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LoveRain
-
22 # 幫幫拜思特集團
古代有一種設施,在地面上有一個小孔,只要站在孔上面就能感受到一陣涼風襲來,在小孔的下面,還有大概2米深的一個空間,地面的溫度要遠遠低於上面的,利用了空氣的一個對流,讓房間保持涼爽。
有人可能想到了冰來降溫,其實冰在古代很稀有的,只有大戶人家或者皇室貴族才有的,存放了一冬天的冰,在夏天的時候供給大戶人家來降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管了一些微弱的作用的。
以前的枕頭,還有褥子,都是竹子或者其他一些材質做的,枕頭石頭,再有錢就是玉,不光可以枕著,還可以抱著睡覺,所以在古代還有一種稱呼叫做竹夫人,很貼切了。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代人叫它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其實古代也沒有現在那麼炎熱,全球變暖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按照現在的天氣,也夠古代人喝一壺的,但是也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聰慧。
-
23 # 走馬觀花的事兒
第一;古代的氣溫比現在好的不是一星半點,就像古代留下來很多的成語,古詩裡我們都可以感覺的到,所以溫度應該比現在低10度甚至更多,從根本上就比我們涼快。
第二;古代沒有汽車,就現在我們在市區跟郊區都可以明顯感覺到不同的溫度,更別說高樓大廈阻擋風了,還有綠化的覆蓋面積,這些原因都拿出來,你就知道古代的夏天應該比我們涼快了不止10度那麼簡單。
第三;由於沒有河流,水源汙染的危險,所以大多都可以直接下河流進行降溫,這是古代夏天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只是相對於老百姓來說。
第四;有錢人家都會在家裡設定自己的冰窖,在冬天把冰塊儲存起來,夏天在拿出來放入單門製造的一種工具叫冰鑑,冰塊放入其中緩慢揮發涼氣,有錢人家最常見的降溫方法。
第五;皇帝家裡的方法那更是一絕了,大家可以看紫禁城裡的大殿,裡面的銅柱都是中空的,夏天來臨。皇帝就會讓人把冰塊放入其中,你想想那麼大的銅柱,再加上放入冰塊,個人感覺絕對比空調來的舒服。
-
24 # 稻香果子狸
這是一張海平面歷來的溫度曲線圖,雖然不是陸地的溫度,但能反應出古代也不是就比現代涼快,甚至有幾個峰點時期比現代還要熱!
那古人怎麼納涼呢:1、藏冰:古人很久前就懂得製造冰窖,將冬天的冰儲存到夏天用。不過不是平民能享受的。不過因為一個冰窖只能開啟一次,一次要用完,所以古代也有出售冰及冰製品的,冰淇淋可是中國人發明的哦!古代帝王也有贈冰給大臣的福利做法。
2、水屋:古人發現水的揮發能帶走熱量,所以製造了水屋。用水車將水運到水屋的屋簷、及屋周圍的銅管內,透過水的流通,帶走屋內的熱氣。。。。其實就是土製的空調,基本原理相似!不過這還是貴族們才能享受的!
這個有圖示哦:
3、避暑山莊:有錢人會在山清水秀、冬暖夏涼的地方建造避暑山莊,到了夏天酷熱難當時,就組團去那消暑,好不愜意!不過這跟普通人還是無緣。
4、扇子:這個就是雅俗共用的東西了,不過貴人是有下人伺候著扇,窮人就自己親力親為吧,古人還設計了些巧妙的扇子哦,如下圖:
5、土空調:這個簡單,也是平民也能享受的,就是屋裡挖口井,蓋上蓋子,透過井水裡的冷氣上升,降低屋內溫度。如下圖:
6、硬抗吧!古代平民基本缺衣少食,長的瘦小,相比現代胖人,他們皮實抗熱。勞苦人民地裡刨食,還要朝廷徭役,哪有閒情去管它熱不熱啊,活著就得勞作,不然吃啥穿啥!
以上!我知道的就這些了,懂得更多的親們繼續跟進吧!
