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時尚Vplus

    在唐朝時,許多大臣家中就已經建成了簡易空調房,叫做“含涼殿”。這種建築利用水蒸發吸熱的特性,用水流帶動扇葉,然後再對著涼水吹風,就製造出冷氣啦,是不是很聰明?

  • 2 # 姽嫿布木布泰

    你知道古人怎樣避暑嗎?中醫消暑歷史悠久,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開始懂得避暑方法,究竟古人怎樣避暑的?

  • 3 # 青雨半城

    這問題我之前回答過,我不用說古人,就說我小時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先插一句,小時候有明顯的春夏秋冬,春天和秋天都有,有半年的時間氣候最舒服,不像現在,就兩個季節了。

    我雖然住在城裡,但是小時候暑假,我在農村過的多點,鄉下那時候電是有了但是很珍貴,電器就是電燈,無他。

    夏天到了我們連電扇都是沒有的,不過我過的非常開心,白天我和小夥伴去樹下,吹自然風就是很舒暢,晚上要是非常熱,我就去院子裡睡,蚊帳就是必需品了。

    傍晚可以下河玩,那時候水是清澈的。

    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缺有很多幸福的回憶。

  • 4 # 品味兒許昌

    近日,全國各地的天氣開啟了“暴熱”模式,熱得發燙,簡直就是分分鐘的事。這種天氣,大家恨不得24小時躲在空調房裡。

      話說,現在制個冰塊很容易,有個冰箱就可以了。

      可是,在古代,他們夏天用的冰塊是從哪裡來的——

      藏冰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

      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來用,在沒有冰箱的當時,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答案:冰窖。

      古代的藏冰條件當然沒有現代人好,方法也比較簡單。

      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採,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鄭、河北易縣、陝西咸陽等地,都曾發現戰國時期的冰井。

      《水經注》記錄,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鄴城大興土木,修建了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的事情。

      要說藏冰的規模,那得數清代,《大清會典》說當時紫禁城內有5口窖,藏冰25000塊;景山西門有6口窖,藏冰54000塊;德勝門外3口窖,藏冰26700塊。有學者根據這些記載推算,5000塊藏冰窖的容積,相當於現在一幢五層四單元住宅樓的體積。

      在炎熱的南方地區

      常年氣溫都在零度以上

      就是不結冰,該咋辦呢——

    製冰

      

    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了大量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

      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製冰。

      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顏色如霜。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結晶法將硝石再提出來重複使用。有了這種技術,就大大促進了古代製冷市場的繁榮。

      民以食為天,製冷市場的繁榮

      必然帶來夏季飲食的新突破——

      冰飲

      當夏天製造冰塊成為可能後,市場中也出現了“冰鮮”,人們打撈的海產品,透過冰的冷凍運輸得更遠、儲存得更久,古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再後來,人民開始在製冰時向罐子裡放入糖、各種水果等,逐步將冷食產品日益豐富起來。

      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南宋時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飲料。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偏偏家裡人還沒“下班”

      大夏天容易化掉、不冰了,咋辦——

      冰鎮

      不用擔心,智慧的古人還擁有一樣神奇的法寶:冰鑑!

      冰鑑,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體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製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功能明確,既能儲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冰鑑最先是陶製的,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

      冰鑑可以看做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楚辭·大招》中也說“清馨凍飲”,清澄醇釅之酒冰鎮之後宜於夏季飲用。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戰國早期1號墓出土的“曾侯乙銅冰鑑”,就是其代表物。

      就是它,我國的冰箱之祖。

      冰鑑的外形其實很有特點,銅製的外壁和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若將上面的蓋子拿開,俯視它的形狀如同一個“回”字。

      這好比今天的暖水壺,有個外殼,還有個內膽。不同的是暖水壺的外殼和內膽之間距離很小,冰鑑的外殼和方壺之間則是個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溫酒的雙重功能。

      看完古人的藏冰製冰術,會不會覺得,古人的夏天其實也沒那麼難過嘛……

      有冰塊的夏天,就是美好的夏天……

  • 5 # 郭鵬學暖通

    以前雖然沒有空調,但是也是有降溫的措施的,,,

    1、扇子

    2、涼枕之類的物品

    3、冰鑑(裝冰的一個器皿)

