趕盡殺絕那一步。李世民帶領著這些人物常年作戰,兄弟情同手足,又怎麼會反咬一口李世民呢?
3.還有用處
從李世民登基來看,當時的國家並不是安逸的環境。李世民在面對多方殘餘勢力的情況下,並沒有退縮。當時,唐朝不僅面臨內亂,還有外敵入侵,要是把這些人都殺掉了,誰來幫他剷除那些勢力?總不能來個御駕親征吧。玄武門事變對李世民影響很大,他已經背上了殺害手足這個名聲,就不能再來一條殺害開國大將的罪名了,所以這些人要留著。為了能給自己留下一個光輝的形象,李世民非但不能殺,還要善待這些人,所以他用自己的手段奪取了他們的權勢。
4.成為世人稱頌的君王
李世民不僅要當一個皇帝,還要當那種被大家都讚揚的好皇帝,因此他注重解決民生問題,讓大臣們勇於納諫。李世民把唐朝引向了一個繁榮的盛世。國家繁榮,民族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外邦來賀,整個世界都為唐朝的興盛留下讚美。李世民這個人平生最喜歡儒家的文化,所以他的內心深處也是不喜殺戮的。唐太宗確實是罕見的一代明君,他也留下了很多治世明言。
-
4 # 馬哥說真話
歷史上所有有作為的皇帝沒有仁慈的。如果有也是相對的。
李世民作為一個歷史三大明君之一,雖然做了一些有利於天下太平的事情。但也談不上仁慈。他殺死了他的親兄弟和哥哥。但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事後他把他兄弟和哥哥的10多個孩子也全部給處死了。為了斬草除根。
誰能說它是仁慈的呢?當然他這樣做站在他個人的角度也是有道理的,從政治來看他不這樣做,他可能被他哥哥和弟弟給害死。
他不把他的十幾個侄子們給主子擔心將來還會發生漢朝的八王之亂之類的事情。
因此評價一個地方不能用仁慈或者不仁慈,真正仁慈的帝王是不能治理國家的。也不可能把國家給治理好。
每個人都有善良和險惡的一面。關鍵是外部因素和內心因素,哪一個佔優勢而已。
-
5 # 小龍女5505
李世民不殺開國功臣猛將原因如下:一是仁慈寬廣,知道籠絡人心,更有利於自己統治。二李世民知才善用、猛將勇猛忠心,君臣齊心上下用命,既安定邊疆又保衛國家。三將來外敵進犯,就會有猛將禦敵,進一步保住了自己得來不易的政權。
-
6 # 搖光Y
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鄭伯克段爾。太宗乃一代明君,“仁慈”兩字是一種手段,籠絡人心表面文章而己。同室操戈更何況他人。
-
7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當然是仁慈了,李世民對待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功臣是有別與其他皇帝的,給予手下足夠的信任,並且聽的進直言。舉一個例子,尉遲敬德喝點酒因為座位次序,把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眼睛幾乎打瞎了,李世民都沒有殺了尉遲敬德,這就說明李世民對手下足夠的仁慈了!
-
8 # 竹影臨風
李世民以歷史上少有的明君演繹歷史的舞臺,出於政治需要的目的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對他的仁慈烙上了斑點。但不管從秦王時代的領兵打仗到後來的獨撐乾坤,做人的品格雖說不是冰清玉潔,然終無可厚非。他未殺功臣的理由是功臣們沒有給自己造下遭戮的口實。秦瓊,敬德,程咬金都是跟著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沒有反叛的可能。再說他的謀略戰功都高於常人,沒有功高震主的擔憂,何必做出如此令人不恥之事呢?