-
25 # 小城歷史君
驕陽連毒暑,動植皆枯槁。旱日乾密雲,炎煙焦茂草。
這是唐代白居易的《贈韋處士,六年夏大熱旱》詩句所描繪的炎炎夏日景象,就連生長茂盛的野草也受不了的酷暑啊!
再如宋朝梅堯臣的《和蔡仲謀苦熱》中所描述: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 熱得連鳥都想把羽毛脫掉,禽獸都想剝掉自己的皮毛來降溫了……
在古代,還沒有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我國的一年四季相對來說分明很多,夏天的很多地方是熱得要命的。那他們怎麼度過炎熱的夏日呢?
第一招 我思故我在——心靜自然涼輕紈覺衣重,密樹苦陰薄。莞簟不可近,絺綌再三濯。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長風萬里來,江海蕩煩濁。“詩佛”王維表示,熱得再輕薄的衣服都覺得很重,再茂密的森林裡都覺得遮陰避暑,想著躺下吧,席子也是滾熱的,不停地將穿在身上的衣服打溼降溫。但“詩佛”用了降暑的心神大法——用意念飛到宇宙外面去,感受曠然的涼爽,頓感涼風陣陣帶來清涼。可是這一招很多人都學不會,一般人也不太適用,且看其它招數。
第二招:普遍適用的消暑利器——扇子扇子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自己給自己扇的扇子。扇子的材料因人而異,也分三種:一是普通百姓利用棕葉、芭蕉葉裁剪的扇子,簡單耐用,偶爾還可以用來拍打蚊子;二是文人墨客的斯文人所用的紙扇,可以摺疊,還可以在上面自己題字、寫詩作畫;三是達官貴人,一般都是羽毛扇,這種比較高階,以彰顯地位。
第二種,是別人給自己扇的扇子。一般都是隻有在襁褓裡的嬰兒或者有錢人家才能享受的待遇,不用自己出力搖扇,自然比較涼快的。
第三種,是自己會扇的扇子。普通的家用扇子不僅扇起來累,降溫效果也不夠好。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的時候,已經有人發明了葉輪撥風,類似於大型人工室內落地扇。這種裝置有7片扇葉,每一片直徑都差不多有一丈,一個人用力把扇子像飛機螺旋槳一樣發動起來,一屋子的人都冷得打顫。後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用水流帶動齒輪讓扇子動起來的裝置,搖扇的僕人也能夠停下來享受涼風了。
第三招:無風勝有風,散熱解暑秘器——竹夫人、竹衣竹夫人和竹衣都是用竹篾編織而成的散熱秘器,據說很有效果。
竹夫人是一種用竹篾織成的圓柱形物,長約1米,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在睡覺的時候可以抱著,或者用來墊腳。利用“弄堂穿風”的原理,即便大汗淋漓,抱著竹夫人,熱氣也能一點點褪去。講究的人家,還會在竹夫人中間放上薄荷、茉莉花、梔子花等,既能促進睡眠而且睡時格外香甜。
而竹衣則是用細條的竹篾編織成的衣服,女的可以當做內衣穿,男的直接穿上就好,格外透風涼爽,炎炎夏日,這樣的衣服,值得擁有啊!