    古人在在方面,是很有智慧的,有些類似現代的冰箱之類的東西。

    曾侯乙銅鑑缶,被譽為我國最早的冰箱

    《周禮·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鑑(hàn)。」可見青銅時代就已經有了冰箱的雛形,名「鑑缶」,古代用於把控食物溫度的器皿,整體由兩件器物構成,外為鑑,鑑內放置缶,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空隙用於放置冰塊或者熱水,將酒水倒於缶中,就可製作出冬暖夏涼的可口飲品。

    冰鑑的內部結構

    為後來製作冰鑑的材料逐漸被木頭所替代,明朝時期由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的冰箱是最受王公貴族喜愛的消夏神器之一。

    冬冰夏用反映了古人與冰塊的關係,《詩經·七月》記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在唐末之前,想要在夏天享用到冰塊,都需要奴隸在寒冬裡採冰並將其存封於冰窖之內,夏天就可以派上大用場了。

    到了唐朝末期,人們發現用於製作火藥的硝石遇水會吸收熱量,甚至使水溫降至冰點,於是他們學會了人工製冰。南宋詩人楊萬里在《荔枝歌》中描寫了市集上的小販出售冰塊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而冰塊真正普及到千家萬戶,是明清時期,彼時在室內放置一同冰解暑已經不是稀奇事了,很多普通百姓也有條件做到。

  • 6 # 老頑童168666666

    古代沒有空調的日子,他們用環保扇子度過炎熱的夏天,他們利用井水沖涼,在河裡洗澡,在海里游泳,在樹下乘涼,我們以前沒有(>﹏<)冰箱,啤酒

  • 7 # 哥不帥但很壞1566

    古代熱天,沒空調,納涼基本都在屋簷,樹蔭,巖洞,窮人的房子基本都是竹子做的,透風!去暑就在小溪裡面,用的都是蒲扇,涼蓆,官宦,皇室都是用冰塊!飲料就是酸梅汁!

  • 8 # 3060VLOG

    空調出現才多久,別說古代那麼遠了。那時地球破壞沒現在嚴重,植被茂密,四季分明,人們過的也沒現在人浮躁,自古就有心靜自然涼,而且還是有蒲扇的。

  • 9 # 睡醒回到小時候

    中國有句古話,叫心靜自然涼,要是把古人放到現在,讓他們面對醫療,教育,房子,這些問題,估計心也夠嗆能靜下來......按照國家說的,應該是厄爾尼洛現象那個時候還沒出現,應該不會很熱吧

  • 10 # 靜靜時光

    春天來了,夏天還遠嗎?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熱了。現在夏天再熱也不用怕,有電風扇、空調這樣現代化的降溫工具。一到夏天,很多網友就調侃說這條命是空調給的。

    那麼在沒有電風扇和空調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過夏天的呢?

    首先第1個他們是用扇子來降溫的。我們在很多的古裝戲,還有一些古代的畫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古人搖扇子的情形。古代一些地位比較高的像皇帝啊,王公大臣之類的,他們是不用自己扇扇子的,他們有僕人專門幫他們扇的,這個就相當於最早的人力電風扇吧。

    在古時候還有一個更高階降暑神器叫水亭。所謂涼亭就是在一個開闊的地方建一個亭子,在亭子周邊種植高大的樹木,這個這些樹木可以遮擋陽光。然後在亭子上面放一個大大的儲水罐,把井水透過人力機械,源源不斷的運輸到亭子上面的儲水罐裡面,然後讓涼水透過亭子的四周,形成一道雨簾。這就是古時候的空調房啊,當然了,普通百姓是享受不起的。

    可能很多人要說,你說的這些都是古代有錢人才用的起的,那一般的百姓呢?

    一般的老百姓,他們就是用扇子啊,還有井水來降溫。井水是冬暖夏涼,在炎炎夏日,喝上一口冰涼冰涼的井水,無異於現在夏天吃上一口冷飲一樣,透心涼。

    還有就是古代的氣溫沒有現在這麼高,在古時候,樹木、植被都比較繁盛,夏天的溫度根本沒有我們現在夏天溫度這麼高。

    人都是在變化中發展的,隨著現在城市化的程序,城市熱島效應使得全球氣溫越來越高,所以人也在不斷的發明創新,發明的電風扇,發明了電冰箱發明了空調。

  • 11 # 旭說歷史

    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不可小覷的,到了夏天的時候,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來解決炎熱的問題,一些平常百姓家主要就是透過扇子扇風降溫,這個方法直到今天還在用,在夜晚的時候在屋頂或者是樹下吹吹風。