-
9 # 皓月臨峰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從史書中看到的李世民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他,所謂慈不掌兵,是否殺人是由統治者的需求而定的。
-
10 # 混沌果
他自信能駕馭住手下的文臣武將。
李世民出身於關隴貴族,父親李淵和隋煬帝是姨表親,李世民是親眼目睹隋煬帝打壓關隴貴族集團的政治鬥爭的。到了李淵起兵反隋以後,而於哥哥弟弟之間的鬥爭他更是親自參與,可以說對於如何收買人心,駕馭文臣武將,這些他都是在血的教訓中學到的。
再說功高蓋主,李世民在唐王朝統一天下過程中那是立下赫赫戰功的,特別是虎牢關一戰,以3500玄甲鐵騎大破竇建德10萬大軍,這是在中國軍事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這一戰他一舉打敗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大勢力,使大唐一統天下,論戰功想蓋過李世民太難了。
再一個,李世民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將,都是和李世民一起經歷過生死的,而且李世民對他們也是高官厚祿,所以這些人只要不作死謀反就不會死。論謀略論手腕他們鬥不過李世民,否則也不會死心塌地跟隨李世民。
-
11 # 春泥百草生
李世民不誅殺功臣,真的是因為仁慈嗎?唐朝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就按照他們的功勞在凌煙閣內繪製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可以說這二十四位大臣為唐帝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換言之,他們也是功高震主,對皇權最具有威脅性的人物。
在這二十四位功臣中,拋開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一幫文臣,善於帶兵打仗的武將只有李靖,李績,李孝恭,劉弘基,屈突通,侯君集,段志玄,程咬金,尉遲恭和秦瓊等人,但是在貞觀年間,侯君集謀反被誅殺,名將李靖,李孝恭,屈突通,段志玄,秦瓊等人都已相繼病死或終老,這些人都先李世民而去,所以他們對皇權已經構不成了威脅,李世民也沒有必要落下罵名去除掉他們。
在剩下的將領中,壽命長於李世民的只有李績,劉弘基,程咬金,尉遲敬德四人,其中劉弘基致使歸隱,遠離了權力中心,尉遲敬德閉門自娛,拒絕和任何人交往,也降低了對皇權的威脅性,最終二十四功臣只剩下李績和程咬金兩名軍事統帥,在這兩人中,程咬金很少單獨帶兵作戰,所以在李世民臨終前,唯一能對皇權構成最大威脅的功臣就只有李績了。
然而在極度示以尊崇的背後,李世民對李績並不放心,他臨終前的一句話就對這位功勞蓋世的大臣充滿了殺機。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風疾加重,自知命不久矣,就把李績貶為疊州都督,並向太子李治面授機宜說:“李績才智有餘,屢更大任,恐其不厭服於汝,固有此授。我死後,可親任之,若遲疑顧望,便當殺之!”
-
12 # 一葉小舟168521774
政治家沒有仁慈一說,李世民不殺功臣也決非是因為他的仁慈。如果說李世民仁慈,那麼,玄政門政變時,死在他刀下的十個小侄子又作何解釋。然而,終其一生,李世民的確很少殺功臣。這應該和他的博大胸襟和獨特的馭下手法有關係。
李世民的手下,用謀臣如雲,猛將如雨來形容一點也不過。然而,他們大多都以善終,因而,也讓後人少了一些兔死狗烹的感慨。那麼,李世民為什麼不走歷代帝王屢試不爽的那條路呢?<李世民>
這和李世民的心胸和志向有著莫大的關係,李世民所追求的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太平王朝,他孜孜已求的是一個異於前朝的盛世。所以,他渴望人才,需要人才。魏徵,王珪,韋挺原是東宮舊人,可後來卻成了他的股肱重臣。
在軍事上,李世民也沒有華夷之防,一些異族的將領也出現在大唐的軍隊中,如突厥王子阿史那杜爾,執失思力,契毖何力等人。
在李世民眼裡,只要是人才,他就敢用,而且是人盡其才的大膽使用。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人才,李世民是希望多多益善,他哪裡還會去做兔死狗烹的多此一舉呢?