第四招:清涼解暑良方——冰飲其實在宋代,普通人家就能在市面上買到冰飲了。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冰糖冰雪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漉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綠豆水、荔枝膏水等,種類從固態的冰沙到膏水應有盡有。到了元代,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跟現在的冰激凌很類似,所以,你現在吃的冰激凌,其實老祖宗早就吃過啦!這種清涼解暑的方式深受古時老百姓的喜歡。
第五招:古代中央空調——冰窖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們就會把冬天的冰藏在地窖中,到來年盛夏,便取出來置於室內或冰鎮食物,以應對難耐的酷暑了。不過,就算妥善儲存,每年儲藏的冰都有大概三分之二會融化,所以古人的藏冰量通常都是用冰量的三倍,這也導致冰窖成為土豪和貴族們的專享,酷暑的時候取出來放在特製“冰箱”中,散出陣陣清涼。不過這種類似現在的空調製冷解暑方法,普通老百姓是無福消受的。
有的人會問,冬天的南方不結冰,怎麼用冰降溫呢?唐朝末年,煉丹的道士在煉丹的時候無意發現硝石(硝酸鈣)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足以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成冰,因此,南方人也過上了夏天有冰的生活。
第六招:外面酷暑難耐,我自逍遙自在——水力空調房唐玄宗時期,在宮廷裡建了個抵抗炎熱夏日的自雨亭,又名含涼殿。含涼殿寶座後有水力帶動的風扇,扇葉吹涼水產生冷氣,而且運用獨立的引水系統把水引到天屋頂上再灑下來,殿內非常陰涼。《唐語林》記載:“時暑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知節至,賜坐石榻。陰溜沈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整個宮殿如同水簾洞一般。這種利用水冷的水力空調房不光皇帝用,大臣也有建造的,如《封氏見聞記》記載,天寶年間的奸臣王鉷便在家裡修了個自雨亭,水“從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第七招 炎炎夏日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避暑山莊
作為古代高富帥中的高富帥,皇家對於避暑更是相當講究,與其大費周章弄那麼多人工降溫設施,不如更大費周章一點,直接找個涼快點的地方蓋個行宮就是了!
清代帝王則選擇離開高牆深院的紫禁城,躲到水系豐富、綠樹成蔭的園林中避暑。據統計,乾隆平均每年有一百多天住在圓明園,雍正更是達到了每年兩百天之久。
這也算是應對炎炎夏日最高大上的解決方案了吧!
其實,古代對抗炎炎夏日的招數遠不止這些,畢竟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啊!每個時代所遇到的難題都會有每個時代的解決方法,或簡單或複雜,或有限或有效,總之,不勝列舉。
回覆列表
這些古人消暑的方法,奇思妙想,令人大開眼界。進入夏季,各地陸續進入烤地瓜模式。也許此時此刻,我們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小命都是這個人給的。是的,就是這個叫威利斯·開利的傢伙,在1902年發明了空調。人類擁有空調的時間,不過區區100多年。那麼,古人是如果度過酷暑的呢?事實上,古人消夏自有妙招,不僅綠色環保,還有情趣。我們就來介紹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01冰鑑。冰鑑是中國古代原始的“冰箱”與“空調”的結合體。內部一般分為兩層,一層用來盛放冰塊,另一層則用來放蔬果和酒水。冰鑑上方有開口,在冰鎮食物的同時,還可以讓冷氣散發出帶給人清涼感。最早的冰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誕生了,那時的冰鑑由青銅鑄成。到了明清時期,冰鑑多以黃花梨木或其他紅木製成。除了更輕巧方便外,木質結構的導熱性更低,冰塊融化得更慢,同時便於雕刻,因此這些木製冰鑑大多精美。怎麼樣?看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炎炎夏日,來一杯冰酒,或者是來一些清涼甘甜的瓜果,實在是莫大的享受。02冰窖。那麼,在夏季那麼高的溫度下,那些冰塊哪兒來的呢?這就不得不提,中國古人另一項偉大的生活發明,冰窖。在我國北方,早在先秦時期,古人會在冬天收集許多天然冰,然後深藏在溫度較低的地下室裡,這便是冰窖。