    而那些貴族就不一樣了,他們的避暑方式就連我們都要羨慕,因為他們會透過一些簡單的裝置給自己製造最大的方便,首先就是涼屋,聽起來就很涼快,古人會利用機械不斷的將水送到屋頂,從屋頂流到地上,這些水流過一遍之後整個屋子都會感覺特別涼爽,如同雨天一般,屋內的環境會持續在很舒適的溫度。

    還有就是古代也有他們自制的冰箱,也叫冰鑑,在木桶當中放入冰塊,在其他地方放入想要喝的果汁,或者是水果,就和我們在夏天吃一個雪糕一樣爽。

    冰塊早在秦朝就已經存在了,人們會挖一個地窖專門用來放冰塊,在冬天存下來,等到夏天的時候再使用,可以使用冰塊的一般都是身份比較尊貴的人。

    還有一種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方式,就是在一些環境優美,比較涼爽的地方專門建造一個避暑山莊,供那些皇宮貴族專門來乘涼,人少壞境還好,比其他地方會涼快很多,去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其實古人還有很多種避暑的方法,我們並不能因為現在的科技比以前發達了很多,就認為古人的生活很差,其實有很多貴族的享受方式是我們現在都無法想象的。

  • 12 # 先豐說話

    古人不但有空調,還是冰箱空調一體的,自動風扇也有,甚至還有中央空調。當然,這些都不是用電的。這裡只講器械用品啊,至於綠豆湯、蓮子羹、涼粉等飲食祛暑和悠遊山林、江湖戲水等古代避暑的種種入詩入畫的行為藝術,在這裡就略過了。

    神器1:自動風扇

    喜歡看清宮戲的,大概對這一幕不陌生。

    這個用扇子做成的自動風扇,並不是舶來品。

    最晚從唐朝開始,中國就有了自動風扇。

    早期的雛形,是風扇車,這是一種人力驅動的鼓風器械,最早用於作戰。

    然後,軍工技術逐漸民用化。

    既成為了農用器械,也成了消暑神器。

    再然後,水車的加入,讓風扇車從人工手搖變成了靠水力驅動的自動風扇。

    到具體應用時,又加入了很多細節。

    比如,將大型風扇車放在水池後面,這樣,鼓起的風就帶上了清涼的水氣。

    再比如,宋代宮廷還加入了空氣淨化和香薰裝置,讓風扇對著大廳裡擺放的數百盆鮮花吹,“清芬滿殿”。

    不過,這種自動化裝置畢竟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

    宋時一些高檔的茶館酒樓內,設有這種“水激風扇車”,往往會引來眾多的百姓前來蹭風納涼,順便聽人說書。

    神器2:冰箱空調一體機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賣冰棒的泡沫箱嗎?

    放在古代,那就是冰箱,不過古人稱之為冰鑑。

    冰鑑分裡外兩層,外層放冰,內層就可以用來冰鎮果蔬和酒了。

    冰是嚴冬時收集貯藏在冰窖裡的。

    春秋戰國時期,冰鑑是青銅的,到後來就逐漸用木頭代替了。

    同時,冰鑑的蓋子上也多也幾個孔。這樣一來,除了可以做冰箱,還可以透過這幾個孔往外冒冷氣,變成冰箱空調一體機。

    當然,這樣冰塊的消耗量也會更大一點。

    同樣的問題,冰窖貯冰這種大工程也不是一般人家消費得起的。

    所以,一般的大戶人家,採用了另一種冰箱空調一體化的設施:深井。

    在皖南西遞有座老宅子,叫青雲軒,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這種設施(前面已有答友說過這個了,這裡還是要重複一下)。