然而,人才多了,各種出格的事也會出現。李世民也沒有等到尾大不掉時才去處理。他知道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危害,他不會亡羊補牢,他採取的方式是防患於未然。﹤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曾經救過他的命,玄武門政變也立了大功。在一次宴會上,尉遲敬德看到一個沒有他功勞大的人坐在了他的上首位,他先是出言不遜,後來大打出手,差一點把親王李道宗的眼睛打瞎了。
事後,李世民對尉遲敬德說:朕過去對漢高祖誅殺功臣非常反感,總想著跟你們同享富貴。可是,你們卻屢犯國法,朕到現在才明白,韓信,彭越之輩被殺,不是漢高祖的錯。你要好自為之,免得將來後悔。
這一席話的威力有多大,被後隱藏的意味,尉遲敬德不會不知道。史書記載:敬德由是始懼而自戢。
李世勣在唐初名將中一向做事低調,發生在他身上的二件事,深刻反映出李世民獨特的馭下手法。<李世勣﹥
貞觀十五年十二月,兵部尚書李世勣患病,醫生開的藥方中有一味藥引子:須灰,前去探視李世勣的李世民聽說後,立刻剪下自己的鬍鬚賜給了李世勣。李世勣當即跪到,頓首見血,泣以懇謝。可想而知,李世勣的感激之情會有多深。
然而,還有一次對李世勣就不是如此溫情脈脈了,而是充滿了威脅和殺機。
貞觀二十二年四月,李世民病情加重,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把太子李治叫到身邊,交待他說:李勣才智過人,但你無恩於他,恐難駕馭,我現在把他貶黜出京,如果,他馬上出發,我死後你可以重新起用他,如果他遲疑不去,你就把他殺掉。
接到貶黜令的李勣立刻走馬出京,聽到李勣走了的訊息後,李世民長長出了口氣。
由此看出,李世民不是不殺,只是其對帝王心術的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同樣,對於文臣,李世民也沒有放任。﹤房玄齡﹥
房玄齡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心腹股肱之一,然而,在貞觀年間卻被停職三次。<<舊唐書>>記載,房玄齡或時以事被譴,則累日朝堂,稽顙請罪,悚懼踧踖,若無所容。但史書又沒有記載房玄齡犯了什麼錯。
其實,不需要有什麼錯,李世民就是要用這不斷敲打的方式,提醒房玄齡不要有什麼非份的想法。
凌煙閣武臣之一候君集謀反一事暴露後,李世民念在他是開國功臣,打演算法外開恩饒他一命,但滿朝文武卻一致反對。李世民到牢中見了侯君集一面,說: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說罷,淚如雨下。
李世民就是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告誡那些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生殺大權在我手中,不是不敢殺,而是不願用這種方式而己。
也正是因此,初唐的朝堂上,少了許多血腥。
-
13 # 音樂小妖
在古代的歷史當中,但凡提到開國皇帝,大家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這麼一個詞“兔死狗烹”,所以歷史當中沒有對功臣們痛下殺手的皇帝,就成了大多數人心目當中的好皇帝,比如說李世民,但是他不殺開國功臣,當真只是因為仁慈嗎?還是另有原因?
說實話整個大唐江山幾乎都是依靠李世民的實力打下來的,不論是李淵還是李建成,都很好的打了一波醬油,等桃子成熟之後,直接拿手摘了桃子。
也不管李世民願意不願意,所以李世民不開心了,直接發動了玄武門來搞了一把事情。
還別說這一次的搞事情直接讓李世民奪得大權,從此以後李淵就退居二線了,然後李世民也得償所願,成功的坐上了大唐天子的寶座。
說實話如果李世民沒有經歷過玄武門這件事,或許在大唐穩定後,有很大的機率對這些曾經跟隨自己的功臣們下黑手。
畢竟打天下跟坐天下是兩嘛事,這些跟隨自己的功臣們都是一些惹是生非的好手,如果不控制好,很容易給大唐留下無數的後患。
但是在玄武門的事件當中,李世民明白了一個道理,哪就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說實話當時的李世民已經屬於走投無路的地步。
能發動玄武門事件,也是最後自我搶救一下,反正在李世民的眼中,自己還可以再搶救一下,萬一成功了呢?