《詩經·七月》中便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入凌陰”的真實取冰場景。透過大量冰的堆積,使得冰窖內的溫度降到零度以下。然後覆蓋上大量的稻草、枯葉等隔熱介質,以減緩冰塊的融化。原理與我們小的時候常見的,用棉被蓋住冰棒保持溫度一樣。但即便是如此,每到夏天冰窖中的冰塊仍然會融化三分之二。因此,一般冬季冰塊的儲藏量會是平時用量的三倍以上。03硝石製冰。能夠擁有冰窖的家庭必定非富即貴,而且在我國廣大的南方往往是常年不結冰,那麼南方的冰塊又從哪來呢?唐朝末年,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硝石,這是一種色白味苦的晶體,喜歡待在低溫的牆角下,顏色如霜,因此又被人們稱為“牆霜”。人們無意中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量,使水的溫度降低,甚至結冰。於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在夏季製作冰飲料。將糖、香料、水果放於罐中,再倒入水;取一個大盤,在盤內盛上水,將罐置於盤水內,不斷地在盤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嘗一口,清涼香甜,直入心脾。在宋朝時,市場上像這樣的冷食漸漸多了起來,乃至於出現了開業至三更的冷飲店。同時,硝石溶於水後又可利用蒸發的方法得到晶體,重複使用。因此這樣的冷飲成本不會太高,簡直是面向工薪階層的良心商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入果醬和牛奶,這種食品被義大利商人帶回了歐洲。後來英國人將配方買回,漸漸發展為現代的冰淇淋。04土空調。當然除了吃以外,古代人更注重居住環境的降暑功能,因此出現了許多令人驚歎的傑作。在屋內打一口深井,井口蓋上有氣孔的石板。你在石板上一站,就能感到有一股沁人的涼氣湧出。石板下的深井常年恆低溫,與屋內的熱空氣形成溫差對流,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使房間保持涼爽。像這樣的土空調,在黃山古徽州的西遞宏村就有一個。05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類似於農用水車的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簷往下淌,透過水的大比熱容性質吸收屋子的熱量,同時水份蒸發後也可以帶走大量的熱量。整體上類似於超大型的“水冷電風扇”。一窗淫雨,幾度涼風,在這屋中消夏入冬了,可能都傻傻分不清。06中央空調。前方注意!接下來古人要放大招了,這便是大型的“中央空調系統”。以唐大明宮(含涼殿)為例,其採用了一體化的降溫措施。首先,從整體架構上,它避免了陽光的直射,從而保持了室內的陰涼。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套機械化的“中央空調系統”。只不過這種製冷驅動力並非如今廣泛運用的電力,而是最自然的水力驅動。含涼殿臨水,四周多處建有水車,流水帶動扇葉轉動,溼涼的水汽與冷氣便被送入殿內。同時,宮殿牆內安裝有水管,透過水流動力引水而上,在牆內形成水迴圈,再由房簷流出,以此降溫,有一種水簾洞的概念。這可以說是在人工條件下,世界古代代建築史上,所能達到的降溫效果的極致。當然除了皇家以外,在公共場所也有這樣的“中央空調系統”。許多老百姓聚集到這樣的場所,一邊聽書一邊免費蹭空調。07日常用品。上面介紹的這些製冷方式,絕大多數只有一些高富帥才能玩得起。一般老百姓當然也有一套納涼避暑的方案,雖然看起來不是那麼高大上,卻能最低限度地抵抗酷暑。比如扇子。扇子素有“搖友”“涼友”的雅稱,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還是一種藝術品。除了扇子外,床上的納涼神器也是必不可少的——涼枕、竹蓆、竹夫人等。玉枕瓷枕竹枕竹床,宋代的竹床看起來更像竹製的沙發竹夫人之所以叫竹夫人,是因為它可以像夫人一樣摟著睡覺。08奇葩納涼方法。當然了,除了以上這些比較正常的納涼方式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非主流創造了一些奇葩的方式。比如,孟浩然老師就曾經因為熱得受不了,在夕陽西下,明月東昇之際,把頭髮全部披散開來,然後就是一陣“葛優癱”,讓身心都得到清冷月光的洗禮。在比如大明星李白,這個瀟灑不羈的人,曾經就因為受不了城裡的“熱島效應”,一個人跑到郊區,脫掉衣服、帽子。然後,“裸奔”山林,獨享清涼。除此之外,還有抱著冬瓜睡覺的,抱著石頭睡覺的。最牛掰的是,有人用冷血動物蛇來纏繞身體降溫,有沒有渾身發麻的感覺?不僅僅感到涼意,還有一身冷汗。不過,最高深的納涼方式還應當屬白居易大師,在人們熱得到處找勝地的時候,我們的白大師來了一句“但得心靜即身涼”,原來“心靜則涼”出自於他,是不是顯得特別高階上檔次?