    看到地面的那個圓洞了嗎?這下面就是一口深井。

    由於地底相對恆溫,冬暖夏涼。只要把這個蓋子開啟,夏天就會有冷氣冒出,冬天 則是暖氣。

    除了給房子降溫,還可以把食品放進井裡冷鮮保藏,又是家裡的一個天然冰箱。

    據說,這法子,早在三國時期曹操築鄴城時就廣泛使用了。

    神器3:中央空調

    別驚詫,古人早有辦法給整座建築一體化降溫了。

    製冷劑不含氟利昂,而是最環保天然的液體:水。

    早在唐代,從皇宮到達官貴人家中,自雨亭就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

    所謂自雨亭,就是不斷將水提升到屋頂模擬降雨,透過水迴圈帶走熱量,給建築整體降溫。

    (模擬出來,大概是這樣的場景)而且,這一切也是自動的。

    在這裡,水既是製冷劑,也是驅動力。

    而在更早之前的先秦時代,王室貴族則是透過類似地下室的“窟室”來消暑的。

    只不過,貴族們的地下室比較講究,除了利用地底層的相對恆溫來降溫,往往還會放置冰塊。

    再加上美酒美食美女,貴族們經常會在窟室裡開趴踢。

    平民百姓家裡沒實力搞自雨亭,也沒有那麼講究的“窟室”,但是別忘了,北方一些地區,窯洞那是相當流行的。

    神器4:家居用品

    除了上述大件,古人還有種類繁多的用於消暑降溫的小件家居用品。

    第一神器,當然首推扇子。

    蒲扇、團扇、摺扇、羽毛扇……

    無論王孫貴族,還是平頭百姓,都離不開這件納涼神器。

    然後是涼枕。

    達官貴人、豪門富戶用玉石枕或瓷枕,

    平頭百姓,也有清涼的竹枕。

    還有竹床竹蓆竹躺椅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重點說下另一種竹枕。

    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夏季裡都愛不釋手。

    它長成這樣,

    或是加點曲線,它有個很特別的名字:竹夫人。

    當然也有叫竹姬什麼的,說的是同一樣意思:它就跟老婆一樣,是摟著睡覺用的。

    功能相當於抱枕。

    竹質的清涼,現再上中空透風的形狀,實在是居家旅行、納涼避暑必不可少的神器……
  • 13 # 鹿呦呦369

    皇室宗族及達官貴族是在冬季儲備冰塊,夏季拿出使用,也有生涼防汗的布料,各種去暑的飲品,如,酸梅湯,還有專門修建的避暑別院一類等等,方式很多,但這自然是很奢侈的,所以只有有錢人用得起,平民百姓該怎樣過就怎樣過了。

  • 14 # 一條流動的音符

    不說古代,就說近代,也就是父母和爺爺奶奶那個時候把,自己回去問問就知道了。一是比較遠的古代,沒有那麼多鋼筋水泥和汽車,溫度可能確實沒有那麼高,被植物吸收了。二是中國人自古忍耐力是很高的,熱不是問題關鍵,如果沒飯吃才是最大的問題,所以那個時候最大的問題不是熱。三是地主或者貴族都會儲存冬天時候儲備的冰塊。