等到自己真正的要對兄弟和父親反抗的時候,才發現以前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們都是自己最大的助力,雖然他們不能在明面上幫助自己。
可是私底下放放水還是問題不大的,為什麼當時的李建成會被李世民一箭射死,難道說整個皇宮沒有一個守衛了嗎?還是說城牆上面的人都是擺設。
說白了就是這些人也希望李世民能走到最後,畢竟大家都是跟著他混得,誰知道以後李淵跟李建成會不會在穩定了之後,把這些打江山的老人全部給替換掉。
雖說這些上位者都是很靠譜,但是自己這些人跟李世民相對來說熟一些,說白了就是人脈的問題。
可以說在這一刻李世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麼叫人脈寬廣,自己能輕易的帶著仨瓜倆棗就衝到玄武門,跟自己的兄弟們一路放水是分不開的。
於是玄武門成功了,自己終於把走到了李淵的對立面,在這一刻李世民的身邊唯一能支援他的只有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老兄弟們了,反正李氏家族是不太可能支援自己。
說實話李淵和李建成從某種方面來講,就是代表了李氏家族,而李世民這一次的行為從根本上已經把李氏家族給得罪死了。
人家都是依照著以前的老規矩,以長幼的順序來繼承大統的,可是李世民卻打破了這一切,雖說李世民的實力真心不錯,只是不合規矩呀。
說實話老一輩的一些人,腦子裡只有規矩,根本就不懂變通,所以當李世民射殺李建成,並且囚禁了李淵之後,這些老頑固也就站到了李世民的對立面。
當然了並非以後一直都是對立,等這一批老頑固都掛掉之後就好了,但是這些老頑固們就算全部掛掉也要一段時間的吧。
而這段時間裡,李世民能依靠的只有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了,所以李世民就開始拼命的拉攏這些跟隨自己的開國功臣們。
因為從某種角度來講,這些人才是自己的根基,而李氏家族因為玄武門的事件,暫時已經站到了李世民的對立面,如果此時李世民再搞一些兔死狗烹的劇情,很可能自己的大唐江山跟隋朝一樣瞬間消滅在歷史當中了。
所以李世民才會不殺開國功臣,因為這些人都是他忠實的班底,尤其是在李世民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這些人的存在更是給予了李世民極大的幫助,所以說並非李世民仁慈,而是此時的他還需要這些人鼎力相助而已。
-
14 # 五六居河西
歷史上的功臣死於帝王之手不在少數,大清洗功臣的人有劉邦,朱元璋,都是從最底層做起的皇帝,他們清洗功臣主要原因還是為了中央集權,鞏固朝廷政權,為子孫執政掃清障礙,減少威脅。
多數開國皇帝對功巨都會善待,只是利用其它手段把兵權收回。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作為開國皇帝,李世民年輕,多年領軍征戰可以駕馭謀臣武將手法很高明,知人善用,善於挖掘人才,能讓將領忠誠於他。李世民的出身和性格以及功臣們的出身也有一定的關聯。
1、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為例,來自關隴集團的長孫無忌、褚遂良,長孫無忌北魏後裔、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同宗同族,杜如晦名門杜家,房玄齡、李靖官宦世家,魏徵書香門第等都有來頭。來自關隴世家、武德舊臣、太子餘黨,各方勢力錯綜複雜,這些勢力都在支援他,李世民能夠很好的駕馭平衡各方勢力。
2、年輕就是優勢,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才二十多歲,多年領軍四處征討,為唐朝開疆闊土,征服各方勢力,唐初江山有一多半是李世民打下的,軍中威望很高。玄武門事件給他留下陰影,不想再背殺戮罵名。
很多功臣年齡都比他大,或許會死於它前面,他完全有駕馭功臣的能力。劉邦做上皇位已 四十五歲,他要為自己和後代考慮,韓信讓他已經深深感到威脅,才上演了多次奪取兵權,剷除異姓王才是開始。朱元璋的年齡更大一些,已經六十多歲,以胡惟庸、藍玉案連殺3萬多人,鞏固皇位收取兵權,為年幼的朱允炆掃清障礙。
3、功臣只要不犯大罪,即可倖免能善終,侯君集的功績跟李靖、尉遲敬德可以相提並論,其參與了太子李承乾上位,以謀反罪被殺。
對魏徵在病重時隔幾日帶領禮物去看望,非常寵愛,並且把心愛的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魏徵死後還為他立碑寫碑文留念。自己還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留下千古名言。魏徵死去不久李世民態度大變,事因推薦的杜正倫因犯事辭官,侯君集跟他關係密交,又把密文奏章拿給史官褚遂良看以示青史留名,三件事引起李世民越想越氣,一怒之下手詔撤回賜婚,派人砸倒魏徵的墓碑,把碑文全部抹去。張亮的結局也不算好,多數功臣得以善終。
魏徵劇照
總體來說,李世民作為雄才大略的皇帝,心胸開闊,善納賢才,整個家族是官宦世家,掌握著一方霸權,多年征戰歷練的善於駕馭人臣。年齡輕,又得到多方勢力支援,有能力壓住這些功臣,和他共事的多數功臣都能善終,給後世留下了美名。
-
15 # 正史漫談
慈不掌兵、善不治國。在封建政治生態下,面對絕對權勢、豐厚利益的誘惑,人的自覺性和道德意識是很不靠譜的;統治者若依靠仁慈維持秩序,結果只有一個:害人害己,南梁武帝蕭衍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而殺人這種方式,對皇帝來說是最簡單粗暴的,但也是最低階的。李世民對待功臣,一不屠殺,二不架空,甚至還繼續對他們委以重任,原因只有一個:他有足夠的能力。
能文能武又年輕,沒必要妒賢嫉能開國皇帝大肆屠殺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不外乎兩個原因:
其一,對方的某些能力與自己不相上下,或者比自己強,掌控起來有心無力;
其二,自己搞得定這些老江湖,不過擔心接班的兒子太嫩、被對方欺負(司馬懿就是這種物件)。
當初劉邦急著除掉韓信等人、朱元璋大規模屠殺功臣,基本都是出於以上考慮:這些人太能幹了,而且大部分比自己還年輕,留著對子孫是個禍患。
但李世民並沒有這兩方面的困擾。
首先,說到打仗,好像沒人比得過他,“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大唐奪取天下過程中的那些硬骨頭,比如薛舉父子、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劉個黑闥,哪個不是他親自帶軍拿下的?