  • 15 # 如果當時不煽情

    夏日火火,酷暑難耐,人們都躲進了有空調的房間,把空調調至最低,還嫌不夠快,再吃上一份冷飲,喝上一口冰涼的扎啤,這才稍顯涼快。但是,古代人沒有空調,也沒有電風扇,他們是怎樣度過這酷熱的夏天呢?在夏天,“赤日炎炎如火燒”的時候,除了“王孫公子把扇搖”以外,真的王孫公子還有比搖扇更好的避暑方法。這在《武林舊事》中就有記載。王孫公子們擁有專門的避暑宮殿,那裡“長松修竹,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這裡的“寒瀑”,是一種人工的瀑布,用翻水車把涼水衝上屋面,水從屋頂流入大池中。而池中種植各種花卉,庭院裡擺放著數百盆香花,用風輪鼓吹,清芬滿殿。皇帝的几案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這些是去年冬天準備好的冰雪,一般都在地下設冷庫保藏,等到夏天時供皇帝使用,不懸掛伽蘭木,真臘龍涎等香珠百斛。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據載是“不知人間有塵暑也”。有一位大學士被召到此進見,竟然“三伏中體粟戰粟,不可久立”。皇上便問他怎麼了,方知他嫌冷,於是賜他北綾披上。這樣的避暑之地真是隻有皇家才能享用了。唐代的高官顯貴們,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設施,雖然比上不上宮廷的規模,但也極盡巧妙之思。其中專供納景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宮吏設定的一種避暑建築。《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家“宅第有一雨亭,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景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簷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起到了避暑降溫的效果。當然,這種半自動的製冷設施,耗費頗大,並非一般人所能建造。還有一個避暑妙法是上高山。高山上氣溫比平地低得多,著名的避暑勝地就有廬山、承德避暑山莊等。山上陣陣快意,暑熱全消。當然在海濱避暑也是十分理想的。如北戴河,海風吹來暑熱頓消,面海乘涼,心曠神怡。別以為只有現代人才能享受到冰箱帶來的好處,實際上,中國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雖然遠不如現代科技產物電冰箱,但仍可以起 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臐儲存食物的“冰鑑”。這種“冰鑑”其實是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裡面,然後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湖北隨縣曾侯已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鑑,冰鑑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盛冷飲的。此外,在古書《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色踐之出遊也,休息饛宿於冰廚。”這裡揚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一間房子,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設計奇巧、鑄造精工的鑑缶被譽為中國古代“冰箱”。鑑缶由盛酒器尊缶與鑑組成,方尊缶置於方鑑正中,方鑑有鏤孔花紋的蓋,蓋蹭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頸部,鑑的底部設有活動機關,牢牢的固定著尊缶。鑑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應是夏天盛放冰塊、冬天盛放熱水之用。到明朝時,北京城裡的皇公貴族已反冰箱做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種用天然冰塊降溫的箱子,以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鬥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週。箱兩側有銅環,鉛環的用途誻便於搬運。箱口覆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那時的冰箱不僅外觀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精巧科學。冰箱箱內掛錫紙,箱底有小孔。兩塊蓋板的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如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味道乾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由於錫紙的保護,冰水不至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除此之外,冰融化時還能吸收室內的熱空氣,透過蓋上鏤空的排氣孔調節室溼,還可以起至空調的作用。由於冰箱廣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都需要用大量冰塊,這些冰均取自冰窖。過去無論是紫禁城內還是府宅官邸,都各自有貯水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剎海等處打冰入窖,由工部設專人管理。秀才書生、普通百姓等“古代窮人”在宋人所撰定的《東京夢華錄》、《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武林舊事》等書中,都提到當時汴京或杭州的冷飲品類,有:冰糖綠豆、漉梨法、木瓜汁、滷梅汁、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蘇飲、荔枝露水、白醑涼水、梅花酒、金桔團雪泡、沉香水等等。從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涼茶是宋人冷飲兩大類別。清人顧鐵卿所寫的《清嘉錄》中,說到蘇州夏日街頭叫賣“涼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擔賣,謂之涼水。或雜以楊梅、桃子、紅花之屬,俗稱“冰楊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汗的周圍,使其降溫。清人讓謙《春明歲時瑣記》載:“伏日 。。。。。。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於市中舍之,謂之“暑湯”。此書中還提到:“北京市中敲銅盞賣梅湯(楊梅湯)者,與賣西瓜鏗聒遠近。”此外還有一種涼粉可供談資。這種涼粉顏色淡黃,呈半固體、半透明狀,加入糖水和果汗,清涼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實製成的,方法是將硬殼中帶粘性的種子取出,放入布袋裡,浸入冷水中,不斷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膠質物滲出布袋,經半個小時的樣子,就凝成半透明的涼粉了。除了冰涼飲品外,古代貧民還能吃上冰涼的瓜果,雖然他們無權使用冰鑑,然而,他們卻有臫的一套製冷饛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邊用提籃盛上瓜果,然後系籃於轆轤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籃懸浮於冰涼的冷水中。放置上三五個時辰再拿出來品嚐,也是冰涼可口,沁人心脾。然而,最原始的避暑法當然是下水,在水中總比岸上涼快一些,清清河水如鋪綠綢,每當夏日,有時在中午有時在傍晚,古人就下河游泳。普通百姓避暑還能到湖上去,準備了蜜餞閔果香花畫扇,登舟泛湖,“多佔蒲深柳密寬閔之地,披襟釣水,月上始還。或好事者則敞大舫,設蘄蕈高枕取涼,櫛發快浴,惟取適意。或留宿湖心,意夕而歸”。

  • 16 # 猛禽950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只能憑想象回答一下,

    先別說是古代,就說七十年代或以前,那時的夏天別說是空調就是電扇也沒有幾家有,

    這不都過來了嗎,

    而且那時吃的也就是粗茶淡飯,乾的是重體力活,喝的是井水或河水(農村)

    一個個這不都挺好的,其實最關鍵的是,那時的人皮實,適應力相當強,說句不好聽的,那時的人跟牲口差不多,

    在回到本問題,

    古代的人更皮實,適應力更強,每一次的瘟疫過後,所幸存下來的人,那都是百裡挑一,身體健壯,適應力超強的人,

    凡是不適應環境的,肯定被淘汰,這就是古代人戰勝惡略環境生存下來的基本保障。

  • 17 # A田丫頭

    古代的科技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最直觀的就是體現在生活條件方面。我們現代人,在冬天寒冷的時候可以吹熱空調,在夏天炎熱的時候,可以開冷空調。古代的人,在溫度很低的時候雖然可以蓋上厚厚的被子和毛毯,但是在夏天,就沒有那麼方便的去暑方法咯。在唐代的時候,他們的都城長安是特別的炎熱的,就連杜甫大詩人都在自己的詩集之中抱怨了好多。

    平民百姓們在古時候的生活本來就很苦了,這種條件熬一熬也就過去了,也沒有多餘的心思和資金去避暑了。但是權貴大臣們卻熬不住,他們絞盡腦汁,想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方法來避暑。主要的方法有三種,小編給大家慢慢地講一講。第一種方法,是把冬天結的冰給儲存起來,留到炎熱的酷暑來使用,其中儲存的方法十分地講究。

    在寒冷的隆冬時節,京城附近的幾條河裡結了厚厚的冰塊,有錢的人家就會去收集這些冰塊,不過當然不是自己親手去挖,是花錢請一些平民百姓去幫自己挖冰塊,然後把它們鑿成長方形的形狀,運回地窖裡面,因為地窖裡面的溫度比較低,用一些乾草,把冰塊蓋得嚴嚴實實,最後把地窖密封。等到天氣逐漸炎熱,人們耐不住酷熱,就可以拿出一塊放到室內降溫使用。甚至還因此衍生出了一個行業鏈。有人專門幹挖冰的活,有人專門貯藏冰塊,用來售賣補貼家用。

    一般人家,就是用長方體的冰塊來降低室內溫度。但是有人還把冰塊玩出了花樣。楊國忠的族人們,會在夏天把冰塊雕成冰山的樣子,讓人們更覺得寒冷,除此之外還有把冰塊做成各種奇形怪狀,有做成龍的,還有做成鳳凰的。把這些模樣奇特的冰塊送給別的大臣,用來結交對方,真的是非常有想法。這種透過心理上暗示的方法,能更讓人感到寒冷。

    第二種方法是製作可以去暑的房子,當然那個時候的生產力沒有現在那麼發達,人們只是用一些普通的木材例如竹子來搭棚。我們知道,夏天之所以那麼熱,除了因為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比較近以外,還有就是陽光太大了,而且夏天都少有陰天雨天,溫度不停地保持高溫。木質的高涼棚就可以有效地遮擋陽光。在棚子裡喝喝茶,聽聽曲,吃吃西瓜。

    最後一種方法,就是搬到深山之中。這種方式不太適合普通人,因為移居那裡需要很多很多錢,就連普通的達官貴人也不行,不僅要建造一個住所,食物和安全也難以得到足夠的保障。這種方法,一般只有歷代皇帝會用,他們才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在這種地方里面建造適宜的環境,然後帶上自己的僕人,豈不美哉。

  • 18 # 斯斯帝

    古代那是土地 比水泥路散熱快 住的瓦房 空間高 通風透氣 沒有汽車 不存在溫室效應 也不會喊你半夜加班讓你鬼火冒 所以本來就沒有這麼熱

  • 19 # 瀋陽雪丫頭

    我覺得主要是靠物理降溫吧。

    大樹底下好乘涼

    河溝裡洗澡呀

    喝山泉水呀

    等等吧

    最主要的也是人的承受力比較好

    沒有我們現在這樣怕熱怕苦吧

  • 20 # 神經內科醫師李小菲

    古人夏房

    先秦:窟室和冰塊

    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調房”。所謂“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現代“地下室”的原始結構。由此可知,先秦時代流行的窟室,實際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講究。

    當時有條件的貴族,家裡都築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活動會安排在窟室中進行。鄭國大夫伯有就史料分析,先秦時的窟室又不完全是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也有人工冷源。當時高階窟室內會放置冰塊,以達到降溫、調溫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習期最後一天被辭退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