其次,李世民以打仗聞名,但並不意味著他的文化水平差。《資治通鑑·唐紀十三》中有這樣的記錄:
上好文學而辯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對。不僅文采了得,而且思維敏捷、擅長辯論,與眾大臣博古論今,經常駁得對方啞口無言。
也就是說:李世民不僅比這些功臣們能打,甚至還比他們有文化,哪裡有必要透過殺人來增強自己的自信?
況且李世民還有個更明顯的優勢:年齡。他當皇帝時,年僅28歲,比絕大部分功臣都年輕得多,哪裡有必要替自己的太子清除能人?
當然,有一個例外。李世民去世前,對於最不放心的李世勣,他玩弄了一手權術:自己將其外貶、讓兒子李治將其召回,一壓一抬之間,給了這位名將一手下馬威;而政治覺悟一流的李世勣也第一時間領悟了這一用意,表現得讓李氏父子極其滿意。
一系列的制度約束李世民雖年紀不大,但由於出身貴族世家,加上常年在一線浴血奮戰,具備了比較強大的氣場:
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聞規諫。為了讓群臣敢跟自己正常交流,他不得不刻意和顏悅色待人。
當然,光靠氣場是不能管理國家的,為了維持政權穩定、避免南北朝時期常見的權臣篡位的現象,李世民在位時強化了一系列的制度:
對府兵制進行最佳化,全國634個軍府中,261個設定在統治腹地關中;同時還每個月替換不同地區的府兵輪流進京宿衛;
將宗室分封為諸侯,提高李氏抗風險能力:“重任不可以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但為了避免藩王勢力過大、出現西晉八王之亂那樣的情況,李世民的套路是“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即數量多,但每股力量都不大;
以法令約束功臣們的行為,不以私擾法。對於李世民個人而言,最大的功臣當屬尉遲敬德,這位名將不僅戰功赫赫,甚至曾兩次救了自己的性命、幫助自己在玄武門奪權。但對這樣的心腹,他也是有底線的。
公元632年,李世民大舉宴會招待群臣,居功自傲的尉遲敬德跟人搶座位,甚至還打傷了前來調解的任城王、宗室名將李道宗。對此李世民很是不悅,他以漢高祖劉邦屠殺功臣的例子對尉遲敬德提出了嚴厲警告:
朕見漢高祖誅滅功臣,意常尤之,故欲與卿等共保富貴,令子孫不絕。然卿居官數犯法,乃知韓、彭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國家綱紀,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無貽後悔!即:自己以劉邦為反面例子,希望與諸功臣共享富貴,但沒想到你竟然居功多次犯法,看來漢高祖殺人,責任也不全在他。國家自有法令,不要以為我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對你法外開恩。最好守規矩,以免到時後後悔莫及。
這段話簡直是殺氣騰騰,尉遲敬德從此極為規矩,甚至不敢亂出門。
任何時代,若想依靠仁慈、魅力、關係、人情來維持秩序,都是不現實的;設立相應的規則、不允許存在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群體,既是對政權的保障,也是對功臣的保護。
大唐的事業沒有止境,不會“飛鳥盡”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是指當任務完成後,之前的干將們失去了自身的價值。所以那些屠殺功臣的行為,大多是新的王朝建立後,開國皇帝要安心下來治國、享福,擔心那些打天下的能人們閒著沒事幹、無事生非,所以將他們除之而後快。
但在李世民這裡,對事業的追求好像沒有止境:大唐穩定下來,自己就會失去進取心、安心作威作福?不存在的:
建立新秩序、休養生息、恢復國力,需要功臣們繼續出力;
收拾突厥人,需要精兵強將;
突厥被滅了?那還有吐谷渾、高昌、薛延陀、高句麗...
不自滿、不知足,積極拓寬中原的生存空間,安史之亂前,大唐對外基本上一直保持著主動攻擊的姿態。在這樣的國策下,對那些人才們來說,別怕沒事幹、就怕能力不夠,這種情況下,是不會出現“狡兔死、飛鳥盡”的情況的。
當然,李世民也並非沒有殺功臣,凌煙閣名單裡的侯君集、張亮都身首異處。但二人並非無故被殺:一人站隊太子、陰謀政變;另一位收了500個乾兒子,並且向江湖術士諮詢天命,不得不讓人對其意圖深表懷疑。總之,這兩人就是踩了紅線。
但說到底,封建時代的皇帝要想坐穩位子、防止人造反,無論是殺功臣,還是搞權謀、設條條框框,說到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要想長治久安,只有一個辦法:政治清明、社會和諧、守衛國境,讓百姓安居樂業、各級官員人盡其才;若達到這個境界,就算有個別陰謀家想造反,也不會有人搭理他。而李世民在位時,大唐確實實現了這一理想狀態,“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這才是李世民不殺功臣的真正底氣。
-
16 # 山海蠃魚
李世民對於開國將領的確算的上仁慈,除侯君集造反被殺之後,李世民甚至同意侯君集遺願不牽連其家人,這在古代已經有點不可想象了。同患難,共富貴可以說是貞觀一朝的真實寫照了。
首先,李世民出身不同,李世民不是開國君主是以第二子的身份率軍打仗,可以說他和開國將領的之間的感情更深,而且李世民自己幾乎參與了唐朝立國的所有大型戰役,可以說李世民在軍隊中有很高的威望。
第二,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後,極其看重名聲,作為政治需要也要善待這幫老人,更何況這幫老人也是跟著他造過反的。
第三,李世民需要這幫老人來幫助他穩定朝廷,唐朝初期並不太平,可以說是前有狼後有虎,內有割據勢力還沒有收拾完,外面還有東突厥,吐蕃等問題,他需要武將和文臣。
第四,李世民的性格可以說是自負,他相信自己可以把握住這幫人。
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用仁慈和不仁慈來形容本身就不正確,到了這種身份,性格能決定的東西真的太少了,絕大多數都是政治正確。
-
17 # 葉秋6697
不能簡單的這樣比較。唐太宗確實善待功臣,這其中固然有秉性仁慈的緣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太宗時李唐王朝根基穩固,所謂的功臣造反並沒有市場。
-
18 # 浮華的滄桑
唐太宗李世民,他從小就跟隨父親李淵四處征戰,可以說唐朝有一半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由於太子李建成對李世民的打壓,再加上李世民對皇位的志在必得,所以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最終讓李淵立他為太子,並很快退位,將皇位交給李世民。
李世民久經沙場,身邊有很多值得信賴的重臣,李世民在登上皇位以後對於這些重臣也是仁至義盡。當初有一名武將叫做尉遲敬德,他在戰場上曾立下汗馬功勞,因為軍功無數,所以在朝堂上難免會驕傲,再加上他是武將出身,所以尉遲敬德脾氣很爆、說話很直,經常在朝堂上和長孫無忌作對。
要知道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郎舅,尉遲敬德這樣的做法會讓李世民很為難。但李世民看在尉遲敬德為國家做了如此大貢獻的份上,還是選擇了原諒尉遲敬德。
李世民唯一殺過的一個與他一起打江山的大臣就是侯君集,原因是侯君集犯了謀反的大罪,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處置他。
在歷史上但凡是涉及謀反的罪名最後都是株連九族的後果,但李世民對侯君集做到了最大限度上的寬容,他不僅留了侯君集全屍,而且也沒有追究侯君集家人的罪責。可見李世民確實很仁慈,只要是對國家有貢獻的重臣,他都會盡力去善待,即使有錯也會酌情審判。
-
19 # 趣說古今事
自古以來,每個開國帝王身邊,都跟隨著一批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將,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善終的寥寥無幾,鳥兔死走狗烹,好像成為了定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韓信的下場等等
歷代帝王中,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終期一朝,除了侯君集參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被處死外,其餘的幾乎都得以善終,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就是李世民的年齡優勢,大多帝王剪除功臣的一大原因,就是怕自己去世後,即位的新君壓制不住功高的權臣,李世民卻沒有這個憂慮,在諸功臣之間,他是最年輕的,足以把這批人熬死,也就不用擔心這些問題,但尷尬的是,他去世的也挺早,才五十多歲,就這樣,遺留下來的老臣也不過是李績和長孫無忌幾個人。
第二、唐朝的府兵制度決定了士兵不會很久被一個統帥指揮,除十二衛輪番戍邊,儲存戰鬥力之外,大的軍事舉動,都是平時務農的府兵臨時集結,在這種制度下的唐朝初年,很少出現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侯君集也是征伐西域,殺戮過重,被御史彈劾後,賞賜太少,才鼓動沒有散去計程車兵參加李承乾的謀反。
第三、賞罰分明,李世民對自己一系的功臣們,從來沒有虧待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就是明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若論功勞,除了李靖平江南,能和李世民平分秋色之外,其餘的人根本不存在功高蓋主的情況,因為李世民本人的功勞才是最大的,所以登基後,天策府的老班底,持身都比較正,不會居功自傲,藐視皇權。
縱觀煌煌史冊,大多功臣之中,雖然不乏為了政治需要,被冤殺的,但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咎由自取,皇權天下,一家之天下,怎可輕易觸之,但權力動人心,誰也不願意輕易捨棄,屠刀相向,不過是個人選擇罷了,諸君以為否?
-
20 # 殘暴的歷史
漢高祖和唐太宗兩種極端
劉邦說自己善於駕馭能臣猛將,其實是自己心裡沒底;而李世民是真的能駕馭住。
漢高祖殺功臣的原因劉邦殺的這些功臣都是從劉邦的死對頭項羽那邊跑過來的,出身就有問題;
在楚漢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又有接受指揮不很痛快的過節;
彭越英布韓信又有封建社會之大忌造反的問題或嫌疑;所以劉邦呂后決定殺他們。
劉邦對蕭何、張良也不放心;劉邦臨死前還命令陳平去殺掉忠心耿耿的樊噲。
這說明劉邦感到自己駕馭這些功臣名將都有阻力。
他的兒子劉盈儒弱,本想廢了他的太子之位,但呂后張良請到商山四皓力保,才作罷。
他更擔心劉盈難以駕馭開國功臣名將。特別是劉邦48歲造反,54歲當皇帝,覺得自己年令大了時日不多,應及早處理開國功臣名將,為年少兒子接班掃清障礙。
劉邦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兒子接班江山永固。
劉邦殺功臣並不是韓信說的“狡兔死 丶良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天下打平了用不著功臣良將了,才殺他們。而是怕他們不服駕馭甚至造反才殺他們。
李世民不殺功臣的原因。因為開國功臣名將都是鐵桿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時間很短。透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皇帝,功臣名將都是自己的鐵桿,直接一起出生入死。而且唐朝建立後,功臣名將不直接管軍隊,只是有戰事時,選將掛帥,將帥對朝廷構不成威脅和危險。功臣名將被優養起來,沒有造反可能。所以沒必要殺功臣。
是李世民當上皇帝時春秋正盛年青力壯春風得意雄心勃勃。李世民28歲當皇帝。
當皇帝后集中精力,集中人才,依靠這些功臣名將安邦治國平定天下。這麼年輕,根本不可能考慮百年以後的事情。不存在功臣名將不聽駕馭不聽後世皇上駕馭的問題。所以沒有必要殺功臣名將。
回覆列表
大唐王朝的建立,和李淵的那些兒子們有著最直接的關係,當年李淵根本沒有起兵造反之心,怎奈天下大亂,讓他的那些兒子們非常擔心,於是,他們便用計逼著李淵走上了起兵造反之路。
在起兵造反之後,李淵也是非常清閒,李淵只負責坐鎮後方便可以了,而率軍出征之事都交給了他的那些兒子們。
在大唐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如果說功勞最大的人,非李世民莫屬,當年整個李唐王朝的大半,都是由李世民和秦王府那些功臣們打下來的。
李世民並非仁慈,玄武門之變說明一切。
對於大唐王朝的繼承人,如果按照功勞的話,自當是李世民莫屬,而如果按照長幼之分的話,李世民卻無緣帝位。
自古以來,恰恰都是遵循立嫡長子為繼承人的制度,所以李淵在立太子之時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李建成為繼承人。
這讓李世民非常不滿,隨後,在李世民秦王府的那些謀士們的建議之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李世民成功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要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可是李世民同父同母的哥哥和兄弟,李世民能夠做出這一步已經證明他並非仁慈之人了。
而且經考證,李建成並不像唐史中的那種卑鄙小人,而是一個仁慈之人,這也意味著由李建成上位的話,李世民也未必遭遇滅頂之災,反而這意味著李世民是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
在玄武門之變結束之後,李淵也被迫讓出了皇位,李世民成功登上了皇位。在我國曆史上,自從劉邦開創了屠殺開國功臣的先河之後,我國的那些帝王們屢試不爽,而在我國曆史上自然也有一些皇帝他們並沒有屠殺開國功臣,其中李世民就是一位。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是一位非常仁慈的皇帝,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李世民之所以不殺開國皇帝,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原因就明白了。
李世民身上不存在兩個特點,這也決定了他不會屠殺開國功臣。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一點,自古以來那些屠殺開國功臣們的皇帝,無非有兩個特點,一個出身低微,一個是生性多疑,同時那些開國功臣們的地位和權力也威脅到了他們的皇位,所以他們才對那些開國功臣們大開殺戒。
對於李世民而言,這些都不是問題,無論是他的出身還是地位,在當時都是非常高貴的,而且李世民也並非疑心很重的人。李世民身上最大的汙點莫過於他上位的手段非常血腥了。
李世民上位時間很特殊,這決定可他有最後大的可能壓住那些開國功臣。
和很多開國皇帝們不同,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時候,還很年輕,這也就為他之後在位能夠長久一點提供了保障。
在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建立了凌煙閣,以表彰那些開國功臣們,隨後李世民便開始了他長達二十三年統治時間。
當年李世民是一個年輕力壯之人,他當然知道自己在位的時間不會太短,這種想法是正確的,若不是晚年的李世民沉迷於“長生藥”,說不定他也不會僅僅五十二歲便去世。
而李世民在位期間可謂是熬死了很多開國功臣,能夠活過李世民的屈指可數,在那些人中除了試圖謀反的張亮和侯君集之外,其他人李世民一個都沒有動過。
總之,對於李世民當年秦王府的那些開國功臣們,李世民根本不需要殺掉他們,完全可以用時間去熬死他們。
表面上李世民表示要和這些人共享天下,共享榮華富貴,其實李世民早就想好了,如果不出什麼問題的話,李世民肯定會活過他們這些人的。
後來,李世民也應驗了這句話,在位二十三年,在我國曆史上算得上的是比較長久的皇帝了,若不是晚年的李世民沉迷於丹藥,相信長生不老一說,導致服食丹藥過多,體內毒素堆積,最終毒發身亡,說不定李世民還可以在皇位上座十年。
那麼李世民就更不用愁是不是有些開國功臣會對他的以後子孫的皇位構成威脅了。
李世民這樣的皇帝,歷史上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
其實,除了李世民之外,還有一位比較著名的皇帝,他本是開國皇帝,但同樣不殺開國功臣,他便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劉秀上位的時候也非常年輕,所以劉秀和李世民一樣,也不需要屠殺開國功臣們,這一點和李世民非常相似。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是一位比較仁慈的皇帝,事實真的如此嗎?前面提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和李世民可謂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還是將他們殺害了。
事實上李世民並非仁慈之人,對自己的親兄弟如此,對於那些大臣們也可想而知,只不過李世民早就把這筆賬算清楚了,他留下了那些開國功臣,因為他有信心熬過那些開國功臣們,因此了落下了一個不屠殺開國功臣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